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要发布的就是你们一直都没有找到的玄学修真术。不仅仅你们找不到,几千年来还没有人找到过。除此之外的修真术都是骗人的。 修真操作: 1.站在地上旋转,也就是转圈圈,一直转到头晕目眩,混混浊浊,天昏地暗,长久长久。 2.原地坐下,闭目静心,打坐调息,使呼吸均匀,头脑清澈。 3.以上两步,日复一日的坚持习练。 解释: 这个动作,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中这样说:孰能浊已久静而徐清?意思如下: 浊,就是浑浊,大脑浑浊。清,就是清澈,大脑空明的意思。因为大脑浑浊和大脑空明都是大脑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两者是一样的,都是“不知道”的状态。 为了能够让大脑清空,悟空,古代的人都是通过静坐,面壁等办法来实现,但其实那样的办法根本不能够让人悟空,要想悟空,必须要使用道德经所传授的办法,就是通过旋转,强迫大脑浑浊,达到不知,然后再通过静坐调息使大脑清明,达到悟空。 这个办法原本很清晰的写在道德经里面,但是几千年来也没有人注意过,所以自老子以后,无人能够修仙得道。 比如达摩面壁九年的说法,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是假的。而且历史上很多传说成仙成佛的名人,例如道家南宗创始人紫阳真人,从这里也能够判断出来,他没有成佛。 解释2: 玄这个字。《道德经》中是这样说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旋转呀旋转呀,那是修真之门。 玄这个字,在老子那个时期,其实写起来十分繁琐,不是现在这个玄字,而是一个纯粹的象形符号,象征旋转的一个符号,后人则解释为很多别的含义,所以后来人读简体版道德经也就根本都不懂了。 以上不过是两个提示性的解释。 本贴收徒,愿意拜师的请进。正宗法门,童叟无欺。
楼主发言:23次 发图:0张 | 更多
倒是再添点干货啊!天涯水深,真神假鬼,会有人能知道!倒是说说自己修到那步了?
从这里你们要明白,历代佛道的高人们都是没有得道成佛的,因为他们没有明白我上述的这个方法,我这样判断的原因是,他们如果得道了这个方法的话,他们一定会留下文字,因为这个方法写下来很容易的,为什么除了老子之外,没有人写出来呢?道家的典藏和佛学经典那么多,都没有留下真实的方法,所以他们两个教派的历代高人,可以说都是骗人的。 就是诸葛亮韩信,丘处机王阳明之流,也都是骗人的。
老子的《道德经》,据说创作于公元前700年左右,到了秦朝,大约是公元零年,汉末三国时期,大约是公元300年左右。 在汉末三国时期,玄学是最为流行的,三国演义里的那些名人都是玄学高手。比如司马懿,诸葛亮等人。但是他们其实没有留下修真的绝学,后人寻找了很多年都找不到,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国之后,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时代有一个纨绔子弟,家中有钱,遍访名山大川,耗尽家财,学到了几十种修仙方法,可以这样说,你能够知道的,他都早已经知道,但是他毕竟也没有能够写出我上面的方法来,他也没有成佛,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道教南宗的创始人,紫阳真人。可见,整个道教,都是骗人的,道教后世的弟子都没有一个得道成仙的,所传下来的秘术就更加不值一提
@洒了一地 胡说八道,造业匪浅!!!!!!!!!!!
@洒了一地 胡说八道,造业匪浅!!!!!!!!!!!
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当然不会发生了
面壁与参禅 在佛门中,你们不知道要达到悟空的境界有多难。达摩面壁,以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学习参禅,都是要得到悟空的法门,可是要想通过坐在那里硬参的办法达到悟空根本不可能,所以他们既不能成佛,他们的方法也不能流传。 佛门有一句话这样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就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说的就是空无的境界。佛学中所说的无相,无执,无我,无色,以及六根清净,说的都是这个境界。但是通过佛门传下来的这些方法根本达不到。 而我这个方法,则是十分简洁易行的,通过旋转,强行让大脑浑浊,然后通过浑浊的办法达到清澈空明,可行而且简单。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半信半疑 下士闻道 嗤之以鼻。 在佛学中,什么数树叶,念经,什么净土宗,禅宗,还什么在闹市中修行,都是一塌糊涂。 还什么想定非想定,非非想定之类。 说白了,佛教弟子们就是在寻找那个可行的悟空的法门,一直找不到而已。 总之,在佛门中流传着很多很多技术和做法,这在道家也是一样,紫阳真人没有明白悟空的真正的法门,可是他却是实践过那些没用的法门,他的成就就是,告诉了后人哪些办法是没有用的。这是他的《悟真篇》的唯一的价值所在。他的《悟真篇》说: 。。。。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 炼五芽之气, 服七耀之光, 注想***, 纳清吐浊, 念经持咒, ?水叱符, 叩齿集神, 休妻绝粒, 存神闭息, 运眉间之思, 补脑还精, 习房中之术, 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 注意,这里紫阳真人所给出的修仙方法是不对的。
三国战乱,经过两晋南北朝,统一于隋唐。此时道教已经创教。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登基做了皇帝,于是就开始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秦王李世民登基之后,一方面对他的兄弟心存歉疚,另一方面,也与其他帝王一样,希望修习一种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举国寻找往圣绝学,他的军师徐懋功和魏征大约就是道家出身,此时距离紫阳真人创派也没有几年。但对于道家学派的修仙绝学却是说不上来,对于紫阳真人的真假大约也是含含糊糊。只是听说老子西出函谷关之时,曾经留下的那部绝学《道德经》,但是其实紫阳真人并没有把道德经列入他道家的经典,他也不认为自己是通过道德经修仙得道的。所以此时人们还没有认为道德经是最高绝学,往圣绝学。 可是这部道德五千言李世民应当看过,只能说很可能世面上的不是真本,据说老子的亲传弟子函谷关总兵尹氏后人就生活在长安。家中藏有祖传真本。不知道是哪一个将军贪功心切,抄杀了尹氏满门,夺得了这一部道德经,献给太宗。
结局可想而知,与市面上传抄的道德经没有什么区别,但这终究是真本,太宗于是一定会遍请各地高人,前来参研,希望能够以举国之力破解往圣绝学,而结局一定是没有找到。 这才有三藏西天取经。 大臣们告诉太宗,其实还有一门绝学,佛学,可以试试。于是太宗又遍请各地高僧,开讲佛学,依然无果。 在他请到的高僧之中,有一个人叫做陈玄状的,我这里就是瞎猜测了,不要当真,我想当时大约的情形就是这样。 高僧们奏报太宗说,其实中土流传的佛学不一定对,因为佛学发源于印度,从印度文字翻译成汉文,可能会有错误,佛学原本就深奥,印度本地人都不一定懂,如果翻译本人不懂得话,基本没有办法正确的翻译过来,所以陈玄状认为,中土流传的佛学错误居多,可能没有把绝学继承过来,所以必须要到印度去求取真本。于是,太宗就钦封陈玄状为御弟,作为钦差,前往印度取经,佛号三藏,带领几个保镖护驾和翻译,一路西行。。。。。。
三藏在西行途中花费了两年多,在天竺大雷音寺学习翻译了十多年,当他回归中土之时,已经经过了三四个本科专业时间的研究,无非就是要学到修真的佛门秘术,从历史上看,三藏没有取回真正的东西来,不是说三藏无能,而是说,就是印度也没有这门绝学。他如何能够学到呢。 在《西游记》中,则戏剧的说,三藏在第九十九个灾难时,把一部分真经遗失在河里了。 而三藏之后,据说有很多大师,和尚,成仙成佛的,那都是瞎说而已了。其实释迦牟尼根本没有留下过文字著述,佛学的经典都是别人写的,那些别人又没有成佛,他们怎么能够写出真东西来呢? 其后不久,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求取真经,因为他听说日本人从西天学到了真功夫,佛教禅宗从此传入中国,这也说明,鉴真和尚之前的佛学都是骗人的,否则他去日本干什么。不过这个禅宗也没有给出参禅的真实的法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禅宗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佛,也没有人能够通过参禅修仙得道。。。。。
因此什么《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之类的东西,除了宣扬佛教的信仰之外,根本没有什么真东西可言,既没有能够对人和社会做出正确的理论,也没有给人指出修仙成佛以便体道证道的办法。 北魏时期张伯端到蜀国诸葛亮故地拜访故人,于紫阳洞得高人真传,修仙得道,留下一部修道法门,曰《悟真篇》。在悟真篇中,这位紫阳真人说自己已达一乘,与佛平齐。 注意了,他自己管自己叫做道家,他在留下的著作里说自己与佛平齐,所以佛和道是一个东西。 这就是历史上道教南宗的创始人紫阳真人,而徐懋功和魏征都是他的后世弟子而已。在《悟真篇》中,紫阳真人把古人修仙的法门几乎全部的罗列了出来,他自己也是一一验证,他认为都不对。也就是说,你们所知道的那学法门都是不对的,可以到他的悟真篇中去验看。可是呢,紫阳真人又没有说出一个正确的法门来,到底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真传,他说他不能写出来,只能留待有缘人,。。。。。
其实不懂得人还以为他真的已经成佛成仙,只有懂得《道德经》的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他是假的,他的悟真篇也是故弄玄虚而已,压根就没有写出绝学来。 而如果你真的看懂了道德经了,你也就能够分辨出来,历史上很多名人自称自己得道成仙,都是假的。。。。。 也就是说,自老子以来,还没有人能够成佛。可是佛又怎么样那,佛学中没有这个法门,其实释迦牟尼一个字都没有流传下来。。。。。 直到多年以前,马王堆汉墓被发掘。发现了一部帛书《道德经》。为什么帛书如此被看重呢? 因为,在古代,老子那个时期,写东西都是写在竹签上,一个章节就是几个竹签编制在一起。九九八十一章,就是八十一卷竹签,这些竹签没有顺序,统统放在一个大筐里,后来的人也就看不出来顺序了,这就是《道德经》各个章节没有顺序,很混乱的原因。 但是帛书则是八十一章都写在一张布上,是有顺序的,因此帛书比流传的版本要可靠一些。可笑的是,《悟真篇》的作者紫阳真人把他的那些狗屁诗词也弄的乱七八糟胡乱不堪,说是学习《道德经》的做法,各个章节混乱起来,其实人家《道德经》不是故意混乱的,而是没有办法,可笑这个紫阳真人连这一点都不懂还说自己与佛平齐。 如果你已经看懂了《道德经》了,那么帛书对你也就不重要了,如果你如此看重帛书《道德经》版本,只能说明,你还不懂得《道德经》,还觉得有一个真本隐藏着秘密,据说当时台湾的黄老学派传人也来到北京参研这个版本,这让我们了解到,在大陆和台湾,也没有一个人看懂了道德经,,,,,, 古往今来。。。。。 所以你们听到那些传言,说当代或者近代什么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学者成了什么圣人了,还什么国学大师之类,都是胡扯。
再说玄门易术。 你们大家都知道,无论什么神奇的玄门易术,要读懂和通晓,必须要有一门基本功,那就是要通玄,就是这里的修仙术。如果那些玄门大师没有得到这个悟空的法门,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他的算命也罢,奇门异术也罢,就一定是假的,不管你是什么阴阳大师也好,太极高手也好,少林高僧也好,你没有这个基本功,你就必定是在骗人。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就算是传说中的武功绝学,气功绝学,也一样要把这个参禅悟空入定作为最高学问和入门基础。 更加可笑的是,就是南宗创始人也没有说什么道家筑基,奇经八脉,大小周天,这后世的妖魔鬼怪却整出什么大小周天来。
继续讲呀~
楼主,好自为之。谤法业障很大。
转来转去头晕眼花,万事不知,六亲不认
老师请继续
\(☆o☆)/楼主太厉害了,我就喜欢静静的看你装逼~
【玄】 玄学,这个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没有明白。但是你理解了道德经之后就一目了然了。 玄在今天的含义是一种颜色。墨黑的,叫做玄色。很模糊这么一个颜色。这是经过了上千年的变迁才有的含义,在古代不是这个含义。 玄这个字,在《道德经》中,倒是可以用恍惚这个词来代替。也可以用混沌这个词。例如: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但这些含义,都是引申出来的,都是从旋转、眩晕的含义中引申出来。 万事万物发生于恍惚之中,发生于玄。老子曰: 玄?之门,是为天地根。与混沌的用法相同。 恍惚与空无,与禅,都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发现了禅宗和佛的真实的含义。在佛那里,根本没有传下一个可行的确定的修真方法,即使后来的禅宗,也没有修真成功的人,原因就是,参禅和悟空的操作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禅,参什么呢?禅宗自己不知道。他不说自己是在参悟无,他们不敢这样说,他们只好叫做参禅,在那里参呀参呀,不知道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神奇的东西,当然也没有发生过。 悟空,无空,参悟无, 上面两个方法就是佛家一宗的根本的方法。这个方法与恍惚的区别在于:悟空和参禅是在参悟一个对象,但是恍惚却没有对象。恍惚的意思是大脑自己达到恍惚,不是对面的对象达到恍惚。 恍惚的方法要求修道的人放弃知的功能。没有对象也没有认识----处于一个混沌的无知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没有认识和对象的区分。 所以达摩面壁九年,最终也没有传下一个修道的方法,寺院里根本就没有高人。六祖禅师传下的也不过就是参悟空一术,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所谓:“所相非相” 所谓:“想定非非想定” 所谓“数树叶” 。。。 。。。 在佛学经典里,这样的方法很多,但是都不对,都是他们瞎猜的方法,也没有造就过一个悟道成功的人。 在道家这里也大致情形相同,他们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参悟什么,什么内丹外丹,金丹,总之除了胡说八道什么都没有。虽然道家后来也把《道德经》奉为至高经典,但是没有人能够读懂它,也没有一个人真的从《道德经》这里获得了顿悟成功的经历。所以他们对于《道德经》,敬畏有之,却是不敢妄言。 他们没有一个人敢于说,恍惚之术,就是修真的绝学。 而这里的恍惚之术,就是浑浊,旋转----孰能浊已久静而徐清? 修真的具体操作。如静坐。闭上眼睛。让头脑达到恍恍惚惚,无知状态。不是无,不是空,就是什么也不知道。而在静坐期间,要做到不想像,不思考,不听,不触摸。关闭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各种信息,要没有情感,无喜无忧,清静自然----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历代高僧大德都曾经使用过静坐面壁悟空的办法,可是他们根本达不到,你们自己去试上一试也就明白了,要是那么容易达到上述的目标,寺院中还不是有很多人都成佛了。就是很难。而我们《道德经》中的这个办法,旋转,能够让大脑强行浑浊,这个你一想就明白,强迫性质的,所以这样悟空反而很容易。 这里的关键是:不知。感觉自己进入了混沌恍惚状态。 调节呼吸,是为了大脑从浑浊混乱的状态归于宁静和空明。 调息的目的是均匀而意识不到,不影响恍惚状态。可以气沉丹田,或者意守其他什么地方,都可以----但是“不知”这个状态要求不意守任何东西,仅仅意守混沌无知。 这里你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大脑混乱浑浊就是不知的状态,与清空大脑是一个意思,而大脑空明空无也是大脑处于不知的状态,浑浊和空无两者是一样的。通过浊而达到静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人在静守的时候总是希望在恍惚之中看到某种神奇的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神奇的境界,这就又错了,其实修仙也罢,修佛也罢,悟空也罢,真正的目标是清空头脑,清空了头脑之后,一切就都达到了。所以真实的感触,不是什么神奇古怪的幻觉,而就是空明空无而已----灵魂因为脱离了一切,所以就达到了飞升的幻觉。 这个状态又是死亡状态,说人死后是什么样的,当然你真的死了你就不知道了,此时你则可以知道。庄子这样说,夏虫不可语冰也,夏天的虫子到冬天就死了,所以他不知道他死后的样子,冰他是理解不了的。 在这个过程,你又可以用“虚”“静”“死”“无知”“恍惚”“混沌”来形容,其实在修道的过程中,这些都是一回事儿。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什么叫恍惚呢? 就是大脑一片空寂,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感觉恍恍惚惚,不是知道,也不是不知道。不是空无,也不是非空无----什么也意识不到,仅仅就是恍恍惚惚。 老子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所谓的上述恍惚状态,是理解《道德经》的又一关键所在。因为旋转,浑浊的结果,正好就是大脑的恍恍惚惚。 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也就是说,老子的道德经,出处就是这个晃兮忽兮。 在这里,老子为你们描述的“道”的真实的样子: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摸之不得。” 这就好像是空气那样的东西,老子叫做上善若水,无色无味无形,这与佛学中的无相是一个意思。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老子在为你描述那个“旋转、浑浊、天昏地暗、空无、恍惚”。这个东西就是道。 “无装之装,无物之象,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这一切,都是在描述那个《旋转》,你经过旋转过程时的那个天昏地暗。
声明一下,我这里是在做学问,对于佛道两家的信仰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评论,无所谓诋毁。也不是什么***。他们是假的就是假的,来不得半点虚伪与奉承,否则岂不是误人子弟。 至于说装逼云云,其实我这里第一帖就把方法拿出来了,明知道你们看了也不信,可是不信又怎样,没有缘分而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明白,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嗤之以鼻等等。 也许,某个经过长期寻找的人,他基本读了很多佛道的法门之后,才知道我这个方法的可贵之处。 佛道本一家,他们的起点不同,但是他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空无。
今天可是来收徒的,说了那么多,楼主也没说是何门何派,师承何方。这样大家怎么敢拜你为师哦~拜师能学到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无知,可怜。
好,我去试试!
@洒了一地 楼主用您慧眼看看后山人行不?
@洒了一地
楼主对道德经恍惚解释很好!本人研习道德经时,悟为道动之内景!
整部《道德经》都是在“谈玄说妙”,凡是不清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解译《道德经》的,都是在故弄玄虚。玄”即是道教的“道”,所以道家也称之为“玄门”。《道德经》五千言所诠释的就是一个“玄”字。 《道德经》是各种经典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级宝典。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吗,但《道德经》犹在《易经》之上。《易经》的核心是阴阳、太极,《道德经》中所讲的是混沌无极。而《易经》中的太极,是由《道德经》中的混沌无极得到的,太极和混沌是相同的东西,在《道德经》中被称作是太一,道,玄等,在《易经》中就是它的最高的顶点----太极。对于把《易经》奉为群经之首的人,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了解道家思想。
老子《道德经》全文共约五千字,并分为八十一章。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纲领。凡是解译《道德经》者,若是解错第一章的内容,其整部《道德经》的解译必定全错;若是第一章的内容解释不清,而讲著《道德经》的,也只不过是在滥竽充数而已。《道德经》的关键突破口在第一章。第一章的内容搞不明白,其余八十章免谈。 老子讲的道是天之道,天之道以玄来诠释,故名玄。 我们旋转,旋转,让天地陷入一片混沌,浑浊,天玄地黄,天昏地暗,这就是无极,混沌。 在老子这里还叫做恍惚,湛兮似或存。 混沌无极就是玄。所谓“混沌”,就是混然一体,混合一体,混容为一体。 无极就是无所向,没有极向。 混沌者一切皆是, 无极者一切皆非。无极者。 无极于对立矛盾; 混沌者,混沌所有的对立矛盾。 有与无是对立矛盾的,“无”是一个极向,“有”是一个极向,对于“有无”来说的无极就是“无无也无有”;对于“有无”来说的混沌就是“是无也是有”。阴与阳是对立矛盾的,阳是极,阴是极,无极就是不阴不阳,不是阴也不是阳,非阴也非阳;混沌则“即是阴也是阳”。 有无与阴阳是什么关系呢?有无就是阴阳,修道的人在观感上有所不同,所取得名称也不相同,如此而已。 而当我们旋转,达到浑浊、混沌,当我们静心参悟,达到空明澄澈,那个浑浊就是有,就是阳,那个清明澄澈就是无,就是阴。 孰能浊已久静而徐清? 浊就是混沌,清就是无极。太极。浊就是有,就是万物之母,清就是无,就是天地之宗。“渊呵,似万物之宗”。 浊就是旋转 清就是悟空 两者都是太极,都是玄,都是道。
当我们旋转---- 有与无混沌,即是“有无混合为一体”,“有无混合为一体”即是“不有不无”或“非有非无”。“不有不无”与“非有非无”即是无极。无极于有无,则非无非有,不无不有。非无非有者,是无也是有;不无不有者,即无即有。所以,混沌也是无极,无极也是混沌。 “不无不有”即是有无之间,有无之间才“不无不有”。有无之间为中,中者不偏无也不偏有。不偏有不偏无者为正,是故,两者之间为中,不偏不倚为正。中者必正,正者必于中。 《道德经》第五章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就是“我讲道的言语说的再多,即使多到数字都不能表示的程度,也不如让你守于无极来的方便”。简单的说就是:我讲的千言万语也不过就两个字----守中。 中者,不无不有,即无即有。即是混沌无极。混沌即是大有,何为大有?即有“有”也有“无”,是名大有;无极即是大无,何为大无?无“无”亦无“有”,是名大无。大无者无极,大有者混沌,混沌无极为中,所以,中者为大。中所体现的“有”就是混沌;中所体现的“无”即是无极。以有表现中,为混沌相;以无表现中,为无极相。 这里讲述的“中”,也就是玄,也就是太极。也就是你进行旋转和静心所得到的浊与清。
第 一 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天地万物之始叫做无,天地万物之母叫做有。即使这么大的天地也要以“无”为始,即使再小再多的万物也都要以“有”为母。这就说明,天地万物皆是以有无为始源的,有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天地万物皆不离有无。欲通晓天地万物之道,必从有无入手才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是指常常处于“无”状态;常有,是指常常处于“有”状态。徼,就是终极、归终、边界。 要以常无的状态来观察“无”的奥妙,要以常有的状态来观察“有”的终极。“无”大到极限是怎样的情况呢? “无”大到极限就是无极。“无”本来就与“有”相对,叫做无“有”,但是,还有一个“无”在,还有“无”在就不能说明“无”大到了极限。大到极限的“无”就应该连与“有”相对的“无”都没有。“无有也无无”才是最大的无,这个最大的“无”叫做无极。因此最大的无,必须包含有。所以就有了物极必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有”大到极限是怎样的情况呢?“有”大到极限就是混沌。“有”本来就与“无”相对,只有“有”但没有“无”,无论什么程度的“有”,只要还没有“无”,就不能说明此“有”大到了极限。只有“有无也有有”才是最大极限的“有”。有“有”就有界限(徼),但是,“有”大到了连“无”都有的程度,其界限也就消失了。大到极限的“有”就是“有无也有有”,“有无也有有”就是混沌。混沌者,混沌有无,有无混沌等于最大的无。所以,混沌等于无极。 太大了,不能用有和无来称谓,所以,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大,字之曰道。 “无”的奥妙就是大到纯粹,从而可以无极于一切而混沌一切;“有”的终极就是大到无界限,从而可以混沌一切而无极于一切。 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得出的结论就是无极,这就是静而徐清, “常有,欲以观其徼”发现的就是混沌。无极是无的极限,叫做大无;混沌是有的极限叫做大有。大无等于大有,无极等于混沌;大无即是大有,无极即是混沌。这里就是旋转。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是指混沌和空明,或者有和无,或者阴或阳,即混沌无极。 “同出”是指同时出现于混沌与无极。 “而异名”是指:两者虽然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其实都是玄,都是混沌,都是那个旋转。浊和清是同出而异名的。 “同谓之玄”是说,混沌与无极都是玄。 玄的另外一种叫法就是“中正”,中代表玄,正也代表玄,中也是正,正也是中。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极是玄,混沌也是玄,所以,玄之又玄就是,“无极之又混沌,混沌之又无极”。 就是前面说的,孰能浊已经静而徐清。 玄之又玄是修真的模式。天之道本身就无极于万物的阴阳,所以,每时每刻都混沌着万物的阴阳。混沌万物阴阳的结果就是保证所有万物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是阴阳中和,阴阳中和必须复归无极。所以,不管万物怎么做为,阴阳都是平衡的,在任何时候都是阴阳相加等于无极,这就是混沌复归无极。但前提条件是“无极而混沌”。没有无极决不能给予混沌,没有混沌决不能保证无极。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道就是“玄之又玄”。不玄之又玄不能闻道,不玄之又玄不能悟道,不玄之又玄不能修道,不玄之又玄不能行道。不明白玄之又玄之理,想看懂《道德经》,门都没有!
《道德经》中讲的“大”,是混沌无极之大。非混沌无极之大不为大。无不能为大,有也不能为大。在有而言大,必是混沌;在无而言大,必是无极。 天下一切对立矛盾无非阴阳(有无)。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是什么给予“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中 ”,是混沌无极。 中道是天之道,天的法则就是混沌无极。中是自然的,偏阴或偏阳都是不自然的,不自然的阴阳混沌于中,复归于中之无极。混沌无极决定阴阳平衡,阴阳的平衡是混沌无极决定的。混沌无极是以“中”为根本的法则。 天的法则就是天道,就是玄,就是浑浊,就是清静无为。天道就是中道,中道即是大道;天道是混沌无极之道,混沌无极为大,为中,中者自然,所以大道自然。 “玄”能够尽显天之道的中、正、大、混沌无极、自然……等等特征。 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也就是旋转之义。 所以,以玄和旋转来参悟道,可参悟天道之大,能参悟天道混沌无极,可尽显天道中正,能体现天道自然……,故以玄和旋转参悟道。 因此,天之道也可称为玄,玄也可称为中道、正道、混沌无极之道、大道、自然之道……。 欲归无极必先混沌,打算要悟空就必须要先旋转。 无极即是混沌,清净就是浑浊。混沌也是无极,玄是混沌也是无极。所以,以无极而取混沌,必须玄之又玄;以混沌而复归无极亦必须玄之又玄。中也是玄。是非阴非阳非无非有的中级。 玄之又玄其实就是玄旋转的模式。凭什么混沌阴阳?把阴阳混合于一体,把有无混为一体,就是旋转。 第一章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众”所代表的是“无数形式无数程度的阴阳(有无)”,天地万物形形***的原因就是有无(阴阳)的不同组合有无数种。天道对每一种阴阳组合都在进行着玄之又玄的混沌中和。 所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都是浑浊混沌的中和的趋势。 说,天之道,又似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它是一个平衡阴阳的力。 天道是以“玄之又玄”面对万物,故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是以“玄之又玄”面对一切人。故圣人以百姓为刍狗。
佛 与 道 佛与道是相同的。都是到达空无的境界。在佛学界有所谓悟空面壁法,但是佛学界至今没有一种有效的达到入定悟空的方法,这一点在《道德经》中做到了,就是混沌无极,旋转恍惚的办法。 释迦摩尼佛所说之法,为佛法。佛法为出世间法,成佛者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之中”。也就是达到空无之境,六根清净,无知无识。无欲无色。无相无执。佛把色界与无色界的禅定称为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中以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定”为最高。 道家之最高境界----玄境:以无为而无以为的无极态为最高。达到了佛所说的三界之顶。非想就是无为,非非想就是无以为。非想非非想者无为而无以为。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无为而无以为的无极定----玄境。 “玄境”就是无极定,为道家圣人修行的最高境界。道家圣人修禅定以玄境为顶点。这个顶点就是“无为而无以为”的无极定。这个级别的定力堪称为最。 玄境是至高极点,依此而修禅定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在诸天之巅。 佛的目的是:令众生“了生死、证菩提、觉悟成佛”! 道立基于有无之间的中,以中为道混沌无极。佛是诸法空相; 道混沌无极,而佛法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道讲的“无为”,佛讲“心本无为”。 所以就本质而言,佛就是道。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以前天下人并没有发现这个美是美,现在才发现这个美的美好。当天下人都发现现在的这个美为美的时候,这个恶也已经存在了。都知道现在的这个善为善的时候,这个不善也已经有了。 天道混沌无极,无极于美丑,但又混沌美丑。既然有美的产生,必会补之以“丑”给予混沌中和,以保证美丑混沌复归无极。这种补给,是自然之道给予不自然者的矫正性征伐。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在说明自然玄道对于有为的可道的作用是否定性的。没有相反的对立面,就不能混沌中和复归无极。换句话说就是:天下一切必须是自然的,没有能脱离自然者。因为,天之道永远都是对万物进行着“玄之又玄”的混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与无之间的相互滋生,难与易之间的相互成就,长与短之间的相互显形,高与下之间的相互倾斜,音与声之间的相互和合,前与后之间的相随不离,都是天之道玄之又玄给予这个世界混沌复归无极的作用。 天之道的这种做用是永恒不变的。 有“有”必有“无”来与之混沌, 有“难”必有“易”来与之混沌, 有“长”必有“短”来与之混沌, 有“高”必有“下”来与之混沌, 有“音”必有“声”来与之混沌, 有“前”必有“后”来与之混沌, 其混沌的原则就是恒久不变的天之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之道,混沌而归无极。天之道所处的是无极之事,所以,圣人效仿天道也处无极之事,无极者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以为乃真无为也,所以,无为之事即是无极之事。无极之事就是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就是以无极而混沌,以混沌复归无极。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 三 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心之所乱,欲之所使。天下盗抢纷争,欲为罪魁祸首。所以,不除欲不能清静,不控欲不能避免种种纷争。 治理百姓只能以除其可以产生欲望的条件来控制其欲。 贤,是指才华、才能以及地位。 难得之货,是指难得稀有的东西。这都是令人起欲的条件。 只要去除该起欲的条件,因欲而有的种种乱事就会自然消除。 所以,只要不把才华、才能以及地位等人们所崇尚的东西变得高尚,就可以使人们不去争夺。只要不把稀有难得的东西变的珍贵,就会使人们不去做盗抢之事。要使人们见不到可产生欲念的条件,才能使民心不乱。民心不乱才会天下太平。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治理百姓的办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就是令心无为;实其腹,就是以无为给予充实;弱其志,就是减弱纵欲之志;强其骨,就是强壮朴质无为之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什么是无知无欲?无知,就是不知道什么才是可贵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值得争取的。无知则无欲,无知于可欲之媒,则无欲可发。 要常常使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可以争取的,人们就会因没有可欲之缘而无欲可动。无欲可动,心则不乱。心不乱,种种怪事争端就不会产生。这样保持无知无欲久了,就会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式,即使有智之人面对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也不敢有所妄为,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种情况下去治理所谓的智者也必然是易如反掌。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就是去为了什么也不为了。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盈,即充满,多余。道就是中正,不会有任何多余也永远不会有所穷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渊啊,混沌啊!似万物的本源。这里说的是有,是浑浊。是旋转。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浑浊混沌,就是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切都浑浊在一起。 湛兮,似或存。 太清澈了,清澈空明啊,就好像不存在一样。这里说的是空,是清,是静。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再也没有比混沌更加终极的东西了,所以说:“吾不知谁之子”。这也说明混沌之玄境是老子所悟道的最高境界。吾不知玄是谁之子,我只知道它在象帝之先。所谓“象帝”者,万象之帝也。 在另外一个地方,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大。
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大,字之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这是老子在玄之又玄的状态中,所看到的那个像帝之先。吾不知其谁之子。
千古奇谈,e我喜欢!
明天试试,谢谢楼主。
法不轻传,正法难求。接下来楼主是该收费了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