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黑与白蔡澜的花花世界界这个游戏在哪

京 东 价:
[定价:¥]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增值业务:
重  量:
搭配赠品:
所 在 地:福建 福州市
服务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服务承诺:
京东平台卖家销售并发货的商品,由平台卖家提供***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价 格: 到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黑与白的花花世界----读绘本《黑与白》之抛砖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并没有多拿它当回事,在众多绘本中,它封面的色彩其貌不扬,书名也直白的几乎没有任何花头----《黑与白》。我们家看书都是以饭饭选择为主。我来采购,但采购好了,放在书架中,什么时候被翻牌子,完全要看女儿的喜好。有的时候一本书刚刚到手,就被她拆了,催着我来读。而有的时候,可能书买来到翻开会时隔半年多。所以,当饭饭选中《黑与白》要我讲的时候,我是非常惊讶的。因为这本书的封面,着实不是饭饭喜欢的类型。
简单的黑色白色绿色,毫无花哨的字体。而且,在我看来貌似很有深意的书名,其实在小朋友眼里是最直白总结。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太在意它的难度。对讲故事超有自信的我,总是相信自己可以驾驭一切儿童绘本----即使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可是那天我踢到铁板了……翻开第一页,读文字……翻开第二页,看图,读文字……然后,我翻不动了。我转头很抱歉的对饭饭说,“对不起,饭饭。这本书妈妈没看懂。能不能让我先看一遍然后再给你讲?”
你们一定猜不到我这本书前前后后一共读了多少遍。在给饭饭讲之前,我至少认真的读了五遍。而在讲的过程中,小朋友又不停的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细节,又让我思考了好久。而在之后,我更是试着用各种方式去看这本书。
《黑与白》表面上来看是在叙述四个毫无关联的故事。作者大卫.麦考利把画面毫不偏心的分成了四等分:一个独自坐火车回家的男孩,一座火车晚点的车站,一对行为怪异的问题父母,一群黑白花母牛和一名逃犯……这四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和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人身上。
我把这本书四部单独一个个分开来读过;也把任意两个两两结合了读过;更玩过随机抽取三个故事一起看,刻意忽略第四个故事;还玩过把某一个故事当主线,其他几个当作副线来试图丰满情节,试图把书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甚至还试过随便翻开一页,先往前读,再往后读……你肯定不敢相信,所有的读法都读得通!!四个故事,如果仅仅考虑组合的排列,那就有4(一个一个读)+6(两个两个读)+4(三个三个读)+1(四个一起读)=15种读法;如果你愿意考虑上每种组合的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话,那读法数就应该是四的阶乘
4!=4*3*2*1=24我当然不敢拍胸脯承认所有的读法我都试过,但是我至少试过大部分。你可以稍许的小小佩服我一下。
我不是那种愿意把有限的生命投注在无限追求的人。所以我这次也不会把有限的时间都倾注在这本有无限情节的奇葩绘本上。而且,我想大家肯定也没有耐心听我把它讲成一本《石头记》。所以读书的乐趣我留给你们,而我则会试着选择其中一种最----嗯……通俗?正常?有逻辑?……好吧,就用平易近人这个词吧(我不想也被当作奇葩)----平易近人的读法,把它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抛砖引玉,期待大家能写出更多的关于这本书的其他情节的新故事。
当然,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在所有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作者本人:大卫?麦考利。他生于英国,移居美国,曾获诸多国际大奖的殊荣,包括凯迪克金奖、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美国建筑师协会特别奖、华盛顿知识类儿童读物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及荷兰银铅笔奖,还曾经两度提名国际安徒生大奖。197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大教堂》,此后开始一系列的创作。
有人说大卫点麦考利彻底改变了儿童知识类图书的面貌,因为在他的《大教堂》等描述各类建筑的书里,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图画,使原先复杂的建造过程清楚易懂,同时也把时代背景、社会因素和人文思维融入故事中,使得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除了和建筑、机械有关的知识类书籍,麦考利也创作了《黑与白》这类以因果关系和“旅程”为主要概念的作品。他认为所有的书其实都是描绘“旅程”,“最棒的书带我们到达未曾经历之地,可能是遥远的国度,也可能是不曾探勘的内在领域。”
在《黑与白》这部作品里,他用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来讲故事----平行VS关联。表面上看似的平行的毫无关联的故事,却埋着无数的暗线。它们在故事下面,交织成了一张细细密密的网。那么我们就由简至繁,来一层层的剥开这个故事,进入这个黑与白的花花世界----
第一个故事:幻影(seeing
“幻影”这个词带有译者主观的态度,成为故事情节的一个暗示。这个暗示让我们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如果是我,也许会用“眼见非实”这个四个字。因为后面的整个故事,都是由男孩似是而非的主观所见片段来组成,他看到的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包袱,等待着谜底揭晓时被读者抖开。它们,一部分是事实,一部分又不是。他理解的事实,一部分是真的,一部分又是他想象的。他在看,带着我们看着这一段奇妙旅程。至于这部分故事是事实,还是幻影,还是说连他自己是否都根本存在于幻影中,则由你,读者,自己来决定。
故事开始了,这是男孩第一次独自旅行。就要见爸爸妈妈了,他是如此的迫不及待……路上要花去一整夜的时间。男孩蜷缩在座位的一角,睡着了。
画面中,窗外是漆黑一片的漫漫长夜,车内只有一盏微弱的顶灯。空无一人的车厢,只有一个男孩子,独自缩在座位上。这个压抑又茫然的场景,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内心,更体现了全书整个故事开篇的基调:灰暗,压抑。
凌晨时分,火车停了下来。列车员告知大家有东西挡住了火车的去向。几分钟后,一位老妇人进入了包厢,坐在男孩对面,什么也没说。
这位老妇人的身份是通过男孩的视角得出的。在他看来一个裹着头巾,弯腰驼背的人就应该是老妇人。我们可以仔细留意下这个老妇人的形像,她的形像是不是有些奇怪?
火车还是一动不动,男孩趴在车窗上,可以看到车头前方有一堆砾石。男孩很纳闷。因为周围连座山丘都没有,哪里来的砾石?
这时,男孩看见火车司机从驾驶室里跳出去,大喊大叫的跑向砾石。男孩笑了,他觉得司机很愚蠢,因为大石头是不会因为你大喊大叫,外加挥着拳头,就能赶走的。
可是很快男孩子就目瞪口呆了。
因为他发现,砾石竟然真的滚动了。它们渐渐飘离铁轨,落到堤坝,又飘向矮树丛。
你们看得出,这堆正在漂离的大石头,是什么吗?当最后一块砾石飘离,火车又继续前进了。男孩想着那轻如鸿毛的砾石,听着“咔嚓咔嚓”的声音,进入了梦乡。
很快,刺耳的刹车声唤醒了男孩。
男孩听到了嘶嘶的蒸汽声,还有歌声。怎么会有歌声?男孩很奇怪。他睁开眼发现,对面座位的老妇人已经不见了。对面沙发背上的镜子,映着男孩吃惊的眼睛。晨光从车窗外照进来,落在一件白外套上面。那是老妇人留下的东西吗?
男孩用袖子去擦车窗的雾气,看向站台
可是他只模模糊糊的看到一团一团的云朵。他满心疑虑。这时又有什么东西飘过。是雪花?男孩子很开心的打开车窗。
这时候歌声更加响亮。男孩把手伸出去接雪花。
你们之前应该已经发现,这个故事所有的画面边界都是不清晰的。但是这几页,所有画面不再模糊,反而清晰的近乎生硬。
男孩忽然发现,他接到的每一片雪花上面都是字。那不是雪花,而是报纸----撕碎的报纸。
接着,男孩看到一群怪人。他们把报纸撕碎扔向天空,还在唱歌,还都穿着灰色的衣服。看起来好像天边卷曲的云朵。(这一页里可不仅仅只有一堆碎纸片,还有俩个人----两个戴着尖帽子,笑眯眯唱着歌的人)
火车继续开动,男孩缩回手,打起哈气,又蜷缩会温暖的车厢座位。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单词“温暖”这个故事从开篇黑暗的车厢开始,就给人阴冷的感觉。直到现在,经过这四副简单的“雪花”实景,故事里终于出现了“温暖”。于是,这个又冷又暗又模糊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男孩醒来的时候火车停在月台上,窗外没有雪花也没有歌声。不过有俩个人正朝着列车的方向走来。男孩跳上站台,他们快步跑向他。“嘿,我的宝贝!”男孩的妈妈说。“你一定经历了不寻常的旅行!”
孩子经历了黑暗,寒冷,迷茫之后,终于迎来了应属于他的温情。
至此,第一个故事结束。
在开始第二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故事里留下的伏笔猜谜:飘动的砾石,神秘的老妇人,车站撕碎的报纸。那么第二个故事,会解开这些迷吗?还是会把我们塞入更深的猜谜沼泽?
第二个故事:问题父母
第一幅图就把问题父母一家摆在了早餐桌上,也把他们存在的问题,直接摆到了台面上。早上,爸爸妈妈姐姐弟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早餐。一般来说,无论是什么地方的人,对一日三餐中的早晚餐都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是即将分离或分离一天的家人,一起坐下来相处的时间。而这一家人的早餐呢?爸爸妈妈各自拿着一份报纸。没有一个人是在专心吃饭,热情聊天。妈妈头也不抬的说:“亲爱的,来杯牛奶。”于是,爸爸心不在焉地把把牛奶倒在了狗的头上……
姐姐满脸的担心,弟弟却是一脸偷笑的表情。这幅图有三种色彩,其中白色最醒目,除了妈妈身上纸片状图案,弟弟的黑白条纹衣,和狗狗的面具脸。还有的,就剩下刺眼的白色报纸和牛奶。
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家里是什么样子呢?
姐姐自己听音乐,弟弟自己玩,把家里的东西都搭在了一起,让轨道车在期间穿来穿去。弟弟从沙发后面钻出头和妈妈打招呼,姐姐甚至连头都没有回,好像她已经知道,就算回头,她也得不到父母的回应。
孩子们抱怨说:“天下父母都有特权----你得依赖他们!”
在整书布局结构上,这幅图和第一个故事里的下面这幅图是在同一页的。
刚刚第一个故事里我们大家说了,这是故事开篇的一个基调气氛,压抑,黑暗,阴冷。在这里,它也暗示了《问题父母》里,此时的家庭关系----僵硬,死气沉沉。除了气氛,还有一样出现在第二个故事里的道具,也和第一个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火车轨道和火车。这和前一个故事里的火车与轨道重合在了一起。使人很难不去联想两者之间的关系。
那火车里的男孩是谁?是这个家里的孩子?还是玩具火车里的乘客?或者,他只是一个意向,代表着这个家庭冷漠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的画面中,完全没有父母的身影。那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我们继续往下看。
他们要出门了。每天早晨七点钟,他们要出门去城里上班。(估计和我们每天坐地铁上班感觉差不多)。他们背对着孩子(果然没有任何回应),一人拎一个包,里面满登登的塞满文件和----报纸,雪白的报纸。
每天晚上七点,他们回到家。他们所做的事情仅仅是:检查邮件,问问孩子们的功课,然后送他们上床睡觉。孩子们上床的时候,从楼梯上往下看。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是在读报纸。妈妈的手边还放着工作用的文件,
而爸爸呢,更是累得睡在了沙发上。狗也睡了,横卧在弟弟的轨道上面。
同时,在同一页,第一个故事进行到了:男孩在凌晨发现火车停下来,车头被一堆黑白的砾石挡住了去路。你看此时,在第二个故事里,玩具火车轨道也被一堆黑白的东西挡住了去路----那只面具狗。(这是巧合吗?)
回到第二个故事。这个家里冷冰冰的关系,在某一天被打破了。
那天自从父母一进家门,孩子们便发现了有大事情发生了。他们惊讶的看向大门口,甚至都忘记了手里的火车玩具和杂志。只有家里的面具狗还在认真的看电视。电视上一位通缉犯的照片赫然在目。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难以置信?
天啊,怎么回事!爸爸妈妈竟然身披着报纸回到家!他们不像往常检查邮件,而是在客厅里开始唱歌游行!他们唱着“she'll be coming round the moutain when she
(还记得第一个故事里男孩听到的歌声吗?他当时忽然惊醒,听到窗外传来的歌声。)每个孩子都会希望自己有对与众不同的父母,可是忽然变成这样,也的确是吓坏了他们。
这时爸爸妈妈拿出更多的报纸,开始上上下下打量我们。(虽然画面是父母,但是,你肯定可以想象此时看着他们的孩子们的表情----目瞪口呆!)
孩子们并没有完全相信父母(他们被忽视惯了,忽然来这么一下子,换谁也不会相信),于是他们按照惯例拿出作业让爸妈检查。
可是爸妈却看也不看作业,只是拿出报纸问孩子们要不要变成一只火鸡。
孩子们既然搞不清父母的状况,那么,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合作。这的确是有点不公平,因为孩子必须依赖父母,第二个故事一开头,孩子们便抱怨过。图画里的女孩(唯一残存有“理智”的姐姐)明显不太高兴,她一定觉得自己傻透了,但是,男孩(单纯的弟弟)好像心里已经笑开了花。
接下来一家人都打扮好了,在家里开始了游行。
等父母开始转第四圈的时候,弟弟已经完全融入了其中。一家人高声唱着歌。
于此同时,在同一页面的第一个故事里,男孩推开火车车窗,窗外的歌声越发嘹亮。(图,打开车窗)
接下来,姐姐还不死心。她塞给爸爸一封信,试图提醒他这封信的重要性。可是爸爸一把把信撕成了碎片。
纸片从天空飘落,好似一片片的雪花,把玩具火车笼罩其中。这一页的两幅画(两个故事)被纸片联系在了一起。
这时候,弟弟提议出去吃饭(疯了一晚上,妈妈明显没有做晚饭)。
画面里,弟弟和妈妈笑逐颜开的讨论着,姐姐表情有些惊慌失措:“我们不会打扮成这个样子出门吧?!”
他们最终决定把戏装留在家里,一家人出去吃饭。脱下的灰色戏服堆在一起,好像一团卷曲的云朵。
妈妈去买了薯条,一人一包,分着吃。
这幅画非常简单,简单到就像是一张剪影。可是这幅画却给人很愉快的感觉。外面天已经完全黑了。一家人吃着简陋的晚餐,心里却非常开心,满面笑容。这一页,女孩的嘴终于翘起来了,眼睛也弯弯地充满笑意。妈妈说:“瞧,每个人都在这么做。”
在第一个故事里,到了这一页的时候,第一次用到一个词----“温暖”!我在讲第一个故事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词。这个家,在此,终于有了温暖的感觉。即使她们在没开灯的黑乎乎的车厢里,挤着吃简陋的晚餐,却还是很温暖。
回到家,女孩上楼睡觉的时候,爸妈提醒了一下女孩的作业。
还记得之前父母下班,孩子们上楼睡觉的画面么。
那幅图视角是孩子看向父母,而父母则自己干自己的事情,没有一点回应和交流,离孩子如此的遥远。
而如今这最后一幅画面的对比是如此鲜明----
这是父母望向孩子的角度,他们在目送孩子上楼休息。这时,女孩心里说:“对于这类父母,你得小心,太累人了。”
我们可以想象女孩在想这句话的时候,嘴巴肯定是往上翘的。不难想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问题父母,到底是现在的这对?还是早上看报纸吃饭的那个呢?
而同时在这一页,第一个故事里的小男孩终于到达了旅途的终点。在明媚温暖的月台上,扑到了父母的怀里。第二个故事里的父母也终于在这一页打破了亲子关系间沉重冰冷的厚冰。这也是巧合吗?
第二个故事结束的时候,作者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包袱----爸爸妈妈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问题,我们来看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一场等待的游戏
这个车站看起来眼熟吗?有没有让你们想到前两个故事?它和第一个故事里男孩乘坐的列车有什么关系吗?而在第二个故事里,是不是有它的身影?
电视机下的那个轨道玩具车站,俨然和第三个故事里的车站,重叠在一起。
好吧,现在我们回到第三个故事。这只是一座空空如也的车站。接下来的故事将都发生在这个舞台上,没有对白,没有音乐,如同一场哑剧,一场像歌舞剧般欢腾的哑剧。而如今,这里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个空舞台,一座安静的车站,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早晨。
有人来等车了。他们要搭乘接下来这趟列车去城里上班。这些人和问题父母都有一样的习惯----读报纸。每个人都藏在厚厚的报纸后面。没有语言交谈,也没有眼神沟通。
不过这里有一个生物是例外,一只小松鼠在躲在站台的角落,东张西望,不知道在看些什么?
人渐渐多了起来,但无一例外的加入了读报纸的行列。(这和我们现代人,走到哪里都低头看手机的行为,如出一辙)。
场景不变,可是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看报纸,挤的小松鼠只能在许多条像森林一样的腿柱子间,窜来窜去。
人怎么会这么多?管理员从车站里走了出来,看向火车将要开来的方向。显然,有什么事情不对劲了。与此同时,在同一页的第一个故事里,男孩的火车也停了下来。他正打开车窗探头看出去,发现火车头被一堆砾石挡住。
车站的人多得快站不下了。问题父母应该就在其中吧?他们7点便已经准时出门上班。这时候,车站广播:原来8点半会抵达的火车将会晚点。
火车果然晚点了。此时大部分人依然还是拿着报纸,但是已经有那么一两个人开始从报纸间探出头,向周围看了起来:“怎么回事?通常都能准时到达的列车,怎么会晚点?火车哪里去了?”你一定知道原因----被砾石挡住去路啦。这时,第一个故事,便成了第三个故事的因。
大家终于等得不耐烦了。
有人已经把报纸收了起来----怕是已经连中缝里的寻人启示,小广告都看遍了。管理员搬了架梯子,爬到车站顶上,开始?望。最好笑的是小松鼠,也爬到了烟囱上,看往火车来时的方向。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那一列晚点的列车。
终于所有的人都无事可做,无报可看了。
管理员从房顶上爬了下来,又搬着梯子,爬下了铁轨,摘了帽子,撅着屁股趴在铁轨上听声音,他一定在想:“这火车到底跑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怕是在场所有人心里的问题。所有人不是无奈就是迷茫。不过有一个人例外。有一个女子(中间)的表情开始微笑。
她开心什么?
火车广播:继续晚点~但是车站的人已经注意力不在广播上了。所有人都看向中间那位女士(刚才面露微笑的那个),她正把报纸拿了出来,开始折叠。就连匆匆忙忙跑下铁轨的小松鼠也好奇的抬着头看着她----“她要干什么?”
哈哈,她给自己折了个纸帽子!太有趣了。所有人都笑了,包括小松鼠。大家给予她热烈的掌声。除了管理员。哈,他还在纠结火车晚点呢!真是尽职的管理员啊。
很快,再也没有人去管火车晚点不晚点了。
大家纷纷效仿那位女子,开始相互折起纸帽子来,还给松鼠也折了一顶小纸帽。大家你帮我,我帮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之前的冷漠,等车的沉闷,一扫而空。
很快,每个人都有了帽子,那接下来玩什么呢?
他们竟然拿报纸做戏服!三五一群,四六一组的人们,开始相互讨论着戏服的式样----有束腰款,有马甲款,有日式水袖款,连袜饰,有武士款,还竟然有窄袖对襟两件套!
小松鼠藏哪里去了?嘿,它也藏在报纸后面(画面左下角),琢磨做些什么呢。这个时候,谁还会去在意听车站广播?广播说:“列车暂时没有音讯。”
打扮完自己,然后呢?
打扮车站!!!
大家搬来管理员的梯子,给车站柱子绕上报纸,门廊窗框都挂上“彩带”,房顶和烟囱也不例外。找找看,小松鼠呢?它在干什么?还有很多人开始撕纸,把报纸撕得粉碎。大家是如此的热闹开心,与一旁郁闷的管理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火车来了。
迎接晚点火车的,不是烦躁的人群和喋喋不休的抱怨。而是一个大派对!大家穿着戏服,在布置好的舞台上,引吭高歌,手中的纸片被抛向空中,翩翩起舞,如雪花般飘落。
还记得第一个故事中,男孩第二次火车刹车声吵醒。他醒来听到了窗外有歌声,还看到天空飘着写满字的雪花。他打开窗看到的是一群怪人,唱着歌,穿着灰色的衣服,把纸撕碎了抛向天空。你还记得吗?
他们和现在车站上等待的人们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被作者安排在了同一页布局中,让读者不禁恍然大悟。这里的车站,不仅仅是第一个故事的果,也是第二个故事的因。
很快,一声发车哨声,结束了一切。
蒸汽火车喷着白烟开走了,车站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白色,虚幻的好像不真实。仿佛海浪一般,波涛汹涌的冲来,悄无声息的离开。故事的结尾是这样一个场景
火车远去,带走了人群。派对结束了,但是,那你我都知道,它所改变的东西,却仍然在影响着这群人。如同煽动的蝴蝶翅膀一般,影响着整个社会----比如,那一对问题父母。对吗?
人们留一站台的纸屑,还有……嗯?一个穿囚服的犯人(站台右边)?!他在很愉快的向远去的火车挥着手!还记得吗?在第二个故事,问题父母里,他曾经出现过电视机屏幕上,并成功获得他们家狗狗的关注,记得吗?
可是,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带着上面故事所有的问题,我们把书再次翻到第一页,从头开始,读最后一个故事。这一次,我们从扉页开始读。
第四个故事
有人越狱!!!是谁?要逃哪里去?
顺着床单,一位身穿囚服的犯人溜了下来,从第二个故事,溜到了第三个故事。而和那越过两个画面的床单绳子相呼应的,是问题父母那越过桌子,倾斜而下的牛奶水柱。
在这里,我们都会注意到逃犯和男孩的衣服一样,也和监狱的栅栏一样。黑色条纹代表“监禁”。读过第三个故事,我们都可以联想囚犯和男孩之间的联系。他们一个被监禁的是身体,一个被监禁的是亲情。这个***不言而喻。
犯人的眼睛向下看着,旁边有一个奇怪的黑白花纹----那赫然是一张狂笑的侧影。这怕是犯人内心的写实吧?“哇哈哈哈,终于逃出来了!”右边的文字却预示了接下来的故事:Udder chaos
(关于乳牛的一场混乱)。
犯人的落点貌似不那么理想:他陷到了水塘里面。旁边好奇又友好的母牛凑了过来,舔了舔盗贼的脸。她怕是看上他了吧?!难道是因为他们俩相似的面具脸?呃,面具脸?你们想到谁?----问题父母家的面具脸狗。
第二个故事的这一幅图,被作者和逃犯奶牛放在了同一页里:穿着条纹t恤的男孩也陷在了沙发背后,那只和母牛相似面孔的狗狗就在他不远处。很奇怪的一个场景重合,对吗?
但对于犯人来说,落在乳牛场里,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在这里,藏匿似乎变得更加容易。
看得见逃犯藏哪里了吗?他可以藏在牛头后面,可以藏在牛身后面(好像一位穿了舞裙的舞女),他甚至还可以,像狗一样爬着溜走,而毫无突兀的感觉(这个斑纹像什么?你看出来了吧)。这可真不错。于是聪明的犯人(话说能成功越狱的人应该不会笨),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为什么不靠这群牛,逃出去呢?
于是,牛在逃犯的驱赶下,纷纷走出了草场。一头黑白花的乳牛,如果在绿色草场,自然很容易分别。可是一旦他们走入雪地里----那就是一场灾难。
在画面里找到逃犯的藏匿处了吗?是的,你只能看见他的下半身腿(画面右上角),可是,你们能在这幅图里找到他内心的面孔吗?你再多看一眼,就可以在另外一头乳牛的身上,找到他心情的面孔(画面左上)----谨慎、紧张、稍许有一些惶恐。
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成功了。
当一个黑白色装扮的逃犯,混在黑白色花纹的乳牛群里的时候,还真难找到呢!牛群继续往前走,逃犯(画面右下)继续跟着。
这里,除了奶牛和逃犯,我们还可以看见逃犯内心的面孔(画面右下角)。
一张脸。一张反应逃犯心情的脸,赫然出现在乳牛的身上。那紧张的眼神下,是咧开的嘴巴。他微微翘起暗喜的嘴角。他看见了什么,这么开心?那牌子上的文字指向了哪里?
原来是教堂的圣诗班,正在练习曲目。这时,一群黑白花纹的乳牛,闯入了白衣黑本的圣诗班队伍。每个人都在认真的歌唱,除了两个人----一个是逃犯(二排右一),一个是没了外套和歌本,羞得满脸通红的男孩子(二排左一)。
逃犯跟着乳牛们混了一天,从清晨到日暮,从黄昏到夜半。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牛群和逃犯就彻底看不见了。
真的是啥也看不见了,就算是有灯光打过来,你也不一定能分得清色彩单调的他们。
乳牛们的斑纹在这里一团混乱。里面不但藏着逃犯(画面右下),更藏着他混乱紧张的内心(花纹)。他藏在牛群的角落,竖着手指,撅着嘴巴:嘘!他请求乳牛***们为他保持安静。
黑夜终将过去,就好像火车终将驶向父母身边,寒冷终将转成温暖;冷漠的家庭关系终会改变;岩石般坚硬的人际关系也终将软化。所以不出意外的,天终究是亮了。
天亮了以后,逃犯继续赶路,身上披着从圣诗班人那里偷来的白外套。(你现在知道那个红脸人的白外套哪儿去了吧?)也许你已经可以猜到逃犯的计划目的地是哪里,而这时,奶牛身上的花纹依然显示着逃犯的内心(画面右部)----经历了一天的逃亡,越狱的喜悦已经渐渐淡化。逃犯不再有夸张的表情,而变得沉稳和深思,开始有了周密计划。他带着牛群走向标志指示的方向----火车轨道。他指挥奶牛拦在了……
拦在了火车前。故事进行到这一步,你是否明白了这最后一个故事存在的意义了吗?
还记得第一个故事里那位凌晨时分坐上男孩列车的老妇人吗?
还记得第一个故事里,那拦住火车头的那一堆砾石吗?就是那一堆神奇的会飘走的砾石。
还记得故事里,火车快到站时消失的老妇人吗?“她”留下了一件白外套。
还记得第三个故事里,男孩子渴望挣脱的内心给你带来的感受吗?
最后一个故事,它完成了对前面所有故事的一个串联和丰满。填补了所有的细缝和孔洞。在第二个故事里电视机里通缉的逃犯,在第三个故事里车站上留下的那个黑白条纹的身影,都可以在这个故事里找到***。甚至连问题父母中那只面相奇怪的傻狗狗,还有男孩的条纹T恤,也能在这里找到影子。
如此,乳牛身上的花纹,是如此黑白分明;乳牛看似无辜的眼睛
,是如此清澈透亮,就仿佛是你自己的旁观者的眼睛,看透了整个故事。一场偶然的混乱,改变了很多很多事情。
接下来这一页我必须把四个在这同一页的故事同时展现给大家看:
这一本名叫《黑与白》的故事,在这一页终于回归主题,是唯一一页完全用这两种颜色绘成的画面。
一阵哨声,继续启动了火车,让男孩回到了温暖的车厢。火车带走了一车站的欢乐。同时,那一对父母的两个孩子终于开怀,开心的吃着简单的晚餐,享受着温情的家庭关系。而奶牛的故事也终将结束。
奶牛们自己回到了草场。
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回到了正常轨道:男孩找到了父母,问题父母开始询问孩子的作业,车站不再开派对。可是,所有的一切又仿佛不一样了……
故事到这里,我们来喘口气。回想一下整个故事吧。你在里面看到几个故事?比如,你有没有想过,第一个故事也许就是第二个故事里孩子们的愿望,他们在渴望父母更多的关爱,他们的追求是一场旅行,在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变故后,父母终于走入了他们的世界。
这一个故事的表现方式也很梦幻,大部分的边界都不清晰,好像梦境般模糊不清,而且这里很多情节都和第一个故事重合在一起。如果你觉得已经开始有点糊涂了,那我还会“从善如流”的给你奉上最后最后的一页:
我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一页,后扉页?在这里你看到男孩子正在收拾玩具的手指。他手里捏的,完完全全的就是第三个故事里的车站。
亲爱的,请不要问我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我说不完;你也别问我,这是不是一个真故事,我不知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开篇前我便说过,这是一本有N多种读法的书----我们可以从里面看到因果轮回,可以看到等待的坚持,可以看到无心插柳的收获,还可以看到改变的意义……也许这所有的只是,只不过是男孩对于自己处境,所做出的幻想;也许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正在发生的因果。
这些东西,我一个人说不完。而我今天的选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我刚才的讲述中,怕是有人已经看出了端倪:我今天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关系、情感和改变的故事。
掩卷而思,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故事中的人们何其相似。冷漠的人际关系,淡漠的亲子关系,冷冰冰的城市,黑白僵硬的水泥空间……所有的这些都在等待着你我的改变。我们不能真指望发生什么偶然事件,比如----等待一场乳牛的混乱?哈,别开玩笑了!与其等待那种低概率的蝴蝶翅膀,还不如从现在开始,就放下手中的报纸(对于今天的你我,那就是手机)。这也许比一场漫长的等待,要来得更有意义。
好了,在分享最后,我终于翻回到封面。因为,在读懂整个故事之后,你才能明白封面的设计:
在黑压压的世界里,只需要你去做,就一定可以打破它,穿越它。它后面是一片蓝天白云青草地。
接下来是封底。如果你知道第四个故事的标题Udder Chaos这个标题的单词原义,那你一定能明白封底的幽默----所有的一切,都由它而起。
也许,它代表的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从生下来就需要的东西,和食物一样重要的必需品----情感(它就像妈妈的乳汁一样不可或缺)。
而逃犯那窃笑的表情,是如此充满讽刺意味。在如此一个黑与白的花花世界里,你我看到的、期待的改变,仅仅是一场想象?还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决定权在你们手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