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文
长安与吉利 谁将成为世界级中国品牌?
来源:一猫汽车&&时间: 09:27&&作者:王灿彬&&编辑:李响&&
&&& 欧洲有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美国有福特、雪佛兰、jeep,日本诞生了丰田、本田、日产等全球性品牌,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能产生出自己的全球性汽车品牌吗?***是肯定的。
&&& 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不止一次表示:“传祺要做世界级的中国汽车第一品牌。” 吉利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于是,问题来了,谁将成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里的世界级玩家?吉利、比亚迪?还是长安、上汽?
&&&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级汽车品牌,除了一定的规模、品牌知名度,更需要在几个主要国际市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目前的本土品牌,没有一个称得上是世界级玩家——虽然单论销量个别企业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是,得益于庞大的本土市场,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诞生世界级汽车品牌。
&&& 打造世界级品牌也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今年3月5日,国家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中国需要也必将诞生世界品牌,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更是如此。
&&& 吉利对标PSA:轿车与SUV两条腿走路 要达200万辆
&&& 在众多本土汽车品牌中,吉利无疑是最有可能成为全球性品牌的一个,一是吉利目前的发展状况良好,从全新的博瑞开始,吉利品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是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之后,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国际性汽车集团。
&&& 《财富》杂志发布2014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257.675亿美元(约1600亿元)营业收入排名第466位,较2013年的第477位上升11位。至此,吉利已连续三年入围世界500强,它也是唯一进入全球500强的中国民营车企。
&&& 吉利和沃尔沃两个品牌现在的年销量合计90多万辆,吉利控股的中期目标是200万-300万辆,这样的话意味着整个产品的销量要翻番,到2018年,仅沃尔沃要达到80万辆。
&&& “吉利设定了一个中远期的目标,我们希望成为全球前十的汽车制造厂商,我们认为只有到200万辆以上,才能把研发的成本摊薄。”吉利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表示。
&&& 与大多数中国品牌只集中在SUV领域不同的是,吉利坚持轿车和SUV两条腿走路,在轿车领域,A级车、A+、-,A0都有很长时期的产品规划,接下来会有不断的产品推出来去覆盖新产品区间。
&&& 近几年,吉利汽车成功进入了独联体国家、中东和北非地区、南美、东南亚近40个国家,在2013年的出口超过12万辆;而中国产的沃尔沃已经出现在美国街头,堪称是目前中国最国际化的汽车品牌之一。
&&& 在全球范围内,法国的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年销量也就在200万辆出头,以吉利的增长速度,未来赶上PSA并非不可能。PSA的市场更多的集中在欧洲、中国、南美,在重要的北美市场没什么作为,当然,除了volvo之外,吉利品牌自身的国际化还要加油。
&&& 长安对标马自达:国内市场第一 国际刚刚起步
&&& 在6月上旬开幕的重庆车展上,主场作战的长安汽车携RAETON CC概念车、CS75四驱车型及其它17辆量产车、2辆Incall技术展车、3辆改装车和逸动纯电动车盛装出席,并打出了 “展现中国汽车第一品牌实力”的口号。
&&& “不管从量上来看,还是从增速来看,现在都是中国品牌的第一。”长安汽车副总裁李伟上周采访时也强调。事实上,早在2014年,长安汽车就已经是中国品牌的第一了,如果说此前“第一中国汽车品牌”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从今年开始,尤其是在乘用车领域,长安“第一”的地位逐渐牢固。
&&& 2014年,长安品牌乘用车累计的销售77万台,同比增长39.43%,超越60万辆级别的长城,已经跃升至整个中国品牌乘用车第一。进入2015年,长安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安总计销售汽车146.57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中国品牌汽车84.32万辆,同比增长14%;自主乘用车54.88万辆,同比增长40%,顺利通过期中考,突破年终大考300万辆胜利在望!
&&& 短短的两三年,长安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先企业,主要是在研发能力下了苦功。
&&& “我们不管多困难,都把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到整个研发中去,有的年份达到6.5%,研发是长安汽车投入最大的领域。”李伟说,“十二五期间投300亿加强研发能力建设。”
&&& 长安连续三届自主研发能力排位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已经在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建立了研发中心,形成了重庆研究总院统领的“5国7地”格局,拥有了涵盖碰撞安全等14个领域国际化、高标准的实验室和中国第一精度长安实验厂,实现了长安开发流程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具备同步开发多款世界先进整车的发展能力。
&&& 据介绍,长安每一款车型实验累计超过400万公里,超过了用户使用强度的3倍,全面满足用户使用10年26万公里。目前长安汽车产品质量达到了合资企业产品水平,部分甚至超过了合资产品水平。
&&& 在涉及到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长安汽车早有布局,一个新能源汽车投180多亿元,还有就是智能网联汽车投130多亿。
&&& 在海外市场方面,长安此前广撒网,但收效都不太好,刚好遇到国际国内以及中央出台的政策,长安把国际出口业务做了战略性的调整。预计在2018年的时候,长安的国际市场份额会在现在微不足道的三万台左右基础上,增长十倍以上,达到30万台左右。
&&& 在全球范围内,长安可以对标的国际品牌是马自达。马自达2014年销量是136.49万辆,同比增长6%,从销量上来看,长安很快将赶上马自达,但在技术领域、国际市场的开发等方面,离马自达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 上汽:五菱、宝骏PK.铃木
&&& 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上汽集团都称得上是个大公司,国《财富》杂志于北京时间7月22日晚间公布了2015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汽集团以2014年度合并报表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第十一次迈进世界五百强,排名第60位,比上一年度上升了25位。
&&& 在世界500强榜单揭晓前夕,上汽集团正式发布公司新愿景,“倾力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引领未来汽车生活”。
&&& 可惜的是,上汽集团的版图大多数是大众、通用两大合资公司带来的,自己本身的品牌荣威、MG并不给力,但好在上汽还拥有五菱、宝骏这两个本土品牌。拥有800多家4S店的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就表示,汽车领域最强的中国品牌就是五菱!
&&& 从产销规模上来看,五菱和宝骏已经不亚于长安了,今年上半年,五菱的乘用车销量已经超过60万辆(含五菱宏光、五菱宏光S和宝骏品牌)。五菱的销量不仅仅是通用汽车千万辆规模的保证,也是通用在全球范围推广低成本车的主要保证。早在2013年,雪佛兰Enjoy(即五菱宏光)在印度德里、孟买、加尔各答以及班加罗尔等四大城市,同步举行盛大活动,实现印度全面上市。虽然通用“无耻”地把五菱的销量计入到自家帐下,但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五菱和宝骏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本土品牌。
&&& 但得益于通用的全球网络,五菱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除了出口到印度外,五菱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名称不一定相同,比如在埃及上市的五菱荣光车型就更名为N300。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与五菱(含宝骏在内的)相类似的企业就是铃木了。铃木的全球销量大约为300万辆,在日本、印度等地拥有较强的知名度。目前,五菱的年销量规模在200万辆左右,随着产品线的进一步完善,并借助通用的网络,向印度等海外市场扩展,完全有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与铃木一较高下。
&&& 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新晋全球电动车老大
&&& 规模不大,但名头很响,这就是电动车巨头特斯拉。2014年仅销售了3.5万辆,但近300亿美元的市值,几乎和通用不相上下,而通用的年销售量近1000万辆。
&&& 在中国也有家类似的汽车企业,那就是说过分分钟造出特斯拉的比亚迪,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比亚迪以5037辆的成绩,超越特斯拉的4994辆,成为全球新能源车的老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第一。
&&& 包含传统能源车在内,比亚迪的年产销规模在50万辆左右,比亚迪似乎开始放弃传统能源车了,正把精力更多放在新能源车上。
&&& 拥有电池等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如果在设计和品质方面能不断改进,它会不会成为一家广受尊敬的丰田式全球汽车巨头?谁知道呢 !比亚迪的确是一个奇特的企业,它可能有很多问题,但是谈到未来,它始终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存在。
发表我的评论
专栏·评论中国品牌挺进“世界级” 不能“等风来”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品牌广告(图源:网络)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顺势而为的哲学,凡事强调借势而上、因势而动。中国制造的发展历史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借助改革开放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大势”,依托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力,终于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独占鳌头,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这也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只靠“借势”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自然资源形势严峻,过去享有的天然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正在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造势者”之一,单靠“借势”,已经不足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长远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否拥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也是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需要打造出一批“世界级”品牌。而在企业层面,目前许多中国品牌也都纷纷设定了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的目标。
然而,在打造“世界级”品牌的过程中,许多企业还在“等风来”,仍然无法摆脱过去的“借势者”和“跟风者”思维。
例如,部分企业缺乏对自身品牌形象的独到见解,而是在品牌建设中“跟风”国际巨头的做法,包括大量收购足球俱乐部等与自身业务不相匹配的海外企业等,认为这样就能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如,一些企业试图借助科技革命的风潮,在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大量布局,却在真正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乏善可陈,最终陷入“概念化”的怪圈。再如,少数企业热衷于乘借国家支持打造中国品牌的“政策东风”,希望以此来获取红利。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在“风向”的把控上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里,将打造“世界级品牌”与实现“世界级销量”画等号,以至于对销量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品牌形象的重视。事实上,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上仍然留存的价格优势,许多中国产品在销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并非难事。然而,销量进入“世界级”并不意味着成为世界级品牌。没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忠诚度,一时的销量则如空中楼阁,十分脆弱。
因此,挺进“世界级”,中国品牌不能“等风来”,走过去单纯依靠借势的老路,而是要有独当一面,主动“造势”的魄力,勇于站立潮头,让自己成为“创新者”和“引领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塑造出一个让全世界民众信任、支持的品牌形象,让中国经济大厦根基更牢,直插云霄。(人民日报海外版 卢泽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