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作者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的“神;齐宣王挽弓◎李国文;在冷兵器时代,弓最为骑兵和步兵所乐用,因为其击敌;弓箭的射程,决定于器械的质量和射手的膂力;战国时期的齐宣王田无疆,也经常挽弓射箭,自以为有;应该说,此人能将三石之弓,拉到满月的程度,也是很;更有马屁精跳出来,请求陛下准许他们试一试这御弓,;齐宣王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但齐宣王式的人物,却一直
【赏析】作者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的“神来之力”,强烈地表达了 “惜春”的感情。还通过比较引出“人类的春天效应”,劝人惜春;进而由“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开始,从写自然界的春天转向写人的青春,表达了青春不会久驻,要珍惜青春的主题。
齐宣王挽弓 ◎李国文
在冷兵器时代,弓最为骑兵和步兵所乐用,因为其击敌距离,要数十倍于近战的刀***剑戟。
弓箭的射程,决定于器械的质量和射手的膂力。“养由基百步穿杨”,说明箭射出百十多米远,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这个距离内,敌方若无盔甲保护,而射者的命中率比较高,那对手就死定了。但箭的弱点在于射得愈远,“强***之末,力不能穿鲁缟”,其杀伤力也愈低。为改变这种劣势,射手必须与射击对象缩短距离,不过,距离越短,危险越大。尤其对手有坐骑的话,移动较快,射手目测较难,尚未瞄准,疾驰的奔马已杀到眼前。所以,只有加大弓***的弹射力,才能远距离地制敌于死命,这样,需要射手具有相当的膂力,才能胜任。
弓的强度单位为“石”,一石约等于现在的50至60公斤的样子,古时的度量衡,各朝制度不一,但古人所用的弓,其拉力要略大于现代箭术比赛所使用的弓,是可以肯定的。杜甫诗云,“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就是拉力强的弓。凡射手,无不以挽强弓为能事。
战国时期的齐宣王田无疆,也经常挽弓射箭,自以为有万夫不当之勇。此人按当下的北京话说,颇有点“二”。他之所以如此,一是当时的齐国很强大,虽然并非他立下的功劳,但国家强大使他底气十足;二是他接位以后,曾经率兵出征,平定了燕国的内乱,使他在诸侯各国之间,很出了一阵风头。老本加上新功,遂有点飘飘然。所以,这位喜欢表现自己剽悍有力的国君,每当举弓拔箭准备骑射的时候,最愿意听到的话,莫过于大家称赞陛下的神勇,陛下的英武,陛下的膂力,陛下的气概了。
应该说,此人能将三石之弓,拉到满月的程度,也是很不错的了。要他活在今天,肯定选进国家射箭队,参加奥运比赛的。《吕氏春秋》和《尹文子》都讲到了这个《三石之弓》的故事:“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所谓“左右”,自然是他的臣宰、将领和宫廷中的各式人等了。在中国,能混到帝王周围,能进入帝王视线,都非等闲之辈。既然陛下好吃这一口,灌迷汤谁不会?戴高帽谁不会?“了不起啦”,“盖了帽啦”,“空前绝后啦”,“天下无二,世间第一啦”,叫好,喝彩,万岁,乌拉,让齐宣王好一个受用。
更有马屁精跳出来,请求陛下准许他们试一试这御弓,齐宣王勒住了坐骑,解下了弓,递给这些拍马者。显然试者非止一个,大家轮流执弓,比试一番。一个个或脸孔憋得通红,或脑门暴起青筋,或踉踉跄跄跌跌撞撞,或弓未拉开人被反弹,最多也就将弓拉到一半程度,就精疲力竭,就上气不接下气,而且还悻悻然地说,果然神弓,果然神弓,陛下这御弓的拉力,一定不下于九石,所以小的们使出吃奶的劲,也是休想拉动分毫。更有人说,除了陛下,敢说这个世界上,谁也甭想使用这支强弓。于是,三石之弓的齐宣王,被大家忽悠成九石之弓的齐宣王,而且,这个本来就“二”的田无疆,也就果然自己定位,拥有九石之弓的神力,那当然是很可笑的事情了。
《尹文子》说:“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丧其实。”《吕氏春秋》说:“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不过,你放心,凡自我膨胀的人物,无一不自我感觉良好。更何况,齐宣王本来就“二”,怎么会感到“岂不悲哉”呢?他半点也不脸红地认为自己具有九石之弓的膂力。
齐宣王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但齐宣王式的人物,却一直不绝如缕。就在时下所见所闻,所经所历的大千世界里,那些夸夸其谈,浪得大名的学术明星,忽然间成了一通百通,无他不通的文化泰斗;那些身居高位,不过业余的官员文人,蓦地成了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行家里手;那些夤缘时会,扶摇直上的投机分子,一下子成为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社会名流;那些原本稀松,现也草包的文坛要员,想不到竟成了众星拱月,到处露脸的文学大师??说实在的,他们比春秋战国的齐宣王还不如,至少,田无疆虽虚有九石之名,但究竟还拥有三石之实,而以上那些经常在会议上出现,在电视上露面,在报刊上列名,在饭桌上举杯的人士,不但无三石之实,两石,一石,甚至连半石之实也没有。
***引用过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便是他们最好的写照了。 (摘自《今晚报》日,有删改)
【品读】这篇文章融文学的才情、历史的厚重、杂文的犀利于一炉,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文学素养。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一段历史故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全文于朴实之中又折射出哲理之光,读来饶有余味。同时,我们也能跟随作者不急不乱的笔端,于浅品慢酌之间领略历史的厚重气息和文学的美妙风景。
悲悯情怀 菩提之心——走近林清玄
【阅读导言】林清玄开台湾当代禅理散文之先河,其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是国际华文世界文章被广泛阅读的一位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雪梨的滋味 林清玄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水果里,我最喜欢的是梨。梨不管在什么时间,总是给我一种凄清的感觉。我住处附近的通化街,有一条卖水果的街,走过去,在水银灯下,梨总是洁白地从摊位中跳脱出来,好像不是属于摊子里的水果。
总是记得我第一次吃雪梨的情景。
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水果四季不缺,可是像雪梨和苹果却无缘会面,只在梦里出现。我第一次吃雪梨是在一位亲戚家里,亲戚刚从外国回来,带回一箱名贵的雪梨,一再强调它们是多么不易地横越千山万水来的。我抱着雪梨就坐在客厅的角落吃了起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珍贵的水果,就一口口细细地咀嚼着,没想到吃不到一半,雪梨就变黄了,我站起来,告诉亲戚:“这雪梨坏了。”
亲戚虽一再强调,梨削了一定要一口气吃完,否则就会变黄的;但是不管他说什么,我总不肯再吃,即便雪梨的滋味是那么鲜美。我的倔强把大人都弄得很尴尬,最后亲戚笑着说:“这孩子还是第一次吃梨呢!”
后来我才知道,梨的变黄是因为氧化作用,私下里对大人们感到歉疚,却也来不及补救了。从此我一看到梨,就想起童年吃梨时令人脸红的往事,也从此特别喜欢吃梨,好像在为着补偿什么。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旧俗,就是梨不能分切来吃,因为把梨切开,在乡人的观念里认为这样是要“分离”的象征。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常常望着一两个梨兴叹,兄弟们让来让去,那梨最后总是到了我的手里,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身体弱,又特别爱吃雪梨。
直到家里的经济好转,台湾也自己出产雪梨,那时我在外地求学,每到秋天,我开学要到学校去,妈妈一定会在我的行囊里悄悄塞几个雪梨,让我在客运车上吃。我虽能体会到妈妈的爱,却不能深知梨的意义。直到我踏入社会,回家的日子经常匆匆,有时候夜半返家,清晨就要归城,妈妈也会分外早起,到市场买两个雪梨,塞在我的口袋里。我坐在疾行的火车上,把雪梨反复地摩挲着,舍不得吃,才知道一个小小的雪梨,竟是代表了妈妈多少的爱意和思念,这些情绪在吃雪梨时,就像梨汁一样,满溢了出来。
记得爸爸说过一个故事,他们生在日本人盘踞的时代,他读小学的时候,日本老师常拿出烟台的苹果和天津的雪梨给他们看,说哪一天打倒中国,他们就可以在山东吃大苹果,在天津吃天下第一的雪梨。爸爸对梨的记忆因此有一些伤感,他每逢吃梨就对我们说一次这个故事,梨在这时很不单纯,它有了国仇家恨的滋味。日本人为了吃到好的苹果和梨,竟用武士刀屠杀了数千万中国同胞。
有一次,我和妻子到香港,正是天津雪梨盛产的季节,很多梨被销到了香港,香港卖水果的摊子有供应“雪梨汁”的,一杯五元港币。在我寄住的旅馆楼下正好有一家卖雪梨汁的水果店,我们每天出门前,就站在人车喧闹的尖沙咀街边喝雪梨汁;雪梨汁的颜色是透明的,温凉如玉,清香不绝如缕,到现在我还无法用文字形容那样的滋味。因为在那透明的汁液里,我们总喝到了似断还未断的乡愁。
天下闻名的天津雪梨,表皮有点青绿,个头很大,用刀子一削,就露出晶莹如白雪的肉来,梨汁便即刻随刀锋起落滴到地上。我想,这样洁白的梨,如果染了血,一定会显得格外殷红。我对妻子说起爸爸小学时代的故事,妻子说:“那些梨树下不知道溅了多少无辜的血呢!”
可惜的只是,那些血早已埋在土里,并没有染在梨上,以至于后世的子孙,有许多已经对那些梨树下横飞的血肉失去了记忆。可叹的是,日本人恐怕还念念不忘天津雪梨的美味吧!
雪梨,现在是一种普通的水果,满街都在叫卖,我每回吃梨,就有种种滋味浮上心头。最强烈的滋味是日本人给的,他们曾在梨树下杀过我们的同胞,到现在还对着梨树喧嚷。满街过往的路客,谁想到吃梨有时还会让人伤感呢?
(选自《飞越蓝天的白云》,有删改)
【品读】文章以“雪梨的滋味”为题,一语双关,一指雪梨本身香甜的味道,二指作者所感受到的凄清、歉意、爱意、思念、乡愁、国仇家恨等滋味。同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写雪梨所承载的各种滋味,表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罪恶的痛恨以及对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
时到时担当 ◎林清玄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这样想起来,心就安定下来,反而能自然地渡过阻难与困厄。
幼年时,我常听父亲说这一句话,有一回就忍不住问父亲:“没米就煮番薯汤,如果连番薯也没有了,怎么办?”
父亲习惯地拍拍我的后脑勺,大笑起来:“憨囱仔!人讲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呀!”
确实也是如此,我们在农田长大的孩子经历过许多风灾、水灾、旱灾,甚至大规模的虫害,番薯大概是永远不受害的作物,只要种下去,没有不收成的。因此,在我们乡下的种田人,都会留出一小块地种番薯,平时摘叶子作青菜,收成时就把番薯堆在家里的眠床下,以备不时之需。在我成长的年月,我的床下一年四季都堆满了番薯。每天,妈妈生火做饭时抓两个丢进炉灶底的火灰里,饭熟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焖番薯也好了。
即使是中日战争最激烈、逃空袭的那几年,番薯也没有一年歉收。
在我从前的经验里,年头真如父亲所言,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推衍出来,我们知道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
后来我更知道了,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心里的安慰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只要在困难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宽广乐观地应对生活,比汲汲营营地想过好日子来得重要,归根究底不是米或番薯的问题,而是心的态度罢了。
“时到时担当”不仅是台湾农民在生活中提炼的智慧,也非常吻合禅宗“当下即是”“直下承担”的精神。此时此刻可以担当,就不必忧心往后的问题,因为彼时彼刻,我们也是如此承担。假如现在不能承担,对将来的忧心也都会无用而落空了。
禅的精神与生活实践的精神非常接近。我们乡下还有一句俗话:“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这往往是长辈用来安慰鼓励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担的位置,那么还有什么可惊的呢?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赏析】这篇文章用语平易,但其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作者告诫我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生活里有很多的挫折,只要我们能挺住,天就没有绝人之路。我们要敢于担当,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
心灵的水墨——阅读冯骥才
【阅读导言】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很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在作家笔下,不管是怀人记事,还是山水寄情,抑或是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词美、意趣清雅,以熔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弦。冯骥才的笔法潇洒、技巧娴熟且注重从民族精神气质中挖掘情绪,因此,他的作品含义隽永、哲理丰富。
时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墨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道藏院到冬日小雨连绵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来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呢?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没了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了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也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选自《美文悦读》)
【赏析】人生是有限的,生命留下的种子是无限的,“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八百年前的雕工早已无影无踪了,但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存在于那尊木雕艺术的眼神中。冯骥才从而悟出,水泥地面被自己双脚磨出的浅坑,安顿着他毕生的时光,用文字浇铸的艺术形象,才是他永不消逝的生命。时光只有用在崇高的追求上才有不朽的价值。
摸书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
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灼灼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说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选自《读者》)
【品读】爱书的人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是啊,双手抚摸着厚实的纸张的感觉,淡淡的油墨香味传递给我们的是时光般温暖而安逸的舒适。即使是旧书,也别有一番滋味。虽然现在学习的方式多了,但书籍那独特的韵味却无与伦比。在书的海洋里衣食起居,在文化的氛围里相濡以沫,似乎不能简单地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解释了。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热点作家作品赏析(二)03等内容。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中农大 网上...(5 分)响誉世界的摄影名作《英国首相丘吉尔》是( )的作品。 A. 菲利 普?...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100分)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Moonrise) 》曾以 290 万美元天价被拍卖,创造了当时单张摄影作品价格峰值, 他... 中考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作品选读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何必温馨 周国平 ①不...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17页 2下载券
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 6页 免费
中考现代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作品选读_初中作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1 月 18 日 乐...1、词句理解:第○ 2 段结尾句中的“随喜”本是一个佛教用语,只看到别 人... 热点作家作品表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全国 中考...风吹起蒲公英的那一刻 贫穷不是平庸的借口 欣赏是...语文热点作家:孙道荣 美文阅读:侧身 历史上的 2 月... 作品赏析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课 学习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有...一是来自象征派画家摩罗画室的马蒂斯、路 奥和马尔开; 二是来自夏杜工作室的... 公共空间优秀作品赏析 2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世界各地优秀工装赏析公共空间优秀室内作品赏析 杭州两个天堂办公室 整体办公区以贵宾接待室为分界线,分...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_财会/金融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摄影艺术赏析...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被评为 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的摄影 作品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