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839|回复: 103
当今谢姓分布(谢氏是客家十大姓之一)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谢氏分布很广,谢姓是中国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3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有谢姓人,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按人口多寡排列,为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据有关资料显示,广东、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谢姓人较多。这四省谢姓人合计,约占全国谢姓人口的 45%。谢氏祖根地河南唐河、南阳二县 (市),谢氏共有聚族群30个,约3000户,13000人。 * W6 {4 B/ S! c' y- B. }
& && && && && & &&`0 ~( ]' e5 |* f0 p
& && && && &谢氏大多数为汉族,同时还分布于壮、侗、瑶、白、苗、黎、彝、回、满、土、畲、布依、仫佬、仡佬、土家、朝鲜、蒙古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中。其中,白、壮、侗、布依族谢氏,系由谢蛮融入形成;瑶族谢氏,有部分系湘南汉族谢姓男子入赘瑶族,所生子女便继承父姓而为谢氏,还有一部分系由壮族谢氏融入形成;畲族谢氏,系原居于广东的瑶人,东迁至福建漳平县谢畲演化而成;仡佬谢氏,系由其他族谢氏久与仡佬族杂居而逐渐融入仡佬族,主要散居于湘西。至清末,多数演变成汉族,有的则成为苗族;满族谢氏,世居辽东,有满洲的汉族谢氏融入满族形成的,也有满族多字姓改为单字谢氏的;土族谢氏,系由谢加氏简化而成。
" j0 S+ k& o6 Z! C# K# `&&k- r& n2 @
& && && && && & # v$ T2 L/ m% ]
& && && && &谢氏还是客家十大姓之一。“客家”是汉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形成于4世纪初至13世纪末。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接连发生战乱,一部分汉人因避难南徙渡江,至唐末及南宋末,中原汉人又大批过江南下。这些汉人,经多次迁徙,辗转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些汉人的自称。客家人以广东东部的梅州、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市县最为集中,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福建、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及欧美一些地区。他们的语言保留了较多的中原古音韵,称为“客家话”。
& && && && && & . _0 U& G3 V7 h% E8 P7 G
& && && && &到了当代,谢姓人的分布呈现出更加广泛的趋势。目前谢姓在全国的数量已有数百万之多,占全国大姓中的第24位。在分布上,除已遍布于各省以外,在南方各省尤其人口众多。当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所致,谢姓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人口也是有多寡之别的。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中的部分省市的谢姓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显示,谢姓的人口分布就有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规律。具体说来,在被抽样调查的全部174900人中,谢姓人口有1186人,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0.678%,在所调查姓氏中位居第 * i3 l& R; \1 j% H( L( t
& && && && &29位。如果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185人姓谢,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数的0.742%,位居北京大姓的第25位;同样,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11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454%,位居上海大姓的第49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7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 5 w5 H0 m3 X4 }
& && && && &0.311%,位居陕西大姓第60位;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159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635%,位居辽宁大姓的第29位;在 ' P8 T9 ]( T&&x1 \# ~
& && && && &25239个四川人中,有271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1.074%,位居四川大姓的第22位;在25646个广东人中,有190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41%,位居广东大姓的第33位;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193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65%,位居福建大姓的第23位。 3 N* T& V: |; t' U' X: i8 T
& && && && &谢姓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在国内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为集中的基本格局: ' K5 Z" g) C5 W&&\
& && && && &(一)河南省
& && && && && &
& && && && &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但该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迁或影响在外,留下的大多在接连的战乱中死亡殆尽,因而在当代的河南省谢姓居民中,大多认定是在明代时由山西洪洞等地回迁而来的,并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当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阳市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的谢姓人,便是清代洪洞县移民的后裔。相传明末李自成军几乎把当地居民全部杀光,因此他们才在人清以后有奉命人迁之举。他们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谢营,后在雍正年间一分为二,并因有东西之分而称东西谢营,其中西谢营便是他们的原居地谢营。当地的谢姓人口如今已达数千,尊谢义为始祖,并说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疯癫无后外都有后代传世。其中五人的后代现居西谢营,二人的后代居东谢营,一人迁居鲁山县桐河嘴谢营,一人迁谢庵。后来,在西谢营居住者又有人迁唐河谢岗、谢庄、谢冲、双桥等地,居鲁山者迁唐河营苍台谢家庄(旧称老鸹窝谢庄),居谢庵者迁瓦店等地。自民国以来,由此外迁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谱之举。他们分布在当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鲁山、方城、湖北枣阳、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响的谢姓支派。 ) z. z% l2 H& b3 q: A# |- ^
& && && && && & 2 |, R7 |% M0 Z+ c/ O, S/ C
& && && && &与南阳谢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带的谢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回迁而来的。他们尊奉元处士谢成为始祖,而谢成也被认为是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三十四世孙。谢成之后,这支谢姓人又分居于县中的柏岗、谢家堂、潮庄、槐邱寺、谢坡等地。如今人口约有四万之多。其中居谢家堂者是谢成次子谢叔宗的后代,是在谢叔宗孙谢斌、谢志时因避水患而迁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谢成第三子谢季宗的后代,是在谢季宗之子谢敏、谢忠时迁居的;谢成长子谢伯宗仍留居柏岗一带。为了记述各支派的发展繁衍过程,该支谢姓人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开始编修家谱,后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咸丰元年(1851年)两次重修,至 1 h$ M$ \' Z* V6 s
& && && && &年再次续修,成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蓝本。 &&f* B9 A/ V- P1 ~4 Q9 H, p
& && && && &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 " r7 o- s! Y+ f8 T% N7 c/ w6 I
& && && && &(二)浙江省
& && && && && & ; M8 B9 T0 m, t
& && && && &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的“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今天,生活在浙江南部一带的谢姓人便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是由谢裒及其三个儿子谢奕、谢据、谢安的后代发展而成的三大宗支。其在历史上除元朝时期诸人外,又有南宋重臣谢深甫、理宗谢皇后、明朝“状元宰相”谢迁等人知名于世。此外,今绍兴市一带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尊奉的祖先或是谢夷吾或是谢衡,亦即两位会稽山阴谢氏或会稽东山谢氏的开基祖,说明当地谢姓人在血统上还较为复杂。除此之外,北宋时任会稽知府的谢斯立曾被一些人认为是台州临海人,其祖籍也在今浙江南部地区。谢斯立的后代传至谢升一(壶山)时又迁居潮州,从而在广东东南部一带发展,而台州临海显然也正是其祖居之地。至今,在当年的上述几支谢姓人居住或知名之地,依然是当地谢姓人居住的最为集中之地之所在。 , i0 J6 B4 V/ F( x&&w$ C2 W* Y1 p
& && && && &(三)福建省 : ?$ B4 \0 |4 \6 \; z" ]
& && && && && & ) b5 ^/ I; k+ H
& && && && &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其在当代大约分布在全省的66个县的200多个自然村中,其中如安溪县城厢的过溪谢厝村、南洋村、员室村、石古村,参内乡的员潭村,以及福安城山、连江白河、龙岩、古田、仙游、莆田、泉州、宁德、南安、晋江、永春、惠安、石狮、厦门、宁化、永定、漳浦长汀等地,都有较多的谢姓人居住。其居住在安溪者相传是由兴州固始迁来,初居永安里东皋乡,至三世谢马成时又迁厚安。该支谢姓人在后来的传衍中颇为显赫,在宋代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谢仲规时曾被赐与紫金鱼带,人称金鱼谢氏或金鱼世第,其居住的地方又被称为谢衙巷,在今泉州市城厢仍见其名。 3 ^( Z$ c/ m$ X, [4 Q2 }% O
" U. _2 U- `* E' J6 R) g
& && && && && & 8 h: q4 k6 x. J% A
& && && && &龙岩一带的谢姓人相传也由兴州固始迁来,尊奉东晋豫州刺史谢万为远祖,最初迁居之地是宁化石壁,其后在谢澄源时迁曲溪口,再迁上杭古田上家邦、谢家坊,直到元朝末年由谢万十二郎迁龙岩上坪坞笼坑,而万十二郎也成为龙岩谢氏的开基祖。 + ^0 H2 a3 Y' _) c! P8 i0 B' c
" Z: s6 b7 c1 f& o" c
& && && && && &
& && && && &与龙岩近似,居住在今惠安一带的谢姓人相传迁自兴州固始朱皋镇。当时同迁的是兄弟四人,分别定居在福州闽县、晋江、惠安溪西、永春坂头等地。其中初迁惠安者失其名讳,被其后代尊为十八公,占籍于二十二都民安里科龙溪西。后来,十八公娶庄五娘,生谢光,并为之娶徐十四娘,生子三人,繁衍至今。在其后代中,居住在今东园镇上仑村的谢姓人尊谢执中孙谢昆山为开基祖,已传23代,有700多户、1700多人。他们使用共同的字辈,自谢昆山以来依次是:“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此外,他们自清末以来还编修了家谱,留传至今者主要有《上仑村西头刊家谱》、《长房刊家谱》等,其中的一些还由其移居马来西亚等国的族人带至海外。 4 M+ t1 q: G, N$ E- R
& && && && && & ( }! E&&{7 l! _0 x% @. s
& && && && &宁化一带的谢姓人多属于客家谢姓,县中的石壁是其祖先迁来时的中转站。其中一支的始迁祖谢文乐相传是申伯的四十九世孙,如今已传51代,亦即申伯的第100世。其自第28代起开始使用字辈,所用字辈依次是:“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现在所使用的字辈基本在“良”至“崇”之间,亦即其始迁祖的第四十二至五十一世孙。
& && && && &居住在永定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以及宋元之际的弋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的传人,始迁祖是元末人谢四九郎,初居永定洋背。其后代除在当地生息繁衍外,自第
& && && && &15世起又有人开始向外迁徙,到达台湾、印尼、四川、福安、漳州等地,仅在15—20世之间就有外迁者66户,其中有42户迁往台湾。如今,迁居台湾的人主要居住在高原村等地,人数已达数千户之多,而留居当地的人数则远远低于这一数量。 " m7 k) L) _) V0 b% `$ e
& && && && && &
& && && && &漳浦一带的谢姓自称是谢枋得的后代,或以他的字号相称为“叠山派”。始迁祖谢光启初居东区十七都赤水堡清水岩石边,后与三个儿子武庆、承庆、元庆再迁十五都锦湖城,称“西谢”,后又分衍洋尾石、鸟墩、茂林、东蔡、下墟、后雄、赤湖下品、城边、古史巷、埔仔,以及广东随丰、澄海、台湾等地。其中居住在后雄村一带者,所居之地原称锦湖城月是堡吉春社,以“敬爱堂”为堂号,所用楹联是“东山叠嶂丹山峙,淝水清流锦水长”,现有一百六十多户,人口近千。他们还使用共同的字辈,即:“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另外,迁居台湾的人有一些居住在彰化县二水乡,是前国民党高官谢东闵的祖籍所在。
& && && && && &&&* X&&K&&h2 e7 ^& f. ]
& && && && &居住在长江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约在明代时由建宁迁来,初居馆前乡双坑口村,现在则主要居住于新桥镇三坑口村一带。其始迁祖谢德麟初来时仅携子谢满子一人,至今已传21世。为了便于宗亲之间的血缘关系维系,该支谢姓人也编写了自己的字辈谱,即:“希君永应日。晋代家风振,明世祖泽长,人才常蔚起,仕绩庆繁昌。” " u' d! {' V* |+ W" V
& && && && &仙游一带的谢姓人相传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后唐建州节度使谢英之子谢祐时因家祸而迁居县中的苏里湖山度坑,娶妻黄氏,生子谢文炜、谢文炳。宋神宗时侍御史谢温及南宋进士谢洪、谢源、谢泽可、谢汝翊、谢升贤、谢懿德等人都是他的后代。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莆田、福清、漳州、永泰、永春等地,因所居之处多属兴化府管辖范围,故又被称为兴化谢氏。
& && && && &(四)广东省 / f) G4 D1 z7 a
& && && && && & : u1 \) g* z4 |7 W1 _
& && && && &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其中如居住在潮汕梅州一带的谢姓人都自称是谢升一(壶山)或谢逢春、谢寄生之后,其详情已见以前各章所述,在此不赘。所应提及的是分布在该省海丰、陆丰、丰顺、汤坑、潮阳、潮安、澄海、惠来等地的谢升一后代,以及迁居江西、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或国家者,还有一些联谊活动,仅在1999年底的一次祭祖扫墓仪式中就有来自海内外的万余人参加,可见其分布范围之广和影响之大。 # j5 r( V# A" B' H' P% \: u
明洪武四年,有一支由江西雩县迁入广东梅县,或由宁化迁居广东大埔,后再居梅县。宋元以后,谢姓便遍及全国各地。
9 M4 l5 x& Q&&O6 m- K
) I" X7 _* F! g6 b% [9 _: a
& && && && &(五)海南省 ; j. R) u) V" ]7 B4 d
& && && && && &
& && && && &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在此之前,出自杭州富阳谢氏的谢景温被贬至海南并去世于雷州,其第三子谢东望等人为守墓之故而留居于遂溪县槟榔村,后来又有人迁居甘蔗园村、文昌县山湖村等地。至于谢景温弟谢景平,以及南宋时临高知县谢景惠、晋江人谢渥等人,其后代相传也有在临高等地者。此外,在儋州市龙湖村集中居住着千余位谢姓人,相传由高州或电白迁来,但其祖先似乎与上述诸人无关,大约有另外的血统所出。
" H8 w) T) w&&`; M
& && && && &(六)广西自治区 0 l6 u" s5 H; I
& && && && && &
& && && && &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他有子四人,其中长子谢仁福的后代在后来迁居福建、广东等省;次子谢仁寿定居宾阳县,其后又有人迁居来宾、马山、上林、宜山等地;第三子谢仁双定居横县,后来又有人迁居灵山、贵县、钦州、平南、玉林、陆川等县;第四子谢仁全定居全州冷水滩一带,后来又有人移居湖南等地。近年,该支谢姓人曾在宾州谢氏家庙组织联谊会,进行各地宗亲的联络、修谱等工作,并与英、美等国及台湾的谢姓宗亲组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9 ^$ c" y&&L) B4 v2 J! G
& && && && &(七)四川省及重庆市
& && && && && &
& && && && &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民国时期,该支散居各地的谢姓人曾集中在一起排定新的字辈,以便接续已经用完的10个字辈。其所续字辈共有20个字,亦即:“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现在已传至“世”字辈以下,而以此辈最为年长。 - T/ @. w& m: f5 C& P4 _. q
& && && && &与岳池谢姓不同,居住在荣县的谢姓人以元末人谢隆福为始祖,最初居住于福建、浙江一带,后在谢余盛时迁居江西瑞金鸡公寨,又于谢永昌时迁居荣县,当时已是清朝初年。如今已传十余代,遍布于县中各地,并使用自己的字辈谱,即:“永世仁德茂,久远益传芳,敏达英才显,琼琳佩玉堂。” 3 S; X7 I- Q1 E; G' ?+ r$ Y
& && && && && &
& && && && &居住在通江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申伯五十八世孙谢伯琳之后,在南宋理宗以前居住于高安,后经湖北麻城孝感乡移居成都石磨子街,再迁通江犬道山鸡子顶女娲寨上桂花屋基(今瓦室镇桂花村),其后又有迁居合川、遂宁埃山(土扁)华山冢、平昌白土坪、崇清瓦铨坪、尚溪,以及北京西庙冢、安徽、台湾、越南等地者。其中桂花屋基因是其初迁之地,一直有外迁者来此寻根,近年还联合编修了家谱。
* s3 R" s! M& C; V# V
& && && && &双流、巴县的谢姓人具有相同的血统,相传原籍广东连平,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其始迁祖谢子越率领人川,初居简州西乡坝,后迁华阳老窑沟(今双流境内),并留居于此,其后裔又有迁巴县西里曾家场者,如今已传十余世。 . N+ r- x$ K4 b4 O$ ?6 ^) ]
& && && && &(八)贵州省
& && && && && & 贵州省亦即古代的夜郎国所在地,而“夜郎”二字根据当地史家研究,实即“谢郎”,亦即居住在深山溪谷间的谢姓人。该
& && && && &支谢姓人大约是申国灭亡后南迁的申伯后裔,自东汉以后多以谢为姓,成为夜郎国的统治者,直到唐末五代时期都是如此,唐代所谓的“三谢蛮”所指也是他们。故而,在汉唐间的历史上,该支谢姓人曾出了东晋宁州刺史谢恕、唐代夜郎郡公谢龙羽、黔州刺史谢元深、南寿州刺史谢强、邛州刺史谢汕、胖州录事参军谢文经等著名人物,宋代以后又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一支身份特殊的谢姓人。
& && && && &(九)湖北省
& && && && && & + z8 w5 P: o
& && && && &湖北是谢姓人较多的省份之一,但其源流为人所知者尚少,仅有居住在孝感、大悟一带的人自称是明朝初年人谢伯六的后代。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其后又有人迁居今址。但自谢伯六而上出自何处,其现存家谱并无记载,其裔孙中有人返回筷子巷寻根也未有结果,看来只有发掘其他家谱中的记载才能解开疑团。
& && && && &(十)山东省
& && && && && & ; z+ ~* ~: @* e9 I
& && && && &山东省谢姓分布较广,目前所知者已有单县、曹县、郓城、金乡、潍坊、兖州等19个县市。其中居于单县者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远祖尊奉由其进一步分衍而出的信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窿其长孙谢信孙时客居汴京(今河南开封),至五世孙谢兴又迁舌单县,成为县中谢氏的一支。此外,谢枋得次孙谢仁孙迁居山西洪洞,五世孙谢升迁单县西南40里谢家寨,成为当地谢姓的 : t+ Z) n! B9 S5 k
& && && && &S一开基祖。至于其他各地的谢姓人,也多有尊谢枋得为远祖者,或自称始祖来自山西洪洞,与单县谢姓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近年来,他们曾经召开宗亲联谊会,共同商讨成立全省性宗亲组织等事宜。
/ G$ K. s$ X' v! q7 U1 K
& && && && &(十一)山西省 # C! E8 O, E" V; `# O: Z
& && && && && &
& && && && &山西省谢姓为人所知者,一支居住于临猗、万荣一带,尊奉宋朝人谢毅为远祖,而以其曾孙谢天吉为鼻祖。相传谢天吉在元代曾任兵马大元帅,选尚公主,称驸马公,去世后葬于临骑东庄,其子孙也落籍为当地人。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万荣,分居于大谢村、小谢村、谢村、大谢庄、东装庄、,大甲村等地。如今,除谢村、小谢村再无谢姓人居住外,其余都是其裔孙聚居之地。其中大谢庄原有一座被称为“七业堂”的谢氏祠堂,奉祀移居而来的兄弟七人,七兄弟之后至今仍以所在的次序“门”相称。
) Q- x- A1 c$ K
& && && && &(十二)陕西省
& && && && && &
& && && && &陕西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省份,境内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中居住在东南部安康一带者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从福建武平迁来,始迁祖名为谢世显。其子孙在传历四代后,因有兄弟七人而分为七房,除居于当地外又迁岚皋、紫阳、白河等地,如今已传至15代,有1600余户、6000余人。该支谢姓人在清朝曾出过谢玉珩、谢裕楷、谢俊崇等三位进士,另有七人中举,自称陕南望族。他们由于与福建武平中山镇谢氏之间具有确切可考的渊源关系,因此多与之有密切联系,并在族谱中记载了始祖谢世显以前的血缘传承情况,其根据便来自武平的族谱。该谱称武平谢氏始祖是南宋初年人谢九二郎,其远祖由兴州固始迁江西,而他则由江西迁龙岩上坪,再传15代至谢映斗时迁居武坪,当时已是明朝末年,而谢世显亦即谢映斗孙。正是由于有这种斑斑可考的血缘关系,安康谢氏在修家谱时也不忘祖根,并依据武平祖籍家谱中所载20字字辈续补了新的20字字辈,使二者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完整的40字字辈诗,即:“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经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如今,该支谢姓人仍在使用这一字辈,并已传至“先”、“德”辈以下,可知所用的仍是武平字辈,仍在传承着这种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
谢姓起源有四:&&9 j% m5 o% V7 S+ p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 _, _7 Q) n+ z4 p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1 k% H& u) g&&E' B3 B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D; F4 J7 F! k# i9 L( K1 [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d( L8 n) X, ~+ K) V
2 h0 j/ [* r1 f4 D# A0 d0 k( z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7 i0 b3 x&&z5 t) \' E7 T- F
据《左传》、 《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K4 d& [0 u$ j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g% D4 c3 ?/ X. y! {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L1 W( P8 X! j* I
$ k( y' Y7 U
三、他姓该姓&&
' g. ]/ T9 f1 T; c3 t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9 N&&c1 ~$ x/ a2 i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2 A: s# p% V) A3 D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D% x+ B" _8 I* A2 V! Q6 C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A( d7 r$ l: I. |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 ~0 L" Q" `' F" D; F" @0 X
四、少数民族谢姓:&&8 U4 \9 ], C& P! H* f) r# F' F
# A7 x- Z: n. Z/ R6 H. G/ x
" L9 Q% A' X+ e0 p5 a) S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z! H) i& i+ P* ?) [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q2 c0 O&&t3 E9 ?! K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3 i&&n# I' H# n! B4 z: P7 F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J* T: O; ~5 {& S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谢姓历史名人
谢 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f% p( Z$ r&&M* @( S7 i1 y. q1 F) V
. p/ _% O( Y9 M* N1 _8 ^7 V/ D
谢 鲲:晋代谢万的伯父,是个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调戏邻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织布,看他要非礼,就将手中的梭子击向谢鲲,结果把他的门牙给打断了。谢鲲也没当回事,出来后得意洋洋地说:“犹不废我啸歌!”% L+ o- u, B" q9 ?& n
谢 安: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东晋宰相、太傅,他与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通力合作,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苻坚大败于淝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e/ _2 t% c( Y; J1 H
谢 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年),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0 X+ n4 ]: Z, D" O9 \" I/ _
3 t( F&&}, q! _: m
谢 玄:字幼度(343-388),谢安兄谢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数犯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应诏,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壮,组织“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坚将彭超、句难进犯,玄击破之,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大举南下,兵临淝水,诏以玄为前锋,与其叔父石、从弟琰、中郎将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刘牢之袭击洛涧,首战告捷。继以精锐8万败秦师数十万于淝水之上。秦将苻融马倒被杀,坚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进号前将军。安以苻坚丧败,上疏请乘机北伐,以玄为前锋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军事,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辽袭据黎阳,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以疾辞,皆不允。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岁。谥献武。《晋书》有传。
谢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另外他在音乐和舞蹈上也颇有建树。- }5 ^& {3 ?( i! z. O
谢 衡: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孙谢衡率谢氏从中原迁居于浙江省会稽郡东山,为东山派始祖。
谢 眺:陈郡阳夏人,南朝齐国诗人,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时出警句,风格清俊,颇为李白所推许,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3 i5 G% V4 w5 p$ H
谢 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节。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乡兵百人归附,任咨议参军。宋亡不仕,漫游江海以终。谢翱诗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诗辞采浓烈,沉郁奇特,文则长于记叙,风格近柳宗元,为纪念文天祥所作诗文尤为沉痛感人。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9 q+ \$ H&&k# e4 C; G1 T
' A0 \1 D* @, F& ]7 E/ x
谢 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著有《归田稿》。
谢 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学士谢迁(谢阁老)的仲子。谢丕从小过继于陆氏夫人为子(谢选之妻,谢阁老的弟媳)。由于陆氏夫人抚养教之有方,谢丕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 谢 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山东省临清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诗论家,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一反东晋笼罩诗坛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派。
9 k* d2 X& r0 {: H+ X$ \- U( ]- r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省)人,南宋爱国诗人。谢性格豪爽,以忠义自任,宝佑三年(1235年)中举人,翌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宝若五年(1257年)任建康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因罪贬逐。德佑元年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军,城陷,流亡建宁,以卖卜教书为生,元政府两次荐他为官,他坚辞不就。至元二十五年,被强制送往大都后绝食而死。他写了不少伤时感怀、沉痛悲凉的诗作,诗风朴素端直,有时也饶有韵致。“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他的凛然大节,使其作品不同凡响。著有易、书、诗三传行于世,并著诗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传,明代辑有《叠山集》五集,现存于弋阳县图书馆。著有《文章轨范》、《叠山集》等。8 T+ z$ w! i+ r8 n
9 [4 W4 m9 D7 X* j! c
谢觉哉: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省宁化人,当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历任内务部长、司法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工作繁忙情况下,仍坚持为《新观察》、《中国妇女》、《北京晚报》撰稿,晚年,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成长非常关心,经常就报刊编采业务、记者修养写文章,对年轻一代言传身教。著有《一得书》、《谢觉哉日记》等。' h( n9 G7 a. w0 q3 x9 A: ?
' Q4 V9 r- j+ l8 |5 L1 @
谢晋元:毕业于黄浦军校,淞沪会战时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后在租界孤军营中被害。
谢子长: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与刘志丹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1935年的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婉莹:笔名冰心(日-日),作家,福建省长乐人,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谢姓郡望堂号
1、郡望! ]1 Q; U" x# O5 c% o7 U$ f
( ^) W: w' M* N' |) t( x1 ?$ N
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3 m# L; E; q' t4 |
陈 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7 h7 x5 b8 M' e% c- p8 J1 e9 k& x# L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S0 `+ j% x( u: h+ Z; u- P2 A: R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地区。) }! }& ^, k5 r
0 y: d" R) R4 Z2 F* e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 L. E: t' x/ F; x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d0 N- x' \* Q& v( Q9 p8 d2 a- Y
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 ,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別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見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此外,谢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哲经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乌衣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陈留堂”、“式南堂”等。
谢姓宗祠通用对联
〖谢姓宗祠门楣题辞〗: ?5 ~+ `/ G& g6 p+ j1 m' m4 t& K
宝树流芳7 F8 }( B5 m! v4 N8 P: q( B
3 a! c7 n2 Y8 `- N$ m$ \. Q" _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他们三人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败了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使秦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此战事。战后,东晋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考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谢家叔侄寓居会稽,在东山建有豪宅,谢安致仕归第,常游东山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安宅数武,停舆憩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联若得之,可卜长生。”王勃《滕王阁序》“谢家之宝树”正指此事。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均源于此。! h2 x% L: `&&B- ?! L
-----------------------------------------------------------------' x- b2 I) c$ l+ b4 A
〖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A( Y5 |2 y0 c, \
; {9 P/ k7 l& U! I' ~7 |
系承申伯;
源出洛邑。) ], O1 G3 \, J. ?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4 c: v" ]! G$ m6 z, `
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 D8 d0 v, o, q- D, x' j&&s6 L0 ~&&_
庭生玉树;
世济凤毛。2 ~5 F: X5 V0 V/ }( n% m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人。他叔父谢安任宰相时,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抵御前秦,太元年间在淝水大捷,并率军收复徐、兖、青、豫等州,进兵到黎阳。后镇守淮阴,又因病改任会稽内史。曾回答谢安的问话说:“子弟们好像是芝兰玉树,让他们生长在阶庭。”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孙子,好学而有文辞,宋时任新安王国常侍。新安王的母亲死后,他写了诔文,当时皇帝见了,大加赞赏,对谢庄(谢安弟弟谢万的玄孙)说:“超宗非常出众,身有风毛,简直是又一个谢灵运!”人齐官黄门侍郎,因恃才纵酒失去礼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
乌衣望族;2 q! {* B) \$ `&&`* _
凤羽名流。# h4 e9 l+ |0 I5 y# ^# f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3 b4 h: i/ f+ t. q( _
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 i% f: h&&u3 v( c
5 X! ~; H( R) a& U. v2 A# t
程门道学;
江左风流。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6 ?8 G, t: V8 K; \$ ~3 N
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P&&}) W3 ?' P3 e! ?
托佣复仇;
蔽障解围。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b" B9 K6 e1 q" u, h
忠义两尽;
节孝双全。$ `. y" C, H) T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8 F. L- R% q$ a
南邦世泽;
东晋家乡。- y5 N8 |0 o5 d, a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东山世第;
西晋家风。( u( @5 Z. B6 Q) \" E! M1 {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7 v5 c6 K; i4 z$ G
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1 C1 s' `8 P5 W, o) _' \5 B+ p6 t
- J2 p( v: e6 x" I
〖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 ~+ S) u7 i, D( L; x3 U1 J
淝水震北寇;
宣城惊南文。3 E2 {1 k6 K- z* T( p/ _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A3 H- t" H4 I
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 w' f5 W, a' i
翘首望神州。
——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联5 Z, b3 L! o: l, ^$ U' u
此联为谢觉哉诗句联。5 N8 A* A) L! Y6 Y4 c, A
6 _6 `5 `1 [1 e1 O/ l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谢晋元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i5 M# R% s% T3 I. x3 h, ]% \+ Y
此联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谢琬莹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u2 l# j1 a: S1 a! F. t+ b
-----------------------------------------------------------------
〖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8 d% G. ?) I&&w& u% H
治法轻能退谷;
文章美若叠山。2 Y4 i- e/ ]; [) s( r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_1 A&&o3 l) ?6 Y
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字退谷,侯官人。乾隆举人。喜读宋儒书,博通传注。有《泉漳治法》、《退谷文集》等。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号叠山。为人豪爽,观书五行俱下。好直言,以忠义自信。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文章轨范》、《叠山集》。0 t- z1 Q* w/ t7 K7 P9 |6 _. t
. _&&L$ l8 D9 @1 i8 ?3 G
-----------------------------------------------------------------/ D5 c&&]2 c! \5 Y; N- Y
〖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西堂自夸夫奇梦;
东山系望于苍生。# \8 C0 c5 r2 d: P6 s0 M' L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9 |% c/ v4 {& x5 a3 S, k& I+ [
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6 F# i' D0 @# _* K% I6 _, P' Z
东山丝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早年住在会稽,纵情山水间,以丝竹陶冶情操。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势力强盛,相继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他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领,加强防御。太元年间,前秦大军南下,江东震惊,他又派谢石、谢玄前去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又收复一些失地。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时,谢氏受到排挤,他出镇广陵。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玄的孙子,东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人宋,历官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曾在西堂构思诗句,忽然梦见弟弟谢惠连,得“池塘生春草”一句。5 e4 r- u. F; t4 J* T3 N, Y+ A
龙烟缥缈乌衣室;
凤烛辉煌宝树堂。' @0 G: e0 B: F; u) o& n" l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7 `, a* N! ]$ N6 N
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5 |" S% b, Q3 `6 ?7 w
江左称风流宰相;0 S&&`4 T+ a" c+ G" g& @* {
程门重道学先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a5 a# @* f$ q9 {' K
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 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u7 O9 H7 O/ _+ d- T6 Z8 h
! k) p5 G" ?; l3 u2 Z
相业古今三太傅;
家声吴越一东山。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
仓师无字不千斤。
——江绶珊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B) E3 b9 h) X# C: n5 I
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
元朝鼎甲及第家。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 N- b6 u' y- W3 p8 W
凤毛仪世风流远;
玉树生庭物色佳。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t( Q( x/ R/ P" P+ P* G: Y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2 B" M' V&&T2 a) s' f% ?- m+ X0 ~
# Q&&x3 e' y* J6 u. [+ f0 K- M
-----------------------------------------------------------------9 D2 M- b' U7 E( S
) b" C+ X0 E7 d7 N- P
〖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 `1 _8 ^+ b( b&&D$ Y# G&&T; [# ]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3 w' H' m& X9 }, l% G/ ~1 T8 n7 O3 e
托佣诛盗,群仰勇娥。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2 F: o4 }" Z# X6 o: I) ~
悬旌唐县,节孝双奇。9 o) ?" ]5 Z% x0 H" v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7 ~/ x5 w/ d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0 m0 s( p5 f# S5 ?8 z
/ b4 J8 m( z! O$ R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2 i7 C$ U# `! `* P8 ~! m1 j
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g0 p" R" R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灵运(385-433),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1 b&&n+ s- k, o# P3 _6 S&&D/ t( B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
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 # D. |. \& w+ Z3 z( @; Y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9 X9 {1 e, {/ ?' G8 H9 M' I. u8 B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 g- q&&~; `$ ]* Y/ h
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t6 H4 B- w4 U5 S
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5 r. F; d% p! r0 Z5 e3 S2 V8 |( H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2 ~8 f: x: s# P3 B: ?4 d# Z/ z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6 s, G&&t6 a: Q&&s/ k1 L" }
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溯谢氏之源,出于吕望之后,望,姜姓也。为太岳后,岳又炎帝后也,炎帝家冀州姜水,遂以姜为姓。至周宣登极,求后于申,申伯以女应之,称为元舅,封于申,城于谢。考谢属陈留郡,故陈留为谢氏发祥之地,陈留堂号本此。
9 `! L/ x" [8 n. Y+ J! K, X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
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
——谢康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8 s0 u: u3 l' ^# z7 J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 u$ L9 q/ a7 J) z4 _( i&&^
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6 l/ ?: t& J1 `* c) Q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9 P& A' @" R& c' l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传说魁斗村谢姓人家的远祖是猎户,原本居住在仙游大圳。在一次追逐雄鹿时,发现了一处小溪淙淙,山花烂漫的山谷,仿若桃源仙境。猎人再也不想走了,他把全家搬迁到这里,长久地居住下来。此处,就是如今的魁斗村。魁斗村人杰地灵。历史上魁斗村谢姓人家“世敦诗书,人多好义”,人才辈出。三世子孙谢孟,乃元朝状元及第,才华横溢,睿智过人,被后人赞誉为“胪唱第一”。十二世子孙谢鸣珂,时任湖广衡州府阳县知县,为人嫉恶如仇,爱民如子,被世人赞誉为“民之父母”,受到当朝皇帝的颁诏褒嘉。十三世谢维,读书成诵,聪敏过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抗清,屡立战功,郑成功叹曰:“吾无知人之明,有谢维之才能,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可知,谢维乃民族英雄。
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G# X9 T7 C- ~2 j( U
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楼主请注明文章出处为好。
:handshake:handshake' }! y. s- ?% W4 [) R( W+ S) R&&f* F/ H# X
- l0 S) J5 N" U4 o, ^8 R( F' A4 U
& &&&&&楼主应是按&&谢姓通史&&及&&姓氏楹联&&整理的.无独有偶,我也喜好收集相关资料.
- I2 i/ V4 J2 {
& T- k&&O! l6 C. c: U) Y# y, a
& && &在下桃源姓谢,四世由高陂迁入,堂号&德馨堂&,&德庆堂&,楼主辈份贵字?尊名何称?有大埔
& & ! Z& o8 t/ l2 n& s&&]$ L. @7 M
& && &谢氏及桃源谢氏之资料吗?& && &&&恭侯回复!/ @) u! C# g" |6 X
7 r0 i5 `& U, J" @7 {7 _
7 Z8 q% B/ O- K5 \# v$ Z% {
1 A7 F, k4 {* y
- g6 r1 f5 `7 h6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石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見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7 F7 l5 f3 s. @* [# z8 D2 ~
&&在下是茶阳长治长教.出自:宝树堂 $ Q1 ^7 ~* |5 H) i- P! X- O3 }
由福建省永定县洋下明初迁到农谷坪,明末迁到长教村.
长教开基后,长房子孙再迁至潮州,今潮州南门谢就是.长教今留下二 三 四房子孙
6 [) y$ e" j: V8 x) ?
长教开基的堂号为:松崇堂(人称狮子屋)
关于谢族氏的详细资要回家才能知,家里有谢族溥.
在大埔西河麻园有谢氏之妣黎婆太之墓,省级文物.
0 J% S) O7 P( i- O
后人分布在福建,广东./ G( l/ W7 R, o8 R
8 P! S1 [. ]- }
先人谢氏观福公,在福建建宁任府知,南宋末年抗元战死,之后妻黎氏替夫征战,立下大功,受封一品夫人,统领南宋三军,成为军会元帅.
谢氏观福公祖籍江西.9 u% h1 p, d& a8 w, [
在广东是谢氏全都是观福公之妣黎婆太的后人./ V4 A# K0 g1 C" G$ O" j
有关详细资料可以到大埔西河麻园谢氏之妣黎婆太之墓就可以了解.
桃源谢氏也是由潮州迁高陂再迁桃源的,我父亲考证过.且告诉我已考证潮州之前由福建入粤,与先生您的观点一致.
福建的祠堂是&猛虎下山&形,据说有副楹联,能背颂者便是此传人.先生可知此迷?(邮件回复)
本人桃源谢姓十六世孙,名汉华,&祖&字辈.有些内容不便网上交流,有机会回大埔请教,则三生& \! C5 |4 J: G# _' n
" j& l&&p- I9 @. Q% C5 d0 R
% g& K7 R; O, Z) x
& &&&本人联系QQ;邮箱:先生如方便将联系方式发QQ或邮件.
谢氏族谱原序(可为证明)
聞先王以孝治天下教之以尊祖敬宗以1 ~! a( J/ f6 f&&|! J% ]
仁率天下又教之以展親敦族故錫之土9 [- c' [4 a$ ~
姓重其本之所自始擊之譜系衍其支之
& n8 Z' @; w% m& ~! F% e&&{
所由傳譜之重於世也久矣世之人多忽
焉此家之所以不永俗之所以日漓也謝& L# b. k7 `7 n
氏出陳留郡秦漢以前無詳焉逮至東晉
+ D/ g3 L9 O, t" }
謝氏一門為盛靈運惠連棠棣媲美謝安4 H" N/ W0 I0 J- m9 C' x
謝玄蘭玉增輝當時稱之曰王謝至後散8 H6 U7 t7 A! Q$ L2 B
處四籍居江右閩粵者眾自淳祐年間宣% l7 w6 b6 a! _
公宦謫福建連城宣公五世孫諱逄春公
至正甲申?男志惠公於長樂油田居焉
而逄春公乃謝君在田七世祖也後子孫
漸繁族屬漸?遷徒靡定矣此而不修將
6 p9 G& C+ _7 \
數十載後有視族屬如路人矣譜之修容+ k9 r9 j5 G4 v3 {
/ [. Q( n4 a3 V4 V; n! Z
可後乎於是採擇舊規刪繁補闕紀居址
* |# `2 G3 A9 z2 c/ R! k
則山川有圖拆房分則昭穆有辨正紀綱
6 r& N' l/ ^) y, Q
則勸懲有典既生則書日既沒則書葬義5 O9 S5 o3 k9 X1 Q
7 Q! i$ M2 k- I6 J/ D
例森列巨細罔違謝氏之譜誠百世之信/ H+ C; h6 }' o
9 x6 x- L&&e0 d8 Q% B
譜也自是亡者追息者存以尊祖敬宗則
歲時有祀朔望有謁蒸禴有由而孝廣之
1 _( G; C# T0 X& I, ]$ ]
以不匱展親敦族則婚姻有助喪葬有贈
/ ~, Y. F, ~5 i
貧寡有恤而仁譜之無疆禮義既與箕裘% f5 [: D: L! h&&~
日繼天之所以衍謝氏之支者將子孫繩/ F6 {4 ]&&x7 f
繩科甲種種其未有艾矣譜之有裨於本
顧不重歟余與謝君聯桑梓而知君家世
6 {* ?' a# K) Q$ ~4 \1 z1 ^
獨詳因會兄張龍山請序於余余嘉君家6 \$ V% Z# b1 S/ ]
* C2 W2 C; x1 R' [7 O8 i
之知本因掇數語於篇端
萬曆五年歲在丁丑孟夏吉旦
賜進士第奉議大夫兵部職方清吏司郎
9 t" D1 o1 T4 N- c
中大埔縣少?吳與言頓首拜書
2 F1 _8 e1 q7 r( ^! W9 }7 v" ]
嗚呼譜之係於宗族久矣上自高祖知其
所從來下自會孫知其所由出故自天子
4 i& y0 s( V$ w+ d
則有玉牒以紀其隆盛諸候則有國史以
昭其嗣服在士大夫及至庶人宗支聯屬6 l+ {7 M+ h# A) X
" ]3 H" l9 i# y/ E* g8 U
其可以無譜乎夫譜也者譜褊也合世之
先後而具載者也血脈相流世緒相繼無
富貴貧賤無遠近親?其系一也自非識
見不明者往往恥不若人至於假合冒認* c1 ^&&w" n4 q: a
為姓將以自耀適所以自辱將以端本適: S5 y# E# [1 g/ R! s' j7 N% P
, k' {5 H5 _1 V: q9 i0 n7 k
所以忘本其不見鄙於郭狄二公者鮮矣3 R1 B/ F) M8 ^5 X
9 S6 t. p) F6 k
今謝氏在田?譜請予窗友少?龍山以
6 i8 U1 }+ R& Q6 F5 G4 D5 d( _6 ^
序予閱觀之謝氏亦曾素與余善因並序5 T$ I$ N2 T1 H# w$ |
之而吳張二公既道詳矣余復何言雖然7 ~6 y( b2 \+ G! h- ~, h8 X) x
* H% Z* G1 }0 D
謝氏之先有安有玄蘭玉增輝一門顯耀& J' O4 C; N# Q
+ g2 I4 s9 P* d9 s+ Q) }8 e
今謝氏子孫尚當繼先人之志益勵厥行6 t: n4 l2 ?, a
( s! y8 ^0 p5 {; S1 v
益勵厥修用賓於王觀國之光斯不負於7 s$ _' H% _) ~&&]( d' N0 z5 t
&&b* F" V' j6 j2 [! B
謝君尊祖敬宗之心則與先人而並美者
% t' \: Z0 B$ }5 P; X+ h
豈不美歟譬諸一山秀拔眾山環列拱迎% J7 {. X0 q* C' Q
- f) `0 L' @1 z: |% P9 p+ K- M4 F
則人皆樂走趨從其地者以其有奇脈異4 C5 F: `) j9 [
蹤故也否則孤峰獨聳人奚取哉達乎此
則知虞舜之大孝姬昌之無憂下及燕山& @- U0 f* Z/ [, {
/ m% l7 O- H' Q9 V- R9 r* K7 B2 m
五桂荀氏八龍世濟其美不亦偉乎苟或2 j% p! O1 ^8 y% y/ Y
$ Q/ u7 h, p0 l) @% w
忽此而為馬氏之驕奢蹈李梁之輕薄墜3 }&&h6 T) o) m& b* X* v+ @9 X! c
志辱親非余今日之所知也予因在田之( U, F. i3 D. _/ X
2 C4 r* U; G7 Q! J% w4 [
愛肆言及此其勉於謝氏至矣有望於謝5 {5 g6 P&&c% H
0 \' K& N0 E&&O# }% @* R6 ~" r
氏者深矣是以為序: |) h# W4 O5 \0 ~6 D4 }
. `0 D( R: B+ [3 L; L# d* L" V
萬曆五年歲在丁丑吉旦
賜進士出身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黃扆
4 @' {9 u/ p+ r
謝 氏 八 句 詩- J+ _$ ^, Q( V( n$ `& V
& &$ X' ~7 F* a5 z+ b: K% l, c
& & 帝嚳生炎姜水流 太公八十展鴻猷 河南祖籍陳留郡 申伯功封謝邑疇7 f) o: r/ p. Y* }0 i+ N3 r# ?
3 q8 |- @6 j7 l
& & 9 q. C) r/ P/ u- t0 ]1 P
& & 江左傅芳昌國祚 東山再起解民憂 鳳毛獻瑞祥麟趾 寶樹逢春萬蕊稠
谢氏家训: A$ c, [" B7 T9 ~1 D) z
/ h' {7 J! Y. w7 K
& & 家训博采古今先贤名言至理而定,为我谢氏子孙生活之准则,行为之指南,虽时代进步、科技日新、但本家训诸条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百代仍犹新,冀望我族后昆,多加研读,身体力行,以不负前人一片爱护之心。& |/ R' Q& n9 r) z( I
& & 孝父母&&人无父母不生,生而教养***宜思无极,故为人子者居常则左右就养,过则从容几谏,病则侍奉汤药,残则经营祭葬。在家则婉容愉色¨奉命唯谨,出仕则移孝,作忠显亲扬名,方尽子职。若违逆执拗,惰行辱亲,听妻几言,结仇怨对,此不孝之罪,上触天威,下犯国法,宗族不容也。
& & 友兄弟&&兄弟为分开运气之人,无论同胞异乳皆当亲爱,即支子庶子皆属一体,必兄爱弟弟敬兄,虽析居分家,无别你我,斯合友恭之道。所有因财产而引起阋墙,听教唆而祸延箕豆,同室操戈视如仇敌者续栉棣,脊令诸侍当感愧无地矣。7 g: O9 _5 I4 T+ C9 g
& & 敬长上&&长上不一,有在官在家之长上,不论名爵一端,凡年龄先我者皆是也,务宜种谓各正,隅坐随行,揖让谦恭罔敢戏娱。倘干名犯分,目无尊长,或以贤智先人,而凌前辈或以气血自恃;而污慢高年。或矜富贵,或夸门第,皆为狂悖之行,毋得姑纵。1 P* O1 R" Q( q. ~# b2 t
& & 和邻里&&同乡共井,相见比邻,虽不若家庭骨肉之亲,然亦当和睦相倘,故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有无相济,若势利相投,贫富相欺,强弱相凌,大小相拼,或因微资,起争争讼,或因小忿成仇杀,此为恶习,当之戒之。
5 `# i&&\9 c' A8 ]&&H+ Q$ z
& & 安本业&&士农工商,皆为人生职业,可以承先,可以裕后,故凡兄弟之於子弟,必因才质相近者教之,俾人各有其职,庶不致为无业游民,其有绰白囵奸,游荡不立,其父兄尤当敞戒,否则穷老失妇嗟呵及矣。6 X7 D3 @8 w&&O& N. s/ ]
" |1 M: p3 x6 T3 K/ d* u- K7 r* _
& & 明学术&&近来学校林立,然学无异,而所以学者异焉,以义理言之,中学纯而西学杂,以功用论之,西学实而中学虚,不有西学,何以与列邦相驰逐,不有中学,何以去存国粹,偏于中者愚,偏于西者躁,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兼营而无缺点。轻家鸡爱野鹜之俏,何自来哉,如此,则按时而学术克广,斯人材成焉。0 y, X7 O4 J2 Y3 @0 e$ w& R& V1 F
! k& w& T0 W! q
& & 尚勤俭&&业精于勤,而谎于嬉。古之箴言。勤耕苦读,致富成名。戒骄戒躁和气待人,庶乎近矣。自古以来,杰富名流,儒家创作,无不勤躁苦练,而后成功立业。即使庶民百姓,士农工商,首在于勤,四时种垦,鸡鸣凤兴;劳心苦力戴月披星,五谷杂熟,家户充盈,私债了楚,国课宜清,亲朋往来,鸡黍相迎。' |/ H8 c5 H3 }' W/ v) k4 z
% J+ L. M, o' s! y1 v
& & 明趋向&&制度可改,风俗可移,爱亲敬长,宝为天经地义,亘万古不可移,今之自由云者,自由于法律范围之内,非谓非议可谓,非礼可动也,今之平等云者,非为少可凌长也,卑可犯尊也。人无论智愚,凡分所当为,与理所当为之事,黾勉为之,惟冶游赌博,逞凶斗狠、纵酒嗜烟、足以败名丧节,杀身之家,于有此辈,父兄急加惩戒,毋俾不顾廉耻,流为枭獐,殆害族姓,至于渎伦伤化鼠窃狗偷,上辱宗祖,下玷家声,亦法律之所不容。/ Q2 \&&r* g- F& F/ A8 @% F
& A: I1 i, _
& & 慎婚嫁&&夫妇为伦之始,治化之源。故儿女婚嫁,必须慎重,所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虽然时代变更。趋向婚姻自由,为家长者,仍宜侧面辅导,切勿罔闻,勿使走入迷途。
2 J& ]8 X4 I( `
& & 勤祭扫&&坟墓为先世体魄所藏,必时期祭扫,故清祭墓,无论年之老幼,路之远近,总须躬诣墓所,各致其诚,庶几神歆。
# R0 D# ?! V/ d9 \
& & 慎交游&&交友以信,夫子之教,无如今人外结El头,内生荆棘。甚至凶终陈未,原其始交之际,未经审慎故也,殊不知、友以义合,必交品概端方之人,才得劝善规过,肝胆相照,缓急有益,若口是心非,则误人不浅,交际往来,一人坏人圈套,为所引诱,则败名丧节,倾家荡产,慎之戒之。* g' ]6 o8 M# j9 f/ @
" p3 D8 y, Z2 L! \& D2 i2 Z
& & 重忍耐&&夫子日:一朝之忿,忘亲及身诚由於不忍也,诚观举世,多少暴烈之徒,不忍不耐,浅则祸及一身,深则倾家荡产,害及儿孙,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江州陈氏八百口共食、皆由于能忍。夫万事当前,忍则大可化小,小可化无,不至逞凶构讼,亦不至事后追悔吾,愿族房子孙,若非切已大仇,凡日常小事,忍耐为上。泛应酹酢之间,不已天空地阔哉。
/ |4 Q/ Q* R- l0 F
& & 戒溺爱&&大抵子弟之率不谨,皆由父兄之教不先,吾族家训,千言万语,俱系责成子弟迁善改过,不如子弟之造就,责在父兄。无论贫富,父兑当知诫子勉弟,示以周行。倘有过犯,家法国法俱可惩治,若姑息养奸,贻累难免矣。
一戒承继***&&从来承继,昭穆必清,孙难祢祖,弟莫承兄。名如不正,聿曷由承?有违斯范,急需变更!
& & 二戒异姓篡宗&&是亲难灭,非种必锄。宁空良骥,不续蹇驴。嘉禾之莠,乌用留余?有违斯范,门外出诸!5 s/ Q# j% G/ y( v
& & 三戒豪强吞并&&多金可谓,倚势莫当,侵凌寡弱,霸占一方。明遭人怨,暗受天殃。有违斯范,投异豺狼!
& & 四戒卑幼犯尊&&五刑之属,罪有三千。伦常所重,族党为先。期亲尊长,服制昭然。有违斯范,理用纠虔!
& & 五戒居丧嫁娶&&衰斩期服,制有定期。乘兹嫁娶,哀乐失时;良心尽丧,天应厌之。有违斯范,屏诸四夷!&&K5 ?0 p" Z&&]' E- i&&s' W
& & 六戒男女混同&&男无内与,女不外闻。泛然杂处,混一莫分;伤风败俗,乱众迷群。有违斯范,用告使君!
& & 七戒游手好食&&朝无旷土,世鲜闲人。惰农有罚,上食靡因。枉麋国帑,洵属匪民。有违斯范,弃弗与伦!
& & 八戒酗酒行凶&&酒能乱性,凶必寻仇。时怀沉湎,日枕戈矛;一经放纵,终罹缧囚。有违斯范,我实用忧!0 i( e' S- O# `% j+ U2 ]
& & 九戒窝藏匪类&&或为盗窝,与属贪残。财博私宰,娼妓异端;囤留得所,良善不安。有违斯范,法不容宽!
& & 十戒相兢词讼&&乾侯失德,事起於微。较衡长短,争辨是非。倾家破产,艰食缺衣。有违斯范,董之用威!& && && && && && && && && && && && &——录自光绪戊申浏北宝树堂刊《谢氏族谱》卷首
谢谢楼主!* ^+ x. ]&&@, V: @, U
让我知道了我们谢姓的历史原来是这么远源流长!
原帖由 xxy5200 于
09:06 发表- n$ m2 u, m- v( N. D
谢谢楼主!$ A" C' |; q, g3 F. P( S
让我知道了我们谢姓的历史原来是这么远源流长!
9 r3 z% s! I. E9 G- t6 y8 k3 f
. i0 h9 K9 D; O' r&&f' t' s
呵呵!应该做的!
謝氏世譜序
氏之來尚矣周宣王舅美妵受封於謝其浚子孫以國為氏世代既遠族大支繁殆及炎有若夷吾者為鉅鹿守傅至於衡世****陵之陽夏晉太康初為國子祭為國子祭酒始遷於姇之始寧二子曰衰曰鯤鯤為豫童太字一子尚領鎮西將軍衰應太常少鄉家子奕為安西司馬至若扶持晉鼎高東山有安**也淮淝奏凱風鶴皆兵有幼度也****白面而拜丞相靈運履屐而輕王候景初景仁德素全美景宣景懋**義流芳方明行己之度玄輝藻繪之奇希?七歲能文稱江東之獨步敬沖幼季博學名晉代之神童玄卿遇神仙識回**轉鳳之舞顯道登科第透名韁利鎖之關**卿名擅一時
/ {&&}+ e3 g3 S; @. l7 a& e
. @: C- v# u( G2 z1 Y' K% d! Y9 L
拜西**之柱史昌國才翻三峽領虞部之尚書史館馳聲擢諫垣而賜金紫泌之名重矣鸞**著績登樞府而掌絲綸濤之譽巍然**纓萃於一門德澤延乎百世家聲振振莫有盛於江東派系綿;稔有遍於天下荀不收其渙散之裔誠有失其敦睦之情於是作成國譜會?宗親別尊**之宜列?戚之等使後嗣子孫皆知木本水源之義而承衣冠禮樂樂風其功不亦大乎然而熾振其族大光其宗者吾於謝氏子孫有待
" v0 L) s( @6 d8 D. }- N
元祐四年已已三月六日翰林太史門婿黃延堅書
新安謝氏統宗志序
謝之先為炎帝自申伯封于謝而始得姓詩曰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是也伸伯於周宣王為舅謝蓋肇於周而盛於晉然漢亦不乏人矣班固之薦夷吾孔融之薦詼往往見於傳記而吾家太傅恢淵博量振綱宇表實慶謝氏統宗志序1 p% B&&W; `5 p" J5 i' r# S- r2 @
; Z. Q& y1 [$ [&&T
輝之峻叢哉和音嗣世不替碩彥後廿有七餘世而議大夫泌者起家新安以直節顯銀青光祿大夫金吾上將軍詮者隱居祁門以清摻著蓋自是而芳條遠蔭靈根茂植本支千億矣居祁門者孟仲季三宗而仲之支或遷安岐居休邑遂**延三邑間而歙為夥歙固始於中鵠鄉也田川倫堂笙簧如而其後依阻黃山遍曹溪芳村左右而居者皆是也盛抱雙溪而栖石壁之下盛帶汪川而表靈山之陽梅村碣石山口差池起宅相者又從梓木坦遷嚴鎮大塘矣余蓋奉使過天都想浮丘公遷壇之彩謝氏統宗志序
6 v9 p" f- B6 J9 d
$ T' S% T. j' b9 T&&F$ K* B
霞靈禽栖止處意露仙窟宅有存者乎無有而有議之祠在各村墓在問政山麓嗟議公之歿蓋三百有餘年矣其世澤?鬱有如是雖其世德靈長振振麟趾然亦有地露焉歙在萬山之中四塞為險四方用兵歙猶高枕先代之流風遺書至今存也而子孫之商賈於外者恉輻湊而歸本宗以故議公之緒蕃瑰雋而芳留盻蠁余故因是而興感慨哉夫當宋之朝而以身繫社稷之重者獨議公與吾祖疊山府君耳而疊山公不幸遭顛沛流離之運以身殉國矣妻子竄匿競不免孤孫煢煢避地吾謝氏統宗志序
玉以有今日孰與議公之生而從容瑣闥沒而申錫多祜哉祖系倪公弟兄三人偉公居會稽傑公遷歙倪公潛陽始祖也三支兮派五百餘年而余且會有天`**合諸宗之譜而引其端茲可謂非祖宗之餘慶哉余既手是編招諸宗族而告之曰譜以人重非能重人昔範自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家韋氏在周為唐杜氏自稱以為不朽而穆為**非之君子之一謂三不朽者固自有在也然不朽之業吾宗備矣太傅蔗之其明德之沖穆奇?之炳爍清言之玄粹失非後昆之軌範
耶玉樹庭前烏衣巷口即淮水富英寄者曾不足以當之說者謂積善之門必起於和睦良然太傳公之內舉不避和微公之經紀晉陵今固寥寥哉先大夫啟叢故篋披荊棘而樹芝蘭榗紳中以為美譚也不多其于姪之競爽而多其家門之教不肅而成夫修身齊家功先格致良知澈仁體者自愛親敬長始 1 g) a" u- e/ E+ |# {
高皇帝著令甲化民成俗亦惟是孝順尊敬之諄諄鄉里中猶然輯睦矧鄉里而聯族屬者乎謝氏之興翩翩?從所從來久遠矣以吾郡觀之尤信臨川之無?兄弟樂安之尚書 6 ]" P! g5 k& W6 m
4 Q3 ?- D1 ?/ W0 M4 C5 s
父子皆族成羔鷹而悅豫嚶鳴也親親敦余賢賢爾賞宣遠之詩可?哉乃所謂條繁林彌鬱波清源愈濬者有味哉其言之也願諸族子之世世無忘此盟也皇明萬曆二十六年歲次戊戌夏六月朔
賜進士第行人司行人奉 / z4 n$ _9 Q% Q3 s
* t% X&&C' f- _4 s& {
使直?徽州等處金谿宗人建諒選 5 e&&Y+ M! ~5 A$ w
% p4 ~8 H' `( C6 C7 n
後學劉然書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