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卡个非肥佬影音官方下载肥

下载作业帮***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赏析:莫高窟
妙恋wan18276
莫高窟 目录?【莫高窟(The Mogao Grottoes) 】?【沿革概述】?【艺术特色】?【风格演变】?【周边和现况】?【莫高窟被盗事项】【莫高窟(The Mogao Grottoes) 】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沿革概述】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艺术特色】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悠悠漫卷.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风格演变】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扫描下载二维码莫高窟人的生活往事(二)
我的图书馆
莫高窟人的生活往事(二)
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大牌坊前合影
二 济食与农事
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大泉开荒
1959年下半年,粮食供应出现了困难。1960年上级号召各单位拓荒种粮。敦煌县文化馆、电影院、新华书店、中学和敦煌文物研究所文化系统被分在南湖国营林坊附近的沙滩上,由各单位派人参加劳动。文物研究所先派去了欧阳琳、傅积庆两人,大约半个月后,又抽调我们年轻力壮的十多人,带上行李、帐篷、工具、锅灶去参加劳动。当车将要到达时陷入了沙窝,车不能动了,我们下车取出搭帐篷用的木椽,垫在车轮底下,连推带抬,使车冲出了沙窝。莫高窟人经过“大跃进”的磨炼,已经适应了戈壁沙漠环境的生活,也有了处理车陷泥潭沙坑的经验。这里本来就没有路,四周全是黄沙。车也是一辆破旧快要废弃的卡车,是“大炼钢铁”时七里镇石油公司送给文物研究所拉矿石用的。车虽然破旧了,如果只是小毛病,司机捣鼓捣鼓,一小时还能跑四五十公里。
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洋芋地里施肥
车到工地,在一条溪流旁安锅扎营。溪水清澈甘美,流量比莫高窟溪流大得多。我们的任务是挖掘一条引水渠,把水引往开拓地,各单位人多,合力奋战,四五天就完成了任务。可是再大再美的水也灌不满无底洞的沙地,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当时吃供应粮的人似乎还没有察觉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到了下半年,口粮供应标准一减再减,最后减到每人每月19斤,清油每人每月4两(合今日2.5两,即125克)。在没肉缺油少菜的情况下,一个人每月19斤粮已难维持身体所需。莫高窟人每年此时都能享用的百十斤美味的梨子也吃光了,大家感到了饥饿,身体不支,业务工作基本停了下来,一些人出现了浮肿。
史苇湘先生在临摹壁画
史苇湘先生已经支撑不住了,批准回四川老家异地就食。不能坐等挨饿,得去想办法。一天,不知谁听谁说,锁阳可以吃,莫高窟附近的大泉就有。大家顿时兴奋起来,打起行李,拉着帐篷、锅灶,乘车来到大泉,这里刚下过一次小雪,还留有残雪痕迹。锁阳是一种中药材,我只听说过,没有见过,拿着铁锨,跟着大家去寻找。知道的人说,下过雪后容易找,锁阳性热,雪地如见无雪的圆坑坑,此处可能就有锁阳。寻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锁阳,有的已经出土一两寸高,圆柱体,紫红色,挖下去最长的有二尺多,直径有一寸多,肉细白脆,味苦涩。第一天共挖了二三十根,洗去沙土,刮皮切成丝,清水浸泡除去苦味,拌上面粉蒸熟即食,但仍旧苦涩。第二天收获就没那么多了,第三天更难寻找到了。冬天在戈壁滩帐篷里席地住卧,寒冷难耐,坚持到第四天又回到莫高窟。过了几天,又不知谁又听谁说,戈壁滩有一种叫沙米的草籽可以吃,南湖有一户采集了不少,很好吃,而且榆林窟也有。这又是一大喜讯。大家又带上行李、锅灶,还是坐着那辆破旧大卡车又向榆林窟奔去。路过安西十工农场时,经交涉,买到二十多斤干萝卜叶子。这种通常当作饲草或垃圾的东西,此刻成了难得的好食物。榆林窟就郭道一人,他从1953年10月被敦煌文物研究所请回榆林窟当看守员,已经坚守了七年。见到莫高窟人来了,他非常高兴,也精神起来。莫高窟人对榆林窟和莫高窟同样亲切。甘肃省文化局听说这里有沙米草籽可食,也派了两女一男三个年轻人来采集。大家住进今日作为库房的大洞里,洞内两边各有一个大土炕,是专供来此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居住的地方,烟熏火燎,已有百千年的历史。燃起干柴,人多火旺,顿时暖意浓浓,也忘了饥饿。次日开始采集草籽,每人一把铁锨,一根木棍,再带一条床单上了戈壁滩。沙米草确实不少,也是刚下过雪,有些草头还被雪盖着,抛去雪,用锨铲下,放在床单上用木棍捶打,捡去干柴草叶,一人一天能采十多斤。草籽再经过筛洗去沙土、浸泡、煮熟,掺入汤面条,再加那干萝卜叶子,连续饱食了几天。但草籽不易消化,难排泄,不能多吃。
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割麦
想方设法,几经折腾,总算熬过了最困难的1960年冬天。1961年开春,敦煌县各单位都有了自己的农场,敦煌可开垦的荒地不少,文物研究所去要几亩地是不会成问题的,但最后把目光落在了莫高窟南端的水沟。水沟即莫高窟前溪水流域的谷沟,沟内有多处水泉,还有一些零散的淤积沙地。逆溪水而上,入山约一公里至小拉牌(拉牌,据说是少数民族语,即崖壁凹进处,可挡风避雨),水分为两流:一流来自南边水沟,沟内一片沼泽,长满芦苇,水苦涩,不可食;一流来自东边大谷沟,流量较大,可食用。逆流水上行约两公里到大拉牌,这里有淤积沙地三四亩,是水沟最大的一块淤沙地。1958年公社化之前经营这块土地的是一位俞(音)姓的农民,之后由公社生产队经营,1960年困难时期放弃了。从此再上行约一公里,山脚下一片沼泽,多处泉水涌出,是今莫高窟前溪流的主要源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曾先后两次到此掏泉。再前行约一公里许出山,折向南行约两公里到大泉。大泉古称宕泉,泉水较大,流入山谷与诸泉相接,现在泉水已经很小,不出百米即干涸了。此处有淤沙地五六亩,两间小土房,据说早年曾有人在此种植罂粟居住。较大的一间土房是1950年敦煌县邮电局为敦煌县城--莫高窟--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党城湾)邮路修盖的邮递员途中住宿房。山口向东南约一公里有一小泉名叫条湖子,泉水甚小,有沙地两亩多。这些水泉是莫高窟的生命之泉。为保护这些水源,莫高窟曾设卡阻止农民入山砍伐红柳,我也曾被派值勤通夜守护,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考虑到莫高窟水源日后长期保护,利用水沟淤沙地种植作物即能解决眼前食物困难一时之需,也有利于水源保护。敦煌文物研究所即向甘肃省文化局(厅)呈报,经批准,与敦煌县政府协商,以购买的办法,将水沟内、大泉、条湖子所有大小树木如数折价,以及淤沙地开垦所用工费,一并买来成为莫高窟保护区的一部分,由文物研究所执行管理。就这样,莫高窟人有了水沟几块淤沙地,加上莫高窟前的几亩,总共十几亩,算是有了自己的农场。
巩金先生在莫高窟前的中寺(2009年)
办农场种地,有两个人我们不应忘记----孔(巩)金和吴兴善同志。孔金是敦煌人,家贫,长工出身,后被抓兵当了***。1949年10月敦煌和平解放,***改编为公安队。1954年秋,驻莫高窟骑兵班撤走,由县公安队派孔金带一个班接防。1956年夏莫高窟公安队班撤防时,孔金和两名队员转调到文物研究所当工人。孔金不识字,孔、巩读音不分,大家以为他姓孔,呼他“孔班长”,这一叫就几十年。老孔言语不多,善良,为人诚实。
先说1959年那一件事,国庆十周年,敦煌壁画摹本要在北京展出,榆林窟第25窟整窟模型临摹还留些“尾巴”,需要补充,所里派史苇湘、何治赵和我,还有老孔去完成这一工作。史先生头上有“帽子”,我正在受处分期间,何治赵是新分来的一个年轻人。老孔是党员,在当时形势下,他不轻视“有问题”的人,真诚地协助我们临摹壁画工作,做饭,干杂务。粮食供应开始紧张,我们三人月供各28斤,他是体力劳动者,月供30斤,清油四人月供1斤。一日三餐,每餐每人只有3.3两面粉,每天四人清油17克,缺油少菜,这饭怎么做呢?他埋头不语,有空闲时间就去找野菜,请郭道帮忙去拔沙葱,早餐稍清一点,午餐略稠一些,让大家吃好。他总是先放下碗筷,不多吃一口。这事过去多年了,我总是不能忘记。当下要办农场种地,他自然是行家,他成为组织者、带头人,也是最主要的劳动力。耕、播、收、打均需他亲力去做。粮荒当前,上级号召“广种博收”。购回了水沟的淤沙地,但春播时节已过,凭他的农事经验,种植了大量洋芋、红萝卜、糖萝卜,获得了大丰收。糖萝卜最大的有十斤重,一时吃不完的煮熟晾干蓄存起来,红萝卜、洋芋可蒸烤吃,各家都散发着萝卜香味。“文化大革命”中,莫高窟也有“派”,无论哪一派,无论多么艰难,都不离开莫高窟,都死守在莫高窟,正常业务搞不成了,就去种地。老孔不以“派”划线,只看身体强弱、是否会干农活、责任心如何,有分别地使人派活。开春,活多为活杂,疏通渠道,平田整地,播种。夏季,作物管理,灌水,除草,收割。这里有麦田、菜地。有的活需集体突击,有的活只要少数几个人干。他的话不多,把大家的活安排好后,就埋头去做活。做活总是先别人早到工地,下班最后一人离开。播种是他,收获打场是他,菜地经营管理还是他,菜地活需细心,太阳未出传授花粉、掐尖打枝,太阳高升,又去除草灭虫,从不释闲。在他的带动下,那几年莫高窟人的农事搞得有声有色,职工膳食得到很好的改善。
1954年时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老君堂前合影
(后站者右为吴兴善先生)
再说,吴兴善。老吴是武威人,家贫,从小就出外打工谋生,后辗转到敦煌信了道教。他不识字,也不会念经,实际是道教会中的跑差苦力。1953年到莫高窟文物研究所当了园林工人。1956年经他师父同意落发还俗成了家。在多年的相处中,我觉得他虽不会念经,但有信仰,且牢固。莫高窟被他看作仙山灵境,为莫高窟植树育林是做功德,行善事。莫高窟前河床对岸1954年之前没有草木(据遗迹,古代曾经有植树),老吴来了之后,开始向对岸扩展绿化。对岸地势高,为把水引上对岸,筑起了一道三米高的拦水坝。没有黏土,更没有混凝土,只能用沙石、树枝堆垒叠压。但不能防渗漏,经常溃坝。沙地植树灌水,水小,边灌边渗,永灌不满;水大,沙埂会被冲垮。盛夏是最需用水的时候,水因流途大量蒸发,中午12时即断流,到晚上12时才能流下来。为营造这片林地,灌水时,老吴拿着锨围着地埂四边来回巡视加固,晚上,提着一盏马灯,披着一件老羊皮袄睡在地埂边。1958年又种植了苹果、核桃、葡萄和柏树苗。那时没有塑料薄膜,种出的柏树,冬天还得埋入土中,春天再挖出来,经三年才长成越冬树苗。中寺办公室摆放着多株一米多高的盆栽石榴和两米多高的夹竹桃,还有无花果,都由老吴亲手栽培。
他还是老孔的农活帮手,帮耕地,帮打场。种地需要肥料,那几年,养羊积肥又成了老吴的主业。有一段时间,我住大泉为麦田灌水,他在放羊,他视羊如人,精心看护。我俩同锅吃饭,每顿都是没油少菜的稀汤面。有羊下了羊崽,我要他去挤羊奶,面条加入羊奶非常香。挤了两次,第三次,他再也不去了。事后我发现他是为羊羔留有足够的奶。一天,突降大雨,在邻近放牧的公社农业生产队的羊死了七八只,他的羊无一损伤。我们的小土屋到处漏雨,只好戴上草帽,卷起被褥,坐在上面避雨。一小时后,雨过天晴,他的羊又出圈了。一年冬天,所里派我跟老吴住条湖子放羊。一个晚上,我们已经上炕躺下,但还未入睡,老吴两只眼睛直盯着屋顶,过了一阵儿,忽然说,丢了一只羊,这使我感到很吃惊。老吴看羊是很负责的,我也是个小心的人,羊群二百一十几只,出圈入圈都点数,怎么会丢?空旷戈壁滩,两人四只眼,目及数百米,有脱群的羊也会即时发现,不可能丢羊啊。可老吴说的很具体,是一只未产过羔崽的母羊,长得什么样子都详细说了,这使我不能不相信是丢了羊,而丢掉的是哪一只我还是不知道。过了几天,一天早晨,老吴说他梦见了丢失的羊还在,还活着,要到水沟去寻找,我们把羊群赶进水沟放牧,当羊群快要到大拉牌时,老吴喊住了我,指着远处的山头说“看,羊!”山头上一只羊定定地站着,凝视着羊群,似有点惊恐。老吴让我蹲下,不要走动,以防惊吓了羊。一会儿,山上的羊左右跳动起来,很像久失的孩子看到了母亲,非常激动。又一会,羊慢慢地从山顶下来进入了羊群。这时,老吴也笑了。从此,我也开始注意观察每只羊,看多了,就发现羊同人一样是有特征的,有的羊个性还特别突出。两个多月过去了,按计划,羊群要返回莫高窟。12月的天气很冷,过了大拉牌溪流渐渐成了宽大的冰河。在冰薄处,不注意就会掉进冰冷的深水中。冬季是羊产羔时,老吴挎着一只红柳筐,巡视着将要临产的羊,将产下的羊羔装入筐内。一路上共产了三只,可谓丰收。天黑到莫高窟南端,老孔等不着,有点着急,赶来接应,羊群安全入了圈。我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将要离开时,见老孔叫住了老吴,旁边还有两人,说:“明天是(1970年)元旦,今晚一定要把肉分到大家手上。”不知他们又辛苦到晚上几点钟。
这些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老吴2000年过世,享年80岁。老孔去年也走了,享年90岁。
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室关友惠先生在临摹壁画
作者简介:关友惠(1932-- ),山西省临猗县人,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原所长。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