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失业了,苍天哦,还要不要我们这些贫下中农是什么意思活...

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发现信息价值
上海当年的红三司司令安文江死了
11:32 原创发表在
林中射雕案 :
安文江在文革初期就担任了上海恶名昭著的红三司的司令, 打人、斗人、抄家、迫害无辜、擅作威福的坏事应该没少做。可以说,手上没有鲜血的,不是特别胆大、狡诈狠毒的,根本不可能当“司令”。尽管他把自己说得十分清白,人格完美,抒情浪漫,把罪恶推了个干净。可是说他曾是个标准的纳粹分子、冲锋队头目,决不冤枉 !大乱一来,他竟然“接管”了上海市公安局,没多久,又投机参与大反伪君子张春桥,结果这次看走了眼,而为高层当权者所弃,一下子把他抛到了人生的低谷。
几十年后,事过境迁,理应有所憬悟了,可是他,将近七十岁的人,却大肆炫耀自己如今的地位名声,竟然抱着为卫红卫兵正名、翻案的目的来写这篇题为“我不忏悔”的回忆录。他隐隐为他的“司令”历史骄傲,他几曾为当时那些被他们践踏侮辱的无辜者的血泪想一想(有多少人因之自杀!)?他一个决定,就让怀疑林彪的同事判刑十五年!他公然声称“我不忏悔”,显然他认为自己没有丝毫的错、没有丝毫的历史责任。如此心态,他怎么可能承认自己当时的野心与私欲,他怎么可能正确回首往事呢?如今,谁一说当时红卫兵的不是,他就要跳,认为这不是真实的历史,俨然他们是一群了不起的伟大真理的信仰者,只不过“历史”和他们开了个大玩笑而已。这样的人担任大专教师,真可谓流毒讲坛,误导后辈!只要看看他叙述的笔调语气,是多么专断、狂妄、轻浮,即可知其人的性格,可知中国“极左”法西斯的流毒有多么深广。但不管他如何自吹,终究只是一个小丑而已。这样的民间野心家成功了是洪秀全,死了好!
下边一位他的熟人,和他酬酢干杯,说什么“家祭无忘”,虽是出于善意,却是糊涂到了家!曾经春风得意的青年党卫军头头,能比作伟大诗人陆游吗?
也是一家之言: “炮打张春桥”的上海红卫兵司令 安文江死掉了 9月3日,佛山科技学院退休教师安文江,因摔伤(上楼时从楼梯上摔下来,脑部血管破裂所致。)经医治无效,在广东佛山死掉,享年69岁。这姓安的也是在中国历史上要留下名字的人。文革初期,他是复旦大学红卫兵组织“红三司”的司令,其时在上海滩头鼎鼎有名的“安司令”。日,他率“红三司”学生接管上海市公安局,从而拉开了“一月风暴”的序幕,为张春桥等人接管上海,立下了头功。后因理念差异(主要是在如何誓死保卫***的方式上的区别),他又组织红卫兵“炮打张春桥”,从而被新生的“上海人民公社”抛弃,并被遣往江西劳改多年。文革结束后,姓安的辗转来到广东佛山,在一高校任教。其间,他发表杂文、小说若干,对当年的行为进行了记录和反思,也对国人性格与时弊大加针贬,成为较有影响的地方意见领袖,展开了他人生的第二高峰。和姓安的认识10余年了,在朋友聚会时,我们除了喝酒唱歌搓麻将之外,就是畅论古今,痛骂60余年来一切祸国殃民的人渣及其组织。近年来,由于人近古稀,姓安的锋芒有所消退,但他的内心还是贼亮贼亮的。约2个月前,和姓安的在一起喝酒,耳热酒酣之际,我曾举杯祈愿,我说:“在座的虽然年纪都不小了,安老师是古稀之年,其余也大都四十岁左右了,但是我深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中国获得新生的那一天,大约三五年,最多不超10年。”话毕,全席亦然,举杯共祝。 斯约未竞,斯人却逝。痛哉,悲哉! 姓安的,走好!这个未竞之约,吾等后生晚辈,定要将之实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痛也,悲也,愤也! 我不忏悔 安文江 1 一位编辑同志在给我的信中写到:“你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极其生动的文学作品。”读到这句话,我笑了,笑得很涩、很苦、很沉……海岛上光屁股的顽童,上海滩好梦幻的少年,复旦园锋芒毕露的才子,“文革”中显赫一时的红卫兵司令,矿井下负重爬行的臭老九,还有威信颇高的教导主任,荣登红榜的省模范电大老师,浔阳城知名度甚高的所谓作家…这些斑驳的色彩合成我的肖像,这一条跌宕起伏的曲线描绘出我前半生的轨迹。 历历往事,可堪回首!我不怨艾,不嗟叹。命运把我扔进了五味罐,备尝人生的甜酸苦辣涩,我感谢生活的馈赠。一个人,只要自信的脊梁不断,那么,迭宕曲折的经历便是得难得的财富。 我不想把这笔“财富”匿于密室,所以在大家鼓励下,我创作了一部中篇报告小说展示自我。今天我感谢《东方纪事》又给了我贡纳“财富”的机会。 自尊与自卑,乐观与颓唐;追求与失常;理想与幻灭……我的心灵历程是特定历史时期光波在我身上聚焦与折射,是60年代知识分子很典型的代表。所以,我这个人具有“标本”价值。没这点价值就不必占用自由的篇幅。 在我眼中,“当代人自由”专栏不是扬名获利的地盘,它是冷峻的标本解剖台。我决定躺上去就准备脱得一丝不挂,用自己的手攥紧手术刀开膛切腹,亮出无遮无掩的灵与肉,接受旁观者五花八门的评点。所以,自由需要真诚,真诚需要勇气。 三月底,我接到《东方纪事》的索稿电报,“速将自白寄我们”。一位同事探头看了电文,突然神情惶悚地打量我,眼光曲里拐弯地搞得我莫名其秒。他问:“你,怎么搞的?这,怎么回事?”我恍然大悟,他把“自尊坦白”,以为电报是哪个专政机关拍来的。一笑之余,我觉得沉重。在中国,说真话真难。连“自白”都成了可怖的字眼。细一想倒也不奇怪。孔夫子早就有“述而不作”的律条,也就是说说尚可,切不要记诸文字的意思。他的大作便是弟子们记录整理的。延至当代,伟人如***,刘少奇、周恩来也没写过自传,有几本传记还出自洋人的手笔。瞿秋自傻乎乎地写了篇自白,结果为证明他是“叛徒”提供了白纸黑字。还有个刘晓庆斗胆包天写《我的路》。由此招来的风风雨雨成了茶后饭余“看客们”的谈资。 我写自白会不会撞到“左轮手***”的***口上去?只能说“但愿不会”。 说话难说真话更难,说别人不敢说的真话难乎其难。明知其难还迎难而上,我冒傻气了,换个说法叫“不成熟”。 一颗豆,浸透五味加上文火烹煮,早该熟透了。我们依然咯崩脆的,而且还挺得意,自诩“青春常在”我觉得,人活着已经够累的了,用“俗套”自律就累上加累。世事洞明,人生练达是好事,我很想学一点,但本性难改也就不敢了。敢想敢恨敢爱,这才是鲜淋淋的人生。不成熟拉倒,我就当一颗煮不熟的五味豆。 确实,就个人私利而言,我全然不必心旌飞扬地在方格子里作大激昂。和同龄人相比,我走出昨天的泥泞,提前达到了“小康”。夫人当科长干得有滋有味;独女上大学读得有声有色,收入不低。稿费不少;彩电冰霜***书房一应俱全,很可以学一点陶渊明的“悠然”。我的家推窗便见庐山,即陶渊明悠然而见的南山。但是,我做不到“守已”。也实难“安分”。巴金先生说:“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人,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在心头越积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恶梦……”为了不做恶梦,为了后来人不重复我们的恶梦,我写下这篇自白!
2 1980年,上海来了位20出头的外调人员,他挂出一张鲜红的公章脸蛋诘问我:“你最好说说你当红卫兵头头的动机和目的!”我朝他苦笑,朝他摇头。他恼了,一拍笔记本吼道:“你态度放老实点!”我也火了,说:“假如你以为坐在你面前的我是贱民而不是与你同等的公民。我有权利请你滚出去!”同来的老同志赶紧打圆场。我说:“回顾历史需要赤诚,评价历史需要公正。这位小同志不懂历史又要评判历史,我只好缄口。如果割断历史,仅仅从个人品行着眼去追究千百万红卫兵的罪过,只能得出荒唐结论!”这不是遁词而是大实话 中国的史学,文学往往堕落为“瞒”与“骗”的工具,魏徵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是某些史学家、文学家为迎合某种政治需要总把历史搞成哈哈镜。近几年这种倾向受到评击和纠正,对中国的蒋介石,外国的布哈林以及文化界的林语堂、钱钟书等人给了相当的公允,但是对红卫兵的评价却是“犹抱瑟琶半遮面”害怕犯禁。我的两位校友在《历史沉思录》一文里写道:“一边是历史的高压水龙头洗刷着成山的冤屈;一边是红卫兵‘冲锋队’一样出现在小说里,‘还乡团’一般出现在银幕上。”面对被扭曲的历史和被扭曲的一代人,老知青梁晓声写了《雪城》,老三届肖复兴写了《啊,老三届》,而“文革”中处于焦点、热点的大学红卫兵反成了空白。于是在今天的青少年眼中,像我这样的父辈成了灰蒙蒙的谜。1985年我执教语文的高三学生中有几位在作文里骂“丧尽天良的红卫兵暴徒。”我笑着说:“你们把红卫兵看作希特勒空投的党卫军或威虎山潜伏下来的土匪,这是大误会。我安老师当年就是红卫兵,而且是‘司令’,你们觉得我像不像座山雕?”看,她用了一个“吓”字,可见他们心目中的红卫兵是何等狰狞。大学红卫兵超过百万连同中小学的红卫兵、红小兵超过一亿人。假如历史不能给矛他们以真实的描绘、客观的评价,未来必将遭受历史无情的惩罚!空话说多了,下面请读者沿着我走过的路、顺着我心态历程,通过我这只“麻雀”探究一下“红卫兵谜案”。 3 我个性是矛盾的集合体,自卑与自尊、温顺与桀骜、内向与奔放、软弱与刚强……时而冒出这一面,时而冒出那一面,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两个灵魂构成两个自我。这大概是生活的“杰作”。我生在舟山群岛,童年时父母带哥哥定居上海,我伴着奶奶守着幢宽敞却又寒伧的老屋。撒娇的年龄却得不到慈母的抚爱孤独时得不到胞兄的温情,受欺侮时得不到父亲的保护,奶奶对我很疼爱,但为了不负我父母的嘱托,加上她自己是个半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只在阴历的初一、十五两天吃斋,说是这两天菩萨开眼巡视凡界。很有点胡弄神灵的味道)。于是我听到的更多是“不要”、“不许”之类的训诫。这样一个天性机敏活泼的我变得孤寂、腼腆、驯顺、纤敏,像一株无遮护的小草抖索在岩缝里,面当碰到过度的冷漠、欺凌时,我又时不时地暴发出自尊、孤傲和刚烈。五岁那年夏天,几个小伙伴吹牛比胆量。“谁敢钻后山的坟墩子谁就胆大!”我一听就亮开嗓子叫“我就敢!”我老家有钱人生前就造有坟道的椅子墓很宽敞的。我硬着头皮哆嗦着钻进了墓道,“哇哇哇”大叫几声就奔出来。事后越想越怕,第二天发了高烧害得奶奶提着灯笼叫了半夜魂。还有一次在小伙伴挑唆下,我在改成学校的中峰庙翻墙上顶爬到尖檐边上,掰下了护法神手中的木头剑,挖出了他眼睛——两颗玻璃球。在迷信十分的故乡, 我少不了给大人们骂“造孽胚”。这种反常胆量其实是要求被同伴认同被大人器重的心灵变态,我的童年实在是太孤单,太凄苦太没有温暖了。1953年冬到上海,1955年又回到故乡。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使我惊惧、迷乱,又使我眷恋、向往。妈妈送我上海轮,我没有掉一滴泪我有一种被遗弃的忿懑。海浪滔滔孤鸥点点,已过10岁的我萌生了执拗的“学本事回上海”的愿望,想做一个强人。那一年我除了读书就是学画,沙地、粉墙、厕壁、香烟壳……到处是我无师自通的“大作”。语文老师周惠敏特别喜欢我给了我不少纸笔。那年“六一节”我创作的画《老师,敬礼》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两本练习薄。周老师拉着我手一个劲问:“画上的老师是谁呀?”我朝她甜甜一笑拔脚就溜。画上的“我”正恭敬地向齐耳短发的“周老师”行队礼背后柳树一侧一个调皮鬼正眯着眼睛吐舌头……32年过去我还记得十分清晰,这是我第一次成功周老师又是填补我母爱的第一人…1958年夏我终于到上海定居当年考初中,我报考浙江美院附中终因没有良师指点缺少系统训练而各落孙山。我爸爸是海员,当时月收入80元,不算低。但三代人,我和哥哥读书。父亲又是烟又是酒一个人就去掉30元。三代人蜗居在18平方米的前楼,进大学前我和哥哥没尝过上床的滋味。冬天地板上铺床棉絮夏天则铺张草席。在浙江老家,家常饭是红薯粥,家常菜是盐棕子。(用棕叶包粗盐放在炭灰里煨黄,醮着下粥存一股清香。)“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困难时期,家常饭是“三色粥”(上清中混下白,妈妈喝上层,奶奶喝中层,我和哥哥吃下层)。但我从不为儿时的清贫而自轻自贱。红薯粥、三色粥给矛我的卡路里超过了牛奶面包少一层肥膘,多一点筋骨使我能迈出漫长的坎坷。更使我欣慰的是,我们有一个堪称伟大的妈妈。她瘦弱但从不弯腰;她凄苦但从不嗟叹;她贫寒但从不乞怜。“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是她的口头语。瘦削肩头扛起养育三代人的重担,她咬紧牙关发誓要把我们兄弟俩培养成故乡第一代大学生。她自己也进夜校风雨不断苦了一年多,从目不识丁到能读书看报写流畅的家信。她的誓愿实现了,她却过早地走了……假如我身上还有什么优点那一定是她的恩赐。特别是自尊自强的烈性和恶不怕、善不欺的脾气,我得益于她潜化的影响。童年、少年时代的我具有良好的天赋,美好的梦想,外柔内刚的个性和追逐理想的志气。这么个挺可爱挺有个性的孩子怎么会变成1966年“野性十足”、“犯上作乱”的红卫兵司令?是什么改变了我又怎么地改变了我?这得从1967年说起——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林中射雕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我从小喜欢历史,起因是因为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后来上了初中学习历史,感到历史就像是一条长河,那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的历史,就像河流一样时而浩浩荡荡,时而断流。每当断流之时,总有那么一些乱世枭雄出来,结束混乱割据的状态,统一祖国大好河山。乱世出英雄,治世则最不需要英雄。每当读到繁荣昌盛的周、秦、汉、唐时,相信喜欢历史的人心中都是十分的和谐和高兴,而读到分裂割据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心中必然感到无奈、感到那是一团糟的历史。统一的王朝至少给了我们一种能够很好记诵朝代的轻松感。而混乱的朝代,我们连名字都记不住,心中乱如麻!话说那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有多少人能记住这十六国的名字?有谁能记住这十国的名字?想那即将统一全国的北魏王朝,曾经不可一世,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继而隋代北周,再统一全国!这是多么混乱的历史!对这些来龙去脉,我搞了很多年都是一头雾水,到现在才基本搞懂这些“篡位”的继承关系。总之,混乱的历史,带给当时的人们是痛苦的生活,带给后人的,是乱如麻的记忆的痛苦。我在设想乱世之时,人们在家里吃饭,可能随时从门外飞进一支毒箭而使人们家破人亡!本贴不想谈具体的历史事件,只想谈谈历史中反映出的一些人性的、社会的以及无可奈何的规律。说白了,朝廷的改朝换代,军阀的前赴后继,本质上都是一伙一伙的人争夺自己的地盘和利益而已,不想在此去论谁是谁非,只是感觉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我们还受到这几千年历史的有意无意的影响,虽说,对待历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存在即是合理,无论现在人们多么批判历史与现实,终究还是完全抛弃不了老祖宗留下的一大堆东西。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1、人口的巨变,战争的残酷  战国末年
公元 -220 年
万  汉平帝元始二年
万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公元 57 年
万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公元 75 年
万  汉章帝章和二年
公元 88 年
万  汉和帝元兴元年
公元 105 年
万  汉安帝延光四年
公元 125 年
万  汉顺帝永和5年
公元 140 年
万  汉顺帝建康元年
公元 144 年
万  汉冲帝永嘉元年
公元 145 年
万  汉质帝本初元年
公元 146 年
万  汉桓帝永寿二年
公元 156 年
万  [吴大帝赤乌五年]
公元 242 年
万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
公元 263 年
万  [魏元帝景元四年]
公元 263 年
万  [魏主奂咸熙二年]
公元 265 年
万  [ 吴主皓天纪四年]
公元 280 年
万  晋武帝太康元年
公元 280 年
万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
公元 370 年
万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公元 464 年
万  [魏孝明帝正光年间]
公元 525 年
万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
公元 577 年
万  [陈后主?明三年]
公元 589 年
万  隋文帝开皇年间
公元 600 年
万  隋炀帝大业五年
公元 609 年
万  唐中宗神龙元年
公元 705 年
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公元 726 年
万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公元 732 年
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公元 740 年
万  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 742 年
万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公元 754 年
万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公元 755 年
万  唐肃宗乾元三年
公元 760 年
万  唐代宗广德二年
公元 764 年
万  唐?宗元和十五年
公元 820 年
万  宋真宗景德三年
公元 1006 年
万  宋仁宗皇?五年
公元 1053 年
万  宋英宗治平三年
公元 1066 年
万  宋神宗元丰六年
公元 1083 年
万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
公元 1122 年
万  [南宋高宗?兴三十二年]
公元 1162 年
万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公元 1187 年
万  [金章宗泰和七年]
公元 1207 年
万  [南宋嘉定十六年]
公元 1223 年
万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公元 1264 年
万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公元 1281 年
万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 1291 年
万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公元 1381 年
万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公元 1393 年
万  明成祖永乐元年
公元 1403 年
万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公元 1502 年
万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公元 1504 年
万  明神宗万历六年
公元 1578 年
万  明光宗泰昌元年
公元 1620 年
万  清世祖顺治八年
公元 1651 年
万  清世祖顺治九年
公元 1652 年
万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 1682 年
万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 1685 年
万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公元 1712 年
万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公元 1713 年
万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 1724 年
人口 12611
万  清高宗乾隆六年
公元 1741 年
人口 14341
万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公元 1751 年
人口 18181
万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公元 1764 年
人口 20550
万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公元 1776 年
人口 20810
万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 1790 年
人口 30149
万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公元 1834 年
人口 40101
万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公元 1844 年
人口 41944
万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公元 1887 年
人口 37764
万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 1901 年
人口 42645
万  清逊帝宣统三年
公元 1911 年
人口 34142
万  民国二年
公元 1913 年
人口 43200
万  民国十七年
公元 1928 年
人口 47478
万  民国二十年
公元 1931 年
人口 42107
万  民国二十四年
公元 1935 年
人口 46215
万  民国三十六年
公元 1947 年
人口 46100
万  当代
公元 1949 年
人口 54100
公元 1954 年
人口 60266
公元 1964 年
人口 70499
公元 1969 年
人口 80671
公元 1974 年
人口 90859
公元 1981 年
人口 100072
公元 1988 年
人口 111026
公元 1995 年
人口 120000
公元 2000 年
人口 130000
万    可以算算,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人口5291.93万,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人口1699.38万,死亡四千万!  南宋末年:  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人口 7681.00万,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人口1302.65万,死亡六千万!  清灭明朝:  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人口5165.55万,清世祖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人口1063.33万,死亡四千万!  清朝末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人口42644.73万,清逊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人口34142.39万,死亡八千万!    这就是战争和乱世的残酷!这就是冰冷的数字!不知道几千年的历史,生生灭灭多少人,但每一次乱世过后,人口就是几千万几千万的减少!这就是苍凉的历史,看麻木了就只是看见冰冷冷的数字而已。  
  2、对统一和分裂的思考  
历史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不易被外族灭亡;实行民主的国家,很容易被外族灭亡,看看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就知道。而仔细阅读中国古代史,就会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要讲六国统一,必须实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否则,很难统一各个小国家,说不定到现在整个中国还是想欧洲那样的一个个分裂的国家。民主制度不易腐败,但是容易被外族灭亡;集权制度,不易被外族灭亡,但容易自己腐败而烂掉。当然,我朝历史一度亡于蒙元,一度亡于满清,到底算不算被外族灭亡过呢?我在此不便多论。如果将56个民族视为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被外族灭亡过。只是朝代更换的杀戮太惨!  
学历史,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比如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典型代表的苏联,怎么始终给人一种独裁和专制的感觉呢?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朝鲜也在搞“家天下”和独裁呢?为什么社会主义给人一种集权的感觉?有人呼吁我朝实行民主,但是,你能保证如果实行民主而国家不分裂吗?想一想清末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分裂,就意味着内耗,就意味着没有举国体制,整体战斗力就不行。如果当政缺乏监督,政策不在阳光下运行,腐败又容易滋生。难道这不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吗?在网络上呼吁MZ的人,大大咧咧,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有些东西不敢轻易尝试,就是害怕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历史是一个整体,现在的历史也是古代史的继续,虽然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终究还会从古代史中找到影子。  
  3、历史的沧桑  
其实,人类历史是极其短暂的。我们看一看地质年代,沧海变桑田,动则以亿年计算。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者,不过几千年,然而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打打杀杀。到底打什么?杀什么?看看中国历史,一般说来,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很少有南方统一北方。如隋灭北周,再灭南陈,统一全国;北宋灭掉南唐而统一全国;蒙元灭南宋,后金灭明,都是北方灭南方,可能是因为北方气候环境不好,人们努力奋斗,南方气候环境好,人们安于享受。分析历史中人们的表现,每当外敌入侵,国人趋向于“停止内斗,一致对外”,而赶走外敌,国人又开始“攘外必先安内”而相互倾轧、内斗了。甚至于在外敌入侵之时,也还要“内斗”一番,从而导致直接被外族灭亡。如果一个人如此,这只是个人的缺陷,如果很多很多的人都这样,那就是人性的弱点。  
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不计其数,有不少人的确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也有不少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伟人的确像天上的太阳,照亮了天下的人。凡夫俗子们只是一支普通的蜡烛,照亮身边的几个人----父母,子女,养家糊口而已。战国时期,谋士大夫们,经常由一个国家跳槽至另外一个国家事君,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吧。当今时下,不少精英人才流失国外,听说只是为了“未被污染的空气”和“优质的教育”,实在可叹。有人说:最伟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创造了历史,平庸的人承担的历史使命只是繁衍了种族。  
沧桑的历史,古来史学家关注的一般只是政治史----宫廷斗争,改朝换代,以及君王们语录的“微言大义”----如《明太祖实录》,《清太祖实录》。沧桑的历史到底告诉我们要干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学习历史中的一些权谋之术?怎样去奴役他人?从本质上讲,历史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创造的,的确正如马克思所说:“是由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是自古以来,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的地位。整部《二十四史》就是“三十六计”的生动活泼的鲜活教材而已。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讲权谋,现在社会的官场斗争,尔虞我诈与历史上的事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一幕幕历史始终不息的上演着,历史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
  历史告诉我们 什么 呢?人民的幸福重要还是国家的分裂重要呢?我看历史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吧!国家在大人民不幸福又有什么用?一切都是制度造成的!!!
  4. 说说满洲人与日本人  
对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汉人来说,满洲人与日本人都是外族人。长期以来,人们都在骂日本人的“七七事变”,骂南京大屠杀。可是满洲人曾经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屠杀,人们都给忘记了!事实上,满洲人和日本人的大屠杀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是,人们认为满洲人是我们自己人,日本人是我们的异类。可是,当初满洲人入关以前,汉人仍然将满洲人视为异类,就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将日本人视为异类一样。满清王朝统一了中国,所以我们把满清王朝视为正统,我们和满洲人都是同类。要是当初日本人打下中国也把中国给统一了(当然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希望这样),我们可能也会把日本人的统治视为正统,把日本人视为我们的同类,从此也没有人再骂“南京大屠杀”,就像现在人们不再骂满洲人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屠杀一样。同理,假设满洲人当初没有统一中国而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到现在还死不承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屠杀,并且为大屠杀翻案,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也要像骂日本人一样骂满洲人呢?  
由此看来,我们骂不骂一个民族,并不是看这个民族是不是对我们实行了大屠杀,而是看他是否统一了我们!我们看看历史,虽然当初蒙古人是外族人,对汉人实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但是现在没有人骂成吉思汗,没有骂忽必烈,还在歌颂他们的雄才伟略,那是因为蒙古人统一了全国!满洲人是外族人,也对汉人实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我们现在不再骂满洲人,还要歌颂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因为满洲人统一了全国!要是日本人统一了中国,我们现在又要歌颂东条英机。满洲人的的祖先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在侵略宋朝的时候也有过血腥的大屠杀,所以我们要骂金国人,因为他没有统一全国;日本人侵略中国,实行过血腥的大屠杀,所以我们要骂日本人,因为日本人没有统一中国。同是女真人,为什么我们要骂金国人,而不骂满洲人?那是因为满洲人灭掉了明朝而实现了统一,金国人没有灭掉南宋而实现统一。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外族人这个概念。大家都知道“五胡乱华”,实际上经过民族的大融合,中国人的血统早已混合了!每个汉人的血管里都流着外族人的血液!实际上,要是哪个人能够统一全世界,全世界都可以合称一个民族!当初,蒙古人统一了亚欧大陆的很大一部分地区,那个时候被统一的地区肯定也被称为一个“民族”。
  5. 从历史看社会制度  
如果制度稳定,则历史发展不因上层换人而改变发展轨迹。历史上,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是商鞅确立的制度保存了下来,所以秦国得以强大。唐朝贞观之治后,武则天称帝,上层权贵人物受到大清洗和屠戮,但是贞观时期制定的制度没有大变,寒门读书子弟得以进入仕途,这显然又是社会的进步,虽然高层换人,但是制度的运行有保障,盛世仍然得以延续。这样看来,好的制度不以什么人当政而受影响。现今日本,虽然频繁更换首相,但是政坛并未受到显著影响。这是因为有制度的保证,地球没有你照样转。  
好的制度使坏人干好事,坏的制度使好人干坏事。一个好的制度必然是有利于社会底层人士流向社会高层的,历史上,两晋时期“士”这个阶层无比风光,但是到了唐朝时期,寒门贵族得以批量产生,这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因为阶层之间得以流动,积累的民怨得以疏通,所以矛盾不易积累。看看古时那些王、公、侯、伯等爵位一般都是世袭罔替,这就相当于出现了爵位的垄断组织,侯门深似海,普通百姓进不了这个圈子。看看现在某些垄断的要害部门,难道不是一种新制度下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世袭制”吗?  
纵观历史,三省六部制、内阁制、中央集权制、世袭制在现代社会仍然广泛存在着。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现在,官二代仍然做官,农二代仍然贫穷,这难道不是“世袭制”?古时,一旦惹恼皇帝,皇帝随便杀人。看三国,曹操杀人如麻,对反对派从不手软,而今毕竟还有公检法机构做一番过场,虽说并不完全公正,但比历史上的制度进步了许多。但是,现今的关系网、官二代,富二代,权二代,终究还是世袭制在起作用,没什么进步,农民出生的大学生要想出人头地,实在太难,就算比官二代能力更强,也没有父辈搭建好的平台。  
制度要怎么改?全中国十三亿人,每人想一套方案,总共就有13亿套方案,里面必然有几套比现在制度要好的方案。但是,改革制度的本质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不可能主动放下自己手中的利益。比如说,与房产相关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么能够以“大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分给贫民一杯羹?历史上,自古以来,“盐铁专卖”,统治者享受着盐和铁带来的巨大利益,盐和铁就是政府的支柱产业,就如同现今的房地产一样,在体制之内怎么能改革好?如果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由此引起的一切社会问题已经是一副烂牌,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洗牌!如果重新洗牌后,又遇上一个好制度,那么完全可能“清一色极品关三家”,大赢一局!  
关于房地产,关于GDP,又要联系一下历史。不管说我是老古董也好,是历史的老油条也好,其实历史上的事情的确值得借鉴。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在历史上那是无比风光,在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中赚得流油。我国的宋朝,清朝,GDP在世界上算第一。现在,我国的GDP在世界占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差太远,无法比拟。为什么GDP第一的宋朝和清朝在后来衰落了呢?我不得而知。我在设想,现在的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正如论坛上有人指出:我今年修楼,创造了GDP,N年过后,楼旧了,我又拆迁,于是又创造GDP,2N年后,又把旧楼拆除建新楼,我的GDP又上来了……但是想一想,这样创造的GDP对于国家的富强可有意义?正如郎咸平先生所说,这不是实体经济创造的GDP,是泡沫。这样的GDP只有一个好处:使剩余劳动力忙于拆楼建楼,没有时间去干危害社会的事情,因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更容易惹事。  
面对体制的思考,终究思索不出一个正确的***,但是体制中一些小学生都能看出毛病的明显的垃圾和糟粕制度应该扔到太平洋中去了。  
总之,好的制度一方面要有利于阶层的流动,不要把社会底层人士的奋斗之路堵死了。另一方面,好的制度要使付出劳动的人能够得到回报,如果付出没有回报,必然是制度的问题以及剥削等问题。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公元 1713 年 人口 2359 万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 1724 年 人口 12611 万  ================================  11年人口增长1个亿?      古代人口统计多是带水分的,避战乱、避税赋、避灾荒,都会造***口流失,统计失准。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不能简单的用5000万-1000万就得出减少4000万的结果,多数人可能是因为满清“留发不留头”的酷政而逃进深山,你不能简单的怪满清杀人太多。后来战乱平息了,老百姓又从山里出来了,所以人口又变多了,要不你怎么解释康乾“盛世”11年人口“增长”1个亿?  所以LZ要多动动脑啊    
  说得有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果我们每个人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之外,都对社会有一点思考,对国家有一点责任,积寡成众,众人一条心,众人齐出力,制度总归有改变的一天。
  广大智慧
你太有才了!
  喜欢读书、喜欢文史、喜欢时政、喜欢经济/音乐的朋友,欢迎加群讨论,谢谢!    群号:  
  不想评论,留名算我厚道
  6. 感受历史人物  
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我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不敢妄加评说,只有感受。***诗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评说了历史人物。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中。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如风***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既然发泄,那邪气亦必赋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我对马克思的一些理论还是深信不疑。比如劳动价值理论,对待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等等。按马克思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如果“他在自身所处的阶级范围内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那么他就是有价值的。谈谈三国,以前读三国演义时,与作者一样尊刘贬曹,因为感觉“西汉、东汉之后,刘备像刘秀一样再中兴一个汉”出来,这样历史就会很美妙,后世历史学家会称这是什么汉?可能不再是现在通称的西汉、东汉了,可能会把三个大一统的汉朝称为前汉、中汉、后汉了。到现在,我越来越偏向于曹操这一派,曹操才是三国中的真英雄。三国人才辈出,固然使历史精彩,波澜壮阔,但是这往往延缓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胜利了,那么统一大业基本就完成了,人民从此可以安居乐业。如果刘备、孙权没有能力,不能干,那么他不能与曹操抗衡,就不会阻碍统一大业。但是遥想公谨当年,火烧赤壁,“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己成了历史的明星,但却送掉了千千万万战士的性命,使三家割据势力久存。一个足球队里全是明星球员,可能夺不了冠军,因为他们谁也不服谁,难免内讧;而一个冠军球队,只有一两个明星球员和最佳射手,但是他们懂得团结协作,很易夺冠。由此看来,英雄人物全部聚集到一起,反而不利于历史的进步,因为他们一方面不能通过民主和选举来做决议,另一方面总想唯我独尊,于是难免内斗。所以太能干了也不是好事,太能干要么叹息“怀才不遇”,要么趋向于另立山头!这是现今的企业也难以容忍的,何况古代的政客!  
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有贵有贱。战国时代,白起、项羽等杀俘虏,一杀就是几十万,帝王将相死后要无数人为其陪葬,这就是生命之贱!慈禧太后,生活奢靡,一顿饭108道菜,死后陪葬奇珠异宝不计其数,这是生命之贵!孟子说民贵君轻,这触犯了帝王的权威,所以朱元璋先生与孟子过不去。朱元璋先生虽然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但是朱皇帝的所作所为也为百姓们谋了利益,因为朱皇帝治理贪污手段强硬,“剥皮实草”让***们不得不有所收敛。***曾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也会是这样。我们***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就割谁的脑袋。”这是***多么发自肺腑的心声!  
一般说来,小孩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调皮的,一种是听话的。这两种性格,到底哪一种好?调皮者,只要父母引导正确,长大了会很有出息,往往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估计曹操就属于小时候很调皮的那种类型。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往往老实巴交的,缺乏组织领导才能,往往搞技术,做谋士,估计诸葛亮就属于小时候很听话的这种类型。由于前者掌握了权力,后者只能沦为前者的附庸!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往往受到权力的制约!可叹!
      作者:广大智慧 回复日期: 15:36:14 
    2、对统一和分裂的思考     历史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不易被外族灭亡;实行民主的国家,很容易被外族灭亡,  ==================  这样的历史必将成为过去!并将永远成为过去!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在不停的前进的,过时的皇历不可再用。往后情况会反过来的,民主的国家必将兴旺发达,专制的国家必将落后贫穷。最后的人类历史,必将是民主取代集权。这是历史的必然。    
  民主制度不易腐败,但是容易被外族灭亡;集权制度,不易被外族灭亡,但容易自己腐败而烂掉。  ===============  我就不相信民主的美国会被别国灭了,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灭得了美国的。一个民族是不是能生存的下去,关键还不是民主或者专制,关键是这个民族是不是足够强大。而民主是强大的保证。不可想象一个专制的国家会在生产上和科学上能有多快的进步。我也不相信民主的美国比专制集权的国家腐败。    人类社会是在不停的前进中的,思考问题要与时居进。不可刻舟求剑。
      作者:广大智慧 回复日期: 16:04:25 
  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者,不过几千年,然而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打打杀杀。到底打什么?杀什么?  =========================  人类永远都会打杀下去。这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打杀者们一旦夺得天下,就拼命的美化可耻的“打杀”行为。他们对打杀行为不但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看看毛左们多盼着回到文革就明白了。人们把罪恶的乱世者吹为英雄。这是根本名不符实的。什么英雄?那分明就是乱世者。所以说乱世者可恨,是因为是他们的乱世行为最终害了所有的无辜百姓。害了整个人类。
  楼主很有见地,对世事历史有深邃的见解,学到不少知识。
      作者:yang7716 回复日期: 16:46:48 
    历史告诉我们 什么 呢?人民的幸福重要还是国家的分裂重要呢?我看历史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吧!国家在大人民不幸福又有什么用?一切都是制度造成的!!!  ======================  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一切应该是为了人!  好好想想,那些喊爱国口号喊得最响的人在哪里找?在国家的分裂者中去找哦!而不是在百姓中去找。搞分裂的和喊爱国的是一种人。喊爱国的和要把国家政权推翻的还是一种人。他们一旦得到了一块地盘,就再也不想统一了。他们只在自己管豁的地盘之内喊爱国。只有强的一方想统一,弱的一方谁想统一了?可搞分裂的不正是他们吗?所以,爱国是假,爱他们的政权才是真。自古莫不如此。
  7. 漫谈二十四史  首先打开二十四史浏览一遍: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12《周书》(唐•令狐德?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20 《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这二十四部史书,不完全是真的,也不完全是假的,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纷繁复杂,当前的事情都说不清,何况后代史学家对前朝作史,那更是凭着感觉写,反而也没导师来审查。如时下的躲猫猫事件,现在都说不清,以后又怎能说清?还不是不了了之而已。总的说来,我估计这二十四部史书记载内容的可能度大概有60~70%。  
先随便扯扯读史的印象和感觉,没有条理,随思绪而写罢了。读史可以读到秦汉盛世,隋唐盛世,明清盛世,也可以读到脏唐烂汉,父子共妻;宫廷斗争,血流成河;还有外戚专权,宦官专政;官场黑暗,官逼民反;有奋发有为的皇帝,有毫无作为的皇帝。看看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同志,认契丹为父,出卖幽云十六州,而后大宋王朝一直失去北方屏障,疆土狭小,军事不振。北宋徽宗,是一个艺术家皇帝,明朝天启皇帝,是一个木匠皇帝。南北朝时期,北齐王朝高欢的儿子高洋同志,是一个疯子皇帝。看看后宫斗争,有传说中十分完美的独孤皇后,孝庄太后;有传说中祸国殃民的妲己,褒姒。联想吕后制造“人彘”,还谈什么人权和仁道?二十四史,主要是谈政治斗争史,文学史,思想史,科学技术史所占份额极其微小。从政治史之外,也还可以见到仁人志士,看见高尚的友谊和伟大的爱情。时至今日,人们也还在歌颂苏武和文天祥的忠节,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知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还在研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唐明皇和杨贵妃。实际上,真实的历史不仅仅是战争和政变的历史,但史学家更关心这些,因为这些时间很精彩,否则史书写什么呢?  
如果把各个王朝都看成一个企业,二十四史就是这几十个朝代的企业发展史而已。这几十个企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和消亡的历史,有的企业生存时间较长,有的企业生存时间较短而已。企业的老板经常换人,企业的员工就是天下的老百姓而已,主要业务就是农业生产。企业精神和指导思想就是被扶上神坛的“孔孟思想”。每一个企业,都有人不劳动,不劳动又想要优越的收入和地位,于是就利用国家机器的进行剥削和压榨,当穷苦百姓没饭吃,没衣穿,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拿起扁担锄头造反,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产生了,于是新的企业又兴起,周而复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8.历史为什么总会重演?  
历史总是会重演,这是几千年也摆脱不了的怪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祟?佛家有“六道轮回”的理论,除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之外,诸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要参与轮回。历史当中很多事情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演和轮回着。  
皇帝们面对整个帝国,要维持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当然离不开层层级级的官僚,官僚得帮助皇帝老爷子放羊、放牛(即老百姓),所以官僚们在某个时期也被称为“牧”,比如徐州牧,益州牧是也! 这些大大小小的“牧”们不可能都和皇帝一个心思,可能对皇帝的“奉天承运”的圣旨阳奉阴违,也有可能在朝廷之中形成不同的派别,形成所谓的“党争”,如战争时期的主战派、主和派,明朝的阉党和东林党等等。一般说来,聪明的皇帝不会让某一派势力独自坐大,而会让两派实力保持平衡。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那么一派坐大,掌握实权,皇帝就会成为一个傀儡。如果两派势力保持平衡,那么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就会得到最大的巩固,一旦一方想争皇权,皇帝就会利用另一派来牵制这一派的势力,从而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和统治。现今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在一个部门里面,一把手也得处理好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说白了你就得保持各派势力的平衡,否则任何一方太强都有可能制造一个傀儡领袖出来。《水浒传》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后,逐渐架空晁天王的权力最后取而代之,这就是梁山新旧势力不平衡引发的结果!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势,时不时总会冒出那么几个权臣出来。权臣曹操出现了,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曹丕篡汉,再后来,司马家族兴盛起来,于是依样画葫芦,晋又代魏,这是多么相似的历史!也有皇帝把权臣给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护给办了,然后自己亲政,康熙把鳌拜给办了,而后自己亲政。我一直在想,权臣们难道意识不到擅权的后果?何不急流勇退?可能一是因为舍不得手中的权力,二是因为退也退不了。假如曹操想把权力全部交给汉献帝,他能保证全身而退,不被汉献帝诛九族而报复?所以只有把权力抓在手中,实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开弓没有回头箭”。现今社会何尝不是如此?某些***贪了大量钱财之后,要想金盆洗手,能保证全身而退吗?所以还是不要贪污为好。其实,帝王们治理***的一个绝招就是“养肥鸭”,看看历史上的和绅,先让你贪污个够,等你贪污够了,我再把你的财产收了,让你家破人亡。“和绅打倒,嘉庆吃饱”,你贪污就是帮我收税,等你把税收够了,我直接下一道圣旨把你的财产收缴国库,多么省事和方便!所以奉劝时下***,不要贪污吧!  
历史总是很怪,发生了的事情总是还会发生。比如,隋文帝杨坚同志从北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后世宋太祖赵匡胤又从后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奇怪的是,被抢夺江山的这两个朝代的国号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怜的孤儿寡母。一般说来,一个朝代的皇帝可以分为三类:创业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国皇帝!朝代刚刚建立,创业皇帝们一般都是艰苦奋斗,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朝代稳定和巩固后,守成皇帝们就开始躺在先帝开创的繁荣基业上面睡大觉,骄傲自满,最后亡国皇帝登场,荒淫无度,实施暴政,断送大好河山。秦汉以后,一个较为长久的朝代的寿命一般都是200~300年。西汉/东汉各存在约200年;大唐王朝约300年;明朝:6年,清朝:7年,朝代的寿命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开国皇帝将自己的子孙封王,为何反复出现削藩和叛乱?西汉王朝七国之乱,西晋王朝八王之乱,大明王朝靖难之役,难道不是唱的同一出戏吗?  
且不说改朝换代这些很大的周而复始的重演,这里单单分析不同朝代中一些相同的现象。各朝各代中,皇帝们深居宫中,经常围绕在皇帝们身边的要么是后宫佳丽,要么是太监,于是这两种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势力就出现了。因为大臣们隔皇帝太远,所以皇帝要依靠身边的人,不依靠A就得依靠B,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汉的灭亡主要是外戚专政,王莽篡汉。实际上,王莽是一个个人素质和修养很好的人,它的目标是想实现古书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结果改革失败,战争失败,成为被历史唾骂的贼人!东汉相继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政,两者的势力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轮回,后来出现“十常侍乱政”,继而为了谋诛宦竖,董卓进京了,天下大乱了。可以发现,东汉王朝直接亡于宦官,但是后世依然出现宦官乱政,连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监毒死过!明朝又出现大太监九千岁立皇帝刘谨,再后来出现魏忠贤,这些家伙都在朝廷里胡稿。请问,为什么历史上重复出现阉竖的祸害?还有那吕后专政、武则天称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又是何其的相似,历史为什么又在这样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为什么屠戮功臣的事件在历史上也在反复重演?屠杀功臣最为厉害的,大概要数刘邦和朱元璋了。为什么恰恰这两个皇帝都是从一无所有的布衣而奋斗成为皇帝的?为什么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却没有布衣出身的刘和朱厉害?还有人将我朝的WHDGM和刘朱的屠戮功臣联系起来?为何历史又在重演?
  9. 历史上人才的选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我们的国家,现在不只九州吧?现在随便说出九个州的名称来,不是龚自珍所指的九州吧?也不是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吧?不管这些,反正九州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但是,龚自珍时期还没有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啊,也不管,反正代表生养我们的这块神奇的土地。  
龚自珍要求出现很多很多的人才来拯救国家。当前的普及化大学教育,硕士博士的流水线批量生产,出现了这么多的人才,龚自珍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假设龚自珍先生活了过来,他看见大学生们毕业就失业,看见一群群的“蜗居”和“蚁族”,他又会写出什么样的诗词来呢?如果普及化大学教育产生了众多人才,已经人才过剩,为什么我们的技术还远远落后于老外呢?如果真的出现了很多人才,龚自珍不怕自己的饭碗被挤掉了吗?如果人才过剩,还容得下我在此思考“历史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历史上对于人才的选拔,先是有征辟制,只要发现哪里有人才,一纸诏书把他征召到朝廷就是了。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深山老林里的隐士通过征辟也是可以到朝廷作官的。后来,察举制又来了,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把人分成九等,把思想品德表现好的举为孝廉,到朝廷做官。那时,做官的相互推荐同僚的子女作官,于是把贫下中农的作官之路几乎堵死了。察举制也还受到一些约束,若是某人推荐的官员在任上犯了事,推荐者也要一起受到处罚,这样一来,推荐者就要小心谨慎了。现今,通过关系网找工作,难道不是这个察举制的翻版?总之,此制度衍变到后来,寒门子弟的上进之路基本上是被堵死了。到了后来,隋唐时期,科举制产生并发展成熟了,于是天下寒门子弟有了入仕的阶梯了,这就如同时下的高考/考研/考博/考***一样。科举制是一个伟大的制度,他给读书人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他引导读书人走向光明,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科举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于是出现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式的人物。终于,科举制也寿终正寝,1905年,满清王朝废除了科举制。  
现今,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读书、高考是唯一的一条出路。否则就得像父辈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永无出头之日。寒门子弟的农村学生,本身家庭经济就不好,再加上没有父辈搭建好的关系平台,与富二代和官二代相比,本身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小时侯,当城里孩子在游乐园玩耍的时候,农民的孩子只能在地里玩泥巴。长大以后,农村孩子就算学习、工作比富二代和官二代更加努力,做得更好,也要输给人家。这能有什么办法呢?除了高考,寒门子弟还可以去打工,混好了可以做个老板,赚大把大把的钱。而做老板,也像大学中的教授在负责一个项目一样。现在大学里的教授和博导,不正是雇佣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老板”吗?  
而今的高考,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高考也并不能带来今后找到好工作的保证。高考不再有往昔崇高神圣的地位。好成绩不如好关系,学问高不如权力大,官位高。最近看了历年高考得了0分的作文,其实这些作文是写得最好的,因为写得好,所以得0分。因为这些作文针砭时弊,具有叛逆思想,所以写得好。不过请千万不要戴错了帽子,这里的叛逆是指青春期叛逆,是一种自己找气受的愤青思维,而不是政治上的叛逆思想。这种青春期叛逆思想不惧权威,大有骨气。往大的方面培养,这种思想就会产生创新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样一来,何惧传说中“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代表----美国”?  
看满清王朝的电视剧,里面的人都称自己为奴才,听着就寒心。社会到底需要人才还是奴才?学校培养的是人才还是奴才?现在的人才选拔机制是选拔人才还是奴才?下属没有能力,被上级骂得狗血喷头。下属太能干,上级又怕被取而代之。冷落他吧,他又叹息怀才不遇。重用他吧,他老出风头,功高盖主,把上级的光芒都给掩盖了。把它赶走吧,他又去另立山头,甚至把自己的人马吃掉。现实当中,许多雄心壮志的热血青年想要展翅高飞的理想被束缚住了,或者被高房价套牢了,有创业的心,没有创业的胆,于是心里只好骂一骂“尸位素餐”的一帮人。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