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胡雪岩操纵人生全书》读书笔记之六
守恒:不能忍耐,等于毁掉自己
干什么事,都不能过于急噪,譬如一口是吃不下一个大西瓜的,必须一块一块吃才行。再如你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强,别人总是先你一步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怎么办?忍耐!忍一下不行,忍两下。不经过忍耐,你最后可能连一点东西都得不到。有了这一点东西,再去得另外一点东西,人生也就活了起来!
忍耐是靠意志力来控制的,有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能忍耐,而毁掉即将到手的东西。曾国藩一生碰到各种艰辛,厄运也濒濒降临到他头上,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但是,曾国藩坐在自己的书房中反复想到人生本来就是忍耐苦痛的过程,一方面没有必要受不了逆境的折磨,应锻炼忍耐能力,另一方面有必要在顺境时,学会忍耐冲动。因此,曾国藩主张,人生须在忍气上下工夫!
1.&在“硬”字上下工夫
坚韧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成功者必须做到!
“坚忍”者何?刚强牢固为坚,勇毅强挺为忍。君子持威重,执坚韧,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物。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韧所不能也。坚韧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外无敌,内大治,厚道载物乎?这就是曾国藩的坚韧!
曾国藩让人钦佩的是:意志坚忍,品格坚强,行动坚定!
曾国藩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我自从服官及办理军务,近几年来,心理常常有忧郁委屈不平的感受,每每仿效母亲大人指腹示于儿女的样式曰:这里边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曾国藩的一生靠坚韧成就了他的事业。青少年时代靠坚韧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紧身之阶;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坚韧战胜了磨难!
曾国藩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的弱点,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后来,改变了处世方法,“坚”中多了一些“忍”,结合时势把“坚韧”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妥帖:“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坚:锐意进取,挺而不软弱
忍:持之以恒,能屈能伸、不计屈辱;&
具办事之诚,有任事之量!
2.&&牢记自己的力量
自己相信自己,即是一种自信力
朋友多好办事;但光靠朋友则是奴性行为;对于真正做大事的朋友智者而言,善于从朋友那儿获得暂时的帮助,而在关键时刻,还是靠自己拍板拿主意,把自己看成拯救自己的上帝!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患难之际当然需要他人帮助。但王牌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危难之际,全仰仗别人,那后果可能十分危险。这是曾国藩通过血的教训悟出的道理。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当成拯救者,这样才能最终走出困境!&
在他的弟弟流露了只有外出求高师才能有大成就的想法时,曾国藩说:不如安分耐烦,寂处乡里,无师无友,挺然独立,做第一流人物。&
曾国藩对人性的弱点确实比常人看得深刻!
3.&要谨慎,而不要卤莽
草率是卤莽的一大表现。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联系,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办起事来,往往是孤立地去做一件事,结果有时未考虑到因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一件事没有处理妥当,导致其他几件事也陷入被动的局面。
曾国藩主张:
做一件事要想到他的前因后果、左右羁绊、上下影响;
一件事情办不好,其他事情也不会办好。&
曾国藩讲怎样办好盐务?
太平盛世,出处防偷漏,入处防侵占
乱离之世,暗贩抽散粒,明贩收总税&
曾国藩功成于“慎”!
4.&保住一个,比一个都保不住强
&5.&切忌让自己高兴过了头
曾国藩很少露出得意的笑脸,总是保持一付或威严或慈爱的样子,让人觉得他是一个高人!即:不露声色、成熟老练!
湘军的极盛,将曾国藩推到了火山口。兄弟们十多年来南征北战,驰马疆场,应该有个好的归属。什么是最好的归属?当时有一部分将领欲拥立曾国藩做皇帝,好弄个为将为相干干!
6.&&用平静的心态对待成败
曾国藩提出:
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论断!
庸人做法:
事败归咎于谋事者!
7.&不必要的冒险不要冒
曾国藩的人才成功观:&
一般人在透视成功者时往往难以顾虑到事物仍然发展变化中的因素,对成功者更难识别是少年早发还是晚器大成
具备早成天赋及聪慧的人会很快崭露头角,处理事务游刃有余
大器晚成者,往往持重,愿意通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对这种人,更不可以掉以轻心
没有韧性,在不经意间成功的人,会因为初时太顺利而忘乎所以。因经验积累不够,心理也不够成熟,又不愿意付出艰苦努力,就难以通天,一如江郎才尽
一寸一寸地积累功夫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比那些投机取巧、轻取轻进的人似乎又迟又钝,甚至有点迂,但功底深厚,厚积薄发,必成大器,这是非天才人员的成才之道!
“耐心和毅力就是成功的秘密”
“时间和耐心能把桑叶变成云霞般的彩锦”
8.&控制住自己的浮躁
曾国藩的观人之术,荐人之略是由其独到之处。是他的面具的卓然一绝。他能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在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那么他因人而变换面具,就是明智的抉择,所选的人也必然成为他纵横天下的助手!
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才加以考察。曾国藩说:“所谓考察,就是询事、考言,二者并重!”“通过建言,上司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借此观察下属的才识程序,确实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曾国藩本人很注意考察人才,对于僚属的贤否,事理原委,无不博访周咨,默识于心。曾国藩阅世愈深,观察愈微,从相貌、言语、举止到办事、待人等方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
曾国藩:识才、荐才、幕僚&
曾国藩一生能够左右逢源或绝处逢生,与他知认识人,能在身边网罗真才识学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拜贴称兄道弟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值得称道之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
曾国藩对读书与做官、经商贸易的理解:&
经商是为了获得巨额利润,
读书是为了博取名声和地位,
一个人如果用心读书而没有成效,就应该把读书做官放在次要地位,而以主要精力去经商致富。
经商获利之后,为子孙后世考虑,就应该把经商放在次要地位,而专心读书经世。
这样一张一弛,相辅相成,要么赢得万贯家业,要么获得高官后禄,就象车轮运转不断循环变化!&
曾国藩幕府的四类人才:&
赞划者:治军事、涉危难
经事类:骤至大用
宾客类:学识渊博
专家类:各有所长者&
“凡事都要靠人才才能成功。才学高的人必定能任用贤才,并因而使自己的成就更加伟大。推而广之,能把天下的人才合于一处,这样就可以平定天下”
曾国藩每走一步、每办一事,都离不开幕僚的支持和帮助。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之所以取得成功,并非靠他一人之力,而是依靠一只有组织的力量,其中幕僚尤占一定比重,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西汉的刘邦向诸将解释为何张良足不出户而封赏最高时,曾把战争比为狩猎,以猎人喻张良,以猎犬喻诸将,称指示之功胜于奔走之劳,诸将为之悦服!
应变识人是曾国藩变术的一环:
身处官场,不能识人辨人,为奸佞无能者蒙蔽,只看到人的表面现象,而看不到人的本质,而知错人,用错人,必将惹出祸乱,于人于己都会祸害非浅。曾国藩以独到的相人之术,明辨英才,并予以择取,是其变数中的精典手段,如:择刘蓉,交郭篙焘、网络人才、交贤结哲、翔实幕府,都是他立足变换官场的强援支柱,这也是曾国藩的择人变术,因人而异,人皆英才,何愁仕途不畅!
自省:懦弱者易败,强健者求胜
我们都欣赏强者,因为他们有非常突出的能力,做事极其容易成功。但在成功之前,是没有强者的,都是弱者。强者惟有靠成功来证明,弱者也惟有靠成功来证明。其实,人生的乐趣在于由弱到强:即你从一个弱者变成了一个强者!这就是成功!
曾国藩强调:要做大人生局面,必须有恒心,要扔掉懦弱的个性,去承担风险;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强健者宜胜,胜在“常”字上,即:“把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到底,做出个结果来”
1.&不要自己堵住自己的路
成功之处:
把握变化莫常的因素,靠智力判断下一步的变化,让自己的事情能够有序地发展,达到做事有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曾国藩说: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修身:
曾国藩一生着力效法标准人物33位:使自己人格完善
忧患意识,使曾国藩在做人、做事中比常人更具有主动性、紧迫感、自觉性。有了这种意识,能够经常将自己的行为与目标进行对照,从而纠正人生的方向,走向前方!
2.&智慧都是观察出来的
智慧是训练出来的!办事能力就是处理好事情的主次的能力!
“局外的议论,公正但不符合实际情况;局内的意见,亲切但多有私心在里面。善于猜测的人,不去顾及物力盈亏;议论变法的人,不去考虑后果!”
“不固执己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是看准了厉害关系后,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
办事的人:
绝不可能只有赞誉而没有诽谤或评论,只有恩宠而没有怨恨
舆论随时变化,没有一定的标准&
办事和做人要权衡厉害,把握轻重,要特别注意不以流俗为转移!
“早晚孜孜以求自立之道,私事就是干自己的事与读书二者并进,公事就是管理与防务兼备;以勤为本,辅之以诚。勤,虽然柔弱,也会变强,虽然愚钝也会变得聪明;诚,诚心可以使金石为开,鬼神听话。”
3.&做人以实为第一大要
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是晚清有名的理学家。他坚决拒绝纵横家王铠运劝他帝的事!这就是他遵循的:做人以实为第一大要,力戒虚妄!
湖南湘潭人;二十几岁开始研究经学,对《春秋公羊传》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经在于致用,尤其是实现其所谓的“帝王之学”,他认为:《春秋》主旨在于拨乱,治经要经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将经与术结合起来。术是权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手段,即所谓纵横之术。他想运用纵横之术来辅助识时务的人成帝王之业。有“儒宗”之名。&
在乱世,谁能拨乱反正,成大事业者,即辅助谁,但要看准时局变动的趋势,静观事态,未到其时,蛰伏隐退,时机到来,大展才能
4.&由弱而强,大胆证明你的能力
西方俗话:百年培养一个贵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以前:读书做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曾国藩说: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性格刚毅,胸怀大志,深得祖父训诲之益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治家极严,“男必耕读,女必纺织”,要求家人努力实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养、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
曾国藩后来治家,“一切以星冈公为法”,这八件事,概括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克勤克俭,守之甚严,“永为家训”
曾国藩后来的成功,他晚年总结出许多因缘,但“受祖父之训诲”是很重要原因
曾国藩的自然禀赋中,以他祖父和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
江夫人(曾国藩母亲)说:“他日长成:长子为官,次子为商、三子为农----说得曾麟书(曾国藩父亲)转忧为喜”&
5.&果断出击胜于一切
一个卓越的成功者必须具备对事物有独特见解这一素质,所谓“人见其微,己见其著;人见其少,己见其多;人见其近,己见其远!”曾国藩敢于自己拍板拿主意,因为他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江南大营被打破,表面上是太平军取得了重大胜利,而实际上却为曾国藩走上政治舞台扫清了障碍,太平军潜在的危机叫表面的胜利大得多了!
6.&自己一定要和自己叫板
挫折可以塑造人的坚硬品质,请学会和自己叫板!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曾国藩自己是一个着眼大局,对小的失败或挫折能淡然处之的人!因此,真正有远见的人,在挫折与失败中,保持希望与热情,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在胜利中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尽量避免失败与挫折!
胆略:丢掉机会,意味着人生一大败笔
“古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而不失时也”
机会本身就是财富。&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看不见机会;二、抓不住机会、三、不会利用机会。
没有机会,一个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成天大的事,因为机会能让你走捷径。
在你的周围,肯定有机会存在,只是因为你缺乏智慧,无法把机会变成财富。
怎么办?训练自己捕捉机会的能力!&
曾国藩是个有心人,他善于把握时机,从各种时机中寻找人生的突破点。因此,左宗棠说:“曾公成就成在时机,显智者本色”的确这样,机遇能改变人的一生,抓住机遇,运用机遇,是智者所为,而智者都是寻找机遇,创造机遇的大师!
1.&切忌让机遇轻意(易)溜走
从跌倒处爬起来的人是强者;强者能及时伸手抓住每一次机会!
抓住机会,是一个人的本事;失去机会,是一个人的愚笨!
2.&巧借别人的力量
巧借别人的力量犹如借梯,就是借别人搬架的梯子,顺势而上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既可以省力,还可以省时。
对政治家而言,不可能没有“倚人而起”的经历。“朝中有人好做官”是为官之道的首着。“倚人而起”即跟人,做政治赌注。但世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政治家之间的“友谊”更经不起考验??
曾国藩运用了“心有灵犀,不露痕迹”之策!!??(运用共同的谋事,使他们在中间牵线搭桥,出谋划策,达到主张与行动的一致!)
3.&掌握分寸靠机智
曾国藩做事非常懂得分寸,因为他知道其中的道理:&
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些防守自己的“底牌战略”,而“底牌战略”则是一个人不可轻易外泄的绝对机密
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满时,更不可四处张扬。
《易经》乾卦中“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护自己,不可轻举妄动!
曾国藩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刻手中都有一张保护自己的“底牌”
曾国藩是清廷官员中最善于操作底牌的高手,据他的密友说:“九十九个文武大臣在牌桌上也斗赢不了曾国藩一个人”。可见,曾国藩智谋盖绝天下!
4.&精心编织关系网
人是在社会关系网中成长起来的,越是走向高位,人际关系也越复杂!因为社会关系不仅仅是“友道”,还要打上很多互相帮助、互相利用的印迹。&
曾国藩最初的交际网络与原则:&
曾国藩在网络中找到一个成功之结,可以把渺茫变成希望
老师:交际网中第一层面
湖广同乡:交际圈中第二层面
所谓同年:同学!走向社会关系的基础&
任何一个成功者,其发展都有轨迹可循。尤其是关键时刻,必有人相助,才能破格升迁!曾国藩的“发迹”当然有其自身因素,但也不排除他“倚人而起”这一原因。&
曾国藩如此飞黄腾达,官运享通,当然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曾国藩本人学有专长,为士林所嘉许。所谓外在原因,朝中有人帮忙,“朝中有人好做官”
有人,就是要有后台,不然,能耐再大,没有机缘,也是枉然。曾国藩官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人”牵引,这个人就是红得发紫的朝廷重臣穆彰阿。
曾国藩与穆彰阿有师生之谊,穆彰阿位高权重,曾国藩既有才,还有几分逢迎的本领,自然受穆彰阿的赏识
“机缘可惜”的故事。穆彰阿如何启发曾国藩的事情!
5. 胆识就是争一口气
魄力乃英雄之气!
凡大成功者,必须把自己的人生使命与解决时局之弊结合起来,即所谓“以天下为己任”
6.&千万不可自己束缚自己
不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得饶人处且饶人!
曾国藩为官之道值得琢磨,其廉洁观念值得学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_分节阅读_1
_分节阅读_1
作者:胡雪岩 &&上传: &&下载: &&更新时间: 15:48:11 &&文章状态:连载中
上一章 &&&&&&
官做人经商的智慧:掌上曾国藩 胸中胡雪岩 作者:胡雪岩
曾国藩,一代洞悉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兴名臣”;胡雪岩,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之法的“红顶商人”。 曾国藩的做人箴言既是他阅历了波谲云诡的官场,经历了风云莫测的战场后的智慧提炼,同时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为世人指出了走向卓越的捷径;胡雪岩的经营思想,贯穿了他商场的成败得失,同时也蕴涵着中国特有的经商之道和致富秘诀,对当代中国商人仍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学习曾国藩的智慧,汲取他做人、为官、用人、修身、治家、养生等方面的营养,为我们提供可资实践的宝贵经验。
曾国藩和胡雪岩的成功在于他们都拥有一套为人处世以及经商的绝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并开一代风气之先,成就其丰功伟业。这些绝学是他们历经官场、商场磨难之后精心提炼出来的,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一种深刻总结。同时,这些绝学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表达了他们对变幻莫测的人生现实的深刻感悟,不但指出了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指明了达到内圣外王的道路。这些绝学,对于今天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曾国藩如何从一个一无天分,二无背景,三无关系的起点登上历史舞台,从而成就一生事业的?这是一个普通人成功的故事。最关键最有价值的是这个成长的过程。他任京官时如何窘迫,又为何能连升九级?他办团勇,未成时,如何被地方官场大小官僚掣肘折磨,办成事又受多少委屈和猜忌?他面对一次次的挫折,身处无数个横逆的环境,又如何一次次站起来的?
洞悉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兴名臣”,深谙政商智慧权谋的“红顶商人”。从卑微百姓到富足高层的发迹之道,乱世中从大起大落到困局崛起的处世韬略。曾国藩和胡雪岩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做人做事谋略,这使得他们能够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就其他人难以建立的功业。这些谋略是他们跨越各种艰难险阻、历经无数成败得失而总结出来的,这是他们人生智慧的结晶。这些智慧和谋略,既体现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智慧的独特性应用,又表现了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的创造性见解。这些智慧和谋略不但是每一个想达到内圣外王之道的人所应遵循的道理,也是每一个想建功立业的现代人应学习和掌握的必备能力。
稳慎之道,磨砺之功(1)
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须“稳慎”。对于成大事的人来说,凡事切不可不稳慎,切不可过急。除了稳慎外,还要不断磨砺自己,调试提升,以完善自我。
白手起家,惨淡经营
曾国藩如何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做得越来越大,以至连皇帝都惧他三分?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
曾国藩说:古时代英雄的事迹必定有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光武帝在河内,魏在兖州,唐在晋阳,都是先占据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曾国藩把建立基业归纳为两个必要条件,即规模宏大,言辞诚信。
曾国藩几乎从零开始,到一呼百应,正是借助做场、做局而发生变化的。他多次谈到“局”,鄙视那些在局外呐喊议论者,倡导挺膺负责,躬自入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曾国藩起家之初,手中无权无势,所以跟从他的人并不多。从长沙临行前,邀左宗棠参谋军务,遭到拒绝。但左宗棠拒绝入幕后不久,即加入到骆秉章的幕府,令曾国藩很难堪。李鸿章初次来投,曾国藩也说:“少荃(李鸿章号)是翰林,了不起啊!志大才高。我这里呢,局面还没打开,恐怕他这样的艨艟巨舰,不是我这里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纳的。他何不回京师谋个好差事呢?”表面上是拒绝,实际上担心水浅养不了大鱼,李鸿章吃不了这份苦。
曾国藩还同时发出另外几封邀请信,但应者寥寥,甚至连过去的好友冯卓怀、郭嵩焘都不肯随行。刘蓉虽被他强拉硬扯出来,但不久即坚辞而归,留下来的只有李元度、陈士杰数人。陈士杰字俊臣,湖南桂阳州人,以拔贡考取小京官,分发户部,丁父忧回籍。因在家办团练镇压当地会党为曾国藩所赏识,在衡州招聘入幕。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以举人授官黔阳教谕。李元度曾上书曾国藩言兵事,为其所赏识,约于1854年2月前后入幕。曾国藩深感孤立无援之苦。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感慨万千地说:“兵凶战危之地,无人不趋而避之,平日至交如冯树堂、郭嵩焘者尚不肯来,则其他更何论焉!”又说:“甄甫先生去岁在湖北时,身旁仅一旧仆,官亲、幕友、家丁、戈什哈一概走尽。此无足怪之事。兄现在局势犹是有为之秋,不致如甄甫处萧条已甚。然以为此为乐地,而谓人人肯欣然相从,则大不然也。”曾国藩当时惨淡经营的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认识到自己局面尚未打开,台面小,又不轻易向朝廷推荐人。当时环境又恶劣,随时有送命的危险,人们当然不愿死心踏地跟从了。因此,曾国藩再次出山时,向清政府要求授予他一二省的实权,对稍有才能者,保奏、荐举不断,加之打了几次胜仗,所以才有“群雄蔚起,云合影从,如龙得雨,如鱼得水”的局面。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即成立左宗棠军、李元度军;攻下安庆后不久,又令曾国荃招幕湘军六千;以后又成立李鸿章的湘淮军及淮扬和太湖两支水师。各将领也深知部队多,战功多,既可多得利,又能获高官,掌大权,因而往往不待命就自行筹饷,招募新营。
同时,当曾国藩既任两江总督、又任钦差大臣之际,情况就更今非昔比了。不但南方省份封疆将帅,凡有升罢,曾国藩“皆与赞画”。而且,朝廷凡有大的举措,都要征求曾国藩的意见。这时的僚属们自然感奋异常。“我辈属在僚佐亦为感奋,愿与同志相磨砺也。”郭嵩焘也说,“近朝廷举措,真是从大处着笔,为从来所未有。”曾国藩的“台面”做得越大,他的僚属们越有希望,越有干劲儿。难怪曾国藩在开府两江时,要高唱挺进歌了。
稳慎之道,磨砺之功(2)
深思熟虑,筹思周详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办起事来,往往只是孤立地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往往因牵一发而未考虑到会动全身;由于一件事没有处理妥当,导致其他事情也陷入被动的局面。
曾国藩做事,一定要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左右联系,上下影响。一件事情办不好,其他事情也就因此而错过。所以,他办事非常谨慎,深思熟虑。如果对所办的事情没有周详的思虑,往往会导致功亏一篑。
曾国藩怕文官不勇敢,怕武官太粗率。他总是反复叮嘱,自己办事也力图考查详备。如怎样办好盐务,曾有两句话:太平盛世,出处防偷漏,售处防侵占;乱离之世,暗贩抽散厘,明贩收总税。这就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详细周全了。
当曾国藩与沈葆桢之间发生了争饷之事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曾国藩所思所想不可谓不熟不深。他在给人的信中说:江西争厘之事,不胜则饷缺而兵溃,固属可虑,胜则求利之名尤著,亦为可虑。他反复筹思,惟告病引退,少息二三年,庶几害取其轻之义。
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们无不大骂沈葆桢忘恩负义,催促曾国藩上书争饷。曾国藩心里不愿同沈葆桢闹翻,但迫于湘军用饷太急,只得具疏力争,要求仍把江西的原款发给湘军,“不可遽改局面,动摇军心,致生功亏一篑之变”。奏疏寄出后,清廷以户部“部文”的形式答复曾国藩,采取折中的办法,劝告二人和衷共济。曾国藩一再思忖:“部文”的内容,一定是沈葆桢“恶人先告状”,他断了湘军的饷还不算,还硬给自己加上“广揽利权,贪得无厌”的罪名,自办湘军以来受了不少窝囊气,但都比不上沈葆桢给他的这个气大。大家商量着如何对待沈葆桢和这个“部文”,多数人主张上奏弹劾沈葆桢,告他防守不力,丢失城府,吏治无方,劣幕操纵;弹劾他不顾大局,断绝湘军供饷,造成金陵围城军的困难,后果难料。幕僚们还认为,过去的陈启迈因不供湘军饷械被罢了官,沈葆桢的下场肯定不会比陈启迈好。
曾国藩听了大家的议论,狠狠地抓起笔来。他知道要参沈葆桢的确不难,以现在自己的身份,以朝廷急待让湘军攻克金陵的迫切心情,以江西丢失的城县,以沈葆桢的不顾大局,参掉一个沈葆桢太容易了。然而,他思忖再三,又慢慢放下笔。他考虑到,沈葆桢是自己一手保荐的,又是自己节制下的巡抚,因为军饷问题而告自己手下的官员,也太没有涵养。再者,自己所争之饷,正好又是为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曾国荃锋芒毕露,已是众矢之的了,若再为他争饷,必然会给攻讦者提供口实。思前想后,他放弃了弹劾沈葆桢的念头。
曾国藩考虑问题,总是未料其成,先思其败。在做一件事情之先,找出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在哪里,这样的影响是大还是小,是否足以构成对成败的威胁,从而再去考虑该不该做和怎样去做。
曾国藩认为,人们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宦,靠正当途径积累一些财富是好事,但处于乱世、衰世就不一样,尤其是骤然富贵,为人所忌,总是衰败之端。曾家的祖宅叫黄金堂,文如其义,祖宅的名字寄托着贫穷人对富裕平安的向往和希求。自从曾门兄弟相继做官后,黄金堂真的阔气起来。先是曾国荃几次回乡翻盖、修缮,已有大户人家的气派,但曾国潢还嫌简陋,他与曾国荃商量,再加修缮。由于规模很大,曾国藩便去信提醒。
稳慎之道,磨砺之功(3)
黄金堂置田造屋,依曾家的权势,未尝不可。但曾国藩想到的不仅仅是富丽堂皇的居室,肥沃广袤的田产,更重要的是“田产愈多指摘愈众,银钱愈多抢劫愈甚”,而且“大乱之世,兴造过于壮丽,殊非所宜”,其自敛之心可彰可表。
既然“置田造屋”不合时宜,甚至危及自己的声望,曾国藩便告诫弟弟“若听”便感激你,“若不听”便恨你,其态度之坚决可见。但曾国荃、曾国潢另有理由。他们说:求田问舍之念重,虽不合曾家祖训,但以此打消朝廷的猜忌,表示曾家兄弟的志向仅此而已,似乎可免杀身之祸。这又不能不说是隐退之法。曾国藩虽认为两位弟弟的话多少在理,但还是劝阻他们要适可而止。
联姻自固,贤人相助
在曾国藩成大事的诸多方略中,通过联姻的方式以厚结死力、扩张固势是很重要的一条。曾国藩虽然处于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时期,但他通过联姻来扩张、巩固自己的阵地,仍不失为有效的手段。早年同曾国藩换过帖子的至交好友,像刘蓉、罗泽南等人,后来都与之结为亲家。
刘蓉是曾国藩的老乡,是诸生出身,年少时,就曾同曾国藩、罗泽南一起讲求程朱理学。稍长,与曾国藩共读于湘乡涟滨书院。随后,又与曾国藩、郭嵩焘同在长沙切磋学术,关系极为密切,三人曾换帖订交。他同曾国藩的气质尤为相近,立志要做建功立业的人物。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在京城做官之后,还常常与刘蓉书信往返,反复讨论学术上的问题。曾国藩承认,自己学业的进步,离不开好友刘蓉的启发帮助。1852年,曾国藩丁母忧在籍守制之时,清廷命他帮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本省团练事务,但他并不打算应命出山,又是在好友刘蓉和郭嵩焘的反复劝说之下才毅然毁弃前疏,出而视事。在曾国藩应命出山之际,刘、郭二人也应其请出而助一臂之力,但与曾约定:“服劳不辞,惟不乐仕宦,不专任事,不求保举。”曾国藩对刘、郭二人的人生情趣非常钦佩,至交之情有时超过兄弟之情。曾纪泽的元配夫人贺氏因难产死去整整一年之后,曾国藩亲自托彭玉麟、唐训方这两位湖南老乡为媒人,想把刘蓉的女儿继配给曾纪泽为妻。他在给曾国潢的家书中,满有把握肯定此事一定能
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