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十文钱民国钱币十文有多少枚

贝类货币/中国古代钱币
在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所以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还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急需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物易物,当时根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贝币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呢?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天然海贝的品种也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之一,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贝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确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中国古代钱币
天然海贝/中国古代钱币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天然海贝 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天然海贝 618-1368年 ,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人工贝类(石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陶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铜贝 公元前11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先秦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征:平肩、裆部呈弧形,銎(音穷)长,有穿孔,銎内一般留有寒。面文铸有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阴阳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战国币。耸肩、方裆或弧裆、尖足。以一jin(左右结构,左为‘金’,右为‘斤’)、半jin(同前)二等纪值分别称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为数字。体轻薄。币质为青铜。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战国后期 战国后期钱币。按背文分大小两式。圆首、圆肩、、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一两”,小者背文“十二铢”(半两)。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称针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种特别形式,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 成色年代:战国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与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赵国铸币,也称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带弧形、圆首,柄面多有二直线,体型轻薄,其中“yan(内外结构,外为‘门’,内为‘言’)阳”(今陕榆)小直刀尤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余背多平素。成色年代:战国中晚期。战国中晚期铸币,外圆、孔圆、背平素,面背间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径大于面径,背孔小于面孔,边缘常残留火口。多数面背无廓,少数品类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铜质。主要流通于秦、赵、魏故地。成色年代:战国后期。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铸币。外圆孔方,或有廓或无廓,为后世方孔圆钱之祖。含有“半两”、“”、“文信”、“长安”、“yi(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类。 秦汉货币秦半两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灭六国后,以为全国货币,秦半两成为与上币黄金对称的下币,铸行全国。秦半两与前述相比,其面文高而狭长,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圆孔方,面背无廓,形制与钱文精整。 榆荚半两 成色年代:西汉早期 。因形如榆荚,称为“荚钱”。“荚钱”一般甚为轻薄,轻重不一。三铢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铸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铢钱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枚以“铢”命名的方孔圆钱。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错刀”,又称“金错刀”。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其环如钱,其身如刀”,环面“一刀”直读,阴文错金,刀面“平五千”三字为阳文,篆书。以一当五千五铢。“一刀平五千”铸制精美,为历代“收藏家”所重。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环如大钱,身形如刀”,环面铸阳文“?刀”二字,刀面铸阳文“五百”,篆书。“?”能通“契 ”。以一当五百五铢。“?刀五百”刀廓深峻,铸文精美。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剪边五铢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三国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于直百成色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国,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二千、,传世较少。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凉张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铸,是以国号为名的第一例方孔圆钱。篆书,有对读,直读二式,钱文字体也有分别,形体可分为轻小、厚重两式。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铸,面文为“丰货”,有篆、隶两体,均横读,篆书钱面有好廓,隶书钱面无好廓。钱背皆有内、外廓。汉兴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李寿汉兴年间(公元338-343年)铸行,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的年号钱。钱文有隶书、篆书,直读、横读之分,制作精美,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孝建四铢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年间(公元454-456年)铸行。面文“孝建”为,背文“四铢”隶带篆意。同于宋文帝“四铢”,面背文均横读。孝建四铢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间盗铸者云起”,其后省“四铢”而专留“孝建”面文,更趋薄小,品类甚杂,大小悬殊。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行,形制相似于文帝孝建四铢,内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书,横读,重二铢。因铸行数月即改元铸行“景和”,存世极罕。景和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铸行。面文“景和”二字,篆书,横书穿孔两侧,笔画清楚。该钱由官府颁布准式,交民间依式样鼓铸,再交官验收通行,严禁盗铸剪边。因此文字轮廓较永光精整。废帝改元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极稀罕。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铸行,“公式女钱”实为无外廓而仅有内郭的“五铢”小钱。因其轻小薄弱,又称“女钱”与“”(大钱)对称。约在二铢,三铢之间。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的,面文“太货六铢”,玉筋箸篆体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宇文阐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玉筋篆,“永通”意为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钱文及制作均极为精美,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隋唐货币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开元通宝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通宝钱系代替五铢钱系后沿用近1300年,为秦汉钱制以来,中国古钱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几个方面“1.首创钱、两十进位衡制。2.开创了钱文以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时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钱,改为“宝”或“通宝”、“元宝”。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直读“开元通宝”或旋读“”,钱文书体为著名的八分书,钱径八分,重二铢四lei(上下结构,上为品字形三个田字,下边为系字) ,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重一钱。早期开元通宝轮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横左挑,稍后所铸、背有月纹;中期“元”字左、右挑或双挑,“宝”字较小,背常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后期边廓较宽,铸工粗劣,大小不一并常有错范。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行。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形制精整,边廓完好,钱文四字旋读,因铸行时间短暂而存世较少,是古钱史上首例以“泉宝”命名的钱品,也是首例以年号命名的“宝钱”。乾元重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铸。以一当开元通宝十,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其中白铜母钱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铜质母钱。得壹元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铸于洛阳,以一当开元通宝百,铜色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四字旋读,拙朴明晰,背多有月纹,或星纹和祥云,因铸期短,较为稀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大历元宝 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四字隶书旋读。有大小两式。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废各地铜佛钟磬等作为币材铸钱。各州铸钱背铭以州名,后铸“昌”字以记年号,今所见计有23种之多。该钱铸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袭欧阳询旧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是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铸行,形仿开元,制作粗糙,通宝背廓平浅,元宝轮廓精整。钱文四字隶书旋读。存世甚罕。 五代后汉隐帝刘承佑元年(公元947-950年)铸行。制作精良,边廓完好,钱文四字隶书直读,钱背多有星、月纹。十国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铸。钱文及体制均仿开元钱,然制作粗率。背有星、月纹。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天汉元年(公元917年)铸。形制较工整,内外廓稍平,钱文四字隶书旋读,文字端正,为王建五钱中最清秀者。光天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天元年(公元918年)铸。此钱制作粗劣,钱文草率,钱文“光”字作行书,其余三字为隶书,背有月纹,另有铁钱,罕见。十国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铸。制作粗疏,钱文不整,八分书兼行书。背常见仰月、星纹等。 乾封泉宝 十国楚王马殷铸。钱文四字隶带楷意旋读,背多有文,铜铁兼有。宝 十国南唐元宗李jing(左右结构,左为‘王’字,右为‘景’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铸。钱文有篆、隶、楷三体,篆书与楷书配成一对,为“对钱”之祖。一当开元二,另有篆书当五或当十大钱。背穿上或有星纹。铸造甚精。永隆通宝 十国闽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铸。钱文四字书体,在行、隶之间。材质或铜、或铁、或铅,铜质少见,铅质甚罕。宋辽金夏货币宋元通宝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铸,为宋开国钱。钱文仿八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铁钱十当铜钱一。 宋仁宗嘉?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旋读、光背。为小平对钱,制作稍逊,大小厚薄不等,配对欠佳。靖康元宝 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为篆、隶二体,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对钱。此钱量少难觅,尤以小平显为珍贵。 绍兴元宝 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旋读,多为光背,对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绍兴”年号行32年,故铸钱量多品杂,但小平钱奇少。庆元通宝 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背文“元”至“七”纪年;“川”、“利”等纪地;“同”、“春”等纪监;“┴”纪值,“西一”纪炉,“五五”等纪范。 开庆通宝 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种。背文纪年字“元”。 金宣宗完颜询贞?年间(年)铸。钱文楷收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五三种。 光背无文。泰和重宝 金章宗完颜?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铸。钱文篆书直读,有当十大、小两式。钱文是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手书,字体清纯典雅。天庆宝钱 赵纯天庆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为西夏文,平钱。制作精整,边廓坚挺,文字清晰,笔画匀称。元代货币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 中统元宝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至元通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无文。 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等,蒙文钱为折三型。光背无文,制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宝元成宗大作德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蒙文为折三型。光背无文。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边廓峻深,光背无文。 元仁宗延?年间(公元年)铸行的汉文小钱,钱文楷书,极不规整,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粗陋,文字拙劣。元泰定帝泰定年间(公元年)铸行汉文小钱。铸 文楷书直读,有大、小二种,大钱铸制精工,边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无文。元末起义将领陈友谅汉政权大义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无文。 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背文记值,记重,记地等多种形式。永乐通宝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仅见小平钱。制作精良,边廓规整,笔画秀丽,光背无文。嘉靖通宝 明世宗朱德熄(音聪)嘉靖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收仿瘦金体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此钱制作混杂,笔画多变,大小不一。背文记重或无文。 万历通宝 明神宗朱翊(音义)万历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户”、“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纹。 天启通宝 明嘉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当十三等,背文记值,记局,记地,记事由或有星、月纹。大小名异,品种较多。 崇祯通宝 明思宗朱检崇祯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钱大小不一,文字多变,精粗互见,是明代形制最杂,品种最多我末代货币。背文有星、月圈、圈内星、奔马等纹或记地、记值、记事由等数项。 崇祯通宝 大顺通宝 明末起义军张献忠大西大顺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户”、“工”、“用”等字,此钱边廓匀阔,文字工整。宣德通宝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仅见小平钱。制作粗率,光背无文。明末吴世?周洪化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平钱、有大、小两种版式,小钱多见光背文,大钱背文可见“工”、“户”字。 货币通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折十数等,背有汉文记局,新满文记局或满汉文记局。通宝 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折十大钱两种。按背文可分满文钱,满汉文钱。 通宝 清正宗雍正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记局满文记20字。雍正钱形态工整,规格统一,可见雍正钱法之严谨。通宝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穿左满文“宝”字,穿右铸各局名。通宝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穿左满文“宝”字,穿右记局名19字。少数可见星月纹及记地或吉祥汉字。 通宝 清宣宗道光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背多满文记局、或有星、月纹及记地记年记值汉字。 通宝 清文宗咸丰年间(公元年)铸,钱文宋、楷、隶三体,直读,平钱。背文为满文各宝局名。此钱制作简陋,形制混杂,粗者多而精者罕。重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当四、当五、当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满文记局,穿上下汉文记值。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公元年)铸。钱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有平钱、当五、当十等。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 历代钱币速记&西周& 铜贝、& 春秋& 晋:空首布& 战国& 齐:齐刀、齐圆钱三种& 燕:明刀、针首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两十四铢、、文信、长安、半两& 楚:印子金、连布、殊布当十、蚁鼻钱& 赵: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直刀、圆钱& 韩:锐角布,方足布& 魏:、方足布、圆钱& 中山:大尖首刀& 东周:东周圆钱、东周方足布& 西周:西周圆钱& 西汉& 高祖(刘邦)&前206~前195&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惠帝(刘盈)&前194~前188& 少帝(刘恭)&前187~前184&八铢半两& 少帝(刘弘)&前183~前180&五分钱()& 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四铢半两& 景帝(刘启)&前156~前141& 武帝(刘彻)&前140~前87&三铢、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废帝(刘弗贺)前74& 宣帝(刘询)&前73~前49&、& 元帝(刘大)&前48~前33&& 成帝(刘骜)&前32~前7& 哀帝(刘欣)&前6~公元1& 平帝(刘刊)&公元1~公元6& (刘婴)公元6~公元8& 新& 王莽&9~20&、货布、布泉、货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大布黄千)& 更始帝(刘玄)&21-23&更始五铢、& 公孙述& 、铁五铢& 东汉& 光武帝(刘秀)&23~57&& 明帝(刘庄)&58~75&五铢& 章帝()&76~87&五铢& 和帝(刘肇)&88~105&五铢& 殇帝(刘隆)&106~106&五铢& 安帝(刘佑)&107~125&五铢& 少帝(刘懿)&125&五铢& 顺帝(刘保)&126~144&五铢& 冲帝(刘炳)&144~145&五铢& 质帝(刘缵)&146~146&五铢& 桓帝(刘志)&147~167&五铢& 灵帝(刘宏)&168~189&五铢、中平四出五铢& 废帝(刘辨)&189& 献帝(刘协)&190~220&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魏& 文帝(曹丕)&220~226& 明帝(曹睿)&227~239&魏五铢& 齐王(曹芳)&240~254&魏五铢& 高贵乡公&254~260& 元帝(曹奂)&260~265& 吴& 大帝(孙权)&222~252&、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会稽王(孙亮)&252~258& 景帝(孙休)&258~264& 末帝(孙皓)&264~280& 蜀& 昭烈帝(刘备)&221~223&蜀五铢、、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223~263&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西晋& 武帝(司马炎)&265~290& 惠帝(司马衷)&290~306&西晋五铢& 怀帝(司马炽)&306~313& 愍帝(司马邺)&313~316& 东晋& 元帝(司马睿)&317~322& 明帝(司马绍)&322~325&沈充造“沈郎五铢”& 成帝(司马衍)&325~342& 康帝(司马岳)&342~344& 穆帝(司马聃)&344~361& 哀帝(司马丕)&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372~396& 安帝(司马德宗)&396~418& 恭帝(司马德文)&418~420& 后赵& 石勒铸:丰货& 成汉& 李寿铸:汉兴& 北凉& 沮渠蒙逊铸:凉造新泉& 夏& 赫连勃勃铸:& 宋& 武帝(刘裕)&420~422& 少帝(刘义符)&422~424& 文帝(刘义隆)&424~453&四铢& 孝武帝(刘骏)&453~464&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前废帝(刘子业)465&永光、景和&两铢、永光& 明帝(刘阈)&465~472& 后废帝(刘昱)&472~477& 顺帝(刘准)&477~479& 南齐& 高帝(萧道成)&479~482& 武帝(萧赜)&482~493&刘悛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明帝(萧鸾)&493~498& 东昏侯(萧宝卷)&498~501& 和帝(萧宝融)&501~502& 梁& 武帝(萧衍)&502~549&、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 简文帝(萧纲)&549~551& 元帝(萧绎)&552~554& 敬帝(萧方智)&555~557&、& 陈& 武帝(陈霸先)&557~559& 文帝(陈倩)&560~566&天嘉五铢& 废帝(陈伯宗)&567~568& 宣帝(陈顼)&569~582&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583~589& 北魏& 道武帝(拓跋?)&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409~423& 太武帝(拓跋寿)&423~452& 文成帝(拓跋睿)&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466~471& 孝文帝(元宏)&471~499&太和五铢& 宣武帝(元恪)&500~515&永平五铢& 孝明帝(元诩)&516~528& 孝庄帝(元子攸)&527~530&永安五铢& 长广王(元晔)&530-531& 节闵帝(元恭)&531& 安定王(元朗)&531~532& 孝武帝(元修)&532~534&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534~550&小样永安五铢& 西魏& 文帝(元宝炬)&535~551&大统五铢& 废(元钦)&551~554& 恭帝(元廓)&554~557& 北齐& 文宣帝(高洋)&549~559&常平五铢& 废帝(高殷)&559~560& 孝昭帝(高演)&560~561& 武成帝(高湛)&561~564& 后主(高纬)&564~577& 幼主(高恒)&577&承光&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557&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557~560& 武帝(宇文邕)&560~578&永通万国、北周布泉& 宣帝()&578~579& 静帝(宇文衍)&579~581& 隋& 文帝(杨坚)&581~604&置样五铢、五铢白钱、隋五铢& 炀帝(杨广)&604~617&隋五铢& 恭帝(杨侑)&617~618& 唐& 高祖(李渊)&618~626&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626~649&开元通宝& 高宗(李治)&649~683&开元通宝、乾封泉宝& 中宗(李显)&684&开元通宝& 睿宗(李旦)&684~690&开元通宝& 则天皇帝&690~705&开元通宝& 玄宗(李隆基)712~756&开元通宝& 肃宗(李亨)&756~762&开元通宝、乾元重宝& 代宗(李豫)&762~779&开元通宝、大历通宝& 德宗(李适)&779~805&开元通宝、建中通宝& 顺宗(李诵)&805&开元通宝& 宪宗(李纯)&805~820&开元通宝& 穆宗(李恒)&820~824&开元通宝& 敬宗(李湛)&824~827&开元通宝& 文宗(李昂)&827~840&开元通宝& 武宗(李炎)&840~846&开元通宝、通宝背有: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种,为各铸地州名。& 宣宗(李忱)&846~859&开元通宝& 懿宗(李?)&859~873&开元通宝、咸通玄宝& 僖宗(李儇)&873~888&开元通宝& 昭宗(李晔)&888~904&开元通宝& 哀宗(李祝)&904~907&开元通宝& 史思明&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后梁& 太祖(朱全忠)&907~910&开平元宝& 末帝(朱友贞)&911~923& 后唐& 庄宗(李存?)&923~926& 明宗(李嗣源)&926~934&天成元宝& 闵帝(李从厚)&934~935& 后晋& 高祖(石敬塘)&936~944&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944~947& 后汉& 高祖(刘知远)&947~948&汉元通宝& 隐帝(刘承佑)&948~951& 后周& 太祖(郭威)&951~954&周元通宝& 世宗(柴荣)&954~960& 刘仁恭&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前蜀&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 南唐& 唐国通宝、、、、南唐开元& 南汉& 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蜀铸& 、大蜀通宝& 闽& 开元通宝背闽、福铅钱、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吴越& 铅开元& 楚& 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北宋& 太祖(赵匡胤)&960~976&宋元通宝& 太宗(赵光义)&976-997&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真宗(赵恒)&998~1022&咸平元宝、、、、天僖通宝& 仁宗(赵祯)&&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神宗(赵顼)&&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 哲宗(赵煦)&&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徽宗(赵佶)&&、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钦宗(赵桓)&&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李顺& 、& 南宋& 高宗(赵构)&&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眷)&&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 光宗(赵敦)&&绍熙元宝、& 宁宗(赵扩)&&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 理宗(赵昀)&&、、圣宋重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基)&&咸淳元宝、& 恭宗(赵显)&1275& 端宗(赵显)&& 帝丙(赵丙)&& 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907~926&、& 太宗(耶律?光)&926~947&& 世宗(耶律阮)&947~951&& 穆宗(耶律?)&951~969&& 景宗(耶律贤)&969~982&& 圣宗(耶律隆绪)&982~1031&统和通宝&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通宝、& 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西夏文福圣宝钱& 惠宗(李秉常)&&西夏文、& 崇宗(李乾顺)&&西夏文、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仁宗(李仁孝)&&西夏文、天盛、& 桓宗(李纯佑)&&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顺顼)&&& 献宗(李?旺)&& 末帝&& 金& 太祖(完颜阿骨打)&& 太宗(完颜晟)&&天辅通宝& 熙宗(完颜dan)&&、元宝、& 海陵王(完颜亮)&&正隆通宝& 世宗(完颜雍)&&大定通宝& 章宗(完颜景)&&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卫绍王(完颜永济)&&、& 宣宗(完颜洵)&&、通宝& 哀宗(完颜守绪)&& 末帝&(完颜承麟)& 伪齐刘豫& 、通宝、重宝& 元& 世祖(忽必烈)&&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成宗(铁穆耳)&&元贞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武宗(海山)&&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国宝&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剌)&&延佑元宝、通宝& 泰定帝(也孙贴木儿)&&、通宝、大元至治& 天顺帝()&1328&泰定通宝、元宝& 文宗(图贴睦尔)&& 明宗()&& 宁宗(懿麟质班)&1332& 顺帝(妥欢贴睦尔)&&至元通宝、、之宝& 元末义军& 大周&张士诚&1353&天佑通宝& 大宋&韩林儿&1355&龙凤通宝& 天完&徐寿辉&1358&天启通宝、& 汉&陈友谅&1360&大义通宝& 吴王&朱元璋&大中通宝& 明& 太祖(朱元璋)&&洪武通宝& ?帝(朱允?)&& 成祖(朱棣)&&永乐通宝& 仁宗(朱高炽)&1425&& 宣宗(朱瞻基)&&宣德通宝& 英宗(朱祁镇)&& 景宗(朱祁钰)&& 英宗(朱祁镇)&& 宪宗(朱见深)&& 孝宗(朱佑堂)&&弘治通宝&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璁)&&嘉靖通宝& 穆宗(朱载厚)&&& 神宗(朱翊钧)&&万历通宝& 光宗(朱常洛)&1620&泰昌通宝& 熹宗(朱由校)&&天启通宝& 毅宗(朱由检)&&崇祯通宝& 李自成& & 张献忠、孙可望& 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南明& 弘光通宝、、、、兴朝通宝& 三藩& 、、洪化通宝、& 清& 太祖(努尔哈赤)&&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太宗(皇太极)&&天聪汉钱& 世祖(福临)&&顺治通宝& 圣祖(玄烨)&&康熙通宝& 世宗(胤?)&&雍正通宝& 高宗(弘历)&&乾隆通宝& 仁宗(?琰)&&嘉庆通宝& 宣宗(?宁)&&道光通宝& 文宗(奕伫)&&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穆宗(载淳)&&同治通宝、重宝& 德宗(载?)&&光绪通宝、重宝& (溥仪)&&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49:00
贡献光荣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