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灵泉寺,是谁玷污了佛家圣地_百度知道崇圣寺三塔_百度百科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日,被国务院公布为[1]
崇圣寺三塔历史沿革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古时称为“”。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三塔的具体始建年代,历来记载不一,大体上有:①唐(627至649年)尉迟敬德造;②唐元年(713)恭韬、徽义造;③南诏王劝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唐七年至五年,833至840)圣僧李贤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根据内地同类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稍晚,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内的有关文物及记载相参证,中塔似应建于南诏王劝丰?时(824至859年在位)最为可能,而两小塔则较中塔为晚,至迟。建于大理国初期,即先建中塔,尔后再增建两小塔[2]
据《》(胡本、王本)、《》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3]
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修缮前、后
明代,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
1925年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5]
崇圣寺三塔建筑结构
崇圣寺三塔千寻塔
千寻塔立面、剖面图
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背西面东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两层台基高3米,总高62.4米,包括塔刹通高69.13米。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登封、洛阳塔同一类形。
基础深度,基底至上层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础底面积约190平方米,为塔身截面积二倍余。地基红粘土夯实,深约1.4米,上铺一层,厚30厘米。满砌基础砖七层后收台,外错三级,宽2.04米,高2.35米,平上层台基内收一级,宽48厘米,高4.24米。塔心红土地基上有径2厘米圆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位标识。
按千寻塔座落在洱海上,地基未见桩孔,塔身自重8000余吨,千余年经多次强震仍巍然屹立,基础的处理是成功的。
上层台基高1.85米,宽21米见方。砖石混砌圭脚、上枋用青石,其余条砖砌。束腰隐起问柱、壹门牙子。压面石不甚规整,宽55厘米、厚15厘米。无栏板、望柱。台面三层条砖交叉斜铺。下层台基随地势前高后低。毛石砌,明年间增建青石栏板、望柱。栏板高80厘米,宽120~150厘米不等,中间镂空作花纹,雕工粗糙,无地伏、寻杖。望柱高1.2米,四隅望柱头圆雕坐狮,其余刻桃形。塔门前矗立明代增建巨石照壁如屏,长8.23米,厚1.1米,高4米。正面镌刻“永镇山川”,照壁两侧条石台阶各五级,宽1.5米。
千寻塔明代补砌之面砖
塔身宽9.85米,约为塔身高的1/6。第一层高12.04米,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层高仅66~110厘米。据题记(嵌崇圣寺南塔上):“明正德甲戍地大震,城堞屋庐为摧,独三浮屠无恙,然已罅拆,嗣是风雨飘摇,日益剥泐。庚戍间六月六日余乃补?甲塔,复作木骨,凡百十竣工,又三年,癸丑始克重葺左右二塔,秋初经始首尾历五月”。2~8层塔身宽10.35米。较第一层每面窳出25厘米。2~14层塔身(不包括塔檐)贴面砖一层,砌法先自塔身下部与塔檐连接处包砌平座,贴塔身包砌顺砖一周,上顶菱角牙子,高度70~120厘米。贴面砖44×20×5.5厘米,光平无纹印,白灰浆胶结。无论排砖方式、胶连材料和砖的颜色质量与老塔身迥然而异,对照李元阳“补凳甲塔”记载,当为明代所加补贴面砖原因,或与抗震加固有关。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理“地大震,城中墙屋皆倾仆,中塔裂二尺许,人谓塔将复合,旬日复合。”无独有偶,西安小雁塔明成化地震亦“裂而复合”。然千寻塔裂缝并未复合,缝宽10余厘米,穿过塔心前后左右贯通。由于外观因素,在加固时1、15、16并未贴砌。贴砌面砖层后中腰粗壮塔身轮廓呈抛物线形,敦厚坚实。
塔门及一层塔心修缮前,卵石、碎砖填充封闭,外嵌清十九年碑刻。“自建浮屠经五代重修佛塔证三乘。”一层塔身上部东、南、北三面各嵌石碑一通。高3.6米,额镌坐佛五尊,座雕莲花,碑面书刻梵文经,大部风化剥蚀。惟西面留170×110厘米“窗口”。塔门及窗口均为平顶木过梁,清末毁于火,光绪年间无力大修,封堵弃之。
2~15层每层檐下正中依南北、东西向交错设置券洞、券龛。尺寸随塔身自下而上递减,2层88×62厘米,15层66×47厘米。洞通塔心,龛深27-~71厘米,原供铜像早已无存,现有石雕佛像大部系明代作品。洞龛两侧约2米,塑砌单层塔形龛各一座,莲座,迭涩檐、庑殿式瓦顶。龛心嵌汉白玉梵文经一片。顶层实心,有龛无洞
塔檐结构,先自壁面迭涩一层,上施菱角牙子一层,再上单砖迭11~14层。悬挑深度69~136厘米。塔檐断面略有凹进,呈“枭线”。檐头上缘至两端向上反曲28厘米,各层塔檐迭涩层数、出檐深度均不同,呈现的弧形外轮廓线。
塔心3.27×3.35米,四壁垂直,形若空井。至15层收为方形覆斗式穹窿顶。顶盖石质,20×20厘米。15层内壁墨书:“嘉靖十九年大塔内倒……同年起工发修”和工匠姓名。所谓大塔内倒,系指穹窿顶东壁部分倒塌,曾埋砌木挑梁五根,此外,塔心尚残存木梁31根,断面28×20厘米,依南北、东西向呈井字形交错排列。梁距壁面约1米,原铺楼板,经碳14测定,木梁年代距今625±65年,与李元阳题记中“复作木骨”的记载一致。按大理地区的佛图寺塔、宏圣寺塔亦有井字梁而无楼梯、楼板,其功能近似支撑桁架,增强塔身的稳定性。千寻塔虽属天然地基,塔基又浅,但塔壁宽厚,龛、洞断面小又交叉错位,整体性尚好。
塔身通体涂7~8层,白灰剥落处隐显古老的土朱色。塔身“补?”前抹白灰1~2层,最迟明正德前已呈白塔。
塔顶与塔刹
千寻塔塔刹仅存之覆钵、铁圈盘
16层塔檐以上收成方形须弥座,上承覆钵。“民国十四年大理地震,崇圣寺塔顶震落帆”仅存铜质覆钵及外裹铁圈盘。须弥座高1.23米,上宽2.56米,下宽2.96米。柬腰包砌条砖一层,厚59厘米。依粘结材料、砖型号推断,亦为明代“补整”。覆钵大口向下,底径2.28米,钵底向上收缩成一直径50厘米的圆口。覆钵通高1.07米,壁厚1.5厘米,钵上阳刻花纹图案。覆钵外围裹八格扁铁圈盘,扁铁4.5×1.8、4 x 0.7厘米,锻打,形状似覆钵。扁铁上有等距规整孔,据佛图寺塔塔刹形象分析,该圈盘外裹紫铜鎏金莲瓣。钵面上埋铸铁挂环8副,分内外两圈,外圈四环上立“铁柱”固定伞盖,内四环拉铁链。覆钵里面,中心柱基座部分是一个深3.47米,35厘米见方的铜柱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残长1.1米,连中心柱,下节长2.77米(包括接口搭接部分)。1978年在该处清理出各类文物400余件。柱筒埋入16层塔檐深1.67米,其余部分包砌在塔顶须弥座内。为了增加基坐的稳定性,在须弥座下皮埋设120×60×23厘米条石夹板箍一层,其上套置内外铁“笼”两件,埋砌在须弥座内。
塔顶四角端残存骨架一具,高68厘米,向前弯曲,铁架外包鎏金铜皮。李元阳《?寺观志》称千寻塔:“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佛图寺塔、宏圣寺塔及昆明慧光寺等塔均有此装饰,是云南早期密檐塔特点之一。
16层塔檐四隅埋置三通铁拉链一套。链尾穿过塔檐铆固在檐下扁铁箍架上,链端固定塔刹四角垂链[6]
崇圣寺三塔北(南)塔
崇圣寺北塔之立面、剖面图
北塔距千寻塔70米,平面八角形,中空,密檐十层砖塔。塔身高(台基上皮至塔刹端)39?42米。台基高077米,总高42.19米。北塔(包括南塔)塔身塑砌莲花、斗棋平座,形式繁多的塔形龛及团莲、倚柱等,外观轻盈华丽,和千寻塔庄严雄伟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不同于唐代密檐砖塔,和辽金塔亦有差异。
北(南)塔台基部分经近代重修,已非原来面貌。上层台基宽9.4米、高1.85米。下层宽12米、高40厘米。浆砌片石白灰构缝。单阶十级西向。
塔基深2.9米(58皮砖)。上1.9米较为规整,距塔身约50厘米,基本垂直。排砖方式以顺、丁砖。1.9米以下改为45。斜铺,逐层放脚。基底面积约80平方米,是塔身截面积的2.5倍。按型制分析,该塔台基原似砖砌须弥座,上承塔身。双重片石台基按箱内回填的大理石碴推测,是清末、民国初年重建。
崇圣寺北塔观音龛
第一层塔身宽5.36米、高4.4米。2~10层塔身高1.3~0.6米。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嵌碑,文字不辨。二层八面券龛,高70厘米、宽31厘米、深33厘米,内供红砂岩石雕立佛、坐佛各一尊。通肩大衣、莲座。观音像金冠、胸网缨络,带臂钏,下着薄裙。和剑川石钟寺造像极相近。三层以上塔身装饰有三种,3~7、9层依次塑砌单层、三层,方形、圆形、五面形塔形龛,龛内原供铜佛一尊,高15厘米,结伽趺坐,通肩大衣,螺髻。造像手指纤细,施无畏印。八层东西、南北向砌置券洞,直通塔心。其余四面假直楞窗,高42厘米、宽52厘米,每窗五楞。第十层窗、龛相间。平座形式两种。2、3、5、7、9、10六层施莲花座,其余三层作斗棋平座。八角葫芦状倚柱。
出檐深度0.76~1.3米,塔身通涂白灰,檐下每面抹团莲一朵或各种人物像,莲心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后代重修所为。
修缮中发现塔心方形,净空80厘米。基座上皮(即首层塔身底)开始空心。和千寻塔一样,内壁垂直。至第八层收顶,以上实心。塔心自下而上隔7~8皮砖埋砌10×5厘米木枋一根,交错成十字状。枋中有2厘米圆孔,居塔心正中。中穿直径2厘米圆柱一根。心底正中突起方砖两层,下层砖面上有塔身分角墨线,上层中圆洞,固定塔心柱。该塔密封空心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实心、空心的争论。
塔顶与塔刹
10层塔檐檐口以上内收119厘米砌八角刹座,高50厘米。塔刹高4.85米,中心柱方形铁柱,固定端埋深2.68米、通长7.48米。柱底10×10厘米、柱头2×2厘米。为了增强中心柱稳定,塔刹基座以下的砌体内埋置20~23厘米大条石三层,层距55.71厘米。条石中心凿孔固定铁柱。
塔刹由三层葫芦一层伞盖组成,葫芦直径自上而下分别为69、82、100厘米,紫铜鎏金。伞盖残,依南塔径约2米有平出无升起,形若伞状。脊端饰桃形鎏金面叶,八角垂铜带,断面420.8厘米,鎏金,各悬挂铎铃8只[6]
崇圣寺三塔总体
三塔基础构造相同,黄土地基,满堂基础。均无“”。空心直壁,穹窿顶,顶层实心的作法如出一辙。塔刹形式、构造虽不同,亦仅简繁而已。北(南)塔刹加上相轮即为千寻塔的塔刹形状。中心柱以大石条稳固作法更是雷同。崇圣寺三塔及大理地区的宏圣寺塔、佛图寺塔塔檐层数,一反奇数惯例,均为偶数。南北塔10层、佛图寺12层、千寻塔、宏圣寺塔16层。塔砖规格,千寻塔大约有15种型号。北塔约有八种,除47~52厘米长大条砖外,其余规格完全一样。砖质细密、音响清脆。砖背均有细绳纹印迹,砖侧模印人名或塔形符号。人名系砖匠名字,有左光、左丑、春丑等。胶结材料有红泥和搀灰泥两种。
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之塔了[6]
崇圣寺三塔保护措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在1961年3月就被国务院公布为。
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历史文化景观,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7]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借鉴了世界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8]
崇圣寺三塔价值意义
塔藏文物:金身银背观音像
1977年在维修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大理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135克,高0.24米。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式铜镜,各种药物,如、、、、、等。这些实物,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0]
三塔的塔砖上面布满了佛教密宗的各种各样的和汉文的,以下塔砖均由崇圣寺中塔(千寻塔)1978年维修时拆出,为南诏保和、天启年间(824~859)的遗物[11]
“顶无垢净光陀罗尼咒梵文砖:砖高18cm,宽36cm。砖心右行为汉文,直行楷书。左7行为梵文。汉文为:“佛顶无垢净光陀罗尼”,阮福《滇南古金石录大理塔砖跋》曾说:“闻年长者言,中塔之门,四周皆嵌梵经砖石,其文皆最佳之唐字,今并无存者。”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中曾说:“塔门已封,不详塔砖铭文。”存维修时拆出的部分塔砖,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关资料。
造塔陀罗尼咒梵汉文砖:砖高20cm,宽37cm。砖心文右行,左1行为汉文,2~11行为梵文,12~18行为汉文。汉文皆直行楷书,文为:“造塔陀罗尼曰接梵文11行,偈曰:若造宝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圆满。”
?叭净螺旋文塔砖:砖高18cm,宽36cm,砖心长方形框内有三个螺旋形图案,中间各有“口牛叭净”三字,图案外各有一“叭”字。“叭净”为梵文咒语的汉文音译。南诏时,大理盛行佛教密宗,一般所用梵咒多直接书写梵文,此砖咒语书写汉文似与中原佛教的影响有关。
梵文圆形佛符塔砖:砖高46cm,宽23.5cm。砖心顶部中央为佛符咒,外面由梵文组成的三层圆圈环绕。下部为梵文经咒。南诏时,国主臣民俱崇信佛,佛教密宗更融合白族传统的宗教文化而得以盛行。其时密僧阿吒力者均需释儒俱通,汉梵兼能,学养高者往往兼任高官。在其时的佛教遗物中,梵文经咒的应用较为普遍,此塔砖即为一例。
叭?追魂咒梵汉文塔砖:砖高22cm,宽43cm。砖心左上角写“叭”三字,其余部分除梵文外,还分别以梵汉文写成追魂咒符。此塔砖刻文内容及形式,当为南诏密僧阿吒力做时所常用之咒符。此塔砖砌于塔中可能用于镇邪奠土,以永保吉祥之意。
南诏劝丰?时期所建佛塔,建筑风格等与唐代内地著名佛塔相似,可知其时南诏吸收内地技艺、文化较多 也表明其时苍洱境经济发达,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较高。而此类梵文砖的制作,亦表明的流传较广泛,为研究大理崇圣寺三塔建造史、大理佛教史、南诏大理佛教与中原佛教之关系的实物资料[11]
崇圣寺三塔旅游开发
崇圣寺三塔所属景区
所属景区:
开放时间:8:00-19:00[12]
门票价格:121元
景区地址:大理古城北门三文笔村
最佳时间:四季皆宜
交通指南:从大理古城北门往北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12]
崇圣寺三塔周边开发
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姿态而得名[13]
.大理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邵献书. 南诏和大理国[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新华网[引用日期]
邱宣充,姜怀英. 崇圣寺三塔[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3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建筑史专辑》编辑委员会. 科技史文集 第11辑 建筑史专辑 4[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凤凰网.[引用日期]
.云南网.[引用日期]
邱宣充,姜怀英. 崇圣寺三塔[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15
李本达. 汉语集称文化通解大典[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张公瑾,杨恒灿,普学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 白族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浪.[引用日期]
.腾讯.[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地藏寺访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地藏寺访圣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西圣寺_百度百科
西圣寺位于旧城之西约三里之遥,山西麓边。寺庙依山建筑,雄伟壮观,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占地百余亩。
西圣寺西圣寺
据《达县县志》载,西圣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扩建。每逢睛日,一抹朝霞,从雷音铺山垭冉冉升起,犹如一团火球徐徐上升,光耀夺目;正午,赤色如丹,霞光万道,映照达城,恰似海市屡楼;黄昏,夕阳西下,红霞满天。
寺庙四周古木参天,道旁绿树成荫,园圃芳草鲜美,庙内佛像庄严,梵音不绝。尤其在明代上无下垢和尚,清代上昌下碧两位高僧住持下,弘扬佛法,盛极一时,僧众多达数百余人,香会节日,远近朝山拜佛者,览胜观光者,云集此寺,斋堂炊米千斤亦供不应求,一些达官商贾,也慕名来寺拜佛游览,无不为这里的河山美景,回时佳景所陶醉。嘉庆乙亥年,牡丹盛开之际,通州余太守,朝拜游园之后,即兴咏诗一首:“西圣逶迤石径斜,春风物色老僧家。功名不得灵山客,富贵遍开牡丹花。”
西圣寺寺庙来历
达城自古有“铁打的凤凰,天生的龙城”之美喻。城北的凤凰山,是只展翅高飞的凤凰,西圣寺是凤翅下的右腋窝;左腋窝是北岩寺。滨临的州河,是条滚滚巨龙,所以达城便是“龙凤呈祥”的府都。 清初“湖广填川”的“外来户”李天地落户在北外镇,由于他有祖传医术,便在镇上开了个小药铺,常挑着药担赶河市、罗江摆摊,治病救人。一年冬天,风雪交加,他从河市摆摊返家,路过阁溪桥,见桥下有个小乞丐,冻饿得奄奄一息,他便将其背回家,悉心治愈后收为义弟,取名“良心”。从此,二人相依度日,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久,邻里来提亲,天地仁慈,先让弟弟成家。弟媳生于破落户,心胸小气,但有几分姿色,深得良心喜爱。婚后头年,全家还算和睦,两年后,家产日富,这妇人奸诈之心日渐暴露,她常在丈夫耳边吹“枕头风”:“我们每天起早摸黑干活,哥却在外面茶馆进、酒馆出,挣的钱一箱子锁着;我们稍不干活,还得受他的气……”初次这么说,良心还不予理睬,后来女人日日“软汤”,他也起了歹心,这奸诈毒妇便使出一条毒计: 一日黄昏,天地摆摊回家,他刚刚一只脚踏进门,从屋里突然撒来几把石灰,直扑双眼,他顿时双目失明,倒在地上。良心夫妻将其捆绑起来,再缚上一个磨磴石,于黑夜推入州河。天地原本在河边长大,水性很好,他坠河后,竭力挣扎,终将磨磴石甩掉,沿河漂流,二更时,已漂到龙爪塔下的“龙爪洞”口,并被洞口的挡板石卡住,他便借石磨断了绳索。 这龙爪洞本是“仙洞”,里面住着乌龙精,常与铁桥下的鲤鱼精在夜间纵谈天下奇闻,或驱灾避祸,或惩恶扬善。时近三更,乌龙精道:“今天北外镇发生了一件怪事:良心两口子恩将仇报,为了贪得全部家产,竟用石灰把恩兄眼睛整瞎,再坠入大河,你说可恶不可恶?”鲤鱼精听后说:“眼瞎无妨,只要到北岩寺的观音堂,取来‘净瓶水’对眼一擦,就会重见光明。”乌龙精又道:“还有一条奇闻:张家大院的老爷,三代单传的‘千金***’长到十八岁,生得花容月貌,不幸被一乌龟精所缠,搞得***茶饭不思,体瘦如柴,命在旦夕。”“这有何难,只要手持短刀,躲在乌龟精洞口,等到鸡叫其回洞时,用刀向它脖子砍去,就可断命。再将龟肉熬煎成药,供***吃,包她病好如初……” 二精说者无心,洞口听者却如获至宝。五更后,天地爬上岸,来到北岩寺观音堂,取了“净瓶水”,擦亮眼睛后扮成“名医”,赶往张家大院。然后他照“二精”之言,如法炮制,不到十天,***的病就痊愈了。张家为感谢他大恩大德,又见他人品好,为人忠厚,便招为女婿。 再说良心两口子,害死哥后,无人管束,成天贪玩好耍,大吃大喝,不到半年,家产就被花光卖尽,只能讨口度日。一天,两口子讨饭讨到张家大院,谁知出来打发他们的竟是当初被他们“害死”的哥,夫妇俩吓得跪地求饶。天地不忌前嫌,将二人叫进屋饱吃一顿,又给他们换上新衣,赏了十两银子,叫他们好好为人,做点小生意糊口。走时,良心问:“哥哥,你是咋个死里逃生的?又是怎样发财发富的?”于是,天地将其前因后果告诉了弟弟。 良心两口子听后,便商量着“效法”哥哥:两人备好绳子、木板、石灰,互相撒瞎眼睛,缚于木板上,跳入州河,当夜也漂到龙爪洞口,被挡板石卡住。三更后,乌龙精与鲤鱼精又在“仙洞”里高谈阔论,纵议人间祸福。乌龙精道:“今天北外镇又出了件怪事……”鲤鱼精道:“先别说,上次我们的话被天地听见,现在他正享受荣华富贵呢!”“是呀,今夜别傻了,先到洞口去看看,有无‘听墙脚’的!”当二精到洞口一看,果然看到两人卡在那里,于是将两人扔向州河喂了鱼。 后来,张家这对恩爱夫妻,在凤凰山右边选了一块宝宅,修建了“西圣寺”,塑了菩萨,普救天下众生。天地后代子孙满堂,皆“入学戴顶子”,世代都是“书香门第”。 [1]
.达州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