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小朋友如何赚钱想出名赚钱,有木有戏院可以让...

停映三十年:鼓浪屿延平戏院将重新开放_厦门新闻_海峡网
您现在的位置:&&&&
延平戏院重修后挂上上世纪三十年代及之后出名的电影海报。
延平戏院票根。
开栏的话:
近段时间来,关注鼓浪屿的人一定会发现,&变化&与&乡愁&成了人们描述这座岛屿的高频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脏&与&乱&正在远去,&静&与&净&逐步回归;&乡愁&却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景点的修复,一个场景的再现,甚至是一座老宅的新生,都让人们感慨,以前的鼓浪屿又回来了。而这,正是鼓浪屿作为国际社区的魅力所在。
晨报今起开辟《鼓浪听涛话古今》专栏,讲述发生在琴岛的&变化&与&乡愁&的故事,在新光旧影的交错中,见证时人为继承和发扬鼓浪屿文化精髓所做的努力。
1987年停映后,延平戏院不会想到,在经历了30年的停映后,放映厅还能播放上个世纪的老电影。
来自深圳的&90后&游客小林来到鼓浪屿市场路6号,邂逅了延平戏院。他在这里看到了旧放映机,上个世纪的电影海报,触摸到时光的记忆。&真是太神奇了,原来电影是这样放映出来的。&小林还在放映厅看到了在拍摄的电影《泉水叮咚》,里面有个小男孩,竟然是陆毅小时候扮演的。
留住时代的记忆,遇见久违的乡愁。通过整治提升,一大批与鼓浪屿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依托被留住了。记者昨日从鼓浪屿管委会了解到,9月初,鼓浪屿综合展示中心、毓德女学校旧址、延平戏院旧址、大北电报公司遗址、博爱医院、会审公堂、宏宁医院、黄氏小宗、美国领事馆旧址、中南银行旧址以及***公司(鼓浪屿邮政局一楼)等将面向社会开放。
保留旧票根记忆不磨灭
老鼓浪屿人白桦回忆起自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延平戏院看电影的情形。那时候娱乐项目比较少,看电影是鼓浪屿人最好的娱乐活动之一。他当时只有十几岁,经常和同学相约看电影。
&从延平戏院楼梯走上去,楼梯口就是卖电影票的,现在我还收藏着当时的票根和海报。&据了解,以前看电影还会有黄牛倒卖戏票,不太好买。
在延平戏院,白桦看过不少南斯拉夫、印度和日本的进口影片。他对《追捕》《桥》等电影至今记忆犹新。&每次看电影,电影院都坐得很满,人很多。我有时跟同学一起去看,大家座位不挨着,还经常会在外面和人换票,想和同学挨在一起。这次你请我看,下次我请你看,看电影也增加了同学的情谊。&
菜市场、电影院是与鼓浪屿居活息息相关的场所,这里承载着老鼓浪屿人的时代记忆。
白桦告诉记者,由于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电视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港台歌曲逐渐风靡,在街心公园有时也用临时投影仪,免费给大家放电影。延平戏院后来不再营业了,但是鼓浪屿人对这里的记忆难忘。如今,延平戏院又重新修缮,和鼓浪屿居民见面了。
白桦也再一次来到这里,&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过去,在戏院里,有观众找不到座位时,工作人员打着手电,根据戏票的号码帮忙找到几排几号。&
恢复旧面貌 9月将开放
延平戏院不仅是鼓浪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区生活的见证者,还是鼓浪屿引领时尚的地标建筑之一。
延平戏院从1931年投用,建在鼓浪屿市场上面,是以标准的电影院模式来建设的:戏院内设楼下普通席和欧式风格的楼上雅座,约710个座位,观众席正对的舞台就是演戏、放电影、说书的场地,室外有长廊,可供观众休息。当时的延平戏院是厦门乃至最为先进的电影院。
戏院开了11年,1942年停业。抗战胜利后,&和乐影业公司&租用它放映电影,改名&鼓浪屿戏院&;1956年起,改名为&鼓浪屿影剧院&;1979年又改名为&鼓浪屿电影院&,1987年鼓浪屿音乐厅建成后,鼓浪屿电影院停映。
停映后,延平戏院成了卡拉OK歌厅,大堂被隔成一间间小房间。再后来又被改造成住宅,廊道被堵,原来的回廊面目全非,大堂部分也变成了员工宿舍,部分成为货物的仓库。
如今,延平戏院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改造,修旧如旧,木头门、旧式电风扇都露了出来。这座停映了近三十年的戏院,逐渐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回廊被打通,有进出口。戏院楼下也建成电影博物馆,供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电影的诞生。
据悉,9月初延平戏院将向市民开放。
原市文化局局长、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彭一万:
记住历史 引起共鸣
没有延平戏院之前,想看电影只能到厦门岛。&当时从鼓浪屿到厦门岛可没那么容易,要坐小木头船。&原市文化局局长、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彭一万表示,在当时人口不足两万人、方圆不到两平方公里的鼓浪屿,能开一家戏院很不简单。
彭一万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前,自己曾到延平戏院(当时名为鼓浪屿戏院)看电影,&当时有很多外国电影风靡,体现了鼓浪屿的中西文化交汇&。
对延平戏院的回忆,是一种乡愁,这种乡愁是一张票根,一张海报。留住乡愁,就能留住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彭一万表示,延平戏院的重新修缮,对海外华侨很 有吸引力,小时候到海外去的鼓浪屿人,回来祖地,一定要去看一看,回想当时的情景。他说:&把过去的放映机、海报、影片都放在延平戏院楼下,作为一个电影 博物馆展览,修旧如旧,能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鼓浪屿发展的过程,也能引起老鼓浪屿人的共鸣。&
[相关新闻]
毓德女学校变身教育展览馆
如果说延平戏院的恢复重现了鼓浪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场景,那么,代表了鼓浪屿教育之光的毓德女学校则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浓缩了鼓浪屿百年教育历史的教育展览馆近日将正式对外开放。
有着百年历史的毓德女学校是厦门二中前身,这里走出了中国首位女性牧师何恩及、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以及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声乐教育家周淑安。
1880年,美国归正教会将女学堂迁到鼓浪屿田尾路,定名为&田尾女学堂&,也叫&花旗女学&,校舍在现田尾路14号。1910年,正式更名为毓德女学 校。作为女子学校,毓德在培养女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6年,全国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仅600名,而当时毓德女学校培养的女学生就有上百人。&上 海教会学校圣玛丽大学从毓德女学校吸收生源,林语堂的夫人就是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鼓浪屿申遗办文史学者吴永奇介绍。
在女性 的解放运动和受教育权上,毓德女学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74年,厦门成立戒缠足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缠足组织,毓德女学校作为教会的女子教育机 构立下严格的规定,要求女学生一律不可缠足。毓德女学校旧址见证了西方文化与近代教育在鼓浪屿的传播,尤其是西方传教士带动下的中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
曾站在历史高点的毓德女学校,近年来却被时代所遗忘。为了让毓德女学校的精神再焕发新的生命力,鼓浪屿教育展览馆应运而生。展览馆回顾了鼓浪屿百年教育 历史,还展出了不少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据悉,9月初,毓德女学校旧址鼓浪屿教育展览馆将正式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杨林宇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