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进军东北从哪几个关口进军东北?现在是不是...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吹“振兴”号角 - 长江商报官方网站
长江商报新闻***:027-
当前位置: >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吹“振兴”号角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吹“振兴”号角
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陈玥辛&发自北京【引言】若不是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一番推心置腹般地呼吁“振兴东北经济”,东北——这个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长子”也不会搅动如此大的波澜。“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是日,李克强总理语气沉重地说。数据显示,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不仅低于全国7.4%的GDP增速,更是滑出了经济合理区间的底线。财政收入方面就更加不容乐观,2014年吉林财政收入增长4.9%,黑龙江增长1.8%,辽宁则下跌了4.6%,均远低于全国水平。从2003年到2014年,在短短11年时间里,东北“被振兴”了两轮,但目前的状况,仍然在衰落、疲软的状态中。李克强形象地比喻,东北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头部,“你们可不能‘打蔫’啊!”他说:“只要东北‘昂’起头,便会带动中西部跟着舞起来,相信这种‘闯改创’的势头,也会传导给全国!”在经济新常态之下,东北地区能否进行新一轮振兴,如何摆脱固有模式实现重新振兴,2015年将是一道关口。好在,东三省的主要负责人都意识到所在省份出现的问题,并依据“一带一路”大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着力重振昔日雄风。现年54岁的李凤云一直生活在东北,当她听到李克强总理呼吁“振兴东北经济”的消息后,仿佛看到家乡的希望。此前,让李凤云颇为感伤的是,过去的一年里,“倒数”“垫底”——大概是东北宏观经济适用率最高的词汇。曾几何时,东三省以广袤的黑土地,丰富的森林、煤炭、石油资源,和完善的工业结构,被尊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能源矛盾,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衰落。2003年,国家首次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但收效甚微。时隔11年,2014年国家再一次提出“振兴东北经济”的计划,这一次,东北能抓住机会吗?清朝时,东北地区一直“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为了维护这一地区不被破坏,1638年始筑“柳条边”,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关内人进入关外。直到日俄争夺东北的战争爆发,清政府才如梦方醒,于1907年急匆匆地宣布建立辽吉黑三省,并推动移民戍边。由于东北地大物博,饱受饥饿和自然灾害的山东人,开始“闯关东”。当时广为流传的口头禅是“东三省,钱没腰”,东北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可见一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时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同时投入大量资本,从国内转移技术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兴建大量工业项目,特别是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东北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当时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1943年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煤产量2532万吨,占全国产煤量的49.5%;发电量107万瓦,占全国发电量的78.2%;生铁171万吨,钢49万吨,分别占全国产量的87.7%和93%;水泥150万吨,占全国水泥产量的66%;铁路1.4万公里,是全国铁路总长的一半。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宣布东北所有日资产业为其战利品,将几乎所有机器装备等运回苏联,一度让东北的工业处于瘫痪状态。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东北原有的工业基础,尤其是产业工人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区位优势,东北得到中央计划经济毫无余力的倾斜。1956年,“一五计划”提前实现,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建设项目,其中57项落户东北三省。期间,东北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如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而大庆油田的开发,引起了东北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至此,东北涵盖了几乎全面的工业体系。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更是让“工业摇篮”实至名归。辉煌现在,是54岁的李凤云卸下家庭重担的时候。这样的境遇让她想起了20年前在国企改革的大浪潮中被迫下岗时的无奈和无望。她曾经是一个家族的骄傲,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吃“公粮”的人,虽然因为读书吃了很多苦头却如愿以偿地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2000年,她和她前夫双双下岗,生活开始一落千丈。他们尝试着“再就业”,但总是失败。最后他们家财散尽,连房子都卖了,因为生活的不愉快而导致离婚。为了抚养儿女,李凤云开始走出县城外出打工。如今儿女都已大学毕业,她终于可以卸下家庭的重担。东北经济的衰落为曾经的产业工人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陷入了困顿和迷茫,建立在煤矿、石油等原材料工业基础上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陷入困境,许多传统优势产品由于竞争力低、市场日益萎缩。东北普遍出现了工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东北现象&”。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东北地区长久的国营企业体制和经济运行模式,极大地展现出计划经济的弊端。当时东北的产品和资源长期地被平价调运和无偿捐助,不仅使东北的经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且也使得东北不适应改革开发的转轨,落差愈来愈大。尽管振兴东北的口号响起许多年,但时至今日仍无起色。或者从某种程度而言,振兴东北已然失败。通过30多年的数据对比发现,东三省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不断下滑状态。辽宁省1978年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1995年跌至第七,此后便一直处在第七、第八名的位置;黑龙江省1978年排名第八,1984年跌出前十,排名开始一路向下滑行,截至2013年,其GDP总量排全国第十七名;吉林省1978年位居第十八名,几十年的发展中并无太大变动,2005年时跌至第22名,一直维持到2012年。总体来看,辽宁、吉林GDP总量平均下滑5个位次,而黑龙江下滑将近10位。塌陷探因从2003年中国政府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到2012年的10年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拼投资、拼能源、拼土地,东北依靠这“三拼”赢得了两位数的十年增长,但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4年以来,受全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调整,东北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集中显现,造成目前的“寒冬现象”。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撰文指出,东北落后的主要原因是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第三创新能力较弱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期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二产比例较大,三产比例偏小。根据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该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6:52.8:3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7.5%和37.5%。能源结构偏大亦是困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问题,2014年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占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56.2%。“东北过去的相对落后在于三点,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不敢想、不敢为,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根深蒂固;二是体制落后,微观经济干预过深,审批环节过多,造成企业发展成本太高,发展环境欠宽松。三是结构性落后,东北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化结构、能源结构都欠优。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没有潜力。”黑龙江省政府参事陈永昌告诉记者。在今年黑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陆昊指出,去年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业结构不合理,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制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仍比较突出。而在东三省的结构调整中,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垄断性行业的央企,更对地方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在2015年东三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约而同地提到要与央企加强合作。而李克强在参加东北经济工作座谈会时也强调说:“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必须靠改革增动力,要积极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支持总部设在东北的中央企业先行试点。将东北地区的国企推向国资改革的实验台,或许将成为再次振兴东北的新契机。”opinion对东北来说,实现新一轮振兴还要靠改革增动力、开放拓空间。要下大力气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向纵深推进。在东北地区推广中关村自主创新有关政策。发扬东北人敢闯敢创的精神,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沃土”。——李克强鞍钢外景东三省融入“一带一路”整装待飞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陈玥辛&发自北京2014年年末,齐力(化名)去南方出差遇到的一件事情,至今让他耿耿于怀。他在和客户聊天的时候说到了自己的家乡——吉林长春。对方很认真地告诉他,他们几乎遗忘了这个省会城市。于是齐力很努力地告诉他们长春曾经的辉煌,但大家对这个城市的概念却始终停留在不痛不痒的地方。“记得30年前刚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我是有自豪感的。很多人都会问我,东北发展得那么好,你出来干什么呀。但是后来,这种优越感便逐渐在人们的概念里消失了。工业化的东北被文化以及东北人的性格打败了。”4月16日,齐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众所周知,就在3月28日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东北三省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也预示着,东北势必会再创辉煌。打翻身仗为振兴东北,国务院多次出手,用“输血”方式推动东北发展。自2003年以来的11年间,中央政府已出台多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顶层设计方案。2003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和总理温家宝甫一上任,便提出“振兴东北”的口号,以期让东北成为带动中国发展的火车头。同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对东北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城市转型等问题作出指导。东北十年振兴计划由此拉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出台了《关于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指导意见的通知》等系列方案,全面推动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和经济振兴。到了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东北振兴要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种种迹象表明,“振兴东北”战略实施至今,并没有取得足以令人满意的成果。为解决东北发展难题,时隔5年国务院再次出手。去年7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并提出了“振兴东北要依靠国家支持,但最终还要靠改革激发东北的内生动力”的指示,这为此后出炉的新一轮东北振兴规划指明了方向。一周后,国务院便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共分十一个方面、35条政策措施。第一方面就是“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提出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发展活力。《意见》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进一步简政放权”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直指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市场化不足这一痼疾。此外,《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等要求。分析人士指出,与此前多个振兴方案比,2014版规划显然更重视激发东三省的改革创新:通过简政放权增强市场活力,通过央企、国企改革消解国有经济弊病,通过加强对外开放增强自主创新驱动力等。虽然方案不乏给钱给项目给政策,但从本轮振兴规划开始,东三省正式走上了由内而外的自我振兴之路。李克强总理在东北经济座谈会的总结中说,“今年年底,我们要回过头‘算总账’,东北三省必须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可以说,这是死命令,东北要打一场翻身仗。转型之困东北经济的剧烈下行也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英国《经济学人》就曾以《东北:重回冰封》为题报道“新东北现象”,东北地区已经成为铁锈地带。此后,新华社也发表了题为《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深入分析了东北陷入增长困局的原因。计划经济思维依然牵绊着东北经济的发展,依靠投资和房地产,东北在过去十多年间实现了超常规增长,但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畸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依然不清晰,有形之手伸得过长,市场的活力没有激发出来,人才外流,东北的重化工业优势已非昔比。重工业曾经是支撑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如今却成为束缚东北经济振兴的主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信息,自2004年以来十年间,黑、吉、辽三省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三省均以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且多数年份超过50%的高值,其中,重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普遍高于GDP增速,也就是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更大,是GDP保持多年10%以上增速的首要功臣;一、三产业增加值虽有提高,但长期低于第二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自2004年以来,黑龙江第一产业占比从12.7%一路走高,在13%至14%徘徊数年后,于2012年超过15%,并在2013年达到17.5%的高值。吉林、辽宁两省GDP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50%。而辽宁作为GDP大省,同样难逃重工业负荷过重的历史遗留顽疾。经历十多个年头的“振兴”,东北经济仍然深陷于对国家政策和投资的严重依赖中,其不景气的原因几乎没有争议:东北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重镇,形成了自己的“路径依赖”——政府过于强势,对经济干预过多、过细;国有企业独大,民营经济疲弱。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振兴司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其专家团队赴吉林省长春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市联合开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深化改革专题研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东北的国企改革相对较慢,东北三省能源、钢铁等行业基础雄厚,转型升级动作比较慢,现在强化混合所有制可以说抓到要害之处。下一步东北国资国企改革突破点,一是对于资源型和制造业企业重组,成立大的企业集团,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放下包袱,形成新的优势;二是垄断性企业进一步向民资开放,特别是在石油、铁路等企业向民资开放;三是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在项目和资本投入上给予政策支持。”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东北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特别深,思想保守,传统思想比较深入。体质机制的灵活性非常弱,无论在企业的内部体制还是管理体制都刻有计划经济的烙印,转型并不容易。出路何在东北并非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早在2008年,黑龙江省就提出了八大经济区构想,试图进行转型。此后,又提出十大产业战略,即在发展传统产业之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辽宁依靠地缘优势则选择面向大海。2005年,辽宁提出开发沿海经济带,实施“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所谓“五点”,即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一线”则指从丹东到葫芦岛的1443公里长的滨海公路。随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出台,以“五点一线”为核心,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发展等方面确立辽宁沿海经济带2020年前的发展方向,并于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辽宁必须加大力度破解结构性矛盾,扎扎实实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辽宁省发改委主任王金笛如是说。黑龙江省科技经济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祝福恩在2014年4月对黑龙江进行40天的深度调研后表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如果仅仅有资金、项目、技术方面的支持,是治标不治本的。“从目前宣布的措施看,国家振兴东北的主要策略,一是改革,二是发展。其中发展上着墨比较多,也就是尽快启动一批大项目。解决东北的燃眉之急。”祝福恩话锋一转,“大项目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大项目多是由政府和国企主导,效率低、效益差,这在2009年那波投资高潮中已经暴露无遗。而且这会强化‘国进民退’的效应,让民企更加边缘化。”祝福恩建议说,应该用“强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既然东北衰落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和国企太强,社会结构单一,社会活力不够,那么不妨从这方面下手。可以将东北三省宣布为行政改革的特区,大幅减少政府审批事项,裁撤合并政府部门。甚至可以在县、乡、村全面推行民主选举,引入民间自治的机制。“我认真阅读了辽宁李希省长、吉林蒋超良省长、黑龙江陆昊省长的《2015政府工作报告》,他们根据各自省情,针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出发展对策。尤其是辽宁李希省长的报告,契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结合辽宁实际的许多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时评人郎遥远说。此外,在自贸区战略上东北也不甘落后,吉林计划申请设立吉林自贸试验园区,辽宁积极申报大连自由贸易园区。“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各个地方积极争取纳入,东三省都将与“一带一路”对接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黑龙江省政府参事陈永昌表示,通过“一带一路”、京津冀等区域战略,可以打造东北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形成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撑带。2015年三省政府工作报告辽宁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6%左右,能够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和余地。吉林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等目标,给转方式调结构预留了空间。黑龙江去年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结构不合理。预期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6%左右。巡游花车打着“振兴东北”的口号。东方IC图曾经工业样板正艰难转型长江商报消息&资源大省黑龙江□本报记者&陈玥辛&发自北京连续多年成为全国GDP低增速省份之一,资源大省黑龙江的处境十分尴尬。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黑龙江地区是全国解放最早的省份。借着资源禀赋和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黑龙江大放异彩,诞生了大庆油田、北大仓这样的全国样板。曾几何时,黑龙江省曾拥有耕地数量、石油产量、森林面积和粮食产量居于全国第一的地位,曾经创造过经济总量居于全国前五的辉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期,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凸显,黑龙江省负重前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近几年,为了谋取可持续发展,黑龙江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转型效果甚微。“黑龙江省是转型与转轨的交织。首先,黑龙江搞计划经济最早,搞市场经济最晚,造成改革滞后,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另外,黑龙江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转型的问题也较大。转型与转轨交织一起,使黑龙江面临的困境较大。”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祝福恩介绍说。产业结构单一三大动力街道,是哈尔滨市最为著名的三条街道之一。它与果戈里大街以及哈药路并称为哈尔滨市的三大景区。与其他两条街道不同的是,三大动力街道主要彰显的是浓郁的工业风情特色。“三大动力”包括电机厂、锅炉厂、气轮机厂,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设备制造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的企业集团之一,为共和国机电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三大动力”也因此闻名全国。三大动力街原名为大庆路,始建于1950年,是“工业学大庆”时命名的街路。2003年,哈尔滨市动力区大庆路更名为“三大动力路”,并报哈尔滨市政府批准。一条街道铭记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哈尔滨市锅炉厂就坐落在这条路上,这个曾被媒体称为国企改革的标杆性企业,如今面临新的市场形势也不得不面对转型的压力。企业相关负责人礼貌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产业结构单一,是东北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长期的发展中,东北工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业,随着石油产量的放缓、煤炭价格的大跌、基础建设投资的减速,东北经济备受制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这对产业结构更为单一的黑龙江来说,打击尤重。能源工业占黑龙江工业增加值的近60%,仅一个大庆油田就占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2014年上半年大庆工业增加值增速跌入负值,自然拖累了黑龙江的经济增速。进入2012年,中国经济开始进行换挡,GDP增速调整到8%以下。至此,中国经济步入了三期叠加时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最终让黑龙江经济的资源性矛盾凸显。在2015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陆昊指出,去年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业结构不合理,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制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仍比较突出。就黑龙江而言,产业结构偏重极为典型,不仅工业占比过大,工业中能源产业更占半壁江山。这十多年来,黑龙江的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最高为72.9%,最低为53.8%,增速最高为13.1%,最低为6.3%,2013年回落到0.1%,2014年则为负增长。伴随着重工业产业的衰落,黑龙江的经济变得举步维艰。资源枯竭据了解,能源产业目前占黑龙江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在黑龙江13个地级市中,有7座属于资源型城市:“油城”大庆,“林城”大小兴安岭即大兴安岭和伊春市,“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市、七台河。对资源型产业有着严重依赖的黑龙江省,正在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在煤城资源枯竭以及煤炭行业亏损的背景下,又面临大庆原油产量递减、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等问题,支撑黑龙江经济的几大支柱型产业陷入危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如今,大庆油田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活力和霸气,这座1959年诞生的油田,目前已步入老油田之列。1976年到2002年间,大庆原油在5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了27年。4000万吨持续稳产12年之后,产量持续减产已成定局。2015年原油产量将减少150万吨,进入“3”时代。根据黑龙江省委调研组《关于大庆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显示,资源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量与储量的矛盾;二是投资与收益的矛盾;三是生产与加工的矛盾。根据黑龙江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大庆油田从今年开始连续每年调减产量150万吨,将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若干年连续负增长。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税收将大幅减少;受全国产能过剩影响,四煤城的煤炭行业仍面临很大困难;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森工、伊春、大兴安岭地区的营业收入减少20亿元以上,并对全省一产和木材深加工等方面影响很大。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介绍说,大庆油田产量减产以及原油价格降低、省内四大煤城资源枯竭以及煤炭行业亏损严重等问题,是造成黑龙江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而据估算,大庆油田每年减产150万吨原油,黑龙江省也将因此减少近60亿元的税收。“目前黑龙江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具体表现在资源型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陈永昌对记者说。谋求转型面对自身发展的窘境,黑龙江也一直在努力谋求转型。黑龙江的典型能源城市大庆,在1992年就开始进行产业多元化探索,被称为“二次创业”。大庆市在城市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实施“5·10·15”计划,即集中打造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的集群产业: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现代装备、汽车制造、商贸流通,以及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重点产业和1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的骨干企业。同时对经济结构提出了更大的调整:到2020年,大庆市非油经济比重将达到70%左右。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始加大力度进行经济转型,以摆脱依赖能源发展的单一结构模式,但由于经济发展惯性以及其他因素,黑龙江还是没有摆脱过分依赖能源的增长方式。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可能下滑的石油、石化、煤炭、装备制造四大骨干产业,提出八大经济区构想,试图进行转型。然而,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挽救颓势,但是黑龙江的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实质性转变。2014年6月,黑龙江出台65条措施,计划投资3000亿元来“稳增长”。65条措施出台后不久,被称为全国最年轻的省长陆昊即奔赴全省各地,走访调研国有企业。陆昊分析认为,企业生存发展遇到困难,客观原因是全国煤炭市场变化、价格大幅下降、需求不足带来的挑战。主观原因是人力资源配置扭曲,历史积累的富余人员多;社会负担重,改革推进不及时;矿业生产接续能力不足,煤炭深加工没有实现集团成立时的工作目标;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与市场化改革,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很大差距。祝福恩认为,黑龙江省在转轨转型过程当中,应充分认识省情,切入“五号”问题,即解决黑龙江老企业多的“老字号”问题、原油原粮原煤为主的“原字号”问题、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的“民字号”问题、新兴产业要成为经济发展增长点实现转型的“新字号”问题,大胆引进国外高科技企业到黑龙江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外字号”问题。面对新一轮的“东北经济振兴计划”,黑龙江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黑龙江省将紧紧抓住国家东北振兴规划、中俄地区合作规划、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三大重大机遇,扎扎实实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黑龙江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opinion大庆油田产量减产以及原油价格降低、省内四大煤城资源枯竭以及煤炭行业亏损严重等问题,是造成黑龙江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大庆油田冬季采油景观。东方IC图借鉴欧洲老工业区再生经验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张澍&发自北京德国鲁尔区:新老产业齐头并进假如各地的老工业区各出一本“成功学”的书,鲁尔区的“著作”一定会在销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它曾经是德国的“心脏”,也被称为德国工业化的摇篮。全德70%的钢铁产量和80%的煤炭产量曾经来自这里,鲁尔区创造的产值曾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随着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兴起,以煤炭和冶炼为基础的产业受到挑战。曾经辉煌的鲁尔区一时间也变得落魄颓废。但是鲁尔区没有就此沉沦,相反它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成了世界公认的成功案例。经济步入正轨,就业压力缓解,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健康成长,服务业蓬勃发展,环境得以改善……这个“励志故事”,鲁尔区用了40年,分三个阶段才写完。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前10年,理清思路、改造传统产业、奠定新产业发展硬件基础;中间10年,增加教育和研发投入,培养结构调整软实力;后20年,发挥各经济主体和地方的优势特点,培育新兴产业,逐步改良整个产业格局。传统产业改造过程中,煤炭企业被合并为鲁尔煤业集团,国内钢铁业逐渐摆脱对鲁尔煤炭的依赖。其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消化改革带来的社会压力,改善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集中整治土地。在产业整合同时,政府积极投入资金,用于人力资源培养,先后设立了多所大学,还增加了一些研究培训机构的配备和投入。特别是1965年在波鸿建立的鲁尔大学和1968年的多特蒙德大学。这两所大学的设立为后来多特蒙德和波鸿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多特蒙德发展成为鲁尔区的科技之都。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各级政府恰当地扮演了引导和服务角色,充分发挥地区和企业的主动性。政府集中力量继续改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政策上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调整带来的社会压力;钢铁等传统企业则通过进一步研发、提升,逐步出现专业化和国际化趋势;环境技术、信息、电信、生物技术等产业兴起,改变整个产业格局。华高莱斯国际顾问机构城市研究部总监夏连珠认为,鲁尔区的转型思路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是它很注重产业继承。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保留并更新原有的制造产业,转型时仍将制造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产业并未与原有的老产业决裂;再有就是中小企业扶持。由于中小型企业具有经营灵活、技术开发积极性较高的特点,它已经取代大型企业成为鲁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另外,鲁尔区注重产业结构多元化。文化旅游业、城市服务业提升了城市软实力。英国曼彻斯特:建设“创意产业之都”曼彻斯特的转型是一次产业经济和社会空间双重转型的深度变革。它从一个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转型为一个以服务业经济见长的后工业城市,取得了空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多重效益。曼彻斯特的产业转型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20世纪80年代,商务办公导向的发展驱动效应十分明显,曼彻斯特在发展中紧紧抓住了商务发展的大好契机,使商务服务产业、区域零售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航空服务业等成为了曼彻斯特经济转型的先行者,取代了原有的制造业,城市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随之改变,标志着其产业结构有了后工业化的趋势。曼彻斯特一举摆脱了工业城市的帽子,成为了英国仅次于伦敦的商务中心城市以及英格兰西北部的服务业中心。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将曼彻斯特建设成为“创意产业之都”逐渐成为共识,曼彻斯特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城市文化复兴计划和持续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创意产业、媒体产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生物医疗产业等知识型、创意型、休闲型产业的兴起,通过持续的文化驱动和城市营销,曼彻斯特被提振为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都会。伴随产业结构调整,曼彻斯特的就业结构也持续变化。制造业、建筑业和零售商业的就业比例不断下降,而金融、保健、教育、创意、旅游等产业的比例则持续上升。1992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已经降至11.1%;到2008年,更是下降到4.3%。而各类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则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的从业人员比例已达到85.6%。曼彻斯特内城地区转型发展初期的成功依托了当时办公市场的繁荣以及对办公相关行业的大量吸聚,但办公市场泡沫化风险也带来了一连串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初期的成功之后,曼彻斯特敏锐地把握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作为完善产业结构、稳定经济转型成果的重要依托,采取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从而引申出数字媒体产业、设计创意产业、演艺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等产业类型。可见,城市转型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处理框架,并对其中的复杂问题有足够的理解力,从而能够将长远发展构想、实质发展计划、一系列经济社会措施和建设工程整合起来。这个框架需要各方支持,包括主要工程实施的行动计划、可行的财务资金计划和运营计划。城市更新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计划宜统筹安排,预设行动阶段和发展步骤,避免一哄而上或过度投资,因而还需要配备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机制。法国洛林大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铁矿储量达60亿吨,占法国铁矿资源的80%以上,且埋藏较浅,便于开采,但铁矿品位较低,平均含铁量仅为30%上下。上世纪70年代起,洛林的钢铁业景气不再,产量直线下滑。其后,欧共体开放国际钢铁市场规定,自1987年起,成员国必须停止一切补贴。洛林的钢铁业雪上加霜,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洛林的经济转型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了确保转型顺利进行,法国政府和洛林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从实际出发,调整发展思路。扶持青年扎根农村,尤其是支持山区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值,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食品业,促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在2007年至2013年,大区拨出5300万欧元扶持农业和农业食品业。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梅斯市建立了汽车、电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烟草加工等工业,南锡市发展化学、服装、食品等工业。目前,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等新技术产业已占该区经济总量的近15%,汽车工业占三成,成为支柱产业。二是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1984年,法国政府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1990年至2000年每年提供1500万欧元,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此外,法国政府、大区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了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为企业提供贷款,努力发展电子、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改变单一传统的经济结构,保证了老工业区“再工业化”的实现。三是政府在转型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在洛林“筑巢”。尽管洛林地区土地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地方还要资助50%,建设厂房可得到20%的资助,设备可得到15%的资助。对在以前的矿区建厂,国家将给予更多的优惠作为鼓励。由于政策力度大,外资纷纷赴洛林安家落户,今日的洛林已成为法国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四是将转型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区政府从1979年起创立了工业专项基金,治理受矿区污染的土地,在关闭的矿区或建民宅、娱乐活动中心,或建新厂,或植树种草,给大地披上绿装。如今的洛林,在创建企业方面居法国第四位,出口方面列第七位。昔日的工业污染地已是满目葱绿,碧水蓝天,欣欣向荣,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地区。①鲁尔区的钢铁厂。②“创意产业之都”曼彻斯特。③洛林大区的农田。责编:ZB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