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初植物会不会呼吸有人大量投放植物...

读史的智慧
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趁我到赣州开会经过南昌的机会,我受贵校的邀请,顺便来到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读史的一些体会与感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下面我就开讲了----
&一、历史的独特魅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中,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免不了读史,如家史、村史、校史、街坊史、国史、世界史等。但是,面对同样的一部史,如何去读,则大有讲究。
读史是能长智慧的。这是千百年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而且,他们对此还都有很精辟的说法。
英国大学者培根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大家想一下,“数学使人缜密”,就是培养、训练人思维严密,“读史使人明智”,则是让人变得比较聪明。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古时候是铜镜嘛;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知道自己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以史为镜,就是以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知道兴亡,某王朝为什么兴旺?某王朝为什么衰亡?***对历史也有一个精辟的理解,他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确实如此,哲学以理性启发人,艺术以形象感染人,历史呢,则以经验教育人。平常我们不是说,吃一亏,长一智吗?也就是这意思。
古往今来有这么多哲人、大家,对读史在进行一番思考与总结,其中心内核都是认为读史使人变得聪明。这就是说,千百年来,人家为什么总是对读史有这么高的兴趣?确实是因为读史这里有经验可以进行总结。国外的就不说了,就中国而言,这么多年,有很多人在读史、咏史过程中谈到自己的一些看法,太远的就不说了,我们这里就以读三国历史为例吧。
比如说三国时候有个诸葛亮,唐朝的杜甫因为安史之乱逃到了成都。在成都游览诸葛武侯祠,也就是诸葛亮纪念馆,他创作了一首诗谈自己的感受,先是一般描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下面是关键的评点啦,”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中国古人中的一个智慧的化身。杜甫来游览诸葛武侯祠是带着一种很虔诚的心去拜谒他。对于诸葛亮,刘备是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最后,杜甫对诸葛亮的命运表示了同情。认为他命运不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他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看法。
你看唐朝另外一个诗人,也姓杜,即杜牧,他也有咏史的著名诗篇《赤壁》。一次,杜牧来到了长江边的赤壁,在河滩发现了当年赤壁大战残存的兵器----戟,像三国吕布、唐朝薛仁贵使用的方天画戟一般,引起了他的怀古,“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下面就是关键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说,如果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的话,那么,曹操八十万大军就要把吴国给灭掉了;蜀国也就不存在了,所谓三国鼎立的年代就不可能存在,而大乔、二乔两个美女也将被曹操当作战利品抓到铜雀台了。这是他对三国赤壁大战这段历史的看法。大乔、二乔是当时的绝色美女,用过去的话形容,就是“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非常的漂亮。安徽人,孙权的哥哥孙策,与周瑜打到安徽娶了乔家的两个女儿:一个大乔,一个二乔。这是杜牧对赤壁大战的看法。
到了宋朝,同样也是大师级的人物,如苏东坡、辛弃疾,对三国历史进行思考,说他们怀古也好,评古也好,咏史也可以。而且,他们和杜甫、杜牧一样,对三国这段历史表现出了特别的青睐,很有兴趣。就好像现在仍然出现了“三国热i”,《三国演义》拍了一次,又拍一次,我们现在还要经常讲三国,如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品三国一样。三国离现在一千八百多年,仍然有这么大魅力影响着我们。
且说苏东坡贬官贬到黄州。这湖北黄州也有一个赤壁,他一时心血来潮,便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下面就是怀古了,就是咏史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就是刚才讲的大乔、二乔,“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最后就关键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江里边,还有把那酒洒在地上。这个时候苏东坡才三十七岁,多情啊,早就生出了白发。他对三国这段历史,对周瑜的命运也进行了他的思索,有自己的观点。这是苏东坡,但我在这里讲一句,苏东坡他搞错了,他这个赤壁不是公元280年赤壁大战的那个赤壁,而是黄州的赤壁,真正的赤壁是在湖北蒲圻县,就赤壁大战发生地而言,苏东坡搞错了,但他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讲他的这个赤壁就是那个赤壁,只说“人道是”,人家说的,这是周郎赤壁,也就是当地人说的,不是我说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个我们就不罗嗦了。他认为这是赤壁,由此引发了他对三国赤壁大战这段历史进行了一番思考。所以,后来人就把苏东坡写的这个赤壁称作“文赤壁”。因为苏东坡还写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使黄州这个赤壁,在文学界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而“武赤壁”呢?就是真正发生赤壁大战的那个赤壁,湖北省蒲圻县的那个赤壁,现在很多人反而不知道了。我们可以说是文人的名气,或者是好的文章,把一个不知名的,一个不是真正的赤壁让大家都知道了。这是我的题外话。对三国赤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加深了解。
还有著名大词家辛弃疾。辛弃疾就三国历史写下两首名词,一为《南乡子》,一为《永遇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鍪,就是头盔,作战用的头盔。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五岁了,因为北宋灭亡,就是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兵掳掠到了黑龙江。北方人民大批的南逃,辛弃疾作为一个有血气的志士,很想收复疆土。他对孙仲谋,也就是孙权在三国时候能够在东吴建立政权表示钦佩。他在镇江的北固楼对三国这段历史进行反思,认为天下英雄除了曹操、刘备,还有一个孙权。因为当时南宋朝廷也是偏安东南,在浙江的杭州临时安顿一下,想回到中原,他就写下了这首词。此外,他还有另外一首词《永遇乐》,这也非常有名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是因为北宋灭亡,随着北人南逃,逃到江西的上饶。到六十五岁朝廷重新启用他,当镇江知府。他想利用这次机会北伐,想收复北方的疆土。在这首词中,他还是提到孙权,并包括南朝宋武帝。“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北伐,收复中原。这是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除掉这些人之外,我们再说一个,就是***。
***是咏史的大家,他对中国历史可以讲烂熟于心。历史的经验教训,他玩得非常熟。在所有的***诗选里面,《沁园春?雪》,可以讲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词大家非常熟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1936年长征到了陕北以后,老毛作为一个湖南人,看到了北方的大雪,一时心血来潮,兴致很高,于是填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名词。“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就是从苏东坡词里化过来的。苏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老毛把它变化了一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下面就要一个一个点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有的是文治不错,有的是武功很高,有的是政治方面,攻城略地方面表现的很不错,比如像汉武帝,文采方面,文治文化方面要差一点。像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老毛最后总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现在老毛着眼处则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老毛这首词经柳亚子在报纸发表后,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国统区,特别在重庆引起了轩然大波。结果,蒋介石组织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学者填词,要和老毛这首词比美,想把老毛压下去。这些著名的文人、学者中,像陈布雷、陶希圣呀,当时也是人中之龙呀,但是他们就是缺乏老毛的这种帝王气象。填的任何一首词,文采都不错,但是气势上就是压不倒老毛。
老毛就好比是一座大山,历史是绕不过去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不是任何人想学就学得到的。比如说,千百多年来,多少人写过庐山,但任何人写庐山都写不出老毛那种不可一世的气概,那种居高临下的境界,那种有我无他的气势。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起首一句便是先声夺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老毛在这里还是咏史了,当时全中国搞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广大农村“跑步进共产主义”!他调侃一下陶渊明这位“五柳先生”,桃花源里面是不是可以耕田呀?人民政权建立了,六亿神州尽舜尧呀。老毛这个气势,“一山飞峙大江边”,“冷眼向洋看世界”,谁学得了呀?老毛写《念奴娇?昆仑》,第一句话便天马行空,“横空出世,莽昆仑”,接着,他又豪迈地抒情,“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最后,“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个气势是任何人都学不了的。他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任何人也比不过他的。
正因为历史确实有这么大的魅力。所以它像情爱成为文学的永恒题材一样,咏史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什么?就因为历史本身就存在着无穷的魅力。很多人对历史进行一番总结。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胡适说的,大学者胡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想给她穿花衣裳就给她穿花衣裳,想给她打蝴蝶结就打蝴蝶结。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人说,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或者说,历史是不会责怪成功者的。这个话,今天早上,我还对胡老师的爱人谈了这个事。这句话是斯大林说的,苏联的斯大林。当时1949年***第一次访问,去的是莫斯科。***第一句对斯大林说,哎,我是一直受压的。斯大林说,现在好了,你是胜利者了,历史总是不会责怪胜利者的。这话的含义是什么?含义就是,老毛,他的个性。老毛当时对共产国际是非常有意见的,共产国际是一直不看好老毛的,他们看好陈独秀、向忠发、王明、博古等人,认为老毛是山沟里面的,不可能产生共产主义。老毛是山大王。按照共产国际的意见,按照斯大林的意见,当时国民党和***就划江而治,以长江为界,就像是现在的北朝鲜和韩国,1973年以前的越南是17度线,分为北越、南越;朝鲜半岛则是38度线划分,我们一般通称三八线。斯大林打算按长江将中国划江而治,30度线左右,北为***统治,南为国民党统治。老毛这个性格,过去讲,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我今天可以在这里说一句话,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按照共产国际的意思就是划江而治,把中国变成南北朝,老毛不干,他的性格决定不干这事,共产国际,斯大林的话,他都不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日,***发表的元旦社论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4月份,百万雄师过大江。不听共产国际,不听斯大林,百万雄师过大江。不久就占领南京政府总统府,老毛高兴呀,马上就写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老毛读史读到这个分上,真了不起啊!
他明白,如果划江而治的话,那就是放虎归山,就如同楚霸王在鸿门宴把刘邦给放了,最后楚霸王自己兵败乌江、饮恨自刎。结局可悲,霸王别姬呀,最后连自己的老婆都守不住了,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得自杀了之。老毛就不想学楚霸王了,在这个历史经验中学到的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能放虎归山。
楚霸王这个人败就败在他“徒有妇人之仁”,这句话女同胞听了不要生气啊。这是司马迁说的,不是我说的,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说了,楚霸王“徒有妇人之仁”,仅仅只有女人的心肠。什么意思?他只有小恩小惠,没有大恩大惠。没有大恩大惠,人才怎么肯跟你卖命干呢?古人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有道理的啊!你们看,因为楚霸王“徒有妇人之仁”,舍不得重用、提拔部下,最后连最信任的范增都离楚霸王而去;而韩信、英布原来都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部将,到了后来不都是投奔到了刘邦手下吗?老毛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不可不服。所以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否则的话,南北朝重现,像朝鲜和韩国一样,这是说历史总是成功者书写的。
刘少奇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刘少奇在文革中被批斗得一塌糊涂,最后非常凄凉的死在开封。连自己的名字,刘少奇三个字都没有。像丢个死狗一样丢出去。但是他相信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打倒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回来,平反了。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这个没错。
也有人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少古今事,都付笑谈中。”我认为这太消极了。历史有些时候还是很沉重的,不能一概付于笑谈中啊!
当然,对于历史,这些人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我认为都不奇怪,西方人有句谚语,“一百个人看哈姆莱特,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哈姆莱特,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虽然只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一个人物,但由于看的人出身、职业、爱好、性格、心境等不一样,看出来的哈姆莱特也就不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植物学家、一个历史学家、一个文学艺术家、一个地质学家到庐山去,着眼点、兴奋点肯定不一样。地质学家,冰川地貌呀,这个矿石、那个地层呀;文学艺术家看那个云雾缭绕呀,“匡庐奇秀”呀;历史学家关注人文景观、名人旧址呀,庐山会议呀。植物学家关心那些奇特植物,看看庐山植物园,眼光就是不一样。鲁迅先生说过类似的一段话,“一部《红楼梦》,单是它的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这命意,就是主题。看的人不一样,眼光不一样,看出来的命意就是不一样,也就是主题不一样。
“经学家看见易”,这易是《周易》,讲的是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永。“道学家看见淫”,认为《红楼梦》很荒淫,看见***,看见***,男盗女娼,一塌糊涂,这是道学家。“才子佳人看见了缠绵”,宝哥哥呀,林妹妹呀,非常缠绵。爱得死去活来呀,很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说《红楼梦》宣传的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号召推翻清王朝。“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是喜欢打听小消息的人,喜欢名人趣闻、绯闻的人,看见了宫闱秘事,看的都不一样。
对历史有这种看法那种看法是非常正常的。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难见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非常正常的,对历史怎么看,在座的读中文的、读历史的、读哲学的可能是一回事,读理科的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二、历史的真髓
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我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西方人说历史。History。人类的故事,这话应该没错。历史就是人类的故事,过去的事是故事,但是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比较浮泛的,不太严格。就我的理解,历史不是戏说,现在很多戏说把历史搞得一塌糊涂。我看港台那个电影呀,什么唐伯虎点蚊香呀,开玩笑啊,是点秋香,瞎搞。那怎么是历史呢?是戏说,点秋香就点秋香嘛,还点什么蚊香。我是学历史的,我本科就是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后来到复旦去读研究生,我想来想去,思考来思考去,还是认为我们的史圣,搞历史的司马迁说的非常精确、到位。
司马迁写了著名的史学专著《史记》,鲁迅先生讲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有这么一段话,我认为是高度的、精辟的概括了历史的真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究,就是研究,探索。天,指的是自然界;人,指的是人类社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历史学必须探索、研究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许有人会认为,人类社会你发展就发展,跟天有什么关系呀。我说关系大得很。如果说你是研究历史的人,想管理社会的人,哪怕是政治家,你不了解天,不了解自然界,你就会吃苦头。真的能人定胜天吗?我认为那是一种浪漫主义。人确实胜不了天,人只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利用它的规律来为我们办事。如果要违背这种规律,那你就要受到无情的惩罚。我们这里举个例子,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跟天跟大自然有什么关系?先举个中国的,再举个外国的,但中国的也与外国有关。
蒙古把中国宋朝给灭亡了,它的疆域横跨亚欧大陆,俄罗斯当年就属于蒙古手下的金帐汗国,被蒙古统治了将近三百年,一直到16世纪俄罗斯才独立,但是蒙古却始终没有灭掉近邻日本,这是什么原因呢?日本是个岛国,也就36万多平方公里。朝鲜一下子就被蒙古灭掉了,但是,蒙古对日本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是落荒而逃,无功而返。为什么?就是因为天,大自然帮了日本的忙,即台风挽救了日本。你蒙古军队一打到日本那里去了,把大阪城什么的都打得差不多了,但是晚上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风骤雨,蒙古军的船队乱得一塌糊涂,溃不成军。所以,日本人感谢台风,称台风为“神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仍寄托于神风、台风来拯救它,组织了神风突击队,组织一批批年轻的飞行员驾机去撞美国的航空母舰等舰艇,玉石俱焚,像现在的伊斯兰教徒搞圣战、人肉炸弹一样的。神风突击队就类似人肉炸弹。但是这次,天、大自然没有帮日本人的忙。美国的原子弹出手了,把日本彻底打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最近这一期的《美文》杂志,贾平凹主编的。他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天气就是天意”,我认为很有道理。对于我们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很有启发意义。
天气确实就是天意。
日,穷凶极恶的德国法西斯希特勒拉开战幕,从400公里战线,突然出动几千架飞机、近两百个师团向苏联发动进攻,这就是著名的闪电战,属于“巴巴洛萨计划”,一下就把苏联几百平方公里给占领了,先打到乌克兰,九月份兵临城下,打到莫斯科,距莫斯科最近只有24公里。希特勒认为10月底拿下莫斯科没有问题,希特勒要在11月7号,也就是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希特勒要把莫斯科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从此没有了。
但是,天气就是天意,也许是上天对法西斯的嚣张看不顺眼,从来没有的反常气象出现了。
9月底,德军发动对莫斯科的全面进攻,开始进攻很顺利,然而10月8号却风云突变,在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气象史上从来没有发生的事发生了!从10月8号开始,这一带连下冻雨,10月底,莫斯科提前四十多天进入寒冬。莫斯科地区一般进入冬天为11月下旬、12月上旬。但1941年的冬天,这一带却提前四十多天进入寒冬,这莫斯科的寒冬是什么概念?它不是一般的零下二十多度三十多度,而是零下四十多度。德国的坦克、机***什么的全给冻住了,***栓都打不开了,履带全部冻死了,简直是不能动弹的一堆废铁。而苏联、俄罗斯人却习惯这种严寒,而且,在这个时候情报工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苏联有个著名的间谍,叫做理查德?左尔格,他从日本得到了情报,知道日本关东军在远东地区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于是,斯大林紧急调拨24万苏联驻扎在远东西伯利亚的军队进入莫斯科参战。这支军队长期在冰天雪地里训练,在寒冬气候条件下作战非常有经验,他们带着雪橇,带着驯鹿(即经过专门训练的那种鹿)。雪橇队就像《林海雪原》里的少剑波、杨子荣小分队一样的,行动快捷、灵便,军事素养很高,24万人的军队呀,全部调集到莫斯科。他们与德国人作战就好比进行冰上运动,把那个德国人打得一塌糊涂,狼狈不堪,苏军在冰上呀追击德军,就像狼群追逐羊群,德国军队这一下就损失一百万!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大获全胜,你说这是不是天意?所以,司马迁这句话,“究天人之际”,对我们认识历史非常重要,值得认真思考。
下面讲“通古今之变”,通,即贯通、打通,也就是弄明白、搞清楚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什么有的王朝(如汉朝、唐朝)兴旺发达,长达几百年,有的王朝(如秦朝、隋朝)则二世灭亡,只存在了几十年;有的王朝出现明君圣君忠臣清官,有的王朝则昏君奸臣***污吏频出。这里面就有经验、有教训值得追寻、总结。过去有本书名叫《今古贤文》的书,其开篇即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含义也就是“通古今之变”,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否则,你读史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司马迁讲“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你搞历史的,不是简单的读《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等。如果仅仅是这样为读史而读史,那就是知道一点点历史知识,了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什么的,那你就好比是管仓库的,或者图书馆的资料员,对有关原材料或者图书资料很了解,但你的知识是零碎的,成不了体系,没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创意,人云亦云,山是山,水是水,困在其中跳不出来,上不了台阶,没有登堂入室。所以,会读史的人,关键在于“成一家之言”。你要著书立说,你要把你想的,你的观点写出来,推广、传播开,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你去传播,你也要藏诸名山,留给后人。这才是一个历史学家该尽的职业道德,这才是一种历史使命感。想想司马迁,他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与屈辱,仍然矢志不渝地创作《史记》,这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追求。
三、历史应该怎么读
说了这么多,历史究竟应该要怎么读?我认为有几个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我在这里讲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有的是我自己的感悟、体会,有的则是前人说过的,不过我在这里归纳,与大家交流交流而已。
第一,读史有间
何谓读史有间?间就是中间,字里行间。意思就是说,你在读历史的时候,你要读进去,透过字里行间看到里面或者背后的味道,看出名堂出来,别人看不到,你看得到,这就表明你水平高,有见识。而有的人则“读书读到书壳子上去了”。这是句南昌方言,是形容某人读书没有读进去,只读在书的表面;虽然读的书不少,但是没有读出什么东西,就是没有成效,读史读书就是要有间,就是要读进去。透过它,你看见的这个山就不是一般的山,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你就读出味道、读出名堂了,这才是你的高明之处。
谭其骧先生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也就是现在著名的学者葛剑雄的导师,他是读史有间的高手。谭先生的作品最著名的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大卷,获得过中国科技特等奖。中国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套地图集。1984年春天,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复旦大学,当时的校长谢希德代表学校向里根赠送的礼品,就是这《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读史有间方面,谭其骧先生有何惊人之处呢?下面我举个例子说明:
1961年,谭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很通俗,很直观,明白如话,就是《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这就是说,从东汉到北宋前期八百年间,黄河没有出现大的泛滥,不像后来,这里决口,那里决口,黄河经常改变河道,一段时间东,一段时间西,成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来源于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成灾的历史事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河,在古代指的就是黄河。
黄河在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但这主要是宋朝以后的情况,而在这之前八百年,也就是东汉水利学家王景治理黄河以来,黄河基本安流,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泛滥。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何在呢?你也读历史,我也读历史,这么多人看不出来,谭其骧却看出来了。他认为关键在于自从公元二三世纪以后,黄河河套地区、黄土高原一带主要是游牧民族,也就是历史上统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人、氐人、羌人等,在这一带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茂盛就往那里去,过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日子。而我们汉族乃农业民族,与他们就不一样了,大家历来敬祖宗、父老,安土重迁,不轻易离开乡邦故土,因为祖坟就在这里啊!大家遵行“父母在,不远游”,不愿意离开家乡,认为“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即使迫不得已外出谋生,到老年时也要“树高千丈,落叶归根”,选择告老还乡;但是游牧民族就不一样,因为牲畜喜欢水草肥美,他就跟着水草肥美走;今天在阴山,明天可能在祁连山,后天可能在阿尔泰山,或许还可能到更远的草原、牧场去。他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因为东汉以后,游牧民族长期在这一带活动,所以黄河河套、黄土高原这一带地区的水土保持非常的好,没有造成大的水土流失,所以黄河长期安流。
但是,自从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契丹、党项这些民族的兴起,当时“积贫积弱”的宋王朝对他们采取忍让的政策,与他们“茶马互市”,就是用我们的茶换他们的马。因此,大批汉人官员、商人进入该地区,为了维持这个边境贸易,同时,也要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他们便组织内地农民来这里进行大规模开垦,结果把那个水土、植被给破坏掉了。果然,从东汉王景以来黄河最大的泛滥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就是十一世纪初。
在座的各位,可能大多数读过《说岳全传》,并记得其中一些情节吧?这岳飞是河南人,他一生下来这年,即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春天,就遭遇了黄河的大决口,大泛滥,那真是洪水滔天,其父亲岳和急忙找来家里的一个大水缸,把岳飞的妈妈,以及才生下来几天还在襁褓之中的岳飞放进水缸里面,岳和将水缸一推,自己则被洪水卷走了。最后,岳飞和他妈妈就被冲到了王家庄,就是王贵的家里,这王贵后来成为岳飞手下的大将之一。这场大水就是从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以来发生的首次大决口、大泛滥,被我们的谭先生说中了,其原因主要就是河套、黄土高原一带水土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这个观点现在说出来好像不怎么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要保护生态平衡,要保护植被,以防止河流发生洪灾、泛滥。但是,在将近半世纪前是没有人提出这个观点的,谭其骧先生提出来了,发前人所未发,确实是非常了不起。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它的意义应该是更高的,价值也应该是更大。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回到欧洲,不少人很不以为然,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驾条船,就这么一直到了新大陆呀。这个叫站着说话不腰痛。哥伦布在旁边听到了,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拿出一个鸡蛋,说:“你们能把这个鸡蛋立起来吗?”那些人横摆竖摆,不是东倒,就是西歪,根本就立不起来,认为鸡蛋立起来是不可能的。哥伦布说,“我立起来给你们看看!”他将鸡蛋一端在桌面上一敲,立刻就立了起来。那些人起哄了,说“我也能敲了立起来呀。”哥伦布微笑了,说“那你为什么不敲呢?你敲了,当然可以立起来,可你为什么不敲呢?”这就是说,你要成为天下先,那不容易。别人干了,你接着干,算不得英雄好汉。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材、傻瓜,笨蛋。太蠢了,你的词汇怎么那么贫乏,你的想象哪能那么枯竭?你说是不是呀?所以我说读史要有间,这是我说的一个看法。
第二,地下文物和书本相验证
我们研究历史,当然要搞懂历史的具体资料,但仅有书本上的资料是不够的,远远不够,因为事实上,许多历史史实在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有些还只是神话,或者民间传说。正如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大量的文献,也就是文本资料给毁了。当然,秦始皇销毁这些文献有个原则,那就是对秦国维持统治有妨碍的东西,如意识形态方面的,他需要控制舆论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思想,除了秦国的书以外,其他的齐国、楚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等国家的书都给他一并销毁掉。这样一烧,秦以前的历史,你怎么搞得清楚。魏国的没了,楚国的没了,齐国的没了,赵国的没了。这就需要考古的发现来帮助我们弄清楚那以前的历史。在以后的历史中,虽然像秦始皇那样暴烈的焚书坑儒没有发生,但另外一些形式的烧书、毁书的事件还是经常发生,如黄巢起义也好,金兵南下也好,还是其他的改朝换代。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曾国藩打进南京城,灭掉太平天国,居然放任部下烧呀抢呀,中国人总是喜欢烧呀。风风火火闹九州呀,书给烧掉了。举个例子,赵明诚、李清照那是才子佳人呀,李清照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才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她写楚霸王的了,她其他的词写的也非常漂亮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韵。她的藏书,及她家庭的藏书几万册,就因为躲避战乱丢在赣江,就丢在江西的丰城县与樟树(过去叫清江县)之间的赣江。她和当时的隆裕太后一起南下,逃呀,逃战乱呀,逃反呀。全部沉在赣江里面,所以你对历史要了解的话,光靠文本资料是不够的,烧掉了,丢掉了,还有烂掉了。所以需要考古的出土文物来验证。
比如说先秦的资料,在西晋的时候,就被一个盗墓人发现了。他的名字很奇怪,叫“不?”。学历史的知道啦,有点像现在的“七不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他盗墓发现了魏襄王的一批竹简,就是在魏襄王的坟墓里发现的。盗墓人不要竹简呀,要金银财宝呀,要青铜器呀。竹简他不要,后来文人把它整理出来,就成了一本著名的文献著作,《竹书纪年》。解决了战国时期多少国家的历史事件,矛盾的,错误的,都解决掉了,多好。1973年,长沙挖掘了西汉坟墓马王堆,马王堆发现了帛书,锦帛丝绸的帛,《道德经》、战国纵横家书,这又解决了很多问题,过去我们讲《道德经》,现在我们讲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实际上准确来讲,应该是德经、道经。德道,有德才能追求道,所以德字应该前一点,是个人的修行。道是一种天道,“天不变,道也不变”。一种大道,人间正道是沧桑,道,要以德守道,以德求道。事实上,两千多年前,就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但现在也就算了,将错就错,你改回来很拗口。道德、道德,已经读顺口了;德道、德道,读起来很麻烦,听起来也不习惯,那就算了吧,就道德吧。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明白这是错了,应该是《德道经》。以德守道,以德求道。
再讲一个地下文物和书本相验证,可能上了年纪、四十岁以上的知道,在座学生你们的父母亲在70年代以前,读过一篇课文,过去叫《触?说赵太后》。这个”?”字非常生僻,读哲学的哲音,上面一个龙字,下面一个言字,过去将这两个字当成一个字。过去学过这篇课文的都是这样认读的。但是,长沙马王堆的帛书出土以后发现不对了。应该是&触龙说赵太后&。这里面当然有个故事,赵太后非常溺爱自己的小儿子,要给小儿子搞个官位,触龙这个大臣就来仗义直言,来打了一个比方,说服了赵太后,说你这样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你的儿子。这个故事我们不展开了,我们只讲这个文字本身,出土文物更正了它的错误,错了两千多年。可喜的是,有很多学者早就指出他错了,江苏高邮有个”二王”,父亲叫王念孙,儿子叫王引之。他们在三百多年前,是著名的乾嘉学派,乾隆嘉庆时代的学者,他们经过一番考证,认为应该是&触龙说赵太后&,这就好比发现天上一颗新的星星呀,非常了不起。我们通常懂得这里面价值的人对他顶礼膜拜。上海的余秋雨很高傲,很清高,对一般的人,他根本瞧不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直到现在,面对许多人对他著作文革经历人品等说三道四,他一个人仍然坚持单打独斗,根本就不买账,。余秋雨一直不肯低下他,不讲是高贵的头吧,不肯低下他那个头,但是,余秋雨在王念孙、王引之面前顶礼膜拜,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江苏高邮专门去拜访王念孙、王引之的纪念馆,跪着进去,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地认为这”二王”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他三百年前研究的成果竟然被三百年后的出土文物证明是对的。就是&触龙说赵太后&。所以,从1973年以后,中国的课本全部改了,为&触龙说赵太后&。再也不说”?”了,一说”?”,就出麻烦了,出乱子了。
出土文物,而且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大家都知道曹操高陵炒得沸沸扬扬,安阳的地方官员非常希望高陵里面出土的石牌证实这就是曹操墓。那石牌上面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铭文,如果这石牌确实是真的话,那又是一个惊人的印证,曹操墓就在这里,可以给安阳带来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与数不清的经济效益。曹操,太有名了,对不对?曹操墓如果是真的话,一张门票已经定了,六十块,报上网上都有消息。而且,离安阳曹操墓不远的河北邺城,邯郸的,古代七大古都之一,除西安、开封、北京、南京、杭州、洛阳之外,还有一个邺城。很多人都不知道,不搞历史的可能更不知道,但是我提醒大家,西门豹治邺就是这个邺。一个毕业典礼的“业”,加一个“右耳朵”,邺。这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邺都的门票却只有13块,离曹操高陵才十几公里,相差那么大。因为考古的发现,可以给当地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要讲曹操这样一个真的历史大人物,一代枭雄,现在一些地方连像西门庆、潘金莲等小说里的人物都在争呀,山东阳谷县、安徽屯溪、河北清远都在争西门庆呀,西门庆玩弄女人的大嫖客呀,专门侵犯妇女同志呀,但是也有人争他,这说明历史有时候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现实的经济价值,他给旅游带来了效应,像西施,当年浙江诸暨跟萧山,一个讲诸暨的,一个讲萧山的,争得脸红脖子粗,闹得两个地方的领导在一起开会也互不买账,尿不到一个壶里,赌气啊!西施,美女呀,四大美女之首呀。谁不想争呀,对不对?所以地下的文物一定要跟书本相印证。
第三、诗文证史
以诗文证史,这是著名学者陈寅恪最早运用倡导的一种读史研究历史的方法。陈寅恪是我们江西老表的骄傲,因为他是江西修水县人,陈寅恪是个大学者,赫赫有名,是教授的教授,他懂二十多门外国文字,其中很多都是已经死亡了的文字,什么吐火罗文,听都没听过;还有西夏文、梵文、突厥文等冷僻文字,至于英语、法语、德语等,就更不用说了。吐火罗文,谁听过吐火罗文呀。陈寅恪懂,教授的教授,冯友兰为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但他在陈寅恪教授面前规规矩矩,站在教室门口弯着腰、低着头,恭敬地等待陈寅恪进去。陈寅恪出来,他也低着头送他离开.
陈寅恪是这么一个大家,他在学术界提出一个著名的方法论,以诗文证史,一首诗歌、一篇文章。可以折射历史有关的细节。比如说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大家都读过,说的是一个武陵人突然走错了路,进了一个山洞,发现里面豁然开朗,里面有人有田有房屋,说着跟他们不同的语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不知道汉朝,连三国魏晋,曹操、司马昭都不知道。一般的人就当作一篇美妙的散文读读而已,桃源仙境呀,如此而已。但是陈寅恪看出了味道。认为这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历史的反映,就是移民躲战乱,也就是说在战乱过程中有这么一个家族正好进入这么一个偏僻的山洞,跟外界可能中断了往来,保存了他们的语言风俗。这情况其实是很正常的,在座的不少人都知道当年,1960年代,上海有很多工厂迁到江西、安徽、贵州等地,就是战略上的三线安排,什么大三线、小三线,基本都属于军工厂,他们是整个厂子一起从上海迁过来的,包括家属,由于他们是整个迁过来的,语言风俗习惯都是上海的,讲的也都是上海话,一直到几十年后,还是讲上海话。包括他们厂区里面的生活区还是叫南京路,还是叫外滩。所以,这情况一点都不奇怪.
陈寅恪从《桃花源记》中看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那就是著名的“永嘉丧乱”。学历史的一般都知道这段历史。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中华,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后,都城洛阳被胡人攻陷,几万名军人、百姓被杀,一批批人从北方往南方逃,《世说新语》形容,
“衣冠南渡”,“如过江之鲫”。大家跑呀跑,就有这么一个家族跑进了山洞中,或者山沟沟里,像江西赣南、赣西北,包括赣东北一部分,有大量的客家人,就是北方逃过来的。
他们进入江西山区以后,跟当地人不通婚,保存了他们的风俗语言习惯.如江西铜鼓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晚期,客家人与当地土著还不通婚,现在通婚不通婚我就不知道了。又如七十年代初,我在奉新县插队落户,奉新县山上的人就是客家人。清朝同治年间,奉新县是十三个乡,这些乡都是按照地域划分的,罗坊地区就是罗坊乡,会埠地区就是会埠乡,如此等等,只有归德乡例外,是跨地域的,只要是奉新境内山上的客家人,哪怕你住在罗坊,还是住在会埠,都一概划入归德乡。他们讲的当然是客家话,但奉新当地人则称他们讲的话为“归德话”。
这批北方移民进入当时荒芜的南方山区,当时是很落后的地方,统治势力还没有深入那个地方,所以他们仍然保留那些习惯。记得***在赣南闹革命时,经常讲土围子、土围子,其实这也就是现在声名雀起的福建土楼,土围子也好,土楼也好,那都是客家人居住的房子。他们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住在一起的,几百个人,甚至上千个人住在一起。《桃花源记》不过是记录了躲避战乱、朝代更迭时期,有一批人进入了一个山区保留下来而已,这是现实的客观反映,一点都不奇怪。
再比如&琵琶行&,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长诗之一。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当江州司马,有一天晚上,他送他的朋友到浔阳江转船出长江,就是出去送客。在这个过程中,客上船,他下马,喝两杯酒,但是苦于没有音乐,有点乏味。像我们现在在ktv里,听听音乐喝喝酒,还是有点意思的。突然这个时候,白居易听到了隐约的琵琶声,他便把琵琶女请出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后来向白居易和他的朋友诉说了她的身世,她本来是南京人,后来在娱乐行业做了******,后来因为有点姿色,人老珠黄了,“老大嫁作商人妇”。从这些描写来看,九江地区在唐朝已经有了娱乐业,这不是笑话,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它就是现实的题材、现实的场景,描写出这个东西。“老大嫁作商人妇”,过去的娱乐业很多人就像是现在的明星一样的,也嫁给企业家嘛。巩俐、赵薇、郭晶晶等明星,不是也嫁给企业家吗?在唐朝。一千多年前,这些人也“老大嫁作商人妇”嘛,这是很正常的,现在成了名的歌星也好,舞星也好,很多人的归宿都是傍大款,我们的琵琶女一千多年前也傍了个大款,不过这个大款不太够意思,”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当年江西的商业活动还是比较发达的。而且,江西景德镇婺源一带当年就是中国的主要产茶区,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江西是怎样的一个经济状况及文化娱乐业的情况。
再比如&昆仑奴&,昆仑,就是黑颜色,讲白了,昆仑奴就是黑色的奴婢、奴仆,在唐朝有这么一个传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我们研究历史至少知道唐朝的时候在中国很多官员家里就有很多黑人的奴仆,而且当时社会上有个谚语,“昆仑奴、新罗婢”,新罗就是现在的韩国。男的奴仆要用黑人,女的奴仆、婢女要用新罗人,也就是韩国人。这是当时的时尚,就像现在的人追求宝马、保时捷车,房子要花园洋房,要别墅,或者要菲律宾的女佣,像台湾、香港用保姆、钟点工、女佣,很多是菲律宾人。但唐朝的时候不用菲律宾的,用新罗的,高丽棒子。这是一种时尚,阅读&昆仑奴&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有个故事,一个公子参加朋友的宴会,看中了一个歌女,两个人就有点眉目传情,勾勾搭搭,后来就是念念不忘、闷闷不乐。想怎么得到官府家里的侍女,结果家里的昆仑奴知道了,自告奋勇,就说公子呀,你有什么难处呀,有什么办不了的事,让我去办吧。昆仑奴在公子告诉他情况以后,飞檐走壁,高手呀,大内高手呀,后来把侍女背着翻墙,很高的围墙,很多狗呀,藏獒呀,一千多年前的呀,那是很纯的。就是说我们要善于从诗文中发现历史的细节,历史的真实。因为文学是历史真实的反映,这一点提请大家注意,跟大家讨论讨论。
第四,以今证古
过去有个蒙学读物叫&今古贤文&,它开篇就是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意思是现在是过去发展来的。反过来说,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的现实来类推、反推过去。
1994年10月,我参加了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聊天时,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曹维琼、湖南岳麓书社的丁双平、华中师范大学的董恩林等,都说自己是江西移民的后代,这番自我表白完全印证了我过去读过的谭其骧先生的《湖南人由来考》、傅衣凌先生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中,所论述的江西人大规模移民去湖广地区的情况。此外,我还读了很多名人传记,发现很多名人都不约而同的说自己的祖籍是江西,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黎元洪是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也在他的传记里说,自己的祖籍是江西,***祖籍也是江西,***他的女儿毛毛,也说我的父亲***祖籍是江西,胡耀邦祖籍也在江西,奉新华林,现在跟高安在争,在座的可能有高安人、奉新人,但我比较偏重是奉新,现在华林归属高安、奉新两县,但实际上他主要是在奉新这边。包括习仲勋,我们现在有可能的党的接班人习***的爸爸,讲他是江西人。这是千真万确的,习仲勋是2002年去世的,1998年习仲勋对陕西省委党史办非常认真的说,我们习家祖籍据说是江西的临江府新干县,在座的有新干县的嘛,很高兴,你们以后跟习***是老乡了。他说,我们习家祖籍是江西的临江府,柳宗元写过&临江之麋&,临江府管新干、清江、峡江、新余几个县。他说你们有空帮我查一查。后来陕西省委党史办把这个当成一回事,就跟江西省委党史办、新干县党史办联系上了。大概一个多月以后,果然查出来了,新干县的县城南边有个华城门有个习家村,现在还有几百口人,他们的家谱里面确确实实记载他们习家有一个人在明朝叫习思敬,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离开了新干,移民到了河南邓州,属于南阳地区。后来习思敬的后代,也就是习***的曾祖父在清朝光绪年间,1881去了陕西富平县,也就是现在习***的籍贯一般写着陕西富平人,这也没错。清光绪年间习家就去了那里。但是作为一般的人来说,中国人总有一个追根溯源、叶落归根的情结,特别到了老年行将就木的时候,这个念头特别、特别重。中老年有强烈的怀旧意识,像现在知青他们怀旧得不得了,下乡到什么地方的纷纷回来看。离开插队落户的村庄将近四十年啊,还是有一批一批的上海知青结伴回来看看,这是人之常情,一点都不奇怪。习仲勋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要充分理解他这个心情,后来查到了以后,他临死之前跟他的老婆齐心说,有空的时候带孩子会新干老家看看,了却我这个心愿。后来齐心确实带着习***的弟弟习远平、习正平,妹妹习桥桥、妹夫邓家贵去了新干。而且,习***无论是当福建省长,还是后来当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的时候,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截止在上海市委书记期间多次接见新干县党政领导人,还有习家的宗亲。此外,还请浙江萧山、乐清的企业帮助新干县发展地方工业。这是题外话,我们就不多说了。
从上面说的这些历史情况,我们可以证明确确实实在明清时期有一个席卷大半个中国的移民运动,所谓”湖广填四川”,实际上就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再填四川,填来填去还是我们江西人,用我们胡平老师的话说,就像做香肠的肉糜一样,湖南香肠也好,湖北香肠也好,四川香肠也好,贵州香肠也好,云南香肠也好,填来填去的肉糜就是江西人。江西当时经济高度发达,所以人口就饱和了,所以大批人迁出江西也是很正常的,加上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杀得湖北、四川地区一塌糊涂。张献忠在四川成都曾经立了一个碑,上面只有一个字,”杀”,但是写了七遍,七个“杀”字。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七杀碑”,可以讲,当地人口大多给他杀掉了,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了。
以上所讲,是以今证古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五,方言地名证史
在座的可能有很多人对地理感兴趣,浙江有余姚有余杭对不对?这个大家都知道。而我们江西则有余干、余江,难道这是偶然的巧合吗?我认为这不是巧合,我们搞历史的人知道这里面是有名堂的,这个“余”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它并不是多余的“余”,也不是古汉语称呼自己的“余”,它就是古代越人的发语词,你叫余姚人、余杭人、余干人、余江人说他名称的由来,如果信口开河的话,余干,多余下来的萝卜干。错了,一点意思也没有,可能他从祖辈先辈那里听说过,我们余干人始于古代的百越中的一支,即干越人。
百越,是两千多年前,甚至三四千年前,中国江淮大地有泛称百越的民族,具体还可区分为扬越、瓯越、南越、干越等,有很多越。温州一带就称瓯越,扬州一带就叫扬越,苏州一带就称吴越,江西叫干越。干越在历史上叫干国,干国给吴国灭亡。余江县本来叫安仁县。后来因为安仁跟湖南的安仁同名了,就改成余江,为什么改成余江,余江就是余干,余干水。过去上饶地区的信江并不叫信江,就是叫余干水。上饶地区的怀玉山也不叫怀玉山,就叫干越山,几千年前叫干越山。大家同样知道浙江有个莫干山,来源于在这里铸剑的莫邪、干将夫妇,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认定,干将就是干越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铸剑大师。铸的是青铜剑,宝剑锋从磨砺出,锋利无比。干越人会铸剑一点都不奇怪,中国主要的铜矿可以讲全部在江西境内,如东乡铜矿、德兴铜矿等,青铜矿,江西铜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铜业公司,在贵溪。而且,在江西考古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江西樟树市有个吴城,古文化遗址。离樟树不远的新干县大洋洲发现大量的非常精美、非常珍贵的商代青铜器。干越人,几千年前生活在江西这块土地上,能够制造出精妙的青铜宝剑,一点都不奇怪。这个地名就是跟古越人有关。
奉新县还有个樾山,但樾山的“樾”有个木字旁,这也是几千年前奉新县那一带古越人的遗迹。丰城县有罗山,江西崇仁县也有罗山,广东有罗浮山,江西还有庐山。这也都是古代越人留下来的语言化石。山就是罗,罗就是山。这不是我的发明,大家可以去网上查。庐山,过去传说中有匡庐兄弟在这里搭了个茅庐隐居,这就是匡庐奇秀甲天下,但这来历是有问题的。其实,罗是山,庐也是山,罗、庐一音之转,这就是古代越人留下来的语言化石。像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宜丰县盐步镇,丰城县有秀才埠、拖船埠,安义县有长埠、徐埠,高安县有灰埠、渡埠,永修县有涂家埠等。步、埠是什么意思。埠,就是码头。上海那边叫浦。黄浦、洋浦、卢浦、南浦。步、埠、浦,一音之转。这也是古代越人的叫法,码头就叫步,这也是走步的步,宜丰县盐步就是走步的步。古代越人就是这么叫的,后人就这么沿袭下来,就是码头的意思,还认为我们汉人就这么叫的,实际上不是的,是古代越人留下的语言化石。
像上海,什么六团、七团、八团,二灶、三灶。这就是古代上海浦东地区以前是盐场,海水制盐。大家集聚在一起,这个团那个团。煮盐要有灶,古代不是有个张羽煮海的故事吗?这都是方言、地名验证历史。
像客家话,在座的里面肯定也有客家人,客家人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祖宗的田地房屋可以不要,但是祖宗的语言是不能丢的。四川仪陇出了个元帅叫朱德,朱总司令,他是客家人;广东梅州也出了个元帅叫叶剑英,是广东梅州的客家人,但是他们的语言是一致的,彼此通话一点障碍都没有,都是客家话。
语言可以判断历史,地名也是种语言,也是一种固体化的语言。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展开了。
四、读史怎么使人明智
下面我们讲读史怎么使人明智。
读史怎么使人明智?实际上就是让人变得比较聪明一点,办事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一点,这才是我们读史的真正目的,仅了解掌握一点知识,这个要求真是低了一点。我们上升高一点的层次,让你变得聪明,让你变得明白,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一点。
下面先讲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座的都知道唐朝发生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为什么乱,就因为藩镇割据,武将掌握了军队,“有***便是草头王”,他要拥兵自重,兴兵作乱了。对不对?搞得皇帝犹如在股掌当中,想换哪个皇帝,就换哪个皇帝上去,一直到唐末五代,梁唐晋汉周,局面都没有根本改变。宋朝第一个皇帝宋高祖赵匡胤,就是在陈桥这个地方,因为后周皇帝柴荣突然病死,他因为掌握兵权而被部下拥戴,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就当皇帝了。军队有那么大的权,谁当皇帝就把衣服一穿,历史上叫“陈桥兵变”。但是请诸位思考一下,宋朝以后有哪一个武将敢黄袍加身,没有,真的没有。“杯酒释兵权”,兵权没了。宋高祖赵匡胤玩了个花招,在一次酒宴上,他跟那些部将,如高怀德、石守信等诉苦,“哎呀,我还没有你们舒服,你们可以高枕无忧呀,哪一天你们手下把黄袍给你们穿上,你们就取代我了”。这些将官吓得第二天说我不干了,可以不?把兵印交出来,这在历史上就叫“杯酒释兵权”。
事实上,宋朝两三百年,文官的权力一直高于武官,具体的例子不说,大家都看过小说〈水浒传〉,其中说到宋江离开清风山到了清风寨,看望他的好朋友小李广花荣,神箭手,百发百中。元宵晚上,宋江出去看灯火,被刘知寨的夫人看到了,跟她老公告密,说他那就是清风寨的强盗。宋江在清风寨救了她,本来刘夫人差点成了压寨夫人,宋江在虎口把他救下来了,她却恩将仇报,讲宋江是强盗一伙的,还是头领,宋江结果被抓起来了。大家请注意下面的细节,花荣是清风寨的武知寨,凭他的高强武艺,却奈何不了文官刘知寨,对不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宋朝文官的权大,武官是没有权的。武官是不敢造反的,岳飞、李纲个个武艺高强,是宋朝的大将,岳飞直捣黄龙府,宋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就把岳飞召回来。回来还得交兵权,而且,在风波亭里面,对不起,捏造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给干了,岳飞敢造反吗?敢黄袍加身吗?不敢。这就是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新的台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里顺便举一个例子。在近现代,历史有时候也会重演,解放初也发生了这样一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坚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刚刚解放,1949年10月刚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年初,我们中央***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防止藩镇割据,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首长乖乖的把兵权交给***。具体请看----
一野的彭德怀带着四野的军队,如三十八军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上了朝鲜战场,而“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呢?则交出兵权,当国家体委主任去了;二野司令刘伯承离开驻成都的西南军区,到南京当军事学院院长;政委***也调离西南,进北京当了书记处书记。刘伯承这军事学院院长,也就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说的“老师长”,这就是刘伯承的原型,军事学院院长,军权没了;三野陈毅交出兵权,当上海市市长,1954年又进北京当了外交部长;四野林彪在武汉,中南军区司令兼政委,后来他主动提出去苏联养病、看病,军权也乖乖交出去了。
按照***的说法,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原则是只允许党指挥***,而不允许***指挥党。其实,这个党,也就是***,因为他可以代表党。这就说明看历史有时候要学会联系起来看问题,
再讲读历史可以提高你的综合分析能力。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在公元1453年灭亡了,这个跟中国人有关系吗?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读历史的人这样说就不对了。因为彼此是有关系的,而且是大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西汉、东汉时期,从霍去病、飞将军李广到卫青,再到伏波将军马援、窦显等,连续发起了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争,后来南匈奴归顺了我们,被我们同化了。北匈奴则翻过了乌拉尔山,进入顿河草原,并继续运行,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引发了世界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民族大迁徙,欧洲人称为“蛮族入侵”,其中的匈奴王阿提拉令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欧洲人称呼他为“上帝之鞭”,你们在网上可以查查“上帝之鞭”,就是阿提拉,匈奴王。这批匈奴人从中国北方突然进入欧洲,打得欧洲人神魂颠倒,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匈奴人等所谓蛮族最后翻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亚平宁半岛,公元476年,对不起,强大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了,退出了历史舞台。跟中国人有关系吗?当然有。匈奴人是中国人打跑的,才进入欧洲的,怎么会没有关系呢?具体我们就不展开了。
再讲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1453年灭亡,他是土耳其人灭掉的。看起来也与中国没有关系,可事实上关系大哩。
土耳其,就是我们历史上的突厥,皆为英语Turkey。突厥人本来活动在中国的西北边境,从隋朝到唐朝,汉政权连续发动了对突厥的战争,薛仁贵征东是打朝鲜半岛,打高丽棒子,他儿子薛丁山征西,则是打突厥人。突厥国灭亡了,领土并入唐朝版图。突厥人被我们打败后,一部分后来被我们同化,一部分则进入小亚细亚,在公元13、14世纪以后兴起,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并于1453年打下君士坦丁堡,将东罗马帝国灭亡。你能说与中国没有关系吗?
事实上,连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与我们中国有关系。你们信不信?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崛起于小亚细亚,他控制了欧洲与亚洲的通道,欧洲人要跟印度、亚洲人通商,要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印度的香料,对不起,你要经过传统的丝绸之路,那就留下买路钱吧。欧洲商人觉得这个关税太高了,如果付高额的关税,那我做的这点生意就赚不到什么了。恰恰在这个时候,欧洲科学昌明了,托勒密知道地球是圆的。既然地球是圆的,对奥斯曼土耳其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便想绕道进入亚洲,到印度、中国去。先是航海家达伽马、迪亚斯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而哥伦布则更是坚定地认为往西航行可以到达亚洲的印度。就这样,他于1492年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也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美洲了,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将古巴、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百慕大等一串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
以上这些事情的发生,表面上看跟中国是没关系的,但是,你只要综合考虑,跟中国就大有关系了。因为匈奴、突厥都是被中国人打跑的,并因此改写了世界历史。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千万不能孤立、单向思维。这样,才会增强我们读史的智慧。
下面接着讲读史的由微见著,由此及彼。
历史上,一个小小的事件,或者细节,你也千万不要放过它,因为可能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历史秘密。
由微可以见著,由小可以见大。
在江苏徐州、山东枣庄这一带,历史上有一个徐国。在座肯定有姓徐的,双人徐。那里可能就是你们的祖先所在地。现在那里还叫徐州,这一带的徐国历史上是灭亡了,在春秋末年给灭亡的。战国只有七国: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之前,中国大致上有几百个国家如鲁国、舒国、蔡国、卫国、宋国、陈国、曹国、虢国等等,太多了。徐国在历史上灭亡以后,它的踪迹没了,谁都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我在这里可以比较明确的说,百分比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是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告诉你,徐国有一批贵族进入了江西,其中一部分进入了江西奉新、靖安县一带。靖安县有个水口乡,日,因为那里发生了盗墓,后来考古队来了。没想到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年徐国的主要的贵族,包括一些宫女、织女。当初就很有可能逃到了江西省靖安县、奉新县一带。过去我也一直不清楚,江西为什么这么多姓徐的,现在应该恍然大悟了。
江西徐姓人物中最著名的应该是汉朝的徐孺子了。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不是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句子吗?现在南昌不是还有孺子亭、孺子路吗?这可是徐家的祖宗呀,就是徐国的后代。因为徐孺子是江西历史名人,所以,他的故里究竟落在哪里就引起了争论,南昌塘山的北沥徐家与新溪桥的徐家坊前几年就一直在争,争的背后当然是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了。
我们再举个由微见著的例子。江西的上饶,在全国算不上什么大地方,可是在宋朝时期,当时的上饶地区却地位不低。
例如,宋朝的大词人辛弃疾,他老家是济南,可他后半辈子主要生活在上饶。有人做过统计,辛弃疾存世六百多首词,而在上饶创作的就接近五百首,如广为大家传诵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就是其中之一。
又如,南宋时在上饶举行了一次当时高规格的学术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当时中国最伟大的、地位最高的两位学术大师朱熹、陆九渊在鹅湖相会。你不要小看这鹅湖之会,这就好比现在的博鳌论坛。假如要拿来PK,一个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太主观了。朱熹则是客观唯心主义,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讲究客观,有半亩方塘。陆九渊不管的,“万物皆备于我”,到了王阳明更不得了,心外无物,心以外的所有东西都不存在。我认为你有就有,认为你没有就没有。王阳明在赣南不是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吗?“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讲这么一句,就足以明白王阳明有多主观了。
顺便提一句,老毛更是将主观唯心主义发挥到极致,他先是主张精神原子弹,强调主观能动性,到“文化大革命”时,他提出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当时,复旦大学教授周予同就私下议论老毛这说法是新时代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当年的秘书,也做过江青秘书的戚本禹,也当面对我说过,老毛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戚本禹现在定居上海,人还健在。受老毛影响,大跃进时期,我们不是听到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样豪气干云的口号吗?这个我就不展开了。通过朱熹、陆九渊在上饶的学术辩论,我们就可知道江西当时在全国的地位。这完全可想而知,就是古代的北京、上海嘛,全国的文化中心啊,这句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的,就是世纪大讲堂嘛,就是博敖论坛啊,是不是?就在江西发生。
下面再说读史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读史决不是为读史而读史,高的境界应该是跳出来,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老毛可讲是读史用史的大家。前面说过,老毛确实是一座高山。你喜欢他也好,爱他也好,对他有意见也好,甚至有人恨他也好,但是,你都绕不过这座高山。他是座昆仑山,是座喜马拉雅山,读史方面,同样他也是高手,而且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我在这里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首先讲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老毛通过读史,对黄巢、李闯之类的流寇很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没有根据地,到处流串,是流寇。黄巢起义在山东,后来打下首都长安。但好景不长,以后便兵败如山倒,最后逃到了江西上饶,并在上饶休整改编。结果打通仙霞岭,打到浙江、福建。最后败在福建,其失败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李自成的情况也差不多。起初连战连捷,所向披靡,打进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但结果呢?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落荒而逃,最后死在湖北通山的九宫山。当然,也有人讲,李自成在湖南出家当和尚了,这是一种说法。但他败了,是肯定的,同样因为没有建立根据地。
与黄巢、李闯之类的流寇相比,老毛就棋高一着,明白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老毛在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时,非常清楚地说出这个意思。“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在交通和技术进步的今日而企图用流寇主义获得胜利,更是毫无根据的幻想……因此,从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驱除流寇主义,是确立根据地的方针的前提。”老毛在分析为什么要建根据地?还打了一个比方。在座的很多人会下围棋,围棋有两个眼以上你就活了,一个眼就被点死了。老毛认为,建立根据地就是做眼。一个根据地就是一个眼,山西有根据地,陕北也有根据地,山东也有根据地,河南也有根据地,那我这围棋就活了,你点不死我。根据地就是做眼,历史证明,老毛这个看法是对的。
再讲老毛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同样是老毛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历史的典范。
老毛这句话脱胎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安徽休宁的一个名叫朱升的文人,向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提出的政治建议或战略方针,意思是:你现在应该先积蓄力量,守住城池,囤积粮食,在自己羽翼丰满以后才考虑称王、建政权的事。***认真研读了这段历史,弄明白了朱元璋怎么成功的。其实,朱元璋就是老毛心中的学习好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朱元璋就是老毛心中的雷锋。因为朱元璋出身微贱,只是个皇觉寺的小和尚,当过乞丐,居然给他成功了。老毛不是这样讲过自己吗?我这个人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老毛自己也当过乞丐,不过是学丐。跟着诗人萧三的哥哥萧子升一道游学,去了湖南好几个县。往往是走到哪儿,就帮哪个店家、富户写个对联,就吃人家一顿饭,或者喝人家一碗茶。身上是一分钱都没有的。大家看过***的早年生涯,都知道这游学是怎么一回事。
明史专家吴晗把朱元璋写得那么专制独裁,残暴无情,老毛心里很不高兴,多次要他修改。可是,吴晗修改了多次,老毛还是不满意。最后,老毛只有对不起你吴晗了,开始授意批判吴晗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跟你吴晗拜拜了。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异曲同工。我不是不称霸,该称霸的时候可能还是要称霸。比如我们现在腰杆子硬了,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现在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前两年超过德国成为老三,以前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没有那么强硬,现在的姿态是越来越强硬。包括跟美国、法国等在对台湾出售军事装备等问题上,我们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强硬的声音。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希望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也应该成为大国,但是希望少一点霸气,还是要讲人道、王道,不要讲霸道,搞得霸气十足,影响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
最后讲讲以史为鉴,***倡廉,建立和谐社会。
读史的目的干什么,就是古为今用,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纵观世界历史,可以讲,中国是发生农民起义最多的国家。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据说***去世之前,专门找了***,嘱咐江要密切注意国内的五大矛盾,这也可以讲是小平的政治遗嘱。这五大矛盾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矛盾,先富裕起来的人和暂时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的矛盾,干部和群众的矛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惹出大乱子。
中国老百姓历来不患贫、患不均,你也吃稀饭、咸菜,我也吃稀饭、咸菜,大家一点意见都没有。如果我这里吃稀饭、咸菜,你那里大米饭、红烧肉,甚至大鱼大肉,我心里就不舒服了。现在民间产生了很严重的仇富心理,是不是?为什么?就是现在贫富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了。最近抢珠宝店的、抢金店的越来越多,包括周边住花园洋房的,路边宝马、保时捷的,总有人会忍不住用石头砸一下,或者用刀子、锐器刮一下,心里不舒服呀,你开宝马、坐保时捷,我没有,搞你两下总可以吧?这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心理的报复。1928年,福建永定县发生了农民暴动,他们提出的口号,在座的各位听了会毛骨悚然,心惊胆战。这口号就是“打进城里去,杀尽城里人”。这就是福建永定农民暴动提出的口号,“打进城里去,杀尽城里人”,是城乡矛盾、贫富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表现。
现在我们不敢说这种矛盾会有如此尖锐、激烈,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忽视。当年***闹革命,就利用了这种矛盾,为了发动群众,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在强调建立和谐社会的当今,我们不希望出现新的打土豪,分田地。我们的一些社会矛盾应该尽可能的缓和、调节,不要激化。前不久江西宜黄县出了两个大傻瓜,一个叫邱建国,一个叫苏建国。一个是县委书记,一个是县长。在处理拆迁事件上真是蠢呀,简直就是蠢驴。居然跑到江西第一附属医院去抢尸体,居然跑到昌北机场围追堵截,不让人家上北京。当官的要注意呀,对老百姓的矛盾,社会矛盾要尽可能的缓和,不能激化。激化就会出现官逼民反,揭竿而起,产生巨大的社会骚乱、动荡,历史的经验务必引起充分的注意。
另外一方面,我们千万要重视弱势群体的问题,下岗工人呀,农民工呀,在这里我特别讲一下广大的失业、失学青年,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问题要予以充分的关注,并要切实地关心他们,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注意,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农民起义,背后都有失意的文人影子。
《水浒传》里面有个落第秀才王伦,绰号“白衣秀士”,他后来在梁山落草,并做了头领,只是他心胸狭窄,容不得人,才引起林冲火并,用刀将他捅死了。这当然只是一个小说人物,但它是有现实根据的。如唐朝著名的黄巢起义,其领袖黄巢就是个失意文人,他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幸落第,对朝廷、社会有满腹牢骚。请读读黄巢创作的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透露了黄巢的帝王思想,要造反了。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杀气腾腾,充满了血腥气。
与黄巢一样,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也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后来,洪秀全这个失学、失业青年偶然在广州得到一本《圣经》,便按照自己的理解,创立了拜上帝会。并在这基础上,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军,并于日发动了金田起义,杀向全国,并在打下南京后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现在,我们可以客观地说,他那个拜上帝会,有点邪教的意味。今天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实,我们还可以视野更开阔一点,当年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也好,后来参加革命的青年也好,其中许多人当时也是失学、失业的青年学生或者知识分子。在这里就不多罗嗦了。
总而言之,如果社会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大乱子,这方面的事例在历史上太多了。
我再说一遍,读史可以使人智慧,使人明白、觉悟,提高人的工作、学习能力,水平更高明一点,这就是我们读史的目的,也是我们的追求。
最后,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