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套3D游戏电脑,好心友友请回复,我专...

查看: 13652|回复: 37
3D游戏时,机箱有滋滋的杂音。是否电源高频声?
换了块MSI的5850,电源是NEO HE500,显示器u2208(dell***换过一台)
在玩游戏时,听到机箱附近有滋滋的杂音,间隙性的出现,声音还挺明显
但是退出游戏后,这样的声音就没有了
之前的老显卡倒没听见这种声音。
请问,这个是所谓的电源的高频声嘛?还是显示器发出的?
能否消除?
应该是显卡的高频声
打开机箱运行游戏,仔细听,足以排查。
供电的电流声
显然是显卡的供电声。
刚买的TPN650.。。。同LZ的情况一样,非常确定。。。裸机时仔细听过了
显卡,电源都有可能
开盖又仔细听了,基本确定是电源的。。
运行FurMark,也会有明显的声音,一关FurMark,声音就消失
这个不知道对电源、对其他硬件有影响嘛?
又发现两个可能会引起电源响声的动作
一个是鼠标滚轮滚动,电源也会有这种声音,不过没游戏时那么大
二是看碟的时候,声音大小和鼠标滚轮滚动差不多,但是只响几秒就停,然后拖动进度或者全屏切换时又响几秒
这两个以前没留意,不知道之前有没有这种响声。
应该是显卡 供电的声音!
是电源的,你多少W的?
带不起5850了...不是功率不足,就是老化了
我手上就有一个,用集显没事,以上独立显卡(6针供电的那种)电源就滋滋响......
一跑测试一分钟内必断电....
显卡的电流声音啊
呃,我的tt电源也会了,换了个台达的就没事了
显然是显卡的供电声。
我的9800GTX+也是一样,开了3D就有电流声音!
那就是显卡风扇自动调节,温度高了,风扇转速高哇
有点像电源的哟。。现在的东西越来越像电老虎了。。。
我的电源也有这个声音,是正常的
我的电源没有这个声音
是不是风扇转速提高了,有切风的声音,我的显卡也是一样,平时低转速,一玩3d游戏显卡风扇转速就提高了,有滋滋的声音,LZ可以试验一下恒定显卡风扇转速看还有没有。
Powered by Discuz! X3.4来中国做3D建模师快三年,我终于开始学中文了
口述丨小加
采写丨张奕超
我叫小加,在中国认识的朋友们给了我这个名字,因为他们老记不住我的本名,就说既然你来自加拿大,就叫小加好了。
2014年底,从小土生土长于加拿大蒙特利尔,连大学都在那儿读的我,在23岁的时候来到了中国。现在,我在上海做3D建模师,平时的工作就是为电子游戏里的角色设计手办,我设计的作品会在深圳生产,大部分销往欧洲和美国。
我做的是“3D建模”,但毕竟是在电脑上完成的,你只能在屏幕上看到它,不管是为3D电影还是为游戏做角色设计,说到底还是2D。做3D模型给我带来的成就感很特别,因为我最终能实实在在地把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为一个实物的手办。
回头看3年前,我怀着忐忑来到中国,不知道这个地方将会给我带来什么,不知道我能不能适应这里。现在,我开始学中文,尝试更多了解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我的工作很忙,但也给我带来很多满足感,还是很开心自己当时抓住了这个机会。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偏创意的环境里,整个家族里做音乐的,画画的都不少,所以多少会受到一些耳濡目染。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从事艺术,我爸爸是建筑师,妈妈当护士,大我两岁的姐姐现在在教历史。
可以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玩乐高玩具,10岁以后就开始接触电子游戏了,还记得我最早接触,也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是《魔兽争霸3》。游戏建构了另一个世界,现实生活中,我在学校体育成绩不好,但是在游戏中,你却可以去探索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从事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运动,我想我更喜欢游戏里的运动吧。
我的表哥,也就是我大姨的儿子,比我大十多岁,但像个大孩子一样。他那时也在蒙特利尔,经常邀请我去看他的雕塑作品和2D绘画作品,也吸引了我对艺术感兴趣,未来也从事相关的工作。
当时我是这么想的,2D绘画已经不那么流行了,学了也难找工作,但蒙特利尔也有不少帮游戏或电影做3D建模的公司,我本身也很喜欢游戏,所以就去大学里读了“数字艺术和设计”,我们有两个方向,一个是3D电影,一个是3D游戏,我是游戏方向的。
大表哥当时已经来中国很多年了,他在上海一家叫做Ubisoft的游戏公司做艺术总监,自己还经营着一个做3D游戏手办的公司,我的另一个年纪比他小的表哥也在中国,在大表哥的公司做一些管理工作。
我大二那年,大表哥问我毕业后想不想来中国,他说公司需要像我一样会做3D建模的人,而且他也需要家人帮他,家人之间总是比较容易沟通嘛。
我当时不太想来。食物、环境、家人、朋友,家乡的一切都让我感到熟悉和自在,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蒙特利尔。
毕业的时候,我还是按部就班地找工作,不巧的是就在毕业前不久,蒙特利尔有一家很大的游戏公司倒闭了,这导致这家公司的很多员工流向其它公司,加上我们这批新毕业生,找工作变得特别难,我有朋友花了一年时间才找到工作。
我去了一家独立游戏公司,他们刚刚起步,正在做自己的第一款游戏。他们团队毕竟也比较小,给的薪水也不高,我想跳槽去一个更好的地方,所以也跟我表哥提了一下,问他能不能帮我牵线一些行业里的人。
毕业后大概一年吧,我实在很郁闷找不到好工作,想着或许去中国会是一个转机。
虽然知道有两个亲戚在中国,但我还是很担心,毕竟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就把这一切告诉了好朋友Vincent,他跟我是同一个专业但学电影方向的。听完以后,他说:我陪你去。
当时Vincent的上一份工作合同刚到期,他知道我们即将在中国做什么,也很感兴趣。我总算对去中国没那么担心了,有这么一个好朋友陪着我。
Vincent的支持帮我下了要来中国的决心。来到中国以后,Vincent成为了我的舍友和同事。两个月前,他刚刚回加拿大,打算再去读一个商科的研究生,以后自己创业。
来中国的时候,大表哥已经去了深圳,二表哥则在上海,我和Vincent却去了苏州。
我们公司在上海这边主要做2D电影和3D的手办,苏州有一家100人左右的公司在做3D电影,生产手办的工厂则在深圳。我的老板,也就是大表哥,一方面想看看我们水平怎么样,另外也希望我们帮苏州公司的电影提升水平,所以先派我们去苏州。那段时间他们做了一部叫做《洛克王国4:出发!巨人谷》的电影。
本来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很重要的,但事实稍微有一些不尽人意。我们的确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技术上可以有什么改进,美术上可以如何,但等我们提出来以后,要不就是因为要赶电影的上映时间,他们没有时间改,要不就是因为预算不够,只能作罢。的确,如果想让电影制作更精良,成本提升不可避免。
我们还做过一个挺有意思的工作,帮一部3D动画电影做前期的角色设计。不过因为管我们这个事的负责人在上海,沟通就变得比较困难,我们很难有即时快速的沟通,后来这部电影黄了,我们做的角色最终没用上。
这段时间里,我们也偶尔会接到一些做3D手办的工作,或者他们会让我们短期出差去上海帮忙。考虑到我们在苏州其实作用不大,而且我和Vincent来中国,主要还是为了做手办。在苏州呆了一年半以后,我们决定搬到上海。
正式搬来上海做3D手办是在2016年2月,这里的工作比苏州更忙,但也更有意思了。
设计3D手办大概可以分成两步,艺术的部分和工艺的部分。
一般客户会先把给游戏角色设计的初始3D模型发给我们。但因为它们是为游戏设计的,单个角色分辨率没法太大,否则电脑带不动,而且一般而言它们的动作都比较放松,不适合直接用来做手办。
我们拿到这个初始3D模型以后,会先把它放到一个合适的姿势上。多了解这个游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角色的性格和状态,以便确定角色的姿态。比如你要给一个女性角色设计手办,她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女战士,随时准备战斗,还是正处于危险和害怕之中?展现这两种状态的姿势当然是不一样的。
我们为《刺客信条》电影设计的手办
确定姿势以后,我们就会给3D模型增加细节了,皮肤的质感,或者一副盔甲,一件武器等等。从初始模型开始,我们需要不断细化,一点点打磨作品。这个过程中当然我们也会跟客户沟通,一边做就会一边给客户发一些照片,他们可能会说我挺喜欢的,也可能我不太喜欢这个动作等等,我们也需要根据他们的意见做修改。
艺术这部分结束以后,我们就会进入工艺的步骤,为3D打印准备材料。在这一步,你需要把一个作品拆分成很多个小部分,这样才能下厂生产。
生产的流程是:3D打印初始模型,对模型做修改和调整,然后根据原始模型生产模具,用模具制作小零件,再把这些不同的零件拼装起来,最后是上色。
一般,一件作品是由30到40个零件组成的。当我们考虑如何拆分零件时,会考虑3D打印,制作模具、上色和材料等几个方面因素。
打比方说,3D打印的机器只能打20厘米长的物件,如果打印更大的东西,会损失掉一些细节,但我们的成品有30厘米长,我们就需要把它分成两部分打印。
为《刺客信条:起源》设计的手办
这其实有点像工程计算类的问题,需要思考每个部分的厚薄程度是否合适,如果太薄,这个部位可能容易损坏,如果太厚,又会提升我们的成本,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案。
从哪里拆分有时是很好判断的,双手、双脚和头一般都需要分开。有些细节也需要注意,比如这个角色穿着金属盔甲,皮肤和盔甲颜色不一样,这种也需要分开,这样工人可以给这两部分分别上色,效率更高。
虽然我们生产的时候把手办分成很多个零件,但当然还是希望拿到手办的人看不出来。你买一个手办,肯定不想看到它的手和身体之间有条明显的界限吧,所以我们设计时也会想,怎么样能把它藏起来,让人看不出来。
进入工厂流水线,一个3D手办从生产到上市,要经过很多不同的工人手上。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也需要保证让一个对手办角色不熟悉的工人,能够准确地把手办组装起来。如果你的角色双手是同一个姿势,就很容易搞混,我设计的时候就需要稍微让它们有点不一样。
几年前初始模型都还是雕塑师直接做,现在我们都用3D打印了,因为它能呈现的细节更丰富,人物更逼真。
3D打印是在深圳工厂进行的,所以我一般都不会接触到初始模型的实物,不过他们打印完还是会发给我看,比如这部分的细节是不是有所损失,那部分的是不是太薄了容易损坏等。最后深圳那边会为制造模具做修改,但因为3D打印成本太高,他们还是尽量不会直接重新打印一次,而是在初始打印的模型上做修改,一般做出来的作品会跟我设计的版本大概有95%的一致性。
我们希望尽量做物美价廉,让大家买得起的手办,比如我们用PVC材料,材料本身不是很贵,但是看起来会比较有质感,某些比较小和贵一点的作品,也会用到树脂。单买一个尺寸大概是25厘米左右的手办,我们的价格大概是四十到五十美元,除了生产零件的部分,拼装和上色都是手工的,但如果直接买欧美公司生产的,可能价格会是500美金一个,当然他们的尺寸也会更大。
为《看门狗2》游戏定制的手办
我们做的手办很多是专门为游戏定制的,在一般的商店里买不到。这其实也算是一种营销手段,你需要跟游戏一起提前订购,才能拿到这个限量版手办,如果不提前买就没有了,这样也有助于游戏公司售卖他们的游戏。
拥有这样一个手办的感觉特别酷,比如你可以跟同样喜欢这款游戏的人展示这个手办,如果人家问:哇,那我去哪儿能买到呀。你就可以回他:哦,已经买不到了。
比如说游戏本身是40美元,可能整个礼包会是110块,然后你可以获得游戏的画册、一个手办等等关于游戏的周边。我以前也买过一次,当时其实我对那个游戏不太了解,但很喜欢这些周边的东西就买了。现在我每天都被手办环绕,可能买的想法就没那么强了,如果游戏我特别喜欢,或者那个手办做得很好,我应该还是会买的。
目前我们公司有大概8位3D艺术家,一般都是一个人负责一个项目。一般我会需要花1到2个月时间在艺术上,然后花1到2周时间在工艺上,加上还要修改等等,总共我这边大概会花2到3个月时间吧。有时如果要赶急活的话,公司也会把一个作品拆分成不同的部分,让3到4个人合作完成。
一般找我们定制手办的客户都是欧美的公司,暂时还没有中国客户,这些客户针对的,也更多都是欧美的游戏用户。我们比较专注做电子游戏手办市场,日本的手办当然很强,但他们更多是跟动漫相关的,也更可爱一点。的确有些公司和我们的业务有交叉,整体我们的竞争力还是不错的。
为《星球大战》设计的手办
接下来我们也在想做一个购买版权的合作,目前我们主要还是靠客单,但如果购买了版权,我们就可以自主开发作品并售卖了,不用等着客户的单子。设计我们自己的角色当然也是不错的主意,不过很多消费者还是比较倾向于购买自己已经熟知和喜欢的角色,毕竟一个手办也不是很便宜。
很多人问我打算还在中国呆多久,接下来打算回家吗,我想还是顺其自然好了。
我很喜欢现在这份工作,能够最后拥有一个自己能把玩的手办,成就感跟做3D电影或者3D游戏是很不一样的。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因为盯着它太久,变得对它又爱又恨,等看到最终成果,还是会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在工作中我也会面对不同的客户,有点像在很多不同的公司工作,跟我只在一家公司做游戏还是很不一样的,现在的状态很有趣。而且目前我做的这份工作,在加拿大很难找到,如果我在加拿大,要做到我现在做的作品水准,可能需要大概10年的经验,但我毕业不久就可以接触到这些东西,结果也一样很不错。当然,我还是很需要继续学习和提升的。以后可能我会回去做游戏,也可能不会,谁知道呢。
我读大学也还住在家里,来中国让我不得不独自面对很多事情,学会独立。中国的消费很便宜,文化也不一样,好处是带来了很多新鲜感,但我当然也想念家乡熟悉的语言、文化和食物。人总是要尝试去看生活中好的方面,如果我走了,我一定也会想念很多关于中国的东西。
在亚洲旅行,花费相对比较低廉,这也是让我还很想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的原因。
旅途中的我
以前在苏州的时候,公司给我们配了一个翻译,让我们能跟同事们沟通,不过很多同事英语说得不太好,很难跟他们真的深入沟通和交朋友。
苏州的生活节奏很悠闲,各种开销也比较低,在这座城市里,我逐渐适应和喜欢上了中国的生活。工作之外,我们在苏州交到了不少朋友,我现在在上海有时也会想念他们,幸运的是上海和苏州离得很近,前几周我还刚去了一趟苏州找他们玩。
现在在上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更忙碌了,不过我也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最近开始重拾健身的习惯,一个月前我也开始上中文课了。
基本的生存必备中文我还是会一点的,比如多少钱啊,打车啊,但我挺想学会和本地人沟通,和本地人交朋友的。此外学一门语言还是很有趣的,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跟中国客户打交道呢。
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一个有趣的生活瞬间,一次有意义的远行......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有故事My Story”栏目长期接受第一人称作品投稿,欢迎写下你的故事。
投稿请发送作品到邮箱: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我有故事」栏目
/ 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谈过这样的恋爱/
这本书从策划、采访到出版,历时一年多
第一本以城市作为经脉维度,讲述故事的杂志书
记录了上海五原路、台北、厦门等城市的故事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