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三种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字符号
我的图书馆
当今三种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字符号
当今三种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字符号
华夏、拉丁字母、是当今三种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字符号,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三种字母文字系统。
阿拉伯数字
国际通用的(由发明,由传向欧洲,由欧洲人将其现代化),就是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从左往右书写。借助一些简单的(、等),这个系统可以明确的表示所有的。为了表示极大或极小的数字,人们在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创造了。
目前,大家都认为阿拉伯数字只是抽象的,是没有具体含义的。但是,据法国人米歇在外星十日游后带回的信息表明,我们所用的数字并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具体含义的----
1有1只角,2有2只角…只角,0没有角。以此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符号的外角(大于180°)不计算在内,如图:
根据《》[1]所说,我们所用的数字是由海奥华人创造并传入的----它的每个符号代表相应数字所含的角!如果我们现在所通用的数字是印度人创造并传入的,则他们决不可能不知道符号其中所代表的含义!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反证----阿拉伯数字决不是印度人创造的。
公元3世纪,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数学计算的基础。罗马的计数只有到Ⅴ(即5)的数字,Ⅹ(即10)以内的数字则由Ⅴ(5)和其它数字组合起来。Ⅹ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根据它与其他数字符号位置关系而具有不同的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于的古代居民,后来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这就成为今天记数的基础。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刻版记录。当时称零为首那。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两百年后,团结在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都非常繁荣,而其中特别繁华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这里来了。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于是设法吸收这些数字。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现在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今天的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记者曾经走访过许多阿拉伯国家,所到之处都有一个惊讶的发现,那就是阿拉伯人不爱用阿拉伯数字,而另外有一套他们自己独特的数字书写和计算方式。
提起上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它一定是由阿拉伯人首创且被阿拉伯民族一直沿用。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实际上是由印度人发明的。
大约在公元760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把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令人将其翻译成阿拉伯语,从此印度数字及印度的计算方法,被介绍到阿拉伯国家。
由于印度数字简单方便,所以阿拉伯人很快便使用起来,并把它传到了欧洲。与冗长繁杂的罗马数字相比,这种数字记法有很大优越性,于是在欧洲普及开来。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计算之书》,系统介绍和运用了印度数字,标志着新数字正式在欧洲得到认可。由于是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带来的,所以欧洲人一直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记者在埃及生活多年,发现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目前使用的是两套数字记法。一套是我们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另一套则是他们自己独有的数字记法。对此,记者特意采访了开罗大学数学系的哈姆迪。他说,为了区别开来,阿拉伯人自己的数字常被称为“阿拉伯人数字”。
哈姆迪介绍说,“阿拉伯人数字”大体也来源于印度数字。或者说,阿拉伯人是在印度数字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使它更便于书写和运算。从中世纪至今,阿拉伯人主要还是在用这套独特的数字记法。
别看是“近亲繁殖”,“阿拉伯人数字”与“阿拉伯数字”写起来可是截然不同。举例来说,4是反写的,5是一个圆圈,0则是一个点,7写成“V”,8则是把“V”上下颠倒过来写。
记者有一次偶然得知,为了便于记忆,在埃及的中国人干脆编了个口诀进行概括,如“颠三倒四,七上八下,五零不分”等等。
最有趣的是,阿拉伯语一律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与汉语的书写顺序正好相反,但数字却仍是从左向右写。这样一来,在读一篇文字和数字混合的文章时,我们就不得不“左顾右盼”,一会儿从右向左看,一会儿从左向右看,让人感觉眼睛总是不够用。
在阿拉伯国家,所有标有数字的商店、银行、车站和牌照等,写的都是“阿拉伯人数字”。即便标有阿拉伯数字,也是辅助性的,不占主导地位。刚到的中国人往往感到不习惯,闹出些笑话来是常有的事。
比如,有人得知阿拉伯语是从右向左写的,于是在辨认数字时,也跟着从右向左认。记者在阿曼工作时,一家中国公司向交通局报车号,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结果***发现根本没有所报车辆,险些要追查,后经解释,才消除了误会。
记者有一次到伊拉克出差,第一次填支票就搞错了。原来,上面提到的“阿拉伯人数字”写法,还只是书面印刷体的写法,而在手写时,2和3的写法又有不同。我不知详情,还是按印刷体来填写支票,结果大错特错,不得不让会计签字盖章,将这张支票作废,弄得很狼狈。
不过阿拉伯人自己使用时倒是十分灵活便捷。我好多次看到阿拉伯人很麻利地用他们自己的数字计算数据,同样拉出与我们一样的算式,然后进位、减位,只是用的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罢了。相比之下,大多数当地人写起阿拉伯数字来,反而歪歪扭扭,幼稚得像小学生一样。
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或“Roman alphabet”),日本、、朝鲜、台湾称之为罗马字,如台湾有主张用罗马字代替汉字作为法定文字的“台湾罗马字协会”。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
的字母约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时,从通过埃特鲁斯坎(Etruscan)文字(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媒介发展而成。成为罗马人的文字,并随着罗马的对外征服战争,拉丁字母作为罗马文明的成果之一也被推广到了广大地区。最初只有二十个,古代和古汉语一样,书写时没有,且只有字母,后来增加到二十六个。字母G、J、K、V、W等都是在其使用和发展中----特别是语音的变化----逐渐出现的。同时,为了书写方便也出现了小写字母和各种书写。
由于形体简单清楚,便于认读书写,流传很广,成为世界最通行的字母。西方大部分和地区已经使用拉丁字母。中国也已采用拉丁字母,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如)创制或改革文字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汉字,亦称中文字、、国字,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的,为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再到的小篆,发展至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的历史就是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初期形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
汉字,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汉族,是使用人口最多和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化字在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同,即使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汉字”为例:
简化字:汉字
繁体字:汉字
拼音:hàn zì
:汉字(かんじ)
:汉字(hoe zy)
(韩文):?? (han ja)
:Ti?ng Trung Qu?c : Chinese character
:chinesische Schrift
:Китайский
法文:Chinois
文:Chi?ski
丹麦文:Kinesisk
文:Intsik
:Chinês
:Κιν?ζικα
意大利文:Carattere Cinese
印尼文:Cina
:kínai írásjegy
芬兰语:Kiinalainen merkki
从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400年前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书契”等,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1、非拼音文字
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和水书属于非拼音文字。在人类的历史上,比汉字更早的文字有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的圣书文字,但是它们早已灭绝了,所以目前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五大发明,是一个奇迹。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传说是天神大梵天创造并授予人类,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的诸多的语言和。、、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保加利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现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特性及超语言特性。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了。的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汉字也能超越国界。在历史上,、朝鲜和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至今还使用汉字和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2、优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5亿以上。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也被深深埋藏起来了。苏美尔人的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波罗米文等等。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1.汉字是最动听的文字之一。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琅琅上口。
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有人预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
2.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优美到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
艺术汉字
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3.汉字很好认。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性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
4.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
请比较下面一组中英文的词:
汉字词 英文词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奶 milk
这六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却“”,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毫无可言 。而汉字词,只要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所有带“牛”的词都与牛有关了。又由于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所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认 识了无数的词,即使有新词产生,也是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的,词义也容易理解。
缺点则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上,表达起来,非常的薄弱和繁琐,例如运算,只有借助和符号。
在机械建筑制图方面也只能借助符号。
七十多年前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方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关于新文字----答问》)。所以“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中国近代史上的虚弱造就了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纵使是鲁迅、之辈,也不能免俗。
5.汉字很形象,直观达意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只有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可见,汉字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 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现代的,首先是在欧美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表音的拼音文字,单个字母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若干个字母组合起来才构成单词。这样在阅读时,由于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组块原则.所以有利于快速阅读的进行。而我们的文字却是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表意文字。那么,汉语和汉字构成的阅读材料能不能进行快速阅读呢?***当然是非常肯定的:汉语和汉字不仅能进行快速阅读,而且更适合快速阅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大方面:
首先,汉字的表意性便于形意互见,为快速阅读提供了天然有利条件;
其次,汉字作为语素文字, 构词能力强,常用字集中,为提供了便利;
其三,汉字作为拼形文字, 同音异义字差别明显,也是快速阅读的有利条件;
其四,汉字的书写形式便于整体认知,也有利于进行快速阅读;
其五,汉字作为复脑文字,认读充分发挥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最后,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使其言简意赅,容易意会神摄,便于快速阅读,直观达意。
汉字有着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根本特点,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词组合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
汉字的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无疑会使其在阅读心理方面较拼音文字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使汉字的在感知、理解的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速度和,能够实现阅读速度、理解速度、记忆速度的协调发展,快速阅读。
3、局限性
中文信息处理由于打字机键盘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的问题,输入汉字往往比输入拼音文字困难。汉字没有经过的普及,直接进入了电脑中文信息处理阶段。在电脑发明初期曾引起汉字能否适应电脑时代的问题,支持的学者甚至以此为理据。
随着各种的出现,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输出技术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写作、出版、信息检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输入法有上千种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输入和表形输入两类,也有两者兼之的。汉字的、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收录数千字的GB 2312(中国大陆)、Big5及CNS 11643()、HKSCS()、JIS(日本),以及收录两万多字的GBK(中国大陆)、国际标准Unicode、ISO 10646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及其他种种因素,在收录字数,及收录字体等方面或做不同层次的调整。
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邮政,户籍整理等领域用字的迫切需要,于2000年实行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 ,共收汉字27484个。并强制所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售卖的计算机产品必须使用这个新官方标准。
汉字编码系统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标准。
(“国标”是的简称)在中国大陆使用。GB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K收录20912个汉字,最新的GB18030收录27533个汉字。
。收录13053个汉字。在台湾和香港使用的一或两字节编码。
Unicode并不被中国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国政府要求在中国大陆出售的必须支持GB18030编码。
在国际通信化和软件设计领域,CJK编码收集了汉语、日语、韩语中的汉字集。
4、传播
1.汉字对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造成日文“”,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曾创造“”,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北京国安咨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时顾野王所撰的《》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官修的《》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台港民间通用的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18030是现时最新的内码,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的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舞阳,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正式形成于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
2O世纪8O年代初,在河南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商周时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流行的青铜(金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春秋以后,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令丞相李斯、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国字为基础制定出,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程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曹魏时,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而且自东汉末年起,汉字的书写已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即。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推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的楔形文字,距今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瓜是一个。“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
: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韵,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穷”靠用“力”打工,“贱”的繁体是“贱”,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
的形旁和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有些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活动中的。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大雅??朴》亦云:“周王寿考”。
: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又如“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中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来被假借成嗅觉动词。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总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们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安阳市西北、花园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 、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除占卜刻辞外,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为代表,乐器以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的早期,下至,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
起于晚年,行于。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初兼天下,……罢其不与合者。”李斯作《》,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5、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和“”(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楷 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6、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中唐的、晚唐的,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7、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产生的。
8、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的“章草”。汉末,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汉字由表意象形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因形状方正,有“”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规整的字体(如、、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和,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上中下结构,如“赢”;左中右结构,如“斑”;“品”字形结构,如“品”。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笔画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如横画(一),可表示地平线(如旦字中的一横)等。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从字体上分,目前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包括粗、细)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如楷体、、行楷、、魏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例如:由宋体演变的大标宋、小标宋、报宋、长宋、中宋、姚体等;由黑体演变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线体(包括粗、中、细等线体,后又演变出粗、准、细圆体)等;由楷体、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中楷和细仿宋等;由黑体和宋体演变而来的美黑;由隶体演变而来的隶变体等。
笔画最少的汉字只有一划,最多汉字有数十上百划,一些异体字或繁体字甚至超过100划,如图。 有的字在书面上没有,只在民间流传biang是笔画最多的汉字,有56笔,异体字共有45笔,共有59笔。是源于陕西的一种面,现在也是一家面馆的品牌,还在使用这个字,只能在康熙字典中查到biang字的写法。
关于biang,有一个:
一点飞上天,两道弯,八字大开口,工字里面走 。
左一扭,右一扭,中间来了个言娄娄。
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做了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道金钩挂马塘,
推着车子逛。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其次就是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和的发音。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海里)、“?”(加仑)、“?”(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所探讨的课题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偏旁又叫部首,人们习惯合成偏旁部首。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土”是表意的偏旁。
形状 名称 例字
古 古字旁 胡、嘏、蛄
冫 两点水 次、冷、准
止 止字旁 武
冖 秃宝盖 军、写、冠
户 户字旁 扇、房、启
十 十字儿 华、毕、
礻 示字旁 祖、福
讠 言字旁 论、计、识
王 王字旁 琅、琳、珊
刂 立刀旁 制、别、剑
木 木字旁 村、杜、极
八 八字旁 谷、分、公
车 车字旁 辆、输、轻
人 人字头 仓、全、合
日 日字旁 暇、明、暗
厂 厂字旁 原、压、历
曰 冒字头 冒、暑、显
力 力字旁 努
父 父字头 爹、斧、釜
又 又字旁 艰
? 牛字旁 牵、特、物
亻 单人旁 侵、们、亿
攵 反文旁 敏、故、
卩 单耳刀 却
斤 斤字头 新
阝 双耳刀 陆、郑、都
? 爪字头 爱、采 、受
廴 建字旁 延 建
月 月字旁 腹、肋、膛 肉字旁 膏
勹 包字头 甸
穴 穴宝盖 穿、空、窟
厶 私字儿 参
立 立字旁 竖
匚 三框儿 医 匠
目 目字旁 盲、瞳、盯
冂 同字框 网
田 田字旁 男、胃、累
氵 三点水 泸
石 石字旁 研、砂、磊
彡 三撇儿 彤
矢 矢字旁 矮
忄 竖心旁 悄
疒 病字头 疼
宀 宝盖头 宜
衤 衣字旁 衬
广 广字旁 底 庄
钅 金字旁 错
夕 夕字旁 梦
? 四字头 蜀、罗
辶 走之底 邀 、边、这
皿 皿字底 孟、盖
寸 寸字旁 封
禾 禾木旁 秋、秀、秒
扌 提手旁 拖 打 折 按
白 白字旁 泉
土 提土旁 地 堤
鸟 鸟字旁 鸭
艹 草字头 药
米 米字旁 粒、糕、料
大 大字头 套
西 西字头 栗、要
小 小字头 肖
页 页字旁 顷、颖
口 口字旁 唱、吹、吐
舌 舌字旁 乱、甜
囗 大口框 国、圈、回
缶 缶字旁 缸、缺
门 门字框 阅、闷、闩、闪
耳 耳字旁 耽、职、闻、 耻
巾 巾字旁 幅 帽
虫 虫字旁 蛹
山 山字旁 峡
虍 虎字头 虑、虚、虎
彳 双人旁 徐、行
竹 竹字头 管、篮、篆
犭 反犬旁 猪 、狗 、猫 、狼
舟 舟字旁 船 、 般
饣 食字旁 饱 、饼
走 走字旁 赵 、超
尸 尸字头 屡
足 足字旁 距、踞、跳
弓 弓字旁 张
角 角字旁 触、解
孑 子字旁 孩
身 身字旁 躲
女 女字旁 妈 、奶
鱼 鱼字旁 鲜、鳄、鳔
纟 绞丝旁 绒
隹 隹字旁 雀
马 马字旁 骝
雨 雨字头 露、霜、零
灬 四点底 热
齿 齿字旁 龄
方 方字旁 旅
革 革字旁 靴、鞭、勒
手 手字旁 拜
骨 骨字旁 骼
欠 欠字旁 欲
音 音字旁 韶、韵
火 火字旁 灭
心 心字旁 意
戈 戈字旁 我
弋 弋字旁 式
气 气字头 氧
鼠 鼠字旁 鼬
鼻 鼻子旁 鼾
矛 矛字旁 预、矜
中国古代称“”,直到《康熙字典》问世才称“字典”。最早的汉语字 典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近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如《》;一类是专门性的,如《异体字字典》。1915年,出版了《》。
目前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而《》收录了6万个词条,词汇量达到50万,在词条和词汇量方面都超过了上述三大汉字相关词典。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最中国”汉字“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这一幕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这个包含“和谐”“和平”“和睦”等意义的汉字,最近再度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最新一期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17个角度看汉字繁简之争
“繁简汉字”之争在近几年,是年年争,岁岁争,讨论得越来越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原来是学术圈子的话题,如今,已经成为全民讨论的题目了。
繁体字和严格意义上都不是汉字的一个正确的说法,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其实汉字没有的区别,如果我们知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些只是一个字体的名称,它的统一的名字就叫汉字。学术上、概念上都叫汉字。()
汉字繁简之争引发话题:汉字该如何发扬光大
领导人马英九提出,对汉字应采用“识正书简”,即要认识繁体字,书写则可用简体字,并提议在预定于日和12日在举行的两岸文化经贸论坛上探讨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此言论一出,再度引发民间与学界的汉字繁简之争。
在2008年、2009年“两会”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与此同时不少学者认为,要将13亿中国人已经熟悉了半个世纪的简体字加以废除“是开历史的倒车”。
不同于以上持非此即彼意见的两派人士,有的大陆语言学家则与马英九的态度相似,积极主张“识繁写简”。国台办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据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新的规范汉字表。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
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有12824字,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易经》、《》、《左传》、《》、《论语》、《》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
射虎:就是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着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人射虎,谜面深奥谜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的一项重要活动。
TA的最新馆藏[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