《三国志12》最新武将介绍:邓艾
邓艾(197-264),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但他从小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邓艾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并不表示感谢。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
当时,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邓艾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后来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编辑:大天使
12:13:24
11:45:31
16:17:34
11:07:41
10:51:54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姜维,邓艾都找到了,钟会在哪里出来?我从195年打到226 ...
查看: 4200|回复: 9
UID582293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425金钱2246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522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425金钱2246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姜维,邓艾都找到了,钟会在哪里出来?我从195年打到226年了都没找到!
《民?无双》
/site/kowloonia
UID582293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425金钱2246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522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425金钱2246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有谁知道来说说。这姜维登场后,好像人都没了。
《民?无双》
/site/kowloonia
UID691314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0积分1057金钱6416 荣誉8 人气18 在线时间2195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0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3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057金钱6416 荣誉8 人气18 评议0
钟会225年出生。。。登场怎么也要241年。。。。。。。了吧
UID691314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0积分1057金钱6416 荣誉8 人气18 在线时间2195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0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3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057金钱6416 荣誉8 人气18 评议0
Masakazu 发表于
有谁知道来说说。这姜维登场后,好像人都没了。
226年后登场的人不算少。。。虽然和前几代比起来是少了厉害
UID3804847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23金钱3674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2741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23金钱3674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用V大的修改器可以看到,钟会的出生年是225年,登场年是239年,也就是说要239年才招得到
UID6311740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681金钱2890 荣誉0 人气8 在线时间287 小时评议0
头像被屏蔽
帖子精华0积分1681金钱2890 荣誉0 人气8 评议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UID582293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425金钱2246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522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425金钱2246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再等等吧,按这个游戏的进度很难等到239年
《民?无双》
/site/kowloonia
超级皮波 因扎吉 不灭神话??士?天秤座?雅典娜之??
UID1872769主题阅读权限90帖子精华0积分34600金钱3629 荣誉284 人气3403 在线时间15743 小时评议0
帖子精华0积分34600金钱3629 荣誉284 人气3403 评议0
225年以后登场的人才20多人,很少了。
UID6087352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467金钱2006 荣誉0 人气5 在线时间2973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467金钱2006 荣誉0 人气5 评议0
钟会是钟繇的儿子,你先把钟繇拿下吧。
我招聘了司马懿,过了几年他的老婆张春华就出山了。
UID1651002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462金钱1444 荣誉1 人气6 在线时间344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462金钱1444 荣誉1 人气6 评议0
玩251年,都有了……
倘若没有遇见你,我们会怎么走?一座一样绕地球一圈,一定会碰头。
白金会员勋章
用户积分达到6000
发帖数达到10000
荣誉达到150
特色头衔勋章
版区活动头衔达到三个
人气勋章?初级
人气值达到3000
综合区荣誉会员勋章
综合区荣誉会员勋章
Powered by如何评价邓艾和钟会?
个人观点是邓艾还蛮纯粹的,虽然因为太喜欢姜维一直黑他…另外,
如果钟会没有私心, 他和邓艾会平安回去加官进爵么?PS 每次看三国演义罗贯中写他仨的诗把姜维放在最后都略郁闷…最后感谢回答!
难得看到关于钟士季的题目,不请自来答一下:)对邓艾不算特别熟,仅有的印象和babayage差别不大,那就单独说下钟会吧。babayage说“钟会是那种胆大包天从小到大没人跟他说个‘不’字的官二代”,有点欠妥。他确实是个官二代没错,但他的“跋扈”,或者准确地说,他性格中的阴暗面,恐怕并非单纯因为他官二代的身份,这点跟那谁谁还是很不一样的。钟会生于其父钟繇七十四岁那年,母亲张菖蒲是钟繇的妾。张夫人温柔娴淑,又很有才学,因此很受钟繇宠爱。后来张菖蒲怀孕,钟繇的正妻孙氏很嫉恨,就往她的饭食里下毒。当然,张菖蒲没中招,但也因此称病不出。钟繇了解真实情况后就把孙氏休掉了,欲立张菖蒲为正妻。孙氏的靠山卞太后让曹丕下诏书让钟繇复妻。老头子死倔着不干,甚至闹自杀(……),反正钟家就这么折腾得鸡飞狗跳,最后是没把孙氏迎回来,但张菖蒲也受到了牵连,没能扶正;最后钟繇立了他的另一位小妾贾夫人为正妻。总之,钟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虽说他是幼子,母亲又很受宠,生活环境理应平顺。可是钟繇在钟会五岁那年便丢下这孤儿寡母驾鹤归西了,其人活了七十有九,到七十四岁体内的蝌蚪还活蹦乱跳,算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善终。众所周知,颍川钟氏是大门阀大士族;庭院深深深几许,张菖蒲本身没什么特别厉害的靠山,又没了钟繇的宠爱,她除了幼子之外再无依靠。因此,她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钟会《母夫人张氏传》按钟会自己的叙述,张夫人在他小时候对他要求颇为严格,而钟会本人也争气,从小就脑瓜好,记忆力超群,有名的神童。《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不少他小时候面对曹丕等大人物时面不改色,妙语连珠的事迹,就不一一搬来了,有兴致的人可以去翻翻看。把钟会小时候的事情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强调一下,什么“因为是官二代所以飞扬跋扈爱谋反”这种逻辑安在钟会身上并不合适。以张菖蒲在钟家那点可怜的势力,钟会小时候恐怕没少受白眼和排挤,就是长大了,他和家里人关系也并不怎么好(他的哥哥钟毓还跑到司马昭那儿去打他小报告)。虽然这种成长环境跟邓艾比,在物质上肯定是好了不少,但在钟会出头之前,他是没什么资格去飞扬跋扈的。先说这么多,有时间回来接着写他成年后的各种事迹……------------------------------------------------------------首先谢谢大家对这个***的喜欢:),最近比较忙,可能会写得很慢,还望见谅。郭祭酒的***角度很新颖,论述得也非常精彩,对钟会的评价难得的很高,作为见过各种黑的钟二粉表示很欣慰XD,但在嵇康那个问题上,钟会应该也没有祭酒大人说得那么白。此外,奉孝对他“始终是魏臣”的评价倒是与吕思勉先生类似。但个人认为钟会在入蜀之前就一直在司马昭身边卧底并且和郭太后串通计划扳倒司马昭的可能性很小。这么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钟会和司马昭自小就相识,并且他很早就入了司马氏的幕府。关于他和司马昭,《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故事: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司马昭和陈泰,陈骞一起乘车出去玩,他们到钟会家门口,叫钟会也一起去,但是刚刚喊过之后,司马昭他们就搞恶作剧先驾车跑了,等钟会收拾停当准备出门的时候,发现车已经走远了。钟会没办法,只有自己去,到了之后司马昭还装作无辜地取笑他说:“跟人约好出去玩,怎么来得这么迟啊,等你好久了。” 繇音遥,这里的“遥遥不至”暗讽了钟会的父亲钟繇。钟会聪明绝顶的人,当然一听就明白啦,于是回敬司马昭说“像我这等懿德和才干矫然出众的人,才没必要和你们合群呢。”这句话里又出现了“懿”和“群”,分别嘲讽了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和二陈的父亲陈群。司马昭一听不高兴了,我还是拿谐音开你玩笑你就直接拿字面来了,于是又问道:“皋繇是什么样的人啊?”钟会答:“往前比及不上尧舜,往后比及不上周公和孔子,但也是一时的懿德之士。” 个人暗搓搓地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阿昭问:“你爹有什么能耐啊?” 钟二回答说:“跟尧舜周孔这样的圣人没法比,但肯定不比你爹差,哼!” 司马昭比钟会大十来岁,所以这段文字记述的事情应该发生在司马昭的青年时代,钟会的少年时代,那时候钟繇已去世,司马懿还在韬光养晦,离司马家权倾天下的时代还早得很。这几个人互相拿对方爹的名字开玩笑,在当时其实是很不礼貌的,也从侧面说明了他们关系很好。虽然《世说新语》是野史,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有可信度,而且很能反映一些事情。钟会确实有可能很早就和司马家交好,早到司马家还没有崛起的时候就押上了这块宝。钟会的仕途一直一帆风顺,小小年纪就做了秘书郎,此后官位节节升高,抛开他本人的才干不论,这很可能跟司马家的大力提携脱不开干系。毋丘俭叛乱时钟会才二十多岁,便已经跟着司马师出征了,后来又跟着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在毋丘俭诸葛诞还在时,司马家的权势还没有强大到不可撼动。先不说他和司马家的密切联系,如果他真是魏臣,恐怕在那时候就反了,但他没有,而是一直在为司马昭出谋划策,直到后来入蜀。------------------------------------------------先写到这里,有时间继续
既然说到邓艾和钟会,那就必须回溯一下伐蜀这个事情,事情理清楚了,其他的就明明白白了。钟会伐蜀,是三国时期最黑的一段历史;他涉及魏、蜀、乃至未来的晋三个国家的权利走向,蜀国灭的很莫名其妙,可谓猝死;钟会反的很莫名其妙,死的更莫名其妙;而邓艾似乎很无辜,姜维似乎很忠勇,到底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公元262年,蜀将姜维再次北伐,被邓艾击破,不得已退至沓中屯田。同年底,钟会督关中军事,次年曹魏开始了伐蜀。钟会迅速的夺下了汉中,于此同时,姜维率领的蜀军精锐直接弃守汉中,改守剑阁。邓艾率军突袭阴平,迫降蜀汉,姜维跟着投降了钟会。后钟会谋杀邓艾,和姜维谋反,被卫灌剿灭。事情的流程很简单,这里几个细节值得注意。第一个细节,钟会为什么会支持伐蜀?并且会亲自执行?这里首先的说说钟会是什么样的人。钟会是个名士;按照《三国志》和《世说新语》的说法,钟会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他身上有很多奇闻趣事,如“汗不敢出”之类,可谓风姿卓越。而借着他父亲钟繇的地位,他成名很早,结交甚广。甚至竹林七贤的嵇康都希望和他搭上线,他以朝廷重臣的身份去见了嵇康两次,可谓折节下士;可嵇康妄想一步登天,装逼装到钟会不能忍;最终留下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么一段趣闻;又可以看出钟会还是很骄傲的。除了名士的身份,钟会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学识渊博,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谋主;掌“机密事”。这相当于什么呢?说个不恰当的比喻,钟会相当于袁绍早期谋主何?;也相当于曹操身边的荀?、荀攸和郭嘉的结合体;不光给司马兄弟推荐人才,还掌管情报工作,同时还是个称职的参谋长。这样的人,可谓名噪一时,绝世无双,时人称为“子房”,也就是张良。和张良一样,钟会唯一没干过的,就是独立领军。结果在伐蜀的时候,他居然领军了。这太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当伐蜀这件事咨询到前敌司令官,长年对蜀汉作战的邓艾之时,邓艾称伐蜀条件不成熟,蜀国没有内乱;也就是熟悉军情的邓艾不看好。可历来算无遗策的钟会,不仅赞同,还愿意出来主持这项大家不看好的工作,一项他从来没干过的工作。这不符合他精明的性格,可见钟会是有把握干成这件事情的;这种把握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也就是我们需要探究的真相。第二个细节,姜维在262年北伐之后,至沓中屯田,并没有回到汉中。而直至蜀汉灭亡,姜维率领的军队都没有和魏军正面接触。这又是为何?在蜀汉政权中,姜维非常的特殊;他原本属于荆州系;却又和荆州系的领导人如费?各种不和。最后居然以降将的身份,统领了蜀汉的大部分军权,对抗他原来的故国。历史上,以降将达到他这个高度的人绝对不多。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姜维的兴起在于他牢牢的抓住了北伐的大旗。自从诸葛亮在流传千古《出师表》中写明北伐是先皇备的未尽之志之后,“北伐”就成了蜀汉政权中政治绝对正确的事情。但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董允、费?都并没有怎么用这个大旗,他们不过是牢牢的抓住军权,卡住位置;自己不用也不给别人机会。他们这个策略非常的成功,作为外来党他们在诸葛亮死后还称雄蜀汉朝堂近二十年。直到姜维崛起。姜维深知自己降将的身份,没有根基无法立足于朝堂。如果想跟进一步只有立军功,故而姜维是蜀汉铁杆的鹰派。但荆州人牢不可破的联盟不愿意节外生枝,故而当费?进入朝廷,将军权交给姜维的时候,依然保持了对姜维的压制。之后发生了一件三国史上的怪事,费?被刺身亡,这是三国历史上被刺身份最高的人。由此姜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费?死后两个月,他就开始了北伐。然后就借着这次没有什么成就的北伐获得了“督内外军事”的全国最高军事权利。之后姜维似乎尝到了甜头,从253年到258年的6年间,他每年都要北伐一次,可谓穷兵黩武。而他北伐的功绩败多胜少,256年那次几乎将蜀汉军力输个精光,但翻过年来他依旧北伐,蜀汉政权还是得将大将军的位置给他。北伐带给姜维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效;甚至应直到现在还存在,这不连《三国演义》都把他当做诸葛亮的继任者,描写成一个岳飞式的孤独的斗士。蜀汉是个小国,北伐必须倾全国之力,也就是说谁掌握了北伐的话事权,谁就掌握了蜀汉全国的大多数资源调配的能力。也许在姜维看来,军权在手,再有了北伐的话事权,蜀汉全国资源在手,那么朝堂上有没有人是无所谓的。他的这一策略行之有效,在这六年中他成了蜀汉的代表。可连年的北伐,终于让蜀汉朝廷不能忍受了。姜维的北伐事业终止了4年,然后就有了262年的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之后,姜维没有回到汉中,直接带着人去了沓中。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沓中距离汉中十万八千里,作为蜀汉全国最高军事主官的姜维,在大战后不会驻地,直接带着军队跑到几百公里外,这是不合常理的。而根据后来发生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作为鹰派的姜维受到了朝廷内巨大的压力,他的穷兵黩武已经伤害到了朝廷上所有人的利益;此时,他在朝堂上没有话事权的弊病彻底显现。姜维担心,一旦军队回到驻地,他的职务可能被解除,他将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所以他不会驻地,直接拉着队伍走了。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个政权不可能允许他的大将军长年的不按照中央命令带着军队跑路。而姜维的军队也并不是他的私军,驻军在外久了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此时的姜维就像一个无路可逃的囚徒;而他的政敌:黄皓、诸葛瞻之流都在睁着眼睛看他的笑话,随时准备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再后来,在姜维驻军沓中一年之后,钟会开始了他的灭蜀之战;蜀汉,灭国。我们把姜维的时间表和钟会的时间表放在一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262年,姜维北伐失败移移师沓中;同年钟会说服司马昭开始准备伐蜀。蜀汉的北伐历来都在秋收之后,差不多8月左右;而到年底钟会“假节督关中军事”,曹魏政权决定伐蜀为止,一共才三个多月;这中间还得算上姜维和邓艾打的那一仗。就这么短短的时间,钟会得到了“极为重要且可靠“的军事情报,由此产生了对伐蜀的绝对信心,愿意去做伐蜀的统帅;而在曹魏前线统帅邓艾,此时对于蜀汉的事情还全不知情。钟会这种惊天的信息从何而来?我以为是姜维给他的。262年的北伐失败,让姜维再次北伐变得不可能;不愿意交出军权的他,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才能稳定他的位置。那么既然不能打过去,让对方打过来行不行呢?一旦曹魏伐蜀,蜀中无大将的格局让姜维很有可能重新确立军队的领导权力。而一旦他赢了,这种巨大的威望有可能能让他和费?一样凭着军功进入中央。所以姜维很可能和曹魏的情报头子钟会有了接触,表示愿意投降或者其他的一个什么允诺,这个时候的允诺可能是假的,主要目的是引曹魏来攻。而钟会,作为情报头子,他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能力远比姜维想象的强大,他从姜维的允诺中,看出了蜀汉前线将军和中央的巨大裂痕;这个裂痕明显属于”蜀汉政局的动荡“,这是邓艾之流不知道的。钟会中这里面看出了胜机,这个巨大情报和他的关系网,能够将伐蜀之战变成纸上的谋划之战;这恰恰是他擅长的。双方都期望的伐蜀之战开始了。但让姜维失算了,他在钟会”督关中军事“之后,就给了蜀汉朝廷一份奏折,告知了曹魏将要南征的情况;蜀汉中央不予理睬。这份奏折后来成为蜀汉灭亡的最大遗憾;刘禅昏庸的最大罪证。其实不然,姜维的这封奏折明显是要军权的奏折,而已经在换姜维这件事情上达到默契的蜀汉中央,不可能立刻翻脸不认。而且其实他们也是有应对的,在姜维将大军带走,汉中兵力奇缺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坚守要塞,等着曹魏粮尽自退。然后借着这个局面,逼姜维回军,达到解除他军权的目的。然后,刘禅、诸葛瞻、黄皓失算了。曹魏伐蜀之战开始在263年八月,司马昭上表表彰邓艾灭蜀之功在十二月,也就是一共4个月的时间,灭蜀之战连战后的功劳分配都完事了。中间姜维还和钟会在剑阁”相持甚久“,十月邓艾突袭成都。也就是钟会八月开始伐蜀,到十月,一个两个月他就完成了平定汉中、杀诸葛绪、和姜维在剑阁相持甚久这么多动作;可谓神速。后人都在说邓艾奇袭阴平时惊天之战;可比起钟会,那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钟会伐蜀走的是骆故、斜谷;光走这两条路都要走大半个月(如下图),在汉中得到了蜀汉的粮草,再到剑阁还得大半个月。也就是蜀汉在汉中基本上没有抵抗。但凡借着天险的蜀军有一处抵抗,那钟会就只能像诸葛哪样徐徐退军了事。蜀道对于出击的诸葛亮是天堑,对于进攻的钟会自然也是。可是没有,完全没有抵抗,蜀军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将各处险要交给了钟会,前后不过半个月,钟会完成了对汉中占领。此时,钟会已经完成了不世之功了,比司马懿平辽东的功劳还要大。钟会传奇,姜维也不例外。作为前敌指挥,他就在沓中等着邓艾和诸葛绪来攻,全不顾汉中可能面临的危险。然后他并没有和邓艾、诸葛绪死战,双方几乎没有大的接触,他就在敌后穿插,带着全军五万人奔走千里,到达剑阁。期间还极险的突过阴平桥,仅提前诸葛绪一日。这种带着几万人在敌后千里奔袭,除了长征,这算独一份了;姜维要早有这能耐,长安早就插上了蜀汉大旗了。事反常必有内幕,我以为此时钟会和姜维应该达成了一项真正的协议。姜维将汉中、或者汉中的情报卖给钟会,以换取全师回到剑阁的机会或情报。这个时候钟会伐蜀的目的达到(立不世之功);姜维的目的也达到了(将蜀汉逼至绝境,逼中央妥协)。这一次他们干成了。钟会传奇,姜维也不例外。作为前敌指挥,他就在沓中等着邓艾和诸葛绪来攻,全不顾汉中可能面临的危险。然后他并没有和邓艾、诸葛绪死战,双方几乎没有大的接触,他就在敌后穿插,带着全军五万人奔走千里,到达剑阁。期间还极险的突过阴平桥,仅提前诸葛绪一日。这种带着几万人在敌后千里奔袭,除了长征,这算独一份了;姜维要早有这能耐,长安早就插上了蜀汉大旗了。事反常必有内幕,我以为此时钟会和姜维应该达成了一项真正的协议。姜维将汉中、或者汉中的情报卖给钟会,以换取全师回到剑阁的机会或情报。这个时候钟会伐蜀的目的达到(立不世之功);姜维的目的也达到了(将蜀汉逼至绝境,逼中央妥协)。这一次他们干成了。第三个细节,钟会为什么会谋反?本文前面已经讨论和钟会的身份,他们家在曹魏政权可谓根基深厚,还是司马氏的亲信。灭蜀之战还有不世之功,回去少不得加官进爵,步入权利的顶峰。然后钟会谋反了,他带着曹魏的军队谋反,带着那些家庭在千里之外的士兵谋反?这可能么?明显不可能,故而钟会不会是谋反。”假传太后,诛杀司马昭“,这是钟会起兵的口号。我以为这里的假,不一定是假,很可能就是历史的真相。说起这位太后,才真是人杰,不仅在三国历史上,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都算是数的上的人物。太后姓郭,是明帝曹睿的第二任皇后。郭太后出身很低,据说是曹军平定诸羌的俘虏,出生于青海西平;故而郭皇后很可能是个少数民族。作为俘虏的郭皇后,因为生的漂亮,被曹睿看中;并在比《甄?传》还要刺激、还要激烈的后宫争斗中成为皇后。239年,明帝曹睿病史,郭皇后成了郭太后,垂帘听政;从这年起到264年郭太后病亡,在长达25年的历史中,她灭了曹氏中坚曹爽,换了三位皇帝曹芳、曹髦和曹奂。她和司马氏组成的政治联盟长期把持朝政,宛如汉末常见的太后和外戚组合。但到了260年,似乎又有了变化。260年,曹髦这个奇葩皇帝,带着卫士冲击司马昭的车架,结果被司马昭杀了。要知道曹髦是郭太后力主扶上位的皇帝,居然就这么死了?司马昭杀了皇帝居然什么事没有,在郭太后的压力下,也不过就甩出个小角色成济出来了事。这个事件可以看做是司马昭的试探,通过这个事情,司马昭发现已经一统朝廷了;郭太后自然也发现了,想来这个对争权夺利已经侵入骨髓的女人是不甘心的。所以她有理支持钟会诛杀司马昭。而钟会,恰恰是作为司马氏和郭太后之间的桥梁般的存在。钟家是颍川大族,钟会的父亲钟繇长年治理关中,故而钟氏是曹魏政权中颍川系和关中系的结合体。出身西北的郭太后,很容易的就和代表关中利益的钟氏搭上了关系;可能郭太后还觉得不够,于是干脆和颍川出身的郭嘉郭奉孝也搭上关系,各种暗示自己是颍川郭氏子弟。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郭太后和司马氏是儿女亲家,但郭太后和钟氏的关系,应该和司马氏同样密切。这种关系下面,钟氏反司马氏,要是没有郭太后支持,谁信啊。故而我以为真相是,钟会在决定统帅出战的时候,就有着相当的政治考虑。如果他还是单纯的司马氏的谋主的话,蜀汉内乱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立主司马昭亲征,为司马昭获得不世威望,顺利登基。可惜他没有,钟会后来的表现证明,他向自己把伐蜀的功劳拿了。所以他才反常的一开始就把军中重将许仪斩杀,这是震慑三军,准备收军权了。拿下汉中后,这个时候伐蜀大胜,顺利拿下汉中,应该是会师发奖励的时候,排排坐吃果果;可钟会不,他借机杀了诸葛绪,在曹魏三路伐蜀的的计划中,诸葛绪独领一路,这可是军区司令员级别的高层了。这些反常的事情表明,钟会伐蜀是带着任务来的。立功是一方面,拿到军权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所以他出征不顺利杀许仪,战事大胜杀诸葛绪。如果他还是忠于司马氏,断断干不出这样的事情;曹魏的西军那可是司马家的基本盘。可钟会的做法被司马昭看在眼里,司马昭抢先成为晋王,这是完全不给钟会会战朝堂的机会了;紧跟着邓艾奇袭成功,生生将伐蜀之功分了一般走;钟会的境地就比较糟糕了;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在朝堂上和司马昭争夺的筹码,只有起兵清君侧一途了。可惜起兵这种事,他不擅长,玩脱了。第四个细节,邓艾为何而死?邓艾在伐蜀这个事情上立下惊天大功,然后被杀;这件事情太奇怪了。从邓艾立功开始就奇怪,要知道伐蜀的时候邓艾已经66岁了,在当时来说绝对是老将;而且他已经是曹魏政权中少有的高级将领,在钟会之前他是西部防线的负责人,是方面军司令官了。可就这样的人,这样的地位,这样的年纪,带着几万人干出了不要命的事,千里奔袭。反常吧,反常就肯定有内幕。我以为邓艾是被逼无奈,才孤注一掷的。邓艾出身不高,是司马懿将其提拔起来的,邓艾也很忠于司马氏,可谓是司马氏的铁杆。司马氏也很放心的将西部军权交给他,他也做的很好。然后钟会来了,”督关中军事“,钟会转手将前任防区负责人邓艾发配到沓中去和姜维纠缠,和他一起的还是防区重要任务诸葛绪。这其实是一中政治手腕,分了邓艾一半的军权(诸葛绪是邓艾老部下)。邓艾无奈的去了沓中,看着钟会轻松拿下汉中,立下大功;此时邓艾心里还是听苦涩,”老子辛苦练兵,结果你个太子党却来摘桃子“,他大体应该有这种想法吧。可这还没完呢,立下大功的钟会不光要功劳,还要军权。钟会调诸葛绪合兵,邓艾不同意,建议诸葛绪等自己一同南下;可诸葛绪此时可能觉得这就是简单的军权斗争,钟会要赢了,不同意和邓艾一路;结果诸葛绪葬送了自己。作为武将的他根本不明白,是不是军权,这场争斗后面是曹魏政权的统治权。钟会诛杀诸葛绪,基本上掌控了西军军权,除了邓艾部。此时的邓艾一定陷入到了极大的恐惧中,一如姜维之前那样。钟会一定也给了他合兵的命令,但诸葛绪的案例在前,他岂敢就这么送上去。而他作为司马家的心腹,对于这背后的争斗想来也是有所了解;可他没办法。于是邓艾决定舍命一搏;他成功了。可他还是得死。他的冒险扰乱了姜维和钟会的如意小算盘;邓艾以为立下的大功可保平安,他错了。他的大功给钟会集团的计划增加了巨大难度,这导致了钟会的失败,可钟会诛杀邓艾的能力却始终存在。于是,他死了;但是他的主子赢了。至此,真相基本上大白了。公元262年,在孤注一掷北伐失败后,内忧外困的姜维决定和蜀汉政权决裂,他将蜀汉主力移至沓中,威逼蜀主刘禅灭黄皓,但未遂;转而姜维联系了钟会双方达成了一项意图颠覆魏蜀两国政权的惊天谋划。姜维意图借助外敌养寇自重,但没有成功,蜀汉中央拒绝妥协。姜维只得将汉中卖给钟会,自己守剑阁然后逼刘禅清君侧。而钟会则是郭太后用来制衡司马氏的人选,意图通过伐蜀之战获得军功、威望以及取得精锐部队的控制权;故而钟会前后杀了许仪、诸葛绪、邓艾。本来一切顺利,钟会迅速拿下了汉中,并且基本掌握了除了邓艾部以外的军权。姜维则重新获得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重新回到了蜀汉的斗争舞台。本来谋划到此就结束了,两位谋划者各得所需,接着就各自回去整理朝政了。可被逼上绝路的棋子--邓艾不甘心就这么步诸葛绪后尘,被钟会污死。邓艾展开了旷世绝伦的军事冒险,结果他成功了。他遇上了不通军事的诸葛瞻、以及奇葩的刘禅;顿时立下不世之功。这个意外超出了姜维的控制,姜维因此身败名裂;只能投降钟会。钟会白捡了一份旷世奇功,但也彻底站在了司马氏的对立面。立下大功的邓艾以为自己安全了,可他不知道自己的大功恰恰是钟会必杀他的理由。已经和司马氏决裂的钟会,希望作为唯一胜利者回师的他,断断不能将伐蜀的大功分一半给邓艾这个司马氏的铁杆。于是邓艾死了。卫灌这个小人物,一直站在钟会的这一边;在关键时刻给了钟会致命一击。至此谜底揭开,卫灌才是司马氏的杀招;邓艾之流不过是司马氏的弃子罢了。钟会输了,也许进场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个内幕交易,稳赚不赔;可离场的时候去发现是一场惊天豪赌;他输得干干净净。由此司马氏在曹魏再无敌手,心力憔悴的那个女强人郭皇后不久后郁郁而终,这曹魏改成了司马晋。姜维,这个绝世的将军,注定是个撇脚的野心家,拙劣的政客;他也许没有谋反的动机和决心,只不过想当一个权臣罢了;可他幼稚的行为最终将刘备、诸葛亮们在英雄时***创的伟绩输得干干净净。而蜀主刘禅,也许他已经厌倦了被人当做傀儡,厌倦了臣子们为了权力,拿着“先皇遗命”来逼他妥协,他将他父亲留给她的,诸葛丞相竭力维护的遗产轻易的丢给对手,干脆利落的降了。徒留下我们这些后人唏嘘不已。至此,三国,这个英雄的纪元彻底结束了,属于世家们的密室时代彻底展开。
之前的一篇读书摘记:258年,司马昭加封晋公(256年时还没国号)这时就已经是真正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是性格刚烈的高贵乡公曹髦并不甘心做一个束手待毙的傀儡皇帝,竟亲率左右攻打司马昭,虽兵败被杀,却对司马昭构成了极大的道德舆论压力。即使是在司马氏集团内部也激起了强烈的非议。陈泰就表示只有腰斩贾充才能谢罪。司马昭不依再三决定后杀了成济:(唉,可怜的替罪羔羊)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晋书卷二.文帝纪》此情形下,司马昭只有建立不世之功,才能稍稍摆脱弑君所带来的政治危机。这场战争便是伐蜀。所以这也能从侧面解释为什么魏晋革鼎完成后,西晋群臣对于伐吴完成统一大业始终兴趣不大。历史上,曹魏对于蜀国的进攻只有两次,一次是曹真,一次是曹爽。皆失败而归,而司马懿大部分时间与诸葛亮相持,甚至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一说。所以曹魏上下对于蜀汉颇怀畏惧之心,并不愿意主动进攻。而司马昭伐蜀的决策乃是出于摆脱国内政治危机的需要,并非魏蜀两国军事形式有了明显变化。事实上直到司马昭下定决心伐蜀的前一年,姜维依然在不断地骚扰着曹魏边境。因此曹魏舆论对于这场战争的前景,特别是钟会邓艾之间的合作颇有争议,朝野上下充斥着质疑之声,在史书上留下颇多带有预言性的记载,记录如下:初,艾当伐蜀,梦坐山上而有流水,以问殄虏护军爰邵。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往必克蜀,殆不还乎!”艾怃然不乐。----《邓艾传》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锺会率十馀万?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敌禽耳。惟锺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钟会传》或曰,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故宥峻等云。汉晋春秋曰:文王嘉其忠亮,笑?毓曰:“若如卿言,必不以及宗矣。”----《钟会传及裴注》逮锺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从子羊祜曰:‘锺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祜曰:‘季母勿多言。’其后会请子?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见锺会之出,吾为国忧之矣。今日难至吾家,此国之大事,必不得止也。’?固请司马文王,文王不听。宪英语?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汝其慎之!’?竟以全身。----《辛毗传.裴注引世语》时钟会以才能见任,后每言于帝曰:“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会后果反。----《晋书卷三一.文明王皇后传》钟会、邓艾之伐蜀也,有客问?曰:“二将其平蜀乎?”?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之先见,皆此类也。----《晋书卷四一.刘?传》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晋书卷四三.王戎传》以上所引七条记载似乎都在指证这样一个事实,在伐蜀之前,许多人已经预见到了钟会的野心。因而对司马昭的人事安排做出质疑。不过针对以上逐条,《晋书,荀勖传》首先提供了反证:“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所以仇鹿鸣先生认为:可知司马昭本人并没有预见到钟会的叛乱,由于其对钟会的信任,在一开始甚至无法相信钟会叛乱的传言。接下来我们(此处亦援引自仇鹿鸣先生的观点)一一来看上面的史料。首先是邵悌劝谏司马昭不要派遣钟会是基于一个细节考量,即钟会“单身无重任”。胡三省注曰:魏制,凡遣将帅,皆留其家以为质任,会单身无子弟,故曰单身无任。由于钟会无家室之累,一旦统重兵于外,朝廷缺少制约他的方式,邵悌的反对乃基于此,而非能逆料钟会之反。钟毓秘启司马昭之事,陈寿以或曰标之,可见本自于传言。辛宪英担心其子羊?的命运,特命谨慎行事,其事或有之。但若因此以为其已预见到钟会心怀他志,恐是出自他人的附会。王皇后与司马昭的对话更多是表达王皇后对于钟会骄横跋扈的不满,并非专指伐蜀之事。而爱邵、刘蹇所言暗示了钟会邓艾两人的矛盾,认为两人不可能通力合作,相安无事。最后王戎(也就是道旁苦李的那位,竹林七贤之一)是钟会的好友,所以钟会出征之前,特地前往拜访老友,因此王戎之言的目的在于劝谏钟会谦光自抑,保全功名,而非其他。所以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伐蜀之前,钟会已有居功自傲、骄横跋扈的迹象。但如果说当时就已有人预见钟会谋反,恐怕不是事实。同时,从上述史料中还能发现一点,伐蜀是曹魏建国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大多数人对于伐蜀之役的前景和司马昭的人事安排皆抱有疑问。但是司马昭决心已定的情况下:惟锺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钟会传》这也是钟会出任主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讨论伐蜀的人事安排以及解释为何钟会是主帅,需要对钟会邓艾司马氏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讨论。钟会出自颍川钟氏,与颍川陈氏、荀氏一样,都是汉魏之际影响极大的家族。(可以参考谢文学《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钟会之父钟繇是曹魏重臣,官至太尉。钟会是荀勖的舅舅,两族之间互有通婚,而且: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而司马昭和钟会等人又是从小玩到大的,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此处暗含的意思,遥谐音“繇”,懿暗指司马懿,矫是陈骞的父亲,群是陈泰的父亲,实谐音“?”,暗指陈泰的祖父。皋繇(gao yao 谐高繇)再次暗指钟繇,皋繇是舜时期的法官。这里翻译成大白话文就类似于在说:我爹虽然比不上尧舜,但比你爹强啊,哼!)当然咯,世说新语有很多穿凿附会的内容,比如曹丕和钟毓、钟会的故事就不值得相信,曹丕逝世为226年,钟会出生为225年。1岁的钟会再聪明也无法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所以我们更多是通过从侧面来看待司马昭和钟会的关系。另外,政治立场上来说,钟会之兄钟毓可以算作是高平陵兵变的同情者。他因为与曹爽不和而遭外放: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钟繇传》从时间和经历来看,255年,?丘俭起兵时,钟会已是随同司马师出征,典机密事的重要谋士。同年,随着另一位重要谋臣傅嘏的早逝,钟会成为了司马昭最得力的心腹谋臣。其后,在司马昭平定诸葛诞的一役中,多由钟会居间谋划,时人谓之子房。此时,凭借着司马昭的信任与重要,钟会的权势已达顶峰: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钟会传》陈寅恪先生在他的《清谈误国》中据此认为:钟会也是司马氏的死党。他的论“才性合”,与傅嘏论“才性同”一样,服从于司马氏一党的需要: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嵇公(嵇康)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世说新语.文学类》《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世说新语.刘注》他们的分别只是德(体)才(用)的同一与合一之分。因此当司马昭希望借伐蜀之功来摆脱弑君所带来的道德危机时,钟会是参与谋划其事的核心人物。但是司马昭的决定并不能得到邓艾的赞同: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晋书卷二.文帝纪》为此,司马昭不得不派遣师纂来做邓艾的的司马,来说服邓艾并加强对邓艾军队的控制。事实上,直到誓师出征的当天,依然存在着反对声音,将军邓敦公开表示蜀未可伐,司马昭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将邓敦诛杀,才保证了伐蜀顺利展开: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晋书卷二.文帝纪》这里司马昭为人事安排可谓煞费苦心。邓艾本来战功卓越,又对蜀汉地势非常了解,可谓主帅的最佳人选。然而他出身寒族,从来都不是司马氏集团决策的核心人物。(关于寒族与士族之间的冲突可以参考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因为司马氏决策的核心人物大多数是曹魏功臣的后裔,司马氏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家世,文化背景与深厚的个人情谊。(更是有着相同的利益)所以尽管邓艾功勋卓著,但在文化上却与这一群体格格不入。当然,世说新语里也曾记载了一则这样有趣的故事,也是成语期期艾艾的由来之一: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尽管这个善意的玩笑可以反映君臣和谐另外一方面,不过处在玄风兴起的魏晋时代,邓艾怕是难以合群。另外一方面,邓艾是司马懿所提拔的人物,他在年辈上要长于司马氏兄弟,所以他与司马氏兄弟的关系自然无法像与之年龄相仿的贾充钟会那样好,关于邓艾年龄的推断可以参考:艾功名已成,亦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晋书卷四八.段灼传》(可见邓艾大概大钟会20+岁。)邓艾功业已著,如何来驾驭这些司马懿时代的老臣,也是司马氏兄弟所需要考虑的问题。256年,邓艾以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而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的关中都督,则授予司马昭从兄司马望。此处尽管有:望虽见宠待,每不自安,由是求出,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晋书卷三七.义阳成王望传》但是关于邓艾和司马兄弟的关系,仇鹿鸣先生认为有两面性,一方面司马氏兄弟倚赖邓艾为军事上的柱石,另一方面,邓艾却不是他们能够完全信任的对象。尤其是邓艾最初反对伐蜀的举措,更是恶化了他与司马昭之间的关系。王鸣盛先生在《十七史商榷》中以为邓艾不终之隙已兆于此。所以最后坚决支持伐蜀的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准备伐蜀之役,而久经沙场的邓艾所统帅的只是一支担负牵制任务的偏师: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晋书卷四八.段灼传》(邓艾此处带领的是自己本督地区的州郡并和新招募的凉州羌胡,以致于后来被司马昭在判定功劳时因“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虽在上功,无应封者。”轻轻带过。)而与之相对的钟会: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分从斜谷、骆谷入。----《钟会传》作为司马昭的心腹,只有钟会才能够真正理解伐蜀对于司马昭所具有的重大政治意义,因此钟会得以越过地位,年资皆在其上的邓艾,主导整个伐蜀之役的谋划与展开。但是,为了制衡日渐骄横的钟会,司马昭在人事安排上也有所预留,任命廷尉卫?以本官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行镇西军事,并给兵千人。这样就可以让三人互相牵制:邓艾、钟会之伐蜀也,?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晋书卷三六.卫?传》根据钟会的谋划,魏军最初的战略意图是发动一个钳形攻势:钟会统帅伐蜀部队的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邓艾进取甘松,沓中阻挠姜维的行动,诸葛绪进占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归路,前后夹击,阻止姜维退往汉中,以使钟会率领魏军主力能够迅速占领汉中,打开进攻成都的通道。但由于诸葛绪在行动上的犹豫,差了一日的行程而未能阻截到姜维,姜维得以成功从桥头突破,引军退往剑阁,依仗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按照原计划安排,邓艾本来应该与诸葛绪一样,引军东向,与钟会率领的主力会师,因为在伐蜀战役中,虽然名义上“诏诸军伐蜀,皆指授节度”,但实际上钟会是这场战役的真正领导者。但是由于姜维已抢先一步退往剑阁,据险防守,魏军原来的战略意图已无实现的可能,邓艾向东与钟会会师,并无实际意义。因此,邓艾决定改走阴平小径,穿越七百里的无人山地,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邓艾的这次军事冒险立下不世之功。然而他的确违背了事先的计划,尽管他在行动之前曾上言司马昭,但却没有知会钟会: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邓艾传》而在邓艾成功前夕,钟会正考虑退兵: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阁以拒会。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姜维传》所以钟会和卫?后来奏言邓艾专擅即源于此。邓艾的果敢的军事行动使得他统帅的这只偏师最终立下了灭蜀的首功,但同时也种下了其与钟会失和的种子,钟会作为这次伐蜀之役的策划者与领导者,最终却无功而返。这对于钟会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同时骄傲自满的钟会本身权力欲望和报复心又强,而邓艾在灭蜀之后,又独断专行,在处理善后事宜时,丝毫没有征询钟会等人的意见,使得邓艾、钟会两人的关系在灭蜀之后急剧恶化。如上所述,司马昭和邓艾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所以邓艾专擅的举动很快牵动了司马昭敏感的神经: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于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邓艾传》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不克,退归。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顿于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邓艾传》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陈寿评语他通过卫?劝解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但邓艾似乎没有察觉到司马昭对他的不信任,表现得颇不以为然,以为:“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使司马昭对于其猜忌加深。而钟会利用这一机会,与卫?,胡烈,师纂一起上奏言邓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于是司马昭下令将其槛车征还。在上奏的数人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师纂也参与其中。在伐蜀之役中,胡烈卫?皆随钟会所部行动,而师纂却受司马昭之命(同时有监视的使命)为邓艾司马。可以认为师纂的证言对于司马昭对邓艾的处分决定起了关键性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细节来看师纂,同时比较下许仪: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邓艾传》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钟会传》仇鹿鸣先生认为然而邓艾除了有些骄傲自满之外,并没有任何悖逆之处。为何军事胜利最终演变成二士争功呢?这恐怕还得从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中加以探询。上文说到,构成司马氏集团的核心,大都是与司马氏兄弟有通家之好的曹魏功臣后羿,他们在社会阶层、文化取向等面向上与出身低微的邓艾有着明显的区隔,因此钟会厚待与自己同一气类的姜维。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不能胜也。”----《姜维传》世语曰: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姜维传引注》(邓艾)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邓艾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夏侯玄和诸葛诞都是被司马氏诛杀的政治对手,当时尚担有叛臣的名义,钟会本人更是平定诸葛诞的首要功臣,钟会却毫不顾忌的对他们大加赞赏,可见此时其所认同的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属性,而非政治立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木讷口吃的邓艾不可能会被钟会及司马氏集团中的大多数引为同类。所以尽管邓艾功勋卓著,却在司马氏集团中处于边缘地位。事实上,钟会乱起时,邓艾本有机会生还,卫?却因为曾与钟会共同诬陷邓艾,不愿其生还,下令杀之:?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初,艾之入江由也,以续不进,将斩之,既而赦焉。及?遣续,谓之曰:“可以报江由之辱矣。”----《晋书卷三六.卫?传》(这里的田续之辱可以结合上文的师纂告发邓艾一事来看。)而卫?恰恰又是一个大名士,可见邓艾这样功勋卓著的名将,在这些名士中处于何等的地位。杜预曾公开指责卫?杀邓艾之事有悖于名士风度:初,杜预闻?杀邓艾,言于众曰:“伯玉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当何以堪其责乎?”?闻之,不俟驾而谢。----《晋书卷三六.卫?传》由此可见邓艾的冤死是朝中公开的秘密,司马昭本人恐怕对此亦有所耳闻。尽管卫?对于邓艾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朝野上下皆无意追究此事,反欲重赏卫?的平蜀之功。另一方面,司马昭在处置邓艾家属时,却要比对钟会的家属更加严酷,邓艾子邓忠与其俱死,“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对于钟会则只处死了其养子钟毅以及参与谋叛的钟邕子息,而因钟繇、钟毓之功,司马昭赦免了钟氏其他子孙,官爵如故。另外,恐怕司马昭很清楚地知道邓艾是冤死,所以在邓艾死后不久,立刻派遣唐彬督察陇右形势。如果邓艾果真反逆而死,司马昭又何必担心边情骚动呢?邓艾久在关陇,所积累的人望正是司马昭一直对其有所猜忌的原因所在。不但如此,司马昭还有意压制邓艾所部应得的封赏。邓艾所部将士无疑是伐蜀之役的首功,却被司马昭以“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为借口剥夺了其应得的封赏,从以上两件事中可以明显地注意到司马昭对邓艾及其部属的抑制与戒备。钟会与邓艾冲突的实质是司马氏集团内部功臣子弟与出身地位的事功型的官员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些功臣子弟与司马氏家族长期以来有着密切的通婚,交往关系,相近的文化取向与利益结合,使得他们凝聚在一起,构成了司马氏集团的主干,是支持司马氏完成魏晋更迭的核心力量。所以在这次冲突中,司马昭只能选择袒护更为重要的功臣子弟。后来的王?同样是没有接受王浑的节度,而是直取建业,逼迫孙皓投降,夺取了伐吴之役的首功。同样,这件事情也引发了王浑和王?之间的激烈冲突,险些重蹈邓艾钟会的悲剧。王?尽管家世两千石,但家族未有仕宦记录,因此与司马氏家族缺少渊源,在司马氏集团中处于边缘地位。而王浑则出自太原王氏,其父王昶为魏司空,其家族与司马氏关系密切。尽管司马炎在冲突中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但是封赏时,明显偏袒王浑。西晋立国之后,王?的后代却不见录。邓艾的平反之路也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对邓艾的“平凡诏书(三国志邓艾传)”中将邓艾与王凌归为一类,王凌是试图推翻司马懿执政地位的人物,对于司马氏政权来说,其罪要比邓艾深重得多,但根据诏书所言,王凌当年谋废齐王芳之举,后来因为齐王芳本人被司马师所废,竟然变成了一次政治正确的举动。显然这是司马氏为了减轻王凌的罪责而特意发明的借口。司马氏为何急于给反对过自己的王凌平凡,而对于为司马氏立下大功的邓艾却如此吝啬呢?其真正原因恐怕在于,王凌本人与司马氏家族及西晋官僚集团有很深的根源。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晋武帝不惜屈尊去见诸葛诞之子诸葛靓,与之修好。嫁给琅邪王司马?的诸葛靓之姊,为其子司马觐取字为思祖,根据余嘉锡的考证,其所思者正是起兵反抗司马氏的外祖诸葛诞,这几乎是公开叫板,但武帝依然不以为杵。因为诸葛诞同样是魏末人士的领袖,同时琅邪诸葛氏更是一个在汉晋之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门望族。同样涉及淮南叛乱,?丘俭就没有以上两位这么好运。最后我们在之前的背景下探讨一些问题,比如钟会为何要谋反呢?三国志指出:会所惮惟艾,艾?禽而会寻至,独统大?,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钟会传》大部分史学家从陈寿的观点认为这是钟会咎由自取,此即第一种看法----野心,或者说跋扈论。相关论点见于其他史料:锺会才见有限,而太祖夸奖太过,嘉其谋猷,盛其名器,居以重势,委以大兵,故使会自谓算无遗策,功在不赏,?张跋扈,遂构凶逆耳。向令太祖录其小能,节以大礼,抑之以权势,纳之以轨则,则乱心无由而生,乱事无由而成矣。”----《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林榕杰先生的《钟会反司马氏考论》中认为钟会是受司马昭猜忌而不得不反。而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认为是钟会忠于魏国,这和前文中仇鹿鸣先生的观点并不完全相悖,可自察之。
可以把高票***当中阴谋论的一部分选择性不看。费?嗜酒,性格不稳妥,过于亲近降将,导致被降将刺杀。那个时候蜀汉挺喜欢招降纳叛,跟之前曹休一个德行,不知收敛,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哪怕是孙策被刺,也没必要一定说成是郭嘉主导。总之阴谋论的东西对于看历史,没啥意义,历史毕竟是给现实提供教训。姜维洮西大败王经之役可以清楚看出姜维就是纸老虎,只不过刘禅黄皓更是垃圾罢了,蜀中无大将是残酷事实,神一样的诸葛丞相要负主要责任。姜维的军事能力就是这么狂放,没坚持魏延王平的汉中防务方案,在大军来的时候居然放开口子妄图平原决战击溃之,中间有没有接触或者姜维发现势头不对反悔,转而想保存实力不太记得资料,但是作为钟会能够察觉到蜀汉内乱,不是一件值得称神的事情,就像诸葛亮预测天下三分被神话一样,没必要。邓艾钟会司马昭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对伐蜀做出不同的判断也是正常的,邓艾觉得伐蜀不稳,是站在稳健负责的角度,司马昭和钟会就不是能熬下去的东西,他们是赌徒野心家,即便他们确实很有能力。高票***从阴谋论角度对嵇康的黑,顺便黑掉了魏晋风骨,黑得漂亮,又何必呢。魏延的汉中防务方案让魏延一举超过张飞,坐上汉中太守宝座,姜维苟能用此,蜀汉还能持续好几十年呢。邓艾,务实忠诚,小富即安。钟会,深刻杰出,不作不死。
最高票答主郭嘉想法新颖,角度很好,能够拓宽思维,很是值得一读。但我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郭奉孝在大胆假设方面做的很好,而小心求证这方面却不敢恭维。若奉孝是以此为史实的话,个人认为,这篇文章还没能做到有理有据。没有相关史书、资料来佐证,通篇以臆断为主,难以信服!若郭嘉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猜想的话。而其通篇却以肯定的语气直接论断,个人认为这样很不好。这样一来会使一些判断能力较弱或者三国历史知识薄弱的读者信以为真,将高票答主的***当做唯一真正的史实,形成错误的史观。如今网络上,常有关羽是二流武将、秦桧是忠臣,岳飞则为隐藏的卖国等论断,若有其他人反驳他,则反被叱为被教科书洗脑。我们不是说不能有其他颠覆思想,而是应当做到有理有据。倘若只是一种猜想,则应当做好说明。马伯庸曾经写过一篇孔雀东南飞与孙策被刺杀联系起来的文章,与郭嘉这篇文章一样,通篇各种主观臆测,却浑然天成。不同的是,亲王在前面就说明了,这篇文章是将各种可能拼凑而成的,只要其中有一项不合猜测,则猜想就成立不了了。而通篇如此多的猜测,每个猜测都只是事物发展的可能之一,也就是说事情要按亲王的猜想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亲王也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猜想娱乐罢了。
对于三国我还是菜鸟,因此看到CESCA的回答很过瘾但是郭嘉的回答太过阴谋论。如果汉中有阴谋,钟会伐蜀的5路兵力不该是2盯姜维3打汉中,4盯姜维1打汉中看着更过瘾,实际上钟会也没想到汉中如此不堪一击;姜维没有据守而是冒险出关营地,晃飞诸葛绪,若是配合演戏,不必费力北进逗得诸葛绪退兵30里;若是只为演戏各自取得政治资本,更不会放着邓老头这么大一个军事天才自由发挥,功高震帅。钟会作为一个军事天才,只要看看地图看看姜维的位置就能嗅出机会,而姜维远至沓中的不得以也有充分理由。把史书记载的全都推翻或者忽略,另成一套逻辑,戏剧性有,但还是太不严肃。实际上,姜维为何在沓中有解释,钟会很有针对性的兵发五路单纯从战术角度就能说得通,大可不必阴谋一下。汉中丢得轻易(可又没有刘禅投降那么奇葩,也不必阴谋一下)在前,姜维退守剑阁在后,并非相反。我一直觉得这一张大家都打得精彩,而不是演戏。至于钟会的才华与乖张性格,倒是文中没太仔细阐述的。------------------------------------一个傲娇在明面上的磕巴老头,傲娇可能和丧父、磕巴带来的自卑心有关心。一个阴在骨头缝里的官二代,野心家。邓艾碰到宽广的主子,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他的脑残粉段灼那篇东西说的很不错了,老头真是功绩彪炳,唯一能挑剔的也就是破了蜀汉后的居功自傲,说不准是从山上滚下去把脑子摔坏了,不过70多岁的谋反之心?应该没有。钟会既有天生的谋略头脑,又有官二代特有的跋扈伐蜀这事,谁都说不靠谱,他力挺,结果证明他对了。马掉进坑里,就砍了许仪,怎么听都不是个头脑正常的人干的事。前脚派人祭拜了诸葛亮,回头就坑了队友诸葛绪,收了自家人的军队。说实话,这个人的性子太像官二代的那个谁谁谁了,就俺们大连出去的那个。 才略,肯定是有。但估计从小到大没人跟他说个不字,胆大包天,想什么做什么,自命不凡。钟会怎么都要反的,他铁定是罗严塔尔最主要的原型。
钟会为司马家族做事,一直如履薄冰。本来小灰灰投效的是司马师,可是司马师眼疾发作,挂了。钟会赶紧着为司马昭成为大将军出谋划策,但司马昭对于哥哥的这个谋主并不放心,再加上王元姬很憎恶钟会,逮着机会就给司马昭吹枕头风说钟会的坏话,钟会在司马权力集团的地位并不稳固。王凌、?丘俭和诸葛诞的相继败亡,钟会身在其中,看的很明白。随着司马家族逐步掏空曹室权力根基,钟会也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想以军权自保,以军功自固,而感觉时日无多的司马昭,也想用灭国之战为司马家取代曹室砌上最后一块顶砖。钟会如愿以偿,全面主持伐蜀,暗中和姜维勾连,可并不一定有全盘的谋划,其实也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每一步都惊险无比。在伐蜀的大棋盘上,每个人都想做棋手,每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棋子。姜维要利用钟会,钟会也要利用姜维,邓艾和钟姜又何尝不是彼此戒备、相互利用,谁也不想成为那颗弃子……邓艾插上翅膀,在伐蜀飞行棋进程中抢到了先手,又遇到了危险嗅觉极其灵敏的刘禅。阿斗见邓艾兵临城下,果断开门投降,又急不可待地“被送走”,日夜兼程,把自己包装成汉室正统大礼包飞向洛阳,远离成都这个将要吞噬一切的黑洞。而邓艾、钟会和姜维,都被这个黑洞所吞噬,连骨带渣。钟会和姜维进入成都之后的三天时间,发生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钟会和姜维终于相濡以沫,背靠背依靠,毫无保留。不如相忘于江湖。从此,汉祚灭,曹室亡,孙吴残喘,后三国时代,暗无星月。
来补充一下士季:)1.家世
《三国志钟会本传》:“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颍川长社钟氏是一个汉末才突然兴起的家族,到钟皓时才名声在外。1.1 钟繇钟会父。钟繇在曹氏集团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见: 钟繇的成就对钟会思想上渴望建功立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钟繇有卓越的书法才能,为楷书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张怀?《书断》中将其隶书、行书列入神品。钟会书法受其影响颇深。繇少随入,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尽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出羊欣) 繇尤善书,于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书则之下。八分则有魏称此为最也。大和四年薨,迨八十矣。元行入神,草八分入妙。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出袁昂)谢文学《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从钟氏第十二代钟繇后,钟氏同魏晋士族一样,以士起家,后以军功卓著而逐渐变成豪门大族,后代以文化修养而著称。”突出钟繇至关重要的作用。1.2张氏钟繇妾,钟会母。字昌蒲,太原兹氏人。张氏聪慧,修身正行,从容化解过贵妾孙氏的种种陷害。钟会《母张夫人传》:”贵妾孙氏,摄嫡专家,心害其贤,数谗毁,无所不至。孙氏辨博有智巧,言足以饰非文过,然竟不能伤也。及妊娠,愈更嫉妒,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瞑眩者数日。或曰:「何不向公言之?」答曰:「嫡庶相害,破家危国,古今以为鉴诫。假如公信我,众谁能明其事?彼以心度我,谓我必言,固将先我;事由彼发,顾不快邪!」遂称疾不见。孙氏果谓成侯曰:「妾欲其得男,故饮以得男之药,反谓毒之。」成侯曰:「得男药佳事,暗于食中与人,非人情也。」遂讯侍者具服,孙氏由是得罪出。成侯问夫人:「何能不言?」夫人言其故,成侯大惊,益以此贤之。黄初六年生会,恩宠愈隆,成侯既出孙氏,更纳正嫡贾氏。“隆宠在当时招致非议,乃至被人暗讽为女鬼。张氏堪称严师。钟会《母张夫人传》:“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雅好书籍,涉历众书,特好《易》、《老子》。”张氏的教育以儒家典籍为主,但在当时尚玄学的社会风潮下受到道家影响,为钟会奠定思想基础。她严厉的教育对钟会产生重要影响:”会自幼小,衣不过青绀,亲营家事,自知恭检。然见得思义,临财必让。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悉送供公家之用,一无所取。“而甘露二年以暴疾薨,年五十九。“比葬,天子有手诏,命大将军高都侯厚加?赠,丧事无巨细,一皆供给。议者以为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所谓外命妇也。依《春秋》成风定姒之义,宜崇典礼,不得总称妾名。于是称成侯命妇。殡葬之事,有取于古制,礼也。”然而这些教育最终也未改变钟会的悲惨结局。张溥《钟司徒集题词》:“命妇传善言毋德宗述教训在齐女传,母鲁季敬姜之间乃鸣鹤白茅枢机缜 密,母诲至勤,胡为破蜀以后顿望执手之戒自取灭门?”王士祯有诗:“白?满成都,鹞鸱飞且呼,不知钟士季,何以对昌蒲。”【待续】
这个问题不好答,但是不得不答,因为钟会是灭蜀汉的关键人物第一个问题,钟会伐蜀,会谋反吗?***是不可能,原因有三条第一,精锐部队的将领要谋反易如反掌。所以,部队,尤其是精锐部队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中;所以,伐蜀部队只能掌握在自己人手中,这就说明钟会死司马昭的心腹:(如果钟会不是自己人,司马昭怎么可能放心将一支部队交给钟会?)第二,如果钟会要反叛的话,将士的家属都在魏国,反叛了可能灭三族,想想李陵的遭遇;所以,将士也不会支持你这也是王翦出征的时候找秦始皇要财产的原因,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很多人误以为王翦这样做的动机是告诉秦始皇,自己贪小财,对军队与权力不敢染指。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王翦这样做的本意是告诉秦始皇,我很在乎儿孙,我要良田、美宅、园林池苑是为儿孙要的,所以我是不敢叛变的,儿孙在你的地盘上,叛变是要诛三族的;还有也是告诉秦始皇,我安置好了子孙就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打仗了2,这就是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爽轻易投降的原因,将士们的家属都在首都,没有多少人能服从曹爽的指挥,否则家属全部被诛杀3,这是《潜伏》里面的站长要求将家属接过去的原因,既可以让人安居乐业,也可以用家属来挟持本人(所以,流氓无产者革命最彻底,因为他们无所顾忌)第三,钟会是第一次带兵打仗,必然有两个可能钟会没有自己的嫡系,就如失街亭的马谡,这也是秦始皇用李信不用王翦的原因,李信的威望不高你要反叛的话,将士根本不听你的,就如《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时候,关羽张飞本来就不服,你怎么可能去让他们去反刘备这就是武彻、蒯捅劝韩信自立,韩信不敢的原因,因为下属不会反叛刘邦既然,钟会不可能谋反,那么为什么钟会最终反了呢?被逼反的,司马昭逼反的,为什么?首先从伐蜀的动机说起,司马昭伐蜀有点跟刘备的夷陵之战、78年的自卫反击战差不多,解决国内的矛盾当时,魏国有什么国内矛盾?曹芳被废,曹髦被杀;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个正统,那就是皇帝,谁反,谁就是众矢之的,尤其是曹髦被杀,引起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就相当于董卓废少帝,杀刘辨(要知道刘辨被杀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了);董卓这样做,招来了十八路诸侯的讨伐;所以,司马昭不得不采取三条措施以平民愤灭成济三族延时登基,灭蜀之后司马昭才登基啊,否则的话,加九锡之后就登基了通过伐蜀来重新树立威信;大家想想国内,第三代帝王之死引起不能说的敏感事件,从而导致第四代被废,出现国际性的经济封锁,继而南巡所以,司马昭伐蜀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灭蜀(至于蜀汉最终被灭,那是意外之喜),而是为了两个目的通过打胜仗树立威信,注意仅仅是打胜仗而非是灭蜀,小胜即可通过打仗来集权,同时威慑与清洗军队的反对派,比如诛杀许仪,许仪是许褚的儿子,曹魏大批中级军官皆出自许褚昔日率领虎卫,而许褚是忠于曹魏的,杀许仪是为了威慑忠于曹魏的军人所以,钟会伐蜀有点类似于夷陵之战,为了登基,既然如此,为什么司马昭不亲征呢?杀曹髦引起众怒,司马昭亲征朝廷就可能出现第二次高平陵之变这就可以解释司马昭用钟会的原因了,钟会伐蜀有点类似于马谡守街亭,诸葛亮的火烧博望坡,都是书生第一次打仗,为什么他们的主公那么做呢?因为是主公的心腹,或者是准心腹;司马昭用新人还有一个好处,如果钟会反叛的话,将士是不会服从的司马昭用新人不担心出现马谡失街亭的结局吗?不会,街亭是防御战,伐蜀是进攻战,钟会即使打输了,无非是损失点兵源与粮草而已,输得起;而且司马昭只希望钟会打几个小胜仗即可那么,为什么钟会反了呢?关键是邓艾,邓艾不经中央允许就私自封刘禅为扶风王,并分封前蜀汉的官员,邓艾的这个事情,性质是非常恶劣的,类似于韩信要刘邦分封假齐王(韩信最终被诛杀,这是原因之一),闹独立的节奏啊,所以,中央要求钟会将邓艾下狱;我认为邓艾与钟会之间的矛盾最多是争功,不可能你死我活;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完全是组织行为(司马昭导致的),而非个人恩怨这就说到钟会造反的直接原因了:司马昭本人的疑心因为邓艾有独立的嫌疑,所以,司马昭对钟会也不放心,尽管钟会根本不可能造反;想想岳飞就明白了,岳飞掌握重兵,而且给人感觉不听话。一旦赶走金兵,赵构担心控制不住岳飞司马昭有了疑心,就派兵来四川;正因为司马昭派兵,让钟会警惕起来;主疑臣死,派兵就意味着司马昭怀疑自己了一旦司马昭怀疑自己,必死无疑,邓艾就是前车之鉴所以,钟会在仓促之下起兵钟会也是饱读诗书的,他肯定知道, 伐蜀之后的造反几乎不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钟会没有自己的嫡系魏军是靠不住的,家属在魏国,所以,他要杀掉所有的魏兵;他依靠的力量是姜维的蜀军,而蜀军肯定只听姜维指挥;实际上,钟会是光杆司令,即使造反成功,也会被杀;给姜维做嫁衣因此,钟会的造反其实与姜维关系不大,至于姜维在其中的作用,无非是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导致钟会造反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司马昭的多疑至于邓艾,一个?丝,根本不如官N代钟会,上升的机会少,所以,要上升只能凭战功,这就是他偷渡阴平的动机,何况?丝也吃得起苦,至于封刘禅为扶风王,性质类似于韩信找刘邦要假齐王,贪婪,结果惹了大祸
俩不动白(?o??o?) ?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