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局(.cn/wapPhone)
& & 黄金水道,美丽航工;问道江河,红勇当歌。
& & 他如朝夕相伴的钻杆,仰天入地、志存高远,掘进不息、战斗不止。那矗立水面、高耸云霄的一端,是他攀登丈量的人生标杆;那深潜水底、掘进磐石的一端,是他攻坚克难的雄心壮志。&
& & 李红勇,男,汉族,1966年1月出生,***党员,工程师。1982年12月进入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工作,现任第一工程处长、项目经理。三十多年来,他以整治内河航道、维护长江航道畅通为使命,主持或参与了长江、乌江、清江、湄公河等近百处碍航滩险的航道整治,为长江黄金水道、山区河流以及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 李红勇长期从事航道工程施工,致力于水下钻孔爆破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逐步成长为业内知名的水下钻爆专家,成为长江水下钻孔炸礁品牌技术的代言人,是新时期实干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的杰出代表。近年来,李红勇先后荣获重庆市“劳动模范”、“劳动创新奖章”、“优秀***员”,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高规格的荣誉称号。&
& & 作为项目经理、生产一线负责人等多种角色的李红勇,他刻苦钻研,始终致力发展爆破施工技术;他创新不辍,始终致力改进钻爆施工装备;他严谨细致,始终致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他以身作则,始终致力建设和谐团队。在李红勇身上,集中体现了5个方面的崇高精神和宝贵品质,这就是:&
& & 苦干实干、忘我拼搏的奉献精神;
& &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理念;
& & 崇尚科学、精细管理的严谨作风;
& & 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团队意识;
& & 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无私品质。
&实干成就梦想 奉献绽放人生&
&--记李红勇苦干实干、忘我拼博的奉献精神&
&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当今中国的广泛共识,又是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但是,梦想之旅从来都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要成就梦想,离不开苦干实干。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位善于寻梦、敢于追梦、致力圆梦的航道先锋----李红勇。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航道整治生产的第一线,为圆长江安全畅通和内河水运兴盛之梦而忘我拼搏、竭力奉献。&
亲水近水 寻梦长江&
& & 李红勇出生在长江上游的一个滨江小城--丰都。枕着汽笛涛声入眠、伴着川江号子长大的李红勇,孩提时代就怀揣着做一个“水手”的梦想。尤其是看着船家商贾在近乎原始的长江上飘摇颠簸、险象环生,他和伙伴们就期待着长江巨轮的到来,憧憬着百舸争流的繁荣。&
& & 1982年12月,李红勇来到长江航道,成为一名航道整治工人,从此开始了他的寻梦人生。刚参加工作,长江航道就遇上了云阳鸡扒子大滑坡,在长江航运面临断航的危急时刻,李红勇和师傅们一起冲到了战斗的最前线,当起了爆破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水下爆破技术十分落后,激流滩险几乎都采用“裸爆法”施工,危险大,风险高。在汹涌澎湃,水流湍急的险滩上,凭着初出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李红勇与工友们一道,每天站在颠簸的小木船里,重复搬动比他身体还重的炸药包,一次一次地投入到翻滚的江水中。在李红勇与师傅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消除了陡坎水,降低了大流速,消除了长江航道断航的危险。&
& & 这是李红勇第一次参加航道整治,第一次参与炸礁施工,由此对相伴一生的工作性质有了清晰认识。他明白,水下炸礁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每一声炮声都是与大自然的较量。但他知道,炸礁、疏浚是在为长江行船铺筑安全畅通之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此,他就像一根金色的钻杆,深深地扎进了航道,李红勇将赖以谋生的职业变成了不懈追求的事业。&
苦干实干 追梦之行&
& & 李红勇学历不高,参加工作时只有高中文化,但是他敏学不辍、求学不止,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他很快就掌握了水下爆破技术和相关的航道整治知识。同事们都知道,李红勇有一个数十年如一日的好习惯,那就是书本、电脑随身带,走到哪学到哪,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将施工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都做成笔记,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了“真功夫”、“硬功夫”。&
& & 长期与不同类型的船舶机械、挖掘机、钻机、空压机打交道,在轰隆作响的钻爆船、挖泥船上,李红勇迎着机声起、伴着机声眠,多年的历练,逐步练就了“声诊”的绝活。在钻爆施工中,李红勇但凡听到钻机钻进的声响,就能判断钻孔过程是否正常。&
& & 作为工程一处的负责人,李红勇总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做示范、带队伍,工作中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挺身而出的身影。“水下炸礁往往地处激流滩险,临水作业,爆破施工,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每次都是李红勇带头,走在最前面。”炮工班长冉从义给我们讲述了一次他的亲身经历。1989年,在涪陵乌江口中槽航道工程施工中,作业人员正在围堰内部进行陆上钻孔和挖运石渣作业。此时,围堰一角突然大量渗水,随时都有溃堤的危险。危急时刻,作为施工员的李红勇第一个跳进了围堰,他一边组织施工人员抢运堵漏材料,一边搬运沙袋参与堵漏。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涌水堵住了,但李红勇从头到脚浑身湿透,泥浆贱满全身,已然看不清衣服的原色。&
& &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总是和大家一起战斗在一线,发生任何险情总是第一个冲出来。” 1998年,长江礁石子滩水下钻爆施工中出现惊魂一幕。当时,操舟艇正在进行抛浮筒作业,突然,因流速太大且自身动力不足,操舟艇顺流横在钻爆船船头。“如果操舟艇钻到钻爆船底,肯定船毁人亡。”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这一幕,现在已是“钻探3号”钻爆船船长的李军仍然心有余悸!
& & 在施救过程中,李红勇带领两名职工登上了操舟艇。此时,操舟艇船尾挂在钻探船的主缆上,船体严重倾斜、危在旦夕,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但自身难保,而且还可能造成上游助拖船翻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红勇冷静指挥操舟艇上的船员解掉拖船钢缆,操舟艇从钻爆船船头侧面滑过,李红勇一把抓住钻爆船横缆,被眼疾手快的工友成功拖上了钻爆船,其他两名职工也在落水后被救起。&
& & 在长达两年的湄公河航道整治施工中,施工船的每一次调遣都牵挂着李红勇的心。日,在楠累河口滩,“工程121”钻爆船触礁了,李红勇迅即连夜赶到事故现场。此时,机舱破损严重,江水已完全淹没机舱,情况十分糟糕!“快,马上堵漏抽水,迅速撤卸机舱电机和各种电器元件进行烘干处理!” 李红勇带人下舱通宵堵漏,第二天天刚亮,又带人赶到另一条掉了螺旋桨的工程船上,通过压船头重新恢复螺旋桨,一直忙到傍晚。此时,距离事发时间已经一天一夜,李红勇却一直未合眼。&
& & 工程一处的职工都知道,他们的“李头儿”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无论是前期的踏勘、过程的管理,还是后期的验收,他都亲历亲为、精益求精。&
& & “他对工程质量控制的特别严格。”虽然工程一处有分管技术的领导,但每一次爆破方案、定位展布、水深测图,扫床架搭设,李红勇都会亲自过问,仔细研究,生怕哪个细节出现疏漏。&
& & 与李红勇共事了20多年的李军也有类似感受,他说:“每到一个新的工地,在船舶定位后,他都会和船长一起检查船舶布缆,这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 & “他的实干精神,可不得了。”“长鹰2号”船长赵平说,在2006年斗笠子滩清点阶段,为了提高工效、确保清点准确,李红勇常常是白天带队进行爆破施工,夜间又在挖泥船指挥清点作业,经常一干就是通宵。&
& & 2013年酷暑季节,李红勇和他的团队首次进入长江二级支流--涪江施工。100m长、30m宽的船队需要辗转长江、嘉陵江,然后进入涪江工地,这也是大型拖轮船队第一次进入涪江。尽管正值汛期、水位较高,但沿途需经过多处急、窄、浅、险航段,重庆地区最富经验的船长也没有必胜把握。&
& & 李红勇又一次站了出来,亲自踏勘重点滩险,向嘉陵江上富有经验的老船长多次咨询,对嘉陵江多年水位、重点滩段最低通航水位反复查证,然后制订了缜密、合理的船舶调遣方案。整个往返调遣过程中,李红勇坚持驻守船舶、靠前指挥,在经过连续3轮的调遣后,所有船舶、人员都平安抵达了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的涪江工地。那一刻,工地附近的老百姓奔走相告、集群围观。因为,一湾窄窄的涪江,还从来不曾出现过这样大的船队!看着江边兴奋的人们,李红勇默默走进船舱,他已经开始思考抢水位、赶工期的施工方案了。&
& & “他不仅是钻爆技术高手,更是设备管理专家,有些设备的性能,我都没有他熟悉。”刚到工程一处工作的设备主管杨旭杰惭愧地说。工程一处新造船舶、新购机械设备,李红勇都要参与方案论证和设备技术方案的设计讨论,他对本处船舶和机械设备的基本性能了如指掌,每次船机设备进厂,无论是修理方案、报价,李红勇都要一条一条仔细审查,使设备能以最优的价格得到最好的修理。
忘我拼博 圆梦之路&
& &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十多年的苦干实干、忘我拼搏,李红勇从一个寂寂无名的爆破工,成长为鼎鼎有名的水下钻爆专家、化身为平安长江“守护神”、担任了跨出国门的“交通使者”。
& & 三十多年来,李红勇主持或参与的水下爆破施工项目“遍地开花”,类型多种多样,航道整治、码头港池、过江管线、泵房取水头、大桥基坑、水工桩基……,数不胜数;技术创新屡获突破,大流速钻爆、高水位施工、近距离爆破屡创佳绩,钻爆深度越来越大,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环保爆破技术越来越成熟,科技成果屡见不鲜,近年来,李红勇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专利 2项,国家级工法3 项。因为李红勇和他的团队,水下钻爆已成为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的核心技术,是该局在同行业领先的核心品牌;因为李红勇和他的团队,重庆市爆破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已视之为水下爆破的“领军力量”,每当有重大疑难工程项目时,总会对这支队伍委以重任。&
& & 李红勇始终扎根长江航道整治一线,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处处险滩被治理,一块块礁石被炸除,桀骜不驯的江水被归顺,险象环生的航道在拓宽。三十多年倾情守护长江,李红勇的施工足迹遍布长江全线。在长江下游,李红勇参与了应急清淤工程、太子矶、拦江矶航道整治等6个钻爆施工项目,有力地服务了下游深水航道建设;在长江中游,李红勇参与了道人矶、界牌航道整治等2处水下工程项目,为湾多、水浅、善变的中游航道赢得了一寸难得的水深;在上游,李红勇参与了兰巴段、兰叙段、三峡工程、叙泸段、泸渝段、三峡库区及变动回水区等一大批航道整治和炸礁工程,自此,长江航道全面建成高等级航道,万吨级船队通达重庆,三级航道延伸至宜宾,李红勇奉献了太多心血。&
& & 贸易有壁垒,技术无国界。长江航道积累的整治工程技术,被应用到了被喻为“外交工程”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2002年3月,李红勇率领他的团队走出国门,来到横贯中、老、缅、泰4国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工程任务包括各类滩险16个,整治航道里程330公里。这是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第一次成建制地安排基层单位走出国门,迤逦神秘的湄公河风光让初出国门的职工兴奋不已。但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环绕在身边的重重困难:施工装备欠缺,工况险恶,安全风险巨大,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补给不畅。李红勇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改造设备、精心策划,科学施工、努力规避风险,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如期完工,给这项动用“总理基金”的外交项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外国专家为长江航道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彻底折服了,纷纷向李红勇伸出大拇指,连连赞叹“NO.1、NO.1、重庆ok”。2003年5月,李红勇被国家交通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先进个人”称号,他的团队被上级授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项目部。如今畅通的澜沧江-湄公河航运,记住了这支来自山城重庆、来自长江航道的“交通使者”。
走近身边的劳模----李红勇系列报道二
创新成习惯 追求无止境&
&----记李红勇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 & 说到创新,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素有“内河水下爆破专家”之称的李红勇身上,就有着一股子“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从事水下航道整治30多年来,他勇于开拓,尊崇创新,以创新为目标,以创新为习惯,以创新求发展,用坚实的足迹放飞了他在水下钻爆领域的梦想,展现了新时期长江航道建设者的卓越风姿。&
设备改造--数他“有心人”
& & 传统的水下钻爆施工是一项高风险、低效率并以人力劳动为主的重体力生产作业。为提高水下钻爆的机械化水平和技术含量,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李红勇从革新钻机设备着手,开启了他在水下钻爆领域的创新之路。&
& &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李红勇率队在长江螃蟹碛、礁石子进行钻爆施工。一天,他发现钻架卷扬机如果提升了套管,就不能同时提升钻杆,影响了施工效率。于是,李红勇动起了脑筋,尝试在钻机上加装1台钻架卷扬机,一下就解决了套管、钻杆不能同时提升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他又在钻爆船设立了套管牵引提头装置,解决了激流河段施工套管不易稳定的难题,提高了水下钻孔定位的准确度。&
& & 有了这几次成功的尝试,李红勇对改良钻机更加用心。在航道炸礁整治施工中,作业人员常年在钻机平台上风吹日晒、锤敲人扳,环境艰苦,耗时费力,李红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06年,借钻机升级换代之际,他找来机务人员和钻探人员共商方案,在钻机上设置操作室,实现了对钻机的集中操作控制,让钻探工有了遮风挡雨的工作空间。 & & 为了减轻钻探工的劳动强度,他琢磨、研究着,四处求师问教,到钻机生产厂沟通探讨,提出采用机械手拆卸钻具,率先在国内水上钻机实现机械自动拆卸方式;为了解决潜孔钻孔套管穿越覆盖层难题,在钻机下部***套管夹持器的思路,并绘制出了草图。通过反复的制作、修改、***、调试,这项实用新型装置,最终得以实现,大幅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 & 和李红勇一道长期与钻机打交道的钻探班班长李平介绍,李红勇在钻爆机械上的贡献不只是开展了多项技改,在推动钻爆船钻机机型的升级换代上,同样功不可没。这些年,李红勇时刻关注、跟踪钻探机械的最新发展,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钻爆船钻机设备实现了从岩心钻机到低风压、中风压潜孔钻机,再到高风压液压潜孔钻机的升级换代。特别是与钻机生产商合作开发的SWDW--165型钻机,至今保持着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 项目攻坚--敢揽“瓷器活”&
& & 1999年12月,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进入通航前下游泄水箱涵施工的关键阶段。这时,工程业主--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发现,必须对近在咫尺且已完工的箱涵口实施水下爆破开挖。这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施工任务,业主虽然联系了多家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国内顶尖施工单位,但谁也没能力揽下这个难度大、风险高的“瓷器活”,工程建设陷入困局。&
& & 困难面前,李红勇站了出来。在临近箱涵出口5米的距离进行控制爆破,意味着对泄水箱涵及临时封堵门的设计水击波压力安全值不得高于0.06MPa,形象地说,相当于常人用手指戳破一张白纸的力度。对李红勇来说,一半是信心,一半是压力。他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找来技术人员商讨施工方案,反复试验,然后创造性地设计了水下气泡维幕装置进行防护,采用分层爆破、延时毫秒控制爆破技术,有效降低了水击波压力,这样既成功实施了水下泄流槽的爆破开挖,又保证了三峡永久船闸泄水箱涵的安全,为三峡永久船闸的按时通航扫除了最后一道阻碍。李红勇的成功为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赢得了重要声誉,苛刻的工程业主给予了该局通报表扬,在同期参与建设的数百个国内一流施工单位中,这样的褒奖实属不易!&
& & 2013年,重庆市重点工程--果园港集装箱码头工程开港在即,但码头前沿港池水深不足,将阻碍大吃水船舶靠泊,又一道近距离控制爆破的施工难题交到了李红勇面前。&
& & 这一次,爆破点与刚建成的的高桩码头距离之间,最近的不过5米!在超高难度的挑战面前,一些常年跟李红勇打拼的职工也犯起了“嘀咕”。面对业主的期盼,为了单位的荣誉,李红勇再一次挺身而出。他仔细察看现场和施工图纸,亲自动手计算并编审方案,准确下达减震措施、孔排距、爆破厚度、装药量、振速等技术参数,通过实施延时爆破、分层爆破、爆破监测等控制手段,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 & 在李红勇身上,这类艺高人胆大、敢于吃螃蟹的事例比比皆是。别人眼中无法完成的任务,他总能凭借无畏的勇气和过硬的技术迎刃而解。在水下钻爆这个特殊的领域,李红勇始终引领行业之先,开创了爆破施工史上的诸多“第一次”。李红勇的助手、项目总工肖山对此如数家珍:&
& & 1996年5月,第一次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上下引航道工程中进行水下钻爆夜间施工;&
& & 1998年11月,第一次在流速超过3.5米/秒的工况条件下,实施礁石子航道钻爆炸礁施工;&
& & 2004年3月,第一次在涪陵新涪码头实施港池码头前沿近距离爆破施工;&
& & 2006年11月,第一次在流速逾4米/秒的工况条件下,对长江上游斗笠子急流滩进行航道整治;&
& & 月,第一次在三峡库区铜娄段实施川江夏季洪水期、高水位、大流速下施工;&
& & 2011年11月,在长江上游碍航物清障工程中,第一次在李家沱跨江大桥下实施近距离钻爆作业……&
& 技术创新--鸣响“冲锋号”&
& & 近年来的项目建设,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李红勇深深地意识到,每一次施工突破、经营突围,靠的都是技术支撑和技术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始终铭刻在他的脑海,成为他的不懈追求,他率队向水下钻爆施工工法及关联技术发起了一连串的冲锋。&
& & 2003年,湄公河龙宋滩,李红勇首创“全断面钻孔,一次起爆”法获得成功,解决了钻爆船在狭窄、浅水河段施工中,因常规单舷钻爆无法完成整个断面爆破的难题。&
& & 2010年,在长江下游拦江矶炸礁工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多钻爆船平行施工同步爆破法”施工,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加快了工程进度。&
& & 在施工实践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李红勇和他的团队开始总结、提炼日渐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把“会做”变成“会写”,提炼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成果。2007年,李红勇围绕山区河流水下钻孔爆破技术,主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他率领团队一边开展技术总结,一边依托在建项目开展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反复的总结论证。2009年10月,他主持编撰的《山区河流水下钻孔爆破施工工法》成为国家级工法;2013年3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内河航道整治技术的专利空白。&
& & 随着沿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快速建设,水下钻爆施工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工况环境。2008年起,李红勇和他的团队结合即将实施的长江三峡库区的航道炸礁工程,前瞻性地选题开展了《复杂环境下的炸礁工程爆破技术研究》、《航道炸礁工程减少清底爆破措施研究》,这两项研究成果双双获得中国水运行业建设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为开展城区复杂环境的航道施工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 水下钻爆与开挖等工艺紧密相联,为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李红勇积极推进钻爆下游工序--水下开挖、扫床等关联技术的创新。2011年8月,他主持开展的《适用于急流水域的水下液压抓斗》研究再次申报成为国家发明专利,《激流河段碇泊硬式扫床施工工法》获交通运输部一级工法。&
& & 在高产、优出技术创新成果的同时,李红勇呕心沥血、砚田笔耕,积极开展学术论著。近年来,他主持编撰了《水下钻爆作业指导书》、《水下裸露爆破作业指导书》,撰写了《长江太子矶水道中段航道炸礁工程洪水期高水位施工技术措施探讨》、《控制爆破技术在库区炸礁施工中的应用》等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为水下钻爆技术进步贡献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
& 绿色施工--铭贴“环保签”&
& & 水下钻爆涉及燃油、能源消耗,涉及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在一边要建设发展,一边要低炭环保两大时代命题的交织中,李红勇一直在致力寻找最佳的结合点、着力点。他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绿色施工、环保施工,以环境“小代价”换取航运“大效益”。&
& & 2003年,在湄公河改善工程实施之际,受西方国家控制的湄委会,出于自身政治目的的需要,想方设法阻扰中国政府实施的这项援外工程,希望以此削弱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其中,湄委会的一个重要的借口,就是大规模施工将对湄公河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为此,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不得不制订了极其严格并经中、老、缅、泰等四国政府共同签署的《环评报告》,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
& & 这也是李红勇从事航道整治工程二十多年来年,第一次全面感受到环保施工的挑战。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国际纠纷,影响工程进展。为此,李红勇领导下的工程项目部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护方案,他们编印了环保施工“顺口溜”,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填埋,废油全部带回国内处理,严格按设计要求弃渣,对岸边野生动物打锣驱赶,对水中鱼类进行小炮“提醒”,生活设施全部从国内自带,不动当地“一草一木”。爆破施工的全过程,外国专家都摄像跟踪,在没有发现任何漂浮的鱼类时,他们不得不叹服中国施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给予了高度好评。&
& & 为降低施工能耗,李红勇组织轮机人员试验和使用燃油添加剂。“工程302”钻爆船轮机长蒋自东对当时的试验记忆犹新。他说,2009年,在重钢环保搬迁码头施工中,李红勇拉来了一箱燃油添加剂,找到他一起做试验。他们一起称燃油、量油箱,通过同工况记时、记量的燃油消耗对比,印证了燃油添加剂的节能性。自此,李红勇向各船舶大力推广应用。据统计,这项节能新材料的使用,大约降低燃油消耗3-5%,减少了碳排放。&
& & 30多年一路追寻、披荆斩棘,秉持着创新的理念,在水下钻爆的世界里,李红勇“问在前、想在前、干在前、变在前”,他不断开发着自身的潜能,也开创着水下爆破施工这一领域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
走近身边的劳模----李红勇系列报道三
追求丝毫的精度 杜绝分秒的误差
----记李红勇崇尚科学、精细管理的严谨作风&
作为一名工程负责人,李红勇做事严谨是出了名的。在他的思想观念里,追求完美是他一生信仰。特别是爆破施工这一危险极大的行业,1%的失误都可能带来100%的失败,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多年来,李红勇扎根施工生产一线,科学分析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用自己严谨细致的作风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米的挑战&
1米,也就是大多数人大跨一步的距离。很难想象,这么近的距离,并且在外界有干扰的情况下,李红勇和他的团队硬是实现了在两排炮孔间的再次钻孔。要知道,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爆填埋在岩石里的炸药,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是1998年冬天,“钻探3号”钻爆船在川江上游的礁石子滩进行爆破施工,李红勇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当晚完成了5排水下钻孔后,一条冒雾航行的客船在施工外的航道上抛锚,钩住了“钻探3号”的过江沉链,钻爆船对口缆因瞬间受力过大断缆,造成已经装好炸药的5排炮孔全部成了“瞎炮”。&
这5排“瞎炮”成了压在李红勇心中的一块“巨石”。如果放弃处理“瞎炮”区域,挖泥船将无法开挖,形成浅区,工程无法完成;进行处理,万一船舶定位不准、钻孔打歪,意外引爆“瞎炮”,后果不堪设想!&
凭借此前的施工经验,李红勇的脑子在飞快地旋转,试图能找到一个操作性、安全性兼备的办法。通过反复思考,李红勇决定,在5排“瞎炮”的间隔之间再钻3排炮孔,新钻炮孔的孔位与“瞎炮”孔位错开布置,以此引爆“瞎炮”。这种做法看上去可行,但是难度和危险都相当大,特别是现有钻孔和“瞎炮”之间的距离只有1米,必须保证钻爆船不能移位、钻孔不能打斜。风险虽大,但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李红勇决定集全船之力“火中取栗”。他安排专人上岸,用全站仪随时测量船位;李红勇自己则带领技术人员守在钻台上,指挥每一个钻孔的垂直、匀速钻进,确保不偏不倚。&
“船头向河心绞10厘米,船尾向岸边绞10 厘米,钻机再移5厘米……”李红勇在钻台上不停地发出指令,眼睛死死盯着钻杆不放,深怕出现任何偏差。全船职工的神经都紧绷着,不敢有半点疏忽。
1个、2个、3个……,终于,在李红勇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3排新钻孔在5排老钻孔的“夹缝”中完成。随着他的一声指令,起爆!新老钻孔全部引爆,成功了,全船职工欢呼雀跃!顷刻间,成功的喜悦消融了冬日的严寒,困扰职工多日的紧张情绪顿时消于无形。&
“李红勇做到了,用他纯熟的专业技术和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征服了许多施工难题,我们都服了他”。时隔多年,炮工班班长冉丛义仍然感慨不已。&
100%的放心&
“爆破工作就好比在炸药边跳舞,不能容忍一丝一毫的差错,这既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中的亲人负责。”这是李红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李红勇刚参加工作就被安排在爆破岗位,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炸药,三十多年下来,李红勇对各类炸药的性能都了如指掌。每当有人问他害不害怕时?他总是坚定地说:“既怕又不怕!”就其原因,他说,“怕,是担心船上***品出事必将船毁人亡;不怕,是只要每一个职工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就能100%的放心,就不会有问题。”“细心”二字说来简单,做起来难。李红勇这个七尺男儿,做事的细心源于他多年的坚持。&
在对***品的管理上,李红勇真正是一丝不苟、严之又严。他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内河钻爆施工的特点,亲自带队制定了《钻爆船安全管理制度》、《爆破安全操作规程》、《***品领用存放管理制度》、《工程船主要危险源告知牌》等一大批制度、规程,在制度上确保规范管理、有序操作。随着科技的进步,李红勇在常规的“人防”基础上,更加注重“技防”措施,在内河率先为本处所有的钻爆船舶添置了专业的炸药库、雷管箱,专门用于存放炸药、雷管,同时还在库房四周***了红外线监控装置和红外报警装置,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品管理的危险系数,为船员职工增添了安全保障。
0.5米的效益&
水下炸礁工程较之于陆上工程,最大的难点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稍有疏忽,施工成本就会大幅增加。在长江拦江矶航道炸礁工程施工中,对0.5米的超深控制,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点。&
长江拦江矶航道炸礁工程位于长江下游,炸礁工程量46万立方米,是长江航道整治史上单滩工程量最大的水下炸礁工程。工程开工前,李红勇和几个技术员一起,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设计资料和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试图找到降低成本的关键控制点。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细呢,只要能完成施工任务不就行了吗?”。李红勇没有作声。但此后的施工进程,让这个年轻人明白了他们的“李头儿”细致分析和周密计划,对工程成本控制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李红勇得知,拦江矶外礁曾在1997年进行过炸礁施工,平均爆破层只有2米。考虑到现有设备状况,李红勇分别进行了水下钻爆超深1米、1.5米的分区试爆。此后的开挖过程中,李红勇发现,1米和1.5米超深区的爆破开挖效果几乎一样。这其中相差的0.5米的超深,就是降低成本关键点。少钻0.5米,既可以节约相应的油料、炸药和辅材,还可以缩短工期。&
此后的拦江矶施工,李红勇通过他的精细化管理和方案的不断优化,不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节约炸药近70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5万元。&
40天获新生&
“长鹭1号”从“颓废”到“新生”,只用了40天。在这40天里,它经历了一次“大手术”。&
“长鹭1号”是一艘钻爆船,在海上施工2年后,“长鹭1号”回到了内河,重新交给了工程一处使用。看到船的那一刻,工程一处的职工都惊呆了。这还是以前所见的那艘船吗?怎么锈迹斑斑、面目全非了呢?钻机无法正常使用、钻台和甲板锈损严重、锚机故障无力……,这一连串的问题让职工们纳闷、疑惑。特别是液压系统和钻机都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全船不得不处于停摆状态。对于一向爱船如家的李红勇来说,就甭提多心疼了。
李红勇陷入了沉思,他说,“我们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的‘家当’本就不多,这还是一条最新的钻爆船,一定要让‘长鹭1号’赶快动起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李红勇召集机务、物资、钻探、甲板等多个工种,对“长鹭1号”进行系统“会诊”,他们一致同意,利用40天时间,对船体、钻台进行铲锈、挖补、油漆等面上的工作,对钻机发动机、空压机、液压管路进行修理更换。李红勇也没闲着,他认真研究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追踪联系冷却器厂家,牵头制定修复方案,对机舱液原有的压冷却器进行了更换,增大了冷却面积。与此同时,他们尊重科学,不盲目,不蛮干,专门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上船指导修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红勇的带领下,经过40天的修理,“长鹭1号”内外焕然一新,重获“新生”,迅即投入到三峡库尾炸礁工程的施工,解决了钻爆船不够用的燃眉之急。
1厘米的较真&
在航道整治炸礁工程爆破清渣后,炸礁深度不允许超设计底高,并采取硬式扫床验收,这就意味着所有水深测点都必须低于设计底高,那怕高出1厘米,也不能通过扫床验收。
在炸礁工程的最后清点阶段,因为测点差几厘米,仍然需要补钻、补挖。为此,一些职工不理解,认为差几厘米不会对船舶航行造成影响,扫床验收也可能扫过;为几个浅点重复施工,投入大,产出低,“豆腐盘成了肉价钱”。这时,平素性格温和的李红勇变得非常严厉。他说,“航道整治炸礁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有丝毫侥幸,差1厘米,船舶就有可能触礁划舱,我们决不能为了自己的方便和小利,让船舶航行留下安全隐患!”。
李红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30多年的航道整治生涯里,在完成的众多滩险炸礁工程施工中,他一定会在清点阶段亲自指挥钻爆船补钻,监督挖泥船清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现场督战。三十多年来,他主持的整治炸礁工程项目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工程质量优良,多次被上级行业主管部门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勤奋做人,严谨做事,成了李红勇一生的追求。
走近身边的劳模----李红勇系列报道四
熔铸精品团队 携创辉煌事业&
---- 记李红勇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团队意识&
& & “小溪只能泛起小小的浪花,大海才能迸发出惊涛骇浪。”李红勇常说,“我们工程一处的每个职工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之所以能够完成好每一次任务、迎接每一次挑战,靠的是我们团队智慧和力量。”李红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 带领团队敢担当&
& & “有他在,职工就有主心骨!”这是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听到工程一处职工对李红勇众口一词的评价。
& & 湄公河桀骜不驯、险象环生,河道两岸的丛林里毒蛇出没、毒虫肆虐,秀丽的景色下蕴藏着无限杀机。初进湄公河,李红勇就意识到这里不同于内河,恶劣的自然环境将可能给职工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查阅资料、走访了解的基础上,李红勇对可能发生的疾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然后在云南当地高价聘请了1名专职随船医生,为职工提供医疗保障。&
& & “花点小钱保证兄弟们的健康,值得!”谈及聘请医生这事,李红勇说,“当时还有不少人反对,认为这是在浪费钱。”&
& & 果不其然!2003年的一天中午,技术员祖敏被毒蜂蛰了,不到2分钟就昏迷不醒。时间就是生命。李红勇马上叫来随船的医生实施急救,但是,打完解毒针后的祖敏依旧处于昏迷状态。怎么办?送到岸上最近的医院要一天半时间,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 & 李红勇眉头紧锁,“再打一针试试,可能毒性太深了。”&
& & “可是解毒针本身也有毒性,其医理就是以毒攻毒,万一过量的话,后果也很严重。”随船医生说。
& & 李红勇沉吟了一下,“现在这种情况,什么办法都只有一试,你只管打,出了事我负责!”第二针解毒药打了下去,李红勇和所有在场的人都捏了一把冷汗。大约过了半小时,奇迹出现了,祖敏慢慢有了意识,渐渐清醒过来。&
& & 有事我负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才能在危急关头做出的果敢决定。李红勇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决定,心里仍然有些后怕,“如果再打一针导致情况恶化的话,我肯定难辞其咎。但是如果放弃一搏,情况或许更糟糕。”&
& &“是李红勇的沉着与担当拯救了我的生命。”十多年后,技术员祖敏回忆起当年的湄公河历险,仍然感触良多。&
& & 在面对职工个人的生死考验时,李红勇敢于担当;在带领职工与汹滩恶水抗争时,李红勇同样敢于担当。&
& & 斗笠子是川江上游的著名枯水滩,弯大,滩汹,流速4米/秒以上。一天早晨,天刚微亮,工程一处的交通船到钻爆船接船员。由于水急泡大,交通船在靠近钻爆船的一瞬间,船头斜横在钻爆船船头的过江锚链上,船体严重倾斜,船翻人亡的事故随时可能发生!
& & 见此情景,跟随交通船的李红勇一边高声指挥交通船上的人员赶紧攀上钻爆船,一边要求钻爆船上的值班人员“快松锚链”。这时,交通船船长贾廷坤从大副手上抢过舵盘,紧急回舵归顺船位。由于处置得当,交通船很快脱离了险境。此时,职工们发现,刚刚乱作一团的交通船上,只剩下在船头指挥的李红勇、驾驶室的船长、机舱的轮机长和吓呆了的大副。多年以后,已经退休的贾廷坤船长感慨万分,“一个人是否敢于担当,只有在危难时刻才看得清楚,如果当时没有李红勇冷静指挥,船可能就真的翻沉了。”&
& &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越是困难时候,越是和大家战斗在一起,出现险情总是第一个冲出来。”船长李军动情地说,“有他的身体力行和敢于担当,我们大家都有了干劲。”
&&& 融入团队树典范&
& & “那就是李红勇!”循着船长李军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个穿着橘红色工装,正在轰鸣钻机旁忙碌的背影。
& & 初到工地,这一幕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李红勇身为工程一处的负责人,怎么和一般职工没有区别呢?“他就这样!在职工面前从没有架子,在工作时他就是团队里的普通一员,用实际行动带领着、影响着工程一处这个团队。”在和工程一处党支部书记冉华桥的交谈中,我们渐渐得到了***。&
& & “李红勇对汛期船舶安全总是看得重、抓得紧。”设备主管罗晓洪说。&
& & 每年长江洪水期,李红勇总是最忙碌的人,洪峰期间他坚持留守船舶和兄弟们一起值班、一同坚守,从未间断。走访中,我们看发现在工程一处的主力船舶上,都有李红勇的卧具。
& & “在船上我心里才有底。”问及李红勇为何如此坚守?李红勇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习惯了,与兄弟们在一起,心里踏实,保证人员、船舶安全是我份内的职责。”
& & 2013年8月,在合川涪江铁路大桥桥墩基槽开挖施工中,适逢重庆持续高温,船舶甲板温度高达60℃。面对酷暑高热、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等诸多挑战,李红勇作为项目负责人,一方面统筹调度设备、物资,合理组织工程施工;另一方面积极调动技术力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高温劳动防护,保证职工健康。通过努力,在短短1个月内提前完成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施工任务。&
& & “李红勇叮嘱后勤管理人员为职工购买了防暑降温药品和饮料。”在极端高温天气下抢工期,那样的酷热天气和进度压力让人窒息,李红勇坚持与职工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如果没有精心的施工安排、始终如一的现场守候,恐怕施工难以如期完成。&
& & 许多职工聊起与李红勇共事的经历,纷纷赞叹不已,“有时候我们的思想有所动摇,但看到他的干劲、冲劲,就能提起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榜样!”
&& 培养团队聚众志
& &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李红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正是这样的理念,李红勇带出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作风严谨、敢打硬仗的职工团队。&
& & 李红勇对他的技术团队要求极严。施工方案他一定亲自审核,测量图纸他一定亲自过目,施工开工展布他一定亲自参与,每次定位、测量、清点,工程过程他都心中有数。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严格的管理,他的技术团队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安全等级事故。&
& &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引领未来。李红勇十分注重团队中青年职工的培养,希望每个青年职工都能发展成为一岗多能的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此,他大力倡导“一体化”管理理念,推行青年技术人员轮岗锻炼制度,要求每个新进单位的青年职工到相关岗位轮流学习3个月,等到熟悉上一个岗位的基本流程后,才调动到下一个岗位继续学习锻炼。&
& & “这样的做法打破了工种界限,有利技术人员全方位的发展,有利于全能型技术团队的培养。”李红勇非常注意青年人的技术指导,无论是施工方案、QC成果还是技术论文,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一一审稿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尽快的成长。技术员付海涛说到李红勇这种培养青年人才的方式很是认可,“因为我也是受益者嘛。”
& & 在走访中,我们看到,工程一处船舶干净整洁,设备性能优良可靠。设备主管罗晓洪告诉我们,“李红勇十分重视培育职工自己修理设备的能力。”
& & 2012年3月下旬,正在三峡两坝间施工的“长鹰2号”钻爆船吊机中心轴承出现故障,必须停工修理,这使本就非常紧张的施工雪上加霜!联系厂家之后,李红勇得知,无论是邀请日本专家来华指导修理,还是原装配件的采购运输,周期都很漫长,修理费用也十分昂贵。能不能自主修理呢?中心轴承是日本原装,要保证自重达250吨的吊机中心轴承座附属装置与中心轴承的装配间隙达到+0.13毫米,既无任何技术资料可查,又无经验可借鉴,怎么办?
& & 摆在李红勇面前的问题很棘手!但他没有退缩,经过研究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他带领董明、张建勇等一批机务骨干查资料、定方案,从轴承订购、材质化验、数据采样、图纸设计、轴承加工到热处理,他们硬是一环一环地攻克了技术难题。5月上旬,李红勇和他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对吊机轴承的修复,全部修理费用还不到日本专家来华检查费用的一半。通过3个月的试运行检验,效果很好!&
& & 多年来,李红勇作为个体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都在快速进步。同时,他还带领着工程一处整个团队取得进步。这是我们在走访工程中极其深刻的体会。
&& 关怀团队贴人心&
& & 在工作上,李红勇严谨务实,对职工要求很严格;生活中,李红勇对职工关怀备至,是职工公认的贴心人。&
& & “我的职工们都在为工作打拼,都在支持我的工作,大家既是朝夕相处的伙伴,又是生活中的朋友,力所能及地给大家多一些关心,是我这个头儿应该做的。”谈到关怀职工,李红勇总是很动情。&
& & 工作之余,李红勇喜欢和职工们拉拉家常,问问家里人的身体,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叮嘱青年职工的婚恋。每年春节,李红勇都要亲自带队,为每条船送去年货,工程一处的负责人也都分散到各个施工点与职工共渡新春佳节,与职工心连心、面对面,使团队凝聚力得到增强。
& & 李红勇十分注重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他常说,“工程一处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掉队”。
& & 2010年,职工付大玲3岁的儿子患上了白血病。李红勇得知此事后,主动将其作为自己的联系对象,多次为付大玲送上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为其调整工作岗位,让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李红勇组织了职工捐款,呼吁两级工会提供帮扶。2013年春,在孩子病情逐步稳定后,付大玲主动提出放弃两级工会的定期帮扶。谈到李红勇对这个家庭的帮助,付大玲有表达不完的感谢之情。
& & 对于职工的健康,李红勇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重。2014年1月,在库区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的职工赵小雄咳嗽厉害,李红勇知道后,特意调整工作,安排车辆送赵小雄去医院看病。平素健康的赵小雄有些大意,只作了常规性检查,开了点药又回到了船上。几天之后,赵小雄咳嗽越发厉害,并在痰中发现了血丝,李红勇亲自把赵小雄送到重庆主城的大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肺癌。谈到此事,李红勇自责痛心,心疼不已。&
& & “正是李红勇这种行事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工程一处的职工有担当、善作为,彼此间团结支持、互帮互助,好似数十个李红勇抱团在一起的感觉。”党支部书记冉华桥介绍的一件事,让笔者深有感触。2014年2月,得知职工冒朝海的妻子癌症复发,平日里的朝夕相处的“哥们”约定,去医院探望“冒嫂”时,特意把自己的妻子带上,让她们一起陪陪患病的“冒嫂”。在一帮女人家长里短地聊天时,一帮“哥们”悄悄把冒朝海带出了病房,陪“冒哥”喝茶、解压。平日里工作岗位上的和谐互助,被移植到了宁静肃穆的病房,给了“冒哥”、“冒嫂”莫大的安慰。
走近身边的劳模----李红勇系列报道五
耕耘造就精彩 无私方成楷模&
----记李红勇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无私品质&
& & 有一种行动叫忘我付出,有一种精神是默默奉献;有一种情操彰显淡泊名利,有一种人生成就典范楷模。在领导、同事和家人眼中,李红勇始终在追求这样无私无悔却又淡定精彩的人生。
&&& 一张特殊的考勤表
& & 汽车疾驰在华灯初放的大街上,透过车窗,街道两侧的大红灯笼照亮了夜空。但是,车内的气氛却沉闷而压抑,谁也没有开口,谁也不愿开口。&
& & 时间回转到1个小时前,妻子唐霞与李红勇的一席对话。&
& &“又走,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完年再走不行吗?”。“在哪里过年都一样,家里有你照料,工地更需要我,职工都在工地上”。“你一年在家的日子没几天,现在又刚好春节,你今年就留在家里过吧”。“我在家的日子不少了,今年比较特殊,年后我争取回家陪你们几天”。“每一次、每一年都特殊,现在你才成了家里的‘特殊客人’,你走,走啊!”
& & 就这样,在妻子的不舍、挽留和埋怨声中,作为项目经理和工程一处处长的李红勇,在这个年味儿已浓的傍晚,终究还是踏上了返回工地的路途。年年的“狡辩”,让妻子唐霞陷入了沉思。从那天开始,唐霞用年历制作成了一张特殊的“考勤表”,以便记录李红勇在家的日子,也记录着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在这张考勤表中,李红勇在家的日子被打上了红圈,凭着同为航道人对丈夫的理解,那些原本只在家停留半天或者短短几个小时的日子,也被唐霞酌情地打上了红圈。即使这样,一年下来,当唐霞翻开年历本,细数李红勇一年来在家的时间,也不过只有早出晚归的36天!&
& & 看着这张特殊的考勤表,唐霞的心里酸酸的,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 & 面对这样“铁证”,李红勇的心中其实早已没有了“狡辩”。他明白,自己在工地、在职工那里的考勤越多,对家人的亏欠就越多。&
& & 正是这样的付出,李红勇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了一片、融为了一体,成了职工的知心人、好兄弟。曾经四处打工的临时 工--程为才感慨地说,“李红勇的为人让人佩服,我敢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他这样的。”&
& & 对于家人的亏欠,李红勇在琢磨他的弥补之法。他对妻子说,等他退休后,要带着家人游遍中国,将曾经的空白涂满幸福的颜色。“我在等待这一天早日到来”,唐霞满怀憧憬。
&&& 一封推却荣誉的来信&
& & 面对荣誉,有的人是“既争又创”,有的却是“既推又让”。李红勇坚决地选择了后者。每一次先进评选,组织推荐的是他,而最大的推却也来自于他。&
& & 2009年,在获悉单位领导将以他为典型,开展“外学郑启湘、内学李红勇”的先进示范活动后,远在工地施工的李红勇第一时间给单位主要领导打***,并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推却。他在信中写道,“这些年来,只是干了自己应该干的本职工作,尽了应尽的职责”,“思来想去,感到个人真没有啥突出的业绩”,“集体的荣誉,个人享有,感到愧对”,“低调做人、潜心做事是我的准则和追求”。同时,他表示,“自己常年从事危险因素较多的水下爆破施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都容易出问题,可能影响单位的外在形象”。为单位长远发展考量,李红勇建议领导选一个年轻有为、具有奉献精神的技术干部或中层干部为榜样,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稳定性,利于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
& & 常年在汹滩恶水上打拼,李红勇不曾退缩;终日与炸药雷管为伴,李红勇不曾退缩;多少次面对技术难题和复杂工况,李红勇也不曾退缩。但是,在面对上级给予的荣誉时,李红勇却“诚惶诚恐”,成了一名“胆小鬼”,一拒再拒。
&& 一个对自我要求严苛的人&
& & 作为多年的劳模先进,不管何时何地,李红勇从不搞特殊,不占集体便宜。前几年,各级组织都安排了关心关爱劳模先进的学习考察及疗养机会,而李红勇却总是以工作走不开为由,多次拒绝。直至2012年,经过单位领导的反复劝说,并协助他安排好了外出期间的各项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弥补对妻子的亏欠,李红勇才带上妻子参加了到泰国的疗休养活动,这也是结婚二十多年来,他和妻子屈指可数的单独相处时光。泰国疗休养回来后,李红勇主动要求扣去出差期间的考勤和绩效。在李红勇的思想观念里,“疗养就是休息,休息就不应该有绩效”。
& &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李红勇对自己要求同样非常严格。因公在外,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要谢绝公车单独接送。近的,就乘公交;远点,能坐火车他绝不乘飞机;不管目的地陌生或熟悉,他都宁愿自己麻烦,近乎“呆板”地勤俭节约。根据惯例,每年春节期间,工程一处处领导都要各自负责一个项目,陪同留守在工地的职工过年。2010年春节临近,时任党支部书记邹锋考虑到李红勇正好在重庆参加单位的工作会,打算让李红勇留在重庆过节,顺便陪陪家人。李红勇执意推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重庆最远的安庆拦江矶工地。春运期间,火车票非常紧张,他毅然选择了站着去工地,经过辗转武汉、安庆,年三十的傍晚,当职工们准备吃年夜饭时,顶着漫天雪花的李红勇出现在大家面前,那一刻,职工们心中无不流淌着感动的暖流。
&&& 一个被单位和职工需要的“万能替身”&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就在长江,在长江航道”,这是李红勇最常说的一句话。
& & 坚守着这个梦想,李红勇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变成了业内知名的水下钻爆专家。渐渐地,一些单位和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高薪聘请,但是李红勇却不为所动,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航道梦想”。李红勇一直在基层一线,风险大,工作艰苦,家庭困难多,其间有多次可以进行工作调动的机会,但每当领导找他谈心,希望将他调到相对轻松一些的岗位时,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 & 从事水下爆破工作三十多年,李红勇从一名普通的爆破工成为项目负责人。不管职务如何升迁,荣誉如何堆积,他的精神内核和工作作风都没有改变,他永远都是“长”在一线的那个普通工人,是所有职工最敬重的好兄弟、好大哥。他把一切精力,一切荣誉,都归给了集体,融入了集体。每当差炮工时,加工、装药、连线,他是能手;钻工缺人时,他就登上钻机,下管、接卸钻具、抡二锤、爬钻架,他是好手;移船定位、人员不够,他又成为水手。工期吃紧,他是现场施工员,蹲守现场和大家昼夜赶工;水下测量,它能驾驶小船,是一名合格的船员。“他是指挥官,也是大家的心中万能替身,看见活儿经常自己上”,项目副经理陈洪说。&
& & “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在三十多年追逐航道梦想的过程中,李红勇拒绝了太多的诱惑,舍弃了太多的自由,一直默默耕耘于航道。在李红勇的心里,航道事业最重,工程项目最重,职工同事最重,勤俭节约最重;在李红勇的世界里,满是航道,满是项目,满是职工,满是责任!
Copyright & .cn版权所有:长江航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