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地雷战威力究竟有多大,与电视剧里面相比究竟有没有差距?
著名的地雷战威力究竟有多大,与电视剧里面相比究竟有没有差距?
抗日战争期间,我英勇的胶东地区敌后游击队为了对付日军的扫荡,发明创造的运用了地雷战,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那一段历史至今依然被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特别是近年来更被频频的搬上大荧幕。但是却出现了不少的所谓“神剧”,甚至出现了“蔬菜地雷”,随便扔个黄瓜,茄子出去就爆炸了,导致了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甚至开始怀疑那一段历史,不得不说,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那么那一段历史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到底地雷战的威力有多大呢?与电视剧里面的差距又有多大呢?首先必须肯定的一点,那就是那一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不容抹杀,在胶东地区的敌后地区,主要面对的敌人是日军与伪军的混合队伍,对付敌人的扫荡。其次,电视剧里面肯定会有夸张的成分,不可避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地雷战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的民兵爆破英雄----于化虎。于化虎是山东海阳人,他制造了石雷,字母雷等等大名鼎鼎的地雷,而且还发明创造了拌雷,梅花雷等五花八门的布雷方法,而且他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就是用一颗雷杀伤7个敌人的记录,注意是“杀伤”,不是“杀死”。所以从于化虎的身上我们看出几点:一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民兵,能够创造性的使用地雷,确实不容易。二是游击队使用的地雷杀伤面够广,但是威力可能不足,基本是以杀伤为主。因此电视剧里面反应的动不动就将好几个人炸飞的场面可能就有点夸张了。另外,于化虎他们还把地雷的种类发展到20多种,可以说是完全把日军的脑袋给搞晕了。不管是石头,瓦片,钉子,反正各种各样能用的都用上了,简直让日军有点胆战心惊。虽然这些地雷爆炸可能不至于会杀死多少人,但是只要一炸石头,钉子,铁片满天飞,一不小心削掉半个耳朵,打瞎一只眼睛,炸掉半根手指是常有的事,如果运气不好正好站到地雷上一命呜呼也是必定的。因此,正是这些地雷有效的遏制了日军的扫荡,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虽然不是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神通广大,但是也足以让当时的日军和伪军感到胆战心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读历史,品人生,讲杂谈
作者最新文章从中越边境扫雷回顾两山轮战:最可怕的是地雷
逐渐远去的两山轮战1979年到1989年的中对边境冲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1979年2月到3月的自卫反击战,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4月,围绕老山和者阴山地区所进行的作战,第二个阶段持续时间比较长,基本上一直反复争夺、对峙到1989年。由于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着老山和者阴山的两山地区展开,同时参战部队是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轮番上阵,所以也被称为“两山轮战”。图1:由于作战主要是围绕着老山和者阴山的两山地区展开,同时参战部队是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轮番上阵,所以也被称为“两山轮战”。日,昆明军区(后并入成都军区)第14军40师和第11军31师分别对老山、者阴山一线越军展开大规模拔点战斗。在老山前线,40师一部仅用7分钟就占领662.6高地,5小时20分攻上老山主峰。而在者阴山,31师师长廖锡龙更是一战成名。廖锡龙在战前就亲自侦察敌情,勘察道路,为迂回部队选择最佳穿插道路。总攻即将开始,迂回部队因道路难行而尚未到位,廖锡龙果断下令总攻推迟20分钟。20分钟后迂回部队终于赶到,但廖锡龙却又下令再推迟20分钟,让匆忙赶到疲惫不堪的部队能够稍事休整。40分钟后,总攻开始,参战部队仅以阵亡还不到100人的微小代价就占领者阴山全线,全歼越军两个连,重创越军两个营,击溃越军三个团。因此战后才一个月就升任11军副军长,四个月后的1984年9月又再升任11军军长。1985年6月再升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一年时间里就从师长升到军区副司令员,这样的晋升速度在解放军中也是相当罕见。此后,廖锡龙历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并于2000年晋升上将。图2:在两山轮战中一战成名的廖锡龙将军在收复老山、者阴山之后,越军自然不甘心失利,不断发动反击,于是双方你来我往,形成了频繁的拉锯战,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战斗有”、“6.12”和“7.12”之战。在这三次激战中,“7.12”之战规模最大,越军出动六个团对我14军40师一个团的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对于越军的反击,我军通过各种侦察手段早已掌握了相关情报,前线部队已经严阵以待。当天凌晨,前沿守备部队多次发现地雷爆炸和人员活动,前线指挥部判断越军正在展开,于是在3时05分命令3个炮兵连对阵地前300米进行火力反准备,连续两轮齐射,炮弹全部落在集结准备攻击的越军队形中,越军两名营长被炸死,部队伤亡很大,但轻伤员无一呻吟,重伤员致死不动,失去指挥的部队依然蛰伏如初,不慌乱,不暴露,无线电也保持静默,颇有几分志愿军邱少云的精神。指挥部见没有异常,就没有继续命令炮击,只是让一线守备部队加强戒备。5时越军开始全线猛攻,来势极其凶猛,我军集中了老山地区所有炮兵,甚至连师属坦克营的坦克也都一字排开用坦克炮开火,全面展开火力封锁。从阵地前沿300米到越军纵深后方,组成三道炮火封锁线,简直就是三道无法逾越的死亡地带,在这样的猛烈炮火下,越军主力无法靠近老山主阵地。到下午我军炮兵战前储备的2.5个基数的炮弹全部打光,炮火出现暂时停顿,越军一个营趁机抢占我一个高地。我军炮弹补给到位后,一个榴弹炮营掩护一个步兵排进行反击,仅用15分钟就夺回高地。当我军攻上高地时,敌军一个营只剩下6个活人。在这天的战斗中,越军六个团轮番发动了营团规模的集团冲锋,这在整个两山轮战中都是很罕见的,结果成为我军炮火的理想目标,白白遭受了巨大伤亡,一整天寸土未得,反而在阵地前留下了3000多具尸体。这一天的伤亡就占整个两山之战越军伤亡总数的40%,损失惨重可见一斑。两山轮战,对解放军的建设影响深远,大批部队得到了实战锻炼,一大批优秀将领走上了高级指挥岗位。同时越南在十年时间里受到打击和牵制,无法休养生息,导致国力日见空虚,错过了经济起飞的大好机遇。同时苏联为了支援越南,不得不每年都要向越南提供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猫耳洞的裸体大战提到两山轮战就不能不提到猫耳洞。所谓猫耳洞就是一种防炮洞,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在两山轮战中成为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数十人,其功能主要就是防炮、隐蔽、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因为洞口形似猫耳朵而得名。由于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常被战士们当作天然的掩体,这些天然溶洞也逐渐和人工挖掘的猫耳洞混为一谈,都被称作猫耳洞。图3:由于洞口形似猫耳朵,所以这种防炮工事被叫作猫耳洞早在抗战时期,猫耳洞就已经出现了,说起来还是日军的创造,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之战中,日军被八路军重兵包围的冈崎支队就曾挖掘过猫耳洞工事,战后八路军还专门组织干部前来学习日军的猫耳洞工事,从此成为八路军的标准单兵掩体结构。但是猫耳洞最为出名的当然就是两山轮战。猫耳洞第一个特点就是狭小逼仄,进出必低头,站立须弯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那种压抑憋闷的滋味,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第二个特点是阴暗潮湿。两山地区处在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衣物和食品容易霉烂变质。尤其进入雨季后,阴雨连绵不断,太阳更是难得一见。猫耳洞一般又是地势低洼,入口狭窄,阳光更是难得照进来一丝半缕,雨水倒是肆意向里流淌,使得洞内积水满地,有时水深竟然漫过膝盖,人在洞里根本无法蹲坐,要想躺下休息更是奢望。而潮湿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根本无法穿衣服,潮湿的衣服很容易贴在身上,不但难受,还很容易生皮肤病,甚至全身溃烂。特别是最娇嫩的裆部肯定就是最早出现问题的部位,于是烂裆就和猫耳洞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有猫耳洞的地方就一定有烂裆。先是裆部奇痒难耐,继而就是溃烂,以至发展到腋下、双脚,严重的全身感染。集体抓痒也就成为猫耳洞的异常景观,只要一个人开始抓痒,其他人就彷佛受到感染一样立刻跟着抓痒。由于前线大量指战员都患上了皮肤病,大大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中央军委要求“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力量”,尽快生产出一种综合治疗皮肤病的特效药,80年代初,国家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皮肤病专家,研制出许多野战防治皮肤病的制剂送到前线。但战士们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脱掉裤头,即使是最害羞的士兵,也坚持不了几日,就会坦然脱去裤头。因此,两山轮战也就成为了在人类战争史上唯一一个裸体大战的特例图4:猫耳洞的条件非常艰苦如果说潮湿闷热还能咬牙忍受的话,那么洞内污浊不堪的空气,霉味汗酸味,还有说不出名堂的腥臭味,那就简直是令人窒息了。更为可怕的还有各种热带昆虫蚊蠓、蝎子、蜈蚣四下出没,有的猫耳洞里还会有蜥蜴、老鼠、蛇虫……甚至有的战士会省下口粮饲养猫耳洞里的蟒蛇,因为蟒蛇不但可以与人和平相处,而且只要有了蟒蛇,那些蚊蠓、蝎子、蜈蚣就不会光顾了。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战士们还要随时面对激烈的作战,以及负伤和牺牲,其中的艰辛真的无法用文字来形容,难怪曾经在猫耳洞里生活战斗过的士兵这样评价“洞中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要随时准备战斗南疆的硝烟已经平静了将近二十年,但是那些曾经在猫耳洞里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还要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死相搏的将士们,他们无愧于最可爱的人这一光荣的称号。最可怕的还是地雷再回到地雷,我们对地雷的印象大多来自电影《地雷战》,但是现代战争中对地雷的应用,远不是当年电影中那句“不见鬼子不挂弦”那样简单。地雷挂弦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拉发雷,而在两山轮战时,地雷光是触发方式就有拉发式、绊发式、压发式、遥控式等很多种。引爆方式有一踩就炸,也有踩下去不炸一抬脚反倒炸了,还有跳起来才炸的。产地有美国的、苏联的、中国的、越南的。材质有铁壳雷、木壳雷、胶壳雷、塑壳雷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样一来,地雷的威胁也就自然非常大了。当时最有经验的老兵都一致认为,最可怕的还是地雷,因为地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图6:两山前线地雷数量大密度高,图为战士们正在雷区开辟前进道路地雷非常适合在亚热带丛林地带中使用,所以当时双方在两山地区都布设了大量的地雷,数量之大密度之高,都是战争史上所罕见的。以一个战例来讲,解放军在某无名高地铺设地雷,在阵地前沿,正面1500米,纵深20米至30米共铺设132枚各型地雷,平均30平方米范围就有1枚地雷,走不上几步就会踏上地雷。越军三次偷袭都因为踩上地雷而暴露,不仅难以靠近阵地,还付出了7人被炸死多人被炸伤的代价。到了80年代,地雷的分类也逐渐细化,专门对付步兵的反步兵雷就成了两山地区所使用地雷的主角。反步兵雷又称杀伤地雷,是一种埋设于地下或布设于地面,通过目标作用或人为操纵起爆的一种对付软目标的爆炸性武器,专门用来杀伤人员、马匹等有生力量,按杀伤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爆破型和破片型,爆破型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杀伤人员,破片型则是利用爆炸产生的飞散破片(或***)来杀伤人员。此时的反步兵雷装药越来越少,装药量的减少不仅使地雷重量减轻尺寸减小,更便于携带和隐藏,更重要的是装药量减少后,人踩上地雷不至于被炸死,却会被炸伤脚掌和小腿。而在战场上,为了救助一名伤员可能需要四五个人,后续还要治疗休养,如果残废的话,国家还要负责其后半生的生活。炸死一个人却只需要简单的掩埋。相比之下,炸伤一个人比炸死一个人能够消耗更多资源,显然更为合算,但是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却是更为残酷。转播到腾讯微博图7:就连老兵也对地雷忌惮三分当时解放军最常用的是72式反步兵雷,这种地雷吸收了当时国外先进地雷的设计经验,运用预置破片技术,使其杀伤威力大大增加。采用中国独创的塑料雷壳包裹杀伤***设计,爆炸后的杀伤破片达到650枚,地雷被引爆后在其14米的杀伤半径内完全没有死角。72式反步兵雷尺寸很小,直径79毫米,高度35毫米。重量又轻,战斗全重仅为125克。再加上除击针和弹簧等少数金属部件外,绝大多数零件都是塑料制成,所以金属探雷器极难发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整体式引信,也就是将引信整合到雷体之中,无需在布设前再***引信。大大简化了结构,也便于在战时快速布设。其他地雷大都采用圆柱型击针簧,但72式反步兵地雷却别出心裁采用了片状击针***,也就是一片向上弯曲的钢片,可以在保证击发能量的同时,尽量压缩击针簧的纵向尺寸,所以整个地雷的高度仅有35毫米。当地雷压盖被踩踏时,压盖下降,迫使击针***向下翻转,并带动击针***中心镶嵌的击针打击起爆管,从而引爆地雷。72式反步兵地雷的布设也极为简单,先将起爆管从地雷底部旋入地雷,然后将地雷放入雷坑或直接置于地面并加以伪装,最后将其保险销拔出,地雷随即进入战斗状态,一旦受压便会爆炸。图8:72式反步兵雷,尺寸这么小,但威力却不小据不完全统计,两山轮战期间,解放军伤员的三分之二是由于地雷引起的。战争中地雷对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尚且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战争结束后残留的地雷对于平民来说,那威胁就更大了。几十年来历次战争的实际情况也表明,地雷对平民的伤害更是严重。而且埋设一枚地雷只需要10美元,但清除一枚地雷却至少需要5000美元,在战争结束后清除地雷绝对是项巨大的工程。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才提出了《禁止地雷公约》,倡议全面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这次排雷的地区,仅文山州地区,自1979年以来,因触雷导致伤亡的就有近6000人。同时由于地雷的威胁,文山还有数万亩土地无法耕种,所以广大边民对此次排雷充满了期待。此次解放军组织的第三次中越边境大规模排雷,需要清除的雷区情况比前几次更加复杂,环境更加恶劣,扫除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排雷部队将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排雷、纵火毁雷、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等相结合的方法,排除50余平方公里的雷区,对20余平方公里雷区实施永久封围,彻底解决雷患问题。图9:战争虽已远去,但地雷依然威胁着普通平民
猜你感兴趣
更多精彩内容
大家都在看
新闻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