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记忆如丝文本免费下载文本

《延禧攻略》:他娶了40多个女人,却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男人的深情!
后台回复:810
出处|视觉志(ID:iiidaily)
《延禧攻略》火了。
不同于往常宫廷剧的玛丽苏,这一次女主双商在线,一路披荆斩棘。剧作的画风和精湛,也吸引了无数姑娘观看。
而其中最让大家感动的,便是乾隆皇帝和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爱情。
比如,为博得妻子一笑,乾隆不惜从千里迢迢的福建,航运荔枝树,陪她亲自采摘。
编剧正是还原了这一历史
别的妃嫔吃的大多是晒干的荔枝,唯独给她的是最好的和最新鲜的。
一代帝王,在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面前
眼神里也全是宠溺
在电视剧里的乾隆可以说是十足的宠妻担当了,而现实中,他们的爱情却比电视剧里要动人百倍千倍。
你的宫殿,是我的名字
“希望你永远住在我心里”
生在帝王家,有很多很多的无可奈何。
众人只看到帝王后宫坐拥三千佳丽,何等惹人艳羡,可对于乾隆而言,妃嫔众多或许是那个时代皇室绵延子嗣之需要,于感情角度来说,是累赘。
因为他真正挚爱的,永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初恋富察氏。
乾隆和富察氏画像
现实生活里的皇后富察氏跟《延禧攻略》里的秦岚一样,是个温柔善良,懂得顾全大局的贤内助。
她喜节俭,所以以身作则,不尚奢靡,恭谨简朴。
她对乾隆情深意重,乾隆患上疥疮,即便会被感染,富察氏也执意搬进皇帝寝宫悉心照料百日。
富察氏用鹿尾绒毛编织的荷包
意在夫妻共勉,不忘祖先艰辛
面对这样的皇后,他用他的一往情深作为回报。
乾隆的名号是长春居士,而富察皇后所住的宫殿,就被皇上赐名为长春宫。
他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你的住处是我的名字”,让她永远住在自己的心里。
那些年的长春宫,应该是整个深宫里承载着最多爱意的地方。尽管富察皇后不爱奢华,可全世界的奇珍异宝,只要皇上有的,长春宫里就不会少。
一个男人爱你的时候,当然会想要给你最好的一切。
史上最长情的宫殿----长春宫
不仅如此,皇上更是从不吝惜在所有人面前表现他对她的爱意。
古代君王,左拥右抱乃是常事。专门独宠也多是宠幸一年又一年的新人,皇后这个角色,虽为正妻,却常常变成不得宠爱的角色。
而乾隆不一样,他的眼里只有富察皇后。
秀女大选,他总是随意一看,然后把决定权交给皇后。
而每次众妃嫔行礼时,他只专注在富察氏身上。全然不顾他人眼光,将她尽快扶起,“我们是夫妻,不必多礼。”
一个男人要真的爱你,是不会遮遮掩掩,将你藏起来的。
而这种明晃晃想要昭告全天下的心,对于女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大概只有女人才能明白。
他更是爱屋及乌。
乾隆平日里锦衣玉裘穿习惯了,可只要是富察氏做的衣服,即便材质没那么精致,穿在身上,却也很安心。
乾隆穿惯了锦衣玉裘,见到这件略显粗糙的丝织御衣,竞感到格外亲切,除对皇后大加褒扬外,还下令大小臣工崇俭去奢,并在祭祀登朝时多次穿用。
他身上穿的一针一线,无一不是富察氏的情深意切。而凡是关于她的一切,乾隆都无条件喜欢。
在充满了斗争和计谋的深宫之中,他们就像寻常人家的夫妻一样,只渴望细水长流、互相陪伴的爱情。
相爱一场,历经坎坷
大概是越幸福的人,越容易遭到上天的嫉妒。
乾隆和富察氏曾经有过四个孩子。自己所爱之人所生的孩子,自然是更加爱重。他在自己26岁的那一年,便将自己和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永琏秘密立为储君。
可是没想到两年后,年仅九岁的永琏因偶感风寒夭亡。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
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几年后,好不容易走出丧子之痛的富察氏诞下他们第二个儿子永琮。
乾隆对他格外偏爱和重视,为了陪孕期的富察氏,甚至打破上元节去圆明园观烟火的惯例。
乾隆更是动了立储的念头,哪怕孩子才刚刚出生。
然而,同样难逃命运的戏弄。不到两岁,永琮便因天花离世。
孩子的相继离世,让身为人母的富察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无法释怀。
好似《胭脂扣》里那段话,
“是天地间有忌妒者,故意捉弄,叫分合无常, 叫缘分缥缈,半点不由人?”
在她最痛苦的时候
他守候左右
最终,富察皇后积郁成疾。在陪乾隆冬巡期间,于济南不幸离世。
于是他悲痛地写下句句含情,字字珠泪的《述悲赋》,如今已载入清史稿:
“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
“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
我与皇后婚配,至今已经22年了。我是多么的伤痛啊,一夜之间就要与皇后永远诀别,从此阴阳两隔,再也无法得知对方的消息。
“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
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
我心里却觉得万事皆空,生生死死也就是浮华一场罢了。失去了贤后,谁陪我走完漫长的人生路?
曾经,富察皇后向他索要一个封号----“孝贤”,当时他笑着同意。在爱妻离世后,他含泪敕封,还加了一个“纯”字。
“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
在他眼中,只有她,配得上这三个字。
治丧期间,他九日不理朝政,终日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
不仅如此,他还命令:
“一般军民,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
这种举国悼念的礼制,可谓前所未有。他不顾群臣的阻拦,甚至惩治了那些因此不慎重的大臣和妃子。
而因为富察氏在一艘重达数吨的船上病故,他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不惜破坏城门,将那艘残存着亡妻体温的巨轮,运回京城。
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把皇后用过的一切,收藏起来。
他想留住与所爱之人有关的一切。她的衣服,饰品,哪怕是她曾呼吸的空气,他都要一一珍藏。
他立誓终身不进济南,因为爱妻在那里逝世,他怕触景生情,于是选择像一个孩子一样,幼稚地逃离这些痛苦。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排遣闲情历村野,殷勤政务祝宁盈。
明朝便近芳山驻,秀色宁看云表横。
而她久居的长春宫,一砖一瓦,器物床榻均保持原样。每当乾隆处理完政务,总是会去那里坐上半天。
一样的明月,一样的隔山灯火,一样漫天的星空,只有人不见。
这个习惯,他持续了四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他退位。
史学家解读说,“即便后来有了新皇后和妃子,却再也没人能激起乾隆对富察氏那样的感情。”
是啊,命运让他与无数女子交织,他却选择了最疼痛的记忆去触摸,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再也没有人能替代当初那份感情了。
所以,他亲下圣旨:孝贤皇后去世后,我就养成了独宿的习惯。
后宫佳丽三千,哪怕你花开得再美再艳,他也无心观赏。
是的,自从皇后去世后,他再也没让任何妃子陪他过夜。
所谓爱情,大抵便是如此吧。
尽管后来在太后的要求下,他被迫立了新后。他也要一个人跑到富察皇后的墓碑前,一个人碎碎念般的解释着。
朕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遂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
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思。
我与你二十多年的感情始终放不下,如今因为国家和太后的要求我册立新后,我真的不忍心这样,却又没办法。
愿你别怪我,权当无奈孝敬母后了。
这种深情和执着,怎能不让人感动?
那是他一生中
最亮的那道白月光
让一个人保持永恒的方式,就是记住她。
而乾隆的一生,著有四万余首诗,大多是涉及政务的流水账,泛泛平庸。
唯独追思富察氏的一百多首诗,情深义重,真挚动人。
在他的诗作中,对爱妻的描述永远是最美好的: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花落人独立
窈窕,美容,芳型,这些词无一不寄托着对所爱之人的深情。
可以说,他一生最好的诗作,无一不镌刻着他对她的思念。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其中有一百多首写得特别好,这一百多首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悼念富察皇后。”
仿佛这一首首诗句,不像权力纵横的帝王所作。更像是丈夫在妻子耳边的窃窃私语,纸短情长。
皇后故去两年后,宫中适逢春节,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热闹和快乐中时,他却独自一人前往长春宫,陪她过节。
椒阁蛛尘落玉筵,华镫?过意凄然。
那忘琴瑟娱良夜,忽寂珩璜向两年。
到底日?连梦远,惟余景会一情牵。
内人例事迎佳节,勉强酬春付管弦。
是啊,再喧嚣热闹的世界,少了你,总是会感到空寂的。
堂堂一代帝王,在诗中却亲昵地称她为“老伴”。
昔日漫教思老伴,开年且喜得玄孙。
他时常在梦里见到挚爱的妻子,醒来后发现到头来仍是孤身一人。于是沮丧地写道:
胡作春风梦,偏于岸旅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八十三岁那年,他前往富察氏的陵前。看着陵墓两旁参天的古树,回想起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此刻山水犹在,却不见故人。
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你先我而去,扔下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那些美好却又不忍想起的回忆,本要靠时间去抹平,哪经得起这么翻来覆去的提醒,便成了刻骨铭心。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今天来到这儿,我忍不住又哭了,我盼着早一点能跟你见面,现在我的身体虽然还很好,大伙儿都说,我能活到一百岁,但我不想活那么长,我就想早一点到地下,能够见到你。”
原来,为了重逢,他一直等待着死亡。
我想,富察氏和乾隆此生的羁绊,更像是木棉和橡树这样静水流深,相互扶持的爱情。
前半生,她就像灯火一样,给予了他踌躇满志的力量和勇气,陪他分担寒潮和风雪。
而后半生,他将思念化作一篇篇纸短情长,替她欣赏雾霭和流岚。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富察氏的一颦一笑
乾隆一定会铭记一生吧
我在帝后之间,看到了属于我们普通人的情深意重。
就像生活中一对对彼此深爱的日常夫妻,细腻平常,静水深流。却也千杯不醉,值得回味。
最令我感慨和感动的,大抵是乾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天之骄子,他权力无数,后宫三千,却能将深情延续了一辈子,只给了一个人。
作者简介: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
蜻蜓FM栏目: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台湾美学大师,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彝族版“王力宏”:吉木色日《当风吹过我的村庄》独家首发||一种艳丽的伤怀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海子《九月》)
不知为何,听完被称为彝族版王力宏的吉木色日(阿吉)演绎的《当风吹过我的村庄》,眼前浮现的,却是海子写于80年代中期的这首诗。
《当风吹过我的村庄》和《九月》之间,似乎存在某种暗线勾连,一种是艳丽的伤怀,一种是悲壮的回望,底色都是沉静的故土和亲人。
远方和故乡,星空和遐想,森林和山峰,河水中跳跃的鱼儿,春风和追梦的人,这些意象,在音乐中重叠出现,勾勒出游子和故土之间,欲说还休的文本。
而突出母族与自己的情感纠葛,是情感需要,也是时间决断的层次感伤,歌吟的中心,却是物是人非,传统和现代相互浸染和吞噬,那么,去还是留,回归还是出走?歌声里,自有回音。
我们唯一看到的,是繁华和落寞,喧嚣和宁静,前行和守望,都在步步为营,春风过出,记忆回潮,坚强的少年,“只身打马过草原”。
身后,家园的族谱上,琴声呜咽,为过往,为未来,村庄,最后成为历史断层中的一个符号,而歌声再起时,已不是来生,是现在。
《当风吹过我的村庄》
词曲:贾巴阿叁
演唱:吉木色日(阿吉)
中文词大意:王扎龙云
编曲:谭磊 贾巴阿叁
和声:沙玛拉且 米贵
吉他:谭磊
贝司:周磊
音乐制作人:沙玛拉且
口琴:张德斌
混母带:姜龙
春风花草,永远这样,如期而至;
追梦之人,几度漂泊,也归故里;
翻山越岭,暮露沾衣,又见炊烟;
蓦然驻足,瓦板屋边,瓦板屋边;
亲爱的妈妈诶,却早已不在了哟;
老人口中,凶猛食人的野兽
你们都去了哪里呢
竟枉费我与君一搏的想象
记忆深处,伴我嬉闹的鱼虾
为何也失去了踪影
徒弃涓涓东往的溪流
在傍晚的田野轻声歌唱
歌手名片--
姓名:吉木色日(阿吉)
民族:彝族
职业:歌手、舞者、模特、演员
爱好:弹琴、写歌、听歌、幻想
主 编:阿 基
执行主编:小仙女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仅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就让这部纪录片在FIRST口碑爆棚
深焦DeepFocus报道
Day1 胡波和他的大象开启2018FIRST影展
Day2 我以为我逃出了家乡,但最后仍困在这里
【深焦评分】
一个透过镜头讲述的人,替你征询人间值得不值得。这片其实可以叫“美丽”,纯然为人的美丽,珍贵而罕有。
没有什么巧思和”创新“,几乎的平铺直叙,无甚推敲的结构,却让人从记录片中看出来是枝的家庭剧情片质感来(妈妈也是树木希林式生命力的存在),人情吃食劳作丧葬风土,细节之处都是有力的。农村魔幻现实肆虐,这却是部异常难得乡土而完全不土的电影,看看父母的艺术感受力,看看导演经历,这部片大概最能说明拍电影技巧之外的感知力和生命体验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最后一组风景镜头,乍看落了俗套,后来回味起来,竟然仿佛将全片变成了山林间一对神仙夫妻故事。
最私人的影像才能抵达最多观众,有影片中这对对生活知足,对事事褒有好奇的父母,不难理解导演对人情敏感的洞察从何而来。久违的属于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爱。
文 | 苏七七
编 | 荒岛、往事如烟
2012年的时候,豆瓣ID叫“起床,吃饭”的陆庆屹(好几年之后我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们都叫他饭叔,饭兄,乱叫)写了篇豆瓣日志,题目叫《我妈》,我去查了下,时至今日有900多个推荐,称得上是豆瓣爆款。
2013年他又写了篇《我爸》,更惊人,有6000多推荐。这两篇文章的好,不光因为写得好,更主要是因为两个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之前饭叔当过足球运动员,做过生意,当过摄影师,但从2013年前,他开始做一件事,是拍关于家人的一个纪录片,从,他拍了四年,主要是春节回家时拍,所以这个片子,就叫《四个春天》。
这个电影2017年在北京尤伦斯中心首映,然后上影节期间在上海放过一次,看过的观众大概有三四百人,我又查了下这个片子的豆瓣评分,有230人评分,分数是9.2。在我所有的导演朋友拍的电影里,这个电影的分数竟然是最高的。
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个非常个人的作品,自己摄影,自己剪辑,技术都是边学边做。但他有一种什么都不担忧,什么都充满信心的精神,而这个精神,如果你看过《四个春天》的话,一眼就能看出这来自于他的父亲母亲。艺术的天赋,乐观的态度,劳作的习惯,感情的丰沛----这些东西混融着落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诗意,他们的生活,不是对诗意的追求,而是诗意本身。
第一个春天里,我们进入了一个贵州小城。就像所有的四五线小城,水泥马路,两三层的立面贴着瓷砖的楼房,是一种粗劣临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实在谈不上什么审美可言。从一个甬道进入陆家,是一个四方天井,天井中间有个水井,绕着水井还做了一圈水池,并在池沿上砌出八卦的符号----这是个素人建筑师的奇思妙想,然后水池里还养了鱼。家里相当杂乱无章,因为总有大量的舍不得丢了的东西,而且也并没有什么收纳的意图。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上一代人自建的县城的房子,能建起房子已经是一个竭尽全力的胜利,而家居里处处有着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痕迹。
但就在这么个最普通的家里,饭叔的爸爸妈妈实在是两个很不普通的人。
他们做香肠、采蕨菜、做小鞋子……忙碌各种事情,但“劳作”对他们来说,不是为了生活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而是充满乐趣与成就感的。正像这座小城四周还环绕着农田,遍布着山林,他们的“劳作”也是从农业社会中脱胎而来的,带着自然的节律。他们山行的路上,有松涛的声音,有茅草的气味,有两个人忽然唱起来的歌声。他们天真快乐,两个人都还有点孩子一样的神气,一点也没有被“时代”与“社会”摧折,这让人看着几乎觉得是这个奇迹。而他们对生活有一种不以为意的付出,有毫无抱怨的知足,并且相互之间的爱,是真正生活与灵魂的伴侣。
这种生活,是任何一个观众看了都会被打动的吧?不止是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父母家乡,勾起了亲情的思绪,而是一个非常高的、非常美好的境界,让人向往。
在最普通的生活情境里,为什么有这样奇迹般的生活呢?就像是某种柏拉图的“生活”的最高理念的化身,而没有任何污损的、俗气的东西。这不是因为导演作为一个儿子的隐恶扬善,选择性的拍摄,这种生活是真实的还是矫饰的,每个人都能判断得出,就像真花与塑料花一样。他们的生活中总有音乐缭绕,爸爸会各种乐器,妈妈随时地,随口地就要唱起歌----他们都有艺术的天赋。
与艺术的天赋伴随的,还有爸爸身上的无声的道德(这道德是像康德说的的“头顶的星空,内心的道德律”,是个人内在的对善的追求与维护),是妈妈身上的丰沛的地母般的生命力。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结构,这结构不是他们自觉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艰苦与勤奋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他们既无企图、也无条件,把他们的艺术的天赋用于创作,这天赋很大一部分并未得到开发与发展,甚至可以说可惜了,但是这艺术的天赋,被他们挥洒在生活里,就像露珠在草叶上一样,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的艺术的天赋,也不是突发与偶然的现象,我们看到来往的亲戚们,也张口就能唱起“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这是这一方风土的滋养,是自然造化出灵气。艺术的天赋给平常的生活打了光,当爸爸夜里在楼顶拉起小提琴时,流泄出来的旋律,让人觉得生活可以是有超越性的,人,也可以是有超越性的。
但《四个春天》的重点倒也不在于我领会或读解的这些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也不是两个人真如天作之合般的爱情,这个电影从第二个春天开始,就进入了姐姐的病与死,也进入了父母的老去。
亲情有多么深重,生老病死就有多么惨痛。如果说电影在第一部分几乎给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在之后的两个部分里,这个世界在坍塌之中,然而也并不因为外在的因素,这个世界的美与好如此内敛,自给自足,它只是因为最无可奈何的时间,而只能是束手无策地看着亲人的离去,以及担忧着“如果走了一个,另一个怎么办?”失去与孤独永远徘徊在人心之上,生而为人,幸福就像天井上空的那一方蓝天,它是有限的,而有一个无限的虚空,在这个有限的幸福之外。
父母在女儿的坟前种菜,种树,把这些整饬得像个生机勃勃的小花园,人生如此有限,必然来临的终将来临。而此时此刻,依然在父母身上没有灰暗的“丧”,他们写毛笔字,养蜜蜂,学怎么用手机微信,因为一个笑语两人笑得前仰后合。妈妈在电影结尾时唱了一首歌:
“在我心灵深处
开着一朵玫瑰
但愿你天长地久
永远永远把我伴随”
有什么能留着久一点吗?爸爸在九十年代时,就用小摄影机拍视频来留下那些上山砍柴、收苞谷、去拉垄沟洗衣服这些美好时光(拍得真好,音乐也配得好),而《四个春天》是一次更有结构感和整体感的记录。也许能对抗时间的,还是唯有艺术。
《大象席地而坐》
导演: 胡波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王大方 83分
有这样的一部影片开幕,再看其他影片就是为了洗掉这部影片留在内心的阴影。自成风格的虚焦同时虚掉了影像中与生活里的美感,它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的虚无,每一个镜头构成的一个段落都在陈述着: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每个角色都是受害者,受害是影片悲剧的驱动力,它也是一种程序,一种深沉而僵死的不能自拔,因此席地而坐,成就着一种向死的哲学。导演用这部影片作为工具开垦世界种下的种子,长在了观影者的心里,并不会开花结果,只有着不断生根发芽的痛感
230分钟,是对观众的挑衅,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善意。对如同《大象席地而坐》这般充满戏剧性又追求日常质感的影片来说,铺垫、勾连、回溯都是极为必要的过程。所以,即使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他仍旧选择“不省略”的方式去交代所有人困惑与压抑的来源。不知所措的个体,徘徊在灰蒙蒙的城市街道上,他们在不同的时刻被“满洲里马戏团”的彩色海报所吸引,并想要去那里看那头静坐不动的大象。遥远的满洲里,虽然只是一张火车票的距离,却以梦幻的姿态,搅动着所有人的心绪
朱马查 75分
快到隧道尽头光亮了,硬是要停下来坐下来,让我们理论理论。我不跟你走,可我不愿意看你坐这儿。
《红毛皇帝》
导演: 岳廷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Songke淞可 55分
纪录片面前无作者 《红毛皇帝》属于这一类。网络、快手、直播、尬舞 ,导演的镜头直指这些当下发生的敏感词汇,当去掉这些内容之后则只有形式。但纪录也可以变得很好看,《红毛皇帝》会告诉你这一点。
导演: 古涛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中国大陆
可以不喜欢东东这样的朋克青年,但无法不喜欢这部影片所贯彻的真与质询。去往海拉尔的列车承载的雪原梦境,与被规训与惩戒的生命本身。
Songke淞可 80分
电影一开始就把纪录片的作者身份和主人公的关系突出并打破了,这是真实电影的传统,同时导演的画外音也提醒着我这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传统。很欣喜的是古涛的《驯马》构建出北方人生活状态下的视觉真实。
导演: Gustav M?ller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王大方 55分
故事讲述一个背着未裁决案件嫌疑人的报警接线员接到一个报警***并解决警情。因而它的亮点是全片封闭叙事,也仅仅是封闭叙事,它能展现演员演技的拿捏,但很难让观众看见人物,尤其是关系。影片声音完成故事的另一半,够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空间,也因此牺牲了更多以点带面的表述,没有面,也就难以深刻,泛泛的成为很多影片的影子。影片的实验性给它加分,也正是这实验性给了它上限。
《清理者》
导演: Hans Block / Moritz Riesewick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巴西
/ 荷兰 / 意大利 / 美国
科技有限论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文本。在巨大的信息网中的灰色地带里,忽略与删除的与非判断,成为难以厘清的问题呈现。
朱马查 78分
看!这盛世,时代之恶,我在这儿先糊你脸上为敬。观感仿佛自己已是腐尸被虫蚁蛀满了全身,麻木中绝望。技术的全能,如同影像中千万条信息向天发射的景象,不知道谁得道不知道谁飞升,不知道我们飞向哪里,所有人都是螳臂当车。
当影像创作紧紧地与道德与立场捆绑,纪录片本身也跳脱开单纯的新闻属性,质问甚至鞭挞所有人习以为常的伦理框架。从网络清道夫,到社交媒体时代的仇恨传播,一块荧幕前后是监控的过犹不及,和话语的无孔不入。信息量大,有些话题点到即止,拍的精细完整,但再做扩充也无妨。
《狂热自白》
导演: 刘晓雷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自白是狂热的,影像是割裂的。再低的成本都不能成为粗糙质量的借口,就像再善良的心也无法成为不恰当暴力宣泄的挡箭牌。
朱马查20分
“私影像”不该成为拎不清楚事件发展,不在乎外部世界运作的借口,题目中的“狂热”不该为作者的絮絮叨叨毫无电影意识开脱。
《网诱惊魂》
导演: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 塞浦路斯 / 俄罗斯
形式与内容的顺利嫁接,虚构与纪实的自然腾挪。除去后半段个别片段中轻微dramatic片段,整个叙事整齐、流畅,亦扣人心弦。通过电脑荧幕无限向外拓展空间,不仅以新闻调查的姿态呈现恐怖主义通过新技术手段扩张的过程,更以更私人的视角剖析社交媒体时代恐惧感的滥觞。
《幻梦重线》
导演: Manu Luksch / Martin Reinhardt / Thomas Tode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 塞浦路斯 / 俄罗斯
对未来感的追求,从人类有想象力的年代就已经开始。旧影像组成的精美电影论文。
《青少年抑制》
导演: 牛小雨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朱马查 70分
轮转镜头想起了去年的Cocote,又贴轮回世事时空变换,配乐是日常中突来的鬼魂一刻。听见有说太像阿彼察邦,可这个又太可爱了,将鬼气都换作人味儿了,包着金元宝闲闲讲纪念堂笑话那种,就是结尾竖笛欢乐颂那样的,隐隐伤感又似有欢欣。片尾曲其实很搭的呀!
方言也好,现实中的幽灵也好,过于依赖一种现成的语言反而透露出观察的不足……
《运转法则》
导演: 蔡俊彬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运行在生死两侧的信仰规则,摄影是表现主义式的。虽是短片,因完整而动人。
《幸福定格》
导演:沈可尚 / ?元奇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摄影机视角下的一瞬交流,love talk, life talk.
Songke淞可 80分
每一个段落每一对夫妻的交流之间导演都会用不同的镜头感呈现,可见沈可尚背后的理解和思考。看似简单的聊天状态也是长时间的捕捉才能进入,社会性的抽样调查排列下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倾向,甚至会对爱与婚姻有新的解读。但幸福定格在台湾。
Yiwen 65分
关于亲密关系乃至婚姻各个状态的捕捉是近乎坦诚的,选择的夫妻也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有些对话因为真实而不乏笑点。然后放在纪录片而非田野调查纪实片来看,又似乎缺乏了结构上的精雕细琢,二十分钟过后就进入疲软。
王大方 55分
整部影片用对话的方式表现琐碎的生活,因为影片都是对话,镜头反而不再重要,但可惜真正的语言沟通是不可能的。镜头的摇晃和静止都在尴尬的、带有节奏的出现,全片看似是自然的,却又全部都是导演的议程设置,纪录片的真实因此被简化成一种很私人的理解,情感不是完全能被话语表述的,不管是片中人物的话语,还是导演的话术以及他入侵性很强的大特写,完整体现“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反向书写。影片表述出所有男人都是一个样,所有女人也都是一个样,幸福也被定格成相似。因而,这被定格的幸福就刨除了更多的可能。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长镜头暴露的信息冗余问题很严重,不过有个能量足够的演员撑了一下吧……
Yiwen 58分
一眼能望见的处女***病它几乎都有,幸在有一个有表演魂魄的女主角。试听导上的生涩,似乎就八天完成拍摄的这一时间跨度中得以解释。女主角性少数群体的设定,悲剧的命运与不讨喜的情感状态,皆因太过“注重现实批判”而失去了真实感和共情力。中国现实主义独立影片,要到什么时候才理解,真正能唤起关心和共情的不是一味诉苦,而是捕捉,甚至重述生活呢?
王大方 55分
这是一个发生在吉林的故事,然而导演表现的并不了解这座城市,也谈不上了解这里的人。除了女主之外的表演都很随意,镜头也跟着莫名其妙的失了几次焦,故事也就紧接着失去了表达的重心。唯一带有挤压感的是每次美丽难过的时候都是蹲在墙角,其他亲情、爱情、友情,亦或者是上海都成为一种概念,表述痛苦的概念是看不到痛感的。另外,既然表现女同的艰难不易,也应该多表现一些美丽的美丽。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搅动记忆的私人电影,破败中的真诚,粗粝中的温暖。
Yiwen 62分
一部私语电影,在视听上有良好的完成度。在内容上,非常注重“感官漫游”,因此必不可免地阻断了大多数观众进入这个影像世界的可能。离开了“香烟”和“万青”,这个少年身上还有什么呢?
王大方 60分
影片中的表演不断的呈现出一种摆POSE的感觉,但并没有自成一种风格,反而显得随意而故作姿态,它可以以散点的感官引导观众的记忆,破碎而不知所以。穿越时空的对话被模糊处理,即便是浪漫化了,没了逻辑,就全剩烟雾缭绕了。
Songke淞可 55分
有野性的地方,导演对于视听和节奏的把控也很熟练。烟、酒、女人 、摩托、***还都是一种符号化的出现,钟表时间等意象多次出现,故事有意隐匿在情绪的背后。小男孩和社会女,父亲是自己的影子,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少年做着“英雄本色”梦。
《地球上的一滴太阳》
导演:Elene Naveriani
制片国家/地区: 格鲁吉亚
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叫Georgia:一个是美国的佐治亚州,另一个是东欧的一个在地图上找起来都费劲的国家格鲁吉亚。《太阳》用61分钟的黑白手持影像对准了格鲁吉亚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女,黑人打工仔,小流氓,嫖客...故事很俗套:一个善良的风尘高加索女子动了情,结果对方是个?丝黑人渣男,出轨的对象还是自己心善救了一命的同行。最后善良的她跳河死了,死的很美。前半段的平庸走向,然而惊喜在于最后关于死亡的结局:又是格鲁吉亚的一个普通的白天,人们该干嘛干嘛,她黑色的头发湿漉漉地披散着,穿着过膝的裙子,光着脚丫,被起重机的绳索吊着捞出了河.....这就是炙热的太阳坠入人间的模样吧。***女们的嬉笑谩骂,黑人民工们的斗嘴等表演虽粗旷,但不时穿插的沉默,用不错的节奏带来了浓重的现实感。既然是女性主义,那么,美就好
《梧桐树》
导演:米娜/苏青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聋哑儿童的题材,温暖且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关于这些孩子们生活中点滴的纪录,适合大众去观看。更重要的,是希望这类纪录片能产生一些社会意义上的改变。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残障人士生活的便利程度还有待发展。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