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0128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妙行显实。下面第二段: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第二段「作不请之友」,下面第三段「护佛种性」: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底下是第四段「悲演济度」: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於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底下这一句「德慧齐佛」,你看德就是福德,智慧差不多跟佛相等,这个齐就是相等的意思。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这里真话说出来,来参加法会的菩萨不止一万二千,一万二千是我们人间看到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从十方世界来了,统统都来参加这一次的活动。释迦牟尼佛来给我们演说《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桩大的活动。下面是黄念老居士的注解,首先经文里『得佛辩才,住普贤行』,「辩才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这是解释什么叫辩才。善,我们今天讲非常好,很巧妙,把佛法的义理能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让大家都能听懂、都能生起信心,这叫辩才,不是一般的辩才,佛的辩才。我们看老居士引用的经论,「此则《净影疏》所谓:言能辩了,语能才巧」。言能辩,辩别,了是明了,言语,语的能力显示出他的才华、他的巧妙,这是赞叹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我们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这个法会,我们看到所翻译的这些经典,能够略略体会到这个意思。世尊当年说法,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诸位一定要知道没有教科书,没有经本,什么都没有。只是每天面对大众,他老人家就讲,讲了四十九年没重复的。他讲的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来说明,他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为什么讲得那么好,讲得那么有条理,记录下来就是好的文章,是什么?他证得了。他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他不晓得去了多少次,很熟悉,他给我们讲还用得打个草稿吗?不需要了。这个法会就特别介绍极乐世界的。
经典的由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老人家过世了,这些学生们从记忆当中写出来留给后世,这成为经典。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很多,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阿难就是结集经典主要的一个人物,因为他担任复讲,他记忆力好,听的都能记住,都不会忘记,用现在话说,这也是一个天才,不是一个普通人。负责主持这桩事情是大迦叶尊者,担任这个活动中心的主任。阿难是主讲,主讲的;五百阿罗汉都是同学,都是佛的学生,他们来做证明,他们来听,天天来听。听阿难所讲的,没有一个人反对,这记录下来;如果有一个人反对,这句话就删掉,取信於后世,阿难所说的真的不是假的。「如是我闻」,如是就是我所讲的都是我亲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敢在释迦牟尼佛说的话加一点、减一点,没有,完全照样,佛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这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这个事情我们得搞清楚。所以佛陀是教育,不是像其他宗教,经文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那个现在人不相信,为什么?现在天上不掉下经文来,很难相信。佛法这样说就没有话说,老师说的结集成经藏。以后后学的人,第三代以后都是依照经典来学习,听上一代的人指导,代代往下流传,正法久住世间,佛法的兴旺靠这个;不是靠建佛像、建寺庙,不是,与那个不相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个道场都没有,连个小茅蓬也没听说,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学佛才能学到真的东西。
「又《嘉祥法华疏》曰」,这《法华经》嘉祥大师的注解,他解释辩才,他说「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此则以能迅速应机方名辩才也」。这是说法,这是我们今天讲应变的能力,别人提出问题不必思索,立刻就给你解答。这说明他有智慧,他有丰富的学识,所以才有这种这样的能力,辩才敏捷。「《会疏》曰」,这个注解引《会疏》的引得很多,「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於圣智」,这个解释得好,「三疏之中,此说为上」。佛给我们所说的字字句句都帮助我们开智慧,开惑,惑是迷惑,开惑就是破迷惑这叫辩,随机巧妙这是才。众生根性不相同,佛经上常常用上中下三根,上根是利根,这人很聪明,点到他就悟了,他就明白,中下根就差一点。所以佛教学也用这三种方法,对上根人指示,他就明白了;对中根的人你指示他不懂,必须要讲明白、讲清楚,他懂了;下根人讲得再多,他不相信,这下根人。怎么办?拿出证据来,这叫三转法轮,示转、劝转、作证转,他相信了。如果证据拿出来还不相信,就没法子,那就跟佛没缘,佛就没法子度他。所以佛用这三种方法接引三种不同的根机,这是如来的辩才。无论是示转、劝转、作证转都是依智慧,没有智慧做不到。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大众的这些对答,你看人提出问题,佛怎么解答。特别在楞严会上几乎从头到尾都在辩论,提问的人提得妙,佛答得更巧妙。所以《楞严经》古人称为开智慧的《楞严》,很有道理,你听他们辩论,你就开智慧了。
黄念老说,前面这三种,三个注解里面说法,以《会疏》讲得最好。换句话说,佛法最重要的,我们要记住,破迷开悟,《会疏》就讲到这个地方,破迷开悟。不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不是好的辩才,一定要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每天都有点小悟,这一天没有空过,古人所谓是积小悟就成大悟,再积大悟就会有大彻大悟。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层次,一个是从参禅当中见性了,一个是从听教当中见性了,听教当中明心见性就叫做大开圆解。念佛或是念咒,也能够到大彻大悟,所以这在净土宗里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彻大悟。所以你看看,宗、教、净土名称不一样,境界是一桩事情,都是明心见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先要审查我自己是什么根性。参禅要上上乘根性,什么叫上上乘根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看得很淡薄,也就是说他没有什么分别执著,这样的人能参禅。分别、执著、计较很多的人,参禅是决定不能契入的。学教这最普遍的,绝大多数人,这中等人的根性,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禅那种的教学方法只传给大迦叶,极少数人得到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教,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根性亦是如此。还有些人,教太繁琐、太多了,所以古人有个比喻说「入海算沙」,这太麻烦了,有没有能简单一点的?这简单一点就是净土,密跟净土比较简单一点。密跟净土都是修一心不乱,我们讲觉正净,只有禅宗是讲的觉、觉悟;教下讲的是正,正知正见;净土跟密是讲净,修清净心。
而净土宗比密宗还要殊胜、还要方便,密宗的仪轨很多,学起来也很麻烦。没有净土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多方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念,大声念、小声念、在心里默念都可以,这是最方便的一个方法,最容易学,成就最高。这念,诸位要记住,要把这一句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所有一切的妄念,念佛真正的目标在此地。不念佛就胡思乱想,把这些杂乱的念头用一句佛号取而代之,这叫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别的妄念,别的妄念才起来,不管它是善念、是恶念,没有关系,都不要理它,马上换成阿弥陀佛,妙就妙在此地。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这他自己说的。跟教下所讲的道理完全相应,「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心里面想佛他就成佛,心里想菩萨他就成菩萨。心里面天天想发财这不好,为什么?发财的果报是饿鬼道,贪财是贪心,贪心堕饿鬼,?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你看这个是我们正报,这个三毒烦恼,如果我们念念跟三毒、跟贪?痴相应,你的前途是一片黑暗,你到三恶道去。所以佛教我们这个方法多妙,无论是贪念、?念、痴念,念才起就阿弥陀佛,念到不起念也是阿弥陀佛,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成功了,你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平常不念佛的人,或者念佛功夫很差,差是什么?夹杂太多,佛号里头夹杂许多妄想杂念,最后遇到殊胜的善缘他也能往生。有些人看到之后好像很不公平,我比他用功,天天念佛,一生早晚课都不缺,为什么我没有往生,为什么他能往生?这个道理要知道,我们凡夫只知道这一世,不知道过去世,这个往生的人,可能这一生念佛不怎么勤快,过去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深厚,所以他在临命终时他遇到善缘,最后那一念清净。真正能不能往生是最后一念,一念顷,你断气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肯定往生。这经上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决定得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谁有那么好运气,临命终时遇到这种善缘?不容易,太不容易,那比买彩券中特奖还难。所以我们自己平常还是要努力,好好的培养到临命终时真有把握,那个关键都在平常能放得下,这点很重要;如果平常放不下,那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平常什么都要看淡,真正能做到像古人所说的「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就好。一生随缘度日,没有一样不好,养成没有一样不欢喜,我们往生才有把握。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我们尊重、礼敬,决定没有贪恋,决定没有怨恨。修什么?清净心、平等心,觉很难,只要修这两样就决定得生!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这叫什么?这叫功德。佛门常说「持戒有功」,戒持得好,「三昧是德」,你得到三昧,三昧是定。所以因戒得定,戒有功,定就得到;定修得很好,修定是功,智慧开了,开慧是德,这叫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六道轮回,功德可以。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功德,经上讲得很清楚,不是福德,《弥陀经》上跟我们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跟福德加起来就变真功德。如果只有福德没有善根,那不能往生,脱离不了六道,这些我们都不能不搞清楚。
我们再往下面看,「又《净影疏》谓如来得四无碍智」,这个四无碍智也叫四无碍辩才,「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他才有无障碍的四种辩才,所以四种辩才都是从智里头来的。我们要想得四种无碍辩才,从哪里学?从智。智从哪里来?智从定。定从哪里来?定从戒。你就晓得,持戒是根本。所以现在佛教衰了,真的衰到谷底了。我们如果真正发心想做一个佛弟子,我们就有义务、有使命、有责任,把佛教兴旺起来。怎样才能兴旺?一定要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怎么做,咱们老老实实去照做,真的是老实听话真干就行,就能把佛教兴起来。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了四桩事情,当中有一桩问的是: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依谁做老师?这与我们关系很大了。佛没有指定哪个人,佛只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持戒、能吃苦,就如同跟著释迦牟尼佛的身边没两样。以前跟佛真的要不怕苦、要持戒,所以佛的僧团,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个相当大的团体,他们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照顾,互相关怀,互助合作,凭什么?戒律。佛陀的教诫每个人都认真的遵守,都不违犯,这个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见和同解」是天天听经,从这上建立的,「戒和同修」,六和敬这两条是基础,没有这两条就没法子和睦相处。每天听经都能听上八个小时、十个小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的僧团一天十个小时听经,世尊四十九年如一日,没有一天空过。释迦牟尼佛自己带头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学生跟老师都一样,真正是万缘放下了,心地清净平等觉。我们常常要想到,每天我们供养佛看到佛像,就要想到他当年的生活,他在世的行谊,做给我们看的。
我们现在到末法时期,戒律没有了,现在人不能吃苦,哪个不讲求享受?稍有一点不如意这心里就不高兴,你看这贪?痴慢就起来了。可见得这个学佛一点功夫都没有,也就是说这功德,毫无功德。所修的修一点福德,现在德都没有了,就修一点福报吧,这是佛家有个名词叫痴福,愚痴,痴福。那个德是福里头还有一点智慧,现在福报里头没有智慧,里面都是贪?痴慢疑,所以说痴福。我们要真干,那就只有从《弟子规》学起,不能不学,不学不行。从《弟子规》,《弟子规》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这举例举出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学的人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古人所谓「闻一知十」。也就是现在人讲的活学活用,你把它学会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待人接物,你做到了真得受用,这是什么?这是戒律的基础。再学《感应篇》把它扎实,这个根扎稳,《感应篇》是因果教育,也不长,里面给我们说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总共举一百九十五个例子,我们也要像《弟子规》一样,用在日常生活活学活用。再学佛门的《十善业道》就不难,三个根扎进去了,戒有根了。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我们可以做到了,三皈、五戒、十戒,在家的菩萨戒、出家的比丘戒都能做到,不是假话。因戒得定,持戒、学经会开智慧。我们现在研究经教,为什么智慧不开?没有戒的底子。有戒的底子,他心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这多重要。智慧开了就管用,我们就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惑颠倒来的。乐从哪来?乐从觉悟来的,所以智慧一开就离苦得乐。所谓心开意解,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你都通达明了,你怎么会不快乐!依正庄严无穷的变化,你知道它为什么会变,它怎么个变法你全都知道。你知道、明了,你才能掌握,你才能够帮助他。他迷了,帮助他开悟,帮助他回头,头一个用身教做出来给他看,引起他发问,你再给他解答,效果就现前。所以佛有智慧,我们懂得智慧从哪里来,智慧的根、本我们都有,是自性里头的,本来具足的,佛教给我们怎样把自性智慧开发出来,这些方法就是戒定慧。
从智慧就兴起四种无碍辩才,第一个是「义无碍辩。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了是明了,知就是觉悟,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理,这义理,义理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真理,古人讲义理就是现在所讲的真理,真实不虚。一切法从哪里来的?一切法从自性来的。从自性什么地方发生的?从一念不觉发生的,一念不觉就是一念迷了,不知不觉起了一念。这一念虽然迷,他还没有分别执著,这只是动个念而已,这一念在大乘教里面叫它做「无始无明」,根本烦恼,所有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它生的,就从一念不觉生的。如果你一念觉,无始无明根本烦恼断掉,你就一切都觉悟了,就这么回事情。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你看他是不是一切法都通达?这一切法他没学过,没人教他。他十二年,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十二年当中,他所学的都不是他成佛之后所讲的。他十二年所学的,我们用今天的术语来讲,他所学的是知识,他老人家讲经说法是智慧,不是知识,没用上。怎么会有无碍辩才出来?那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就是一念觉了,自性里本有的智慧全都流露出来了。一念迷了,智慧还在,它不起作用,或者可以说它起作用,它起反面作用,反面作用是什么?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叫烦恼习气。所以说转烦恼为菩提,不能从烦恼上转,要从哪里转?从那一念上转,一念觉了就转,一念不觉怎么转也转不过来。关键是在一念觉,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如何再回到一念觉?这是个大问题。
佛给我们开这么多法门,四十九年辛辛苦苦说的这么多经教,只有一个目的,无非是教导我们找到一种方法,让你快快的回到一念觉。众生根性不相同,爱好欲望不一样,所以佛就开很多法门,你喜欢哪个法门都行,门门皆成无上道。所以佛讲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在你自己选择。选择怎么会成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成功;你要同时学很多法门,那就坏了,搞杂了、搞乱了。修行这个事情最忌讳的、最怕的,就是个杂乱,一杂一乱全盘完了。再好的心、再怎么努力,也是修一点人天福报,与了生死断烦恼一丝毫都不起作用,你看这多可惜!现在我们总算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找到一个法门,现在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法门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年轻的,哪些是年轻人?五十岁以前的年轻人,要好好的学戒定慧,老实念佛。五十以上在中国人都叫老人,来不及了,专念阿弥陀佛,《弟子规》、《感应篇》都不需要念了,能行吗?能。能够把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妄想习气都取而代之,你成功,这叫什么?这叫道共戒,就是这一句佛号里面就具足戒定慧三学。你不要再找麻烦,就这一句佛号,圆满成就了你的戒定慧,妙极了。什么是佛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佛法。真能念十年,十年开悟了,五十岁到六十岁开悟了,开悟了你还有寿命,你再教化众生,你再发心讲经说法不难,你什么经都会讲。到那个时候你智慧开了,你大慈大悲给一切众生讲什么经?肯定你讲《无量寿经》。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个末法时期九千年,只有这部经能度众生;别的经都是好听,做不到。这部经可以做到,末法这个九千年《无量寿》是第一经,《阿弥陀经》是第一经。
五十岁以上,我劝大家经就学这一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你就学这部经,一部经、一句佛号,把心定在这上面,决定不动摇,决定不改变,什么时候能成功?十年。真定住,什么都不要想,真能够这么干,我们照一般这种效果来看,修学效果来看,应该在四、五年你就得三昧。三昧的样子是什么?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这你得到了,见思烦恼没有了;再有个二、三年,你得定一定开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大彻大悟,是大悟不是小悟,是大悟,大悟你就能够通一切法里面的一部分,不是全通,你会通一部分。譬如讲净土宗,净土宗跟净土宗有关联的那些经论你全通了。在这个世间再继续努力下去会彻悟,大彻大悟那就全通了。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你的身分地位,就经上所讲的这些大士,法身大士,你在一生当中证得,可能吗?可能。有例子吗?有例子,《华严经》善财童子就是例子,学他,他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善财怎样锻炼自己?你看他在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在老师会下大彻大悟,这就毕业,老师不留他,叫他出去参学。在老师会下大彻大悟是根本智,明心见性,老师叫他参学是后得智。五十三参,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行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叫他去参观,叫他去访问,这是成就他的后得智,无所不知,他一接触就明了。
虽然参学,在整个参学过程当中,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能不起心、不动念,炼这个功夫。这个功夫是什么?这个功夫是真实的定慧,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他没一样不知道。定慧等学,这才真的成佛,这不是假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学了不是没有用的,真管用!我们得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实的佛法,用在自己身上身心健康,快乐无比,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自己,自己得到的。帮助别人,我们说影响,这个影响是什么?你居住在这个地方,你能转这个地方的境界。这地方人造业,境界不好,像现在地球上这么多灾难,你住在这个地方,灾难都没有了,都化解,这是众生得福。这个化解是什么?是因你的福报。你还得教他,你要不教他,你将来走到别的地方,灾难现前了,所以你要好好教他。教育是根本,治本,我觉悟了,大家统统都觉悟;我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这个世界就变成极乐世界。这真管用,一点都不是迷信。所以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福报,在哪里学?在佛门学,在净宗学。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能不要吗?今天时间到了,四无碍辩我们明天得从头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