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谨慎驾驶的三原则的原则和职业谨慎驾驶的三原则原则一样吗

当前位置:>>>>
职业谨慎是否意味着永无过失
论文核心提示:
文章论述了审计职业谨慎的含义与内部审计过失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认为职业审慎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永无过失,它是一种合理保证,为了做到应有的职业审慎,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准则职业道德,注意时常评估自身的职业胜任能力,充分了解审计项目、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保持对全过程的监督与复核。
  【关键词】 职业审慎;审计过失;途径
  (五)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也会降低审计结果的保证程度   无论是确认业务还是咨询业务,内部审计人员都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如在确认业务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评价;在咨询业务中对内部控制适当性的评估等。虽然这种专业判断是建立在内部审计人员理性运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但即使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两个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事项进行判断的结果也可能不会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专业判断本身所固有的主观性使得判断结果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和准确,对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也就无法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   综上所述,必须明确“应有的职业谨慎”是与“合理保证”相联系的概念,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意味着他应当并且只能对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高水平的保证,而不能绝对保证审计失败不会发生。不能认为审计失败时,内部审计人员就一定存在过失,应有的职业谨慎也并非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永无过失。      三、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职业谨慎、避免过失的途径      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合理把握谨慎程度,既不应该草率行事造成审计工作质量没有保证,也不应该过度谨慎加大审计成本并影响审计工作效率。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必须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这是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的根本途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也规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与方法。一般来说,按照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就能够为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合理保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同等概念。判断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在工作中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应以他是否按照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为标准来评价。   (二)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对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和完善   承接自己无法胜任的审计业务,本身就是一种不谨慎的行为。确认与咨询的双重服务目标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出色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为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应评价该项业务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考虑自己能否胜任,必要时应考虑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特别是对于自身无法胜任的咨询业务,应该拒绝委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持续评价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否适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内部审计业务的需求,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对拟进行的审计项目进行充分了解   谨慎的职业人员应当对所要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全面的了解。在审计业务开始之前,对拟执行的审计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将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全面把握审计事项的性质、范围、目标及复杂程度等,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SPPIA 1220-A1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以应有的职业谨慎开展工作,应考虑以下因素:“为实现审计目标而需要开展的审计工作的范围;所要保证事项的相对复杂性、重大性和重要性;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严重错误、违规或不守法的概率;与潜在利益相对的审计成本。”SPPIA 1220-C1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咨询工作中考虑如下因素:“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包括咨询结果的性质、时间选择与报告。为实现咨询目标而需要开展的工作的相对复杂性与工作范围。与潜在利益相对的开展咨询业务的成本。”   (四)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审计证据是审计结论的基础。应有的职业谨慎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必须有充分、适当的事实证据来支持。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充分计划审计工作,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标准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以支持所提出的审计结论。在提出审计报告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说明与审计范围相关的证据收集范围、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以及向管理当局提供保证的程度。如果因审计范围受限导致审计结果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则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揭示。   (五)应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监督与复核   对所执行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与复核,也是职业谨慎的一种体现。对于内部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与分析,到审计结论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编制,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过必要的监督与复核,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为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适当的监督与复核制度,如保证所有助理审计人员的工作都应该在审计项目负责人的督导下进行,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实行分级复核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 陈文寿,林英.成本效益原则与职业谨慎原则在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05(5).   [4] 王学龙.论审计应有的职业谨慎[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
[本论文关键字]:您的位置: &
论重要性原则和职业谨慎原则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优质期刊推荐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我国论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
3.职业谨慎原则
职业谨慎原则是指职业会计师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具有严谨的精神和保持慎重的态度。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风险,人们对于会计职业活动中可能的和现实的职业风险应给予充分的、合理的关注,要勤勉地发挥自己的技能,要保持细心工作、谨慎小心的精神状态。对自己所做的各项工作和职业判断进行自我审查,始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职业谨慎原则是调节和处理会计职业活动中会计职业关系的根本准则。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职业胜任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廉洁自律、保守秘密、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等,都是职业谨慎原则的具体体现。
(3)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
针对以往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力的隐患,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  监管组织的建立根据我国的实际可以分两步走,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组建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这一步近期相对容易做到,但权威性稍差。然后待条件成熟时,建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单独组建中国会计协会,权威性较高,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
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
建议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持证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措施力素质的提高。会计人员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切入点,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应注意对理论的思考,保持对热点问题的敏感,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大胆探球,努力实践,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浅谈我国论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元旦晚会策划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论文最新更新
论文最新更新
论文关联导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