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推荐玩厦门大学信息化平台游戏网的平台。确实不错,...

域名服务作为校园网的基础服务之一,其更新和维护占用了系统管理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在分析高校校园网域名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Net平台下的基于Bind-Mysql的域名管理系统.本系统具有以下特点:/S结构,域名申请实名制,分级管理,实时开通,实时备份.有效地避免了域名的冲突、重复申请等问题的出现.本系统与IP地址自助管理系统、服务器端口控制与映...  

《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精选一

原标题: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任何一个热门的细分领域,都逃不开BAT的身影,在线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然而除了BAT 这一级外,网易对教育可谓是情有独钟。

在外界网易的丁磊一直以“不追风口”、“慢性子”著称,在网易电商、音乐等业务后来居上之后,丁磊又在在线教育的下半场发了个大招。

12月20日,网易云课堂在其“2017内容伙伴大会”上公布了一项“行家计划”,并宣布将在未来2年内,深度挖掘各领域行业专家,打造100个年收入500万的知识IP。网易方面表示,将为参与行家计划的优质讲师/机构提供包含流量倾斜、资金支持、服务支持、知识IP包装四大维度的扶持。

网易云课堂上线于2012年,定位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平台,目前主要包含职场技能、IT互联网以及生活兴趣三大品类。网易云课堂隶属于网易教育事业部,是后者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也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目前,职场技能品类在网易云课堂的营收占比最大。

早在2014年丁磊就曾表示,要以做公益的心态做在线教育。那么,“行家计划”将给网易教育的商业化带来什么帮助?面对今年火热的在线教育市场,网易在该领域的布局思路是什么,它与百度、阿里、腾讯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网易教育事业部总经理蒋忠波就新消费下的在线教育变革,提出了网易教育事业部未来的战略方向。他表示,未来网易教育生态将依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网易100分、网易极客少年等系列产品矩阵,坚持精品化的平台战略,围绕精品内容、高效工具、丰富渠道三个维度的打造,赋能国内优质内容创造者,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打造涵盖K12、高校、职场、通识教育的精品化终身学习生态。

“行家计划”就是网易教育事业部实施精品化平台战略的一个部分。网易云课堂内容运营总监还振楠称,网易云课堂精品化发展的过程中,已将平台现有的3万门左右的课程精挑细选,选出10%左右的比例纳入到精品化的行列里。这是云课堂精品化发展的第一步;而行家计划基于精品化,是在精品课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再选出一部分更精品的课程,纳入到行家计划。

“ 我们把行家计划定位成内容创业孵化器”,还振楠表示,网易将对参与该计划的“行家”提供“格外大力和专注的扶持和资源的倾斜,我们会用近似的方式来实现内容经济。”

什么是内容经济?还振楠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种内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内容创造者”,当人民文化出版社这样的“内容加工者”将《红楼梦》量产、出版、发行、售卖后,就实现了内容经济。

在“行家计划”里,网易要扮演的就是“内容加工者”的角色,它希望依靠自身的流程、效率、标准化的服务来实现内容的规模化生产,最终实现内容经济的闭环。

之所以要推“行家计划”,蒋忠波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易通过过去5年的实践证明,精品内容才是整个在线教育行业能够持续往前不断发展的基础。

另外,随着用户对支付付费习惯的养成和需求的不断增大,优质精品付费正在变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据艾媒咨询发布报告称,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26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

《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精选五

中国教育产业日益强大,根据德勤中国科技、传媒与电信行业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中国教育产业总体规模将在5年内翻倍,即从2015年的1.6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万亿元。

另外,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也在推进社会商业结构的改变。大量的80后成为中产阶级,儿童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30%-50%,而且在逐年递增。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和90后的成长,80后与90后对下一代的教育关注有望使得教育成为国民排名靠前的产业。

市场与机遇虽然巨大,但是中小传统教育机构要抓住这个“风口”挑战巨大,并受到互联网巨头教育布局和教育巨头互联网转型的夹击。

传统教育机构在教学产品设计上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体系,也通过一些新的方法缩短了知识的传播“过程成本”,这是互联网创业者值得学习研究的地方:

实体课堂: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老师“输出”信息,学生“输入”信息,好处是学生可能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出现的“特性”问题,老师可以进行及时并有针对的辅导和处理, 让学生的“输入”更高效。比如英语教育巨头“新东方”,K12教育巨头“学而思”“学大”。目前仍然有超过90%的家长选择带“实体课堂”教育机构。

手把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所有的学习节点,并为每一个节点作出示范和更正。比如艺术、音乐教育行业。

师徒制:老师和学生形成时间较长紧密的教学关系,老师为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比如职业技能教育行业。

传统教育机构经营多年,在规模扩张上遇到瓶颈,仍在存在获客成本过高、无法形成口碑、无法快速进行品牌复制的问题。再加之互联网3.0时代,用户拥有大量获取知识的新渠道,如视频课、知识分享平台等,这些新兴知识在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教育行业。

要想突破重围,中小机构需要从教育的核心出发,认清行业现状,正确定位自己的产品模式,找到出口。

一、传统教育机构几个关键点上存在的问题

在探讨传统教育机构前,先可以引入一个最近火热的概念——“消费升级”。教育也是个人消费的一个大方向,中国的消费品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工厂时代,产能为王。上个世纪建国初期,各种物资非常匮乏,供给远远低于需求,产品容易获得销路,有工厂有产能就意味着可以有收入。

第2阶段:市场时代,渠道为王。随着工厂越来越多,产能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成为了关键,更多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允许大家为产品的功能、性能付费,这个时代中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产品的渠道更具备话语权。

第3阶段:心智时代,品牌为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将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变为接近于0,人们选择更具多样性,并且更原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第2阶段中消费者和产品方是通过中间渠道链接的,在第3阶段中消费者正在通过微博官V、订阅号、粉丝群等方式与品牌直接关联起来。

传统的教育机构面临的现状便是需要尽快的从第2个阶段转化到第3个阶段,那么如何建立品牌?如何赢得用户心智?如何获得品牌溢价?

品牌的构建需要贯穿于产品、营销、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到足够的优化与提升,目前绝大多数传统的教育机构在这3个环节中都存在很多不足:

传统机构往往是先有产品再有用户,互联网往往是先有用户再设计销售的产品,后者相对于前者更容易产生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

很多传统培训机构尽管累计了不少用户,但没有做过用户需求挖掘,导致用户或决策人对学习结果不满。举例说明,比如学龄儿童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硬笔书法,改善孩子在学校里面的写字坐姿,但机构机构却要求老师致力于教会孩子写好字,这种“不匹配”造成了用户的心理落差。

对于中小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足够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过度依赖个体老师的素质,导致无法对用户形成品牌输出。有的机构尝试在产品上小步创新,“小班制”“复合式教学”特点鲜明,却无法快速复制,这样在增速上就容易落后于来自互联网的创业教育机构。

传统教育机构销售依托片区内海报、灯箱、地推等方式获取用户。也有通过SEO、SEM,花钱购买搜索引擎关键词和门户流量。这种宣传效果相对“粗放”,成本高,需要持续反复购买第三方流量,宣传效果有限,且同行竞争激烈,平均获客成本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且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还有一种拉新方式便是打造品牌,形成口碑效应,提高老客带新客的比例,而不是每次都要为广告流量平台支付高额费用。

在互联网产品中,典型的付费产品如手机游戏,付费率通常在3~5%,是一个很难突破的范围,只有极少数最多做到翻倍,但是绝大多数游戏都可以将付费用户的付费额度提高2、3倍,这便是付费率和复购率的关系。

传统教育机构对于学员数据、信息的收集通常维度比较有限,相对于互联网,很少依据数据来即使调整产品及运营策略。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尽可能收集用户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具体职务、阅读偏好、消费偏好、在各种其他社交平台内多维度用户,同时会收集用于对于产品的各个模块功能的点击和停留时间情况,这些都是互联网产品用以优化产品和制定运营活动的核心依据。

课后机构与学员的互动几乎为零,学员黏度、活跃度低下,复购率低,无法形成“口碑”。对于学员的学习进度、课后复习效果也没有完善的体系跟进,都是传统教育行业无法解决的难题。

二、互联网公司布局在线教育抢占市场

由于行业发展的红利期是有限的,互联网+教育的跨界红利期也不例外,有更多外部资金支持的好处就是可以在红利期内以更低成本更快速的抢占更多核心资源。

自2013年开始大量的资金融入国内在线教育市场,2014年仅融入K12教育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总额达6.42亿美元。2015年年初,“跟谁学”获得5000万美金投资,“猿题库”融资6000万美金,“一起作业”获风投注资一亿美金,3笔巨额投资似乎为在线教育从业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目前在线教育主要的商业模式

BAT原来为教育企业提供广告服务,以及向企业、**、团体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模式,如在线企业大学、大客户培训等,都属于B2B业务。

最早三大门户,百度、搜狐、新浪,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信息浏览,并通过用户倒流,将普通用户转化成付费用户,就是B2B业务最早的原型。目前,百度在线教育行业的收入规模,每年约四五十亿,仅次于医疗行业。

转型期的B2B模式更像在线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比较常见的有:为B端企业用户提供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以及相关服务工具的云平台、对高校以及图书馆提供多媒体学习内容平台。2015年新东方发布B2B产品“新东方教育云”,整合之前布局的在B2B线教育产品,已经有70%的大专院校在使用新东方的学习平台。

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师资和成本都相对难以把握,这种利用互动测试和在线讲解的方案解决一部分难题。作为新起之秀,B2B更像典型的“互联网+”模式,极有可能有多个平台尝试在2016年发力。

当然,单纯的B2B服务从技术上为教育企业提供了转型的条件,但是教育的核心还是在于对C端用户提供的课程和价值,企业的痛点在于如何获客。

已经有平台在尝试在提供B2B的服务同时,提供校长培训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销售系统管理系统提高企业付费转化率,以及一些提供营销类工具,以降低获客成本。比如前一段时间流行在中小教育企业的“校宝”,以及“跟谁学”的“天校”系统。

教育体系分支众多,难以有平台做到“一招鲜”的服务,定制化开发成本又相对较高,B2B模式将来是否能顺利盈利,还需要平台深入到各个领域研究,找出能够提高效率的共性点。

B2C模式在在线教育行业占比47%,仍然为主流,这个模式下的产品更像忠于内容的网校模式,代表有91外教、51talk、VIPABC。在制作教育培训产品方面,机构可以更标准更专业,同时toC可以直接掌控消费者的心智,B2C模式也是在所有模式中挣到钱的,这也是为什么VIPABC、沪江、小站可以拿到大额的融资。

B2C的授课形式在不断的进化,从录播到直播,从班课到1对1。

这个领域,目前从产品和收入规模都没有太出位的公司,是因为大家大都把线下教室直接生搬硬套到线上,用户体验较差。平台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适应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使用需求。

C2C模式经常是通识类的教育平台,集众人之力,为平台提供更全面的内容支持。比如,面向白领人群的“多贝网”,采用的是学习与分享的C2C模式,其盈利模式为分成+云服务。

相交之下,“在行”“分答”对C2C模式的运用,表现得更加的人格化和社交化,其中“在行”将知识、人脉直接1v1关联起来,相当于将原本的知识教育又往前延伸一步到了人脉,其中的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三大互联网巨头BAT,面对气候还未明确的在线教育市场,也布局C2C平台抢占用户资源:谁先抢占了机构、老师、用户,形成生态系统,谁就抢占了先机。略有不同的是,腾讯打造了授课平台-腾讯课堂,百度打造搜索平台-百度传课,淘宝打造了交易平台-淘宝同学,与各自的核心业务互联网基因一致。

当然,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同样会面对C端老师的素质不一,内容输出周期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名师资源的争夺也许将会是各个C2C平台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传统教育平台转型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国内传统教育两大品牌“新东方”与“好未来”,在多年前就布局了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新东方在线”和“学而思网校”,对各自品牌的整体收入贡献不到3%。“好未来”转而发展课后辅导等等标准工具类产品。

传统教育平台转型过程中纷纷遇到类似的困境:线上公开课、大班课体验差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更适合拉新手段。转化到1v1,VIP课程似乎是比较明确的赢利模式,但是尝试之后发现盈亏不匀。

51TALK不久前在纳斯达克上市,从上市前发出的招股书,可看出,营收越大,亏损越大。规模化之后,1v1模式的获客成本远远高于大班课,客单价高,无法摆脱电销模式,同时无法形成大班课的口碑来分摊未来的销售成本,规模越大,砸进去的资金越多,这点从招股书上的电销成本几千万就能得出判断。

51TALK通过3年的时间,将毛利率从57%提升至61%,3年4个百分点,相对于指数级增长的获客成本来说是入不敷出的。再看1v1做得做好的学大,似乎也还在盈亏的边缘徘徊。

四、传统教育机构如何转型

从产品研发到营销到最终获利,五个步骤可以成为互联网转型的关键:

第一步: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

利用线上产品更容易进行用户积累,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并发起转发行为,推荐给他人,增强口碑营销的效率。

海外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有很多标杆,美国的Coursera、EdX将B2C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场景化的设计,具体的课程也缩减到了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每一位老师的授课更加生动有标签感,像是一位你的朋友坐在你的面前为你娓娓道来有趣的故事。

做的比较极致的是韩国的Megastudy,采用B2C+C2C模式,用包装韩国明星的方式来包装明星老师,营销方式也类似媒体的策略,曾在韩国大获成功,拥有280w用户,2000门课程,收入最高的老师年薪100w美金,而韩国的老师平均年收入在4w美金。这种网红效应在教育行业的延伸值得引人思考。

强互动,售前售后完备,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成功转型。提供在线咨询,学习点评等等服务,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辅以为线下学习提供支撑工具,比如在线题库,练习知道工具类的产品,才是做到了真正的互联网化。

第二步:满足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百度2015年推出“定制化”在线教育APP“作业帮”,当学生们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在作业帮通过拍照等方式,上传问题,并得到过程和***,同时还可以观看知识点的点评视频。

学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情况需求而定,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特级讲师来解决难题,成为学习必要的补充。这种碎片化、随时性的方式解决了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截止到2016年6月,作业帮用户突破1.3亿。

个性化定制需求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机构线下教学受到人员素质和沟通成本的限制无法有效满足用户。

通过线上内容输出,练习工具提供,或者社交功能提供,对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数据挖掘,更容易完成“私人定制”式的内容和服务的推送。

第三步:建立标准化体系

获得6000万美元在线答疑产品“阿凡提”,借鉴共享经济,自称教育界的“Uber”或者“滴滴”,帮助学生“呼叫”老师,并进行“即时辅导”,获得2亿用户。选择将课堂后作业辅导这个容易标准化的环节互联网化,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同样,“好未来”集团下的“猿题库”从中学生的辅导书题库入手,用足够标准化的“练”和“测”切入“猿辅导”。辅导是教,题库是练和测,线下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老师辅导是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从哪一点切是需要传统教育行业思考的事情。

跨界思维不一定是要完全的改变或标准化传统,先标准化可以标准化的部分,进行精益测试也可。

第四步:优化推广营销环节

“年糕妈妈”通过公众号发布母婴内容+精选特卖,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痛点出发,辅以国外专业理论做支持(如美国儿科学会、世界卫生组织、英国NHS等),再结合中国家庭的育儿特色写出来的,目前的单月流水已经达到7000w。

“互联网化不等于做一个APP”这个是所有传统行业跨界转型的创业者需要了解的,APP的开发、迭代与获客成本极高,反观超过7亿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微信。

“年糕妈妈”利用具有高用户黏度的微信作为流量入口,提供高质量的内容,用极低的边际成本形成社群,再完成商业转化,这种新媒体营销为机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用户获取思路,还包括具有“熟人绑架”基因的朋友圈推广等等。

用户相对集中的兴趣社交平台去发掘目标人群,也是机构获客的新思路。可以通过流量置换,收益分成等等方式来进行合作,销售成本是“可预估”并“有回报”的。

这种方法对机构的内容输出能力要求较高,“内容即产品”变成了一个新思路,专人专岗,搭建“具有用户思维的专业人员”团队很重要。

第五步:提高收入、提高利润率

传统教育行业利润点较低,一般企业净利低于10%,与它的密集型人口工作特性有关。

获客链条过长,导致销售链条节点过多,每个节点上都需要支出人员成本。

比如,一个用户到店,需要市场人员从百度、线下活动或者外呼导入到实体店,之后课程顾问也就是销售介入接待与说服用户,再安排老师给用户上体验课,最后需要财务线下收费一系列的操作。其中还有校长,教学主管,销售主管等等管理人员角色的参与。

人员成本及其庞大,且过分依赖个人素质,效率不高。若出现校区场地设计不合理,利用率较低,净利过低几乎可以肯定是很容易出现的。

目前的传统企业体验课通常是插班体验,新学员随老学员的课堂学习。新学员体验感差,没有代入感,导致成单转化率低,老师也无法兼顾。

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企业可以尝试使用全新的体验课模式:独立的师生翻转课堂互动式体验设计,集中授课,加强用户的参与感,不仅可以提高转化率,还可以减少获客成本,增加口碑。

线上支付体系的优化可以降低现场支持人员的成本。可以设想,将来大型连锁的教育企业,100家校区,只需要1个财务人员和1个后台运营人员足以支撑

传统行业如果在转型过程中考虑使用互联网工具,提前在线完成部分销售流程的工作,比如品牌植入,课程介绍等等,课程顾问和销售的人员成本通常占企业成本的15%,如果能降低10个点,对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利好。

在所有的跨界转型企业都在讨论互“联网+”。无论是做传统,“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创业者都应该先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你的企业所提供教育产品的核心是什么?

你的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你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效的解决了用户需求。

如果创业者认为以上3个问题都得到解决,那么你还需要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以下问题:

用户与产品及服务的所有接触点你是否都很清楚?

这些接触点中哪些点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极致化用户体验和提高效率的?

这个互联网的方法是否可以快速复制?资本市场是否认同?

传统企业的跨界转型,还需要吸引互联网人才的加入,如何让双方能有有效沟通,“能真的听懂”对方的思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人也会面临不了解传统教育核心的问题。没有真的了解,就无法做出最好的决策。当然,企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担负转型过程中需要“试错”成本。

教育本身是个相对独特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一直没有办法模式化。市场虽然足够大,但“长路漫漫兮”,愿与各位在路上的勇士们共勉。

【本文由黄菱芡Linn(“互联网+教育”跨界专家,个人微信号 linnhlq )主笔,Iris(“互联网+”跨界投资人,个人微信号 )联名编撰,欢迎关注互联网教育的业内人士共同交流,也欢迎申请加入我们的线上“互联网+教育”研习社,定期在微信群(为保证分享质量,限70人)内从业务、资本双重维度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更多福利与互动,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精选六

互联网教育成投资创业新热点 在网上直播授课催生新职业“网师”

网师缘何能年收入过百万元

近年来公众对互联网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从而催生了一个新职业――网师。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在网上直播授课收入之高令人咋舌。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在线教育平台沪江CCtalk上了解到,网师人群当中的“知识网红”、顶尖网师年收入能达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知识变现在这个新兴群体中得到充分体现。

网师预售课程一天营收25万元

珠海的Lucky Dog(陈志远)是一名完全在CCtalk平台上成长起来的百万级网师,他在近日的一场英语课程预售会中一小时收获超10万元的收入,当日就营收过25万。目前他以年营收139万的成绩成为CCtalk上独立网师中的一员,而这距离他入驻平台成为一名网师仅一年的时间。

而从“线下”迈入“线上”,让文苏教育创始人、多家教学机构首席名师苏楠楠也收获颇多。此前线下授课他的学生最多以千计数,而进入CCtalk开课4个月后,尽管授课次数不满两位数,但上他课的学生预约数破万,苏楠楠也创下20天营收35万元的纪录。

目前CCtalk上最红的网师一年收入可达千万。据了解,这位网师名叫朱伟,在平台上开的课程类型很多,有英文考研课程、游学课程,还出了书,吸引了大批学生粉丝。据介绍,朱伟的课程最贵的售价2万,是游学课程,另外他还有英文阅读课6次课程卖699元,教大家阅读英文名著,学员报名非常火爆。

“知识网红”教考研年入三百多万

厦门的“拖鞋哥”小颜目前是CCtalk上的“知识网红”,爆款课程是新闻传播考研教学,目前预计年运营流水能达到320万元。

谈起“拖鞋哥”做网师的原因,还要从两次车祸讲起。2012年的时候“拖鞋哥”出了一场车祸,让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他选择报考厦门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并于2014年被顺利录取,可是没想到接下来又出了一场车祸。在家休养的两个月时间里,不甘于现状的“拖鞋哥”写了一本新闻传播学考研的书籍,并很快在专业圈子里有了知名度。后来他到“淘宝同学”上开了一个付费课程,“但由于当时知识付费的风气还没有兴起,自己的知名度还有欠缺,三节课卖3元钱,一节课1块钱,只卖了130多位学生,有500元的收入,这是我作为网师的第一笔收入。”“拖鞋哥”回忆。据说后来这一课程被他人传到网上,近四年时间已经累计播放10万次了。

在尝试过一些在线教育平台之后,今年5月底“拖鞋哥”转战到CCtalk平台。“因为我认为CCtalk是一个相对较好的产品,首先它有一个标准的支付通道和支付流程,**节省我们的运营成本。其次,我们直播讲课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包括PPT直播、音频同步、屏幕同步、摄像头、文件共享等都达到90分水平。”目前,“拖鞋哥”已经不是一个人奋斗了,他组建了一个40多人的授课团队,其中两个人是全职,其他人员为兼职。在营销方面,收费课程中,单个课程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免费课程中,单个课程报名人数达到3700多人。他预计,今年经营流水能达到310万至320万元,比之前的评估高出50%左右。

网师直播课售价完全自己定

据了解,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网师都有上述知名网师的高收入,和诸多行业一样,不同的个人收入差别较大,但网师收入普遍高于线下教师。

那么网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据沪江合伙人、CCtalk总裁陆坚博士介绍,网师英文叫Iteacher,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互联网,英文internet,另一个是独立的意思,independent。也就是说,网师不是体制内的老师,他们的身份是独立的。据了解,CCtalk目前有网师3万多名,他们大多来自于民办培训机构,在平台上运营的方式有个人、有团队,也有小网校,开的课程不止一门。网师直播课程的售价完全由自己确定,可以标价100元,也可以标价1万元,关键是有没有人会去购买。

对于平台的盈利模式,陆坚表示,和淘宝模式一样,对外开放,让别人在平台上开店做生意,我们收取一些服务费。另一个盈利模式是广告销售,商家购买广告资源位,用户进入网站就能看到他的课程广告。另外一些高端授课工具,比如音乐教学里面的,为了音效保真需要更高的码率,因此需要把带宽加三倍,作为一个可选的功能,这就是一个付费功能。CCtalk商业化运营一年来,相信还有其他的盈利模式,更多的还在探索过程当中。

有网红气质的年轻老师最受学生欢迎

Dog(陈志远)看来,自己的成功归因于CCtalk提供的完整运营服务支持,能更大程度地聚焦在老师本身的价值,并将之价值最大化。据了解,沪江是语言类教学起家的互联网教育机构,大语种如英语,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英语等课程,小语种包括日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课程。陆坚介绍,去年沪江把CCtalk工具平台化,作为业务开放给第三方。这个平台本身不产生内容,也不雇用老师,老师教授什么课程,也不由平台决定。他们可以在平台上教英语、语文、数学、绘画、音乐、美食等课程。如果老师在平台上授课有收费交易,原则上平台是要与老师分成的,因此CCtalk的经营模式很像淘宝。

“这应该是互联网教育新玩儿法。”陆坚说,以前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运营方式是,把所有的工具组合起来卖给网校一类的教育机构,“而如今我们是把平台开放给个人,鼓励个人到平台上讲课挣钱。”他说。据介绍,CCtalk开放一年多以来,在平台上上过课的学生已经超过千万人,收纳了3万多网师,直播课程超过85万节。

据介绍,CCtalk目前提供的线上课堂基础工具有双向音视频、双向白板功能(老师学生可以双向写字)、课堂上可以视频互动、学员可以当堂举手提问等,这些工具都是平台免费向网师开放使用的。

据陆坚回顾,在线教育最早授课方式以课件课程居多,就是将课程做成PPT、录音,老师一页一页地讲课,学生把课程下载下来自学。后来进化到了老师视频授课,就像大型网络公开课一样。而直播时代到来以后,老师们非常愿意开直播课,因为这样可以跟学生互动,学生也可以当堂提问,形式上反而更像传统课堂,有网红气质的年轻老师最受学生欢迎。

“时下的直播网红是美女帅哥,直播内容上不是传授知识,属于娱乐化、游戏化。”陆坚表示和一般网红相比“知识网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CCtalk平台上都是非常严肃的教学老师,直播课程除了语言类教学,还有一些培训,如职业教育类,***考试培训等,依靠传播知识和大众的刚性需求。同时也有知识分享类的内容,比如有个网师自己跑了十几个马拉松,给大家上跑步的课,包括装备怎么选、怎么保护膝盖等,课程价格也就几百块钱。”

互联网教育市场未来三年将维持增长态势

对于互联网教育市场的未来,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未来三年仍将维持增长态势,预计2019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718亿元人民币。

从2010年互联网教育投资热潮出现,互联网教育领域创业火热开展,发展至今,业内呈现教育形式多样、教育产品差异化及渠道多元化的态势,并且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企业数量、用户规模等都保持稳定增长,目前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学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职业教育、语言教育、兴趣教育以及综合平台。其中职业教育、语言教育等细分市场优势突出。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趋势预测》显示,相比线下教育行业而言,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占比较低,但随着教育在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深化发展,互联网教育各类场景化应用的完善与教育资源渠道的打通,教学资源与用户需求的相互贯通,Analysys易观预计,互联网教育市场未来将维持增长态势,到2019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718亿元人民币。文/记者

《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精选七

互联网教育成投资创业新热点在网上直播授课催生新职业“网师”

网师缘何能年收入过百万元

近年来公众对互联网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从而催生了一个新职业——网师。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在网上直播授课收入之高令人咋舌。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在线教育平台沪江CCtalk上了解到,网师人群当中的“知识网红”、顶尖网师年收入能达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知识变现在这个新兴群体中得到充分体现。

网师预售课程一天营收25万元

珠海的Lucky Dog(陈志远)是一名完全在CCtalk平台上成长起来的百万级网师,他在近日的一场英语课程预售会中一小时收获超10万元的收入,当日就营收过25万。目前他以年营收139万的成绩成为CCtalk上独立网师中的一员,而这距离他入驻平台成为一名网师仅一年的时间。

而从“线下”迈入“线上”,让文苏教育创始人、多家教学机构首席名师苏楠楠也收获颇多。此前线下授课他的学生最多以千计数,而进入CCtalk开课4个月后,尽管授课次数不满两位数,但上他课的学生预约数破万,苏楠楠也创下20天营收35万元的纪录。

目前CCtalk上最红的网师一年收入可达千万。据了解,这位网师名叫朱伟,在平台上开的课程类型很多,有英文考研课程、游学课程,还出了书,吸引了大批学生粉丝。据介绍,朱伟的课程最贵的售价2万,是游学课程,另外他还有英文阅读课6次课程卖699元,教大家阅读英文名著,学员报名非常火爆。

“知识网红”教考研年入三百多万

厦门的“拖鞋哥”小颜目前是CCtalk上的“知识网红”,爆款课程是新闻传播考研教学,目前预计年运营流水能达到320万元。

谈起“拖鞋哥”做网师的原因,还要从两次车祸讲起。2012年的时候“拖鞋哥”出了一场车祸,让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他选择报考厦门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并于2014年被顺利录取,可是没想到接下来又出了一场车祸。在家休养的两个月时间里,不甘于现状的“拖鞋哥”写了一本新闻传播学考研的书籍,并很快在专业圈子里有了知名度。后来他到“淘宝同学”上开了一个付费课程,“但由于当时知识付费的风气还没有兴起,自己的知名度还有欠缺,三节课卖3元钱,一节课1块钱,只卖了130多位学生,有500元的收入,这是我作为网师的第一笔收入。”“拖鞋哥”回忆。据说后来这一课程被他人传到网上,近四年时间已经累计播放10万次了。

在尝试过一些在线教育平台之后,今年5月底“拖鞋哥”转战到CCtalk平台。“因为我认为CCtalk是一个相对较好的产品,首先它有一个标准的支付通道和支付流程,**节省我们的运营成本。其次,我们直播讲课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包括PPT直播、音频同步、屏幕同步、摄像头、文件共享等都达到90分水平。”目前,“拖鞋哥”已经不是一个人奋斗了,他组建了一个40多人的授课团队,其中两个人是全职,其他人员为兼职。在营销方面,收费课程中,单个课程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免费课程中,单个课程报名人数达到3700多人。他预计,今年经营流水能达到310万至320万元,比之前的评估高出50%左右。

网师直播课售价完全自己定

据了解,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网师都有上述知名网师的高收入,和诸多行业一样,不同的个人收入差别较大,但网师收入普遍高于线下教师。

那么网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据沪江合伙人、CCtalk总裁陆坚博士介绍,网师英文叫Iteacher,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互联网,英文internet,另一个是独立的意思,independent。也就是说,网师不是体制内的老师,他们的身份是独立的。据了解,CCtalk目前有网师3万多名,他们大多来自于民办培训机构,在平台上运营的方式有个人、有团队,也有小网校,开的课程不止一门。网师直播课程的售价完全由自己确定,可以标价100元,也可以标价1万元,关键是有没有人会去购买。

对于平台的盈利模式,陆坚表示,和淘宝模式一样,对外开放,让别人在平台上开店做生意,我们收取一些服务费。另一个盈利模式是广告销售,商家购买广告资源位,用户进入网站就能看到他的课程广告。另外一些高端授课工具,比如音乐教学里面的,为了音效保真需要更高的码率,因此需要把带宽加三倍,作为一个可选的功能,这就是一个付费功能。CCtalk商业化运营一年来,相信还有其他的盈利模式,更多的还在探索过程当中。

有网红气质的年轻老师最受学生欢迎

Dog(陈志远)看来,自己的成功归因于CCtalk提供的完整运营服务支持,能更大程度地聚焦在老师本身的价值,并将之价值最大化。据了解,沪江是语言类教学起家的互联网教育机构,大语种如英语,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英语等课程,小语种包括日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课程。陆坚介绍,去年沪江把CCtalk工具平台化,作为业务开放给第三方。这个平台本身不产生内容,也不雇用老师,老师教授什么课程,也不由平台决定。他们可以在平台上教英语、语文、数学、绘画、音乐、美食等课程。如果老师在平台上授课有收费交易,原则上平台是要与老师分成的,因此CCtalk的经营模式很像淘宝。

“这应该是互联网教育新玩儿法。”陆坚说,以前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运营方式是,把所有的工具组合起来卖给网校一类的教育机构,“而如今我们是把平台开放给个人,鼓励个人到平台上讲课挣钱。”他说。据介绍,CCtalk开放一年多以来,在平台上上过课的学生已经超过千万人,收纳了3万多网师,直播课程超过85万节。

据介绍,CCtalk目前提供的线上课堂基础工具有双向音视频、双向白板功能(老师学生可以双向写字)、课堂上可以视频互动、学员可以当堂举手提问等,这些工具都是平台免费向网师开放使用的。

据陆坚回顾,在线教育最早授课方式以课件课程居多,就是将课程做成PPT、录音,老师一页一页地讲课,学生把课程下载下来自学。后来进化到了老师视频授课,就像大型网络公开课一样。而直播时代到来以后,老师们非常愿意开直播课,因为这样可以跟学生互动,学生也可以当堂提问,形式上反而更像传统课堂,有网红气质的年轻老师最受学生欢迎。

“时下的直播网红是美女帅哥,直播内容上不是传授知识,属于娱乐化、游戏化。”陆坚表示和一般网红相比“知识网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CCtalk平台上都是非常严肃的教学老师,直播课程除了语言类教学,还有一些培训,如职业教育类,***考试培训等,依靠传播知识和大众的刚性需求。同时也有知识分享类的内容,比如有个网师自己跑了十几个马拉松,给大家上跑步的课,包括装备怎么选、怎么保护膝盖等,课程价格也就几百块钱。”

互联网教育市场未来三年将维持增长态势

对于互联网教育市场的未来,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未来三年仍将维持增长态势,预计2019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718亿元人民币。

从2010年互联网教育投资热潮出现,互联网教育领域创业火热开展,发展至今,业内呈现教育形式多样、教育产品差异化及渠道多元化的态势,并且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企业数量、用户规模等都保持稳定增长,目前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学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职业教育、语言教育、兴趣教育以及综合平台。其中职业教育、语言教育等细分市场优势突出。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趋势预测》显示,相比线下教育行业而言,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占比较低,但随着教育在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深化发展,互联网教育各类场景化应用的完善与教育资源渠道的打通,教学资源与用户需求的相互贯通,Analysys易观预计,互联网教育市场未来将维持增长态势,到2019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718亿元人民币。文/本报记者赵新培

《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精选八

关注未来可持续发展,促进远程教育生态优化。时近年底,一直于时代热潮之上高歌猛进的远程教育行业,悄然涌现一股冷静反思的潮流。2016(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就传递出这样的声音:一度由资本与概念催发的行业热度正趋平复,对质量标准、教育核心价值的关注再度兴起。

全国政协**、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朱永新12月1日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16(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作主题演讲时,描述了未来学校的理想化状态。他认为,教育越现代化,越会小规模化。

“我国继续教育质量保证在认知、制度和操作上存在一系列偏差,制度创新或是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与学位并不能保证质量,质量保证的关键在于可及性、整合性、治理性”、“做质量保证,要考虑的不是我们的教育好不好,而是看符不符合要求标准”、“应从生态学视角探讨远程高等教育,促进其生态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应聚焦混合教育新生态,学习方式转换应迈向泛在学习新生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香港资历架构秘书处、台湾空中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等专家学者分别表达了上述观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它的构建,需要**、学校、行业、企业及资本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与此同时,由信息技术引领的教育变革正在席卷全球。教育全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既有秩序将会重组,各参与角色将会重新定位,新的游戏规则将会确立,新的价值链与生态圈将会形成。这一切同时也意味着空前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协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国家开放大学指导,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 “2016(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 12月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以“终身学习:价值链与生态圈”为主题,探讨变革时代终身学习领域新的定位与使命、价值与规则、机遇与挑战。大会由开幕式、主以及10个高峰分论坛组成,其中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于11月26-27日先期拉开帷幕,共计两千余位业界人士与会,堪称中国远程教育行业“年度盛典”。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副巡视员葛维威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致辞
国家开放大学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志坚致辞

12月1日上午,《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赵伟主持大会开幕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副巡视员葛维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分别作了开幕式致辞。

朱永新以《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为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韩民以《终身学习与远程教育展望》为题,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孝堂以《价值取向与生态优化——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报告解读》为题,全球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以《中国继续教育质量保证的瓶颈与制度创新》为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Alexander Khoroshilo以《数字时代高等教育的未来》为题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报告。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网龙副总裁、网龙华渔教育(中国)董事长俞飚,弘成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校董黄波,分别以《MOOC中国:互联网开放教育的新旗舰》、《终身教育:使命、挑战、应对》、《在线教育进化论》为题作主题报告。

开幕式上,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颁奖典礼同期举行。

12月1日下午的大会主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伟远主持。教育信息化专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程建钢,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敏,韩国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院长奇永花(Youngwha Kee),香港资历架构秘书处总经理彭炳鸿,青颖飞帆公司副总经理陈文鑫,阿里云教育与创业孵化事业部总经理王晓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分别以《纵论开放教育、数字校园与混合教学》、《公共服务体系2.0》、《韩国学分银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K-MOOC中国的启示》、《资历架构:一个促进终身学习的平台》、《科技改变教育——在线教育技术趋势》、《互联网+教育生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为题作主题报告。随后,7位演讲嘉宾围绕教育质量保证进行了高端对话。

12月1日晚,大会还举行了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知金教育之夜”活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资讯中心主任、《在线学习》杂志执行主编李桂云,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卫平在晚宴上致辞。晚宴还同时举行了隆重的“2016年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校外学习中心” 颁奖典礼、全国高校百位继教名师建设工程首批“继教名师”颁发***仪式。

12月2日上午,并行了混合学习与大学 MOOC 发展高峰论坛、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峰论坛、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高峰论坛、现代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高峰论坛和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高峰论坛5个分论坛。

混合学习与大学 MOOC 发展高峰论坛聚焦模式创新与技术融合,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江主持。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瑞声慕课讲席教授李晓明,英国博尔顿大学高级研究员、Wolearn项目创始人袁莉,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副总经理陈慕菁,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爱课程”中心副主任居烽,上海交通大学MOOC推进办公室主任、MOOC研究院院长江志斌,达内教育集团教学总监唐亮,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磨课师在线社群负责人黄朝曦分别作《混合学习与慕课发展的辩证法》、《基于MOOC,中外高校如何合作进行混合教学?》、《MOOC学习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实践、融合——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慕课的新需求、新发展与新思考》、《“四化一体”,构建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体系》、《创新教学四部曲——课程认证,OCW,MOOC,翻转教学》的主题演讲。

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峰论坛聚焦三教融合与继续教育新生态,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副秘书长陈庚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高等继续教育处处长高阳以《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推进高等继续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为题,中国高校继续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以《谋求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为题,弘成教育集团 CEO丁向东以《“创新式服务”迎接继续教育新生态》为题,青颖飞帆公司首席运营官(COO)侯峰以《SaaS,未来已来》为题,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陶正苏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索及上海交大实践》为题作演讲。

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高峰论坛聚焦电大系统整体转型升级,由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少刚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台湾空中大学副校长唐先梅、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进明、阿里云教育与创业孵化事业部首席架构师石立勇、北京开放大学校长黄先开、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陈建民、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赵丽玲、阔知产品总监云、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沈阳社区大学)副校长游洪分别发表了题为《电大开拓社区教育何以推进》、《立基过去放眼未来:谈台湾空中大学的转变与再造》、《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与平台共享体系》、《阿里云在线教育解决方案》、《新型大学“新”在哪?》、《湖南电大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让课堂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与学习者如影随形》、《EduSoho让开放大学互联网+》、《积极培育学科专业特色 大力推进沈阳电大战略转型》的演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罗志主持的现代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高峰论坛聚焦共建与共享。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以《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手段与目整合》为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以《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从应用资源到资源应用》为题、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院长王运泉以《基于大数据的CRP+高职人才培养变革与实践》为题、数字校园学习平台(微知库)创始人姜涛以《互联网+资源库融入职教教学 互动应用的启示与实践探索》为题、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校长董随东以《严重雾霾倒逼数字资源共享方式升级》为题、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唐文晶以《打通数字资源建设 支撑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之路》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高峰论坛聚焦学习中心现实挑战与发展空间,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包华影主持。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侯建军、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强、弘成教育集团职业教育事业部总监范多彧、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永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济南明仁学习中心主任肖冰、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上海学习中心主任张哲民分别发表了题为《学历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创新、开放、共享”新常态下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实现价值提升——学习中心的未来生态》、《“互联网+教育”下校外学习中心何去何从》、《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学习中心发展》、《新时期远程教育发展转型的探索与思考》的演讲。

12月2日下午举行的4个平行分论坛分别是科技与未来学习高峰论坛、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科技与未来学习高峰论坛聚焦技术进步与学习变革,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数字化学习实验室主任方海光主持。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宏科的《未来互联网体系及关键技术》,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的《技术进步与学习变革:拉里库班的警钟》,湖北网龙楚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鹤的《VR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线总经理段素珍的《互联网技术驱动学习发生》,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樊磊的《教育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展示了不同最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与会者呈现了一盘视觉科技大餐。

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重构,由中储粮培训中心主任杨建国担任主持。北京交通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尉迟道坤,国家开放大学社会教育与职业培训部部长马若龙,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培训经理专业认证》项目教研组核心成员李海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分别以《面向21世纪职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育人——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新利益联盟重构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下半场》、《紧贴行业企业的教育需求——国家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众创的力量——共享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其专业建设》为题作主题演讲。

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高峰论坛聚焦九部门文件出台后如何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由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周延军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杨树雨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事业互促发展》为题,北京爱迪科森教育份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毛国华以《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趋势》为题,北京市***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有声以《开放大学为什么是社区教育的主力军》为题,成都社区大学校长、成都市终身教育促进办公室主任周继平以《建设一所不可或缺的新型开放大学》为题,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黄琳以《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新形势下社区学院的定位与发展》为题作主题演讲。

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聚焦资本力量与互联网教育新机遇,由和君咨询集团业务合伙人、和睿资本合伙人侯瑞琦主持。拼图资本创始合伙人、首控王磊,立思辰集团副总裁、立思辰教育CEO黄威,蓝象资本高级姜敏,中信证券教育行业高级分析师刘凯,三好网创始人兼CEO何强,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国际互联网教育联盟副秘书长吕森林分别以《民促法背景下各教育细分领域的》、《立思辰教育思考》、《直播:让在线教育回归服务本质》、《教育行业并购专题:风云际会,云起龙骧》、《“互联网+”重构教育生态》、《2016中国在线教育景气指数调研报告》为题作主题演讲。

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已于11月26-27日在京先期拉开帷幕。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以《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为题作主题发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以《“十三五”时期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问题》为题作主题发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民以《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为题作主题发言,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韩骏以《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为题作主题发言,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以《信息时代下的学校教育》为题作主题发言。

本届大会得到教育部职业教育技术中心研究所、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育部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中国企业大学联席会,以及中国互联网教育领军会等众多机构的大力支持。网龙华渔教育、弘成教育、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青颖飞帆协办了此次大会。

MOOC中国联盟、北京四中网校、阿里云作为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与此同时,近三十家优秀行业合作伙伴闪耀在盛会现场,展示了远程教育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优秀成果。他们是:网龙华渔教育、弘成教育、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青颖飞帆、MOOC中国联盟、北京四中网校、阿里云、爱迪科森、蓝卓教育、德稻教育、知金教育、达内教育、阔知、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展视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麦课在线教育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我赢职场、易偲环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深圳锐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十多年来,有多位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教育部副部长、以及来自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办、高等教育司、科学技术司、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及相关部委的主管司长、著名高校校长等应邀在大会开幕式作主题报告;有来自国内外教育培训行业、信息技术领域的学术与实践一线的共计近100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在大会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来自国内外、中国港澳台地区万名会议代表应邀莅临大会现场,有4万多人参加大会展览;来自国内外教育机构及服务商总计600多家在大会上展示最新产品、技术成果。

历年大会,内容权威、演讲精彩、信息丰富,参会机构和人数规模盛大。从2002年-2016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已连续成功主办十五届年度大会。大会已经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远程教育领域规模盛大,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高端会议品牌,堪称中国远程教育行业“年度盛典”,对推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精选九

几天前,就在大家沉浸于朋友圈摄影大赛的缝隙,一篇《张锐去世一周年:逝者与***》的文章刷了屏。这篇写于一年前的稿子让人们惊诧,曾经大家扼腕叹息的某个瞬间已然过去许久。

一支不那么懂医疗的团队,突然闯入一个陌生领域还做得风生水起,“春雨医生”代表的是互联网下的创业形态——移动医疗,而张锐,则是一批蒙眼狂奔的创业者代表之一。

在中国医疗体系饱受诟病的这些年,春雨医生的存在,意味着一条夹缝中相当艰难的创新之路。举一人之力或许动摇不了什么,但这几年互联网巨头们、砸几十亿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也都想在互联网上找到医疗行业的立足之地,但仍低估了传统医疗体系改造的难度,几度折戟。

就连同许多创业者一样在这个领域折腾了3年多之后,掌管超两万亿市值腾讯帝国的马化腾也亲口承认,在所有“互联网+”的领域中,医疗,或许是最让BAT们 “头疼”的那一个。而医疗产业链上的——医院,又有着更加难以撼动的地位。

不止腾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曾公开放话:“下一个超过我的人,一定在健康医疗行业!马云的‘未来医院’计划将变革整个健康产业。”口号喊得再响亮,过去的一年里,阿里在医疗行业也栽了许多跟头。

在中国,银行和医院,都被认定为最传统、最专业、最难以突破的领域。如今,银行对优质互联网合作资源的抢夺越来越积极,借助,互联网巨头已经在银行攒足了筹码。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正是医疗。

腾讯:企图连接一切,互联网医疗3年投出超5亿美元

将传统医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并非易事。在这样一个高行政壁垒的领域,有人认为机会来自于“政策”,守“政”出新;但也有一小部分“激进者”认为,不合理意味着变革的巨大机会,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颠覆式革新。

腾讯属于前者。相比百度和阿里,腾讯在医疗领域并没有组建专门的公司或事业部,也没有高调下注巨额资金,看起来慢吞吞、细碎的动作背后,是其“连接一切”的野心。

对于腾讯来说,其最大的优势不言而喻,就是拥有QQ和微信两大王牌。作为目前中国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两大社交入口,沉积了巨大的用户群。而腾讯的投资逻辑,都是围绕最大化的挖掘7亿多用户的价值,放大。

2014年9月,腾讯宣布正式布局医疗健康领域。最早从挂号和支付环节切入,而今这一业务已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推进。与腾讯合作的医院中,有些是在号源方面进行合作,有些医院则是在服务流程上与微信深度绑定。

2012年开始,依托微信等产品,腾讯就先后在全国数千家医院推出了微信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等服务。目前,腾讯布局了慢病管理、众筹公益等14个医疗服务细分领域。

而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3年间,腾讯在医健领域投出20多家公司,主要投资了7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微医(前身挂号网)、丁香园、卓健、医联、好大夫、第一反应、妙手医生,累计总金额超过5亿美金。部分如下:

对于外界来说,腾讯的投资逻辑从未透露半分,如谜一般。除去上述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腾讯参与投资的**小小医疗健康企业非常多,还有大量与**、城市相关的战略投资。

而在所有“连接”中,最有价值、腾讯占据垄断地位的移动入口端,已经在尝试接入腾讯所布局的互联网医疗体系。打开手机版腾讯,进入动态页面下的健康入口,页面底部已经出现“预约好医生”功能,接入的正是腾讯所投资的微医。

管中窥豹。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到,腾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最重要的四笔投资为微医、丁香园、卓健和医联。再从被投企业的特点观察,不难发现其医疗投资的逻辑主线:基本构建了包含医生、患者、医院三个参与主体,横跨C端和B端,覆盖医生社区、医患沟通、医院信息化、线上线下联动的互联网医疗矩阵。

首先,囊括医疗行为主体,包括患者、医生、医院。微医集团从挂号入手,粘附了大量患者,好大夫在线因能实时与医生互动,也吸引一批患者;丁香园和医联分别创建了医生服务平台和医生社交圈子;卓健科技则以“掌上医院”为载体定位医院端。从医疗资源的体量来看,医院端仍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

第二,覆盖完整就医流程,包括诊前、治疗、诊后、康复甚至急救。微医集团涉及挂号、缴费、检验、导诊等就医的前端环节;丁香园计划在线下建立“丁香诊所”、微医集团计划实施互联网医院、卓健科技立足医院端,三者均涉足诊中的治疗环节;妙手医生主要做患者的诊后管理和康复、合理用药等;第一反应则从诊前急救切入。对患者来讲,医疗环节通常有咨询、挂号、导诊/分流、确诊、用药、手术、康复、随诊和数据挖掘等步骤,而腾讯在这些环节上陆续都有布局。

除了外部投资外,腾讯内部也是动作频频。就在不久前,腾讯旗下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企鹅医生”宣布已在北京、成都和深圳三座城市落地,自建企鹅诊所,服务范围覆盖内科、外科、口腔等所有常见科室。

除了自建诊所,企鹅医生还将通过自主研发的诊所管理系统去连接国内其他优质诊所,并通过管理系统提供云服务,企鹅医生会与其他诊所一起共享供应链资源、管理经验以及会员服务标准,通过打造诊所联盟快速复制企鹅医生模式。未来还将整合医联已连接的全国43万名优秀医生,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一端连接合作伙伴,另一端连接海量用户,这正是腾讯进军医疗行业的砝码,而依靠互联网深入医院核心,才是腾讯的最终目的。

阿里:“激进者” 的“未来医院”梦

患者用支付宝进行预约挂号、用支付宝打车去医院、再用支付宝进行缴费、在天猫医药馆买药、住院的时候用外卖订餐,钱不够了就用蚂蚁和借呗,还不够就上网商银行。也许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当然,这也是阿里巴巴和马云乐于见到的。

2014年的北大讲坛上,马云曾说:“我想得很清楚,10年后的中国还会有两个问题:身体问题和思想问题。”而阿里巴巴提出的“双H”战略大图(Health和Happy)就是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作为马化腾和腾讯在中国市场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阿里比腾讯更早涉足医疗行业。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斥资13.27亿港币收购中信21世纪,后更名阿里健康强势进入行业。但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马云就已经开始布局。

在医院端,阿里巴巴入股了恒生电子旗下互联网医疗子公司恒生芸泰、战略投资华康医疗、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在健康管理端,战略投资了U医U药、寻医问药网。在智能设备端,大刀阔斧与上市医疗医药公司合作,包括在智能移动医疗设备与鱼跃科技合作,在医疗影像领域入股华润万东,与迪安诊断在体检检测领域战略合作。医药O2O领域以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APP为核心,与卫宁健康共同探索处方流通,与医药商业公司白云山合作……

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大数据、医药O2O……马云投资的企业涉及到行业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都为打造未来智能医院打下基础。

不同于腾讯,阿里从事医疗相关投资有相对明确的主体,即阿里健康,也是阿里未来布局医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一环。阿里健康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然而并不是全部,云锋基金、、阿里云和菜鸟物流在医疗健康领域均有涉足。

“阿里健康的定位是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医疗领域的解决方案,这个思路与定位跟阿里集团做淘宝天猫是类似的。” 阿里健康副总裁马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里布局健康领域,药品医药电商这方面在外界看来可能是比较明显的,“药品这块是我们做得比较靠前的部分。”

马立介绍,阿里健康的业务规划除了围绕传统电商的药品以外,还有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等方面。“药和医是分不开的。患者从健康管理、医疗到用药是一套流程,拆开来看,也与我们的业务布局相符。”

这涉及到阿里健康提出的医疗服务网络和未来药店的发展方向。阿里集团在此前的业务主要是由淘宝天猫为主的电商、支付宝为主的和菜鸟物流体系所构成的三大业务支柱。三大业务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由阿里健康来承担下一步健康战略的布局,“这是阿里健康在集团内的定位。”

2014年5月,支付宝推出“未来医院”计划。在马云设想的生态系统中,阿里健康将以支付宝为中心,形成一个挂号、缴费、查报告,B超取号、手机问医生等的完整服务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医院只负责诊疗诊断,其余付款、消费、预约、挂号全部交给支付宝完成,然后通过支付宝给医院、医生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加上大数据,甚至最终可以实现先治病,治好再给钱。

“从支付的角度切入医疗行业,用阿里云作为数据支撑”,马立介绍,加上阿里健康,这三部分承担了阿里集团在医疗健康方面的落地业务。

前不久,马云携其以及阿里巴巴17位创始人、合伙人共捐赠5.6亿,这笔巨款是用来设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向家乡杭州这所三甲医院的捐款,不仅刷新了公共医疗领域捐赠记录,也开创了国内社会捐助公共医疗机构的先河。

出手如此阔气,可见马云打造未来智能医院,改变中国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决心不容小觑。

百度:医疗产品打水漂,转战AI

与腾讯、阿里相比,百度是在医疗行业进展最不顺利的那个。但实际上,百度有比腾讯、阿里更为先天的优势。

百度以大数据、搜索技术领衔,多年来的海量数据让它有自建平台的能力,百度健康、拇指医生、百度医生主要是提供PC端+移动端的预约挂号、在线咨询等服务,直达号则主要将线上患者、购药用户向线下医院、药店引流,还有一个百度云,通过消费者自己上传在一家医院的所有诊疗信息,放到百度云上,将医院和医院间的信息打通。

此外,它也投资了两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健康之路 医护网和就医160,这两个平台除了本身的平台特性,也主要是向百度各平台提供医院、医生资源。

看起来丰厚的资源最终却折了翼。2017年2月,百度撤掉成立刚满两年的医疗事业部,智能小e团队和拇指医生团队转入AI体系;医疗事业部内容建设团队,转入搜索公司,医疗事业部其他业务将予以关停。这代表着,由百度医疗事业部负责的在线挂号、在线问诊等业务终止,百度的医疗产品最终打了水漂。

裁撤医疗事业部对百度的意义可大可小,往小里说这不过是大公司正常的业务重心调整或组织架构变化,但是往大里分析,又折射出百度布局医疗时的很多问题。

医疗事业部成立于两年前,也许是因为2014年O2O大热,首战是做O2O挂号服务,百度医生随即上线,让患者快速就近预约医生,实现医患双向选择。这点在行业专家们看来,注定了百度医疗走向倒台的结局,是其战略上的第一个失误。

百度医生诞生之时,已有春雨医生、挂号网、平安好医生等多个有了靠谱的资源积累的就诊平台,短时间内想在这片领域分一杯羹是件很困难的事。中国医疗的行规和本质是,大多数医院的挂号都不是问题,问题是难挂号的医院百度也挂不到;就近治疗不是患者痛点,医患双向选择更是有点天真;再说号源是医院控制的,百度又是自建挂号平台,方向错误。

在百度医生遇困之后,百度又匆忙转向健康数据平台、送药O2O、医学学术方向,都没有太大起色。在医疗这样的专业垂直领域,没有前期全面的布局,想通过短期突击做出成绩,基本没有可行性。

而今百度把医疗创新收缩到医学人工智能领域,自身专注于打造突破性底层医疗技术,让其投资的公司如健康之路、趣医网和好大夫在应用服务层面去折腾,也不失为以退为进的高招。

虽然医疗这块硬骨头让BAT愁白了头,但不可置否的是,在用新科技改变传统医疗的实践中,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正不遗余力。

很明显,与社交、电商和搜索不同,医疗本身就是各类垂直纵深市场的聚合,互联网和IT技术并不是医疗的主角。笔者认为,在这条创新路上,只有尊崇医疗规则和秩序,在深入了解行业基础上发挥所长,才能开发出有生命力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否则,再远大的医疗梦,都将成为泡影。

文章版权归投资界(微信号:pedaily2012)所有,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

更多专业报道,请点击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线教育这么火,百度、腾讯、阿里、网易都干了什么?》 精选十

原标题:“老子吃火锅,你别想碰底料”:2017音乐流媒体年终盘点

2017年国内最具标志性的音乐事件是什么?怎么都绕不开《中国有嘻哈》对不对?但讽刺的是,这个事件,跟如今的音乐主流服务平台(音乐流媒体)没半毛钱关系……

我们细数2017年的音乐流媒体圈大事,显而易见,筹钱、撕逼才是主旋律。而就在昨天,腾讯音乐又双叒叕被传2018年要IPO筹钱了,这是它今年第六次被传上市。顺着六次传言回看2017,竟能把音乐流媒体圈的大事都串起来,只是这剧情……有点狗血,有点残忍,也有点眼熟,更有点值得思考。

“我想在跑车里,想融好多人民币”

“4月27日上午消息,香港媒体报道,腾讯旗下音乐业务启动上市计划,公司已开始为腾讯音乐上市寻找投行,估值达。”这是腾讯音乐2017年第一次被传上市,但就在消息爆出前不到半个月,网易云音乐在上海刚开了一场融资发布会,会上高调公布用户数破3亿,A轮融资7.3亿元,估值80亿元。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G)领投,芒果文创、中金佳泰基金参投。

对于“烧钱”的行业来说,有新资金、新玩家涌入,都可能成为打破既有市场平衡的不确定因素,视频、直播行业如此,音乐流媒体也不例外。

逆袭成功案例诸如爱奇艺、今日头条,爱奇艺是视频行业的后进生,但赶上了商业模式突进期,靠着会员付费和精准采买逆袭成功。今日头条同样是资讯行业的新面孔,但切准了个性化推荐、信息流广告这些被老玩家忽略的商业模式,成功上位。

网易云音乐这次融资,很容易激发联想,它会成为下一个逆袭者吗?对比2016年全年国内音乐产业59起融资事件,没有高过网易云音乐融资金额的案例(最高为musical.ly ,C轮融资)。这就放大了网易云音乐打破局面的“不确定性”——“用户UGC内容及社交潜力”,歌单(日均产生62万,总歌单4亿),评论(总评论4亿,日均分享500万)。

尽管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体量相差悬殊(截至2017年底,腾讯音乐月活用户7亿,为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者月活之和;网易云音乐用户规模4亿,非月活),但因为玩法不尽相同,还是会影响资本市场在衡量企业价值时,对市场竞争情况的评估。

因此网易云音乐的融资,对于2016年起就在为上市积极准备的腾讯音乐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回顾2016年,腾讯先是收购中国音乐集团(海洋系),后又调整腾讯音乐集团的组织架构,摆明为上市做准备。但谁想2017年刚到就被抢了头彩。不过,这之后的半年里,网易云音乐为自己的高调,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老子吃火锅,你别想碰底料”

在网易融资后不到一个月,腾讯音乐便向环球音乐母公司发出战略投资邀约,抢到环球音乐数字版权分销权,至此腾讯正式获得环球、华纳、索尼三大唱片公司独家版权(MIDiA数据显示,2016年三家的市场份额分别占据了28.9%、22.4%和17.4%)。有消息称,环球最初报价只有,但在多轮竞争后,腾讯音乐不惜血本最终以3.5亿美元及价值1亿美元的股权,才拿下环球独家版权。

不过,腾讯接下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钱能买到的都不是问题,钱买不到的才是问题:

7月底8月初,网易云音乐下架一批韩语和华语歌曲,引发以韩粉为主的用户不满

8月10日,网易云音乐官方微博回应下架歌曲原因,称正与腾讯音乐洽谈版权转授;

8月11日,腾讯音乐起诉网易云音乐侵权(吴亦凡新专辑《6》三首歌案件信息曝光);

8月24日,网易云音乐起诉腾讯音乐侵权(酷我音乐《欢乐颂2》多首歌曲案件信息曝光)……

“老子吃火锅,你别想碰底料”,这是一场有节奏的“版权护卫战”,网易云音乐在回应时多次表示“4月融资后有充裕资金”,“心急如焚,正与腾讯音乐洽谈”——可见,战争发起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年前,腾讯对阿里也发起过一次版权战,明保版权、暗抢市场,当时自称占据数字音乐市场“半壁江山”的阿里音乐,如今已跌出第一阵营。当时的网易云音乐,还只是依附于腾讯版权大树下的小角色,那时它应该没想到有天火会烧到自己身上。

这场版权战争对网易云音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百度指数2017全年的搜索热度看,8月版权大战期间,网易云音乐的关注度几乎沉到谷底。

与此同时,腾讯音乐今年第二次被传要上市(9月1日消息),并摆出了2015年跟阿里的版权大战如出一辙的“合纵连横”姿态—— “知情人士称,腾讯音乐将向战略伙伴出售约3%的股份,战略伙伴将包括音乐厂牌。”很快(9月12日),腾讯音乐与阿里音乐宣布达成版权转授权合作。

也很快,9月13日,国家版权局约谈包括腾讯音乐在内的二十余家境内外音乐公司,“要求授权公平,避免独家版权”。至此,版权战暂告一段落。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11月1日,伴随着阅文集团IPO,腾讯音乐也再传2018年上市,此次有了明确的筹资金额“10亿美元”、上市地点“在香港或纽约上市”。自此,被传上市的消息越来越频繁(12月5日、12月14日、12月19日),并且都来自彭博社。

这期间,腾讯音乐与Spotify确认交易(10%股份)。两个为上市准备多年的玩家牵手,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在版权***市场中,增强流媒体所代表的买方实力,提高议价权。二是为即将上市增加价值砝码,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对方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换股后,Spotify估值提高到190亿美元,腾讯也借势宣传自己将获益。看起来,全球市场第一和中国市场第一联手,这场音乐流媒体战局似乎已经要定了,但细细搜寻上市前后的竞品消息,不难发现依旧危机四伏。

国内,网易云音乐开始曲线救国,一是上线视频页面(音乐、视频、电台成三大并列tab),并跨界与爱奇艺达成战略合作,探索音频之外留存用户的媒体形式。二是加大独立音乐人的推广力度——“石头计划”原创作品集、自制节目《音乐好朋友》;三是一口气签下天娱传媒、KKBOX、Kobalt等四家版权合作,补短板意图明显。虾米音乐虽然动作幅度不大,但也借着云栖大会办起音乐节、AI实验室(个性化音乐推荐),搭着双十一、《功守道》重新唤起用户认知。

一边筹钱,一边撕逼,2017年音乐流媒体圈的剧情不算新鲜。表面稳定的市场背后,实际暗流深藏,而这些又为2018年埋下怎样的伏笔?所谓温故知新,下面就斗胆预测一下2018年音乐流媒体的发展:

自2015年“最严版权令”后,盗版侵权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肃清,但整个数字音乐市场也被推向了版权为核心的卖方市场。版权方一下成了“香饽饽”,渠道方蜂拥争抢“独家版权”,版权费水涨船高(前文腾讯音乐与环球音乐的交易便是一例)。

不出意外,2018年还将有一场版权大战。腾讯音乐与华纳、索尼的独家版权分别会在2018年8月和12月到期。可以预见的是,经历2017年和2015年版权大战的血泪史后,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都不会轻易放弃争夺独家版权的机会,且两家现在也都。

但事实上, “独家版权”模式还属于音乐流媒体最蛮荒的竞争模式,单纯依托资源稀缺性攫取用户规模,对内容传播、产品创新、生态建设都极为不利。流媒体平台像集邮一样,追求曲库的扩容和攀比,不说依附于唱片业的活法深藏隐患,就算靠资源垄断清了场,行业也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值得思考的是,曲库攀比对流媒体自身有多少销售助益?国际三大音乐公司(环球、华纳、索尼)曲库均以英文歌曲为主,华语歌曲主要是存量版权。QQ音乐的数字专辑畅销榜显示,累计销量前10中,只有Talor Swift的《reputation》来自环球音乐,其他均非三大,可见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曲库,“震慑力”比“销售力”更强。同样拿着三大版权的Spotify之所以去收购Niland,就是希望通过AI来推荐和辅助音乐搜索,唤醒“僵尸”音乐。所以奉劝各位,大战之余,还是要想想怎么闭环。

值得期待的是,从2017年国家版权局出面终结版权大战的反应来看,2018年,版权独家的政策环境不会太宽松,国家有望出手制衡野蛮竞争局面。

事实上,国际上的“独家版权””也不意味着独占版权,版权在出售时都会要求分销,一方面有利于歌曲的最大化传播,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独占版权带来的恶性竞争。

曾有报道详细介绍过美国的音乐著作权管理制度,其已形成高效运作的体系,由三大集体管理组织,对电台、电视、网站、表演场所等音乐版权使用场合进行计算、监测,不仅能比较完善的保护音乐版权所有人的权利,还能维护市场的合理定价及稳健发展。类似环球、索尼、华纳这样的大型音乐出版公司,会将其曲库独立授权给某机构,以环球为例,其授权给DEAL代理。

对于国内数字音乐市场来说,这样的规范管理制度,不止需要应用于唱片公司,同时也应该用来规范拥有大量音乐版权的流媒体,这样才能真正保护版权音乐的流通。

而这个制衡的角色,由国家监管部门出任的可能性最大。第一,目前市场上缺乏具有权威统计、衡量能力的版权代理商,市场自发形成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的可能性不大,从国际引进代理商也并不实际;第二,从近年来的版权大战来看,国家版权局对版权的归属有一定约束和管理能力,至少在现阶段由其担任平衡方最为妥当。

在版权争夺战中,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正在被渐渐重视起来——独立音乐,由独立音乐工作室、厂牌甚至是素人原创的音乐,有望成为传统版权争夺之外的“杠杆”,而这些音乐也是整个音乐市场的增量。

Worldwide Independent Network(WIN)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独立厂牌共创收60亿美元,较2015年的56亿美元增长6.9%,占到了全球录制音乐市场的38.4%(在2015年这一数字是37.5%),这一数字在2017年还将有所增长,独立音乐在录制音乐市场的地位正在越发重要。

美国市场可以说是全球典型,为全球独立音乐市场贡献了37%的份额,较去年增长1.7%,美国音乐人服务平台UnitedMasters最近也宣布完成一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领投的正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Spotify收购瑞典音乐人服务公司Soundtrap,主要为在线音乐录制铺路,很显然都是在为独立音乐市场的前景“买单”。

亚洲方面,韩国独立音乐占到了当地音乐市场份额的89%,日本独立音乐在当地音乐市场的份额则为63%。中国独立音乐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暂未有详实的市场份额统计,但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国内有约10万独立音乐人,均存在缺乏曝光和推广渠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音乐流媒体们的机会。

虾米音乐是流媒体圈最早推出扶植原创音乐计划的平台(2014年“寻光计划””),但中途因版权大战应接不暇、大文娱战略混乱,至今没有大声响;2015年QQ音乐推平台开放策略,酷狗一亿元扶植音乐人,也有心做独立原创,不过至今较少看到明显成果,今年7月再推“腾讯音乐人计划”,欲砸5亿,希望2018见成效。

从目前有透露数据的网易云音乐情况来看,入驻独立音乐人4万多个,近期合作的音乐服务公司Kobalt为2万名独立艺人提供音乐出版、邻接权和厂牌服务,从扶植成果上来看,拥有陈粒、好妹妹、赵雷等成功案例,让网易云音乐看起来最有希望凭借独立音乐、原创音乐撬动市场,当然,这也是它早期没有做好版权布局、弥补版权短板的无奈之选。

坦白讲,音乐流媒体自诞生至今,发展已有十余年,但盈利能力一直都很低端,即靠卖数字音乐赚钱。受制于音频形态,广告探索并不成功。从Spotify一首歌一个广告的自残式广告推送便能略知一二,不然它也不会到现在都无法盈利,今年Spotify甚至在开始在用户歌单中悄悄插入带有赞助歌曲,探索新广告模式。

盈利模式单一,整体毛利率过低(2016年,Spotify毛利只有14%,当时1.26亿月活和4800万付费用户的体量,要实现盈利至少要达到23%)。导致Spotify传言上市多年都迟迟没有落实,海洋系与QQ音乐合并前也一直有上市计划,都未曾如愿,已经上市的Pandora更是进退两难(股价持续低迷),唯一说自己已经盈利的腾讯音乐,也从未公布过毛利数据。

低端的盈利能力,不只是投资人不看好,连音乐行业都不看好——环球音乐就对Spotify的盈利能力不满意,其大中华区环球中国董事总经理吴佳伦曾坦言,环球音乐视频收入已经超过音乐音频收入,音乐视频将是音乐产业最重要的付费内容。

而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以中国为例,2016年整个音乐产业收入规模达到3253.22亿元,音乐流媒体集中火力的数字音乐收入规模,仅为529.26亿元,只是整个音乐产业规模的1/10。但在核心层之外,音乐演出产业、乐器产业、音乐教育培训、专业音响产业、卡拉OK市场,都还有大量探索空间,流媒体玩家应该着眼于产业链延伸。

从2017年的苗头来看,腾讯音乐有意拓展卡拉OK市场,全民K歌3年拟开千家K歌自助店;虾米音乐依靠阿里大文娱新成立的现场娱乐事业部,很可能会拓展音乐演出产业;网易云音乐音乐、视频、电台三大tab中,电台内容大多围绕音乐教育(知识付费)。可见,2018年音乐流媒体玩家预计都会打破产业限制,将触角从核心层,向关联层、拓展层延伸。

如文章开头所言,2017年最标志性的音乐事件《中国有嘻哈》,来自视频流媒体,而非音乐流媒体,这为音乐流媒体圈敲响了警钟,日后与视频流媒体必有一战(实际上在用户休闲娱乐时间的争夺上,两者已经开战了,同一时间内,一般用户只能在爱奇艺和QQ音乐之间择一)。

而国

时间: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下午15:00

地点:主楼215会议室

内容:研究生院将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改造与完善,征集广大研究生对此项建设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参会人员:各单位研究生,研究生院相关工作人员,开发人员

有意参加的研究生可向本院系研究生秘书报名。若不参会,也可直接将意见和建议以电子邮件发送至yanyi@。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