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能不能下载豌豆荚官方下载?

您的位置: >>
前不久,@豌豆实验室发布了豌豆荚2.0版本,发布会后,InfoQ采访到了软件工程师范怀宇(@duguguiyu)和高级软件工程师高雄(@Rock_gao),针对豌豆荚的技术特性和Webkit技术进行了采访。本文将为您揭开豌豆荚2.0神秘的面纱,带您走近“快速、简单、有爱”的设计理念背后的技术故事:
  InfoQ:豌豆荚2.0中使用到了HTML5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有哪些,与Chrome有什么区别?
高雄:我们和Chrome最大的区别在于Chrome基于Chromium,它也是Webkit核心,它的Webkit核心上面对于HTML5的支持做得非常全面。但我们只是简单基于Webkit来做的,这使得我们在HTML5支持上面会有一些难度,对HTML5支持也没有Chrome那么全面。当我们的前端工程师需要HTML5支持时,我们会在Windows平台上把HTML5支持添加上。比如说我们会实现HTML5的LocalStorage以及Notification这些特性。
范怀宇:在豌豆荚2.0中,收到短信时会出现一个弹出框,这就是利用HTML5的Notification机制实现的,与传统Windows弹框不同,类似于Gmail中的弹出框。在询问是否使用某种功能时,我们会将用户的选择通过LocalStorage来存储,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这种方法会高效很多。
  InfoQ:豌豆荚是国内首家大规模使用Webkit技术开发的非浏览器软件,你们怎么想到用这样的一个技术,在选型时又做了哪些尝试呢?
范怀宇:其实都会有所考量,我们也会去了解Chrome这样的产品,它也是客户端应用,而且加载页面和绘制的速度都非常快,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个技术用在其他软件开发上也应该是可行的。
高雄:这正是豌豆荚区别于其他PC软件的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我们虽然不是浏览器,而是一个PC上面的软件,但是我们也会用到Webkit。这更体现出我们一个超前的意识,我们现在看Chrome或者是其他一些浏览器,对新技术的支持都越来越重视,比如像对HTML5的支持,对于其它PC上应用来说,可能以后就与HTML5分道扬镳了。
  InfoQ:主要用到了Webkit的哪些特性?能不能列举三点。
高雄:在国内来讲,我们对Webkit的应用还算比较深入。比如Webkit在Windows平台上的Porting并不是特别完善,我们就将它的图形库换成了SKIA图形库,从而使得豌豆荚2.0在渲染的速度和渲染的效果上都会好很多 。 第二点,我们把Webkit原生的网络库换成了IE的网络库,这样使得在豌豆荚2.0中我们可以复用IE缓存,同时这为豌豆荚2.0带来了更快的加载速度。 第三点,我们为Webkit做了很多JS扩展,并开发了一个名为OneRing的架构。
  InfoQ:在开发豌豆荚的产品研发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高雄:虽然Webkit对HTML5支持已非常完善,但也仅仅是在Safari或Chrome的平台上。对于开发PC端软件来说,Chrome和Safari都比较重。所以只有Webkit比较适合,但是Webkit在Windows上面的porting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对HTML5支持也很有限,有很多HTML5功能都需要自己去实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度。
另外,对JS进行深入扩展也是一个难点,在扩展时,要遵循HTML5的标准去做,还要考虑如何来管理扩展出的JS对象,否则就会出现内存泄露,或是垃圾回收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点我们仍然在不断地探索之中。
  InfoQ:GECKO与Webkit比起来,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选择Webkit,而不用那个,那个技术是不是有一些局限性?在用Webkit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可以注意的技术细节?
高雄: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GECKO。GECKO的代码,如果对它的内核不是了解得非常深入的话,看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加之它的可读性也较差。此外,对CSS3、HTML4、HTML5标准的支持上,GECKO跟Webkit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且对旧标准支持上,比如CSS和HTML4,GECKO的得分都不是一百分,但Webkit是一百分,所以从标准支持上来说,显然Webkit要比GECKO好得多。
其次,从整个内核的加载速度和解析的性能上来说,Webkit也是强于GECKO的。
第二个问题,Webkit是一个开源项目,国内用Webkit比较多的仍是一些浏览器公司,他们用Webkit主要作为一个仿IE内核一样去用,就是做一些渲染或是网页加载这样的事情。但我觉得真正用Webkit,更重要的还是要分析它里面的一些基础架构和机制,这样的话,当我们在做PC软件或是其他平台软件时,都会比较得心应手,这是我对想从事Webkit开发工作朋友的一点建议。 另外,Webkit项目每天大概有一百到二百个commit,如果对Webkit非常感兴趣的话,我建议都花时间阅读一下。并且最好保持Webkit每天的update,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InfoQ:我觉得豌豆荚2.0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速度非常快,包括很多用Webkit做内核的浏览器也是在追求速度,所以我想问一下,使用Webkit技术在提升速度方面,是有那些技巧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高雄:我们的速度相比较Chrome来说可能会稍慢一点,我最近了解到Chrome有一个新的技术,叫SPDY,这项技术通过在网络层使用新的机制来提升网络传输速度,这点对于Chrome速度的影响非常大,提升的效率也很高。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目前还没有引进这套技术,在速度提升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在处理网络传输时,会采用一些数据压缩的处理。另外一点,通过缓存来提升速度,这是我们在改进网络速度方面做的最重要两点。 接下来我们想引进Chrome的SPDY技术,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速度。
  InfoQ:刚才也提到了有一个开发框架,在不远的将来会开源,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框架,这个框架主要是包含哪几个部分,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范怀宇:首先最重要的是OneRing,我们把Webkit扩展之后,能够真正将Web开发放到Windows上来,Web开发工程师,可以完全写纯Web代码,后面也可以运行。这整个实现部分,我们都会开源。 在Webkit方面我们也会有一些开源的举措,这里面可能包含着我们对Webkit的扩展、改进,对HTML5的支持等等,最后的形式可能会是一个打包形式。 此外,我们还会把整个协议定义好,将接口事先都定义好,同时还有一些Windows的接口调用也要处理好,然后再将其开源。
  InfoQ:咱们在OneRing的基础上做了哪些改进?
范怀宇:最重要的是异步调用,原来是纯同步的原理,但是当你真正做大型软件时,就会立刻发现问题,这样的方式是走不通的。然后还有线程安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保证数据是安全的。
  InfoQ:咱们在1.0版的时候看过一个金山网络的评测,关于几款手机管理软件会有一些安全方面的漏洞,豌豆荚2.0在安全上有哪些改进?
范怀宇:2.0最初的状态不会有这个隐患的,包括我们在刚刚设计2.0的时候,就把安全放到了很重要的程度,PC连接手机之前,会通过通信协议来交换密钥,交换密钥成功后才会保持连接。当有一些错误密钥出现时,手机会拒绝访问,多次出现后,手机就不会给这个客户端传输任何数据。在WIFI连接上,加强了密钥输入,在通讯的安全性上也做了很多事情。
  InfoQ:从软件方面,因为用户从应用商店下载软件,软件会有一些漏洞之类的,当然软件商店会有检测,如果它没有检测好,用户从咱们这儿下载了,可能也会对接到咱们这边,对这方面的安全咱们会不会有过滤?
范怀宇:这方面的事情我们在1.0就做了,我们目前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借助一些第三方专业的力量,比如说在1.0,如果你下一个应用,它会经过360扫描,QQ扫描,还有金山这样的公司,我们会调用他们的扫描借口,把这些应用全部扫描一遍,然后告诉用户这个东西在哪个扫描软件下是不安全的,然后由用户来决定是否继续***。在2.0上我们会做更多这样的事情,但我们毕竟不是安全厂商,做这方面没有那么专业,所以目前的策略可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InfoQ:咱们豌豆荚团队在开发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因为毕竟豌豆荚2.0经历了十个月,可否为我们的技术爱好者分享一些你们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
范怀宇:早期我们碰到一个问题是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这样的过程会比较耗时,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案,从而将速度提升了很多倍,现在整个传输没有任何问题了,我们也会用一些更高压缩比的方法来解决传输问题。
在整个UI框架开发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面临前端需要什么技术支持、Webkit需要定制的问题,加上Webkit还是个非常庞大的项目,随时会有一些陷井在里面,加之我们也是在Webkit上不断地尝试,所以这一块也耗费了我们很大的精力。
但是,整个框架真的是节省了我们很多时间,前端如此多的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效果,只有两位前端工程师在做,高雄一个人在负责使用Webkit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真的说豌豆荚十个月,我们耗了很多精力是在后端,很多业务逻辑要处理得很细致,然后各种各样的状况。其实后端逻辑会是我们开发量最大的一部分,包括从手机上读取各种数据,我们2.0做了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离线缓存,你可以不插手机,如果记住设备之后,你可以不插手机,随时可以看到手机上任何数据,比如你要找个联系人,你根本不用带手机,如果是你们家电脑,你做了离线存储,你直接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数据,这些1.0完全没有的,我们在这上面也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前端整个架构来说,相当于是三个人。
软件设计热门文章
软件设计最新文章多面豌豆荚:一个气质和文化都很另类的创业公司
文/师北宸 正阳新媒体首席内容官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被收购的消息终于证实,事情总算告一段落。科技的编辑问我能不能从内部视角写一篇文章谈谈豌豆荚——虽然我一直在写科技专栏,谈论过很多公司,其实要谈自己曾经供职的公司,并不容易。豌豆荚在中国是一家非常特别的公司,还是有必要写一写我看到的豌豆荚,因为媒体和外界对它的了解实在太有限,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谈谈这家公司。这篇文章有我自己的视角、我认识的豌豆的看法也有来自合作伙伴的比较典型的观点。我看到的豌豆荚品牌在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里,豌豆荚是一个另类,外界最容易感知到它另类的地方,是它的品牌。关于品牌另类的地方非常多,比如:- 在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应用商店或者其实更合适的形容是“Android 手机中的软件站”行业里,它大概是唯一一家坚信依靠产品就能获得市场认可的公司,事实上在2014年以前它也做到了,这样的品牌调性在一部分人群中很受认可;- 我曾在 LinkedIn 中国工作,别人问我在外企工作感觉怎么样?我说 LinkedIn 本土化做得好,其实豌豆荚比 LinkedIn 要“外企”多了;- 在融资 1.2 亿美金之前,品牌与市场传播基本靠猫和阿姨,很多人因为喜欢豌豆荚办公室里的几只猫或者因为看了阿姨视频 ,而加入了豌豆荚。这三段话里都有一点点玩笑的成分,比如“Android 手机中的软件下载站”这样的说法,很多豌豆们都不会接受的。其实客观来看,豌豆荚做的业务,放在十几年前 PC 时代,其实就是类似的角色:很多刚使用 PC 的小白不知道下载什么软件,那就到下载站上的下一堆软件来用吧。与其它应用商店或软件下载站所不同的是,豌豆荚有一个非常好的名字(91 助手、手机助手)、更注重设计与体验、广告更少,当它出一个叫“豌豆洗白白”,声称“帮助用户把山寨应用、广告应用”更换成官方版本的 App 时,它的初衷真的是帮用户洗掉山寨和广告应用,而竞争对手推出类似产品的时候,洗掉的是从其它应用商店的应用,而替换成自己商店的版本。——替换成自己商店的版本完全基于商业利益考量:这样,其它商店可以将某款应用的分发量以及游戏分成都计算到自己产品中来,然后再反向向开发者表明自己的分发能力和收入能力是多么的牛。最能体现豌豆荚气质还有一个小故事,来自凤凰科技的采访:豌豆荚一开始是创新工场内部孵化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商业价值潜力很大,2010 年 4 月独立出来。起初,它不叫豌豆荚,叫豌豆。但是豌豆的域名已经被抢注,需要花费 10 万元购买。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说,这太贵了。王俊煜和崔瑾都说,豌豆多好听啊。汪华反问他们:你拿了 100 万的天使投资,花 10 万元买个域名,你干不干?他们仔细想过后,才改名为“豌豆荚”。后来,王俊煜对我说,10 万元的域名的确太贵了。融了 100 万之后,准备拿其中的 10 万去抢注域名,这样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刚刚离开之后,为了给NeXT 设计一个 Logo,乔布斯花了 10 万美元邀请曾经为安然公司、美国广播公司、、联邦快递、西屋电气等公司设计 Logo 的保罗•兰德出马。在国内的创业公司里,像豌豆荚这样对于品牌的执着是极为少见的。据说在 Y Combinator 的墙上贴了一张海报:这件事情是否能帮你达到 7%/周的增长?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能达到 7% 的增长,你 TM 就别去做它。乔布斯虽然做 NeXT 不太成功,YC 大概是最成功的创业孵化期之一,你不能说乔布斯拨 10 万美元预算去画一个 Logo 就是浪费,YC 只强调增长就是真理。后来的事实证明,乔布斯最终在设计、体验和商业上都证明了自己,只不过那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福利:好得不得了豌豆荚的内部福利是我见过国内创业公司中最好的,没有之一。和硅谷公司可能有差距,但至少是国内公司里非常接近硅谷公司的一家。仅举几例:- 如果你得了年度最佳员工奖(内部把这个奖叫“超级豌豆”),奖品是任意挑一场国外的行业会议,与科技相关就可以。比如你可以去参加 WWDC、Google I/O、SXSW…只要你抢得着票,来回机票、酒店、票价都可以报销;注意:这项福利是永久性的,不仅仅是当选超级豌豆之后一年。只要你当选过超级豌豆,并且你还在豌豆荚工作,这项福利就存在(听说2014年以后政策已经调整,改为仅一次。);- 水果饮料零食免费吃就不说了,在搬到东升科技园之前,三餐全免费,而且还有同事专门开发了点餐系统,专供内部员工订餐。你可以在合作的饭店里点任何你想吃的,理论上你想点多少都可以,不过这种福利的坏处是容易产生浪费;- 为了鼓励大家买书、买正版软件,一定额度可以报销。用盗版软件会被同事鄙视(幸好我都买的正版);- 推荐一名正式员工入职给的奖金额度非常大,具体数字就不说了。有一些同事拿奖金拿到手软,当人贩子拿到手的钱比工资还高;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了。从福利可以看出来,豌豆荚发自内心想对员工好,也尽可能努力做到对员工好。内部文化:自由开放,透明,扁平化及工程师文化豌豆荚创始团队许多来自 Google,王俊煜从实习到毕业一直都在 Google,豌豆荚是 Google 文化的拥趸,因为对 Google 文化的几乎全盘拥抱,豌豆荚内部文化极其自由开放、透明及扁平化。很多创业公司都号称自己自由开放与透明,但豌豆荚的自由开放与透明体现在真正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员工,并落实在行动上:1、在对外宣布获得软银、DCM 及创新工场 1.2 亿美元融资之前,王俊煜会在内部的 All Hands (全体大会)向所有员工披露融资消息,披露的细节包括融资额、公司估值,以及与软银、DCM 接触的细节,事实上目前外界绝大部分对豌豆荚 B 轮融资时的估值的报道都是错的,因为豌豆荚对外公布的新闻稿和接受采访的时候并没有提过估值;后来高盛追加了一笔几百万的投资,俊煜在全体大会上与大家分享他如何碰到高盛的投资人、以及为什么在融资敲定之后还愿意接受高盛的追加。2、公司内部碰到的重大问题,管理层会非常坦承回答员工的问题,重大项目完成之后,项目负责人会与所有人分享,并回答相应问题。所以如果项目做得不太好,项目负责人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因为除了老板会质疑你,你有可能要面对其它所有人的挑战。类似的情景在硅谷的公司经常出现:Peter Thiel在上市之后没多久便抛售手上几乎所有Facebook股票,引起Facebook员工不满,扎克伯格专门邀请Peter Thiel到Facebook内部去回应他为什么抛售Facebook的问题。非常尖锐,但是他们抱着非常开放的心态去回应。3、豌豆荚工程师文化非常强,在公司内部,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是项目主导,运营、市场、商务的地位都排在第二位。虽然豌豆荚把产品经理叫做“产品设计师”,但豌豆荚的产品设计师是几乎不支持运营、市场或商务活动的,这类设计需求全部外包。外包一方面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周期比较长,因为设计师不在旁边,沟通成本要高许多。工程师文化主导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很难招到优秀的运营人才。应用商店大部分收入来自游戏业务,游戏业务是重运营业务,豌豆荚的薪酬设计、内部协作和资源配置对运营人才都不友好,相比于腾讯和小米这样的公司、以及游戏公司而言,对运营人才的竞争力非常有限。而就国内目前的环境,还远没有“进化”到仅靠产品技术本身,就能持续(豌豆荚曾经在行业排第一第二,但那是巨头们以及智能手机厂商们还没开始重视应用市场的时候)将业务做到第一梯队、甚至第一的位置。工程师文化还能延伸到公司内部工具上,豌豆荚内部配置了 Google Drive 套件:大家的文件都放在 Google Docs / Slides / Sheets 并默认对公司所有人共享,比如我经常在内网搜俊煜在 Google Docs 上放了什么文档或幻灯片……项目管理使用 Asana,与同事约会通过 Google Calendar 直接预约,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日程,直接找有空的时间段预约……习惯了这么好用的内部工作环境之后,几乎每一个从豌豆荚离职的同事,都会非常难受。因为即使内部沟通传文件的时候,每次都要下载、保存、打开、修订、回给对方,对方再经历一遍下载、保存、打开、修订以及再回过去,反复好多回,时间都耗在下载、保存等等操作上了。我离开豌豆荚之后,起码花了大半个月才适应 Outlook 和 Office。即使适应了,到现在也怀念以前内部如此顺畅的协作工具。4、豌豆荚内部架构非常扁平化,公司即使在二三百人的时候,依然保持三个层级。基层员工离 co-founder 们只隔着一个人。Google 内部的一些管理方式豌豆荚也沿用了过来,比如:内部考核使用 OKR 而非 KPI;每个月召开全体大会(All Hands);员工和老板定期约会做一对一沟通(1:1)。甚至还有一个叫 TGIF 的小节日,意为 Thank God It”s Friday,在每周五下午(后来改成了周六),弄点好吃的好玩的,大家放松放松,交流交流感情。HR 们则花尽心思去想有吸引力的话题吸引大家参加。其实每周都搞的话,能交流的东西有限。我后来到 LinkedIn,也都有这些文化,这是从上沿袭过来的文化,基本上成为硅谷公司的标配。因为气质如此独特,它吸引了非常多优秀的人才。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豌豆荚内部优秀人才浓度是明显高于类似同类规模公司的。也难怪,有一次在三里屯老书虫书店,我和一家做移动广告平台的朋友聊到豌豆荚的时候,她评价说:“豌豆荚太“无耻”了,把同类水平人才的价格抬高了两三倍。”内部的扁平化让大家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而扁平化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决策效率减弱。豌豆荚倡导每个人都要能成为项目 owner,可是很多情况下项目 owner 决定权有限,也没有调配资源的权利,这时候你需要去磨其它部门的同事来配合你,碍于面子或因为关系不错其它同事会和你开会、讨论,可是大家手头上的工作也多,尤其涉及到内部资源调用的时候,对资源使用的理解不一致,导致大家需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去互相说服,推进效率慢了许多。开发者的抱怨及绕不过去的坎儿豌豆荚是一位智商爆棚,可某种程度上情商堪忧的公司。很多离开豌豆荚之后的员工在加入其它公司或自己创业之后,相信对这句话会有更多体会。如果把豌豆荚看做一个人的话,它还真的很适合“Nerd”这个词。当然,比尔•盖茨、Paul Graham 上学的时候都是被别人称作“Nerd”的人,对这个词是褒是贬,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在和其它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豌豆荚的“Nerd”气质非常明显。开发者的抱怨某款知名应用曾在豌豆荚收到不少用户负面评论。有些评论在该款应用发布之前就有了(时间戳显然有问题),有些是在 1.0 版本非常粗糙的时候用户留下的吐槽。因为马太效应,即使 2-3 年过去,这款应用发布了 2.0、3.0 版本,这条负面评论就像牛皮藓一样牢牢占据着评论页第一名,用户吐槽的功能点早已修复,但该产品 1.0 版时的负面评论一直牢牢占据着评论第一名。开发者写信过去,请求豌豆荚对这条评论进行处理。豌豆荚的***回答说,“豌豆荚的评论机制有强大的算法,系统会自动选择最匹配的评论展示”,回了类似的一套说辞。开发者很气愤:这明明是 1.0 版本的评论,用户评论的这个功能点我们早就修复了,从当下这个时间点来看,用户的评论已经不符合事实了。豌豆荚回复说,你说的我们已经给产品部门反馈,我们未来会考虑改进。开发者:你们可以将这条评论匹配相应的版本号,就像 App Store 一样,评论与版本进行匹配,这样更能反映事实。我们并不要求你们删掉它,只希望你们合理呈现更客观的事实给用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不足,这其实不是什么多大的事。但豌豆荚的***在面对开发者投诉的时候,内心活动是坚信自己有强大的算法,“我们做的事儿就是要用技术改变生态,不会因为你写一封信投诉我就去人工干预规则”。“相信技术的力量”是很美好的愿景和口号,豌豆荚内部很多人主动拥抱这个价值观。可现实情况是,总有优先级更高、更重要的功能等着技术去开发,而优化这个功能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了,这条评论一直留在那里。后来,这款应用的工程师在年会录 DV 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新年愿望是:希望明年豌豆荚上那个莫名其妙的评论能消失。还有许多开发者也抱怨过审核的问题,比如上传的手机截图太像 iPhone,认为 banner 素材不符合标准可是又很难讲清楚自己对素材的审核标准是什么,这类事情看起来所有平台都存在,可是和豌豆荚打交道沟通成本过高,许多开发者觉得麻烦就转而找其它平台合作去了。在通人情上,豌豆荚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为什么 2013 年的时候豌豆荚不卖掉?为什么 B 轮融资时拿的全是财务投资而非 BAT 们的战略投资?要独立,不站队,我和这个世界不兼容,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这是豌豆荚的思考方式,这样的思考方式做到极致或许能让它伟大,这样的行为方式也会让很多人不那么舒服。你要期权吗?不要在老书虫书店的朋友接着评价豌豆荚说:“豌豆荚太 nice 了,听说你们那里从不开人的?”我想了想,我在的时候似乎真没开过人,不过,“听说豌豆荚今年年初重组,应该是“请”了不少人离开的。”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离开,只要在豌豆荚正式工作超过一年,员工都可以拿到期权。不过离职的时候要保留期权的话,需要交一笔保证金,对于工作时间比较长、对豌豆荚贡献比较多的员工来说,期权拿得也比较多,相应地,保证金也需要交得更多一些。离开豌豆荚的同事,我都不免八卦问一问:你交保证金了吗?大部分的答复都是:没有。几乎每一位离职员工加入离职群的时候,大家也同样八卦去问新入群的同事:你交保证金了没?对一个创业公司而言,期权可能是最为宝贵但也可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宝贵在于,一旦上市,不少人可以财富自由、或起码在个人财富上弯道超出同龄人不少;最不值钱在于:如果公司没做起来,就是废纸一张。虽然我写了六年的科技评论,大大小小创业公司也见过不少,但在期权/股权方面我真远远谈不上专业。我相信豌豆荚内部一定是做过充分的研究和审慎的思考,才会做出需要离职员工需要交保证金才可以持有期权这样的决定。而对于耗费了几年心血全身心投注在这个公司的许多员工而言,离开的时候带着的心情是:心累;如果再看下一次机会,他们更希望的是落袋为安,而不是给人带来不知希望在何处的期权。什么?社保断缴了?我 2014 年 8 月份从豌豆荚离职的时候,一位已经离职的同事好心提醒我:“一定要记得盯着 HR 把社保从豌豆荚内部移除,这样你到新公司才能续上。”我好奇,这也需要提醒?似乎看出我想问的,同事补充了一句:“HR 太忙了,你要是不提醒,ta 没准就会忘了。ta 也不是故意会把你的社保漏掉,就是手里事儿太多,忙不完。”这场对话,似乎预示着豌豆荚几个月后将出现的社保风波。我一向对社保不关心,没有去盯 HR。我的社保没有断缴。但几个月后,几位豌豆荚的同事说,自己的社保断缴了,有人开始私下打听,有人在内部讨论组开始询问,比较着急的甚至跑到匿名社交应用上开始公开谈论和吐槽。随后,在 2014 年 11 月,陆续有媒体开始报道员工断缴社保、离职员工需要交押金以及吐槽内部管理的消息,在行业内也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豌豆荚的确断缴了部分员工社保,这是豌豆荚当时给媒体做的官方回应:就社保问题,由于公司操作疏忽,确实导致部分员工出现社保漏缴 1 个月的情况。目前公司已经及时补缴了社保,并积极全力帮助员工消除由此带来的影响。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都知道,社保断缴意味着什么。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对员工这么真诚有爱的豌豆荚,福利也是最好的豌豆荚,怎么可以把大家的社保都断了呢?——这也太低级错误了,而豌豆荚又是一群多么地自视甚高、平日里只有鄙视别人的份从不可能被别人看轻的一群超高智商的群体呀?这太不“豌豆荚”了。可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了。社保断缴的员工,生气、愤怒、委屈都是自然会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蔓延到外部也并不令人意外。俊煜应该也是很受伤的。在 2014 年 11 月 21 日发表的博客文章中,俊煜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有时候在匿名应用看到一些来自豌豆荚员工的评论,感觉很陌生,也很难过。我很难相信这些是来自我一个一个自己挑选、加入豌豆荚的人。如果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如此——和抱着这些想法的人绝对不是我自己想要的工作,更糟糕的是反而让那些我爱的人受到伤害或委屈——那我们这几年的付出和坚持是否值得?员工开始觉得豌豆荚变得陌生,俊煜也觉得自己招进来的员工开始陌生了。写在最后半年前在一次和豌豆荚前同事的饭局上,一位豌豆问大家:你觉得在豌豆荚有什么收获?轮到我的时候,我记得我的***大概是这样的:在豌豆荚的一年是我最长见识、成长最快、也最认清自己到底是几斤几两的一年。虽然我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这段经历让我终身难忘,我非常感谢它。同事笑,说:你不是对豌豆荚意见很多吗?有意见,是因为真正在意。不在意,其实也就懒得去提了。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评价豌豆荚,我可能会这么说:我相信它改变世界的雄心和真诚,它想对每个人好,可是它有点太年轻了,还没有足够强壮到照顾好每一个人,这个世界也或许没有被它改变那么多,但它让这个世界意识到多一种可能。最后,引述一段这次收购事件中最打动我的一段评价,来自豌豆荚曾经的合作伙伴 Yorf:张小龙卖掉 Foxmail 的时候我在广深混,圈里说他只会阳春白雪结果贱卖栖身于他人屋檐之下,卖的钱就够买套房。今天大伙又说王俊煜们,一副你是秀才所以活该打不过匪兵。可以客观地评价他的战略选择,但批评他阳春白雪就很无聊。只不过是人家当年愿赌,今天市场不好而已。甭管哪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都需要,大家分工合作最好。中国不缺下里巴人,但缺更多的张小龙和王俊煜,有点理想主义,一门心思做好产品,走几步弯路最后弯路只是路过的风景,又比如王兴()。最后,俊煜还年轻着呢,过个十年八载的,说不定他又到处被跪舔。。。。。。这个世界大抵就是这样跟风和健忘,不过总归是会越来越有脑和理性的:)
[责任编辑:honestsun]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