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旅游局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努力实现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的号召,在振兴旅游事业上,通过行政引导,统筹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串联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榆林旅游总体品牌,从而使榆林旅游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我市知名度,规范旅游景点的导游,市旅游局特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陕西作协会员何志刚,榆林学院教授郭冰庐,市文联青年作家霍文多和榆林日报记者李苗苗编写《榆林市导游词》。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各县区旅游局和文体办等部门及各界人士的大力襄助。从酝酿到付梓,历时一年有余,编写者和原撰稿者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终于打造成这本耐读、实用的好书。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榆林是旅游景点富集市,有一千多处景点。本书是对精选的首批七、八十处景点的解说。编写者用生动流畅的口语,描述了各景点的的悠久历史、优美景观和神奇传说,既给游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又陶冶了游人亲近自然的情感。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本书有着极强知识性、可读性和资料性,读时心境愉悦,读后获益匪浅,是市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这本书的
出版必将受到旅游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曾深情地说过:“陕北是个好地方!”作为陕北之北的榆林,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罕见的矿产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正日益成为世人瞩目之地。本书所解说的这一批富有魅力的旅游景点,也是对“陕北是个好地方”的极好诠释。可以预见,这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探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迷人景观,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我希望各旅游景点、旅行社以这本书为样本,规范导游解说,增强旅游服务理念,使游人对景区留下全新而完美的印象。忆往昔,意情满怀;望未来,信心百倍。我深信,随着旅游景点的大力整治和旅游线路的科学开发,我市必将迎来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不远的将来,我市将会跻身于全国旅游名市。让我们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共同开创榆林旅游美好灿烂的明天!为构建和谐榆林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陕北是个好地方!”***的名言令陕北声名远扬。陕北之北的榆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方神秘的圣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众多的著名人物、深厚的人文底蕴、淳朴的风俗民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罕见的能源宝藏,集中凸显了榆林骄人的特点,展现了榆林无限的魅力!榆林独特的自然环境。榆林市地处陕西北端,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平
边、靖边、横山、米脂、绥德、子洲、佳县、吴堡、清涧1区11县,总人口350多万,面积43578平方公里,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长城横跨东西,黄河纵贯南北,地域广阔,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榆溪河、无定河两岸水田连片,堪称“塞上江南”;长城沿线有防护林带,牛羊成群;红碱淖和诸多沙湖鱼肥水美,景色迷人;黄河岸边广植枣树,盛产杂粮。榆林悠久的历史渊源。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边小桥畔和横山石马土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而命名的。瓜旧石器
时代,榆林鱼河堡和横山油房头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和黄河边。据《水经注》载,帝源水即当今榆溪河,学者称榆林是黄帝部族的重要发祥地。公元前241年,秦在此设置上郡,修筑长城。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立大夏政权。北宋时期这里是中原与西夏和契丹族角逐的焦点地带。质言之,从远古时期起,在这方神圣的土地上就有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着,并且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长剧。榆林城1986年已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众多的著名人物。历史上秦朝扶苏和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都曾镇守于此。本市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王嘉胤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榆林是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发动的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总后方。***等转战陕北期间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革命战争年代,榆林涌现出李子洲、高岗、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阎揆要、郭洪涛、贾
拓夫等一批重要的职业革命家。榆林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最近榆林毛乌素沙漠腹地和吴堡后寨子峁等处的龙山早期文化遗存、秦直道、秦天象台、长城、汉墓出土的大批画像石和壁画,唐宋以后修凿的寺庙、石窟和摩崖石刻等,都彰显着古代深厚的人文气息。唐杜甫诗《塞芦子》、韦庄诗《绥州》是咏榆林山川抒发情怀的佳作。宋代范仲淹镇守延绥时写下《渔家傲?麟州秋词》。科学家沈括驻守绥德时写就名作《梦溪笔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人。康熙帝巡榆林写有《出塞》诗。***在清涧写下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发表大量时评。李健侯著作《永昌演义》。柳青创作《种谷记》《铜墙铁壁》、。路遥写作《人生》《平凡的世界》、。还有人民歌手李有源的《东方红》,以及民间的信天游、榆林小曲、清涧道情、白云山道教音乐、秧歌、唢呐、道情、剪纸、石雕、泥塑等,都承载着榆深厚的人文底蕴。榆林淳朴的风俗民情。榆林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从而形成独特的风俗民情,至今古老的习俗还有残存。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恋故土,不肯远徙,安于故习,不善经商。一般都忠厚善良,勤劳俭朴,待人诚恳,好客守信,平素极能吃苦,也极能忍耐,坚韧不拔,敢于斗争,一旦奋起,坚强果敢。北部六县区受草原文明影响畜牧业发达,群众住柳
笆庵子、砖瓦房,喜吃肉食、饮白酒,许多人穿皮衣,好动。南部六县以黄河文明为主,以农耕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恋故土,不喜外出。榆林人重婚丧礼仪,对传统节日也颇重视。群众信仰呈多元化,无固定仪式,农村文娱活动少,所以群众好赶庙会,好看戏、听说书,也借机探亲访友、***货物和谈情说爱。榆林罕见的能源宝藏。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最近在吴堡探明特优焦煤储量15亿吨。天然气预计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地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最近在米脂、清涧境内也发现大型天然气田。石油预测储量11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和石英砂等资源。榆林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6万亿元。榆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长城、黄河、沙漠、草原、湖泊、水库、黄土梁峁、水平梯田、淤地坝、晋陕峡谷、古城堡、土窑洞、信天游等,共同构成了榆林特色风景线。榆林旅游资源鲜活,文化底蕴深厚,“新、奇、异”特质明显,
一是雄浑、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榆林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是古代九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以秦、隋、明长城为主线,扼守咽喉要道,依山临河而筑的古城、古堡峻险奇伟、雄浑壮观,至今气势犹存。如万里长城最大的峰火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六楼骑街榆林卫城、爱国名将杨继业几代驻守的杨家城、建于后唐五代十国的府州城、永乐大战见证地永乐城;以及建于晋陕峡谷之畔,依山就势,呈全蝎状的葭芦古城、吴堡石城、银州城、波罗堡、高家堡等几十座个性鲜明、品位极高、价值极大、可观性极强的军事性质的古城古堡,凝固着悲壮的历史,诉说着惨烈的战争,展示着辉煌的成就。二是充满神秘色彩,各具特色的宗教圣地。佳县白云山、神木二郎山、榆阳青云山、戴兴寺、黑龙潭等宗教圣地,佛儒道三教集聚,圣名远扬,神秘莫测,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善男信女,香火鼎盛。
三是文化旅游资源。榆林石窟、石刻遍布,汉画像石遗存,剪纸、石雕工艺精湛,民歌、酒曲、秧歌久负盛名。如红石峡、悬空寺、佳县云岩寺、米脂万佛洞、绥德扶苏墓、蒙恬墓、榆阳走马梁汉墓群、佳县东方红故里、绥德三十里铺等。
四是地貌形态多样,自然风光独特。黄土高坡沟壑纵横、梁峁起伏,黄河奔腾、穿越晋陕峡谷,草原绿洲、湖泊水库、大漠
风光。如神木红碱淖、靖边天赐大峡谷、吴堡的水平梯田、绥德的淤地坝等。五是榆林经济建设成就颇具观光价值,这里是能源新都,这里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建成了全球一流水平大柳塔煤矿;有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有全国闻名的牛玉琴的树、石光银的林,长城姑娘治沙连创造的沙退人进的奇迹,高西沟人民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景观,神府经济开发区建成的循环经济典范锦界工业园等。这些榆林经济的建设成就将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是榆林发展旅游业雄厚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的今天,榆林城乡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变,一大批旅游饭店相继而建,一大批旅行社应时而生,公路四通八达,航空客运直达西安,神延铁路、西榆铁路已经通车,济银、西呼两条国家I级干线光缆交叉通过榆林,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市委、市政府投巨资恢复了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景,使榆林更具魅力。“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之北的榆林更是好地方!不了解中国的西部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西部的榆林就等于不了解中国的西部!这方神秘的圣土风光无限,商机无限,希望无限,魅力无限!350万英雄的榆林儿女热情地迎候您的光临!榆林全市旅游景区(点)欢迎您前来观光游览!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又称榆阳,雅称驼城。古城标志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在同一中轴线上“南塔北台、六楼骑街”,高低错落,遥相呼应,既显传统建筑讲究的和谐对称;城池依山傍水,城墙宽厚高大,又现一座塞上古城军事上的雄伟。在我国明清古代城市建设中也是独一无二,被誉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榆城三拓榆林城的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洪武
初年(1370年前后);另一种说法为明正统2年(1437),相差50余年。其实,在明代以前,这里榆树成林,山腰处有一清泉,人们依树围泉,早已形成自然的村落,称为榆林庄。在明代建朝初,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居民,自然多了个心眼,出于安全防卫,将村庄扩建为稍具防御功能的寨子。此为第一种说法的由来。寨子需要不断加固,人数日多的居民搬土垒石,在明正统2年修筑城墙,成了榆林城始建年代的实证。正统14年(1449),为抵御北方蒙古族骑兵频繁侵扰,筑成榆林城堡。成化7年(1471)设置榆林卫,改堡为卫城。当时卫是镇下所设管理军队和地方设防等事务的一级军事建置。由村庄、寨子、堡城、卫的变化,榆林在地域军事、政治上
的地位日益重要。明初,全国仅有四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后增加蓟州、宁夏、甘肃、固原、太原,为九镇,即历史上所称的九边重镇。成化9年(1473)是榆林历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延绥镇巡抚都御使余子俊将镇所由绥德北移至此,开始以榆林为镇名,榆林从而成为明代长城线上九大军事重镇之一。这里提到的余子俊,字士英,四川青神人,在延绥任职期间,苦心治理,最大的功劳是修筑“边墙”,同时为榆林地方也办了许多实事和好事。在此仅举一例,他在任职初,深感当地边塞重武轻文造成的极端落后,就向礼部上呈《开设学校疏》一文,讲明办学的理由:其一,榆林位置适中且具备了办学的条件,“积二三十年来,城郭渐完,生聚渐多,宜于兹立卫学”;其二,出于军务的急需,“有文化的人极端匮乏。”其三,学生有来源,“生员于本城并东西二路俊秀子弟内选充”。当礼部下达书文后,余子俊立即在榆林城西选择官学地址,完成修建,开创榆林卫学。在以后的明清两代,榆林学校林立,教育不断发展,从此人才辈出,影响深远。榆林成为延绥镇镇城,城区渐显狭小,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第一次在成化22年(1486)将原有的堡城向北扩建,,城周大约6里。北城上建了二层城楼一座,叫镇榆楼,城下未开北门,东门叫威宁门,西门叫广榆门。今上帝庙一带就是原来的南城城址。这次展筑的城区,俗称北城。第二次在弘治5年(1492),城区向南扩展,至凯歌楼,新扩城周约7里。凯歌楼
改为南门,增设西门叫宣威门(今大西门),东门叫振武门(今大东门)。这次展筑的城区,俗称中城。第三次在正德10年(1515),因南关店铺多,人口稠,上奏批准后,将南城扩建至今天的榆阳河沿,新扩建城墙13里。新筑了南门,叫镇远门,并在西城墙设立了两座门,北叫龙德门,南叫新乐门。这次展筑的城区,俗称南城。这三次扩建,便是史书上经常提到的“三拓榆阳”,也称“榆城三拓”。在此较为具体罗列了榆林古城的拓展,却发现奇怪之处,就是没有北门!事实上,在整个明朝二三百年,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榆林城池一直不设北门,只在北城墙上建了一座高大的用于眺望的镇北楼。城墙榆林古城城墙,从始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现存古城墙体5500米及南镇远城门与瓮城,东振武城门与瓮城,北广榆城门,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27日古建专家李周文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我国九大古城墙》一文,榆林城墙榜上有名。明代,先经三拓榆城,城池扩大;从嘉靖19年(1540)至万历10年(1582),又相继完成全城墙的砖包砌,并进行了城墙的加高加厚修筑,到万历30年(1602),城区建成镇北楼、角楼、讯敌楼、观远楼等14座,腰铺47座,城门7座。各城门顶上建有堞(或敌)楼,是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风雨、贮藏兵器的军事建筑设施。东门和南门各建有瓮城,各城门均设千斤闸。
崇祯16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攻破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回米脂祭祖,传檄榆林招降不成,李过、刘芳亮率10万大军挥师北上,势如破竹,直逼榆林城下,击溃援军;守城将士誓不投降,激战7昼夜,义军在南城墙挖地洞轰破城池,双方又展开巷战,12天全城陷。城中官民战死者甚多,守城将领受俘不降被杀。后来,这段城墙屡修屡塌,虽经多次修筑,难得完好。一年后,大顺守将高一功迎战8万清兵失利,榆林陷入清王朝之手。康熙14年(1675),定边、怀远(今横山)守将起事叛乱,连克定、靖、怀、绥、米、神、府各州县,只有榆林坚守不陷。康熙帝追念明末榆林守城将士英勇,今日又能严守三月,特赐旌奖八字“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后勒石刻碑,立于城南榆阳桥边的御碑亭内(现已被毁)。关于此石碑的来历,另有一个故事,是说康熙外出私访,半夜来到榆林城,城门已关,叫门不开。两个守门的士卒忠于职守,说道:“皇家城门,怎比你家大门,就是皇帝老子来了,今夜也不能开门。”康熙帝城门虽不能入,却龙心大悦,给守城士卒题写了这八字。榆林城垣,素来有三山(驼山、红山、黑山)环抱,二水(榆溪、榆阳)绕流之说。清代,又进行过多次修筑。同治2年(1863),因植被破坏,流沙积压北城的部分城区,北城被弃,城向南回缩,大致成为今天的规模。雄伟气势至今尚存,并近年得以不断修筑的榆林城垣,如果说是大历史事件的见证,那么走进古城,在纵横变错的长街短巷,
踏着青砖,所见的古朴瓦房,僻静的四合院落,让游人在惊讶中足可领略到数百年传承相续的生活情趣了。民居榆林古城被誉为“小北京”之称,就源于古城内,长街短巷青砖铺就,纵横连缀一个个院落,这些院落多为四合院。明、清两代,官员、商贾要么是对过去生活环境的留恋,要么出于见闻,修筑衙署、府邸、商铺等纷纷效仿京城建筑,一般居民也自然跟随……时长日久,在这塞外边地,就有了这么座独具特色,让人惊讶的古城。以至于老舍先生,在1939年秋,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代表的身份,走进城垣里,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诧异地写出了《绿树清泉的榆林》。不用全读文章,仅“绿树清泉”四字,就道出了这位都市文化人的诧异;直至离开榆林,这种心情还在索绕,长诗《剑北篇》的《清涧—榆林》,又回味了自己对榆林的留恋之情。榆林古城,至今尚有明、清特色的长街。街面青砖灰瓦店铺相连,数百条小巷内,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建筑有700余座;房屋保存较完整的200多栋。这些民宅多为砖木结构,在形式上有:独式四合院,独开大门、二门,东西南北房屋布局成单独四方天井院落;两院式四合院,两个院落一线排列,用砖墙分隔,共用一个大门,各院独开二门,形成一进两开的两个四合院;穿院式四合院,两个以上的四合院相互连通,大多数也共用一个大、二门,也有整个院落前后都建筑大、二门的,旧时达官显贵多建筑此种四合院。
四合院是指一种较复杂建筑形式,与习惯上的陕北民居窑洞差别甚大。对官绅富户,建造时极为讲究。大门主要有明廊柱飞檐翘角亭楼式和水磨雕砖墙,门框、额枋、斗拱、椽檩起架式,顶上五脊六兽仰合瓦。马头墙砖精雕细刻而成,有“鹤鹿献寿”、“天官赐富”及花卉流云等图案,斗拱、额枋彩绘、横额往往题刻“书香及第”“耕读传家”“树德务滋”、、,显出院内主人的家风;大门内两侧置石鼓或石狮,有功名者大门外左右树旗杆。进入大门,又有二门,较狭小,有的为“月亮门”式;两门之间建照壁,壁上雕刻图案丰富多样,大多取富贵吉祥之意。榆林四合院在明末清初时期,建架较小,砖窑长、宽、起拱各为4.5米、2.7米、3米左右;到清乾隆年后,所建砖窑一般长6—6.5米、3—3.5米,起拱也高。这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康有关。一朝一代的盛与衰,在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里,也总会微妙地体现出来。今年打造了一条充满特色的步行街,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成为独具魅力的新景观。南塔北台六楼骑街榆林古城的建筑布局,独具一格,美
名留传甚广。在同一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布着凌霄塔、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和镇北台。塔台相距二十多里,遥相呼应。怀想往昔,这曳曳狼烟阵阵风铃相随相伴,更有说不尽的古城沧桑。凌霄塔位于城南榆阳桥东山上。建于明万历年间(1607),
纯砖结构。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同治年被毁,只有凌霄塔栉
风沐雨,数百年来至今巍然屹立。塔共13层,总高30米,底层8边各长4.1米,周长33米。一层设拱形门洞,8面均有横额,刻乾清、坤宁、艮止、震发、巽顺、离明、坎日、兑悦,代表了八卦的天、地、山、雷、风、火、水和沼泽。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口。层层檐角悬挂风铃,风动铃响。过去,塔下有五龙宫、三义庙、南关阁、延寿寺等众多庙宇,群庙拱立的凌霄塔,更显高耸。可惜,这些寺庙皆在战火中损毁。塔山脚下是明万历所建的石拱桥,桥历经维修,虽已有新桥替代了交通功能,至今仍为完好。民间相传,凌霄塔是笔,榆阳桥为砚,塔影照桥头,就似以笔蘸墨,寄寓了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愿。文昌阁
基平面为正方形,俗称四方台。它建于清代乾隆19年(1754)。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纯木结构。该楼总高19米左右。楼基为4座长宽约5米的石质墩台,台高1.1米,全楼底层为十字形通道。楼基共有28根巨柱支撑楼体,其中有4根通天大柱竖于内侧,贯通全楼上下,气势十分宏伟。二层楼上为文昌殿,内祀文昌帝君像;三层楼为魁星楼,内祀魁星神像。民间流传二者均为掌管人间文运之事的神祗,备受文人学士的尊崇。该楼之兴建,也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土庶重视文化之风尚。此楼与新明楼的格局外形大同小异,只是
规格略小,二者堪称姐妹。嘉庆17年(1810),榆林举人、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维修楼体,各层自上而下分别悬挂叶兰所书“五星会垣”其子叶霖所书“天下宗师”、其孙叶沅所书“文昌阁”三块匾额,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在当地传为佳话。抗战开始,塞上广大军民救亡图存活动如火如荼。1938年夏,榆林举行了大规模献金救国义捐。各界人士争先恐后,慷慨解囊。爱国人士铁匠刘振德先生豪侠仗义,将平日积蓄的200元银洋与夫人的一对赤金耳环当场***,极大推动了当地抗日救亡热潮。抗日后援会开会表彰,并赠送“深明大义”匾额悬挂于此楼。文昌阁又为当地民间传统的“泥娃娃会”场所。从寒食节起,以此楼为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例会。届时,古城众多的手工艺人纷至沓来聚集在古楼周围,竞相展销各自的作品,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其间,以众多的泥塑工艺品为主体,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木制、陶制、铁皮、纸制、布艺等工艺品,令人悦目赏心。会上,古城内外群众扶老携动,争先恐后前来赶会,热闹空前。尤其是少年儿童欢呼雀跃,争购可心玩具,如逢盛大的节日。***则倘佯于艺林之中,选购中意作品,回家装饰居室或馈赠亲友。会场内外,众多地方应时风味小吃供游人恣意品尝。
旧文昌阁于1951年以妨碍交通被为由轻率拆毁,近年来,政府着力构建特色文化大市,恢复古城“六楼骑街”的历史格局,于2005年在原址上重建新楼,巍峨高耸,画栋雕梁,流光溢彩,较之旧楼更加辉煌壮丽,实为古城南大门以内前瞻景观,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万佛楼榆林万佛楼位于南大街,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楼层台高9米,为青砖所筑,南北长20.5米,东西宽18.1米,四面开有门洞。南洞左右各有天门、地门,拾级可通楼上。台基之上建有砖木结构二层大楼。楼体总高18米,楼顶为歇山四阿式庑殿状,斗拱飞檐,脊兽罗列。一层分南北两院,北是卷棚八臂观音殿,南为孔雀明王及文殊、普贤殿。南北院东西各有配殿三楹,供奉关帝、南斗、北斗、药王、三皇等神祗。二层为通殿,分层置二十公分佛像近万尊,故楼以“万佛”名。佛像皆为铜质,造型精美。楼南院原有高大铁旗杆一对,并置铁狮一对。楼东有砖箍券洞天桥与禅院连通。禅院设有当时管理县内佛寺之“僧会司”。万佛楼以庄严秀丽、气势宏伟称著,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16年古历6月间,绥德定仙土民间反清组织焉“硬豆”、“软扇”(类似“义和拳”)30多人秘密潜入榆林城,原定袭击道署衙门,但因戒备森严未能得手,为泄愤遂于6月19夜纵火焚烧万佛楼,乘乱逃出南门。熊熊大火燃烧两三天,除北院西殿关圣帝君未毁外,其余铜像悉被熔化。寺僧陶官
府(俗姓陶,法名周宽)外出化缘集资,于民国七年(1918)动工,由榆林著名泥塑大师万启运精心塑造,经年恢复原神主,虽为泥塑,堪称精品,惜毁于“社教”中。铁旗杆、铁狮继毁于“文革”中,万佛楼亦改名为“文革”楼。万佛楼旧时每年古历五月二十五、六月十九日为传统庙会,楼上依例作佛事、讽诵经文,香火鼎盛。楼下唱戏,观众云集。乾隆年间住持僧张官府为僧纲司,准提寺大和尚法名心初,由镇台保送北京受戒,于道光年在定慧寺(今二院)传授佛教大戒。每逢前去传戒就到万佛楼与张官府商讨佛事,虽近在咫尺,亦乘坐镇台八人抬的大轿,且有旗罗伞扇在前开道。当时民间流传民谚说:“装模作样,抬到万佛楼上。”农历6月19观音菩萨圣诞民俗吃西葫芦炸豆腐。万佛楼成为声名遐迩的榆林著名寺院。1926年古历6月19日,照例在楼北唱戏,戏场内陕北土皇帝井岳秀在榆中读书的儿子井文龙带着马弁,以同学苗从权(***员)挤了自己为由,大打出手,戏场乱作一团,激起学生公愤。学生会集合学生回校开会,声讨井岳秀纵子行凶,要求井亲自到校向被打学生道歉,保证士兵不再行凶打人,并开除井文龙。代理校务的高宗山求救于道尹景岩征,请教员出面“劝说”,但教员们并未做认真劝解。学生举行榆中校史上的第三次罢课,大部分学生搬出学校入住街上旅店,一时震惊榆林。景岩征派人恳求离校养病的校长杜斌丞
回校解决事态。杜校长到校召开大会,晓之以理,开除井文龙,终于化解了十多天的罢课学潮。万佛楼雄踞街南通衢,在节庆之时举办过书展和说书,楼下举办过灯会和闹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万佛楼逃过劫难未被拆毁,实为幸事。
又名“南鼓楼”。此楼为方形纯木结构,楼台分为四墩,为青石砌筑,每个基墩之上竖7根巨柱,四墩28柱支援楼体,中间4根通天柱直达第三层平枋,取意为四大金刚与二十八宿天文星象。三层总高20米,周长18米,每层楼阁斗拱举架,飞檐伸展,十字歇山顶上煞以***琉璃瓦。新明楼原为明时南鼓楼,在万历年因年久失修巡抚张珩等相继修建和僧俗募化修正,始获重新,因名新明楼。传说清代后期普同(即慕官府)见该楼倾斜,新自化缘,请木匠李申提正端,人们称赞说:“慕官府不怕,李申提胆大。”新明楼历史悠久,造型精巧,《县志》载:“榆城之楼著名者五,惟新明楼独秀。”新明楼是我市珍贵的古建筑和不可多得的艺术遗产。199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三层楼内铜铸像系明阉党头目魏忠贤像,为国内仅存。文革初更名为“红旗楼”,文革结束恢复原名。2002年被大货车撞坏,2005年拆除修复。新明楼二层有一尊大型铜造像,像通高205厘米,下宽123厘米,垂足而坐,双手合拱。脸部圆胖,双耳肥大,眉
心一珠;颈部环绕一件上圆下方、铜锁状物品;身披长袍,袍双肩部有四爪龙纹,衣袖边绣有折枝花卉;足踏云头鞋;膝部则錾刻有两足蹲坐对望的异兽。关于这件造像的身份性质,有关新明楼的记载均十分简略,仅记载为明代佛像或简称造像。在榆林民间,还有“玉皇大帝”的说法。陕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徐涛、刘合心先生根据故宫博物院朱家湾等先生提出的此像“并非佛教或道教造像,有可能是明代延绥镇某位太监造像”的质疑。对铜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认为是明末大官魏忠贤的造像,也是迄今唯一存世的魏忠贤造像。魏忠贤,河北肃宁人,少无赖,万历年间因负赌债,自宫后入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去世,太子朱常洛即位仅一月而卒死,年仅16岁的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启。由于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氏有“对食”的特殊关系,因此,目不识丁的魏忠贤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三年(1623),执掌东厂,逐渐独揽大权,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阉党”集团。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权势达到了顶峰。门下党羽众多,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不可胜数。“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所有奏章,”均称“厂臣”以至于民间称呼其为,“九千岁”。在天启六年六月至天启七年八月间,“阉党”一伙演出了给魏忠贤建生祠的闹剧。首建生祠者,为浙江巡抚潘自
珍。天启七年(1627年),其风大盛。从正月到八月在宣化、大同、应天、延绥、河南等地建祠四十余所。每座生祠,规模宏大,耗资不菲。延绥巡抚朱童蒙,为魏阉门徒,天启六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天启七年(1627)五月至十一月他将榆林南街的新楼改作魏忠贤生祠,并铸造魏忠贤铜像搬运楼上,铺设黄琉璃瓦,将楼改名为“祝恩祠”。八月,天启帝驾崩,崇祯即位。十一月六日,魏忠贤于流放凤阳途中自杀。七日,朱童蒙被免职。崇祯二年(1629)三月十五日,朱童蒙等129人以“交结近侍又次等”定罪,俱坐徒三年,贬为民。崇祯帝剪灭魏忠贤之后,立即命令全国拆毁魏忠贤生祠。但是由于榆林身处边关,生祠又系南鼓楼改建,似不在“即刻拆毁,不准存留别改”之列。更重要的是明末陕北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使榆林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政权更迭,天灾人祸,当时的统治者已难于追查魏忠贤生祠情况。又由于当地官员摧毁了魏忠贤造像上冕旒、铭文及楼上“祝恩祠”的牌匾。因此,这座魏忠贤铜像,被人们误认为“佛”或“玉皇大帝”,一直存留到今天。
(1472)建。清康熙11年总兵许占奎、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王重修,有记。何时被毁,无记可查。今称城内钟总楼山之地,疑即当初山下有钟楼的缘故。现在的钟楼位于榆
林步行街中心,北向凯歌楼,南向新明楼。其地基上原有木质结构“八政牌楼”一座,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当时是为颂扬前清镇宪施世录,道宪佟沛年的德政而修建的,后因失火而焚毁。民国十年(1921年)榆林事政要员与地方士绅为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立“井公祠”,并拟为井铸造一尊铜像,其后由白伯英、高嵩、王建功、紫镜川、郭维藩、曹颖僧等人发动各县群众捐款并公推白伯英负责修建。1921年7月动工兴建,次年7月落成,取名为长春楼。建楼之初,专派镇川堡人申凤台,前往上海铸造井岳秀铜像,此事被榆林籍旅京人士得知,便在天津《益世报》上撰文声讨,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铸造井岳秀铜像未能实现,只好在长春楼上供奉井岳秀大幅照片,使其楼成为井岳秀名副其实的生祠。1922年8月长春楼竣工后,负责建楼的白伯英,因此而被提升为定边县县长。楼的顶端八角木质亭内还悬挂大铜钟一口为城区报时。因此长春楼后被人们称为钟楼。抗日战争时期,钟楼上的大铜钟一度成为报警钟,日寇空袭时,钟声一响,城区的群众便逃往乡下,躲避日机狂轰滥炸。钟楼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包括台基共分四层。台基四面中部开有拱洞,南北洞大于东西洞,四面石刻匾额,依南北东西顺序分别为“万流仰镜”“蜚英腾、茂”“驼峰拥翠”“芹水流芬”、、。二、三层内木梁框架,外
用水磨青砖包砌,设有楼梯通达上下。南北两面各有4根水磨青砖圆柱,中间两根缩回,外侧两根突出,使楼体南北均呈三面段。楼体四面设有欧式门窗,“万流仰镜”“蜚英腾、茂”等,系榆林著名书法家李棠、白介征所书。四层为重檐八角木质亭。钟楼整体造型独特别致,是民国初期建筑的典范之作。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后,钟楼一直成为榆林政治、文化中心。榆林的第一个广播站,电台设在钟楼上。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榆林的许多工商业者上街游行并在钟楼前集会,表示他们对党的公私合营政策的拥护。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兴起。榆林的红五类们组织了“打砸抢”造反队,把钟楼作为聚、据点,高唱《造反有理歌》,高喊“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在钟楼前静坐,绝食,批斗“走资派”,楼上曾发生大规模武斗。红卫兵们还把钟楼改名为”东方红“楼。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被改名为“东方红楼”的钟楼恢复了自己的真实名称。现在,钟楼成为榆林步行街上六楼骑街中惟一建造于民国初期的独特建筑物。
巡抚熊绣主持修建,原系“二展榆阳”之南城门,名为“怀德门”,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台基高8米余,南北长30余米,东西宽20余米。台基之上建有二层木结构大楼一座,把台分为南北两院,下层南祀铜铸真武祖师,北祀18罗汉拜观音。大楼东西两侧有起脊厢房,台四角均建有十字歇山顶钟鼓楼。此楼气势恢宏,构图巧妙,工艺考究,是榆林诸楼中的精品之一。文革初更名“团结楼”,1974年为修外贸大楼被拆,2005年又在原址复修。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一个无道昏君。有人则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明代,榆林是九边重镇,是抵御蒙古军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正德十二年十月武宗击败了蒙古小王子部,取得了“应州大捷”。同年,在宠臣江彬的鼓动下,离开了京城到西北游幸,梦想在辽阔的长城内外一展雄姿,开创基业,并多纳美妇,供其淫乐。正德十三年十月渡过黄河,途经府谷、神木来到榆林,到榆林后先住在上帝庙,后又住在怀德门。武宗不仅淫乐嬉戏,而且非常信奉佛道,“怀便给德门”改名为“太乙神宫”。在怀德门上,武宗遥望榆林古城三山拱翠,二水环流,龙腾虎踞,气势宏伟;街道上楼阁相望,市场繁荣;东山庙岳高入云天,西街衙门接连,怀德门修得更是宏伟、气派,别致,大有京城气象;加之又纳了
总兵戴钦之女为妃,每天美女成群、轻歌曼舞、美食佳肴与皇宫里无异,于是高兴地说:“榆林这个地方真是小北京。”从此以后榆林便有了“小北京”的美誉。正德年间,地处蒙汉交界的九边重镇榆林,由于元蒙残余贵族势力经常南侵,所以战火不断。每一次明朝军队打败蒙古军队,便要在这座楼前举行一次献俘仪式,庆祝胜利。到了正德末年,当时的延绥巡抚姚镆率领大军击败了入侵的蒙古军队奏凯而归,又在怀德门前举行了盛大的祝捷仪式,真是战旗飘飘,凯歌阵阵,姚镆触景生情,便改怀德门为凯歌楼。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榆林,将明抚边将军马应举杀掉后,曾把其首级悬挂在凯歌楼上示众祝捷。
楼时石碑被毁,建筑年代无从考证,据传约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二楼悬有4尺多高大铁点,响声洪亮,平时用来向城区报时,每遇战事,又击之报警。清康熙十年(1671)总镇许占奎、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重修。此楼造型奇特,国内罕见。方形城基座高约8米,南北长29米,东西宽18米。台基东、南、西、北居中有四门洞开,洞顶砖拱平行,弯度一致,不留棱角,中央部位用四块大砖扯连封顶,为国内外古建筑专家所称奇,门洞上方均有匾额镶嵌,东为“驼峰”,南为“谯楼”,西为“芹水”,北为“更声”。台基
之上建有二层庑殿顶大木楼,各层四面出明廊,斗拱举檐,楼顶为十字歇山,四角攒顶向正中收脊。木楼东西两侧建有卷棚顶式厢房配殿,分南北两院。南院有精美四柱三门木牌楼一座,正中门额南刻“千古无双”,北刻“裕国富民”。大楼一层祀3米高铜铸武财神像,楼西南有暗洞设木梯可达二层,遇有边警和匪患时木梯被抽;二层祀铜铸速报神,南檐中部悬有“永镇北方”大木匾。相传鼓楼原为古道观,民国初年四五个修道之人,内有一道士叫马玩龙,经数年修炼,已会“辟谷之术”,六七天吃一顿蔬菜,自以为快要“得道成仙”。一年冬天黎明时楼前豆腐坊热气升腾,误以为上界接他升天,于是奋身跳入云气之中,摔到街上伤重而死,今成为榆林老年人茶余饭后的笑柄。民国年间鼓楼旁的庆兴银炉一度成为榆林小曲的演唱中心。再东高阜,叫米粮市顶,街道两旁粮店极多。民国三十四年(1945)榆林士绅为旌表病逝的国民党二十二军军长高双成在榆的功绩,在此建有四柱三门木牌楼一座。由榆林著名木匠阎红喜领工,原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匾额:“甘载筹边”“巩固国防”、。该牌楼造型精巧别致,再加上于右任的题字,故被誉称为“牌楼中的双绝”。解放初牌楼被拆,1993年又在原址建起纪念胡星元先生泽惠桑梓的功德牌楼。
过去每逢年节,在牌楼前及鼓楼西,临时用砖石黄泥垒起体型高大、面目狰狞的火判。到了傍晚,点燃火判肚内的柴炭,火焰从火判的七窍及肚脐窜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围观者,孩子们看着叫着,嬉戏追逐打闹着。火判与玻璃灯笼、大红纱灯等构成的五光十色景象,炫目溢彩,这里成了人们的一个庆贺娱乐活动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又把火判当成卖国贼汪精卫,一边看火焰的喷窜,一边向着火判吐口水,以发泄对卖国贼的憎恨愤激之情。文革初,古楼被更名为“人民楼”,197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因嫌鼓楼影响交通而被拆除,2004年开始在旧址依原貌修复,2005年竣工。鼓楼又显出重檐舒展、翘首矗立的沉稳雄奇风貌,虽说非昔日古迹,却也为榆林古城增色多多。
镇北台位于城北十里的红山上,建于明万历35年(1607)至次年七月告竣,距今400年。为明代长城遗址中气势最为宏大、雄伟的名台要塞,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镇北台词条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台呈正方梯形,共分四层,总高30来米。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东墙南侧设置城门,内侧为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二层高16.6米,周长
130米,进深5米,南墙开设通道,砖石踏步直通三层。三层券口横额石刻“向明”,北面石刻“镇北台”(已毁);这一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石踏步登高。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正中原建有砖木结构眺望哨棚(在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围以女墙,设置垛口。第一层城垣内原来为守台兵士的营房。镇北台依山据险,视野开阔。登上台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遥想当年士卒环列,旌旗招展;忽起狼烟,兵戈相接,真是壮怀激烈,悲壮慷慨之气顿时涌上心头。榆林段长城东起府谷县北清水营,经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至定边去宁夏花马池。这段明长城也称“边墙”,在明成化10年,由延绥巡抚余子俊役使民工4万人,用时两个多月筑成。全长1770华里,共有11个城堡。镇北台既为榆林古城的门户,也是九边重镇之一的镇守台。如果说,明长城是一条巨龙,龙头为山海关,嘉峪关为龙尾,那榆林一带就是龙身。镇北台东北连接同一时期修建的款贡城(尚有遗迹),为蒙汉官员进行洽谈,举行献纳贡仪的场所。台西侧一公里处有易马城(存有遗址),为蒙汉互市的地方。明嘉靖初年,鞑靼首领与明朝息战议和,沿边开放11个地方,交换双方需要的物品。初时,双方商议,汉商以茶、布、绸缎、烟、盐等上市,不准有粮食、铁器;蒙民以皮张、毛、牛、羊等交易,不准有马。到了嘉靖43年(1564),市场开放搞活,马匹也可以交易,便另筑了易马城。在北京历史
博物馆内,展出有“易马城”沙盘模型,并说明所在何地。镇北台、款贡城、易马城,一台两城,实证了榆林在历史上为蒙汉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往来的重要地位。这些保存至今的遗迹,更是长城线上罕见的人文景观,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北10里,因山近红石而得名,又因两峡高耸,山势雄伟,也称“雄石峡”。红石峡的开凿早于榆林城,始筑年代不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石峡风景独特,可称为雄、奇、秀、美,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峡分为南、北两段。北峡上部为天然湖泊,下部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水石相击,如狮吼虎啸。其间有清同治年修石拱桥一座,名普济桥,桥东原立碑一座,书刻“西夏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文革间被毁)。宋时,榆林一带归西夏。相传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墓在水下。此事真伪,尚难定论。南峡因相连石窟和摩崖石刻而闻名。习惯上所说的红石峡,游览之地也仅是这一段。入峡有一阁楼,门楼上嵌刻“红石峡”3字,为王森然先生(刘志丹的老师)手书。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东壁高12米,西壁高13米。两壁原有大小44窟,现有33窟;且大多分布在东崖上,西崖仅存5窟。东崖南、北
窟跨度250米,较大石窟为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原各窟内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琳琅满目,“文革”中很多被毁。圣母殿石窟内宽6.5米,深8.3米,高4米,窟顶雕八卦
图,窟内现存残碑刻6块。大雄殿石佛殿洞口浮雕狮、龙、花卉等,残存佛台、碑刻。门楣残存二龙戏珠、镶琉璃花饰、左右窟门壁刻题
记。现存明成化22年(1486年)《创建石佛殿碑记》碑刻一座。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顶部风化,存佛台及一些残破刻记。内存石雕睡佛一尊。窟顶绘八卦图及二龙戏珠。窟顶浮雕八卦及龙、凤、牛、马、羊、鹿、狗、花
草等,图案清晰,具有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特色。现存佛台、石造像及明成化23年(1487)《创建慈仁殿碑记》石碑一座和窟壁石刻题记4块。娘娘殿与园沁殿两窟内凿水渠,水通过水渠穿两窟流过。
从娘娘殿残存石刻《修水洞记》辨认,渠修于明万历2年(1574)距今400多年。现存红石峡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弘治年间建造,也是陕北现存最大的一组石窟群。摩崖石刻红石峡摩崖石刻从数量上及艺术价值而论,在全
国也极为罕见。现存大小石刻字幅185块,其中东崖126块。字大者丈余,小者仅寸许,诸家书法并存,行、草、隶、篆俱全。
石刻内容丰富,有题诗,有纪功,有记游,更有蒙文题刻,是红石峡之瑰宝。缓步倘佯其间,脚下是潺潺流动、清澈见底的榆溪河水,观景赏字,古意浓浓。可以看出,明代嘉靖年间多为题诗、纪功、记游的石刻。有嘉靖15年(1537)延绥镇兵备副使张珩刻纪出击鞑靼获胜“诸将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嘉靖26年(1547)三边总督曾铣题刻《山墩望套》诗。明万历年间多为巨幅大字题刻,有万历9年(1581)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有万历14年(1586)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有万历27年(1599)巡抚陈胜学题刻“雄石封关”,有万历44年(1616)巡抚刘敏亮题刻“华夷天堑”等,大多分布在西崖上。从摩崖石刻的内容看,有感叹历史悠久、红石峡境地优美的石刻,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瀚海蓬莱”、、、、“开天图画”“天成雄秀”等;有形容其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九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也有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而“三山拱翠”为清代榆林书法家陈璋所书;“榆溪胜地”则是左宗棠所题,字迹苍劲、有力。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榆中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马占山将军手书“还我河山”,抒发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爱国热情。不难看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如同一部史书,刻在石壁上,直观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际会。
东崖中部有“翠然阁”,晚清时又称“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景。1928年5月,***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也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参加了会议,在陕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石峡两壁高耸,似自然之造化,实有人力之功,气势雄浑;石窟、题刻相连相依,互为映衬,成一奇观;榆溪河水,两岸杨柳,构成秀丽风景;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处处惊喜,又有哪处不美?远近游人慕名而来,终年不绝,往往留恋忘返。
青云寺以山得名,位于榆林古城东南12里的青云山上。始建于明代。相传明武宗微服私访,在榆林城外被几个无赖围斗,幸被当地农民王勋解围。武宗皇帝因王勋救驾有功,封其为救驾总兵,赐建府第,并命朝廷拨款筑寺。后因山洪等自然灾害寺庙两度迁址至此。青云寺整个庙宇共有18处院落,殿堂厅阁289间(孔),大小神像1000多尊,占地46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民国时,为陕西所建的第一大寺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云寺是合道、佛教于一体的寺观。为什么能合到一起,要先说民国年间的扩建工程。这次扩建用的时间长、银子也很多。从民国16年(1927)动工,至民国31年(1942)告竣,足足用
时15年;耗去银子十二万多元。这个时期,国内局势动荡,战火不息,却在此耗时耗钱修筑庙宇,很让人奇怪。看来当时的陕北统治者井岳秀这个人一心想乞求神灵庇护。此为闲话。这次工程分为两期:一期(1936年前)是东部道观,建有祖师、三清、三官、圣母殿和玉皇阁、药王殿、龙王庙等;二期(1936年后)是西部佛寺,建有大雄、菩萨、弥勒、金刚、东西罗汉殿及讲经大堂、禅堂等。这样就把两教合到了一处。青云寺又有全神庙之称。在诸多佛祖、神灵的殿堂之外,又有一些独特的供奉,诸如在药王殿,正面供奉伏羲、黄帝、神农三大药王,左角竟有五脏六腑殿,是以人体五脏六腑,即心、肝、脾、胃、肠等供奉八位灵神。传说如果患者哪里不舒服,拜祭相应的灵神就可康复!另外,在供奉黄飞虎的东岳大殿,两侧偏殿供奉七十二司,传说拜七十二司以后,各人就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所成就,事业发达,所以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寺观扩建用的都是能工巧匠。各庙殿内神像由榆林著名雕塑家万起运等雕塑、粉饰装点,坐卧立跪,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此外各种楼、阁、台、亭由有名木工张福厚、刘鸿谟、杨三虎等完成。寺内精美壁画有千余幅,由著名画工孙寿山完成。青云寺以其精湛的泥塑艺术驰名塞外。“文革”中青云寺遭到破坏,殿内石雕、泥塑、壁画以及堪称工艺佳品的木牌楼、碑刻等荡然无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陆续修复重建,香火渐多,游人日盛。近年又修复阁楼两座,新建寺塔一座。《全国风景名胜简介》采
黑龙潭坐落在榆林市镇川堡红柳滩村东石崖上。民间传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水军将领张耀出兵征讨倭寇,在大海上屡战不胜,心情沮丧,终日愁眉不展。一天夜间,恍惚中见到一位黑脸老者,自称黑龙潭龙君,传授了用兵之法。后来他依法布阵,一战而胜,因此上书光绪皇帝,说明其神明。敕封“灵应侯”。潭、庙因此声名远播,香客络绎不绝。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潭,不知是因潭而出名,还是有庙而闻世;总之,潭和庙都与龙有关。潭称九龙潭,庙名黑龙王庙。潭不离庙,庙不离潭。当地人及周边香客,都说黑龙潭的黑龙王很灵验,求财问病,总会来此抽签打卦。黑龙王庙在潭东北半山上,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庙前有一座石牌楼,。系民国20年(1931)修建,前额刻“敕封灵应侯”,后额“黑龙大王神祠”。浮雕有八仙捧寿、二龙戏珠、琴棋书画等图案。石牌楼造型美观,格局别致,是石刻工艺佳品。过了石牌楼,登石阶共48级,进入庙院。左右分列石狮子、石旗杆各一对,旗杆上各有两层四方石斗。南北有钟鼓楼,正殿内壁画色泽艳丽,讲述的正是传说故事。其南侧有新建的五龙宫和龙母殿。
庙殿东、西有9眼山泉,分别注入9个小石潭,潭间隔30—50米。称为九龙潭。在庙北30米山崖处,有一个卵形泉口,直径约6寸,深不可测,当地人称为“海眼”,终年流出涓涓泉水,如蛟龙吐珠,故有榆林旧八景之一的“龙穴藏珍”。谷底有一块奇石名为“水秀”。来到黑龙潭,总不能忘了饮一口清冽的泉水。当地人说:喝了黑龙王的神水,解愁去病。不管此话是否当真,您如果喝上一口泉水,精神定会为之一振!1986年在黑龙潭前的210国道边建成四柱三门楼石雕拼嵌牌坊1座,长14.4米,高13.96米,浮雕图案62幅,总重140吨,是当时陕北最大仿古石牌楼。尤其是1988年创办的黑龙潭山地树木园成为全国首家民办植物园,您若登上黑龙潭后山峁上,1200多亩树木长势良好,许多珍稀树木和濒危树种让您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民国初年时,仅榆林城区就有寺观庙宇60多处,位于城内驼峰山东,有戴兴寺、香云寺、洪济寺、大庵和关帝庙,故称“四寺夹一庙”。其中戴兴寺规模最大,建于明正德11年(1516)。相传明武宗巡边来榆,见到延绥镇总兵戴钦女儿美丽动人,纳为妃子,同时赏赐戴钦尚方宝剑,挂征西将军印,从此戴钦声威显赫,便建了这座寺庙。其后人书匾“戴兴寺”三字(被毁),悬挂于寺门之上。现在木匾三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手书。戴兴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戴兴寺是一处名寺古刹,距今近500年。历史上曾多次整修:明天启7年(1627)、清康熙20年(1681)、42年(1703)、乾隆30年(1765)和光绪30年(1904)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筑。寺分3院,有殿宇共54间,布局依山就势,总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主要有五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罗汉殿、十王殿、大雄宝殿等。全寺原有铜铸、木雕等佛像100余尊,藏经书3000余卷;还有楠木雕制方桌和九曲石桌等珍贵物品;正殿有戴钦塑像。可惜这些历经数百年珍物,在“文革”间被毁。寺内建筑仿五代、隋、唐古制,有敦煌之风。戴兴寺曾广结善缘。明崇祯9年(1636),榆林饥荒,该寺曾收容别处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名长期供斋度荒,一时声名远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住寺僧人一真、大旭等收集流失庙物,先后找回明清木匾8块及石碑、法器等10多件。寺庙佛像、建筑也得以重建。现为榆林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榆林城虽在明朝始建,并不等于说以前的历史就为空白。这方土地历来为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接之地,纷争一起,即成为对阵厮杀的战场。秦时,大将蒙恬领兵30万,驻防现在榆林以南地域,抗击匈奴;汉朝,名将李广长期带兵驻扎境内;隋初,当地多次修筑
长城,以防御突厥的侵入;到了宋代,党项族占据榆林北部,驻兵号称5万;宋军屯兵在镇川、米脂一带。榆林就是楚河汉界中间的那一块地带,看上去风平浪静,其实战火一触即发。宋元丰4年(1081),乘西夏内乱,宋将种谔率9万大军挺进,同西夏大将梁永能统领的8万兵马,在今日的上盐湾、镇川一带交锋,激战4天,杀得天昏地暗,无定河谷尸横遍地,河水染赤。这一仗宋军获胜,仅战利品就有马千余匹,牛、驼、铠甲等物资数万。仅仅又过了1年,宋朝皇帝采取“筑城迫城移寨攻寨”的战略,用工23万,筑成永乐城及附近12个堡寨。当时上盐湾、米脂、横山一线,旌旗猎猎,寨堡森严,威武壮观。西夏在宋筑城修堡时,就大为不安,这年入秋后,粮草充足,调集30万大军南侵,一举攻克永乐城附近的各个堡寨,占领水寨、粮仓后,把永乐城团团围住,连困7个昼夜,城内断水断粮,兵士只能找点马尿止渴。这一仗,宋军先后战死兵将、逃亡兵役就达20万!宋神宗听到败讯后,临朝痛哭,只好与西夏议和。这一战,史称“永乐之战”!有战事,就要用兵卒;有兵卒,就会修堡筑寨。秦汉至宋代,榆林境内修筑了许多城池堡寨,现有迹可寻的不下20座。如代来城(巴拉素白城台)、龟兹城(牛家梁古城滩)、罗兀城(镇川石崖地)永乐堡、(上盐湾村东山)碎金谷寨、(上盐湾碎金驿)……在明朝,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军事地位增强,城外围就有了常乐堡、归德堡、双山堡、保宁堡、建安堡等长城线上的建
筑。建安堡建于明成化10年(1474),万历35年(1607)用砖砌包筑城墙;堡内常驻兵丁共680名,配马、骡347匹。现在堡城砌砖全被拆除,残土堡垣完整,墙高8.7米、厚6.8米,尚保存东、西、南三座残损城门。残堡垣东西185.3米,南北450.9米,内有娘娘庙、眼光庙、钟鼓楼等明清庙建遗址,居住30来户村民。因其独特景观,曾有《东邪西毒》等4部影片来此拍摄外景。建安堡建成时,城区周长“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楼铺一十五座”。历经五百多年,面对残垣断壁这历史的陈迹,缓缓转上一圈,用自己的脚步实际测量一番,或许在残垣、黄沙之下,无意中还能找到些许诸如箭头、断剑之类冷兵器时代的见证。这缓步的寻找,就会变成莫大的惊喜了!不论大小堡寨,往往选择在傍水依山,形势险要处构筑,可守可攻;还要筑有退路。建安堡同样如此。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建安堡乃各营堡中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一座堡城。
金刚寺原本就是一处古寺,有殿宇楼阁古钟,有汩汩清流绕寺而过,成为当地风景。后来又有邓宝珊将军旧居——桃林山庄,为晋陕绥抗日司令部的旧址。这里一度时间曾名流云集。在民族危亡之际,实为四海关注。只是今日稍显寂寞、冷清了一些。村以寺名。金刚寺依山傍水,建于明代。为道、佛、儒三教
于一体的寺庙,正殿五间,内有老子、释迦牟尼、孔子塑像,是明代权臣张居正提倡道、释、儒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寺院有殿宇33间,南北100米,东西55米,占地5500平方米。院内种植牡丹、芍药、榆梅、丁香等名贵花木。寺静花香,吸引外来僧侣,到此而忘返。名僧西来、善远等曾久留寺内,坐禅讲经,摩顶受戒。寺内现存明代万历48年(1620)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寺西有邓宝珊将军旧居,大门上石刻“桃林山庄”为于右任先生题写。邓宝珊,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在新疆参加了“伊犁起义”。1937年抗战爆发,邓将军任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等职。进驻榆林后,就在此地居住。1938年、1939年端阳节、中秋节,日军曾出动41架次飞机轰炸榆林城,炸毁许多房屋建筑。邓宝珊在这坐镇指挥,领导部队在包头、伊盟一带多次与日军激战。他思想开明,热忱拥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先后在这里接待过王震、萧劲光、南汉宸、曹力如、赵寿山、陈奇涵、续范亭、高岗等。1938年12月和1944年12月,在这里两次接阅了***致他的亲笔信和朱德的函电。他的女儿邓友梅,在1938年,16岁时进入延安,入陕北公学就学。1944年因病到榆林修养,1947年春去世,安葬在金刚寺南山岗。邓宝珊亲笔题写“亡女友梅之墓”,碑刻尚存。一代代风流人物,较之大好山河,总只是匆匆过客;而山河破碎,谁又能说?仅在抗战这一个时期就令亿万国人疼痛过!
出榆林古城东门,便闻风铃脆响,眼前现出一处金碧辉煌、气势宏大的庙宇,称为无量寺。寺庙始建于明代中后期,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1947年8月榆林战役中被毁,1986年以后渐次复筑。无量寺在一片荒沙之上,阁殿楼宇相互映衬,斗拱飞檐,顶覆琉璃瓦,景致错落有序。偌大的庙宇建筑就有大佛殿、观音阁、三官殿、三清殿、大雄宝殿、药王殿、财神宫、乐楼等数10处。祖师殿为寺之正殿。游览无量寺,可从泥塑、木雕、石雕、彩绘和书法等多方面,来细细品味。在正殿廊檐下、门柱上、雕刻或彩绘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殿前有一对大石狮,四周有石雕围栏,石柱顶部雕刻有十二生肖、莲花、仙桃、狮、象等寓意吉祥的花卉动物。高大的五佛殿内所供奉的五佛二菩萨高大端庄,且都是铜铸工艺精湛。在外观圆形的观音阁,高约二米的白色花岗石观音雕像,端坐在一米高的粉红色花岗石莲台上,莲台上又有精美雕刻鲤鱼戏浪图。观音阁南侧新落成的碑林,有国内和我省、市知名书法的题刻120多方,真、草、隶、篆皆备,耐人观摩。财神宫内梁柱和神龛上木雕彩绘的8条巨龙活灵活现,殿外石围栏上又到处刻有元宝和铜钱。更有西门九龙壁,神龙翻腾,可真是点睛之笔。处处寺庙都离不开塑像。在榆林当地,出过诸多塑像高手,更有世家延续相传。无量寺正殿有重两吨、高两米的铜质祖师手
执宝剑,正襟危坐在高大的神龛内,地上众星拱月似地站立着魁梧的十大帅。祖师殿前殿南北对坐的王灵官和黑虎灵官,两位护法天神高举兵器,十分威武。在四灵殿内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脚踏妖物威凤凛凛。高大的东岳殿,神坛两侧侍立的是四尊护法神,南有东岳大帝黄飞虎所骑青牛泥塑,北有泥塑鹰啄苏妲己。如此或威严或端庄,或细致或粗犷的泥塑处处可见,足可以领略榆林的塑像特点。无量寺的镇寺之宝,为钟楼上悬挂的嘉庆年间所铸铁钟。这样的文物在五佛殿院中,另有一清同治4年所铸铁香炉。钟楼相对鼓楼,下刻有一米高的大字“龙虎蛇龟”4字,且行且草,活灵活现;在观音阁外照壁上为女书法家李昱芳所书的一大“佛”字,字体沉稳,两边对联是:“妙眼观察世事,善心普渡众生”,上下联首字合嵌“妙善”——观音的名字,联语且为其丈夫何志刚先生拟就,如此琴瑟相鸣,传为佳话。游览古迹,观古思今,从中所获得的感悟,难以尽言,只能细细去回味了!
各位来宾、各位游客:大家好,热忱欢迎您到红石峡生态公园。经专家考评和国家旅游局批准,红石峡生态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这是我市目前惟一荣膺此称号的旅游地。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九边重镇榆林城北5公里处,这里自古以来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的
边关要塞,是黄土高原的北端与毛乌素沙漠及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结合部,也是黄土地农耕文明与蒙古大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壤地带,来到这里,大漠与边地风光尽收眼底。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沙滩与湖泊组合成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是塞上江南榆林的“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这里同时是塞上人文名胜红石峡系列景观的、。一部分,古长城从园中穿越,历史遗迹点将台和西夏王李继迁墓经修复在这里重现,这里还蕴藏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生态公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这里囊括了陕北文化的精华,相信会给每位游客带来美好而愉悦的心情。现在,请大家随我步入这座融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陕北文化艺术的殿堂,去作一次美的巡礼。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屹立在我们面前的公园大门。细心的游客会注意到,这是一块整石,它高2.4米,长6.3米,来自于东方红的故乡佳县的深山里,陕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石文化。上面所书的“红石峡生态公园”几个大字是现任市委书记周一波在公园视察时所题。我们再看这个铁门,它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特点,两头高、中间低,合上之后很象陕北窑洞的窗户,这样的大门在别处是非常少见的。寓意“吉祥久久”的通道,全部由陕北青石筑成。两旁有“龙凤呈祥”“九子龙柱”,所谓道上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柱前停一停,好运往上升。这些石柱全部选用有名的清涧石头,由绥德四十里铺的民间工匠雕成,充分展现了陕北石雕艺术的动
人魅力。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陕北剪纸馆。这里采用的是典型的陕北农家小院建筑。黄河岸边的人家,一般都采用从河里捞取的大小均匀的石头来垒墙。现在陕北的农村也有许多人家采用这种垒墙方式的。院子两侧选用了24幅巨型剪纸做墙,内容有社火、劳动、民风等,它们的原作者是有名的陕北第一剪——郭佩珍,她现在已经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门口所列的是陕北农村广泛使用的碾盘和磨,陕北人经常吃的米糕、钱钱饭就是从这里加工出来的。我们面前的影壁可以使诸位在方寸之间游遍榆林古城的八景:“龙穴藏珍、红山夕照、西河漱月、芹涧春香、驼峰拥翠、柳河秋色、寒泉冬蒸、南塔凌霄。”影壁的这边是陕北著名的本土画家栗子明所绘的《九边重镇老榆林》,这是一幅反映老榆林风貌的画作。下来我们欣赏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八景,有纸镂乾坤、高原号子、红峡映台、幽冢故里、百石成林、碧湖映柳、沙疑南渡、潭虹霞蔚。“纸缕乾坤”是剪纸世界。这里所选的就是我国各地很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这幅剪纸就是陕北风俗的一个具体表现......这幅大型剪纸是民间剪纸艺术家郭佩珍用四年时间剪成的《佳县县城全景》。郭佩珍是驰名陕北乃至全国海外的民间艺术大师,通过这幅作品大家应该对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高原号子”,这尊雕塑高15米,是目前表现人物雕塑中最大的一个,也是陕北最大的雕塑。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汉是典型
的陕北符号的象征,他所持握的唢呐是陕北人倾诉心声的古老乐器。老汉高扬唢呐的英姿,表现了陕北人世代不屈的昂扬精神。“红峡映台”,游客可游览微缩长城、点将台。点将台的台高、大小台阶数、外围的墩台数与我国的历法、节气有关,游客可搜寻其中奥妙。“幽冢故里”是修复了的西夏王李继迁的墓地。“百石林”,是精选陕北自然石组合而成林,其中两块月牙石耐人寻味。“碧湖映柳”,湖虽小却格外清澈,据传说王昭君曾用此水洗过脸。“沙疑南渡”,游倦走进沙滩上帐篷,望着悬空而过的吊桥,恍然置身江南。“潭虹霞蔚”,湖水坝口水流飞泻,腾起雾气,阳光下幻化出彩虹,有云蒸霞蔚之妙趣。生态八景足以陶冶情致,它的外部景观壮丽雄奇,内部景观则仿佛一处置身于烽烟之下的历史和自然的世外桃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完美结合。生态公园还举办过冰雕展、滑草赛、摩托车和汽车竞技等,给游人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难以计数的游人与家人、恋人、朋友敞开心的沟通,将所有的重负都释放于深情的山水间。生态公园期待能带给您美好快乐的记忆。
到榆林旅游,如果您要了解她的巨变,那么您应到新兴的经济开发区一行。榆林经济开发区是1999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
以能源重化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地处榆林市西南郊,东临榆溪河,西至包西铁路,北接榆林城区。辖区南北长8Km,东西宽1—3Km,规划总面积18.4Km2。210国道从开发区中间穿过,西延铁路榆林货站就在开发区内,区内已建成9.87Km长的货运专线。主供水源尤家峁水库(库容量1500万m2,主电源110KV变电站建成投运,邮电通信设施全部配套,开发区建设条件十分优越。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两大组团单元,即南部能源化工工业区,占总面积的51%;北部多功能中心区,占总面积的49%。绿地率30.8%,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之比1:6:3,人口规模10万人。开发区设立以来,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启动准备和开发建设,已经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地区和榆林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划。起步区水、电、路、信、气、暖、绿化等已全部完成,达到“七通一平”水准。区内建成市政道路20多Km,整体路网主干线已建成;水厂一期工程(年供水10万吨)、25万KW热电厂开工建设;营造绿地2000多亩。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4亿多元。招商引资态势良好。截止目前,申请入区项目达200多家,经市政府批准立项95个,总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1个,投资规模达54亿多元)陕西八大电力公司25万KW热。
电厂、天津环渤海控股集团15万吨聚氯乙烯、榆林华宝特种玻璃、20万吨煤制甲醇等项目开工建设。此外,区内已建成了绿豆加工厂、榆林石化产品转运站、桃花园住宅小区、中央直属榆林粮库、榆林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110千伏变电站、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产能倒班点等项目,正在建设的还有榆林中学及一批办公项目。截止目前,累计完成项目开发建设投资12亿多元。作为国家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工业园区和综合配套基地,榆林经济开发区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强化内部管理为纽带,以重大产业项目招商为重点,以创新服务为宗旨,突出开发区基地建设中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着力为榆林煤、气、油、盐等资源的开发、加工、转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载体和推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平台,推动榆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能源化工园区建设,全面推行五个“一体化”:一是产品项目一体化,以煤、天然气、岩盐为主要原料,生产甲醇其及衍生物如醋酸、二甲醚、甲醛、聚甲醛、甲烷氯化物等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链;以盐、电石为主要原料,生产氯碱、聚氯乙烯及氯碱下游,以聚氯乙烯为原料生产型材、管材、塑料薄膜等,园区内主体项目以中游深加工产品和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同时对全市能源化工的机械设备生产配套,实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二是公用辅助设施一体化,根据园
区内主体项目对水、电、气等的总体需求,本着节能降耗、集约利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园区内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一体化的相对封闭运行的“环岛”,实现能源的统一供应和资源整合;三是物流传输一体化,围绕区内布局的化工装置,建立专用输送管网以及仓库、专线铁路、道路等一体化的物流传输系统,使园区内的原料、能源和中间体安全、快捷地供达目的地;四是环境保护一体化,编制化工园区专项环保规划,大力引进和推广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清洁生产环境,实现园区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五是管理服务一体化,通过规范市场化运作,精简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充当企业的“保姆”,使各生产单位集中全部精力于核心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作。综合服务区建设,大力发展科研、教育、培训、邮电通信、运输仓储、金融、商贸、餐饮、娱乐、房地产、文化、体育、卫生等行业和第三产业及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市政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吸纳外部产业、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的“磁铁”和“洼地”,把开发区建成榆林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的亮点和窗口。目前,综合服务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以桃花园小区为标志的一批房地产项目基本建成或正在建设,引进建设的行政事业办公项目19个,加
工类项目7个,文教卫生类项目5个,总投资规模达6.3亿多元,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3亿多元。同时,围绕两大功能区的建设,依托榆林优势资源,利用榆林经济开发区独特的区域优势,南延北扩,走扩张型“区外发展”的路子,围绕资源加工转化,规划几个卫星园区,进一步丰富榆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内涵,壮大发展规模。近期,计划围绕榆横矿区建设,在开发区周边规划高耗能工业园区和煤化工工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高耗能项目,发展煤化工前沿产品。总体发展目标,一期,从现在起到2007年,建设15万吨PVC、15万吨醋酸、20万吨灰粘聚甲醇、20万吨德士古甲醇、20万吨二甲醚、4万吨甲烷氯化物、2万吨聚甲醛、25万KW热电厂、25万KW自备电厂等产业项目和北区为化工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0亿元。目前,15万吨PVC、25万Kw热电厂已开工建设,其他项目正在委托设计或报批立项。二期,到2010年,新增甲醇生产能力70万吨,形成总生产能力150万吨;新增醋酸生产能力45万吨,形成总生产能力60万吨;新增二甲醚生产能力80万吨,形成总生产能力100万吨。最终形成年产值100亿元,利税37亿元的产销规模。届时,开发区将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工业区和实现“三个转化”的重要示范区,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开发区。榆林经济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模
式,管委会以“统一、精简、效高、优质”为宗旨,努力为广大投资客商提供一流的创业和生活环境。榆林经济开发区将本着“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宗旨,以创建西部一流开发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求发展,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开发区建成集工业、商贸、科技、信息、教育、金融、房地产开发等为一体,功能布局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一流的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红碱淖,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在神木县境内西北,毛乌素沙漠南缘,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沿湖周长43.7公里,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现平均水深15—16米,最深处达20米,总蓄水量约8.1亿立方米。红碱淖从1929年前后逐渐形成今天的形态。红碱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原气候,形成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烟波浩淼的湖水,一望无际的草原,起伏连绵的沙丘,清爽宜人的气候,成为周边三省区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每逢夏秋,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在诱人的碧波间,在柔软的沙滩上,身着五彩缤纷泳装的游客,出没于绿波之中,躺卧在太阳伞下。游艇飞驶湖面,欢声笑语四溢。湖边的蒙古包中不时飞出动人的酒歌。夜晚时常点燃篝火,妙龄男女纵情歌舞。冬季的冰雕,更会把您引入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神红碱淖盛产10多种淡水鱼,年产量在20万公斤以上。来此品尝过红碱淖鲜鱼的游人无不啧啧称赞。湖的岸边有一个红石岛,最窄处仅有200米与陆地相连。岛屿上和湖边还栖息着30多种野生禽类,尤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和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弥足珍贵,春秋时节数万只遗鸥
和白天鹅来此栖息,群起群落,引人入胜。不远处有尔林草原,大可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逗留红碱淖期间,有人会告诉您“昭君泪、龙王庙与红碱淖”这个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红碱淖原是一片沙原,有4座10多丈高的大沙丘成弧形排列着。那时常闹旱灾,农民修起龙王庙“祈雨”,终于有一年感动了龙王,连降倾盆大雨,把4个沙丘淹得剩下有龙王庙的那一小块,就是现在的红石岛。由于出现了湖泊,大雁、天鹅、海鸥、鸳鸯等鸟类多来此栖止。传说,鸳鸯是和番的昭君死后变成的,她思念家乡,省亲途中在此落脚。原来红碱淖边有条秦直道,当年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时经直道来湖边歇息,昭君想到从此远离故土,不禁潸然泪下,她跪拜苍天,泪水变成小河滩。王母娘娘得知,为之感动,派出7仙女为她送行。她们身系的绿丝带变成了7条河,同时流向沙滩和原来的湖泊。霎时间河滩连通原来的小湖变成大湖泊。为了纪念昭君,人们把这个大湖泊叫“昭君湖”,那7条季节河就是现在的木独石犁河、壕赖河和尔林兔河等……1994年以来,省旅游局确定将红碱淖和壶口瀑布列为省级自然风光旅游区。它完全具备国际上盛行的“3S旅游”(即阳光、沙滩和海水)条件,其交通也十分便捷,有多条公路与各地相通。当地政府与民间团体联合开发,已建成高档次的招待所、度假村,并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使其成为吸引更多游客的旅游胜地。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被誉为边塞名胜的二郎山旅游观光。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二郎山位于神木县城西一公里处,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传说二郎山就是由一头骆驼卧化而成的,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过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案头笔架,所以又赐名“笔架山”。二郎山挺立在窟野河边,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她的魅力在于山势的险、峻、奇与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浑然一体。每年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都在这里举行传统的大型文化庙会。到时商贾云集,各地的善男信女蜂拥而来,人潮如海,二郎山在人们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显一斑。二郎山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种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相传二郎神杨戬从山西担了两座山,准备给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作为屏障。过了黄河,太阳已快要落山了,遇上一位老大娘,原指望接个吉利话,便问:“您老说我赶太阳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吗?”老大娘答道:“唉!还远着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气之下便说:“人到不了,我的头也要去!”于是使了神威,其头飞来神木城西化作二郎山,身躯为天台山。另一种说法是在明朝正统年间,窟野河水患严重,人们想借助治水英雄蜀郡太守李冰次子的力量来根治水灾。还有一种说法是指擒龙治水的赵二郎。为
消灾免难,人们因此在此山修建了主庙——二郎庙,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二郎山了。二郎庙群的修建年代,依碑记所说:“建于明正统8年(1443),历代均有修葺”。山上的近百间古建筑依次罗列在蜿蜒跌宕的一千多米的山脊上,整体建筑疏密相间、布局有序,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顶部采用歇山、硬山等多种形制,分别覆盖以布瓦,门面檐头油漆彩绘十分考究。庙内彩画以工笔画重油彩画法为主,雕塑石刻题词丰富多彩,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195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两面山上的水、宅、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点亮工程的实施,将二郎山妆扮得如同蓬莱仙境一般,令人神往。所以二郎山的夜景也别有一番神韵。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二郎山的月门牌楼。这座牌楼是由神木县文管办于1987年创建的,上额“一山飞峙”和“锦绣河山”分别是由我县知名书法家张正太先生和当时任文管办主任的乔子荣先生所题;两边的对联“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欲上青天揽明月,更倾东海洗乾坤”,,为民国时期我县著名书法家王雪樵先生所书。地藏洞石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曹地府,主要祀奉司命
之神地藏王菩萨,配祀十殿阎君,还有三曹判官、牛头马面等。
旧时民间作为超度亡魂的道场,窟内凿刻的藻井是明代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八仙洞八仙洞是一座道观,内祀传说中的汉钟离、吕洞
宾、张果老、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等八位神仙。八仙洞建于1940年,毁于60年代,1984年重新修复。关于八仙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说上一段八仙的故事。张公庙游客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张公庙,这是明代
大同总兵张坚为他的父亲张锐修建的家庙。张锐由行伍升至宣府参将,在土木堡战役中,为救驾明英宗朱祁镇而壮烈牺牲,后被追赐为光禄大夫。此后他的子孙直至五代都是重要的守边将领,也有不少人捐躯沙场,是继杨家将之后的又一英雄家族。瑶台这个地方自古以来是神木人来此观景时歇脚、聚
会的地方。这里视野开阔,整个神木城尽收眼底,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确别有一番情趣。浩然亭现在我们到了二郎山风景名胜区的“浩然亭”前,
我们先说这“浩然”二字,最初是出自于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浩然之气”就是正大刚直的精神,在不断的历史深化中,这四字又逐渐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民族秉性。二郎山上的这座浩然亭修建于抗战初期的1937年7月,当时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东北军骑二军军长何柱国率
部队驻防神木。神木军民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以王光晕、李凤梧等为代表的市民阶层中的有志之士,为了表达这种崇高的民族精神,集资在这里修建了浩然亭,寄寓神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正大阳刚的民族精神。1939年中秋,何柱国将军邀集热血志士,在浩然亭前笔会盟志,他愤然疾笔书写了“天地正气”四个字作为亭额,以表自己誓死抗击日寇的决心,强化了浩然亭的主题。1941年我县名医张祉繁先生又汇集军界朋友在此茶话,并作抗日诗两首,镌刻在朝仙洞的东墙,大家可以由此领略到当时神木人民高涨的抗日情绪。浩然亭一洞诗文、四壁感慨,成为神木的文化精品。古佛洞洞内正面有三尊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祖,东
边是药师琉璃光佛,他是东方净土的教主,西边是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两边排列的是18罗汉。古佛洞始建于清代,民国年间和1985年先后进行过几次修复。观音殿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观音殿始建于明万历23年,
原为诸圣殿,清康熙11年改建为观音殿,观音指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属佛教界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二郎庙二郎庙始建于明正统8年,乾隆40年改为三圣庙,
道光15年重修,为典型的四合院型制。二郎庙本来是为镇窟野河水患而建的,据碑文所记,内祀赵昱赵二郎。赵昱是隋朝人,嘉州百姓在两岸呐喊助威,他亲自入水斩蛟龙,平息水患。赵昱
成仙后,冷源河又发水灾,有人见他在云端现身,水就退了,因此赵昱就被奉为镇水之神。据说,二郎庙建成后神威非凡。有一年窟野河发大水,洪水涨到了西城墙下,神木城面临灭顶之灾。危急关头,县太爷跪在城头,祈求上苍拯救黎民。这个时候二郎神突然显灵,将袍袖一甩,满河洪水便斜立起来,顺山南流。在二郎山山腰留下一条“黑腰线”。因此,神木人对二郎神情有独钟、笃信不疑。在清乾隆40年(公元1775年)二郎庙改成了“三圣庙”,供奉的是二郎神杨戬,关圣帝君关羽和武财神赵公明。至于为什么这么改,不知因何缘故。现在庙内两壁还存留着反映赵二郎与蛟龙恶战场面的壁画。这些壁画也成了二郎山珍贵的文化遗产。二郎庙的文化遗产还有一件,就是庙门外的这座照壁。二郎庙照壁是建造于明代的石刻作品,照壁内侧为浮雕《九龙治水图》,画面上的这九条巨龙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照壁外侧是阴刻的《虎啸图》,图中猛虎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其实建造者的目的,也就是要以龙治水、以虎镇山。照壁历经百年风雨至今完好无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思亭该亭是由县政府出资,建于2001年。亭中“旷古
神奇”这块大理石碑是由原国家能源办主任李智盛亲笔题词捐赠的,李智盛是神木人,曾任过朱德总司令的秘书,现已退休。“旷古神奇”这四个字寓意深远,它既是对二郎山景观的高度赞美,
也是对神木这块红色土地上历史性巨变的由衷感叹。沿文思亭北行,地势平缓,庙殿众多。龙母庙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龙母庙,又名圣母殿、水母宫,
始建年代不详,内祀观音菩萨的右胁侍龙女。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有了这座庙,山上也便不再设龙王庙。诸神殿这座诸神殿就是人们在修建了各种寺庙之后,还
生怕遗漏了哪位神灵而特地建造的,正殿祀奉如来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左厅房为长老殿,右厅房为孤魂殿,门楼上面为魁星阁,建于清道光6年。韦驮阁是护国寺的山门,内祀韦驮,是佛的守护神,韦
驮在传说中有三只眼,穿古装战将服装,手执金钢杵,武力高超。三教殿三教殿位于二郎山的第一峰巅,雄奇险秀。此殿
在二郎山古建群中最具规模性、观赏性,是本山最大的一处庙群,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改为护国寺,民国23年重修为三教殿。三教殿的主殿祀奉释、儒、道三教鼻祖: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三教殿宏伟壮观,三位鼻祖并肩而坐,同受人间香火。三教殿最珍贵的文物是东西山墙上的两幅明代大型壁画,这幅壁画用天然颜料绘制,至今色彩鲜明。西边这幅为二郎山全图,画面上山腰的这条黑线,就是传说中二郎神治水留下的黑腰线。东边一幅是城东九龙山全图。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四百多年前两山
景观布局。图中还描绘了当时老百姓的部分生活场景,因而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东庑殿自北向南而为金火炉神殿、黑虎灵官殿、药王殿。西配殿为日月神宫。西庑殿自北向南为财神殿、观音殿、五行殿、大圣殿。转过三教殿,顺阶而下有个小小的平台,这里又是一个居高临下、观赏风景的好去处。游人置身此间,耳目为之一新,心胸豁然开朗。平台下方的寺院是二郎山的又一处奇观——白衣观音堂。二郎山上有两处观音堂,此处又称倒坐观音堂,因它坐南向北而建,所以称为“倒坐”,祀奉大家熟悉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原名观世音,又名观自在,因唐代避李世民讳,去掉了“世”字。在大乘教中,观音仅次于佛,是居第二果位的菩萨。其实,按所积功德,他完全能够修行成佛,但他却不愿去西方极乐净土,而是永无懈怠地奔忙于红尘中,解救芸芸众生的灾难、困苦,并发誓如果不能使所有众生脱离苦海,他就一直倒坐南海,
榆林旅游局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努力实现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的号召,在振兴旅游事业上,通过行政引导,统筹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串联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榆林旅游总体品牌,从而使榆林旅游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我市知名度,规范旅游景点的导游,市旅游局特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陕西作协会员何志刚,榆林学院教授郭冰庐,市文联青年作家霍文多和榆林日报记者李苗苗编写《榆林市导游词》。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各县区旅游局和文体办等部门及各界人士的大力襄助。从酝酿到付梓,历时一年有余,编写者和原撰稿者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终于打造成这本耐读、实用的好书。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榆林是旅游景点富集市,有一千多处景点。本书是对精选的首批七、八十处景点的解说。编写者用生动流畅的口语,描述了各景点的的悠久历史、优美景观和神奇传说,既给游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又陶冶了游人亲近自然的情感。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本书有着极强知识性、可读性和资料性,读时心境愉悦,读后获益匪浅,是市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这本书的
出版必将受到旅游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曾深情地说过:“陕北是个好地方!”作为陕北之北的榆林,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罕见的矿产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正日益成为世人瞩目之地。本书所解说的这一批富有魅力的旅游景点,也是对“陕北是个好地方”的极好诠释。可以预见,这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探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迷人景观,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我希望各旅游景点、旅行社以这本书为样本,规范导游解说,增强旅游服务理念,使游人对景区留下全新而完美的印象。忆往昔,意情满怀;望未来,信心百倍。我深信,随着旅游景点的大力整治和旅游线路的科学开发,我市必将迎来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不远的将来,我市将会跻身于全国旅游名市。让我们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共同开创榆林旅游美好灿烂的明天!为构建和谐榆林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陕北是个好地方!”***的名言令陕北声名远扬。陕北之北的榆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方神秘的圣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众多的著名人物、深厚的人文底蕴、淳朴的风俗民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罕见的能源宝藏,集中凸显了榆林骄人的特点,展现了榆林无限的魅力!榆林独特的自然环境。榆林市地处陕西北端,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平
边、靖边、横山、米脂、绥德、子洲、佳县、吴堡、清涧1区11县,总人口350多万,面积43578平方公里,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长城横跨东西,黄河纵贯南北,地域广阔,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榆溪河、无定河两岸水田连片,堪称“塞上江南”;长城沿线有防护林带,牛羊成群;红碱淖和诸多沙湖鱼肥水美,景色迷人;黄河岸边广植枣树,盛产杂粮。榆林悠久的历史渊源。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边小桥畔和横山石马土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而命名的。瓜旧石器
时代,榆林鱼河堡和横山油房头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和黄河边。据《水经注》载,帝源水即当今榆溪河,学者称榆林是黄帝部族的重要发祥地。公元前241年,秦在此设置上郡,修筑长城。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立大夏政权。北宋时期这里是中原与西夏和契丹族角逐的焦点地带。质言之,从远古时期起,在这方神圣的土地上就有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着,并且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长剧。榆林城1986年已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众多的著名人物。历史上秦朝扶苏和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都曾镇守于此。本市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王嘉胤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榆林是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发动的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总后方。***等转战陕北期间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革命战争年代,榆林涌现出李子洲、高岗、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阎揆要、郭洪涛、贾
拓夫等一批重要的职业革命家。榆林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最近榆林毛乌素沙漠腹地和吴堡后寨子峁等处的龙山早期文化遗存、秦直道、秦天象台、长城、汉墓出土的大批画像石和壁画,唐宋以后修凿的寺庙、石窟和摩崖石刻等,都彰显着古代深厚的人文气息。唐杜甫诗《塞芦子》、韦庄诗《绥州》是咏榆林山川抒发情怀的佳作。宋代范仲淹镇守延绥时写下《渔家傲?麟州秋词》。科学家沈括驻守绥德时写就名作《梦溪笔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人。康熙帝巡榆林写有《出塞》诗。***在清涧写下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发表大量时评。李健侯著作《永昌演义》。柳青创作《种谷记》《铜墙铁壁》、。路遥写作《人生》《平凡的世界》、。还有人民歌手李有源的《东方红》,以及民间的信天游、榆林小曲、清涧道情、白云山道教音乐、秧歌、唢呐、道情、剪纸、石雕、泥塑等,都承载着榆深厚的人文底蕴。榆林淳朴的风俗民情。榆林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从而形成独特的风俗民情,至今古老的习俗还有残存。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恋故土,不肯远徙,安于故习,不善经商。一般都忠厚善良,勤劳俭朴,待人诚恳,好客守信,平素极能吃苦,也极能忍耐,坚韧不拔,敢于斗争,一旦奋起,坚强果敢。北部六县区受草原文明影响畜牧业发达,群众住柳
笆庵子、砖瓦房,喜吃肉食、饮白酒,许多人穿皮衣,好动。南部六县以黄河文明为主,以农耕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恋故土,不喜外出。榆林人重婚丧礼仪,对传统节日也颇重视。群众信仰呈多元化,无固定仪式,农村文娱活动少,所以群众好赶庙会,好看戏、听说书,也借机探亲访友、***货物和谈情说爱。榆林罕见的能源宝藏。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最近在吴堡探明特优焦煤储量15亿吨。天然气预计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地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最近在米脂、清涧境内也发现大型天然气田。石油预测储量11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和石英砂等资源。榆林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6万亿元。榆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长城、黄河、沙漠、草原、湖泊、水库、黄土梁峁、水平梯田、淤地坝、晋陕峡谷、古城堡、土窑洞、信天游等,共同构成了榆林特色风景线。榆林旅游资源鲜活,文化底蕴深厚,“新、奇、异”特质明显,
一是雄浑、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榆林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是古代九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以秦、隋、明长城为主线,扼守咽喉要道,依山临河而筑的古城、古堡峻险奇伟、雄浑壮观,至今气势犹存。如万里长城最大的峰火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六楼骑街榆林卫城、爱国名将杨继业几代驻守的杨家城、建于后唐五代十国的府州城、永乐大战见证地永乐城;以及建于晋陕峡谷之畔,依山就势,呈全蝎状的葭芦古城、吴堡石城、银州城、波罗堡、高家堡等几十座个性鲜明、品位极高、价值极大、可观性极强的军事性质的古城古堡,凝固着悲壮的历史,诉说着惨烈的战争,展示着辉煌的成就。二是充满神秘色彩,各具特色的宗教圣地。佳县白云山、神木二郎山、榆阳青云山、戴兴寺、黑龙潭等宗教圣地,佛儒道三教集聚,圣名远扬,神秘莫测,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善男信女,香火鼎盛。
三是文化旅游资源。榆林石窟、石刻遍布,汉画像石遗存,剪纸、石雕工艺精湛,民歌、酒曲、秧歌久负盛名。如红石峡、悬空寺、佳县云岩寺、米脂万佛洞、绥德扶苏墓、蒙恬墓、榆阳走马梁汉墓群、佳县东方红故里、绥德三十里铺等。
四是地貌形态多样,自然风光独特。黄土高坡沟壑纵横、梁峁起伏,黄河奔腾、穿越晋陕峡谷,草原绿洲、湖泊水库、大漠
风光。如神木红碱淖、靖边天赐大峡谷、吴堡的水平梯田、绥德的淤地坝等。五是榆林经济建设成就颇具观光价值,这里是能源新都,这里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建成了全球一流水平大柳塔煤矿;有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有全国闻名的牛玉琴的树、石光银的林,长城姑娘治沙连创造的沙退人进的奇迹,高西沟人民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景观,神府经济开发区建成的循环经济典范锦界工业园等。这些榆林经济的建设成就将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是榆林发展旅游业雄厚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的今天,榆林城乡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变,一大批旅游饭店相继而建,一大批旅行社应时而生,公路四通八达,航空客运直达西安,神延铁路、西榆铁路已经通车,济银、西呼两条国家I级干线光缆交叉通过榆林,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市委、市政府投巨资恢复了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景,使榆林更具魅力。“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之北的榆林更是好地方!不了解中国的西部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西部的榆林就等于不了解中国的西部!这方神秘的圣土风光无限,商机无限,希望无限,魅力无限!350万英雄的榆林儿女热情地迎候您的光临!榆林全市旅游景区(点)欢迎您前来观光游览!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又称榆阳,雅称驼城。古城标志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在同一中轴线上“南塔北台、六楼骑街”,高低错落,遥相呼应,既显传统建筑讲究的和谐对称;城池依山傍水,城墙宽厚高大,又现一座塞上古城军事上的雄伟。在我国明清古代城市建设中也是独一无二,被誉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榆城三拓榆林城的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洪武
初年(1370年前后);另一种说法为明正统2年(1437),相差50余年。其实,在明代以前,这里榆树成林,山腰处有一清泉,人们依树围泉,早已形成自然的村落,称为榆林庄。在明代建朝初,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居民,自然多了个心眼,出于安全防卫,将村庄扩建为稍具防御功能的寨子。此为第一种说法的由来。寨子需要不断加固,人数日多的居民搬土垒石,在明正统2年修筑城墙,成了榆林城始建年代的实证。正统14年(1449),为抵御北方蒙古族骑兵频繁侵扰,筑成榆林城堡。成化7年(1471)设置榆林卫,改堡为卫城。当时卫是镇下所设管理军队和地方设防等事务的一级军事建置。由村庄、寨子、堡城、卫的变化,榆林在地域军事、政治上
的地位日益重要。明初,全国仅有四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后增加蓟州、宁夏、甘肃、固原、太原,为九镇,即历史上所称的九边重镇。成化9年(1473)是榆林历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延绥镇巡抚都御使余子俊将镇所由绥德北移至此,开始以榆林为镇名,榆林从而成为明代长城线上九大军事重镇之一。这里提到的余子俊,字士英,四川青神人,在延绥任职期间,苦心治理,最大的功劳是修筑“边墙”,同时为榆林地方也办了许多实事和好事。在此仅举一例,他在任职初,深感当地边塞重武轻文造成的极端落后,就向礼部上呈《开设学校疏》一文,讲明办学的理由:其一,榆林位置适中且具备了办学的条件,“积二三十年来,城郭渐完,生聚渐多,宜于兹立卫学”;其二,出于军务的急需,“有文化的人极端匮乏。”其三,学生有来源,“生员于本城并东西二路俊秀子弟内选充”。当礼部下达书文后,余子俊立即在榆林城西选择官学地址,完成修建,开创榆林卫学。在以后的明清两代,榆林学校林立,教育不断发展,从此人才辈出,影响深远。榆林成为延绥镇镇城,城区渐显狭小,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第一次在成化22年(1486)将原有的堡城向北扩建,,城周大约6里。北城上建了二层城楼一座,叫镇榆楼,城下未开北门,东门叫威宁门,西门叫广榆门。今上帝庙一带就是原来的南城城址。这次展筑的城区,俗称北城。第二次在弘治5年(1492),城区向南扩展,至凯歌楼,新扩城周约7里。凯歌楼
改为南门,增设西门叫宣威门(今大西门),东门叫振武门(今大东门)。这次展筑的城区,俗称中城。第三次在正德10年(1515),因南关店铺多,人口稠,上奏批准后,将南城扩建至今天的榆阳河沿,新扩建城墙13里。新筑了南门,叫镇远门,并在西城墙设立了两座门,北叫龙德门,南叫新乐门。这次展筑的城区,俗称南城。这三次扩建,便是史书上经常提到的“三拓榆阳”,也称“榆城三拓”。在此较为具体罗列了榆林古城的拓展,却发现奇怪之处,就是没有北门!事实上,在整个明朝二三百年,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榆林城池一直不设北门,只在北城墙上建了一座高大的用于眺望的镇北楼。城墙榆林古城城墙,从始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现存古城墙体5500米及南镇远城门与瓮城,东振武城门与瓮城,北广榆城门,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27日古建专家李周文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我国九大古城墙》一文,榆林城墙榜上有名。明代,先经三拓榆城,城池扩大;从嘉靖19年(1540)至万历10年(1582),又相继完成全城墙的砖包砌,并进行了城墙的加高加厚修筑,到万历30年(1602),城区建成镇北楼、角楼、讯敌楼、观远楼等14座,腰铺47座,城门7座。各城门顶上建有堞(或敌)楼,是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风雨、贮藏兵器的军事建筑设施。东门和南门各建有瓮城,各城门均设千斤闸。
崇祯16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攻破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回米脂祭祖,传檄榆林招降不成,李过、刘芳亮率10万大军挥师北上,势如破竹,直逼榆林城下,击溃援军;守城将士誓不投降,激战7昼夜,义军在南城墙挖地洞轰破城池,双方又展开巷战,12天全城陷。城中官民战死者甚多,守城将领受俘不降被杀。后来,这段城墙屡修屡塌,虽经多次修筑,难得完好。一年后,大顺守将高一功迎战8万清兵失利,榆林陷入清王朝之手。康熙14年(1675),定边、怀远(今横山)守将起事叛乱,连克定、靖、怀、绥、米、神、府各州县,只有榆林坚守不陷。康熙帝追念明末榆林守城将士英勇,今日又能严守三月,特赐旌奖八字“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后勒石刻碑,立于城南榆阳桥边的御碑亭内(现已被毁)。关于此石碑的来历,另有一个故事,是说康熙外出私访,半夜来到榆林城,城门已关,叫门不开。两个守门的士卒忠于职守,说道:“皇家城门,怎比你家大门,就是皇帝老子来了,今夜也不能开门。”康熙帝城门虽不能入,却龙心大悦,给守城士卒题写了这八字。榆林城垣,素来有三山(驼山、红山、黑山)环抱,二水(榆溪、榆阳)绕流之说。清代,又进行过多次修筑。同治2年(1863),因植被破坏,流沙积压北城的部分城区,北城被弃,城向南回缩,大致成为今天的规模。雄伟气势至今尚存,并近年得以不断修筑的榆林城垣,如果说是大历史事件的见证,那么走进古城,在纵横变错的长街短巷,
踏着青砖,所见的古朴瓦房,僻静的四合院落,让游人在惊讶中足可领略到数百年传承相续的生活情趣了。民居榆林古城被誉为“小北京”之称,就源于古城内,长街短巷青砖铺就,纵横连缀一个个院落,这些院落多为四合院。明、清两代,官员、商贾要么是对过去生活环境的留恋,要么出于见闻,修筑衙署、府邸、商铺等纷纷效仿京城建筑,一般居民也自然跟随……时长日久,在这塞外边地,就有了这么座独具特色,让人惊讶的古城。以至于老舍先生,在1939年秋,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代表的身份,走进城垣里,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诧异地写出了《绿树清泉的榆林》。不用全读文章,仅“绿树清泉”四字,就道出了这位都市文化人的诧异;直至离开榆林,这种心情还在索绕,长诗《剑北篇》的《清涧—榆林》,又回味了自己对榆林的留恋之情。榆林古城,至今尚有明、清特色的长街。街面青砖灰瓦店铺相连,数百条小巷内,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建筑有700余座;房屋保存较完整的200多栋。这些民宅多为砖木结构,在形式上有:独式四合院,独开大门、二门,东西南北房屋布局成单独四方天井院落;两院式四合院,两个院落一线排列,用砖墙分隔,共用一个大门,各院独开二门,形成一进两开的两个四合院;穿院式四合院,两个以上的四合院相互连通,大多数也共用一个大、二门,也有整个院落前后都建筑大、二门的,旧时达官显贵多建筑此种四合院。
四合院是指一种较复杂建筑形式,与习惯上的陕北民居窑洞差别甚大。对官绅富户,建造时极为讲究。大门主要有明廊柱飞檐翘角亭楼式和水磨雕砖墙,门框、额枋、斗拱、椽檩起架式,顶上五脊六兽仰合瓦。马头墙砖精雕细刻而成,有“鹤鹿献寿”、“天官赐富”及花卉流云等图案,斗拱、额枋彩绘、横额往往题刻“书香及第”“耕读传家”“树德务滋”、、,显出院内主人的家风;大门内两侧置石鼓或石狮,有功名者大门外左右树旗杆。进入大门,又有二门,较狭小,有的为“月亮门”式;两门之间建照壁,壁上雕刻图案丰富多样,大多取富贵吉祥之意。榆林四合院在明末清初时期,建架较小,砖窑长、宽、起拱各为4.5米、2.7米、3米左右;到清乾隆年后,所建砖窑一般长6—6.5米、3—3.5米,起拱也高。这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康有关。一朝一代的盛与衰,在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里,也总会微妙地体现出来。今年打造了一条充满特色的步行街,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成为独具魅力的新景观。南塔北台六楼骑街榆林古城的建筑布局,独具一格,美
名留传甚广。在同一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布着凌霄塔、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和镇北台。塔台相距二十多里,遥相呼应。怀想往昔,这曳曳狼烟阵阵风铃相随相伴,更有说不尽的古城沧桑。凌霄塔位于城南榆阳桥东山上。建于明万历年间(1607),
纯砖结构。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同治年被毁,只有凌霄塔栉
风沐雨,数百年来至今巍然屹立。塔共13层,总高30米,底层8边各长4.1米,周长33米。一层设拱形门洞,8面均有横额,刻乾清、坤宁、艮止、震发、巽顺、离明、坎日、兑悦,代表了八卦的天、地、山、雷、风、火、水和沼泽。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口。层层檐角悬挂风铃,风动铃响。过去,塔下有五龙宫、三义庙、南关阁、延寿寺等众多庙宇,群庙拱立的凌霄塔,更显高耸。可惜,这些寺庙皆在战火中损毁。塔山脚下是明万历所建的石拱桥,桥历经维修,虽已有新桥替代了交通功能,至今仍为完好。民间相传,凌霄塔是笔,榆阳桥为砚,塔影照桥头,就似以笔蘸墨,寄寓了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愿。文昌阁
基平面为正方形,俗称四方台。它建于清代乾隆19年(1754)。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纯木结构。该楼总高19米左右。楼基为4座长宽约5米的石质墩台,台高1.1米,全楼底层为十字形通道。楼基共有28根巨柱支撑楼体,其中有4根通天大柱竖于内侧,贯通全楼上下,气势十分宏伟。二层楼上为文昌殿,内祀文昌帝君像;三层楼为魁星楼,内祀魁星神像。民间流传二者均为掌管人间文运之事的神祗,备受文人学士的尊崇。该楼之兴建,也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土庶重视文化之风尚。此楼与新明楼的格局外形大同小异,只是
规格略小,二者堪称姐妹。嘉庆17年(1810),榆林举人、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维修楼体,各层自上而下分别悬挂叶兰所书“五星会垣”其子叶霖所书“天下宗师”、其孙叶沅所书“文昌阁”三块匾额,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在当地传为佳话。抗战开始,塞上广大军民救亡图存活动如火如荼。1938年夏,榆林举行了大规模献金救国义捐。各界人士争先恐后,慷慨解囊。爱国人士铁匠刘振德先生豪侠仗义,将平日积蓄的200元银洋与夫人的一对赤金耳环当场***,极大推动了当地抗日救亡热潮。抗日后援会开会表彰,并赠送“深明大义”匾额悬挂于此楼。文昌阁又为当地民间传统的“泥娃娃会”场所。从寒食节起,以此楼为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例会。届时,古城众多的手工艺人纷至沓来聚集在古楼周围,竞相展销各自的作品,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其间,以众多的泥塑工艺品为主体,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木制、陶制、铁皮、纸制、布艺等工艺品,令人悦目赏心。会上,古城内外群众扶老携动,争先恐后前来赶会,热闹空前。尤其是少年儿童欢呼雀跃,争购可心玩具,如逢盛大的节日。***则倘佯于艺林之中,选购中意作品,回家装饰居室或馈赠亲友。会场内外,众多地方应时风味小吃供游人恣意品尝。
旧文昌阁于1951年以妨碍交通被为由轻率拆毁,近年来,政府着力构建特色文化大市,恢复古城“六楼骑街”的历史格局,于2005年在原址上重建新楼,巍峨高耸,画栋雕梁,流光溢彩,较之旧楼更加辉煌壮丽,实为古城南大门以内前瞻景观,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万佛楼榆林万佛楼位于南大街,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楼层台高9米,为青砖所筑,南北长20.5米,东西宽18.1米,四面开有门洞。南洞左右各有天门、地门,拾级可通楼上。台基之上建有砖木结构二层大楼。楼体总高18米,楼顶为歇山四阿式庑殿状,斗拱飞檐,脊兽罗列。一层分南北两院,北是卷棚八臂观音殿,南为孔雀明王及文殊、普贤殿。南北院东西各有配殿三楹,供奉关帝、南斗、北斗、药王、三皇等神祗。二层为通殿,分层置二十公分佛像近万尊,故楼以“万佛”名。佛像皆为铜质,造型精美。楼南院原有高大铁旗杆一对,并置铁狮一对。楼东有砖箍券洞天桥与禅院连通。禅院设有当时管理县内佛寺之“僧会司”。万佛楼以庄严秀丽、气势宏伟称著,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16年古历6月间,绥德定仙土民间反清组织焉“硬豆”、“软扇”(类似“义和拳”)30多人秘密潜入榆林城,原定袭击道署衙门,但因戒备森严未能得手,为泄愤遂于6月19夜纵火焚烧万佛楼,乘乱逃出南门。熊熊大火燃烧两三天,除北院西殿关圣帝君未毁外,其余铜像悉被熔化。寺僧陶官
府(俗姓陶,法名周宽)外出化缘集资,于民国七年(1918)动工,由榆林著名泥塑大师万启运精心塑造,经年恢复原神主,虽为泥塑,堪称精品,惜毁于“社教”中。铁旗杆、铁狮继毁于“文革”中,万佛楼亦改名为“文革”楼。万佛楼旧时每年古历五月二十五、六月十九日为传统庙会,楼上依例作佛事、讽诵经文,香火鼎盛。楼下唱戏,观众云集。乾隆年间住持僧张官府为僧纲司,准提寺大和尚法名心初,由镇台保送北京受戒,于道光年在定慧寺(今二院)传授佛教大戒。每逢前去传戒就到万佛楼与张官府商讨佛事,虽近在咫尺,亦乘坐镇台八人抬的大轿,且有旗罗伞扇在前开道。当时民间流传民谚说:“装模作样,抬到万佛楼上。”农历6月19观音菩萨圣诞民俗吃西葫芦炸豆腐。万佛楼成为声名遐迩的榆林著名寺院。1926年古历6月19日,照例在楼北唱戏,戏场内陕北土皇帝井岳秀在榆中读书的儿子井文龙带着马弁,以同学苗从权(***员)挤了自己为由,大打出手,戏场乱作一团,激起学生公愤。学生会集合学生回校开会,声讨井岳秀纵子行凶,要求井亲自到校向被打学生道歉,保证士兵不再行凶打人,并开除井文龙。代理校务的高宗山求救于道尹景岩征,请教员出面“劝说”,但教员们并未做认真劝解。学生举行榆中校史上的第三次罢课,大部分学生搬出学校入住街上旅店,一时震惊榆林。景岩征派人恳求离校养病的校长杜斌丞
回校解决事态。杜校长到校召开大会,晓之以理,开除井文龙,终于化解了十多天的罢课学潮。万佛楼雄踞街南通衢,在节庆之时举办过书展和说书,楼下举办过灯会和闹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万佛楼逃过劫难未被拆毁,实为幸事。
又名“南鼓楼”。此楼为方形纯木结构,楼台分为四墩,为青石砌筑,每个基墩之上竖7根巨柱,四墩28柱支援楼体,中间4根通天柱直达第三层平枋,取意为四大金刚与二十八宿天文星象。三层总高20米,周长18米,每层楼阁斗拱举架,飞檐伸展,十字歇山顶上煞以***琉璃瓦。新明楼原为明时南鼓楼,在万历年因年久失修巡抚张珩等相继修建和僧俗募化修正,始获重新,因名新明楼。传说清代后期普同(即慕官府)见该楼倾斜,新自化缘,请木匠李申提正端,人们称赞说:“慕官府不怕,李申提胆大。”新明楼历史悠久,造型精巧,《县志》载:“榆城之楼著名者五,惟新明楼独秀。”新明楼是我市珍贵的古建筑和不可多得的艺术遗产。199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三层楼内铜铸像系明阉党头目魏忠贤像,为国内仅存。文革初更名为“红旗楼”,文革结束恢复原名。2002年被大货车撞坏,2005年拆除修复。新明楼二层有一尊大型铜造像,像通高205厘米,下宽123厘米,垂足而坐,双手合拱。脸部圆胖,双耳肥大,眉
心一珠;颈部环绕一件上圆下方、铜锁状物品;身披长袍,袍双肩部有四爪龙纹,衣袖边绣有折枝花卉;足踏云头鞋;膝部则錾刻有两足蹲坐对望的异兽。关于这件造像的身份性质,有关新明楼的记载均十分简略,仅记载为明代佛像或简称造像。在榆林民间,还有“玉皇大帝”的说法。陕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徐涛、刘合心先生根据故宫博物院朱家湾等先生提出的此像“并非佛教或道教造像,有可能是明代延绥镇某位太监造像”的质疑。对铜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认为是明末大官魏忠贤的造像,也是迄今唯一存世的魏忠贤造像。魏忠贤,河北肃宁人,少无赖,万历年间因负赌债,自宫后入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去世,太子朱常洛即位仅一月而卒死,年仅16岁的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启。由于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氏有“对食”的特殊关系,因此,目不识丁的魏忠贤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三年(1623),执掌东厂,逐渐独揽大权,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阉党”集团。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权势达到了顶峰。门下党羽众多,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不可胜数。“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所有奏章,”均称“厂臣”以至于民间称呼其为,“九千岁”。在天启六年六月至天启七年八月间,“阉党”一伙演出了给魏忠贤建生祠的闹剧。首建生祠者,为浙江巡抚潘自
珍。天启七年(1627年),其风大盛。从正月到八月在宣化、大同、应天、延绥、河南等地建祠四十余所。每座生祠,规模宏大,耗资不菲。延绥巡抚朱童蒙,为魏阉门徒,天启六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天启七年(1627)五月至十一月他将榆林南街的新楼改作魏忠贤生祠,并铸造魏忠贤铜像搬运楼上,铺设黄琉璃瓦,将楼改名为“祝恩祠”。八月,天启帝驾崩,崇祯即位。十一月六日,魏忠贤于流放凤阳途中自杀。七日,朱童蒙被免职。崇祯二年(1629)三月十五日,朱童蒙等129人以“交结近侍又次等”定罪,俱坐徒三年,贬为民。崇祯帝剪灭魏忠贤之后,立即命令全国拆毁魏忠贤生祠。但是由于榆林身处边关,生祠又系南鼓楼改建,似不在“即刻拆毁,不准存留别改”之列。更重要的是明末陕北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使榆林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政权更迭,天灾人祸,当时的统治者已难于追查魏忠贤生祠情况。又由于当地官员摧毁了魏忠贤造像上冕旒、铭文及楼上“祝恩祠”的牌匾。因此,这座魏忠贤铜像,被人们误认为“佛”或“玉皇大帝”,一直存留到今天。
(1472)建。清康熙11年总兵许占奎、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王重修,有记。何时被毁,无记可查。今称城内钟总楼山之地,疑即当初山下有钟楼的缘故。现在的钟楼位于榆
林步行街中心,北向凯歌楼,南向新明楼。其地基上原有木质结构“八政牌楼”一座,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当时是为颂扬前清镇宪施世录,道宪佟沛年的德政而修建的,后因失火而焚毁。民国十年(1921年)榆林事政要员与地方士绅为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立“井公祠”,并拟为井铸造一尊铜像,其后由白伯英、高嵩、王建功、紫镜川、郭维藩、曹颖僧等人发动各县群众捐款并公推白伯英负责修建。1921年7月动工兴建,次年7月落成,取名为长春楼。建楼之初,专派镇川堡人申凤台,前往上海铸造井岳秀铜像,此事被榆林籍旅京人士得知,便在天津《益世报》上撰文声讨,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铸造井岳秀铜像未能实现,只好在长春楼上供奉井岳秀大幅照片,使其楼成为井岳秀名副其实的生祠。1922年8月长春楼竣工后,负责建楼的白伯英,因此而被提升为定边县县长。楼的顶端八角木质亭内还悬挂大铜钟一口为城区报时。因此长春楼后被人们称为钟楼。抗日战争时期,钟楼上的大铜钟一度成为报警钟,日寇空袭时,钟声一响,城区的群众便逃往乡下,躲避日机狂轰滥炸。钟楼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包括台基共分四层。台基四面中部开有拱洞,南北洞大于东西洞,四面石刻匾额,依南北东西顺序分别为“万流仰镜”“蜚英腾、茂”“驼峰拥翠”“芹水流芬”、、。二、三层内木梁框架,外
用水磨青砖包砌,设有楼梯通达上下。南北两面各有4根水磨青砖圆柱,中间两根缩回,外侧两根突出,使楼体南北均呈三面段。楼体四面设有欧式门窗,“万流仰镜”“蜚英腾、茂”等,系榆林著名书法家李棠、白介征所书。四层为重檐八角木质亭。钟楼整体造型独特别致,是民国初期建筑的典范之作。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后,钟楼一直成为榆林政治、文化中心。榆林的第一个广播站,电台设在钟楼上。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榆林的许多工商业者上街游行并在钟楼前集会,表示他们对党的公私合营政策的拥护。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兴起。榆林的红五类们组织了“打砸抢”造反队,把钟楼作为聚、据点,高唱《造反有理歌》,高喊“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在钟楼前静坐,绝食,批斗“走资派”,楼上曾发生大规模武斗。红卫兵们还把钟楼改名为”东方红“楼。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被改名为“东方红楼”的钟楼恢复了自己的真实名称。现在,钟楼成为榆林步行街上六楼骑街中惟一建造于民国初期的独特建筑物。
巡抚熊绣主持修建,原系“二展榆阳”之南城门,名为“怀德门”,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台基高8米余,南北长30余米,东西宽20余米。台基之上建有二层木结构大楼一座,把台分为南北两院,下层南祀铜铸真武祖师,北祀18罗汉拜观音。大楼东西两侧有起脊厢房,台四角均建有十字歇山顶钟鼓楼。此楼气势恢宏,构图巧妙,工艺考究,是榆林诸楼中的精品之一。文革初更名“团结楼”,1974年为修外贸大楼被拆,2005年又在原址复修。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一个无道昏君。有人则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明代,榆林是九边重镇,是抵御蒙古军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正德十二年十月武宗击败了蒙古小王子部,取得了“应州大捷”。同年,在宠臣江彬的鼓动下,离开了京城到西北游幸,梦想在辽阔的长城内外一展雄姿,开创基业,并多纳美妇,供其淫乐。正德十三年十月渡过黄河,途经府谷、神木来到榆林,到榆林后先住在上帝庙,后又住在怀德门。武宗不仅淫乐嬉戏,而且非常信奉佛道,“怀便给德门”改名为“太乙神宫”。在怀德门上,武宗遥望榆林古城三山拱翠,二水环流,龙腾虎踞,气势宏伟;街道上楼阁相望,市场繁荣;东山庙岳高入云天,西街衙门接连,怀德门修得更是宏伟、气派,别致,大有京城气象;加之又纳了
总兵戴钦之女为妃,每天美女成群、轻歌曼舞、美食佳肴与皇宫里无异,于是高兴地说:“榆林这个地方真是小北京。”从此以后榆林便有了“小北京”的美誉。正德年间,地处蒙汉交界的九边重镇榆林,由于元蒙残余贵族势力经常南侵,所以战火不断。每一次明朝军队打败蒙古军队,便要在这座楼前举行一次献俘仪式,庆祝胜利。到了正德末年,当时的延绥巡抚姚镆率领大军击败了入侵的蒙古军队奏凯而归,又在怀德门前举行了盛大的祝捷仪式,真是战旗飘飘,凯歌阵阵,姚镆触景生情,便改怀德门为凯歌楼。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榆林,将明抚边将军马应举杀掉后,曾把其首级悬挂在凯歌楼上示众祝捷。
楼时石碑被毁,建筑年代无从考证,据传约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二楼悬有4尺多高大铁点,响声洪亮,平时用来向城区报时,每遇战事,又击之报警。清康熙十年(1671)总镇许占奎、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重修。此楼造型奇特,国内罕见。方形城基座高约8米,南北长29米,东西宽18米。台基东、南、西、北居中有四门洞开,洞顶砖拱平行,弯度一致,不留棱角,中央部位用四块大砖扯连封顶,为国内外古建筑专家所称奇,门洞上方均有匾额镶嵌,东为“驼峰”,南为“谯楼”,西为“芹水”,北为“更声”。台基
之上建有二层庑殿顶大木楼,各层四面出明廊,斗拱举檐,楼顶为十字歇山,四角攒顶向正中收脊。木楼东西两侧建有卷棚顶式厢房配殿,分南北两院。南院有精美四柱三门木牌楼一座,正中门额南刻“千古无双”,北刻“裕国富民”。大楼一层祀3米高铜铸武财神像,楼西南有暗洞设木梯可达二层,遇有边警和匪患时木梯被抽;二层祀铜铸速报神,南檐中部悬有“永镇北方”大木匾。相传鼓楼原为古道观,民国初年四五个修道之人,内有一道士叫马玩龙,经数年修炼,已会“辟谷之术”,六七天吃一顿蔬菜,自以为快要“得道成仙”。一年冬天黎明时楼前豆腐坊热气升腾,误以为上界接他升天,于是奋身跳入云气之中,摔到街上伤重而死,今成为榆林老年人茶余饭后的笑柄。民国年间鼓楼旁的庆兴银炉一度成为榆林小曲的演唱中心。再东高阜,叫米粮市顶,街道两旁粮店极多。民国三十四年(1945)榆林士绅为旌表病逝的国民党二十二军军长高双成在榆的功绩,在此建有四柱三门木牌楼一座。由榆林著名木匠阎红喜领工,原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匾额:“甘载筹边”“巩固国防”、。该牌楼造型精巧别致,再加上于右任的题字,故被誉称为“牌楼中的双绝”。解放初牌楼被拆,1993年又在原址建起纪念胡星元先生泽惠桑梓的功德牌楼。
过去每逢年节,在牌楼前及鼓楼西,临时用砖石黄泥垒起体型高大、面目狰狞的火判。到了傍晚,点燃火判肚内的柴炭,火焰从火判的七窍及肚脐窜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围观者,孩子们看着叫着,嬉戏追逐打闹着。火判与玻璃灯笼、大红纱灯等构成的五光十色景象,炫目溢彩,这里成了人们的一个庆贺娱乐活动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又把火判当成卖国贼汪精卫,一边看火焰的喷窜,一边向着火判吐口水,以发泄对卖国贼的憎恨愤激之情。文革初,古楼被更名为“人民楼”,197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因嫌鼓楼影响交通而被拆除,2004年开始在旧址依原貌修复,2005年竣工。鼓楼又显出重檐舒展、翘首矗立的沉稳雄奇风貌,虽说非昔日古迹,却也为榆林古城增色多多。
镇北台位于城北十里的红山上,建于明万历35年(1607)至次年七月告竣,距今400年。为明代长城遗址中气势最为宏大、雄伟的名台要塞,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镇北台词条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台呈正方梯形,共分四层,总高30来米。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东墙南侧设置城门,内侧为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二层高16.6米,周长
130米,进深5米,南墙开设通道,砖石踏步直通三层。三层券口横额石刻“向明”,北面石刻“镇北台”(已毁);这一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石踏步登高。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正中原建有砖木结构眺望哨棚(在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围以女墙,设置垛口。第一层城垣内原来为守台兵士的营房。镇北台依山据险,视野开阔。登上台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遥想当年士卒环列,旌旗招展;忽起狼烟,兵戈相接,真是壮怀激烈,悲壮慷慨之气顿时涌上心头。榆林段长城东起府谷县北清水营,经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至定边去宁夏花马池。这段明长城也称“边墙”,在明成化10年,由延绥巡抚余子俊役使民工4万人,用时两个多月筑成。全长1770华里,共有11个城堡。镇北台既为榆林古城的门户,也是九边重镇之一的镇守台。如果说,明长城是一条巨龙,龙头为山海关,嘉峪关为龙尾,那榆林一带就是龙身。镇北台东北连接同一时期修建的款贡城(尚有遗迹),为蒙汉官员进行洽谈,举行献纳贡仪的场所。台西侧一公里处有易马城(存有遗址),为蒙汉互市的地方。明嘉靖初年,鞑靼首领与明朝息战议和,沿边开放11个地方,交换双方需要的物品。初时,双方商议,汉商以茶、布、绸缎、烟、盐等上市,不准有粮食、铁器;蒙民以皮张、毛、牛、羊等交易,不准有马。到了嘉靖43年(1564),市场开放搞活,马匹也可以交易,便另筑了易马城。在北京历史
博物馆内,展出有“易马城”沙盘模型,并说明所在何地。镇北台、款贡城、易马城,一台两城,实证了榆林在历史上为蒙汉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往来的重要地位。这些保存至今的遗迹,更是长城线上罕见的人文景观,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北10里,因山近红石而得名,又因两峡高耸,山势雄伟,也称“雄石峡”。红石峡的开凿早于榆林城,始筑年代不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石峡风景独特,可称为雄、奇、秀、美,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峡分为南、北两段。北峡上部为天然湖泊,下部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水石相击,如狮吼虎啸。其间有清同治年修石拱桥一座,名普济桥,桥东原立碑一座,书刻“西夏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文革间被毁)。宋时,榆林一带归西夏。相传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墓在水下。此事真伪,尚难定论。南峡因相连石窟和摩崖石刻而闻名。习惯上所说的红石峡,游览之地也仅是这一段。入峡有一阁楼,门楼上嵌刻“红石峡”3字,为王森然先生(刘志丹的老师)手书。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东壁高12米,西壁高13米。两壁原有大小44窟,现有33窟;且大多分布在东崖上,西崖仅存5窟。东崖南、北
窟跨度250米,较大石窟为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原各窟内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琳琅满目,“文革”中很多被毁。圣母殿石窟内宽6.5米,深8.3米,高4米,窟顶雕八卦
图,窟内现存残碑刻6块。大雄殿石佛殿洞口浮雕狮、龙、花卉等,残存佛台、碑刻。门楣残存二龙戏珠、镶琉璃花饰、左右窟门壁刻题
记。现存明成化22年(1486年)《创建石佛殿碑记》碑刻一座。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顶部风化,存佛台及一些残破刻记。内存石雕睡佛一尊。窟顶绘八卦图及二龙戏珠。窟顶浮雕八卦及龙、凤、牛、马、羊、鹿、狗、花
草等,图案清晰,具有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特色。现存佛台、石造像及明成化23年(1487)《创建慈仁殿碑记》石碑一座和窟壁石刻题记4块。娘娘殿与园沁殿两窟内凿水渠,水通过水渠穿两窟流过。
从娘娘殿残存石刻《修水洞记》辨认,渠修于明万历2年(1574)距今400多年。现存红石峡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弘治年间建造,也是陕北现存最大的一组石窟群。摩崖石刻红石峡摩崖石刻从数量上及艺术价值而论,在全
国也极为罕见。现存大小石刻字幅185块,其中东崖126块。字大者丈余,小者仅寸许,诸家书法并存,行、草、隶、篆俱全。
石刻内容丰富,有题诗,有纪功,有记游,更有蒙文题刻,是红石峡之瑰宝。缓步倘佯其间,脚下是潺潺流动、清澈见底的榆溪河水,观景赏字,古意浓浓。可以看出,明代嘉靖年间多为题诗、纪功、记游的石刻。有嘉靖15年(1537)延绥镇兵备副使张珩刻纪出击鞑靼获胜“诸将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嘉靖26年(1547)三边总督曾铣题刻《山墩望套》诗。明万历年间多为巨幅大字题刻,有万历9年(1581)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有万历14年(1586)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有万历27年(1599)巡抚陈胜学题刻“雄石封关”,有万历44年(1616)巡抚刘敏亮题刻“华夷天堑”等,大多分布在西崖上。从摩崖石刻的内容看,有感叹历史悠久、红石峡境地优美的石刻,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瀚海蓬莱”、、、、“开天图画”“天成雄秀”等;有形容其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九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也有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而“三山拱翠”为清代榆林书法家陈璋所书;“榆溪胜地”则是左宗棠所题,字迹苍劲、有力。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榆中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马占山将军手书“还我河山”,抒发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爱国热情。不难看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如同一部史书,刻在石壁上,直观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际会。
东崖中部有“翠然阁”,晚清时又称“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景。1928年5月,***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也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参加了会议,在陕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石峡两壁高耸,似自然之造化,实有人力之功,气势雄浑;石窟、题刻相连相依,互为映衬,成一奇观;榆溪河水,两岸杨柳,构成秀丽风景;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处处惊喜,又有哪处不美?远近游人慕名而来,终年不绝,往往留恋忘返。
青云寺以山得名,位于榆林古城东南12里的青云山上。始建于明代。相传明武宗微服私访,在榆林城外被几个无赖围斗,幸被当地农民王勋解围。武宗皇帝因王勋救驾有功,封其为救驾总兵,赐建府第,并命朝廷拨款筑寺。后因山洪等自然灾害寺庙两度迁址至此。青云寺整个庙宇共有18处院落,殿堂厅阁289间(孔),大小神像1000多尊,占地46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民国时,为陕西所建的第一大寺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云寺是合道、佛教于一体的寺观。为什么能合到一起,要先说民国年间的扩建工程。这次扩建用的时间长、银子也很多。从民国16年(1927)动工,至民国31年(1942)告竣,足足用
时15年;耗去银子十二万多元。这个时期,国内局势动荡,战火不息,却在此耗时耗钱修筑庙宇,很让人奇怪。看来当时的陕北统治者井岳秀这个人一心想乞求神灵庇护。此为闲话。这次工程分为两期:一期(1936年前)是东部道观,建有祖师、三清、三官、圣母殿和玉皇阁、药王殿、龙王庙等;二期(1936年后)是西部佛寺,建有大雄、菩萨、弥勒、金刚、东西罗汉殿及讲经大堂、禅堂等。这样就把两教合到了一处。青云寺又有全神庙之称。在诸多佛祖、神灵的殿堂之外,又有一些独特的供奉,诸如在药王殿,正面供奉伏羲、黄帝、神农三大药王,左角竟有五脏六腑殿,是以人体五脏六腑,即心、肝、脾、胃、肠等供奉八位灵神。传说如果患者哪里不舒服,拜祭相应的灵神就可康复!另外,在供奉黄飞虎的东岳大殿,两侧偏殿供奉七十二司,传说拜七十二司以后,各人就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所成就,事业发达,所以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寺观扩建用的都是能工巧匠。各庙殿内神像由榆林著名雕塑家万起运等雕塑、粉饰装点,坐卧立跪,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此外各种楼、阁、台、亭由有名木工张福厚、刘鸿谟、杨三虎等完成。寺内精美壁画有千余幅,由著名画工孙寿山完成。青云寺以其精湛的泥塑艺术驰名塞外。“文革”中青云寺遭到破坏,殿内石雕、泥塑、壁画以及堪称工艺佳品的木牌楼、碑刻等荡然无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陆续修复重建,香火渐多,游人日盛。近年又修复阁楼两座,新建寺塔一座。《全国风景名胜简介》采
黑龙潭坐落在榆林市镇川堡红柳滩村东石崖上。民间传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水军将领张耀出兵征讨倭寇,在大海上屡战不胜,心情沮丧,终日愁眉不展。一天夜间,恍惚中见到一位黑脸老者,自称黑龙潭龙君,传授了用兵之法。后来他依法布阵,一战而胜,因此上书光绪皇帝,说明其神明。敕封“灵应侯”。潭、庙因此声名远播,香客络绎不绝。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潭,不知是因潭而出名,还是有庙而闻世;总之,潭和庙都与龙有关。潭称九龙潭,庙名黑龙王庙。潭不离庙,庙不离潭。当地人及周边香客,都说黑龙潭的黑龙王很灵验,求财问病,总会来此抽签打卦。黑龙王庙在潭东北半山上,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庙前有一座石牌楼,。系民国20年(1931)修建,前额刻“敕封灵应侯”,后额“黑龙大王神祠”。浮雕有八仙捧寿、二龙戏珠、琴棋书画等图案。石牌楼造型美观,格局别致,是石刻工艺佳品。过了石牌楼,登石阶共48级,进入庙院。左右分列石狮子、石旗杆各一对,旗杆上各有两层四方石斗。南北有钟鼓楼,正殿内壁画色泽艳丽,讲述的正是传说故事。其南侧有新建的五龙宫和龙母殿。
庙殿东、西有9眼山泉,分别注入9个小石潭,潭间隔30—50米。称为九龙潭。在庙北30米山崖处,有一个卵形泉口,直径约6寸,深不可测,当地人称为“海眼”,终年流出涓涓泉水,如蛟龙吐珠,故有榆林旧八景之一的“龙穴藏珍”。谷底有一块奇石名为“水秀”。来到黑龙潭,总不能忘了饮一口清冽的泉水。当地人说:喝了黑龙王的神水,解愁去病。不管此话是否当真,您如果喝上一口泉水,精神定会为之一振!1986年在黑龙潭前的210国道边建成四柱三门楼石雕拼嵌牌坊1座,长14.4米,高13.96米,浮雕图案62幅,总重140吨,是当时陕北最大仿古石牌楼。尤其是1988年创办的黑龙潭山地树木园成为全国首家民办植物园,您若登上黑龙潭后山峁上,1200多亩树木长势良好,许多珍稀树木和濒危树种让您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民国初年时,仅榆林城区就有寺观庙宇60多处,位于城内驼峰山东,有戴兴寺、香云寺、洪济寺、大庵和关帝庙,故称“四寺夹一庙”。其中戴兴寺规模最大,建于明正德11年(1516)。相传明武宗巡边来榆,见到延绥镇总兵戴钦女儿美丽动人,纳为妃子,同时赏赐戴钦尚方宝剑,挂征西将军印,从此戴钦声威显赫,便建了这座寺庙。其后人书匾“戴兴寺”三字(被毁),悬挂于寺门之上。现在木匾三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手书。戴兴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戴兴寺是一处名寺古刹,距今近500年。历史上曾多次整修:明天启7年(1627)、清康熙20年(1681)、42年(1703)、乾隆30年(1765)和光绪30年(1904)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筑。寺分3院,有殿宇共54间,布局依山就势,总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主要有五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罗汉殿、十王殿、大雄宝殿等。全寺原有铜铸、木雕等佛像100余尊,藏经书3000余卷;还有楠木雕制方桌和九曲石桌等珍贵物品;正殿有戴钦塑像。可惜这些历经数百年珍物,在“文革”间被毁。寺内建筑仿五代、隋、唐古制,有敦煌之风。戴兴寺曾广结善缘。明崇祯9年(1636),榆林饥荒,该寺曾收容别处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名长期供斋度荒,一时声名远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住寺僧人一真、大旭等收集流失庙物,先后找回明清木匾8块及石碑、法器等10多件。寺庙佛像、建筑也得以重建。现为榆林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榆林城虽在明朝始建,并不等于说以前的历史就为空白。这方土地历来为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接之地,纷争一起,即成为对阵厮杀的战场。秦时,大将蒙恬领兵30万,驻防现在榆林以南地域,抗击匈奴;汉朝,名将李广长期带兵驻扎境内;隋初,当地多次修筑
长城,以防御突厥的侵入;到了宋代,党项族占据榆林北部,驻兵号称5万;宋军屯兵在镇川、米脂一带。榆林就是楚河汉界中间的那一块地带,看上去风平浪静,其实战火一触即发。宋元丰4年(1081),乘西夏内乱,宋将种谔率9万大军挺进,同西夏大将梁永能统领的8万兵马,在今日的上盐湾、镇川一带交锋,激战4天,杀得天昏地暗,无定河谷尸横遍地,河水染赤。这一仗宋军获胜,仅战利品就有马千余匹,牛、驼、铠甲等物资数万。仅仅又过了1年,宋朝皇帝采取“筑城迫城移寨攻寨”的战略,用工23万,筑成永乐城及附近12个堡寨。当时上盐湾、米脂、横山一线,旌旗猎猎,寨堡森严,威武壮观。西夏在宋筑城修堡时,就大为不安,这年入秋后,粮草充足,调集30万大军南侵,一举攻克永乐城附近的各个堡寨,占领水寨、粮仓后,把永乐城团团围住,连困7个昼夜,城内断水断粮,兵士只能找点马尿止渴。这一仗,宋军先后战死兵将、逃亡兵役就达20万!宋神宗听到败讯后,临朝痛哭,只好与西夏议和。这一战,史称“永乐之战”!有战事,就要用兵卒;有兵卒,就会修堡筑寨。秦汉至宋代,榆林境内修筑了许多城池堡寨,现有迹可寻的不下20座。如代来城(巴拉素白城台)、龟兹城(牛家梁古城滩)、罗兀城(镇川石崖地)永乐堡、(上盐湾村东山)碎金谷寨、(上盐湾碎金驿)……在明朝,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军事地位增强,城外围就有了常乐堡、归德堡、双山堡、保宁堡、建安堡等长城线上的建
筑。建安堡建于明成化10年(1474),万历35年(1607)用砖砌包筑城墙;堡内常驻兵丁共680名,配马、骡347匹。现在堡城砌砖全被拆除,残土堡垣完整,墙高8.7米、厚6.8米,尚保存东、西、南三座残损城门。残堡垣东西185.3米,南北450.9米,内有娘娘庙、眼光庙、钟鼓楼等明清庙建遗址,居住30来户村民。因其独特景观,曾有《东邪西毒》等4部影片来此拍摄外景。建安堡建成时,城区周长“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楼铺一十五座”。历经五百多年,面对残垣断壁这历史的陈迹,缓缓转上一圈,用自己的脚步实际测量一番,或许在残垣、黄沙之下,无意中还能找到些许诸如箭头、断剑之类冷兵器时代的见证。这缓步的寻找,就会变成莫大的惊喜了!不论大小堡寨,往往选择在傍水依山,形势险要处构筑,可守可攻;还要筑有退路。建安堡同样如此。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建安堡乃各营堡中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一座堡城。
金刚寺原本就是一处古寺,有殿宇楼阁古钟,有汩汩清流绕寺而过,成为当地风景。后来又有邓宝珊将军旧居——桃林山庄,为晋陕绥抗日司令部的旧址。这里一度时间曾名流云集。在民族危亡之际,实为四海关注。只是今日稍显寂寞、冷清了一些。村以寺名。金刚寺依山傍水,建于明代。为道、佛、儒三教
于一体的寺庙,正殿五间,内有老子、释迦牟尼、孔子塑像,是明代权臣张居正提倡道、释、儒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寺院有殿宇33间,南北100米,东西55米,占地5500平方米。院内种植牡丹、芍药、榆梅、丁香等名贵花木。寺静花香,吸引外来僧侣,到此而忘返。名僧西来、善远等曾久留寺内,坐禅讲经,摩顶受戒。寺内现存明代万历48年(1620)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寺西有邓宝珊将军旧居,大门上石刻“桃林山庄”为于右任先生题写。邓宝珊,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在新疆参加了“伊犁起义”。1937年抗战爆发,邓将军任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等职。进驻榆林后,就在此地居住。1938年、1939年端阳节、中秋节,日军曾出动41架次飞机轰炸榆林城,炸毁许多房屋建筑。邓宝珊在这坐镇指挥,领导部队在包头、伊盟一带多次与日军激战。他思想开明,热忱拥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先后在这里接待过王震、萧劲光、南汉宸、曹力如、赵寿山、陈奇涵、续范亭、高岗等。1938年12月和1944年12月,在这里两次接阅了***致他的亲笔信和朱德的函电。他的女儿邓友梅,在1938年,16岁时进入延安,入陕北公学就学。1944年因病到榆林修养,1947年春去世,安葬在金刚寺南山岗。邓宝珊亲笔题写“亡女友梅之墓”,碑刻尚存。一代代风流人物,较之大好山河,总只是匆匆过客;而山河破碎,谁又能说?仅在抗战这一个时期就令亿万国人疼痛过!
出榆林古城东门,便闻风铃脆响,眼前现出一处金碧辉煌、气势宏大的庙宇,称为无量寺。寺庙始建于明代中后期,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1947年8月榆林战役中被毁,1986年以后渐次复筑。无量寺在一片荒沙之上,阁殿楼宇相互映衬,斗拱飞檐,顶覆琉璃瓦,景致错落有序。偌大的庙宇建筑就有大佛殿、观音阁、三官殿、三清殿、大雄宝殿、药王殿、财神宫、乐楼等数10处。祖师殿为寺之正殿。游览无量寺,可从泥塑、木雕、石雕、彩绘和书法等多方面,来细细品味。在正殿廊檐下、门柱上、雕刻或彩绘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殿前有一对大石狮,四周有石雕围栏,石柱顶部雕刻有十二生肖、莲花、仙桃、狮、象等寓意吉祥的花卉动物。高大的五佛殿内所供奉的五佛二菩萨高大端庄,且都是铜铸工艺精湛。在外观圆形的观音阁,高约二米的白色花岗石观音雕像,端坐在一米高的粉红色花岗石莲台上,莲台上又有精美雕刻鲤鱼戏浪图。观音阁南侧新落成的碑林,有国内和我省、市知名书法的题刻120多方,真、草、隶、篆皆备,耐人观摩。财神宫内梁柱和神龛上木雕彩绘的8条巨龙活灵活现,殿外石围栏上又到处刻有元宝和铜钱。更有西门九龙壁,神龙翻腾,可真是点睛之笔。处处寺庙都离不开塑像。在榆林当地,出过诸多塑像高手,更有世家延续相传。无量寺正殿有重两吨、高两米的铜质祖师手
执宝剑,正襟危坐在高大的神龛内,地上众星拱月似地站立着魁梧的十大帅。祖师殿前殿南北对坐的王灵官和黑虎灵官,两位护法天神高举兵器,十分威武。在四灵殿内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脚踏妖物威凤凛凛。高大的东岳殿,神坛两侧侍立的是四尊护法神,南有东岳大帝黄飞虎所骑青牛泥塑,北有泥塑鹰啄苏妲己。如此或威严或端庄,或细致或粗犷的泥塑处处可见,足可以领略榆林的塑像特点。无量寺的镇寺之宝,为钟楼上悬挂的嘉庆年间所铸铁钟。这样的文物在五佛殿院中,另有一清同治4年所铸铁香炉。钟楼相对鼓楼,下刻有一米高的大字“龙虎蛇龟”4字,且行且草,活灵活现;在观音阁外照壁上为女书法家李昱芳所书的一大“佛”字,字体沉稳,两边对联是:“妙眼观察世事,善心普渡众生”,上下联首字合嵌“妙善”——观音的名字,联语且为其丈夫何志刚先生拟就,如此琴瑟相鸣,传为佳话。游览古迹,观古思今,从中所获得的感悟,难以尽言,只能细细去回味了!
各位来宾、各位游客:大家好,热忱欢迎您到红石峡生态公园。经专家考评和国家旅游局批准,红石峡生态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这是我市目前惟一荣膺此称号的旅游地。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九边重镇榆林城北5公里处,这里自古以来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的
边关要塞,是黄土高原的北端与毛乌素沙漠及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结合部,也是黄土地农耕文明与蒙古大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壤地带,来到这里,大漠与边地风光尽收眼底。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沙滩与湖泊组合成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是塞上江南榆林的“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这里同时是塞上人文名胜红石峡系列景观的、。一部分,古长城从园中穿越,历史遗迹点将台和西夏王李继迁墓经修复在这里重现,这里还蕴藏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生态公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这里囊括了陕北文化的精华,相信会给每位游客带来美好而愉悦的心情。现在,请大家随我步入这座融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陕北文化艺术的殿堂,去作一次美的巡礼。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屹立在我们面前的公园大门。细心的游客会注意到,这是一块整石,它高2.4米,长6.3米,来自于东方红的故乡佳县的深山里,陕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石文化。上面所书的“红石峡生态公园”几个大字是现任市委书记周一波在公园视察时所题。我们再看这个铁门,它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特点,两头高、中间低,合上之后很象陕北窑洞的窗户,这样的大门在别处是非常少见的。寓意“吉祥久久”的通道,全部由陕北青石筑成。两旁有“龙凤呈祥”“九子龙柱”,所谓道上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柱前停一停,好运往上升。这些石柱全部选用有名的清涧石头,由绥德四十里铺的民间工匠雕成,充分展现了陕北石雕艺术的动
人魅力。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陕北剪纸馆。这里采用的是典型的陕北农家小院建筑。黄河岸边的人家,一般都采用从河里捞取的大小均匀的石头来垒墙。现在陕北的农村也有许多人家采用这种垒墙方式的。院子两侧选用了24幅巨型剪纸做墙,内容有社火、劳动、民风等,它们的原作者是有名的陕北第一剪——郭佩珍,她现在已经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门口所列的是陕北农村广泛使用的碾盘和磨,陕北人经常吃的米糕、钱钱饭就是从这里加工出来的。我们面前的影壁可以使诸位在方寸之间游遍榆林古城的八景:“龙穴藏珍、红山夕照、西河漱月、芹涧春香、驼峰拥翠、柳河秋色、寒泉冬蒸、南塔凌霄。”影壁的这边是陕北著名的本土画家栗子明所绘的《九边重镇老榆林》,这是一幅反映老榆林风貌的画作。下来我们欣赏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八景,有纸镂乾坤、高原号子、红峡映台、幽冢故里、百石成林、碧湖映柳、沙疑南渡、潭虹霞蔚。“纸缕乾坤”是剪纸世界。这里所选的就是我国各地很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这幅剪纸就是陕北风俗的一个具体表现......这幅大型剪纸是民间剪纸艺术家郭佩珍用四年时间剪成的《佳县县城全景》。郭佩珍是驰名陕北乃至全国海外的民间艺术大师,通过这幅作品大家应该对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高原号子”,这尊雕塑高15米,是目前表现人物雕塑中最大的一个,也是陕北最大的雕塑。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汉是典型
的陕北符号的象征,他所持握的唢呐是陕北人倾诉心声的古老乐器。老汉高扬唢呐的英姿,表现了陕北人世代不屈的昂扬精神。“红峡映台”,游客可游览微缩长城、点将台。点将台的台高、大小台阶数、外围的墩台数与我国的历法、节气有关,游客可搜寻其中奥妙。“幽冢故里”是修复了的西夏王李继迁的墓地。“百石林”,是精选陕北自然石组合而成林,其中两块月牙石耐人寻味。“碧湖映柳”,湖虽小却格外清澈,据传说王昭君曾用此水洗过脸。“沙疑南渡”,游倦走进沙滩上帐篷,望着悬空而过的吊桥,恍然置身江南。“潭虹霞蔚”,湖水坝口水流飞泻,腾起雾气,阳光下幻化出彩虹,有云蒸霞蔚之妙趣。生态八景足以陶冶情致,它的外部景观壮丽雄奇,内部景观则仿佛一处置身于烽烟之下的历史和自然的世外桃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完美结合。生态公园还举办过冰雕展、滑草赛、摩托车和汽车竞技等,给游人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难以计数的游人与家人、恋人、朋友敞开心的沟通,将所有的重负都释放于深情的山水间。生态公园期待能带给您美好快乐的记忆。
到榆林旅游,如果您要了解她的巨变,那么您应到新兴的经济开发区一行。榆林经济开发区是1999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
以能源重化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地处榆林市西南郊,东临榆溪河,西至包西铁路,北接榆林城区。辖区南北长8Km,东西宽1—3Km,规划总面积18.4Km2。210国道从开发区中间穿过,西延铁路榆林货站就在开发区内,区内已建成9.87Km长的货运专线。主供水源尤家峁水库(库容量1500万m2,主电源110KV变电站建成投运,邮电通信设施全部配套,开发区建设条件十分优越。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两大组团单元,即南部能源化工工业区,占总面积的51%;北部多功能中心区,占总面积的49%。绿地率30.8%,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之比1:6:3,人口规模10万人。开发区设立以来,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启动准备和开发建设,已经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地区和榆林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划。起步区水、电、路、信、气、暖、绿化等已全部完成,达到“七通一平”水准。区内建成市政道路20多Km,整体路网主干线已建成;水厂一期工程(年供水10万吨)、25万KW热电厂开工建设;营造绿地2000多亩。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4亿多元。招商引资态势良好。截止目前,申请入区项目达200多家,经市政府批准立项95个,总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1个,投资规模达54亿多元)陕西八大电力公司25万KW热。
电厂、天津环渤海控股集团15万吨聚氯乙烯、榆林华宝特种玻璃、20万吨煤制甲醇等项目开工建设。此外,区内已建成了绿豆加工厂、榆林石化产品转运站、桃花园住宅小区、中央直属榆林粮库、榆林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110千伏变电站、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产能倒班点等项目,正在建设的还有榆林中学及一批办公项目。截止目前,累计完成项目开发建设投资12亿多元。作为国家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工业园区和综合配套基地,榆林经济开发区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强化内部管理为纽带,以重大产业项目招商为重点,以创新服务为宗旨,突出开发区基地建设中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着力为榆林煤、气、油、盐等资源的开发、加工、转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载体和推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平台,推动榆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能源化工园区建设,全面推行五个“一体化”:一是产品项目一体化,以煤、天然气、岩盐为主要原料,生产甲醇其及衍生物如醋酸、二甲醚、甲醛、聚甲醛、甲烷氯化物等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链;以盐、电石为主要原料,生产氯碱、聚氯乙烯及氯碱下游,以聚氯乙烯为原料生产型材、管材、塑料薄膜等,园区内主体项目以中游深加工产品和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同时对全市能源化工的机械设备生产配套,实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二是公用辅助设施一体化,根据园
区内主体项目对水、电、气等的总体需求,本着节能降耗、集约利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园区内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一体化的相对封闭运行的“环岛”,实现能源的统一供应和资源整合;三是物流传输一体化,围绕区内布局的化工装置,建立专用输送管网以及仓库、专线铁路、道路等一体化的物流传输系统,使园区内的原料、能源和中间体安全、快捷地供达目的地;四是环境保护一体化,编制化工园区专项环保规划,大力引进和推广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清洁生产环境,实现园区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五是管理服务一体化,通过规范市场化运作,精简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充当企业的“保姆”,使各生产单位集中全部精力于核心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作。综合服务区建设,大力发展科研、教育、培训、邮电通信、运输仓储、金融、商贸、餐饮、娱乐、房地产、文化、体育、卫生等行业和第三产业及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市政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吸纳外部产业、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的“磁铁”和“洼地”,把开发区建成榆林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的亮点和窗口。目前,综合服务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以桃花园小区为标志的一批房地产项目基本建成或正在建设,引进建设的行政事业办公项目19个,加
工类项目7个,文教卫生类项目5个,总投资规模达6.3亿多元,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3亿多元。同时,围绕两大功能区的建设,依托榆林优势资源,利用榆林经济开发区独特的区域优势,南延北扩,走扩张型“区外发展”的路子,围绕资源加工转化,规划几个卫星园区,进一步丰富榆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内涵,壮大发展规模。近期,计划围绕榆横矿区建设,在开发区周边规划高耗能工业园区和煤化工工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高耗能项目,发展煤化工前沿产品。总体发展目标,一期,从现在起到2007年,建设15万吨PVC、15万吨醋酸、20万吨灰粘聚甲醇、20万吨德士古甲醇、20万吨二甲醚、4万吨甲烷氯化物、2万吨聚甲醛、25万KW热电厂、25万KW自备电厂等产业项目和北区为化工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0亿元。目前,15万吨PVC、25万Kw热电厂已开工建设,其他项目正在委托设计或报批立项。二期,到2010年,新增甲醇生产能力70万吨,形成总生产能力150万吨;新增醋酸生产能力45万吨,形成总生产能力60万吨;新增二甲醚生产能力80万吨,形成总生产能力100万吨。最终形成年产值100亿元,利税37亿元的产销规模。届时,开发区将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工业区和实现“三个转化”的重要示范区,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开发区。榆林经济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模
式,管委会以“统一、精简、效高、优质”为宗旨,努力为广大投资客商提供一流的创业和生活环境。榆林经济开发区将本着“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宗旨,以创建西部一流开发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求发展,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开发区建成集工业、商贸、科技、信息、教育、金融、房地产开发等为一体,功能布局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一流的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红碱淖,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在神木县境内西北,毛乌素沙漠南缘,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沿湖周长43.7公里,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现平均水深15—16米,最深处达20米,总蓄水量约8.1亿立方米。红碱淖从1929年前后逐渐形成今天的形态。红碱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原气候,形成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烟波浩淼的湖水,一望无际的草原,起伏连绵的沙丘,清爽宜人的气候,成为周边三省区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每逢夏秋,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在诱人的碧波间,在柔软的沙滩上,身着五彩缤纷泳装的游客,出没于绿波之中,躺卧在太阳伞下。游艇飞驶湖面,欢声笑语四溢。湖边的蒙古包中不时飞出动人的酒歌。夜晚时常点燃篝火,妙龄男女纵情歌舞。冬季的冰雕,更会把您引入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神红碱淖盛产10多种淡水鱼,年产量在20万公斤以上。来此品尝过红碱淖鲜鱼的游人无不啧啧称赞。湖的岸边有一个红石岛,最窄处仅有200米与陆地相连。岛屿上和湖边还栖息着30多种野生禽类,尤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和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弥足珍贵,春秋时节数万只遗鸥
和白天鹅来此栖息,群起群落,引人入胜。不远处有尔林草原,大可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逗留红碱淖期间,有人会告诉您“昭君泪、龙王庙与红碱淖”这个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红碱淖原是一片沙原,有4座10多丈高的大沙丘成弧形排列着。那时常闹旱灾,农民修起龙王庙“祈雨”,终于有一年感动了龙王,连降倾盆大雨,把4个沙丘淹得剩下有龙王庙的那一小块,就是现在的红石岛。由于出现了湖泊,大雁、天鹅、海鸥、鸳鸯等鸟类多来此栖止。传说,鸳鸯是和番的昭君死后变成的,她思念家乡,省亲途中在此落脚。原来红碱淖边有条秦直道,当年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时经直道来湖边歇息,昭君想到从此远离故土,不禁潸然泪下,她跪拜苍天,泪水变成小河滩。王母娘娘得知,为之感动,派出7仙女为她送行。她们身系的绿丝带变成了7条河,同时流向沙滩和原来的湖泊。霎时间河滩连通原来的小湖变成大湖泊。为了纪念昭君,人们把这个大湖泊叫“昭君湖”,那7条季节河就是现在的木独石犁河、壕赖河和尔林兔河等……1994年以来,省旅游局确定将红碱淖和壶口瀑布列为省级自然风光旅游区。它完全具备国际上盛行的“3S旅游”(即阳光、沙滩和海水)条件,其交通也十分便捷,有多条公路与各地相通。当地政府与民间团体联合开发,已建成高档次的招待所、度假村,并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使其成为吸引更多游客的旅游胜地。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被誉为边塞名胜的二郎山旅游观光。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二郎山位于神木县城西一公里处,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传说二郎山就是由一头骆驼卧化而成的,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过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案头笔架,所以又赐名“笔架山”。二郎山挺立在窟野河边,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她的魅力在于山势的险、峻、奇与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浑然一体。每年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都在这里举行传统的大型文化庙会。到时商贾云集,各地的善男信女蜂拥而来,人潮如海,二郎山在人们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显一斑。二郎山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种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相传二郎神杨戬从山西担了两座山,准备给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作为屏障。过了黄河,太阳已快要落山了,遇上一位老大娘,原指望接个吉利话,便问:“您老说我赶太阳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吗?”老大娘答道:“唉!还远着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气之下便说:“人到不了,我的头也要去!”于是使了神威,其头飞来神木城西化作二郎山,身躯为天台山。另一种说法是在明朝正统年间,窟野河水患严重,人们想借助治水英雄蜀郡太守李冰次子的力量来根治水灾。还有一种说法是指擒龙治水的赵二郎。为
消灾免难,人们因此在此山修建了主庙——二郎庙,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二郎山了。二郎庙群的修建年代,依碑记所说:“建于明正统8年(1443),历代均有修葺”。山上的近百间古建筑依次罗列在蜿蜒跌宕的一千多米的山脊上,整体建筑疏密相间、布局有序,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顶部采用歇山、硬山等多种形制,分别覆盖以布瓦,门面檐头油漆彩绘十分考究。庙内彩画以工笔画重油彩画法为主,雕塑石刻题词丰富多彩,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195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两面山上的水、宅、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点亮工程的实施,将二郎山妆扮得如同蓬莱仙境一般,令人神往。所以二郎山的夜景也别有一番神韵。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二郎山的月门牌楼。这座牌楼是由神木县文管办于1987年创建的,上额“一山飞峙”和“锦绣河山”分别是由我县知名书法家张正太先生和当时任文管办主任的乔子荣先生所题;两边的对联“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欲上青天揽明月,更倾东海洗乾坤”,,为民国时期我县著名书法家王雪樵先生所书。地藏洞石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曹地府,主要祀奉司命
之神地藏王菩萨,配祀十殿阎君,还有三曹判官、牛头马面等。
旧时民间作为超度亡魂的道场,窟内凿刻的藻井是明代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八仙洞八仙洞是一座道观,内祀传说中的汉钟离、吕洞
宾、张果老、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等八位神仙。八仙洞建于1940年,毁于60年代,1984年重新修复。关于八仙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说上一段八仙的故事。张公庙游客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张公庙,这是明代
大同总兵张坚为他的父亲张锐修建的家庙。张锐由行伍升至宣府参将,在土木堡战役中,为救驾明英宗朱祁镇而壮烈牺牲,后被追赐为光禄大夫。此后他的子孙直至五代都是重要的守边将领,也有不少人捐躯沙场,是继杨家将之后的又一英雄家族。瑶台这个地方自古以来是神木人来此观景时歇脚、聚
会的地方。这里视野开阔,整个神木城尽收眼底,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确别有一番情趣。浩然亭现在我们到了二郎山风景名胜区的“浩然亭”前,
我们先说这“浩然”二字,最初是出自于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浩然之气”就是正大刚直的精神,在不断的历史深化中,这四字又逐渐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民族秉性。二郎山上的这座浩然亭修建于抗战初期的1937年7月,当时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东北军骑二军军长何柱国率
部队驻防神木。神木军民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以王光晕、李凤梧等为代表的市民阶层中的有志之士,为了表达这种崇高的民族精神,集资在这里修建了浩然亭,寄寓神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正大阳刚的民族精神。1939年中秋,何柱国将军邀集热血志士,在浩然亭前笔会盟志,他愤然疾笔书写了“天地正气”四个字作为亭额,以表自己誓死抗击日寇的决心,强化了浩然亭的主题。1941年我县名医张祉繁先生又汇集军界朋友在此茶话,并作抗日诗两首,镌刻在朝仙洞的东墙,大家可以由此领略到当时神木人民高涨的抗日情绪。浩然亭一洞诗文、四壁感慨,成为神木的文化精品。古佛洞洞内正面有三尊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祖,东
边是药师琉璃光佛,他是东方净土的教主,西边是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两边排列的是18罗汉。古佛洞始建于清代,民国年间和1985年先后进行过几次修复。观音殿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观音殿始建于明万历23年,
原为诸圣殿,清康熙11年改建为观音殿,观音指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属佛教界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二郎庙二郎庙始建于明正统8年,乾隆40年改为三圣庙,
道光15年重修,为典型的四合院型制。二郎庙本来是为镇窟野河水患而建的,据碑文所记,内祀赵昱赵二郎。赵昱是隋朝人,嘉州百姓在两岸呐喊助威,他亲自入水斩蛟龙,平息水患。赵昱
成仙后,冷源河又发水灾,有人见他在云端现身,水就退了,因此赵昱就被奉为镇水之神。据说,二郎庙建成后神威非凡。有一年窟野河发大水,洪水涨到了西城墙下,神木城面临灭顶之灾。危急关头,县太爷跪在城头,祈求上苍拯救黎民。这个时候二郎神突然显灵,将袍袖一甩,满河洪水便斜立起来,顺山南流。在二郎山山腰留下一条“黑腰线”。因此,神木人对二郎神情有独钟、笃信不疑。在清乾隆40年(公元1775年)二郎庙改成了“三圣庙”,供奉的是二郎神杨戬,关圣帝君关羽和武财神赵公明。至于为什么这么改,不知因何缘故。现在庙内两壁还存留着反映赵二郎与蛟龙恶战场面的壁画。这些壁画也成了二郎山珍贵的文化遗产。二郎庙的文化遗产还有一件,就是庙门外的这座照壁。二郎庙照壁是建造于明代的石刻作品,照壁内侧为浮雕《九龙治水图》,画面上的这九条巨龙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照壁外侧是阴刻的《虎啸图》,图中猛虎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其实建造者的目的,也就是要以龙治水、以虎镇山。照壁历经百年风雨至今完好无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思亭该亭是由县政府出资,建于2001年。亭中“旷古
神奇”这块大理石碑是由原国家能源办主任李智盛亲笔题词捐赠的,李智盛是神木人,曾任过朱德总司令的秘书,现已退休。“旷古神奇”这四个字寓意深远,它既是对二郎山景观的高度赞美,
也是对神木这块红色土地上历史性巨变的由衷感叹。沿文思亭北行,地势平缓,庙殿众多。龙母庙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龙母庙,又名圣母殿、水母宫,
始建年代不详,内祀观音菩萨的右胁侍龙女。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有了这座庙,山上也便不再设龙王庙。诸神殿这座诸神殿就是人们在修建了各种寺庙之后,还
生怕遗漏了哪位神灵而特地建造的,正殿祀奉如来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左厅房为长老殿,右厅房为孤魂殿,门楼上面为魁星阁,建于清道光6年。韦驮阁是护国寺的山门,内祀韦驮,是佛的守护神,韦
驮在传说中有三只眼,穿古装战将服装,手执金钢杵,武力高超。三教殿三教殿位于二郎山的第一峰巅,雄奇险秀。此殿
在二郎山古建群中最具规模性、观赏性,是本山最大的一处庙群,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改为护国寺,民国23年重修为三教殿。三教殿的主殿祀奉释、儒、道三教鼻祖: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三教殿宏伟壮观,三位鼻祖并肩而坐,同受人间香火。三教殿最珍贵的文物是东西山墙上的两幅明代大型壁画,这幅壁画用天然颜料绘制,至今色彩鲜明。西边这幅为二郎山全图,画面上山腰的这条黑线,就是传说中二郎神治水留下的黑腰线。东边一幅是城东九龙山全图。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四百多年前两山
景观布局。图中还描绘了当时老百姓的部分生活场景,因而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东庑殿自北向南而为金火炉神殿、黑虎灵官殿、药王殿。西配殿为日月神宫。西庑殿自北向南为财神殿、观音殿、五行殿、大圣殿。转过三教殿,顺阶而下有个小小的平台,这里又是一个居高临下、观赏风景的好去处。游人置身此间,耳目为之一新,心胸豁然开朗。平台下方的寺院是二郎山的又一处奇观——白衣观音堂。二郎山上有两处观音堂,此处又称倒坐观音堂,因它坐南向北而建,所以称为“倒坐”,祀奉大家熟悉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原名观世音,又名观自在,因唐代避李世民讳,去掉了“世”字。在大乘教中,观音仅次于佛,是居第二果位的菩萨。其实,按所积功德,他完全能够修行成佛,但他却不愿去西方极乐净土,而是永无懈怠地奔忙于红尘中,解救芸芸众生的灾难、困苦,并发誓如果不能使所有众生脱离苦海,他就一直倒坐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