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鸡上学了吗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板车女孩”的大孝传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9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55:41 &&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周恩来选集》(下卷)中就收录了那一天他在会议上讲“解禁《新华字典》”的问题的谈话概要!现将其转载在下面:不要因人废文(一九七○年九月十七日)此文的电子版我则是从“中国***新闻”网“党史人物纪念馆”频道中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上复制、得到的:  王云五编的四角号码字典为什么不能用?不要因人废文。一个人有问题,书就不能用了?它总有可取之处嘛!(楼主附注:王云五是四角号码查字法的发明者,但他解放前曾在国民党政府里担任过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被我方列为国民党“战犯”之一,解放前夕去了台湾)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来源还不是资产阶级的或受唯心史观限制的学说吗?可是它们都含有合理的因素。任何思想的发展都不是无根的,新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剥削阶级的出身不能改,思想却是可以改造的。这就叫历史唯物主义。要有点辩证法,不要一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就气炸了,那叫形而上学、片面性。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就不能要了?那样做,不叫为群众服务。青年一代着急没有书看,他们没有好书看,就看坏书。***在九届二中全会上讲,要学哲学,要反对唯心主义。同志们要好好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书,读***的书。  要懂得水有源树有根。***思想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思想的根。《新华字典》也是从《康熙字典》发展来的嘛!编字典可以有创造,但创造也要有基础。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新的出不来,旧的又不能用,怎么办?芭蕾舞是洋的,能说是我们创造的吗?我们编的芭蕾舞剧,基础是原来的,内容却是新的,形式又有了改造,这就叫做洋为中用。芭蕾舞还要发展。你们文化部门的同志要好好读几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知道一点根嘛!***的哲学著作,可以先学《实践论》,要通过实践来提高我们的认识。  *这是同文化教育部门一些负责人的谈话节录。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1:01:07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13:57 &&
《新华字典》在六、七十年代时的“坎坷命运”[转贴]这是“腾讯”网“评论”频道“短史记”专栏第486期(日“出版”)那一期的文章,原具体地址是:;这里我只摘录原文的一些关键内容在下面:很多人不了解的《新华字典》史&&&&为适应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民国时期在《康熙字典》基础上,编纂了《新字典》(商务印书馆)、《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校改国音字典》(北洋政府教育部)等多种字典。但1949年后,这些字典无论在例句,还是释义上都已无法满足新政权的需要,于是成立了以魏建功为社长的“新华辞书社”,负责编纂《新华字典》。&&&&1、书名的“华”字,最早系用鲁迅笔迹拼凑而成,遭到周恩来的质问&&&&初版《新华字典》问世于1953年,最初由魏建功用隶书题写书名,颇为典雅;第二次印刷时,为突出集体,淡化个人,改集鲁迅手迹作为书名。1956年,国家开始推行简体字,但鲁迅只写过“華”,没写过“华”,设计者被迫从鲁迅手迹中找“化”和“十”拼在一起。周恩来质问说:“鲁迅在世时,还没有简化字,这个‘华’字不是凑成的吗?”于是此后《新华字典》一律不再使用“鲁体字”,改用简化宋体字作为书名。①&&&&封面题字外,字典的内容更充满着政治意味。在编写第一版时,编者们就立意“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看待问题”②,但事后字典中还是“发现有几处‘政治性’错误,曾一度困扰了主事们”,好在那时政治环境还相对宽松,“只作了内部改正”便罢。在这一版的《新华字典》里已收录了一些政治性名词,并给出简明的释义。在新政权建立初期,普及政治常识是确有必要的,但后来“做过了头,收词和释义都尽量往左拉。”③&&&&这本以小闻名的《新华字典》,是新政权推出的第一本,也长期是唯一白话字典。据说欧洲袖珍国圣马力诺政要曾送给中国一套三卷的大词典,周恩来只能回赠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以至有“大国出小词典,小国出大字典”的说法。④1962年,工作中的魏建功&&&&2、1965年版字典的例句“太阳最毒”被认为问题非常严重,“中苏友好”的例句也不合时宜&&&&在“文革”爆发后,各种字典都停止发行,以至小学生们没有字典可用。陈伯达在1970年5月指示“中央文革”宣传联络员:“《新华字典》你们看一看,斟酌一下,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出版,《四角号码词典》不能出了,因为是王云五搞的,待以后考虑。”很快,对被封存的1965年版《新华字典》的意见反馈上来,发现“***思想”“阶级斗争”等常用词没有被收录;一些举例、释义中被“塞进了封、资、修的黑货”。大小问题一共有200多处,最严重的包括,“毒”字例句为“太阳很毒”,“好”字和“友”字下例句均是“中苏友好”(当时中苏关系早已恶化)等。⑤&&&&这样的字典当然不能大规模发行,于是有了著名的1971年版《新华字典》。首先,在词语的释义上,初版中“社会主义”词条的释义仅41个字,而这一版增至200个字,直接将“最高指示”告诉读者,“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版在1974年重印时,又在“法”字后加入“法家”的义项,释义占了12行(约150字);原“儒家”义项也被扩充为“以孔丘、孟轲为头子的当年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反动学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儒家反动思想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巩固和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工具。”表现了“评法批儒”的情况。&&&&……(中略)&&&&在更加细微处,很多涉及“封、资、修”的词条被改动。如1965年版“拗口令”词条下举例“墙上画三凤,黄凤、红凤、粉红凤”;1971年版删去。1965年版对“礼拜”的解释是“对神敬礼或祷告”,1971年版改为“宗教迷信者对神敬礼或祷告”等等。⑦&&&&……(中略)&&&&4、梁漱溟的《辞源》、《辞海》被烧,红卫兵小将训斥:有《新华字典》就够了&&&&虽然1971年版《新华字典》的问题最度、最明显,但也可能是发挥了最大教育功能的一个版本。在“文革”期间,图书出版、销售几乎全部停止,《新华词典》成了很多人在***著作之外,唯一能阅读的书籍。“文革”中,梁漱溟被抄家,想留下《辞源》《辞海》两本工具书,但“红卫兵瞪了一眼,还是把这两部书扔进了火海,还一边训斥说,‘革命’的红卫兵小将,有《新华字典》就足够了,用不着这些封建老古董。”⑧&&可见在红卫兵眼中,《新华字典》也属于可以读的书。&&&&人们在“文革”期间阅读《新华字典》的回忆,十分常见。作家王益民回忆,70年代上小学时,“特别羡慕我的语文老师有一本《新华字典》,用牛皮纸包着,从不许我们翻看,似乎那里面藏着无穷的秘密”。山西王振颖1962年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他说,“即使在‘文革’期间除《***选集》《***语录》以及大批判文章外,没有多少能读到的东西,我也一直把它带在身边,好随时向它求教。它除字词句外,囊括了诸如:天干地支、五千年间的朝代更迭,甚至还有枯燥生僻的化学名称……真可谓是无所不包的知识宝库。”经济学家魏达志,恢复高考后,最早在复旦学历史。他回忆说,“小学毕业以后当知青,工作以后才考的大学,进入大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扫盲,天天带着《新华字典》来对付历史学科那些数不胜数的艰涩字眼”。&&&&还有人在失去自由后,靠《新华字典》度过了最黑暗的日子。钱币专家马传德,在被关押期间,每天要交一份“思想汇报”,只被允许阅读《***选集》。他当时说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佯称《***选集》中有很多字不认识,要求代买一本《新华字典》”。马传德多次要求,终获满足后,把《新华字典》通读了几遍,以至后来被释放回家时,父亲夸他“语文水平大有提高,钢笔字也比以前写得好多了。”⑨&&&&……(中略)1953年初版《新华字典》&&&&注释:&&&&①刘运峰:《藏书:因鲁迅而展开》,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第156—158页;②刘庆隆:《新华字典出版三十年》,《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05页;③陈原:《新华字典五十年——回忆与思考》,《界外人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01—208页;④陈原:《大国出小字典 小国出大字典》,《黄昏人语》,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第149页;⑤方厚枢:《商务印书馆的片段回忆》,《中华读书报》日;⑥王保贤:《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书——记“文革”中的两个第四版新华字典》,中华读书报日;⑦金欣欣:《关于新华字典1971 年修订重排本的评价问题》,《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⑧汪东林:《梁漱溟“文革”自述》,《桂林文史资料》第23辑,第182页;⑨马传德:《币海拾贝:马传德谈钱币珍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6页;⑩余云霞:《我和词典的缘分》,《辞书研究》1989年第3期。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2:18:39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18:19 &&
上一楼的文章还有一篇“微信版”,即腾讯“短史记”专栏的微信公众号上刊登的此文的另一个版本。“微信版”比“网页版”多加了两份当年的文件,现将它们补充在下面:&&&&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将审查报告的原文附录于下:出版口三人小组关于《新华字典》审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日&&&&根据中央首长指示,我们请北京市一中、二十三中和特钢厂一起对《新华字典》(1965年修订重排本)作了一次通读审查。现将审查情况和处理意见报告如下:&&&&这部字典是旧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它在“不要勉强与政治挂钩”、“工具书的稳定性”等修正主义原则支配下,选字、选词收录了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早已在人民生活中死去的生僻字;可是***著作中和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些最常见的重要词语,如“***思想”、“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却没有收录。它在一些注释、举例中塞进了封、资、修的黑货,宣扬或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思想观点。在通读中,发现有200多处明显的存在着程度不等的问题,其中严重的有几处,如93页“毒”字下例句“太阳很毒”。还有几处提到中苏关系的,如158页“好”字和513页“友”字下例句均是“中苏友好”,又如13页“保”字下例句“中苏两国人民的亲密团结是世界和平的保障。”鉴于目前还没有一本新字典来满足广大工农兵和革命群众学习***著作、学文化、学科学的需要。也考虑到这部字典收字较多,字形注音还比较准确,字义解释也还有可取之处。因此,我们打算将存书(70万册)加一“致读者”(另附)有组织地内部按成本发行,供广大革命群众批判地使用。并请他们在批判地使用过程中,对编写新的字典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准备组织一个十几个人的班子,同有关单位协作,深人工农兵,着手编写新字典。&&&&这样处理如无不妥,即开始发行。主送:国务院值班室附件:致读者&&&&这部《新华字典》是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工具书。它在一些条目中塞进了封、资、修的黑货,宣扬或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思想观点。考虑到这部字典收字较多,字形注音还比较准确,字义解释也还有可取之处,因此,我们将存书发行,供广大革命群众批判地使用。&&&&伟大领袖***教导我们:“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就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我们热切地希望广大工农兵和革命群众在批判地使用这部字典的同时,对编写新的字典提出宝贵意见。信函请交北京商务印书馆,邮资由商务印书馆总付。编者日(据国务院出版口保存的原件刊印)&&&&……(中略)&&&&据“修订小组”日在《北京日报》所刊文章,该版《新华字典》修订初期,还曾将“陛下”、“僧侣”等词删除:&&&&“当时,由于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我们曾删掉了‘陛下’、‘太监’、‘僧侣’等许多词和字,认为这样才算革命。周总理知道后,要有关领导部门告诉我们,不能认为‘陛下’等都不能进字典,字典是工具书,有它的特点。”&&&&日,在接见《新华字典》修订小组成员时,也有人向周恩来请示“编写外语词典要不要收入燕尾服、新婚、蜜月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词汇”,周回答:&&&&“你不用怎么行?外国字怎么能取消?像陛下、殿下,怎么能不用?来个国王,你还能不承认陛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4:34 &&
文革时期为何有两个第四版《新华字典》?[转贴]转自“腾讯”网“文化”频道的这个网页:&&&&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字典》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第4版,头一个的版权页上标明是第4版,后一个的版权页上并未标明,却被后来出版的新的修订本“追认”成了第4版,等于把头一个第4版排除出了《新华字典》版本序列。1962年修订重排本的《新华字典》&&&&被封五年&&“内部控制发行”&&&&日,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通知并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规定了通用字体(即宋体)的标准字形(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结构方式和笔顺)。《新华字典》1965年修订重排第4版(以下简称“1965年第4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此前的《新华字典》(包括人教社出版的各版中)字头均是楷体,从这一版起采用了大号宋体字;从该版开始,字典中还多了个《新旧字形对照表》。有读者可能以为,字典中的字头采用何种字体无关紧要。不妨看一则叶圣陶先生日的日记:&&&&午前愈之来谈,谓有若干文字改革方面事皆与出版有关……谈及印刷书报用楷体字,愈之与余意见相同,皆以为不若宋体字。宋体字形式方正,排植可以整齐,笔划有粗细,辨认比较方便。一般人多有成见,以为楷体字便于儿童及初识字之***,实则说不出若干道理也。愈之谓我国刻书,相传用宋体,各国文字,印刷皆有印刷体,其中必有道理,盖合于人之心理也。(《叶圣陶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309页)&&&&这就是说,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胡愈之、叶圣陶就开始反对书报印刷中使用楷体字。就在写作本文时,笔者看到《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综述,内容是关于我国字库行业的现状,文中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少波的看法,“现在教科书用的楷体,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以毛笔的审美和风格为标准的,而现在的孩子多用铅笔或钢笔;而且孩子对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弱,很难有精力顾及细节,所以容易对字体产生错误的辨识。”笔者还从这篇综述中了解到,不久前落幕的第七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正是以“教科书体”为主题,而大赛一等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为“孩子无法像***一样对字体进行书法的审美,如果字体过难,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李苑:《字库行业:版权“富矿”为何无人采》,见日《光明日报》第5版)&&&&《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还增加了不少单字,使所收单字(包括异体字)达到8500个左右。如前所述,人教社最初出版的《新华字典》仅收6840个字头,虽说商务前三版每次修订时,都增收了一定数量的单字,但基本规模却都是维持在8000多个,因此可以说,这次增收的单字规模是比较大的。该版还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删去了大部分插图。&&&&不过,在读者后来看到的商务版《新华字典》的版次序列中,并不包括1965年第4版——本应作为第5版的1971年版,在1979年版的版权页上被“追认”成了第4版。原来,1965年第4版付印时已到了1966年的五六月间,而这恰恰是“文革”开始的日子,印制好的成品被封存起来了。直到1970年夏,才按成本价“内部控制发行”,这大概就是它后来被排除在《新华字典》版次序列中的主要原因。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有方厚枢先生的《年商务印书馆的片段回忆》一文,其中对《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在“文革”中的遭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就笔者所见,1965年第4版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印本,而且都是平装本,定价八角;其封面、书脊、扉页上的书名,用的仍然是“鲁体字”,这也是《新华字典》书名最后一次用“鲁体字”。后来“按成本内部控制发行”时,原来封底上“0.80元”的定价被改为“0.65元”(至少上海是这样)。同样根据上述方先生的文章,该版在内部发行前,统计到的印量是约70万册——就普及性的学生字典来说,这个数字显然不大,再加上它又都是平装本,不易保存,因此,现在社会上已很难见到该版字典了。1971年修订重排本特点多&&&&在1970年9月决定内部控制发行1965年第4版的同时,出版方便开始对其进行修订了。一个基本事实是,修订工作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对来自“左”的方面的指责和要求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使得后来公开出版的1971年修订重排本(也就是后来被“追认”为的第4版)从总体上看只是对1965年第4版的一个“略加删改”的本子——“略加删改”是1971年版《说明》中的用语。当然,1971年修订重排本毕竟是“文革”产物,打上了时代烙印。该版的“文革”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讲传承的版本记载。“商务新1版”的版权页上,先是声明《新华字典》始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10月的初版,这以后的1959年重排本、1962修订重排本和1965年修订重排本(即第2至第4版),各版的版权页上,首先都是“1957年6月商务新1版”的记载,印数也都是累计印数,但是在1971年版初印本的版权页上,我们只能看到:“1971年6月修订第1版,1971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虽然读者可以从该版的《说明》中看到它与1965年第4版的继承关系,但作为版权页,这种版本记载方法是不符合出版规范的。&&&&第二,专设《***语录》插页。说到语录,笔者还想指出一个细节,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该版《新华字典》都是用红色油墨印刷语录内容的,但该版的北京初印本(1971年6月)是用黑色油墨印刷的;笔者还见过1971年后半年新疆、湖南、广西等地的印本(租型印刷)也是用黑色油墨印刷语录的。“文革”后该版字典仍然发行多年,就“附部首检字表”本来说,删去语录插页,始于1978年9月的北京第16次印本。&&&&第三,注释和例句中的“文革”特色。仅举两例为证。(1)1965年版的“工”字头下,收有“工夫”和“功夫”两个词语,给予了同样的解释,其中一项释义是:“长期的修养,训练久了的结果。”“文革”中,“修养”一词因刘少奇的《论***员的修养》一书而几乎成了贬义词。因此,在1971年版中,这一释义就被修改为:“努力实践或长期实践的成果。”(2)1965年版给出的“忠”字的释文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于人民。~于祖国。~言逆耳。”1971年版中的释文则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在阶级社会中,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忠于***。~于人民。~于祖国。”——释文中,不仅增加了“在阶级社会,”,在例句中,“***”前的“忠于”一词,也不敢按字典本来规定的体例“~于”处理了。&&&&第四,“评法批儒”运动后的挖改。在《新华字典》历史上,同一版次在不同时间印刷时往往都会在某些地方出现挖改,但规模较大的挖改本则是“评法批儒”的产物。这样的本子大约出现在1974年后。比如“法”字,在1974年前的版本中,是没有“法家”这一义项的,经过“评法批儒”,“法家”则成了仅次于“法律”的第二个义项,而且释义占了12行(约150字),成为《新华字典》中少有的超长篇幅的义项之一。“挖改”是铅字排版时代的常见现象,一般是有增必有删的,因此,在增加“法家”这一义项及其释文的同时,就删去了以前的两个义项及其释文。再如“儒”字,1974年前的版本中,虽有“儒家”这一义项,但释文非常简单:“我国古代一个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孔子所创立。”但经过“评法批儒”,其释文则大大膨胀:“以孔丘、孟轲为头子的当年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反动学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儒家反动思想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巩固和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工具。”经过挖改后的“儒家”的释文相比于“法家”的释文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当然了,这次挖改的内容,绝不只是这两个字的释文。&&&&第五,附录中的“文革”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中。比如逗号的例句是:“有了***的革命路线,才有我们工人阶级的今天。”感叹号的例句是:“敬祝***万寿无疆!”间隔号的例句是:“《五·七指示》”。笔者发现,引号的例句中,有一句是“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奋勇前进!”——这个例句不仅在1973年的“十大”后没有修改,而且在1977的“十一大”后也没有修改,在笔者所见该版较晚的1978年9月的印本中,例句仍是“九大”。&&&&……(后略)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6:46:45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5:49:05 &&
16:44:34&&的原帖:文革时期为何有两个第四版《新华字典》?[转贴]转自“腾讯”网“文化”频道的这个网页:&&&&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字典》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第4版,头一个的版权页上标明是第4版,后一个的版权页上并未标明,却被后来出版的新的修订本“追认”成了第4版,等于把头一个第4版排除出了《新华字典》版本序列。1962年修订重排本的《新华字典》&&&&被封五年&&“内部控制发行”&&&&日,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通知并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规定了通用字体(即宋体)的标准字形(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结构方式和笔顺)。《新华字典》1965年修订重排第4版(以下简称“1965年第4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此前的《新华字典》(包括人教社出版的各版中)字头均是楷体,从这一版起采用了大号宋体字;从该版开始,字典中还多了个《新旧字形对照表》。有读者可能以为,字典中的字头采用何种字体无关紧要。不妨看一则叶圣陶先生日的日记:&&&&午前愈之来谈,谓有若干文字改革方面事皆与出版有关……谈及印刷书报用楷体字,愈之与余意见相同,皆以为不若宋体字。宋体字形式方正,排植可以整齐,笔划有粗细,辨认比较方便。一般人多有成见,以为楷体字便于儿童及初识字之***,实则说不出若干道理也。愈之谓我国刻书,相传用宋体,各国文字,印刷皆有印刷体,其中必有道理,盖合于人之心理也。(《叶圣陶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309页)&&&&这就是说,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胡愈之、叶圣陶就开始反对书报印刷中使用楷体字。就在写作本文时,笔者看到《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综述,内容是关于我国字库行业的现状,文中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少波的看法,“现在教科书用的楷体,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以毛笔的审美和风格为标准的,而现在的孩子多用铅笔或钢笔;而且孩子对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弱,很难有精力顾及细节,所以容易对字体产生错误的辨识。”笔者还从这篇综述中了解到,不久前落幕的第七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正是以“教科书体”为主题,而大赛一等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为“孩子无法像***一样对字体进行书法的审美,如果字体过难,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李苑:《字库行业:版权“富矿”为何无人采》,见日《光明日报》第5版)&&&&《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还增加了不少单字,使所收单字(包括异体字)达到8500个左右。如前所述,人教社最初出版的《新华字典》仅收6840个字头,虽说商务前三版每次修订时,都增收了一定数量的单字,但基本规模却都是维持在8000多个,因此可以说,这次增收的单字规模是比较大的。该版还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删去了大部分插图。&&&&不过,在读者后来看到的商务版《新华字典》的版次序列中,并不包括1965年第4版——本应作为第5版的1971年版,在1979年版的版权页上被“追认”成了第4版。原来,1965年第4版付印时已到了1966年的五六月间,而这恰恰是“文革”开始的日子,印制好的成品被封存起来了。直到1970年夏,才按成本价“内部控制发行”,这大概就是它后来被排除在《新华字典》版次序列中的主要原因。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有方厚枢先生的《年商务印书馆的片段回忆》一文,其中对《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在“文革”中的遭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就笔者所见,1965年第4版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印本,而且都是平装本,定价八角;其封面、书脊、扉页上的书名,用的仍然是“鲁体字”,这也是《新华字典》书名最后一次用“鲁体字”。后来“按成本内部控制发行”时,原来封底上“0.80元”的定价被改为“0.65元”(至少上海是这样)。同样根据上述方先生的文章,该版在内部发行前,统计到的印量是约70万册——就普及性的学生字典来说,这个数字显然不大,再加上它又都是平装本,不易保存,因此,现在社会上已很难见到该版字典了。1971年修订重排本特点多&&&&在1970年9月决定内部控制发行1965年第4版的同时,出版方便开始对其进行修订了。一个基本事实是,修订工作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对来自“左”的方面的指责和要求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使得后来公开出版的1971年修订重排本(也就是后来被“追认”为的第4版)从总体上看只是对1965年第4版的一个“略加删改”的本子——“略加删改”是1971年版《说明》中的用语。当然,1971年修订重排本毕竟是“文革”产物,打上了时代烙印。该版的“文革”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讲传承的版本记载。“商务新1版”的版权页上,先是声明《新华字典》始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10月的初版,这以后的1959年重排本、1962修订重排本和1965年修订重排本(即第2至第4版),各版的版权页上,首先都是“1957年6月商务新1版”的记载,印数也都是累计印数,但是在1971年版初印本的版权页上,我们只能看到:“1971年6月修订第1版,1971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虽然读者可以从该版的《说明》中看到它与1965年第4版的继承关系,但作为版权页,这种版本记载方法是不符合出版规范的。&&&&第二,专设《***语录》插页。说到语录,笔者还想指出一个细节,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该版《新华字典》都是用红色油墨印刷语录内容的,但该版的北京初印本(1971年6月)是用黑色油墨印刷的;笔者还见过1971年后半年新疆、湖南、广西等地的印本(租型印刷)也是用黑色油墨印刷语录的。“文革”后该版字典仍然发行多年,就“附部首检字表”本来说,删去语录插页,始于1978年9月的北京第16次印本。&&&&第三,注释和例句中的“文革”特色。仅举两例为证。(1)1965年版的“工”字头下,收有“工夫”和“功夫”两个词语,给予了同样的解释,其中一项释义是:“长期的修养,训练久了的结果。”“文革”中,“修养”一词因刘少奇的《论***员的修养》一书而几乎成了贬义词。因此,在1971年版中,这一释义就被修改为:“努力实践或长期实践的成果。”(2)1965年版给出的“忠”字的释文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于人民。~于祖国。~言逆耳。”1971年版中的释文则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在阶级社会中,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忠于***。~于人民。~于祖国。”——释文中,不仅增加了“在阶级社会,”,在例句中,“***”前的“忠于”一词,也不敢按字典本来规定的体例“~于”处理了。&&&&第四,“评法批儒”运动后的挖改。在《新华字典》历史上,同一版次在不同时间印刷时往往都会在某些地方出现挖改,但规模较大的挖改本则是“评法批儒”的产物。这样的本子大约出现在1974年后。比如“法”字,在1974年前的版本中,是没有“法家”这一义项的,经过“评法批儒”,“法家”则成了仅次于“法律”的第二个义项,而且释义占了12行(约150字),成为《新华字典》中少有的超长篇幅的义项之一。“挖改”是铅字排版时代的常见现象,一般是有增必有删的,因此,在增加“法家”这一义项及其释文的同时,就删去了以前的两个义项及其释文。再如“儒”字,1974年前的版本中,虽有“儒家”这一义项,但释文非常简单:“我国古代一个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孔子所创立。”但经过“评法批儒”,其释文则大大膨胀:“以孔丘、孟轲为头子的当年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反动学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儒家反动思想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巩固和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工具。”经过挖改后的“儒家”的释文相比于“法家”的释文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当然了,这次挖改的内容,绝不只是这两个字的释文。&&&&第五,附录中的“文革”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中。比如逗号的例句是:“有了***的革命路线,才有我们工人阶级的今天。”感叹号的例句是:“敬祝***万寿无疆!”间隔号的例句是:“《五·七指示》”。笔者发现,引号的例句中,有一句是“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奋勇前进!”——这个例句不仅在1973年的“十大”后没有修改,而且在1977的“十一大”后也没有修改,在笔者所见该版较晚的1978年9月的印本中,例句仍是“九大”。&&&&……(后略)小题大做。上海从来不缺新华字典。1970年?上海连《牛津中英双解词典》都有供应了。中学教师就可以买。只有新中国不听***话穷山恶水地才有他妈的老师把《新华字典》当密电码来保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09:29 &&
16:44:34&&的原帖:文革时期为何有两个第四版《新华字典》?[转贴]转自“腾讯”网“文化”频道的这个网页:&&&&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字典》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第4版,头一个的版权页上标明是第4版,后一个的版权页上并未标明,却被后来出版的新的修订本“追认”成了第4版,等于把头一个第4版排除出了《新华字典》版本序列。1962年修订重排本的《新华字典》&&&&被封五年&&“内部控制发行”&&&&日,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通知并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规定了通用字体(即宋体)的标准字形(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结构方式和笔顺)。《新华字典》1965年修订重排第4版(以下简称“1965年第4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此前的《新华字典》(包括人教社出版的各版中)字头均是楷体,从这一版起采用了大号宋体字;从该版开始,字典中还多了个《新旧字形对照表》。有读者可能以为,字典中的字头采用何种字体无关紧要。不妨看一则叶圣陶先生日的日记:&&&&午前愈之来谈,谓有若干文字改革方面事皆与出版有关……谈及印刷书报用楷体字,愈之与余意见相同,皆以为不若宋体字。宋体字形式方正,排植可以整齐,笔划有粗细,辨认比较方便。一般人多有成见,以为楷体字便于儿童及初识字之***,实则说不出若干道理也。愈之谓我国刻书,相传用宋体,各国文字,印刷皆有印刷体,其中必有道理,盖合于人之心理也。(《叶圣陶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309页)&&&&这就是说,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胡愈之、叶圣陶就开始反对书报印刷中使用楷体字。就在写作本文时,笔者看到《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综述,内容是关于我国字库行业的现状,文中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少波的看法,“现在教科书用的楷体,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以毛笔的审美和风格为标准的,而现在的孩子多用铅笔或钢笔;而且孩子对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弱,很难有精力顾及细节,所以容易对字体产生错误的辨识。”笔者还从这篇综述中了解到,不久前落幕的第七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正是以“教科书体”为主题,而大赛一等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为“孩子无法像***一样对字体进行书法的审美,如果字体过难,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李苑:《字库行业:版权“富矿”为何无人采》,见日《光明日报》第5版)&&&&《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还增加了不少单字,使所收单字(包括异体字)达到8500个左右。如前所述,人教社最初出版的《新华字典》仅收6840个字头,虽说商务前三版每次修订时,都增收了一定数量的单字,但基本规模却都是维持在8000多个,因此可以说,这次增收的单字规模是比较大的。该版还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删去了大部分插图。&&&&不过,在读者后来看到的商务版《新华字典》的版次序列中,并不包括1965年第4版——本应作为第5版的1971年版,在1979年版的版权页上被“追认”成了第4版。原来,1965年第4版付印时已到了1966年的五六月间,而这恰恰是“文革”开始的日子,印制好的成品被封存起来了。直到1970年夏,才按成本价“内部控制发行”,这大概就是它后来被排除在《新华字典》版次序列中的主要原因。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有方厚枢先生的《年商务印书馆的片段回忆》一文,其中对《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在“文革”中的遭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就笔者所见,1965年第4版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印本,而且都是平装本,定价八角;其封面、书脊、扉页上的书名,用的仍然是“鲁体字”,这也是《新华字典》书名最后一次用“鲁体字”。后来“按成本内部控制发行”时,原来封底上“0.80元”的定价被改为“0.65元”(至少上海是这样)。同样根据上述方先生的文章,该版在内部发行前,统计到的印量是约70万册——就普及性的学生字典来说,这个数字显然不大,再加上它又都是平装本,不易保存,因此,现在社会上已很难见到该版字典了。1971年修订重排本特点多&&&&在1970年9月决定内部控制发行1965年第4版的同时,出版方便开始对其进行修订了。一个基本事实是,修订工作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对来自“左”的方面的指责和要求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使得后来公开出版的1971年修订重排本(也就是后来被“追认”为的第4版)从总体上看只是对1965年第4版的一个“略加删改”的本子——“略加删改”是1971年版《说明》中的用语。当然,1971年修订重排本毕竟是“文革”产物,打上了时代烙印。该版的“文革”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讲传承的版本记载。“商务新1版”的版权页上,先是声明《新华字典》始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10月的初版,这以后的1959年重排本、1962修订重排本和1965年修订重排本(即第2至第4版),各版的版权页上,首先都是“1957年6月商务新1版”的记载,印数也都是累计印数,但是在1971年版初印本的版权页上,我们只能看到:“1971年6月修订第1版,1971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虽然读者可以从该版的《说明》中看到它与1965年第4版的继承关系,但作为版权页,这种版本记载方法是不符合出版规范的。&&&&第二,专设《***语录》插页。说到语录,笔者还想指出一个细节,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该版《新华字典》都是用红色油墨印刷语录内容的,但该版的北京初印本(1971年6月)是用黑色油墨印刷的;笔者还见过1971年后半年新疆、湖南、广西等地的印本(租型印刷)也是用黑色油墨印刷语录的。“文革”后该版字典仍然发行多年,就“附部首检字表”本来说,删去语录插页,始于1978年9月的北京第16次印本。&&&&第三,注释和例句中的“文革”特色。仅举两例为证。(1)1965年版的“工”字头下,收有“工夫”和“功夫”两个词语,给予了同样的解释,其中一项释义是:“长期的修养,训练久了的结果。”“文革”中,“修养”一词因刘少奇的《论***员的修养》一书而几乎成了贬义词。因此,在1971年版中,这一释义就被修改为:“努力实践或长期实践的成果。”(2)1965年版给出的“忠”字的释文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于人民。~于祖国。~言逆耳。”1971年版中的释文则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在阶级社会中,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忠于***。~于人民。~于祖国。”——释文中,不仅增加了“在阶级社会,”,在例句中,“***”前的“忠于”一词,也不敢按字典本来规定的体例“~于”处理了。&&&&第四,“评法批儒”运动后的挖改。在《新华字典》历史上,同一版次在不同时间印刷时往往都会在某些地方出现挖改,但规模较大的挖改本则是“评法批儒”的产物。这样的本子大约出现在1974年后。比如“法”字,在1974年前的版本中,是没有“法家”这一义项的,经过“评法批儒”,“法家”则成了仅次于“法律”的第二个义项,而且释义占了12行(约150字),成为《新华字典》中少有的超长篇幅的义项之一。“挖改”是铅字排版时代的常见现象,一般是有增必有删的,因此,在增加“法家”这一义项及其释文的同时,就删去了以前的两个义项及其释文。再如“儒”字,1974年前的版本中,虽有“儒家”这一义项,但释文非常简单:“我国古代一个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孔子所创立。”但经过“评法批儒”,其释文则大大膨胀:“以孔丘、孟轲为头子的当年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反动学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儒家反动思想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巩固和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工具。”经过挖改后的“儒家”的释文相比于“法家”的释文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当然了,这次挖改的内容,绝不只是这两个字的释文。&&&&第五,附录中的“文革”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中。比如逗号的例句是:“有了***的革命路线,才有我们工人阶级的今天。”感叹号的例句是:“敬祝***万寿无疆!”间隔号的例句是:“《五·七指示》”。笔者发现,引号的例句中,有一句是“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奋勇前进!”——这个例句不仅在1973年的“十大”后没有修改,而且在1977的“十一大”后也没有修改,在笔者所见该版较晚的1978年9月的印本中,例句仍是“九大”。&&&&……(后略)[span]第 7 楼
5:49:05&&的原帖:小题大做。上海从来不缺新华字典。1970年?上海连《牛津中英双解词典》都有供应了。中学教师就可以买。只有新中国不听***话穷山恶水地才有他妈的老师把《新华字典》当密电码来保藏哈哈!你以为你假装眼瞎就能把水搅浑了?破四旧,封禁“封、资、修”的文化产品这些政策,你以为大家不知道当年是谁号召和推行吗?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9:27:31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08:07 &&
16:44:34&&的原帖:文革时期为何有两个第四版《新华字典》?[转贴]转自“腾讯”网“文化”频道的这个网页:&&&&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字典》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第4版,头一个的版权页上标明是第4版,后一个的版权页上并未标明,却被后来出版的新的修订本“追认”成了第4版,等于把头一个第4版排除出了《新华字典》版本序列。1962年修订重排本的《新华字典》&&&&被封五年&&“内部控制发行”&&&&日,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通知并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规定了通用字体(即宋体)的标准字形(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结构方式和笔顺)。《新华字典》1965年修订重排第4版(以下简称“1965年第4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此前的《新华字典》(包括人教社出版的各版中)字头均是楷体,从这一版起采用了大号宋体字;从该版开始,字典中还多了个《新旧字形对照表》。有读者可能以为,字典中的字头采用何种字体无关紧要。不妨看一则叶圣陶先生日的日记:&&&&[span]午前愈之来谈,谓有若干文字改革方面事皆与出版有关……谈及印刷书报用楷体字,愈之与余意见相同,皆以为不若宋体字。宋体字形式方正,排植可以整齐,笔划有粗细,辨认比较方便。一般人多有成见,以为楷体字便于儿童及初识字之***,实则说不出若干道理也。愈之谓我国刻书,相传用宋体,各国文字,印刷皆有印刷体,其中必有道理,盖合于人之心理也。(《叶圣陶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309页)&&&&这就是说,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胡愈之、叶圣陶就开始反对书报印刷中使用楷体字。就在写作本文时,笔者看到《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综述,内容是关于我国字库行业的现状,文中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少波的看法,“现在教科书用的楷体,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以毛笔的审美和风格为标准的,而现在的孩子多用铅笔或钢笔;而且孩子对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弱,很难有精力顾及细节,所以容易对字体产生错误的辨识。”笔者还从这篇综述中了解到,不久前落幕的第七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正是以“教科书体”为主题,而大赛一等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为“孩子无法像***一样对字体进行书法的审美,如果字体过难,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李苑:《字库行业:版权“富矿”为何无人采》,见日《光明日报》第5版)&&&&《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还增加了不少单字,使所收单字(包括异体字)达到8500个左右。如前所述,人教社最初出版的《新华字典》仅收6840个字头,虽说商务前三版每次修订时,都增收了一定数量的单字,但基本规模却都是维持在8000多个,因此可以说,这次增收的单字规模是比较大的。该版还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删去了大部分插图。&&&&不过,在读者后来看到的商务版《新华字典》的版次序列中,并不包括1965年第4版——本应作为第5版的1971年版,在1979年版的版权页上被“追认”成了第4版。原来,1965年第4版付印时已到了1966年的五六月间,而这恰恰是“文革”开始的日子,印制好的成品被封存起来了。直到1970年夏,才按成本价“内部控制发行”,这大概就是它后来被排除在《新华字典》版次序列中的主要原因。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有方厚枢先生的《年商务印书馆的片段回忆》一文,其中对《新华字典》1965年第4版在“文革”中的遭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就笔者所见,1965年第4版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印本,而且都是平装本,定价八角;其封面、书脊、扉页上的书名,用的仍然是“鲁体字”,这也是《新华字典》书名最后一次用“鲁体字”。后来“按成本内部控制发行”时,原来封底上“0.80元”的定价被改为“0.65元”(至少上海是这样)。同样根据上述方先生的文章,该版在内部发行前,统计到的印量是约70万册——就普及性的学生字典来说,这个数字显然不大,再加上它又都是平装本,不易保存,因此,现在社会上已很难见到该版字典了。1971年修订重排本特点多&&&&在1970年9月决定内部控制发行1965年第4版的同时,出版方便开始对其进行修订了。一个基本事实是,修订工作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对来自“左”的方面的指责和要求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使得后来公开出版的1971年修订重排本(也就是后来被“追认”为的第4版)从总体上看只是对1965年第4版的一个“略加删改”的本子——“略加删改”是1971年版《说明》中的用语。当然,1971年修订重排本毕竟是“文革”产物,打上了时代烙印。该版的“文革”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讲传承的版本记载。“商务新1版”的版权页上,先是声明《新华字典》始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10月的初版,这以后的1959年重排本、1962修订重排本和1965年修订重排本(即第2至第4版),各版的版权页上,首先都是“1957年6月商务新1版”的记载,印数也都是累计印数,但是在1971年版初印本的版权页上,我们只能看到:“1971年6月修订第1版,1971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虽然读者可以从该版的《说明》中看到它与1965年第4版的继承关系,但作为版权页,这种版本记载方法是不符合出版规范的。&&&&第二,专设《***语录》插页。说到语录,笔者还想指出一个细节,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该版《新华字典》都是用红色油墨印刷语录内容的,但该版的北京初印本(1971年6月)是用黑色油墨印刷的;笔者还见过1971年后半年新疆、湖南、广西等地的印本(租型印刷)也是用黑色油墨印刷语录的。“文革”后该版字典仍然发行多年,就“附部首检字表”本来说,删去语录插页,始于1978年9月的北京第16次印本。&&&&第三,注释和例句中的“文革”特色。仅举两例为证。(1)1965年版的“工”字头下,收有“工夫”和“功夫”两个词语,给予了同样的解释,其中一项释义是:“长期的修养,训练久了的结果。”“文革”中,“修养”一词因刘少奇的《论***员的修养》一书而几乎成了贬义词。因此,在1971年版中,这一释义就被修改为:“努力实践或长期实践的成果。”(2)1965年版给出的“忠”字的释文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于人民。~于祖国。~言逆耳。”1971年版中的释文则是:“赤诚无私,诚心尽力。在阶级社会中,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忠于***。~于人民。~于祖国。”——释文中,不仅增加了“在阶级社会,”,在例句中,“***”前的“忠于”一词,也不敢按字典本来规定的体例“~于”处理了。&&&&第四,“评法批儒”运动后的挖改。在《新华字典》历史上,同一版次在不同时间印刷时往往都会在某些地方出现挖改,但规模较大的挖改本则是“评法批儒”的产物。这样的本子大约出现在1974年后。比如“法”字,在1974年前的版本中,是没有“法家”这一义项的,经过“评法批儒”,“法家”则成了仅次于“法律”的第二个义项,而且释义占了12行(约150字),成为《新华字典》中少有的超长篇幅的义项之一。“挖改”是铅字排版时代的常见现象,一般是有增必有删的,因此,在增加“法家”这一义项及其释文的同时,就删去了以前的两个义项及其释文。再如“儒”字,1974年前的版本中,虽有“儒家”这一义项,但释文非常简单:“我国古代一个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孔子所创立。”但经过“评法批儒”,其释文则大大膨胀:“以孔丘、孟轲为头子的当年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反动学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儒家反动思想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巩固和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工具。”经过挖改后的“儒家”的释文相比于“法家”的释文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当然了,这次挖改的内容,绝不只是这两个字的释文。&&&&第五,附录中的“文革”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中。比如逗号的例句是:“有了***的革命路线,才有我们工人阶级的今天。”感叹号的例句是:“敬祝***万寿无疆!”间隔号的例句是:“《五·七指示》”。笔者发现,引号的例句中,有一句是“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奋勇前进!”——这个例句不仅在1973年的“十大”后没有修改,而且在1977的“十一大”后也没有修改,在笔者所见该版较晚的1978年9月的印本中,例句仍是“九大”。&&&&……(后略)[span]第 7 楼
5:49:05&&的原帖:小题大做。上海从来不缺新华字典。1970年?上海连《牛津中英双解词典》都有供应了。中学教师就可以买。只有新中国不听***话穷山恶水地才有他妈的老师把《新华字典》当密电码来保藏第 8 楼
10:09:29&&的原帖:哈哈!你以为你假装眼瞎就能把水搅浑了?破四旧,封禁“封、资、修”的文化产品这些政策,你以为大家不知道当年是谁号召和推行吗?引&&破四旧,封禁“封、资、修”的文化产品这些政策,你以为大家不知道当年是谁号召和推行吗?按&&你还真是不知道,是陈伯达巴结瘤灯而搞的。文革初期,还是瘤灯在一线。***看不惯了,才毅然走到一线来打瘤灯,陈伯达去巴结林彪了。你脑子也不想想,新华书店没书卖,店员工资哪里来?你们穷山恶水地可以不卖书,本来就没几个识字的,上海怎么可以?文大哥没有欠过工资吧?欠工资都是改开旧时代和新时代发生的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46:00 &&
主贴摘录的那篇《党史博览》杂志上的文章的其它小节还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史实,那就是:《鲁迅全集》在文革的前半期也被列为了“禁书”!现将那个小节及另外两个小节的内容一起贴在下面:&&&&古今相承,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与1975年开展的“评《水浒》、批宋江”运动&&&&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在“文革”爆发前共印制了595.96万册,“文革”中却被打入冷宫。&&&&日,周恩来接见出版口领导小组,对出版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提到:青少年没有书看,旧小说不能统统都作“四旧”嘛。《红楼梦》《水浒传》这些书也不能作“四旧”嘛!中学生都能看懂,你把它封存起来不让青年人看,他们就到处找书看。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看问题。&&&&日至7月29日,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周恩来两次接见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并作重要讲话:你们管出版的要印一些历史书……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问题。把《鲁迅全集》和《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封起来干什么?这不是很滑稽吗?&&&&日,周恩来、李先念召集国务院文化组(“文革”中,文化部被撤销,其代行原文化部职能)组长吴德和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开会,对发行四部古典小说,只卖给中国人,不卖给外国人的办法提出批评。李先念问:古典小说为什么不能印呢?是不是还怕?并说,中国的历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古典小说的序什么时候写出来?写不出来就不要序,不要出版说明也可以。周恩来指示要想办法缩短时间,尽快地再版,先印《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同时也要出版新书。出版口随即抓紧对四部古典文学著作的重印工作。&&&&1972年4月中旬,《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共印20万部,公开发行。&&&&……(中略)&&&&《鲁迅全集》问世后,至“文革”前已有两个版本:1938年20卷本、1958年10卷本。当时,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中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周恩来准备赠送他一套《鲁迅全集》作为礼物。&&&&为此,总理办公室多次派人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求设法解决。但《鲁迅全集》10卷本当时被认为有政治问题,是“禁书”,不能送给外宾,要送只能送1938年出版的20卷本。出版社仅有的残旧普通本不宜送外宾。经多方寻找,最后请鲁迅博物馆从库存的纪念本中选出一套赠送。&&&&考虑到新版《鲁迅全集》的新注释本遥遥无期,有关方面提出将1938年版无注释的20卷本先重印一版的建议。9月初,出版口写了请示报告。12月初,周恩来同意。出版社按1938年原版《鲁迅全集》作了校勘后重排简化字本出版,每面的字数和版式、插图均一如其旧。&&&&1973年12月,《鲁迅全集》新排20卷无注释本(600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上海印制,共3.4万部)。鲁迅著作24种单行本也于年内陆续出版发行。&&&&……(中略)&&&&百年树人,周恩来过问连环画的恢复出版&&&&“文革”开始后,许多优秀的连环画一夜之间都成了“毒草”,直到1970年图书阵地还是一片荒芜。孩子们没有书看,学校里流传的手抄本在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令人心急如焚。&&&&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于日、日,两次接见国务院出版口领导小组,在询问青少年图书出版情况时,一再要求出版单位尽快恢复业务,并询问:有没有人编小人书?要抓一下连环画工作,新书要出,过去的也要选一些好的再版,一定要解决青少年没有书看的问题。随后决定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在长达四个多月的会期中,周恩来两次接见人民美术出版社代表姜维朴。&&&&当时,“四人帮”还控制着文艺界,人们的思想受“左”的思想束缚,连环画出版工作仍然举步维艰。不久,从江青那里传来消息,她也说要抓一下小人书。但她所说的“抓”,只允许编绘“样板戏”,而且编绘必须与舞台形象一模一样,连《红灯记》李奶奶房门门帘上的补丁在哪一边,大小比例,都不得变化。画出初稿还要先送样板戏剧团审查后,再送文化小组审查。&&&&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决定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到会代表有全国出版单位的200多人。会议始终是在周恩来领导下进行的,他指定国务院办公室负责人吴庆彤具体主持这个会议。&&&&周恩来于4月12日和7月29日接见了会议领导成员和部分代表。周恩来说:现在群众没有书看,孩子们没有书看,任务紧急啊!“一定要抓紧出版一些好书,包括青年和少年儿童的读物,满足不了他们,他们就要看旧的、坏的。”“各省市第一书记一定要抓出版工作,会议结束后,就要把工作布置下去,落实下去,包括编辑、印刷、发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江青、张春桥等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议召开期间,广大连环画工作者根据会议精神拟订了恢复连环画的规划,向会议报送了重版一批连环画的选题,由会议领导小组集中各地计划,印成文件上报周恩来,得到同意。会议一结束,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当时大部分人员被下放到干校,少数留下来的人员夜以继日,先整理再版了一批优秀连环画送向书店,接着又组织编绘一批新作,如《黄继光》《一块银元》……有的作品印数达数百万册,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鸡毛信》等都供不应求,书店几乎天天要排队,常常是书卖完了,人还不散。&&&&洋为中用,周恩来解放内部书和内部书的出版&&&&在“文革”期间,文化生活中存在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按级别分配内部书。某些书“限省军级”,某些书“限地师级”,似乎级别越高,保险系数越大,而真正需要它们的研究机关和科研工作者,却常常望书兴叹。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75年到1977年,北京各出版单位内部发行的图书就近1500种,有的出版社50%以上的图书都是内部发行。&&&&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两次较大规模地出版过内部读物。&&&&第一次是在60年代初的中苏论战期间,为了使各级干部在“反修斗争”中扩大视野,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等有计划地出版了一批介绍国际“共运”中各种思潮流派或称“修正主义”思潮及他们认为有助于了解苏联修正主义、西方资本主义的著述及文艺作品。&&&&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中苏关系紧张,而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开始举办《摘译》(),介绍国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潮及文艺作品,又一次出版了不少“供参阅和批判”的苏修理论和文艺作品,以及和中美关系有关的历史传记等。中国出版界知识分子抓住了这一天赐良机,去尽可能地译解异域文化。&&&&1973年4月,周恩来接见访日代表团的全体代表,问荣毅仁、王芸生等人是否看过《阿登纳回忆录》,他们回答说看不到,有些内部书是孩子从同学家里借来看的。周恩来表示歉意地说:你们将了我们的军,我们党内看到的书你们看不到,发行面太窄了。内部书你们都可以看。&&&&周恩来接着说:告诉出版口赶快把《阿登纳回忆录》《戴高乐回忆录》印出来。周恩来还指示出版口改进内部书的发行办法。5月21日,出版口领导小组向国务院写了请示报告,扩大了内部书的发行范围,改进了供应办法。“人民网”的“子网”——“中国***新闻网”党史频道的这个网页上有此文的电子版供大家在线阅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35:16 &&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0:36:00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23:4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2:55 &&
那是个饥寒交迫的年代,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解救了中国人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3:19 &&
那是个饥寒交迫的年代,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解救了中国人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0:52 &&
共 2350 次点击,30 个回复& 1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江西会馆&&├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60年代后期《新华字典》遭封存,国人买不到字典!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