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推荐网络游戏,是要打刷怪升级的网络游戏,不要...

传奇时代过后在也没一款玩的有感觉的网络的游戏了。有一款比较喜欢但是被挂搞死了(神泣),也过时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玩过。现在的游戏商脑袋都装的是大便,玩了N款网络游戏。任务做几天都没停没一个朋友没一点娱乐一直单机,单机,还是单机。刷个副本组了几个人就变成了队伍单机。。。背包里上百种东西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作用考虑这个怎么用那个要怎么用,几点活动几点又活动。不跟着游戏公司给你的安排来你砍怪一个星期还比不上人家玩1天。尼玛

这样的游戏真心受不了,简直在杀我的脑细胞。怀恋一起蜈蚣洞砍怪砍通宵,几个弟兄一起堵猪洞门口杀人,爆了土豪一把裁决(价值100EMB)乐了好几天,千人攻沙巴克无线躺尸(虽然我从来都没冲到门口去就死了,不过真的很激情)单纯的砍怪升级,杀人,PK,抢BOSS,爆装备,公共副本。这样的游戏真的难做吗?

玄幻.修真.的最好呢有点奇遇!有的发我邮箱niaiwomaa@
Q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采纳数:5 获赞数:11 LV2
擅长:

光之子,盘龙,斗罗大陆

灵°0
采纳数:14 获赞数:2355 LV4
擅长:暂未定制
5班一人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擅长:暂未定制

网络问答社区 " 知乎 " 在 2011 年走进公众视线。内测期间,这个显得有些 " 另类 " 的社区就聚集了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等大 V 级用户。之后,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里,用户迅速由 40 万升至 400 万。

而这个初期给人以高冷严肃印象的问答社区的创始人,今年刚满 35 岁。作为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更愿意自称 " 知乎 001 号员工 "。

1999 年,周源成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

当时,周源发现大部分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在攒钱买电脑,但普遍的用途仅仅是打 " 星际争霸 " 和看视频。他决定和几名同学一起组建一个计算机服务部。

周源把组装后的电脑卖给其他系的学生,学生也可以直接到服务部订购组装的电脑,同时如果成为服务部的会员还可以听关于电脑硬件的知识讲座。

在计算机并不普及的时代,刚进大学校园,大家对组装电脑非常陌生。于是周源在计算机工程系的门口前面摆了几张桌子,把自己的电脑拿过去一个人拆分,演示如何组装。

久而久之,周源开始在计算机系的系刊上撰文讲述怎么选购计算机软驱、硬盘等知识,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普及计算机知识。

在意识到自己所在的计算机系没有电脑主页后,周源的计算机服务部把计算机系的主页承包了,他负责编写主页第一版大部分内容。周源和服务部的另外 3 名同学用 15 天发布了计算机系的主页。

当时那个页面弄得比较花哨,还插放了当时刚流行起来的 Flash。一个管理系的学生在 BBS 里面说主页上多媒体东西太多导致网速变慢和电脑死机,周源回忆,这大概是他遇到的第一个用户投诉,于是他们又想办法继续去优化网站。

周源大一时成立起来的计算机服务部一直持续到大四,周源为之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被称为互联网泡沫期的 1999 年,周源用 NetAnts(网络蚂蚁,国内第一款可以断点续传的下载软件)折腾了一个星期,下载了最新的   MSDN Library(微软开发者资料库)放到学校网站让大家共享。那时候资源已经开始逐步网络化,虽然还没有那么快的网络。这对于未来的 " 知乎 " 不知算不算最初的萌芽。

2003 至 2005 年是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大量崛起之时,周源研究生毕业后前往上海一家加拿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工作。

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一个还没有面世的数据库,8 个月后产品发布之际,却一个用户也没有。周源感觉到开发软件离客户比较远,跟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方式有很大差别,因此觉得苦闷。

这不是周源的初衷。苦闷中的周源回家乡过春节时偶然在报刊亭翻看到一本杂志,上面讲述了技术商业发生的一些变化。这让他眼前一亮,意识到这是一个信号,他更相信自己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2005 年,周源辞掉了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工作,到北京成为了《IT 经理世界》杂志社的一名记者。以期通过在杂志社工作拉近他和他最初想象的世界之间的距离。

他把杂志上的文章从创刊到最新一期的全部内容看了一遍。之后,他写出了报道《桌面神话终结》,这篇关于微软会在未来几年被 Google 逼入死角的趋势分析报道让他拿到了当期的好稿奖,得到了 1500 元奖金。

但在做了两年记者后,周源发现这仍不是他想要的工作。他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可以发现、采访、写作和发表,但无法去验证,他不是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

2007 年,周源加入了一个极客俱乐部 最初只有几个爱好者在讨论苹果接下来会发布什么新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张亮找来了大量新作者。

开始是几个软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后来又出现了数学研究者、时尚界人士和几位作家。

于是,质变发生了,Apple4us 的作者像一群知识野蛮人,在一起提出问题,经历激烈脑力碰撞后,进而提出更多的新问题……

正是在一群知识野蛮人相互间脑力碰撞的时候,周源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有某种方法让   Apple4us 创作者的规模扩大 1000 倍、10000 倍,那这一定是一种新的互联网产品。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周源做出了一个叫   N3(意为:新技术、新商业、新趋势)的网站,这个网站一开始的架构和 Apple4us 完全一样,在运行两个月后就超越了他当时工作的杂志社网站的流量。

做到这点之后,周源开始思索如何去实现将 Apple4us 扩大 1000 倍的想法。

2009 年,一些企业利用搜索引擎来为自己带来流量和订单,这使得关键词搜索成为热门需求。看到这个变化后,周源带领团队推出了 Meta 搜索。

这一次,有用户开始使用了,但这个时候公司的资金已所剩无几。几个月后,这个项目以失败告终。

公司关门那天,周源哭了。他把公司剩下的东西,桌子、椅子、电脑、白板全都送给了和他一起走到最后的团队成员。

周源在自己的微博写道:" 如果人生分为两种,一种是打怪升级,另一种是捡装备,那创业只有打怪升级这一种,要么升级,要么 Game Over。"

尝试失败后,周源进入了自我调整期。他去了西藏,想换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空间释放积累在大脑里的信息,让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

调整之后,周源决定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

" 经历过失败,我意识到创业的人生依然像打怪升级,但它并不是一次 Game Over 就终结的游戏了,而是一场无限进行下去的游戏。" 这是周源思索后给自己的回答。

2010 年 6 月底 Meta 搜索关门后,8 月份,他开始做知乎。

招募新员工和融资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时有一位投资经理找到周源,问他知乎当年会有多少用户。他告诉对方," 两万。" 于是投资人借故接了个***就走了。其实在周源心里,流量和规模不是知乎的目标。

周源意识到知乎不仅仅是要找到一笔资金,而是要找到更合适的投资人。不是比谁给的钱最多,而是谁更理解和相信知乎。

知乎招聘到前 4 个工程师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当时招人的过程就跟卖保险差不多。他采用的方式是主动出击,白天发邮件,晚上打***。

那时年轻的周源默默无闻,还创业失败过,要做的事情都得需要详细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周源建起了他的团队,这个团队最早只有五六个人,创业初期,这些人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回家,或者就睡在公司旁边的旅馆里。

最初,经过团队的商量研究,知乎决定采取 " 文火慢炖 " 的培育方式,登录知乎必须通过邀请码。

2010 年知乎正式发布上线,几个月后,知乎微博的评论区和邮箱里就塞满了索要邀请码的留言和来信。淘宝上,120 元一个知乎邀请码一售而空。

知乎在经过了将近两年的邀请制发展后,周源开始感到知乎缺乏足够的多样性。他开始思考到底是服务一部分人,还是服务大部分人。

最终在和团队成员商量后,周源认为,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分享是应该服务到大部分人的。能服务一个亿的用户成为了知乎未来的目标。

" 知乎需要一次改变。"2013 年 3 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2015 年,这个创业 5 年多的互联网社区已经拥有了 2000 多万用户。

写过代码,做过记者,直到创办知乎,周源一直是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

【品读】从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

【品读】这世界偷偷爱着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品读】你身边的人,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品读】我的人生很贵,恕不奉陪

《品读》(月刊)是全国十佳文摘期刊,刊物从人物视角出发,保持渊博灵动的风格,着力表现当代人相通情感和时代的人文趋向,传播最具价值的时代信息,营造可读、可品、可藏的 " 人文精神家园 ",品味四季,读懂人生。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