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梦回西游游大雁塔有多少层

去西安才知大雁塔是唐僧修建还是个斜塔
我的图书馆
去西安才知大雁塔是唐僧修建还是个斜塔
去西安旅游必定要看大雁塔,我最早知道大雁塔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香烟盒上,大雁塔一直是我心中不解之谜,今年5月份我去西安专程坐公交去看了看大雁塔,大雁塔在大慈恩寺院内,大慈恩寺是国家AAAAA级旅游点,门票50元,如若想到大雁塔上去参观还需另买票,西安大雁塔门票30元,并且安检非常严格,我带的3瓶洁净水需每瓶都试喝才放行。通过参观我初步了解了大雁塔是唐僧修的,还听说大雁塔是个斜塔,经观察确实是向西北歪斜。
注:本帖旁白参考百度大雁塔
大慈恩寺是国家AAAAA景区
发表于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被视为古都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真的与雁有关吗?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现存塔身七层,通高64.5米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大雁塔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仿西域?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 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门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据记载,早在七百多年前,外国传教士来华时测量发现大雁塔倾斜。陕西测绘部门则自1985年开始进行测量,其时大雁塔的倾斜速度处于加快过程中,到1996年左右塔倾斜达到最大程度,倾斜度达到1010.5毫米,也就是一米多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到1985年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后经有关部门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因何出现加速倾斜呢?研究发现,主要因素是当时地下水的过度抽取。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负责人解守涛说,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城市用水急剧增加,当时天气也干旱,河流水量减少。因缺乏城市饮用水,大雁塔周围各单位吃水困难,就自己打井,无限制开采地下水。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据2014年10月从西安市水务局获悉,自从西安市划定“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封停各类自备井2215眼,累计回灌水量已达150余万立方米,通过回灌地下水,地下水位已经开始缓慢回升,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发展得到遏制。各监测井数据显示,回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最大抬升2.1米,倾斜的大雁塔已经得到抑制,“改斜归正”不再继续倾斜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玄奘(600-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河南偃师人。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不久便升座述经。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天竺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三年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自洛阳取经”故事驰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赐福镇宅圣君师傅钟馗故里的钟馗,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圆满欲回大唐之时,受邀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在会上,玄奘法师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与会者,连续十八日无人能发论辩驳。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萨众神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并于次年奉敕与长安弘福寺译经3年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唐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译经。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译住僧与弟子至铜川玉华寺,居素成院,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终在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率众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
15-05-29 12:21:16
柴老头1的签名档
在家里闷得慌 经常去郊野走走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劳一生的玄奘法师因病在玉华寺圆寂。其灵柩还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15-05-29 12:21:16
馆藏&14658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