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解读_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解读_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孙新娟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全面二胎政策开放,关于妊娠糖尿病你不可不知
& &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出台,二胎时代终于全面来临!一时间网友们针对“二胎”的讨论像洪水一般袭来。网络上关于二胎的种种消息,不断的充斥着想生二胎的家庭的心,因为多种原因,要与不要让人纠结。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生与不生二胎都要在健康平安的前提下再考虑。& & 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高龄孕妇的人数也会随之增加。其中,高龄妊娠是妊娠期的主要危险因素,妊娠是在特定时期——妊娠期的表现。& & 由于妇女妊娠时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这些激素都能对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也就是对抗作用,导致胰岛素敏感。& & 据调查,40岁以上的二胎妈妈发生妊娠期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因为,相对于年轻的产妇,大龄甚至高龄的产妇因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新陈代谢放慢,更容易发生,而是发生糖耐量降低和重要的危险因素。& & 同时,在此强调:二胎妈妈们也不能忽视高产次和不良生育史带来的潜在风险。因为妊娠期间特殊的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是妊娠期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头胎就患有妊娠期,怀二胎时患病的几率会更高。妊娠期控制不良,会导致严重的母体及胎儿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合并症。& & 最后,提醒大家:确定妊娠后需予以血糖监测,最常用且可行的方法是自我指尖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频率根据血糖的波动情况决定。开始建议采用七点法血糖监测,测定时间为: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2小时和夜间睡前一次。出现、眼花等不适时,应考虑低血糖可能,及时测血糖并及早处理。当血糖达到治疗目标且稳定时可减少血糖监测次数,血糖监测频率可减至每天4次,甚至每周1天、每天2次,即监测早餐前半小时和早餐后2小时指尖血糖。但血糖监测次数多少需根据血糖情况而定。& & 虽然妊娠期危害严重,但准妈妈们也不要过于担心,90%的患者可通过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据了解,运动疗法也是妊娠期的预防和综合治疗措施之一。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妊娠期基础的胰岛素抵抗,对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等都有重要作用。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6:39
孙新娟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孙新娟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孙新娟大夫提问
孙新娟的咨询范围:
糖尿病,糖尿病足
孙新娟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内分泌科好评科室
内分泌科分类问答妊娠期糖尿病科普大全&千万女人从此受益
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称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此次只科普GDM.
TITLE="妊娠期糖尿病科普大全&千万女人从此受益" />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家庭纷纷将「生二宝」提上日程。很多准妈妈孕期大吃特吃,生怕孩子营养不够,结果产检的时候,医生告诉她,血糖高了,要当心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表明,我国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10-20%。40
岁以上的二胎妈妈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 8.2 倍。
很多人不理解,孕期不是营养越多越好吗?孕期为什么要查血糖呢?
一、妊娠期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1、对母亲的危害:增加自然流产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影响孕妇免疫力,易并发感染(多见泌尿系感染和霉菌性***炎);孕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羊水过多、巨大儿,并最终引起难产、产后出血;GDM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率高达33%~69%。远期患糖尿病几率增加,17%~63%将发展为2型糖尿病。
2、对胎儿的危害:增加巨大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流产、早产风险;胎儿畸形率高于非糖尿病孕妇;增加肩难产及各种产伤的发生率。
3、对新生儿的危害: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症。
另有研究表明,孕期肥胖的「胖妈」、患有妊娠糖尿病的「糖妈」生的宝宝,患自闭症和智力障碍的风险比健康孕妈生的宝宝高。
三、妊娠糖尿病危害这么大,那什么时候查血糖?
最佳筛查时间是孕 24~28 周。但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们,建议在首次产检时直接行 75g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明确诊断。必要时孕晚期重复检测,因为偶尔一次血糖水平超标并不能代表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四、高危人群有哪些呢?
糖尿病家族史、年龄&30岁、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体重增长过多、巨大儿分娩史、无原因反复流产史、死胎、死产、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儿分娩史、胎儿畸形史等。
五、血糖查了,如何判断是否纳入「糖妈妈」的队伍?
结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
TITLE="妊娠期糖尿病科普大全&千万女人从此受益" />
六、若已进入「糖妈妈」的队伍,该怎么应对糖尿病呢?
对于准妈妈们来说,最佳的血糖控制方案就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建议这么吃:
白水:冷热开水,多多益善。 油脂:一餐一匙,按量为宜。
食盐:清淡饮食,咸腌不吃。 米面:巧妙搭配,一碗不多。
杂粮:薯类茹类,少量常吃。 蔬菜:绿红黄白,多吃不限。
水果:糖度高低,区别对待。 坚果:花生瓜子,偶而少食。
糖果:甜食糖果,点到即止。 鱼类:鱼比肉好,肉以禽好。
鸡蛋:一天一个,刚好足够。 豆奶:每天一次,不能不吃。
油炸:油炸油煎,一点不沾。 烟酒:戒烟戒酒,坚持长久。
正确选择食物:
主食:以精粮为主,搭配粗粮杂粮,米面混食有益健康。每天必吃,不少于 300G。
蔬菜:每天必吃,不少于500G,超出不限;绿色为主,不少于50%。
糖量为3%以下蔬菜有:大/圆白菜、菠菜、油菜、油麦菜、韭菜、芹菜、茴菜、苘蒿、苤菜、莴苣笋、西葫芦、西红柿、冬瓜、苦瓜、黄瓜、茄子、丝瓜、芥蓝菜、瓢菜、塌棵菜、苋菜、龙须菜、蕹菜、绿豆芽、鲜蘑、水浸海带。
蛋白:应优质(高蛋白低脂肪),如精瘦肉、家禽类、鱼虾、鸡蛋、牛奶、豆制品等;每天一个鸡蛋一袋奶。血糖平稳方吃果,个人差异要注意;配在餐间减主食(25G),每天不超200G。
低糖量的果(首选):甜瓜、西瓜、火龙果、柚子中糖量的果:桔子、苹果、梨
高糖量的果:香蕉、红枣、荔枝、柿子、山楂
建议这么动:
要做到每日至少坚持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做瑜伽、游泳也可以,但要注意安全。
TITLE="妊娠期糖尿病科普大全&千万女人从此受益" />
如果经过饮食和运动调整,血糖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这时候就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了。
一般而言,不推荐孕妈们使用口服降糖药,医生会根据情况加用胰岛素。
七、「糖妈妈」的血糖应控制在什么水平呢?
TITLE="妊娠期糖尿病科普大全&千万女人从此受益" />
八、「糖妈妈」的分娩方式?
GDM患者由于早期干预及妊娠期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剖宫产不是常规选择的分娩方式,但伴有严重并发症或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分娩可能会增加母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美国妇产科医师学院ACOG)关于GDM
处理指南指出,如果估计胎儿体重>4500 g,选择剖宫产可以减少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
选择剖宫产的指征:
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经治疗无改善或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位异常、产程延长或滞留,或出现酮症酸中毒,有头盆不称倾向,有胎盘功能低下迹象、剖宫产史、既往死胎和死产史,引产失败者及有其他产科剖宫产指征者。好不容易分娩的糖妈妈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在产后很多问题又顾虑重重!
第一个问题,可以母乳喂养吗?
糖妈妈是可以正常哺乳的。绝大多数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人,血糖会在产后恢复正常,不需要使用药物降糖。即使需要使用一般也选择胰岛素降糖,而在怀孕期间胰岛素都是可以使用的,哺乳期当然也可以使用,对宝宝没有影响。
第二个问题, 母乳喂养会把糖尿病遗传给孩子吗?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糖尿病的确可能遗传,这是基因决定的。但糖尿病的发生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只具有这个基因(内因),将来还是可以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做好体重控制等)调整外因,来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另外,宝宝可能在子宫中就发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这种情况会为将来发生糖尿病埋下伏笔,但母乳喂养有机会改善这一情况。所以,虽然糖尿病有遗传性,但我们还是有办法降低发病风险,母乳喂养恰恰是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个问题,产后需要注意复查什么?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大约有 50% 将在产后 20 年内将发展成慢性糖尿病,应在产后第 6~12
周进行血糖的检测,建议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产后每 1~3 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若出现异常,首先饮食控制,1~2
周后再次复查,如果仍有异常,则需要使用降糖药物。同时,约 2/3
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下一次妊娠时会再发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妇女再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倾向更大。所以,产后依然要注意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祝所有的妈妈们都顺利分娩出强壮而不是虚胖的宝贝!
【版权声明】作者是Doctor-leven,文章首发“医来er趣”公众号,需转载请联系。更多妇产科,儿科,疫苗,营养和心理原创文章和视频请关注【医来er趣】公众号----让女人备孕更容易,让父母育儿更科学有趣;与您分享交流备孕和育儿经验,期待您的加入(欢迎公众号文章尾部留言与医生互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