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
&&&&标签:
小升初: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 本周四,北京市教委再次重申,今年小学升初中将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各学校不得组织书面文化课考试或通过文化课考试录取新生。一旦有学校在小升初工作中违规操作,将按照有关的行政规定进行处罚。可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仍不甚均衡的今天,公平的原则不一定带来公正的结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托“门子”、递“条子”、花“银子”就成了家长们的无奈选择。张嘉说,她一点都不愿意再想起那时候的事,孩子上小学五六年级那两年,她都不知道一家人是怎么熬过来的。焦虑儿子拿什么和别人竞争啊张嘉是一名小学老师。作为一个“业内”人士,很多人都认为她的儿子升中学一定不用操心,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孩子上学的事,开始我一点都没上心。直到上了五年级,我忽然发现他的同学早在二三年级就已经考了奥数、上了英语班,还参加了英语考级,当时一下就慌了。我们家这片儿没什么好学校,我们当然不愿意等着电脑派位,可是我让儿子拿什么去跟人竞争择校名额啊。”矛盾做家长的是身不由己在焦灼中,张嘉开始打听各个初中的入学要求。“所有小升初的孩子家长都经历过同样的过程———了解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敲门砖,然后照着去做。但是小升初和中考、高考还不一样,因为没有考试,它不是纯粹依靠成绩,奥数、英语、特长,无论如何你总得靠一样。你得猜、得碰运气,这就让你心里没底。”张嘉比喻说:“就像一个战士在满是敌人的丛林中作战,但是你看不到敌人,你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尽管自己都认为“上奥数班就像是受摧残”,张嘉还是把儿子送进了奥校。“整整一个学期,每周六去上一整天的奥数,7个小时的课。再感兴趣的东西,这么学也早烦了。”尽管如此,为了让儿子“小升初”的保险系数更大一点,张嘉还是给孩子又报了一个公共英语培训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都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我身不由己。”然而没过多久,张嘉又发现,光让孩子学奥数、学英语还不行。如果想上哪所中学,得先上它的预备班(对外称“综合素质加强班”)。这让张嘉非常无奈,因为她没把握只给孩子报一所学校的预备班,最终她选择了三个班。然而素质班也不是报了就能上的,也得考试。有一个班她是好不容易才挤进了扩招的名额,“为了能上这个学校的素质班,我把嘴皮子都磨破了。”千辛万苦地进了素质班之后,孩子的周末就从双休日变成半天休息了。“我也知道孩子整天泡在教室里肯定听不进去,但是我必须把他送去,哪怕他在课堂上有一半时间都在玩,我得让他占着那个位置。”心疼孩子上学上得太苦了张嘉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学期孩子报的班太多了,晚上也要上课,我们娘俩到处找地儿吃晚饭。一次晚上的课取消了,我带孩子回姥姥家,没想到孩子还是习惯地问:‘妈妈今天的晚饭咱们在哪儿吃啊?’当时,我还笑孩子傻得可爱。后来我边蹬着自行车边流眼泪。‘孩子上学上得太苦了,连正常的生活习惯都快忘了。’”为了让儿子能有更多的有用资本,张嘉除了带着儿子上各种课外补习班,同时还不停地参加校级、区级、市级、国家级的竞赛,因为只有在区级以上的竞赛中拿到名次,那些好中学才有可能考虑。转眼间到了六年级的3月,张嘉开始为儿子准备简历。孩子的每份成绩证明她都想让学校看到,订在一起竟然有50页之多。“我看好的学校我就直接去招办,把简历留在那。”每送出一份简历,她就觉得孩子择校的希望又增加了一分。抓狂经历了人生最焦急的等待在经过5月繁忙的考试、测试、面试之后,张嘉开始最焦心的等待。至今仍让张嘉后怕的是,她最先等来的不是让人高兴的消息,一所优质资源校通知她,“你的孩子可以来报名,但要交3万。”后面的话更让她焦急万分,“这个名额我们给你保留两天,你尽快来办手续,过了时间再来就报不上名了。”张嘉说:“当时我急得只知道淌眼泪,因为不知道儿子考的其他学校能不能免费录取,只能等通知,那是我经历的最让人焦急的等待。第二天,没动静,打***过去问,说考试结果没出来呢。第三天上午,还是没人通知。“我当时的心情只能用‘抓狂’来形容。”在无奈和焦急中,张嘉准备去银行取钱了。下午,***响了,她忐忑不安地拿起***。这次她听到的是盼望已久的消息:录取了,来报到吧。现在,张嘉的儿子已经进了理想的中学。“我熬出来了。”张嘉说,“现在,我和孩子都明白了两个道理。一个是:奥数、英语、特长,一个都不能少;再一个就是:别歇着,细水长流。”(为尊重本人意愿,主人公为化名)本报记者李莉
小升初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