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光 大 道 手 机 中 奖 是 不 ...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马晶谭立英团队:为国追梦 星光可鉴-哈工大新闻网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马晶谭立英团队:为国追梦 星光可鉴
发布时间: 11:27:21&&阅读数:
&&&&& 哈工大报讯(吉星/文 冯健/图)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举行。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开始颁发。领奖台上,马晶教授从李克强总理手中接过了鲜红的获奖***。
&&&&& 马晶、谭立英教授团队成功进行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这是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高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 从1991年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到2011年的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链路试验的圆满成功,再到如今的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马晶、谭立英带领他们的团队用20余年的坚守与执著、攻坚与奉献,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快速捕获、稳定跟踪和高质量通信,为我国建立空间激光高速实时信息网络奠定了工程和技术基础。
&&&&& &瞄得准、捕得快、跟得牢&这又何尝不是这支团队的生动写照呢?
&瞄得准&&&小教师挑战大课题
&&&&& 实现星地激光通信到底有多难?想象一下在时速高达2.8万公里高速运动的卫星与地面站之间,在近2000公里的距离下实现微弧度量级精确双向极窄光束相互对准,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可以用&针尖对麦芒&来描述它的难度,用双手各拿一根针和一个麦芒,要使针尖和尖尖的麦芒相互对准,角对准精度大约需要100微弧度,你会感觉很不容易对准,而且要保持始终相互对准就更难。星地激光链路中,上下行的两束光相互对准所要达到的角对准精度在1微弧度左右,并且要在卫星高速运动和大气的严重扰动中实现,其难度比针尖对准尖尖的麦芒还要难上百倍。
&&&&& 可是,如果说这项尖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仅仅起因于一篇硕士论文,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 1991年的秋天,我校物理系一名年轻的女教师,为准备硕士论文,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在资料文献浩如烟海的北京图书馆内,一篇关于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外国文献进入了她的视野。当通读完全篇论文之后,她被深深地吸引了,立刻意识到卫星激光通信是一个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中国未来也一定需要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 所谓卫星激光通信,就是用&激光光束&把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链接起来,通过激光进行高速信息传递。卫星激光通信的信息传输能力远大于微波卫星通信,能够有效解决现代卫星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数据传输瓶颈问题,可形成空间激光高速实时信息网络,使卫星具有前所未有的极大信息传输能力。
&&&&& 为抢先建立空间高速信息公路,在空间信息领域掌握主动权,从20 世纪60、70、80 年代起,美国、欧洲、日本就已先后启动该项目,全力进行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而这时中国这一领域尚属空白。
&&&&& &是的!这就是我要研究的方向了!&她暗下决心。凭着对科学的直觉和敏锐,那时的她已隐隐地感觉到,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也许会成为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 她,就是谭立英。
&&&&& 可是,卫星激光通信的关键技术有哪些?突破口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谭立英都一无所知,她甚至都不知道应该从哪儿着手做,做什么。她只知道,这一定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道路,一条自己原本不曾想过要去涉足的道路。
&&&&& 谭立英从来没有过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念头。热爱生活、喜欢诗情画意的她想法其实很简单: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丈夫,培养好女儿。但是现在,她站在了人生路上的分岔口。
&&&&& 顾不得多看一眼美丽的首都,来不及体味一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带着兴奋的心情和一系列未知难题,谭立英在北京图书馆搜集了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后,归心似箭地回到哈工大,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马晶。
&&&&& 马晶毕业于我校物理系,曾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中心做访问学者。他的科研能力十分突出,留在国外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但他觉得自己的事业在中国,于是放弃了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哈工大,成为物理系的一名讲师。
&&&&& 在认真分析了谭立英带回来的有限资料后,马晶沉默了。
&&&&& 此时,国外对这项技术的细节进行了严格的封锁,而当时在中国,卫星间微波通信尚没实现,更不用说更超前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了。&美国已研究近30年仍没实现,你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等于新开一个方向,简直是天方夜谭!硕士很难毕业!&面对这样的质疑,谭立英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支撑起这个伟大而沉重的梦想吗?
&&&&& &咱们一起来做吧。&思考良久,马晶打破了沉默,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为这个决定&一锤定音&。从此,他们一起走上了卫星激光通信研究的道路&&这是一条在中国还没有人走过的充满荆棘和险阻的道路,但这又是一条必须有人去探索的路。
&&&&& 万事开头难。目标有了,可怎样实现呢?毕业论文题目虽然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但挑战性和难度太大了。然而,导师的坚决否定没有阻止他们,专家们的善意提醒没有阻止他们,一穷二白的实验条件也没有阻止他们&&钱三强曾说,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马晶和谭立英就是如此。
&&&&& 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向别的课题组借了一间潮湿的地下室作实验室,每天都需要用去湿机除湿,经常一天能够抽出十几升水;没有实验仪器,他们就找来一些废旧仪器自己进行修理;没有启动经费,他们就将马晶出国期间积攒下来的钱拿出来开展研究&&
&&&&&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话放在马晶和谭立英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从概念研究开始,他们踏上了卫星激光通信研究的艰难之路。是创新还是盲动?是坚守还是偏执?面对质疑,他们在20多年后的今天给出了圆满的***。
&&&&& 那一年,马晶35岁,谭立英34岁。
&捕得快&&&小论文演绎大文章
&&&&& 20年看起来很长,但在很多专家眼中,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研究,再到空间试验,仅用20年的时间已经很快了。马晶也说,从1991年开始到2011年就成功了,比自己最初想象的时间要短,他原本做好了打30年或者50年持久战的准备。
&&&&& 是他们找到了捷径,还是机遇眷顾了他们?
&&&&& 从1991年到1995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论证和试验,他们终于完成了卫星激光通信的概念研究和单元技术研究,并初步掌握了关键技术。1995年,谭立英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但是,这项研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毕业论文的意义,作为马晶和谭立英心仪的毕生事业,卫星激光通信的研究还要继续做下去。
&&&&& 困难再一次摆在了他们面前。
&&&&& 前期的研究已经让他们倾其所有,投入了自家的2万多元,这是他们多年的积蓄,如果继续投入,他们真的就要&倾家荡产&了。
&&&&&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1995年秋天,就在快要&走投无路&的时候,谭立英想到主动出击。她带着硕士论文,背着20 袋方便面,来到当时的航天部争取支持。
&&&&& &真是两眼一抹黑,找谁都不知道,谁我也不认识,该怎么办呢?我一筹莫展,只能在楼道里来回溜达&&&谭立英的举动引起了一个年轻工作人员的注意。问明情况后,这位同志介绍她去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的同志又介绍去503所找姜昌研究员。
&&&&& 姜昌了解他们的研究现状后,非常感动地说:&我给你写封信,你去找陈芳允&。陈芳允院士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阅读了谭立英的毕业论文、了解了他们所做的工作之后,陈芳允也深受感动,激动地说:&你们做得非常好!国家需要激光通信,也一定会支持你们的研究工作。希望你们能继续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顾虑,我也和你们学校负责领导介绍一下。&
&&&&& 1996年,时任哈工大副校长的强文义找到马晶和谭立英,询问研究进展,鼓励他们刻苦攻关。学校向他们提供了5000元的科研基金,支持前期项目探索研究,解了燃眉之急。1997年学校又拿出2.5万元的航天基金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同年,他们获得了航天五院8万元的预研基金支持。有了专家的认可,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他们的研究有了坚强的后盾和更大的动力。
&&&&&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马晶和谭立英逐渐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他们将自己掌握的全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课题组的新人,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批青年骨干,将一个研究方向变成了整个团队的事业追求。历经20年,团队已经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成为由百余名师生组成的科研基地。
&&&&& 马晶和谭立英白天在实验室忙了一整天,晚上回家后还经常要查阅资料、审阅学生论文,有时候为了赶研究报告的进度,两人只能轮流休息。长期没有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不足,导致谭立英身体严重透支,有时走路都能摔倒。
&&&&& 在马晶和谭立英的影响下,团队每一位年轻人都充满了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调整一个光学元件的位置,好多人经常围着光学平台,弯着腰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当他们把精细的角度调整到位时,才发现腰已经直不起来了。
&&&&& 在测试攻关阶段,大家常常夜以继日地一调就是几个月。&样机对振动和温度都非常敏感,只好选择在后半夜调试。那时,我们经常整夜睡在实验室里,几个人轮流调试&。团队成员们表示,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只觉得这是个挑战,并且一定要挑战成功。
&&&&& 正是靠着所有成员这种执著精神的支撑,2000年团队的基础研究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们承担的相关预研项目在北京通过了鉴定。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其技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成功没有让这个团队停下脚步,反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他们决定向工程化研究进军。更高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星激光通信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要进行工程化研究,更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紧紧依靠学校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学科优势,发挥多学科协作攻关的传统,形成了以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为引导,包括光电子、精密机械、控制和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组成的联合创新团队。冉启文、周彦平、梁迎春、陈兴林、李勇、杨贵杰、杜云龙、王岩等各专业的佼佼者都参与其中。
&&&&& 日,国防科工委系统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空间数字激光通信技术论证会,航天领域许多著名专家前来把关。&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院士、张履谦院士等指出:&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是我们国家急需的技术,而且,这也是我们国家必须要上的技术。&领导与专家们高瞻远瞩,并一致同意支持,使中国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向前迈了一大步,他们的肯定为该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谭立英回忆说,最后论证通过,经费也获得了较大支持,这对团队来说简直是久旱下的甘霖。
&&&&& 有了这笔经费,研究进展很快。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他们研发完成了星地激光链路的星上光通信终端样机、卫星激光通信地面动态演示验证测试系统、集成化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高精度测试校准仪&&2005年11月,民用航天工程预研项目在验收时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该项目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07年1月,海洋二号卫星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确定在海洋二号卫星上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在这项试验中,马晶担任海洋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负责星地激光通信试验,谭立英任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总指挥。
&&&&& 经过4年多日日夜夜的刻苦攻关,日6时57分,我国&海洋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日,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 日,北京,星地激光链路试验项目鉴定会。与会专家指出: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验研究任务。&&链路捕获时间短、链路跟踪稳、通信质量好,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性能处于国际领先。
&&&&& 这一年,马晶56岁,谭立英55岁。
&跟得牢&&&&小光斑&凝聚大团队
&&&&& &跟上了!跟上了!一直在牢牢地跟着!&
&&&&& 日早6时许,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双向捕获跟踪试验正式开始。海洋二号卫星以时速2万多公里的速度向我国上空疾驰而来,过顶只有几分钟,卫星光信号与地面光信号必须迅速精确对准,实现快速双向捕获、链接并跟踪,每个步骤都不能失误。仅11秒,地面终端成功捕获到星上终端发出的光信号,期待已久的&小光斑&终于出现在屏幕上&&这,意味着试验成功了。马晶、谭立英一直紧盯监测屏幕的眼睛湿润了,团队的小伙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呼起来。
&&&&& 试验成功后,谭立英亲自做了6个菜:红焖肉、涮羊肉、汆酸菜、拌黄瓜、柿子炒鸡蛋和西葫芦炒鸡蛋。没有大餐桌,团队的所有人围着乒乓球案子完成了一次难忘的聚餐。回忆起这些年的艰辛和付出,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
&&&&& 星地激光通信链路数据传输试验期间,由于当初对试验的复杂性及各部分工程任务量等估计不足,科研经费又一次出现了短缺。参与试验的团队成员们都自带行李,挤进了租来的简易房。马晶、谭立英把家里的电视机、窗帘、大米、土豆等一股脑地搬进了这个&新家&。为了节省经费,所有研究人员每天中午都只吃6元的盒饭。到了晚上,忙碌了一天的谭立英又变身为厨师为大家准备晚饭。&我的厨艺还是很不错的,每次做的菜总会被大家哄抢一空。&谭立英笑着说。
&&&&& 是什么让他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如此乐观地坚守理想呢?
&&&&& &是哈工大,是卫星激光通信,是我们这个不计得失与名利的科研团队,他们让我舍不得也放不下。&&我们课题组就像一个家,在这儿工作很开心。每个人都特别认真负责,无论有多难,大家都毫无怨言,也从不推卸责任,我是离不开这个&大家庭&的。&团队里的年轻人给出了这样的***。
&&&&& 团队成长的历程,也是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过程。团队骨干成员于思源教授在1996年刚刚读硕士时,还不知道卫星激光通信为何物,后来成长为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试验的现场总指挥。团队中的很多年轻人像于思源一样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我们团队的学生现在真是供不应求,很多研究院所都点名要。&马晶、谭立英如是说。
&&&&& 马晶、谭立英带得好,年轻人&跟得牢&。在质量和标准面前,整个团队的责任意识同样&跟得牢&。
&&&&& 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复杂的工程系统中是重中之重。是什么让哈工大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了航天工程的要求?是哈工大人的责任心,是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
&&&&& &马老师治学严谨,从不放过技术上的每一个细节,不厌其烦。&于思源说,有一次他盯住了我某公式里系数前面的一个&系数2& 反复问,这个系数&2& 是怎么来的?于思源解释说这是几年前就推出来的,肯定没问题,你不用管了。马晶还是抓住不放,让他讲清楚。接连问了好几次,于思源为了证明马晶的怀疑是多此一举,花了两天时间从头到尾推导了一遍,结果还真的查出来了,这个系数&2&确属多余&&马晶的怀疑是对的。
&&&&&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不仅如此,从设计文件、资料的归档到元器件的采购、***调试的记录等等,科研团队都按照总体单位的要求来完成。他们不仅自己设计、自主研发了所需的专用设备,还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确定出了一套光电器件筛选的统一标准,为光电器件的筛选建立了一个可靠性保证平台。哈工大还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国内第一所具有科研质保体系的高校。
&&&&& &我们并不比外国人聪明,我们的优势在于整个团队的勤奋和团结。成功与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分不开。项目立项后,各学科精英通力协作,携手攻关,协同创新。强大的集体力量为项目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同时,围绕着这个方向,我们也获得了航天院所、中科院和许多企业的大力协同支持。&就像马晶所说的那样,在需要携手攻关时,协同创新依然&跟得牢&。
&&&&& 对此,副校长安实说,一直以来,哈工大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马晶、谭立英研究团队的成功恰恰体现了这一办学特色。他们是哈工大众多团队和教授中的优秀代表,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最直接的体现。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秉承航天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富强辛勤耕耘。这一方面,哈工大同样&跟得牢&。
&&&&& 2013年,星地激光链路试验项目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同年,团队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队&称号。
&&&&& &莫谓星地通如许,更星间链路待接续。我们今后的梦想就是建立天地一体化的激光高速信息网络,实现天地高速互联。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为实现这一梦想作无畏的追梦者。&2014年教师节前夕,作为全国模范教师,马晶在我校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畅谈了团队永不停歇的信念。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星地激光通信链路新技术试验的工程任务圆满完成了,但在马晶和谭立英看来,这仅仅是序曲,卫星激光通信事业还要继续下去&&&下一步的骨头更难啃,目标是实用性更强、寿命更长、链路更远、数据传输量更大,最终在天上建光网,实现天地一体化,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马晶、谭立英教授和团队成员
编辑:吉星 来源:
1-18 1-11 1-10 12-26 6-19 8-1 10-14 10-10 9-24 7-21在科幻的万神殿中,《星际穿越》真的算不了什么 - 光小说就比死你!!! - 十五言
秋水文章不染尘原文首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此文相比,有大量删改。
星际穿越,作为一个不是诺兰影迷的观众,我可以负责任的讲,如果说《致命魔术》和《追随》是诺兰最好的电影,那么《星际穿越》一定是他最差的一部
天才的诺兰加上汉斯季默神级的配乐,有了这些的《星际穿越》的高度要怎么评价,留给以后所有的电影史编纂者头疼就可以了。可是整日津津乐道在《盗梦空间》中给我们展开了六个时间维度的诺兰在《星际穿越》里又是怎么展现了五个空间维度,忙着恶补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等科学知识的,作为诺兰铁杆影迷的读者朋友,有没有看出他在向五部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致敬呢?
汉斯?季默,帅死了帅死了!
你知道他们是《2001太空漫游》、《异形》、《第三类接触》、《太空先锋》以及《超时空接触》?好,亲爱的读者朋友,你出色地证明了自己的阅片量确实值得炫耀。那么,你知道诺兰为什么要引用狄兰?托马斯的名作《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吗?如果你会说那是因为今年是诗人诞辰100周年,那么我不得不承认你对于西方现代诗歌也非常了解,可是我还是不得不说,就算你发现了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可以在《三体》中找到蛛丝马迹,你还是真的不懂科幻!乔治?马丁,迷人的《冰与火之歌》的作者,创作自己第一部作品的灵感源泉,就是这首诗歌。这部作品名字叫做《光逝》,是举世公认的史上十大太空歌剧之一。我想你或许会困惑歌剧和科幻有什么关系。别急,诺兰已经带领着你穿越了星际,领略了这个宇宙的波澜与壮丽,可是在科幻的王国,诸神以及他们不朽的作品组成了另一个宇宙,它与人类伟大的想象力一样无边无际,请跟随我一起再穿越一次星际,感受诸神的荣光吧!诺兰的名字能不能进入这万神的谱系?还真难说!
万神之殿的入口
NNNNN多让人难以忍受的饿砖头,什么,你居然敢说说你读过超过一本?脑子没有坏掉吧。。。
如果翻开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比如亚当?罗伯茨 的《科幻小说史》,开篇我们就会就会看到一堆令人生厌的教条,比如各种各样无聊透顶的关于科幻小说起源的争论,从据说影响了《圣经》和西方文学幻想传统的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还有在第一人称小说(如果你觉得那个时候有小说的话)《真实的故事》中说的自己被大风吹了七天七夜,终于被吹上了月球罗马作家卢奇安,周作人还曾经翻译过此人的《对话集》,到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培根的《新大西岛》,千奇百怪,怎么看我们都会觉得这些算是哪门子科幻小说。拜托,我们又不是在研究西方思想史。
科学怪人之子
靠谱的说,玛丽?雪莱作于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休斯》,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因为它几乎被无数次改编为电影,所以不少影迷对之都不会陌生。大概是由于玛丽对科学无限的热爱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促发的人们对于科学的思考,促使她突发奇想改变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的一项重要元素:怪物来自于电力,而不是魔法。就是因为这点改变,科幻小说“夺胎换骨”,从哥特小说中诞生了!至于她和雪莱的风流韵事、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无夏之年等等有趣的事情的来龙去脉,限于篇幅这里就按过不表了。众神之母说过了,而众神之父,就是那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爱伦?坡,而且他至少有三个“孩子”,除了科幻小说外,还有侦探小说和现代诗歌。他与凡尔纳一样,无需介绍。如果有读者朋友敢说他们都不知道,请证明自己不是来自火星。神谱中的第四个名字,当仁不让属于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此公的处女座是《时间机器》,哈德金博士创造了一台时光旅行机,公元802701年,地球上的人类分为了两支。在地面生活,整日花天酒地的埃洛依虽然智力低下,却温和有礼,并且不劳而获,而莫洛克人则如野兽般生活在地下,以捕食埃洛依人为食。只要稍稍对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有所了解,我们就会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2002年同名电影的导演,即是他的孙子。《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现代乌托邦》、《在彗星出现的日子》等传世之作,让他得以与凡尔纳并称双雄。但此人和凡尔纳的兢兢业业相比,却显得极为不务正业。作为一个在英国大学里使用了整整14年的《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者,在1920年又出版了名著《世界史纲》。他同时又是费边社的干将之一,又因与萧伯纳的政见分歧而退出。可是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堪称传奇:一战期间,是举世闻名的战地记者;十月革命后访问过列宁,撰写政论,二战时甚至分别造访了斯大林和罗斯福,企图“保卫世界的和平”;起草联合国《人权宣言》,并且开创了“未来学”研究 。科幻小说仅仅占据了他平生120部各种各样的作品数量的六分之一。他就是连接万神之殿的门廊与大厅的那一环,从他以后,科幻小说进入了新的时代,标准意义的现代科幻小说逐步独立、成型。
璀璨无比的星空1926年,著名的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著名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副标题为Sciencefiction,这个由格斯巴克本人生造的词就是用来指称那种由玛丽戈和爱伦?坡创造出的,却在过去的近百年时间里从未得到过属于自己的名字的小说,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英文单词指涉出的跨时代意义不言自明。自此以后,美国的科幻文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美国的科幻就是世界的科幻,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广泛地影响整到了整个世界。1938年万圣节的前一日,整个美国陷入了空前的慌乱之中,但不是因为纳粹,而是因为火星人准备进攻纽约。这真的不是我转引了某部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再真实不过的历史事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由“双雄”之一的威尔斯的小说《世界大战》改编的《火星人入侵地球》,当时还是个愣头青的奥逊?威斯尔(不错,就是那个《公民凯恩》这部任何意义上的电影史top1的作品的导演)把它演绎的绘声绘色,“关掉点灯!让外星人找不到这座城市”!于是,600万收听到广播的美国人中有170万人信以为真,大约120万人准备马上逃离。这就是科幻的魔力 。处于“黄金时代”的美国引领了整个世界的科幻狂潮,自此以后,无以计数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在这个星球上爆炸一般喷薄而出,这滔天巨浪从未止息。主要由专家学者评选星云奖和普通读者评选的雨果奖是英文世界里科幻奖项的双峰,他们就好像文学界的诺贝尔奖和布克奖,任何一部获得过双奖的作品,都标志着它必将成为经典。自科幻小说出现以来,得此殊荣的作品,共有18部。而美国科幻与幻想作家协会不定期颁布的“达蒙奈特大师奖”,则是一个科幻作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在单一的航道上,我们可以巨细靡遗的描绘出每一处直耸入云的峰峦,可是面对广袤无垠的星空,要怎么样才能用有限的篇幅,完美得展现出这到处都散发着无比耀眼的荣光的星图亮度呢?不可能有办法,所以我只能勉为其难得用极为简略的语言,以最重要的,也是数次科幻潮流的引领者美国的科幻发展历史为线索,大致指出应有的航向。但也请大家不要忘记随时离开我这个拙劣的导航者划定的航路,因为即使有星云奖和雨果奖的榜单作为灯塔,在航线以外的大陆上,还是有琳琅满目的金英宝玉美不胜收。
科幻的黄金时代《惊奇故事》于1929年就停刊后,莱顿出版社创办了《超级科学惊奇故事》杂志,后来也改名为《惊奇故事》,并吸收约翰.坎贝尔为主编。约翰.坎贝尔奉“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描写超现实情节”为圭臬,正是这个原则,使现代的科幻小说得以脱离它早期粗糙简陋的样式,科幻文学开始了第一次有意识的文学运动。这一运动的肇始与美国,随之扬波整个世界,这个运动中出现的经典作品的创作模式和写作手法理所当然人的成为了以后所有科幻文学创作的标杆,无论是模仿它的,还是反对它的。直到三四十年之后新浪潮的来临,科幻才终于走向了另一个纪元。一等亮星:黄金时代四大才子罗伯特?海因莱因、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范?沃格特,被合称为“黄金时代四大才子”,如果再加上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们的名字就足以代表科幻史全部的至高无上的荣光。海因莱因是所有意义上的现代科幻小说第一人和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也是举世公认的科幻三巨头之一,是第一个获得“大师”称号的作家,是美国科幻界中第一个可以把科幻小说发表在主流文艺杂志中的作家,是把科幻小说从仅能在不正经的杂志上连载的窘况解救出来,进入图书领域的人……没有人有办法把他所有“第一个”的事迹都写下来,那简直有无限多。他于1961年出版的《异乡异客》是部800页的,让人望而生畏的大砖头,可恰恰是这本可以说是“反文明,反文化”的书仅在美国就卖出了800万册,所有嬉皮士人手一册,奉若神明。可是在作者自己看来,《严厉的月亮》才是自己最优秀的小说。布雷德伯里的作品充满诗意,被认为是”爱伦?坡创始的美国幻想文学的正统继承人”,你一定听说过他感动了无数人的作品《火星编年史》。什么,你竟然说你不知道?好吧,那么《异形》你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吧。1979年,雷德利的《异形》上映时,因为其新颖的世界观设定而大受好评,但不久就被告上法庭,原因是此片抄袭了出版于1939年的《黑色毁灭者》!雷德利被判败诉。而此书就是范?沃格特的成名作。一本在整整40年后被“新瓶装旧酒”上映的著作还被认为新颖,此公有多么“超越时代”,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阿西莫夫,请允许我把他拉出去与那位英国人一起稍后介绍,毕竟即使群星已经璀璨至极,也终究不可与日月争辉。
新浪潮时代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现代戏剧、诗歌等等的发展莫不如此,科幻小说的发展轨迹亦如出一辙。在“什么样的小说是好的科幻小说”的条条框框已经形成以后,一批重复旧作,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加上在美国的文化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科幻小说难登大雅之堂,这所有的种种,都让新一代科幻作家力图求新求变,于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被称为“科幻新浪潮”的运动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发端于英伦三岛,英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吉普林的《夜班邮船》、《易如ABC》、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的《1984》都属于最伟大,最严肃的文学作品,可是没有人否认它们同时是科幻小说。1965年,迈克尔?莫考克出任《新世界》杂志主编,他希望所有的科幻小说作家都可以像上面那串伟大的作家一样写出最伟大、最严肃的科幻小说,于是黄金时代千篇一律的“硬科幻”变软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技法被逐个引进吸收,科幻小说被认为要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入手,对科学技术也不再抱有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了。这场运动持续了十数年,迅速从英美波及世界,影响极大,但没落得也一点不比它崛起的慢。不要问我原因,当然,如果世界上都是喜欢把小说当成哲学著作读的读者,那么这场运动必将永远不会没落,并且又为我们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不知所云的“哲学著作”,同时,我想我再也不会愿意阅读任何小说。一等亮星:罗杰?泽拉兹尼,弗兰克?赫伯特,菲利普?K?迪克
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1967年,模糊了两者界限的《光明王》问世,泽拉兹尼用诗意的“哲学语言”,重新阐释了印度教的诸多观念。对,你没有看错,这真的是一本科幻小说而不是历史小说,因为书中不知引入了多少高科技元素。至此以后,伟大的科幻作品终于不再是太空漫游小说一统天下;自此以后,“科学奇幻小说”开始成型。今年七月刚刚推出汉译本的《安珀志》是泽拉兹尼在奇幻领域的巅峰之作 ,《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为之俯首,乔治?马丁奉此公为终生导师。而同样大量的宗教布道、哲学思辨和心理学等内与宏大无比的体系,也存在在赫伯特的惊世名著《沙丘》中。《沙丘》系列为赫伯特带来的宏高的威望与不朽的声名,同名游戏相信所有的游戏迷都不会陌生,正是这部游戏直接催生了即时战略类游戏的诞生,据之改变的影视作品也是不计其数,却每次都获得成功。但这点上,赫伯特真未必比得上菲利普迪克。你或许不知道《魔鬼总动员》、《强殖入侵》、《异形终结》、《心机扫描》、《遇见未来》,甚至不知道吴宇森因为大幅改动原著而导致票房惨败的《记忆裂痕》,可是你不可能不知道施瓦辛格主演的《全面回忆》,不知道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以及被公认是科幻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的《银翼杀手》。除了都是科幻片之外,或许它们就只有一个共同点了:原作者都是菲利普迪克。但有趣的是,迪克极为藐视好莱坞,生前甚至说过如果要同意好莱坞拍他的电影,除非等他死了。想来斯皮尔伯格和雷德利?斯科特的功力,一定会让迪克觉得自己对好莱坞的看法只是一种偏见吧。
后新浪潮时代约翰皮尔斯(此公不仅是科幻小说家,还是科学家)曾经说道:“新浪潮导致了科幻小说不能有任何它自身的标准,而必须作为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载体,或者甚至只是它的词汇。当一个文学样式失去了自身的特点时,它本身其实走向了死亡”。于是,一群同样的反叛者,做了一件相同的革命,唯一不同的是,这次被历史甩掉的,是“新浪潮”本身。1984年,随着加德纳?多佐伊斯用“Cyberpunk”这场激进的叛逆运动,它也就以赛博朋克之名为人所熟知。朋克(Punk)是那个时代席卷世界的摇滚风格,赛博(Cyber)的涵义则比较晦涩,通俗得来讲,就是指一个依靠特定技术来实现统治共同体中人民生活的系统,手段可以有洗脑,克隆,遗传工程等方式,总而言之,文明和社会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毁灭。这类科幻小说的主题总是与信息技术网络有关,整个世界与社会支离破碎,压抑逼仄,人物没有伦理意义上的善与恶,作品普通充斥浓厚的悲观主义和反乌托邦色彩,“反文明”、“反人类”的程度可谓前无古人。但正如有着纯器乐,大音景,噪音墙,层层堆叠器乐,最后爆发于一个高潮的音乐是典型的后摇,可是后摇绝不仅仅是只有这种形式的音乐一样,赛博朋克也绝不能代表后新浪潮时代科幻的全部。它的风格是如此得五花八门,以至于任何想要完全概括它的本质的归纳尝试都是徒劳的。一等亮星:威廉?吉布森,奥森?卡德,乔治?R?R?马丁如果我告诉你,居然有人曾经连续两年同时拿到雨果奖和星云奖,你也许惊讶什么样的作品居然有这样的魔力,这是空前绝后的荣耀。可是如果你知道这个人就是威廉?吉布森,那两部作品是《安得的游戏》以及其续作《死亡代理人》,那么或许唯一应该觉得惊奇的,是为什么以后的五部“安得”系列和“回家”五部曲没有能够帮助大师获此殊荣了。而乔治?马丁的经历,必须让我们对好莱坞报以万分的感谢。1985年接受了好莱坞的邀请了马丁大叔投身影视编剧,整整十年没有写一个字的作品。直到1996年因为剧本《门》被影视公司拒绝,他愤怒地离开了好莱坞,开始创作一部奇幻史诗,没错,这部作品就是《冰与火之歌》。这个公司大的胸怀如此宽广,以至于不惜毁掉一颗摇钱树,也要为奇幻文学史的添砖加瓦出一份力,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当然,伟大的马丁大叔可不仅仅会创作奇幻作品,他在幻想文学的另外两个领域,即科幻和恐怖小说中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这里,我终于可以给读者朋友们解释一下了----所谓太空歌剧,简单的说,就是那种背景是庞大的银河帝国或繁复的异星文化,情节混合了动作和冒险的史诗般的科幻小说。它必须严格地按照天文学、宇航技术的知识展开情节,一般的读者朋友最熟悉的典型的太空歌剧,便是刘慈欣那部丝毫不逊色于科幻史上所有的作品的《三体》了。哪怕他平生仅创作过这一部作品,他的名字也可以当之无愧得进入诸神的谱系。但上述两颗一等亮星都不在赛博朋克的星系,那片领域最耀眼的光芒,发自于威廉?吉布森。史上第一本,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可以同时获得雨果、星云和菲利普?迪克奖的作品,便是那部闻名遐迩的《神经浪游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赛博朋克的开山之作。小说情节复杂跳跃,模拟人们进入电脑创意空间后的神奇感觉。跳跃式的小说情节容纳了数重象征含义,小说早已跳出了科幻给自己划定的那个“看不见的枷锁”,构成一个离奇、疯狂、似非而是的未来世界。请原谅我语言的贫乏,对于这样的作品,我只想,也只能说:如果不看它,你会后悔一辈子!与日月同辉:艾萨克?阿西莫夫与亚瑟?克拉克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震惊了世界,这部空前绝后之作几乎赢得了所有的“业内人士”和“附庸风雅”之人的交口称赞,并已经登上,而且是稳占了科幻电影的王座,请允许我时空穿梭到人类历史的尽头下个盖棺定论吧:它从来没有被超越过。可是不是所有的影迷都是“业内人士”,于是我们更经常听到的一种论调就是“不明觉厉”。作为一个有着正常的世界观和正常的思辨能力的人,我太能够理解观众观影时压抑着内心疯狂得想要直接快进到片尾的那种痛不欲生之感了。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我们依然是有方法看懂这部电影的!大家不要忘记,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共同构思,它与三部后续《2010》、《2061》、《3001》太空漫游一起,构筑了神殿最高的穹顶的一半。而构筑另外一半的作品,毫无疑问得则属于银河帝国系列、机器人三部曲和基地系列。读者朋友,请不要说你还不知道机器人三定律是什么,因为这个定律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学科,也请不要说你还不知道本?拉登的圣战组织为什么叫做基地这个古怪的名字。1945年,有位在英国《无线世界》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首次详细地描述了一种叫做人造卫星的东西,并且可以传递地球上的无线信号。为了纪念这位英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将距离地球4.2万千米处的同步卫星轨道命名为“克拉克轨道”。多年后,克拉克也不无戏虐地承认,那篇科学论文事实上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但悲哀的是,当时他的律师认为这个想法简直胡闹,于是阻止了他申请专利。克拉克还因为这个理论体验了一把怎么样把人生生活成科幻小说,因为他居然因为这个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他还曾写信给美国气象局,论及有关卫星在气象预测方面的应用,一不小心就开创了气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他预言我们会在1969年登上月球,然后1969年发生了什么大家就知道了;人类对于太阳粒子的研究起因,是他写的《太阳帆船》。他们的在多年以后成真的科幻预言,如果再写下去,数量多得恐怕再写一篇同样长度的文章都写不完。据说多年以前(具体年份不可考),阿西莫夫与克拉克在一辆出租车里订立了一个“公园大道条约”,条约规定,阿西莫夫承认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作家;作为交换,克拉克也得同意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怎么可能会有人觉得他们自我膨胀呢?难道不是他们极有自知之明,才会说出这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吗。唯一让我困惑的,只是阿西莫夫,也真是太“利万物而不争”了吧!毕竟克拉克从不撰写科普读物,但若说起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优劣,那可不同。据说阿西莫夫还经常抱怨:“我不知道他是否因为我的作品得到表扬,我倒是经常因为他的作品而备受责怪。”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白云城主还未亮剑,为何已经丢盔卸甲了呢?原来是因为读者常常把他们的作品搞混了。据说有一次,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对阿西莫夫说:“哦,阿西莫夫博士,我觉得你的《童年的终结》(克拉克作品)没有达到你平常的水准。”阿西莫夫一脸坏笑地答道:“亲爱的,那就是为什么我用笔名的缘故。”好吧,原来阿西莫夫追求的,是如西门吹雪一样的“为人之道”和“说话的艺术”呀。因为阿西莫夫的出类拔萃,他必须被我伟大的黄金时代提出单独讲述,而又因为克拉克的惊才绝艳,阿西莫夫就必须被放在同一个篇章,他们的名字在科幻的天地中,与日月同辉。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真的产生了对于科幻文学的兴趣,想要进入这片万神的殿堂,那么最好的途径就是,也只能是,并且必须是,阅读阿西莫夫与克拉克!
收录了本文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阅读下一篇
印加国王受骗录
点击微信右上角,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录到我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