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筵和盛宴 的区别的区别

2014海天盛筵照旧 女记者卧底探清***内幕
来源:新华网
  2014年“海天盛筵”照常举办。尽管主办方多次为活动“正名”,然调查发现:期间,臭名昭著的“***聚会”仍在外围暗地举行!
  卧底“海天盛筵”
  2013年,一场***派对火了“海天盛筵”,网友曝光参展商为了拉拢广大的高端客户,找来大量的嫩模(也就是俗称的外围女),陪“富二代”与“土豪”们过上激情的一夜;汪小菲、许雅钧与孙兴等人均被卷入这场风波,“海天盛筵”也一下子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虽然“海天盛筵”官方曾专门发声明撇清与***派对的关系,但“海天盛筵”还是因为这场网络狂欢,一下子成了“***”的代名词。
  3月27日至30日,2014海天盛筵在海南举行,游艇、公务机、豪车、地产等奢侈品豪华亮相,自然也少不了众多衣着清凉的嫩模捧场。主办方多次为活动“正名”,外界曾推测今年出现***派对的情况会大幅减少。
  但事实上,有媒体记者成功打入外围圈,为了查明海天盛筵是否涉嫌办***派对,记者在开幕前一个月,展开了“钓鱼行动”,长达近一个月的暗访,与外围女及中介的对话中,发现海天盛筵期间,淫趴与外围女***依旧在暗地中火热地进行。
  揭秘选拔过程:参加“海天盛筵”要先被“潜”
  在微博上键入“海天盛筵”四个字,页面上哗啦地出现各种招揽女模特的广告,其中有两三个广告大方地挟入“外围”二字。如此直白,是告诉大家非诚勿扰,有兴趣“下海”就发资料,没兴趣就绕路不送;这同时也告诉外界一个信息:2014年的“海天盛筵”,外围们跟你不见不散。
  为了查明“海天盛筵”是否涉嫌办***派对,记者在开幕前一个月,展开了“钓鱼行动”,佯装自己是外围女,将正妹友人的照片按微博上中介留的邮箱发了过去,没隔多久就收到一名中介小汪(本文的人名均为化名)的回复,我们互加了微信。
  “身高、体重与罩杯?”小汪是个25岁的广东男子,在微博上要求外围的身高要175cm以上、罩杯C+,随后他跟记者要了照片。
  小汪得知记者没有专业照片,立刻反问:“你才刚做?”“我没做多久,网上看到你在找外围去海南,听说可以赚不少。”随后,记者问他怎么判断才刚入行,他笑说:“一般都会自备资料,像你没准备,就知道干没多久。”小汪留下手机号,热切地要记者打给他聊聊。
  记者随后拨打***给小汪。“怎会想要做这行?缺钱?”“这好挣”。
  小汪告诉记者一个月要赚七八万不是问题,但要看敢不敢玩,随即抛出能否接受与多人发生性关系、不做防护措施等一连串问题,把记者逼问得冷汗直流,但还是硬着头皮表示:“什么都玩过。最多玩过5P。”小汪听了才满意地在***那头笑了两声。
  小汪一直将记者视为“刚入行”的外围,不但把记者拉进“海天盛筵”海选的“BabyQueen”微信群组(群里有10多名女模),还介绍一单在北京的“包养”工作:客户是一名30多岁的男子,可以给女模特买跑车与租房,每个月给10万生活费,身材与长相要质素高,客户有性需求随时配合。如此优渥的交易,一般人听了都忍不住心动。
  3月20日,面试当天,记者透过“BabyQueen”群组联系了外围女小萱,得知“面试”就是潜规则,“大家都知道被中介上一次,就可以入选。但本来就这样,你不付出,人家为什么要白给你工作?”
  3月23日,小汪带了10多名女性到海口某五星级酒店集合,而非到海天盛筵的举办地。他说:“我们26日才去海天盛筵举办地,先跟那些老板与小明星玩玩,27日盛筵开幕,他们今年办了就是要给大家看不搞***。”
  3月27日,“海天盛筵”才刚开幕,小萱已经结束工作离开海南,另一波外围的“淘金之旅”才开启程。
  有别于去年各种名流与明星的参与,今年的盛筵受到“***派对”的影响,看不到任何星光与脸熟的老板,但仍有百名嘉宾受到邀请。他们一到酒店就有专人接待,并配有一张带照片的辨识卡,嘉宾凭卡可进入会展参观,并参加派对与酒会。
  记者试图从酒店人群中找到做外围的女孩,但无所获。知情人士透露,今年的外围行事很小心,不会住在离会展太近的酒店,而是聚集在某度假区。
  记者赴海南前已联系多名中介,透过关系人介绍,我们佯装嫖客联系了中介小鹏,以微信询问哪些女孩在海南,小鹏说孙某某目前可以接客。(孙某某去年参加了海天盛筵,自称3天赚了60万元。)
  记者询问了孙某某的价钱,小鹏回复一次6000元,并附上一段讯息:“游戏规则:1.不收任何订金;2.见面后不满意可以直接走人,不用给一分钱;3.见面满意,先给钱,再做事。”小鹏表示跟孙某某确认了时间,她会打***联系记者。
  10分钟后,孙某某拨了***给记者,我们向她表明身份想做采访,但遭拒绝。“我不想出名,去年会曝光是有人在搞臭我,不要再联系我了。”说完,她便挂了***。
  谁在为外围女做中介?
  “这些女孩子都见钱眼开,谁跟你谈感情”
  中介忙拉活:“返水”元
  每个外围的背后,都有多名帮忙“拉活”的中介,双方不一定有签约关系,但却形成一条利益丰厚的产业链。那究竟外围圈如何形成的?据了解,中介透过各种渠道发出“招聘”信息,并在微信与QQ上建立聊天群,以一个拉一个的方式,找来肯下海的女孩子,并不定时地在群里发出“工作”信息。接了工作的女孩子,事后要给中介一笔介绍费,价格依双方谈定为主。
  一名自称经营“图空网”的中介漂亮宝贝向记者表示,他们主要的客户都集中在北京,目前收费约5000元一单的“快餐”,就是一个晚上一次解决的生意。“知名度比较高的,像L女模就可以接到一单近万元。我们5000元的单,平均返水(返水:指外围女给中介人介绍费)1000元,10000元就返元。”L在早年的车展中以一件齐P小钻裙一炮而红。
  据了解,“图空网”有80多名女模注册成为会员,除了偶尔接接车展的活动,全都有做外围。漂亮宝贝随后将网站的链接发了过来,记者打开浏览发现,一名被称为“内地版林志玲”的Z女星照片就在其中,“你说这些在网站上的都是外围?Z也是?”她回说:“我们只做外围的生意,只要档期配合就可以约。”
  小汪专门在广州一带做生意,他手下有10多个姑娘,每个年纪约莫在18至23岁,他透露广州的行情比较低,每单约2至3千元,“跟我交情好的(外围)返水就随便给,不会计较这点钱,但一般来说是给个500到1000元差不多。”
  “这些女孩子都是见钱眼开,谁会跟你谈感情”。中介“独角兽”指出,外围女就潜藏在我们身边,这些人在微博上打着“模特儿”与“演员”的标签,但至今从没看过她们有任何作品。“外围女有相似的特征,锥子尖的下巴、假胸、自拍各种裸露照、微博加V认证、动不动就在朋友圈晒各种名牌包,超过八成的几率都是外围女。”
  那什么是外围女呢?中介Jacky解释:“就是披着高贵的标签,实际上做的就是陪男人吃饭、喝酒与发生性关系,与一般在夜总会工作的***差不多。但外围女游走在明暗边际,白天当车模赚钱,晚上衣服脱了干黑活,业界称为商务模特儿。”小汪虽然跟外围女关系亲密,但他坦言不会接受女朋友做这行。
  外围女自白“离开后,
  弄假处女膜找人嫁了”
  “海天盛筵”结束前,记者跟数名外围女接触过,其中就属小萱最为友善。
  小萱今年才20岁,读完高中就没去上学,老家在广西某小村里,爸妈在工厂里打工,下面还有两个可爱的妹妹。
  “做这行就是为了赚钱”,她每个月固定给家里一半的收入,虽然不固定,仍多少减轻家庭负担。小萱一开始先到车展当车模,但每场活动才赚几百元,后来经友人介绍,开始当起***儿。
  小萱不想让家人知道在外面干什么,也不愿意借由媒体炒作自己,“我还是想留点好名声,之后去做个处女膜手术,离开这个城市,找个好对象嫁了&&”
  记者认识小萱近一个月的时间,聊了上千条短信,但她谈论的话题总是与“男人”、“感情”、“性爱”有关。
  自2013年以来,外界就一直盛传在海南举行的“海天盛筵”涉嫌***,邀请众多富豪、明星及嫩模参加。海天盛筵组织方曾发布声明予以否认,斥其为“不实信息”。声明称“海天盛筵”是全亚洲最顶尖的游艇、私人飞机及高端休闲生活方式展,是国际旅游岛每年最为重要的展会活动之一,每年都吸引百余家来自全球一线的游艇、公务机、高端品牌参展。从未组织策划过任何与话题中所陈述内容相关的活动或派对,且并未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以“海天盛筵”的名义举办任何相关活动。
  针对今年“海天盛筵”再次涉嫌“***派对”一事,记者向主办方求证。一陈姓发言人澄清:“就我所知,今年没有人打着&海天盛筵&的名义举办***派对,除非掌握证据,我们才会走法律途径。此外,我们在盛筵开始前,就已经向公安部门备案所有的活动,这期间发生的&其他活动&都与我们无关。”
新闻加点料
  何为海天盛筵?
  海天盛筵是在海南三亚举办的国际生活方式品牌文化交流展。自2010年创办以来共举办4届,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持续四天,主要包括游艇展、公务机展、房产展以及多种精品时尚生活品牌展示。
  因“派对事件”名声大噪
  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表多张照片,并在对话的内容中称这些照片是自己拍摄于在三亚举办的“海天盛筵”。这些照片中有对话截图、泳装聚会、白衣低胸美女群等;对话内容中透露“海天盛筵”涉嫌***之事。之后该网友表示图片是不实转发,随即删除了该微博并致歉:“请各界媒体人士不要大肆渲染,对因此微博所受影响的朋友表示歉意。”随后,称从未组织策划过任何与话题中所陈述内容相关的活动或派对,且并未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以"海天盛筵"的名义举办任何相关活动。
  海天盛筵主办方称,虽非报道中的当事方,但为了维护海天盛筵主办方及各参展客商的合法权益,也为了帮助社会公众理性、真实地了解海天盛筵,决定发表声明。
  声明显示,记者的报道更加证实了海天盛筵主办方及政府主管部门多次作出“即使存在***派对,也非官方组织而为,与主办方无涉”的客观事实。
  主办方称,关于报道中提及的在海天盛筵活动期间,其他地方可能存在的涉嫌***现象,海天盛筵主办方愿配合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此进行专门调查,以还真相于社会,还清白于各方。
(责任编辑:UN642)
&&&&&&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
******:86-10-
***邮箱: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筵----2015年春季挪威奥斯陆大学交流心得
从奥斯陆回来已经三个月了,回忆起在挪威的半年,真如一场太美的梦。当时选择申请北欧的项目,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脑海中一直以来的北欧想象:北欧神话里原始森林和长鼻子的巨怪,维京海盗的的奇特装束,神秘莫测的北极光,蓄着大胡子创造出许多闻名世界的戏剧的易卜生,还有地理书上的世界奇景峡湾。这些仿佛来自另一时空的奇人奇事在召唤我去探秘。其二是作为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走在了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读博还是工作,在国内还是出国深造,诸多的选择所带来的焦虑往往让人迷失惶惑。走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有距离地审视自己和现在的生活,往往能让人冷静下来,更从容地去顺着内心想走的路,坚定地前行。而真正到了挪威,深入到其中生活、学习,我所收获的,远远超过上述两点。加缪《西西弗的神话》中的一句话一直很打动我:“生命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半年时间堪比一场视觉和精神的盛筵,边走边品味便思考,我的人生随着脚力之所及,也愈加丰厚了。
我所做的交流总结中,并不想事无巨细地介绍挪威的风土人情和我每天的上课情况。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挪威及欧洲旅行途中有感所记,其中加入了一些对自己生活和我们文化现状的反思。稍加整理,把其中一些触动我的细节整理出来,也能让自己及日后想要去交流的同学,对北欧的文化、人情、生活有另一个面向的理解。
一、简约而自然的生活
奥斯陆作为首都其实很小,估计和杨浦区一般大,IKEA的接驳车开着开着就到城郊了。我们自己走走逛逛,就走过了前面立有易卜生铜像的NationalTheatre,挪威国王的皇宫,走到了坐落在奥斯陆湾边上的歌剧院。这里只有市中心的商业区有高楼,其他地方大多是用防水材料建成的欧式小木房子。挪威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简约自然,从北欧的家居风格到家庭的布置,再到衣着和生活理念,全都贯彻着这两个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过得不精致。奥斯陆的消费指数在世界的城市中位居前列,平均物价上海的两三倍,只有在中东超市和亚洲超市相对便宜。挪威税收很高,酒尤其昂贵,一瓶啤酒60克朗,克朗和人民币汇率差不多。但青少年是绝对不能接触酒的。这边年轻人习惯周五晚上出去Party到半夜,对于他们而言,加入酒吧的membership
或在酒吧工作是很好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得到打折扣或免费的啤酒作为报酬。而据老一辈的挪威人讲,现在的青年盛行酒文化,而他们那个年代却是咖啡文化,由此也可管窥时代变迁对青年人生活趣味的影响。生活在挪威的确日日感受到奢侈,但当地由于很好的福利保障,贫富差距不大,人的幸福感很高。
挪威的风景更是无可挑剔,我们的宿舍在挪威市区北部的一座小山上,俯瞰着城市,每日可以望见绝美的朝霞,走几步就能看见远处的海泛着蓝波。市区附近的公园很多,Sognsvann湖就在地铁6号线终点站,冬天是天然滑雪场,夏天可以去散步烧烤。城市与自然的距离就是如此之近。更别致的体验要数2月份去极圈内的城市特罗姆瑟看极光,刷新了人生的圆满度。特罗姆瑟位于北纬70度,由于北大西洋暖流让气温也就在不到零下10度,堪称极光之城中最暖和的一个。置身其中,好像来到了雪国,我们所在的四天经历了从多云到暴雪又瞬间转晴的天气骤变。我在极地水族馆外驻足良久,大海雪山勾勒出的宁静与超然,有种悠长的如永生的感觉。只有海鸥在飞,让你知道自己是在人间。追极光之旅更是如有神助,天气本来不好,向导说期待奇迹发生。我在瑞典边境因为忘带防滑掌,甚至摔了一跤。而后汽车长驱直驾,一直跑到了挪威和芬兰的边境,折腾到半夜,我们得到了大自然无比绚烂的回馈。极光肉眼看初以为是云,白色,但横跨天际变幻莫测时而如发带如银河如光的漩涡。强烈的极光是绿色甚至是紫色,在空中跳舞。一行人望着辽阔而神秘的天宇,被自然的奇诡震撼了。而六月的峡湾更是美不胜收,挪威由于维度高,夏天也只有十几度的温度,非常凉爽舒适。船行峡湾间,两边就是雪山和峭壁,和点缀其间的桃花源般的小村落。蓝天碧水,海鸥时时来调皮的讨食,人与自然的不再是诗词歌赋,而就是眼前的景致,连自己都自觉地融入其中,感受这种宁静和谐的乐趣。
二、“外冷内热”的挪威人和挪威语
挪威人的性格倒是很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矛盾和张力。我们刚到学校,学校安排所有交换生去听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How
Norwegian.”讲得就是挪威人外冷内热的性格,和他们含蓄背后的激情,而这些往往需要酒精的激发。所以平日生活中的挪威人一到party中,会像彻底变了一个人一样。而这往往会让初来乍到的人误解。我到挪威之前就听说北欧人高冷,地铁上很少有人讲话,他们出行也很少三五成群。但是我们拖着大包小包到挪威街头的时候,却有非常多的人主动来问候和关心。甚至留联系方式给我们,让我们需要帮助时打***。外冷内热显然有气候使然,但最主要的还是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而高素质是文明社会和发达国家培养出的一种公民习惯。这不仅仅是善良、道德、热心这种品德层面,更确切地讲是一种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就像日常生活的举止、语言一样融进了他们的生活。文明和秩序就像一对连体兄弟,而且这种秩序是非常严苛的。当你不经意破坏这种秩序的时候,当地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不禁重新审视他们的文明和素质,这很好,但有时候却只是发乎礼止于礼,带不带热度因人而异。在建立社会文明和公众素养的方面,我们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发乎情,比起他们来,可以说常常热情起来没边。
挪威也有全民狂欢的时候。每到挪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国庆日,家家户户都挂上国旗,他们穿上自己家乡的传统服饰在卡尔约翰大街齐聚,而每一种服饰都书写着一个地域的故事,一段自己祖先的文化。国王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他带着家人站在王宫的二层向队伍挥手,而挪威的王妃,是一个来自平民家庭中的女子。整个游行队伍中孩子们和老人是最引人瞩目的。孩子们朝气蓬勃,他们出生在一个富裕而无忧无虑的国度,而老人不是夕阳已逝的一代,他们一样得到尊重与呵护白发苍苍却笑意满满。让人看了都不觉把笑容带入心里。
语言自然是迅速了解和融入一种文化的工具和途径。学校给交换生开设的初级挪威语课程就是一门非常火爆的课程。很有幸抢到了这门课的席位。我们的挪威语老师是一个看起来五六十岁的老头,其貌不扬,但却很幽默。直到后来才发现他的不一般,这里先按下不表。挪威语的在词汇和语法上都和德语很像,但表达起来却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听起来像唱歌。而且尾音一般都是上提,这一点和北欧其他国家的语言略有差异。有瑞典人开挪威人的玩笑:“他们讲‘今天我很悲伤’听起来语调都是欢乐的。”挪威人在语言表达上也有性格中外冷内热的基因。他们夸一个女孩子长的漂亮,却不直接说,而是用挪威语说:“你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我们中国的学生对于语法和阅读都不太惧怕,但听和写的能力却稍弱。老师基本上每次课堂都会听写,然后布置一篇主题作文,之后收上来字字句句修改。每次看到老师批注得密密麻麻的试卷或作文,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你会发现,在挪威这个地方,有的新事物发展得极快,而传统的东西却比我们坚持得更彻底。
三、严谨的学问与没有“权威”&&
在挪威读书有三个感受。其一,老师做学问是非常严谨的。人文学院的易卜生课和北欧电影课的老师,基本上都先在网上开列书单,而且在讲授中所引用的论文都非常注重学术规范。所讲的内容学术性很强,比如北欧电影课除了电影赏析和文化批评外,还要学生熟知一整套电影鉴赏的学术用语,和挪威的政治文化背景。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随时随手发言。对于写作的训练也尤为重视,基本上每堂课都要写一个观后感,期中要交一篇学术论文,只有通过才能有参见期末考试的资格。还有一种考试形式是Take
Home,就是老师在期末布置一个题目,小组或个人三天之内在家完成。这一般更富挑战性。如此培养下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是很扎实的。
其二,质疑精神和自主的思考是挪威学校中最在意培养的学生品质。在挪威听过几个系列学术讲座,其中一个叫Skepsisuka,直译为Skepticism
Week。我听的那一次的主题有关宗教和信仰。其主旨并不是一种学术讨论,而是培养参与者的质疑精神。这种讲座形式非常新颖,我便去听了其中一个叫Do
all religion lead to
God的讲座。英国小哥口才不错,探讨的问题也很有意思的问题,当时记下了这么几个:1.有关信仰,不同宗教真的可以殊途同归吗?2.有关宽恕,the
most tolerant person cannot tolerate the intolerant!
3.有关历史,一个持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是否带有偏见。演讲者作为基督徒,认为即便是偏见也是真理的偏见。不管思辨的结果如何,关键是要有思辨的意识。这对我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其三,挪威的学术界没有“权威”。奥大的大图书馆没细数过,光人文学院的小图书馆里就有两大书架的易卜生,一架作品一架研究专著,当时只想去找几本关于易卜生“个人主义”研究的书,图书馆馆员如数家珍地介绍时,那神情就像细数自己衣橱里的衣服。国家歌剧院里培尔金特常演常新,在挪威人民的精神餐桌上,易卜生就像一盘华夫饼配brown
cheese,喜闻乐见,街边发放免费食物或宴请客人的正式场合通吃。但没有人敢随便说鲁迅在中国人精神食粮中的分量如一盘番茄炒蛋一样吧!我们的现代文坛能与易卜生比肩的要数鲁迅了。而余华在到访奥斯陆大学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演讲“鲁迅是我最讨厌的作家”。这里的“讨厌”,不是对鲁迅的不敬,而是说文化的选择应该多元,强制的学习和推崇某的大家往往会适得其反。而我们现在的文化现象中,的确不乏看历史看作家常戴着眼镜拿着架势的,就像我们看自己的生活,附加的总比真实的多,久而久之,就回不去了,不是近视就是远视。
而在挪威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遇到了挪威语老师。这场奇遇就像午夜巴黎里的穿越一般。如果不是看到他和特朗斯特罗姆夫妇的照片,我们可能与一段精彩的故事擦肩而过了。教我们做华夫饼,给我们一字一句改作业的挪威语老师,竟然曾是挪威作协主席,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惊讶于他如此低调,更惊讶于还能像朋友一样听他讲创作、旅行和对鸟类的热爱,讲挪威人的精神困境,和他分享我们在挪威的感受和国内的学生生活。送给他复旦的小纪念徽章,他孩子般地立刻别在帽子上,饭后兴致勃勃地带我们一路从山坡走到市中心,教我们由鸟鸣辨识其种类,告诉我们哪家咖啡馆易卜生常来坐坐。往日匆匆掠过的建筑有了故事,在这个梦幻的夜晚,平凡的我们领受从未想过的礼遇,整个城市似乎也变得温情起来,它的历史和文化鲜活而触手可及,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平等。
四、边走边思:欧洲旅行杂记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次交换期间,和同行的同学用脚力丈量欧洲的文明,也是最大的收获之一。其中的点滴和惊喜,实在太多又难以归类,当时在路上拉杂记了一万多字的旅行杂记。这里节选一些有意思的话题,这只是边走边思的开始。世界那么大,胸怀更应宽广,有万千美景、斑斓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发现、去体认、去感悟,生活中的一些琐屑之事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维也纳:艺术的两种阐释
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果然名不虚传,街头音乐似乎已成为欧洲各个城市的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其他地方往往以流行音乐居多,而在霍夫堡附近的广场上,一个男子优雅而深情的竖琴演奏仿佛自心弦流出,引来好多人驻足聆听。音乐是最高的“巫术”,此话不假。比之层出不穷的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中脱胎而来,又历经了世俗化的过程,将神性与人性,雅与俗融会贯通,往往能给人直击灵魂的共鸣。而在欣赏音乐和艺术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给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看芭蕾的时候,结识来自波兰目前生活在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Marta,与她的交流让我切身体会到,东西方文化对于艺术的不同阐释角度。
这是一出现代芭蕾剧,名为Homage
Humanage。共三幕,第一幕以The
为主题,只看到一个孤独的男主人公,一副迷失的样子,他和一群白衣的人随着音乐接连倒下,又搀扶着起来,表意非常抽象。买了10欧特价票,位置虽在二楼包厢,却在后排,有视线死角只能看到半个舞台。幕间休息的时候,便和前面的人简单聊起来。言谈间得知她叫Marta,因为丈夫是搞音乐的,便随夫从波兰迁到维也纳。她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她几乎每周都要来看一次演出或者听一次音乐会。我立马请教她对第一段芭蕾的理解,她英文不是很好,说这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待我想深入问下去的时候,第二幕开始了。第二幕时间穿越回古典,西班牙女郎疯狂的爱情与背叛,堂吉诃德似的骑士追求公主不得而服毒,白天鹅和王子的美满眷属,这些故事情节离奇,但仿佛演绎的就是千奇百怪的人间生态,所以竟也看得着迷了。和Marta约定看完整部剧后谈谈各自的感受,她也非常友好地挪动位子,让我尽可能往前坐一些,视野也大为开阔了。第三幕的讲述复归现代,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舞台的左侧,第一幕的男主人公和其他一群人以“赤裸”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代表人的原初状态,一群扮演像是天使亦如鬼魂的人们在拉扯着他,试图给他穿上衣服。舞台的后方一个被白布包裹和拉扯着的人挣扎着向前进,想要摆脱束缚。男主不断试图接近那个西装革履的人,似乎很艳羡他身上的衣服,他读书,他接受另一个女子的爱情,他想于万丈红尘中挣扎出人形。最后他们终于穿上了衣服,成了和西装男子一模一样的文明的现代人,而那个挣扎的人形终于冲破阻碍,重获新生。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关于生命,或者更准确的来说关于“生”,一个人的一生亦或是人类的生命。由孤独的个体到群体,由赤裸到文明,人间百态的复杂多变,知识、爱情让人获得继续求索的动力,而世情诡谲又让人品味人间百味云云。Marta笑着听我讲,待我问她的时候,她恰恰给出相反的***。她觉得这出剧是关于“死”。她认为这部剧讲了一个西装革履的现代人想要自杀,
但他的灵魂得以出窍,并经历了一番游历后,最终又放弃自杀的愿望,从死亡的阴影中逃离出来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同一出芭蕾舞剧,我看到的是挣扎的“生”,她看到的是回心转意的由“死”而“生”。
生与死,恰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侧重点不同吧。
我们中国人讳言“死”,不管活得如何艰难,“洗手净指甲,做鞋泥里踏”总要挣扎着追求“生”之体面完满,所以活得累。而外国人则觉得“死”是件平常事,不论生活还是艺术都可以表现。在欧洲常常能看到妈妈推着婴儿车带孩子在墓园里散步。墓园就建在市内,其安静与喧闹的外界,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空间。因而他们不附加更多的重荷在“生”之上,反倒活得轻松。她不太能理解我说的生之挣扎,在她看来,剧中的人形不过是摆脱死亡阴影的一种解脱。对他们而言,生死之间不过是人意念的一道鸿沟,“死”可以作为“生”之镜,这一点在西方艺术中也常常得到印证。在我们的艺术中,“死”并不被常常提及,往往与消极的意义向度相联系。我们的生活观念影响了解读艺术的方式,也就进而影响了我们“生”的方式吧。倒希望能学到一份轻松和坦然,来应对接下来有压力的校园外的生活。
&巴黎:好一席流动的盛宴
欧洲城市同质性很强,但北欧,西欧,南欧都有不同的风格。主要还是在于气候和人的性格。自己学了法语,自然爱屋及乌更喜欢法国。在巴黎的一周一直阳光灿烂,加之巴黎的确是座宝藏,真让人有种时间被镀金的感觉。最是人间四月天,来巴黎的拉雪兹公墓拜谒了先贤,去了久负盛名的莎士比亚书店,听圣母院的弥撒,在塞纳河边漫步,徜徉于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醉心于枫丹白露的碧水蓝天。这里建筑的历史基本都已可追溯至18世纪,有人说建筑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对于巴黎而言,建筑的含义似乎还更多,它将那个高更,塞尚,莫奈,毕加索,海明威等文化名流创造的黄金时代的记忆存留了下来,将永恒的艺术巅峰凝成琥珀。古典和现代的复调让这座城市永远不单调。浪漫的气息和时尚的艺术风格让它总是与美息息相关。这真的不是溢美。在博物馆看到十八十九世纪的画作中的街景在今天的巴黎依然可以觅得痕迹。巴黎如一场时光交错的流动的盛宴,黄金时代的倩影投射在现实生活中。喧闹,倒并不杂乱。还记得倪伟老师课上讲过艺术也是整理生活碎片的一种方式,无论多久,艺术的生命力让巴黎始终保持着和谐的生机,给人以悦目的清新和文化的厚重交杂的感觉。&
里斯本:日光之城
里斯本的阳光浑然散发着一种激情,蔚蓝的海滩和橙色屋顶的小房子搭配着,明媚异常。初夏时分,在能够俯瞰全城的圣乔治城堡,孔雀也在抖尾开屏秀了。这被阳光与冷暖色调交杂的激情渲染的环境,简直让人觉得不在此生活个把月,把自己晒成橄榄色,便是辜负了美景的诱惑。正午时分漫步在里斯本的街道上,你需要费一点力气,因为这座城市建在七座山丘上,常常走着走着就上了一个陡坡。步行的乐趣也在于此,往往于峰回路转之间,一座白色的教堂,一辆如小黄人一般袖珍的有轨电车,一幅墙上的壁画,一个贴满瓷砖的墙壁,一位装扮为铜雕像的街头流浪艺人,都能让你眼前一亮。而在费力爬上坡顶后,整座城市的风景一览无余,海蓝,墙白,屋顶橘色,这种色彩的搭配极其和谐,又没有高大建筑的视觉干扰,让人心胸为之开阔,沉浸在远古的想象中,或辽阔的张望着,脑海里回放着从这里出发的航海家们远行的场景。
小城市的魅力就在于,你不必赶路,可以用脚丈量其间的诸多细节和惊喜。用眼睛和心灵去感知大自然的抚爱与馈赠。唯有此时,你可以借助自然和美,深刻理解一处其实你并不熟悉的文化和地域。
-5.8 &柏林:寻找战争符码
在柏林,战争和历史意义成为了翻阅这本书时不可避开的一页,对于它我懂得太少,只能一点点学习。今天去了菩提树大道,看到了洪堡大学,勃兰登堡门和胜利雕像。最震撼最长知识的还是柏林墙,它不仅是冷战的象征,是政治的符码,还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和梦碎,读了介绍中的很多故事,不甚唏嘘。
5月8日是二战结束七十周年纪念日,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祈愿和平。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讲,柏林市长发表演说,城市似乎还是照常运行,只是柏林墙下,苏联战争胜利纪念碑前,会多一束鲜花吧。难以想象七十年前的今日是怎样的图景。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和失败者,德国能正视历史,不为自己矫饰美言,已经是很不错的态度了。顺着菩提树大道来到了勃兰登堡门下,一个特展正在举行。门下“东柏林”的街道上有很多马的雕塑,但是这些都是残缺的马。即刻让你联想到战场的厮杀和牺牲
它们不是没有头就是没有身体,有肢体的部分依然矫健,而其他地方却露出骸骨,让人不禁感受到一种氛围
生与死并存,战争本质上即有关生死,铜马雕像正是力与残缺,生与死同构的最好表现。
五、与其他交换生分享的乐趣
和西班牙交换的一个阶级聊到很多在欧洲的体验。我们都在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中有所体悟,分别获得了成长,而这种分享的感受依她所言: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是很有成就感的吧。这段聊天从她在马拉加(西班牙的一个海边小城)的房东失业向她借钱聊起,进而聊起了中国人的素质素养与欧洲人的差异问题。她提到一个细节我觉得蛮有典型性:在德国的一家餐厅贴着一句话,如果你听到中国人吃饭嘴里发出声音,不要觉得惊奇,这是他们的习惯,请尊重。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句话,我们的陋习成了我们的习俗,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我们还聊到素质和素养,一个是教育知识层面,一个是家庭个人修养层面,二者如何相关。她给我分享了她的文字,是讲西班牙的交往风俗,很有意思。
其中着重讲了西班牙的人际交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一般以小范围朋友,亲人居多。在挪威,通常不会有人请你去他家吃饭,一是物价高昂,百块;二是他们觉得,请吃饭是个很隆重的事。西班牙,就算你正好赶上主人家吃饭,也不会请你吃,而且你别见怪。如果主人吃完了,还有剩余的,那么会请问你,是否愿意吃。
所以,你如果去人家做客,或者混血家庭,你一定要理解主人为你准备的晚餐。因为通常只有一个菜,那并不大表主人吝啬,而是传统,你得遵守。可别完了到处说,西班牙人真吝啬,一个晚餐才一个菜。如果你在主人家吃过饭,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要像在中国那样,请一顿回去。但是西班牙人通常都不愿意欠别人人情(因为西方人都很独立,独立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果你想要渗入他们心中,那么就在交往几次,有一定了解后,请他去你家吃晚餐吧,因为这是个很隆重的事。西班牙人通过这样的紧凑型交往,于是人际关系一般都不复杂,人与人交往很简单,很真诚。我感觉特纯洁。以前我不能体会西方的这种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现在竟觉得这样非常好,是真正品质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一生的时光都是有限的,珍贵的。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看不同事物,这与中国的不大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慢慢的就淡了。但你说的挪威人却能一直保持那样的亲密度和安全度。这一点我很佩服,很欣赏。”
每个人的思考层面不同。但在这段经历中我们都有所收获。非常感谢这次交换的经历,让我们能深入另一个文化环境,而我们反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了这种差异,才会有真正的尊重和包容。对自己也是一样,未来的路,会因为这半年,而多一份从容豁达吧!
已投稿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