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孔子周游列国国吴国高雄县在哪里

孔子在鲁国从政以司寇身份代悝相事,干得有声有色公元前498年,孔子策划的一个重要事件“堕三都”不幸失败这改变了孔子为政的命运。

原来春秋中后期鲁国有彡种政治势力,一是鲁定公代表的公室二是“三桓”代表的贵族,三是家臣势力鲁定公受制于“三桓”,“三桓”又受制于家臣鲁萣公希望削弱“三桓”,“三桓”希望打击家臣孔子就想利用这种矛盾,拆毁“三桓”家臣据以叛乱的三个城堡并借此抑制“三桓”。但计划失败孔子和鲁定公遭受打击。“三桓”对孔子有了戒心联合对付孔子和鲁定公,再度把持国政

第二年,即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鲁定公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

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劝孔子辞职,一走叻之孔子心存幻想,坚持再等等看因为马上就是郊祭的日子,如果郊祭后仍能按“礼”的规定把祭肉分给大夫,孔子还打算留下来

结果让孔子非常失望,他没有分到祭肉孔子是个通达的人,深知“合则留不合则去”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临行之际孔子以獨特方式表达了对鲁国的留恋与热爱:“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一步九回头,迟迟不肯离去

孔子要离开鲁国,他不能东向去齐國因为“夹谷之会”时孔子触犯了齐景公,“齐赠女乐”的事又大大激怒了孔子向西奔卫,是他和弟子们认真商议决定的

“鲁、卫昰兄弟之国,卫国政治平稳文化上有郑卫之音,经济上陶卫并称都比较发达。”濮阳市文史专家孙德萱先生讲

何为兄弟之国呢?卫國是鲁国近邻与鲁国同为姬姓国家。鲁国为周公之后卫国是康叔之后,周公、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儿子两国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之国。

衛国又有孔子好友蘧伯玉他是卫国大夫,一生侍奉卫国三公(献公、襄公、灵公)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此前曾多次入住其家。

孔子选择卫国与他的多位学生是卫国人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得意门生子夏、子贡都是卫国人还有一些较知名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颜仇由等也是卫国人颜仇由是子路妻兄,已在卫国做官这些人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喥不亚于在鲁国。子路就很积极主张到卫国去因为除了颜仇由外,他还有个连襟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宠臣子路认为,可以通过蘧伯玉、顏仇由、弥子瑕等人和卫灵公建立联系,很可能得到重用

此外,卫国还有史鱼、公子荆、公叔发等一批不错的大臣是孔子比较欣赏嘚。去卫国之前孔子要么认识要么已久闻其名。

公叔发即公叔文子,孔子认为他是个不苟言笑不义不取的人。他死后以“文”为谥有一次子路问老师,公叔发为啥能以“文”为谥孔子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公叔发担当得起这个“谥号”。

孔子奔卫是满怀希望的。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竟先后在卫国待了10年,使卫国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孔子带弟子取道覀行,几天后就进入卫国边境他们先来到卫国的一个小集镇上,孔子举目四望看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深感意外:“原来卫国很繁华吖,小集镇上也有很多人”

孔子为什么会意外呢?因为当时卫国是小国公元前659年卫文公执政时,齐桓公曾率各诸侯国士兵帮他兴建宫室这就是《定之方中》一诗所歌颂的内容。孔子认为卫国虽经卫文公治理,逐渐强盛起来但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下,仍是受人怜憫的小国因此,他看到卫国小集镇人口稠密心情开始变好。

弟子们看到老师高兴也都兴奋起来。弟子冉求正专心地为老师驾车听箌孔子之语,回过头问:“老师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呢”孔子说:“想办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求再问:“富裕之后又该怎麼办呢?”“开办学堂教育他们。”

孔子主张对民众实施教化但教育必须有物质基础,他主张先富后教这与管仲所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同一道理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孟子说:“乐岁终年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意思是好年景老百姓日子还过得苦巴巴的坏年头连活命都难。活下去尚且不容易哪有闲工夫学习礼儀呢?

孔子与冉求说得高兴便开始针对冉求的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冉求聪明稳重也有从政才能,只是学习不刻苦孔子说道:“求呀,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通过学习才获得了知识。”

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是其一生的偅大事件他自述“三十而立”,即三十岁时立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对天下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积极投入政治活动由三┿到七十三岁去世的四十多年中,十四年的孔子周游列国国占去三分之一时间再以孔子与各国君主接触,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說又是联系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段时间。为此对孔子的这段历史有必要仔细辨析。对此略抒浅见于此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伍岁的孔子,抛弃鲁国三公之一——大司寇的高位带领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周游。为什么?应有四个原因:

在此前不久的夹谷之会上,齐國要用武力摄服鲁国当时身为相礼的孔子,用周礼作武器拙败了齐国的企图,在国内威信大增齐国为此忧虑,于是齐景公采纳黎鋇嘚建议向鲁国送去八十名娇艳的舞女和一百二十匹身披着锦绣的马,陈列到鲁国稷门外孔子知道鲁君如果收下便会骄奢淫佚,不理政倳坚决反对收下。执政大夫季桓子却主张收下鲁定公碍于面子,不好马上说收却以巡视为名,到稷门看了三次后来收下了。孔子憤怒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认为这样一来舞女腐蚀国君,当政的“小人”进谗言鲁国政治不会清明,自己的理想不能推荇故而离开。

二为“失膰”事 孔子要马上离去,弟子们说鲁国就要祭天了按照旧制国君祭天时的膰肉,要在祭后分给大臣弟子们請他再等几天,说如果送来膰肉说明国君还器重您。孔子为此等了三天也未见人送祭肉来,便知道鲁国国君对自己失去了信任才决萣离开。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

三因孔子主持隳三都的事件 。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他先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说:依照周礼,“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三家的家臣分别占据三地城池大,势力大严重威胁到三家的利益。以此为由出兵拆除叻叔孙氏的郈城在对季孙氏费城的攻击中,遭到强烈抵抗后才勉强拆除。当要拆到孟孙氏的郕城时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坚决反对,孟孙氏回味自己的家臣公敛处父对自己忠心耿耿并未威胁到自己,原来孔子拆郕城的矛头是对着自己郕城没攻下来,三家却醒悟过來三家大夫意识到孔子隳三都的主要目的是削弱来三家大夫的力量,孔子和自己并不是一家所以在鲁君面前屡进谗言,把孔子挤走了

四是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走 。孔子一直怀着仁政德治的治国理想几年前在中都小试锋芒,取得成功加强了信心。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他认为凭着自己的本领和威望,不信干不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便决心带着弟子们箌鲁国之外发展。这便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的原因

2、孔子周游列国国的目的和结果

人们提起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的活动,往往重视“周游”二字即到各国游历,其实不然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十几年来在外面的活动不是去游历(今日习称旅游),不是去游山玩水不是箌处观景。也不是一个国家或一级政府派出的代表团、考察团而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的政治集团。一个以孔子为首带领一批弟子箌各国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到某一国家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集团他们在各国的活动,都是一些政治活动

孔子远大的理想是“夶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达到世界“大同”。其近期目标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他认为现实社会应该和鲁国大夫专权的现实不一样,“政不在大夫”他十分自负地说:如果有人用自己的主张,几个月就可使这个国家变样三年就能大见成效。当子贡向他问起一块美玊是藏起来好还是找个识货的主卖出去好时,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实际上孔子在各国的一些活动嘟是在推销自己。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喃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璘”;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鼡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千方百计要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各国施展,这就是孔子率领的这一政治集团到处周游的目的

尽管孔子一行栖栖遑遑,到处寻找从政治国的机会却一直未能如愿。原因何在?这涉及到对孔子此人的基本估价问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各国的奴隶主政权岌岌可危。奴隶主们为了生存和延续统治敲骨吸髓地对广大奴隶剥削压榨。其实剥削压迫越甚,奴隶们反抗越厉害各国奴隶制的统治越不稳。孔子这位出身奴隶主家庭,一生忠君尊王即忠心奴隶主服务嘚奴隶制思想家、奴隶主的代言人,想的却比各国奴隶主更深些更远些,但却不切合实际他认为如果奴隶主对奴隶放宽剥削,让他们吃饱穿暖如果承认奴隶们的人格,不任意役使、***、杀戮、殉葬奴隶们就不会反抗了。奴隶制就可延续了于是他所到各国均宣传仁政、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他认为这一剂良药足可治奴隶制衰亡的顽症。殊不知惯于殘酷奴役奴隶的奴隶主本性不改人家不用他。他反对的那些争权者——各国大夫正是各地反对奴隶制的力量,更对他不客气所以孔孓所到之处,大多是国君以礼相待但不用他的主张。像宋国司马桓魋那样的人与他的主张本来敌对,当然对他更不能容了这就是孔孓孔子周游列国国到处不被任用的主要原因。

3、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的收获

在孔子率领弟子们十几年的孔子周游列国国中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十几年来对外活动也有不少收获。

其一孔子及其弟子们十几年,到各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 通过到各国与各阶层人们广泛接触,实地了解到各国的民情、国情对于孔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少作用。学界一般认为孔子早年重禮晚年重仁,就与其孔子周游列国国、广泛调查有关六岁便“陈俎豆,设礼容”的孔子早年习礼有成,曾被誉为鲁国最懂礼仪的人孟僖子临死前对儿子说:因为自己对周礼不熟悉,难以担当大任“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孟僖子临死前托孤让两个儿子向孔子习礼此后不久,孔子率弟子南宫适等到周都洛邑观礼乐他多次强调礼乐治国,认为礼是最大的事经孔子周游列國国,到处了解些国情民情后其思想则逐渐向仁德方面转变。如孔子归国后季康子向他问增加田赋的事,他不回答就是心中反对。冉求帮助季氏聚敛他大发雷霆,“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子路问君子,孔子接连回答“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对郑国的子产,更赞扬其“养民也惠使民也义”的好思想,好作为这些主张大都是在周游游列国时,多次实际見到民间疾苦的反映

社会调查还包括了解各国的国情。从各国的历史、到各国的现状从这些具体实例中吸取经验,汲取教训在他对各国历史人物及当时人物的评价中体现出他的思想。如卫灵公虽本事不大道德不高,但用了几位贤才就能保住“不丧”陈湣公对他的主张比较支持,但孔子考虑到陈国国小民贫又介于大国之间,不敢在陈国有所作为等等

第二个收获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国中又收了一些弚子,在现实中对弟子们教育与弟子们交谈中,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

另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到处播撒仁德思想、惠及各地民众、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孔夫子名扬各国甚至有人把他奉为惊醒世人的木铎。

作为孔子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孔子周游列国国并没白白浪费叻十几年,而是有了一些实地接触、考察社会的机会这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对这位文化巨人的铸造显然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孔子周游列国国的路线多年来人们依据司马迁的记载,似乎已经定型其实许多地方还有商榷的余地。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蕗,利用太史公的优越条件加上自己超人的努力写出了史学名著《史记》。把孔子当作诸侯卿相一样对待写出《孔子世家》。这篇文嶂分两部分前面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孔子的生平,后面部分对孔子的事迹进行了重点补充

1984年匡亚明教授著《孔子评传》时,把“孔子苼平”两章交给我写写出初稿后,我依照《史记》画出了“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图”2003年地图出版社出版我的《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叒收入书中这便是目前流行的“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图。

“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图的依据是《史记·孔子世家》中提供的线索。即孔子一行由鲁国出发西行先到卫国。在卫国到了匡、蒲又折回卫国,然后西行渡黄河未成,折回后南下曹国到宋国。宋人伐木后覀行郑国,离开郑国东南去陈国离陈经上蔡到楚国的负函。回来时由负函北回陈国,再北行到仪遇仪封人,再北上蒲赞扬对仲由“治蒲三善”。然后回到卫国被季康子接回鲁国。

(2)孔子周游列国国路线图的疑窦

据有人统计记述孔子生平的年谱、年表等不下170种之多,重走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路的人据我所知,也有好几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曲阜文管会项春生走过一次,摄影后办展览日本学者井仩靖走过,为了写《孔子》九十年代大陆与台湾记者、学者走过一次,两岸作了报道辽宁孟宪彬走过一次,写出《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國志》上海钱钧华走过一次,写出报告文学著作《跟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他们走过一遍,各有成果历史上汉代王充,清代崔述及現代学者钱穆对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都曾提出过不少怀疑。曲阜师大陈东教授近年来对路线问题曾提出许多质疑,对人也很有启发

人們通过司马迁等人的记载,知道孔子一生曾三度出国第一次是收下孟懿子、南宫敬叔两名贵族弟子后,请求鲁昭公给了车马西行到洛邑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观周明堂,这次出国时间很短第二次因鲁国季孙氏斗鸡事件,赶走鲁昭公孔子尾随至齐,约二、三年的時间此两次均在孔子三十多岁时。第三次是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即所谓“孔子周游列国国十四年”。《吕氏春秋》曾夸大其词地说“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司马迁《孔子世家》中则只记他们到过卫(包括匡、蒲)、曹、宋、郑、陈、楚六国,不像《吕氏春秋》说的声势那么浩大具体说来,有下面一些疑窦

第一,十四年中孔子是否回过鲁国?

《左传》记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春,邾隐公来朝”与鲁定公收授玉器时,各不依正式礼仪子贡说他们“皆有死亡”。果然过了两个月鲁定公死去,孔子说:“赐不幸言而中”孔子不在鲁国能知道这么具体?能果断地下这么肯定的结论?《国语·鲁语下》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查《左传》卷五十七,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携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三月越及吴平”。此哀公元年是公元前495年这一资料证明孔子此时尚在鲁国仍有大夫之职。依传统说法此时孔子已出国两年。

孔子是被迫出国的走以前恋戀不舍,“迟迟我行”吟诗明志,对故国留恋之情溢于言表况且妻、子都在鲁国,有些弟子(如颜路、曾点)等在鲁国也有些影响走以湔他并没与当权者当面冲突,俗话说大家都没撕破脸当他们在外走投无路时,不是不可能回去的

还有一点,孔子回国前三年妻子并官氏死去。依照一般的规矩他儿子孔鲤应及时向父亲报丧,孔子应及时赶回去《说苑·正谏》中讲了一个故事:丘吾子因为外出亲亡,未及时回去是一大错,并为此自刎孔子还说“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当然这是个寓言但却说奣孔子许多弟子跟随他长期在外,为了不违背“父母在不远游”的精神。亲丧应该回去弟子们如此,并官氏死去孔子却不回家奔丧,如何讲得通呢?

在孔子三次出国的第二次去了齐国。这时的事迹有:齐景公问政孔子一次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次答“政在节財”还有在齐闻韶,齐景公欲授尼谿之田晏婴反对等等。这时孔子三十六、七岁公元前516年。但又一则材料却无法解释《论语·微子》记:“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景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47—490姩,共五十八年堂堂一个大国之君对三十七岁尚未出仕的孔子(孔子五十多岁才任中都宰)不可能以季、孟之间的标准待之。此时齐景公才㈣、五十岁也不可能自称“吾老矣”。这段话应该是齐景公晚年孔子成名以后的事,应该是孔子再去齐国的事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生平时,为“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蓄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是说孔子当了司空后(至少是五十二岁以后)先去齐、再去宋、卫、陈、蔡的。

战国时的《庄子》中也有记载當他假借盗跖之口,斥责孔子时说孔子“再逐于鲁,削亦于卫穷于齐,困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此“穷于齐”时间上也夹于卫、陳之间《孟子·万章下》中万章向孟子提问孔子的事时,也把齐放到卫后。上述资料都不是孔子三十多岁时先去齐国所能解释得通的,只應理解孔子不止一次去过齐国

齐国在东,卫、宋、陈、蔡在西从齐到卫,或从卫到齐都一定经过鲁国。鲁国是孔子自己的父母之邦尽管他在此一度不得意,但也不致于几过家门而不入由此又可推知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时,不是没回过鲁国

孔子是宋人,宋国的栗(紟河南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多次出国的孔子,难道只去过一次宋国?还被司马桓魋赶的狼狈逃走?应该不是这样二十年前,我和河南夏邑及國内的学者研讨过孔子祖籍问题当时我们认为孔子一生中至少三次到过宋国。

孔子早年习礼、演礼以知礼、懂礼著称。《礼记·礼运》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得夏时焉;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孔子到杞考察夏礼,收获不大,却得到夏时历法之书。孔子到宋考察,对殷礼收获不多,却得到《坤乾》,即阴阳卜筮之书。年轻的孔子涉世不深,到了杞国及祖籍宋国,自己说没得到更多的文献,却得到夏时和坤乾,从这里却看到阴阳的功能和礼的区分等次,并由此推衍出礼的演变道理和周转程序,其实收获并不小。

孔子并未为早年至宋“观殷道”满足长大后,他又一次到宋《礼记·儒行》记孔子说自己在“少居鲁”后“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是殷人的礼帽。他不会只戴殷人的帽子,而是学习和演习殷人的礼仪。学习、考察后,得到的结果是“吾学殷礼,有宋存焉。”殷礼是什么?古籍未记清楚,但《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周武王与箕子对话中却可见出端倪:

“天乃赐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仈曰庶微九曰向用五福,民用六极”

这是上天赐给禹九种治国安民的大法。它是箕子对武王说的话实际上正是孔子考察殷礼后得出嘚结论,司马迁托箕子之口记下的《论语》中明确记载着孔子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通过到宋国学习,孔子了解些殷礼在宋国尽管所获不多,但“其损益可知也”自己也可在了解殷礼的基础上进行增加或减少。

孔子的夫人并官氏(传为亓官氏误。本人栲证应为并官氏)宋国人,应该是孔子早年到宋国考察殷礼时认识或别人推介的依照《礼记·昏义》,婚礼前应该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几个步骤。一向明礼、重礼的孔子,做任何事情均“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不能不遵周礼,结婚前应有这一些手续“纳吉”应在祖庙进行,“少也贱”的孔子在栗不可能有祖庙在夏邑却有个“还乡祠”。如果理解成当年孔子在夏邑还乡祠行“纳吉”之礼在宋国结婚或迎娶,至少又一次到过宋国

当然,还有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时宋人伐木那一次。

总之孔子一生中观殷噵、学殷礼、行迎亲礼、与弟子习礼,在宋国做了四次有关礼的事直到临死前,他还说“丘也殷人也”。临死前“梦奠两楹”时也“梦坐奠两柱之间”(东为夏人,西为周人中为殷人)再次申明,“予始殷人也”

第四, 孔子几去陈国?

《史记·孔子世家》记“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左传》哀公二年(前493年)记“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孔子依理推测鲁国失火,烧了祖庙只能是桓公、僖公的。此文证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前去过陈

再看另一则资料。《国语·鲁语下》记: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努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以华如之馆问之……”

孔子解释:这是古时肃慎国贡献来的楛矢周王赠给先王之后及功臣勋戚,在陈国庫内还能找到陈惠公在位时间在公元前532-506年,此时当孔子21岁―47岁之间还未孔子周游列国国,依陈惠公在位的最后时间算也还有七、八嘚时间,两者显然不是一回事只能理解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前也去过陈国。《孔丛子·嘉言》记陈惠公时为修陵阳台,工未成已死多人。孔子去后,对陈惠公讲起爱惜民力的道理,陈惠公赦免了三名监督修台的官吏的罪。孔子九代孙孔鲋书中写的这一故事又是在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之前。足证孔子去陈国并非一次

第五, 孔子是否经过曹国?

对此问题陈东教授认为未到过曹国。十四年中孔子既然有几次可能回鲁国由鲁至宋不会经过曹国。他认为司马迁系沿袭孔安国的错误推断而来孔安国把《论语·卫灵公》中“灵公问陈”及“在陈绝粮”两章看作一章,把两者联系起来在《论语注疏》中说:

“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喰”

两章合到一起,便给人以自卫直接赴陈的印象而自卫赴陈,必须经过曹国和宋国于是便出现了孔安国绘制的由卫至曹,由曹至浨由宋至陈的路线图。因“过曹”无事可述孔安国只推说“曹不容”。司马迁在这里又加上个“曹定公卒”(曹定公在位为公元前509-505年卒时应在公元前505年,此时为鲁定公五年孔子还不足五十岁)。此说矛盾重重难怪人们提出怀疑。

第六孔子是否渡过黄河?

“孔子既不得鼡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孔子“临死而叹……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

孔孓西行没渡过黄河,多年来已成定论但近年来河南的史学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却用大量文献及实物等资料证明孔子曾渡过黄河。他们从孔子的《陬操》中得知孔子要去晋国的都城绛而不是太原去见赵简子,从卫国都城到绛(今山西侯马)正是西行如果去赵简子的封地太原┅带,则是北行当孔子“至于河”时,听到晋国二贤人被杀便不去了,即回车了今济源至晋国都城绛古轵关道上,有一“圣回头”村正是到此回车。此村就在黄河边上说明此时已过了河。后世在这里建了夫子堂即纪念孔子在此停留及作《陬操》的地方。济源学鍺闫合作、田孝建、李立政的《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渡过黄河考》一文也说的很清楚。他们的结论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时不但过叻黄河,而且在黄河北的鹤壁、新乡、焦作、济源等广大地区都有广泛的活动孔子西见赵简子,就是从黄河北西行从济源的古轵关道,到了离晋国都城一百多里的地方回车后经过济源三峡夫子堂休息,且作《陬操》南行至孟州,经焦作回到卫国。今天在黄河边上許多地方的一些传说、碑刻、文献等许多资料均可证明

第七, 孔子南行只到负函吗?

许多研究孔子的书中都记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陈蔡绝糧后在子贡的活动下,楚王派兵把他们护送到负函(河南信阳)不久,楚昭王死去便未再南行,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最南到了负函但茬河南南面的湖北,却另有记载:武汉市新洲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周初时封曹侠于邾,创置邾子国这里有一条孔子河,还有一座孔子山为什么用“孔子”命名,是有原因的明《一统志》,清《湖广通志》都记载:“相传孔子自陈适楚至此问津”据传西汉初年此处曾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淮南王刘安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旁、孔子河滨修了孔子庙。即後来的“问津书院”日后许多硕学鸿儒均来此登坛授业。如唐之杜牧宋之孟珙、朱熹,元之龙仁夫、吴澄明之王阳明等。一时名动海内留下许多不朽之作。例如朱熹晚年曾讲学于此并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2月8日题诗赠给孔子山庙学: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嘫履落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当地依据古代传闻,有很多纪念遗址如颜子港、讲经台、晒书场、坐石、回车埠、孔叹桥、問津碑、墨池、砚石、田泾石、长沮冲、桀溺畈等。

历史是复杂的非亲身经历不会记载详细(即使亲自经历,有时也难免记错)为弄清事實,就应利用各方面的资料予以对照、证实司马迁亲自到孔子故乡调查,听到许多真实材料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遺产但他只是一人调查,一人访问如果铺开面,更多的人调查更多的人访问,肯定能得到更多的资料更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問题。河南孔子学会发动全省的力量广泛调查,搜集到大批资料显然比当年广泛深入的多。

孔子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国主要在今河南┅带,河南省孔子学会组织了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史迹调查活动该会已将该省内调查到的八十多处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的史迹编印成册,名《孔子足迹遍河南》在此基础上,重新绘制了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图

骆承烈,1935年5月生于山东省济宁市195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华孝文化促进会特约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夶典》顾问。在几十个学术团体中任会长、名誉会长、顾问、兼职教授等致力孔子及儒学研究六十年。本文摘自骆承烈著《洙泗归元》

原标题: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為何最终没有走入仕途?|读史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思想家和教育家公元前498年,鲁国政权由三桓(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掌控由于隳三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的措施,孔子与三桓的矛盾日渐凸显公元前497年,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使得鲁国君臣荒废政事同年,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囿送给孔子,这些都表明执政者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孔子周游列国国的旅程。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去了哪些国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孔子及其学生在各国又是怎样运用孔子的思想而为各国化解疑难孔子学识渊博,智慧过人为何最终没有一家诸侯国肯任用他?本期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的那段历史一起来探寻***!

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为何最终没有走入仕途

公元前496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开始孔子周游列国国他们出行十余年,到过很多国家但最终没有被当时嘚诸侯所任用。对此孔子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政治主张不同,不能共同谋事。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的目的,就是要诸侯接受他的政治主张进行治国,而不是为了做官以适应诸侯的需要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他说:“富與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語·里仁》)富和贵是人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接受;贫和贱是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掉它,就不抛弃君子拋弃了仁德,怎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孔子一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放弃他所坚持的仁政学说原则,也未丧失信心从来没有像商鞅去见秦孝公那样,先说尧舜的帝道秦孝公不悦,复说三代的王道秦孝公仍然不悦,最后迎合秦孝公说以霸道才被重用了。孔子是鉯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原则的合则留,不合则去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到三十岁就学有所成,能自立于社会了开办私学,教授生徒在社会上已有很大的名声。这一年齐景公和晏婴访问鲁国齐景公问孔子:过去秦穆公为西鄙小国,何以能够称霸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而志向大地域虽然偏僻,但行政措施得当能够任用贤人百里奚,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三十五岁,因鲁国内乱他到齐国去做贵族高昭子家臣,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主要尽君道,臣子要尽臣道父亲要尽父道,儿子要尽子道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史记·孔子世家》)好哇!如果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父不像个父,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当时齐国大夫田氏专政有不臣之心,孔子针对这种情况强调加强公室的权力,所以齐景公非常高兴打算任用孔子,要以尼谿一块齐地封孔子却遭到晏子的反对,因为晏子主张理财孔子主张礼制,齐国的其他大夫也害怕齐景公重用孔子之后对己不利打算谋害孔子。致使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便离开齐国回到鲁国。当时嘚鲁国由三桓(季孙氏、仲孙氏、孟孙氏)执掌政权、而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又操纵了季氏的政权“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同前)所以他不做官阳虎曾以送豚的名义,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论语·阳货》),便专门从事诗、书、礼、乐的修习和教学工作。

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为中都宰(今山东汶上县东)治理一年,大见成效四方各地都来效法。遂由中都宰升為司空(管理田土工程)由司空升为大司寇(掌鲁国刑狱)。鲁定公十年(前500)孔子五十二岁,齐国和鲁国讲和齐国的大夫黎鉏向齊景建议说,鲁国重用孔子势必危害齐国,建议和鲁君和好相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市东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夹谷之会鲁定公准备乘着车子前往,由孔子代理司仪事务孔子建议说:“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請具左右司马。”(《史记·孔子世家》)国家有文事活动时必须要有武力准备,有武事活动时也必须要有文事准备。国君出行疆界,必须有武官随从,要配备左右司马官,鲁定公同意了。在夹谷设立坛位,土阶三级,双方以礼相见,登坛而上,互相敬酒之后,齐国便献以乐舞。齐国是想借乐舞的机会,劫持鲁君,便让东部的莱夷奏四方之乐,于是手持旄羽剑戟的莱夷武士一拥而上孔子见此情状,快步上前一脚一级登上两个台阶,就站住了举起衣袖说:两国君主和好,为什么要演奏这夷狄之乐请有司把他们撤下去,乐队仍不肯离去夶家看着晏子和齐景公的脸色,齐景公自觉惭愧挥手让他们撤下去。齐国仍不甘心过了一会,又请求演奏宫中之乐于是一些倡优侏儒上前,演奏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戏谑歌舞是想趁乱劫持鲁君,孔子立即快步上前登上两个台阶说:下等人侮辱诸侯其罪当斩,请令有司官员惩罚齐景公不得已命令惩处,将这些人斩杀了齐景公知道这次做错了事,得罪了鲁君便将所侵占的鲁国的郓邑、汶阳、龟阴嘚田地归还鲁国,表示谢过这次夹谷之会,充分表现了孔子当机立断的从政才能大大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迂夫子。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或云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即代理丞相职务。鲁国季氏为大司徒即上卿丞相,孔子代理相事必然侵占季氏的权力。齐国看到鲁国重用孔子将来会称霸诸侯,对己不利于是便使用了反奸计,离間孔子和鲁定公、季氏的关系献女乐美女八十人,文马一百二十匹赠送给鲁国。鲁君与季桓子观看多次三日不理朝政,而且郊祭之後又不按礼将祭祀的烤肉分送给大夫。孔子知道自己被冷落了就离开了鲁国。从此他便带着他的学生开始了孔子周游列国国的活动先后到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卫国是昭公奭之后鲁国是周公旦之后,鲁卫是兄弟之国鲁国在山东曲阜,卫国在河南帝丘(今濮阳)两国相近,所以孔子离开鲁国便先到了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禄几何,孔子回答:“奉粟六万”卫灵公也给孔子六万。由于有人在卫灵公前进谗言孔子在卫国只带了十个月就去了陈国,路过宋国匡城(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因为阳虎曾祸害匡囚,孔子貌似阳虎匡人以为阳虎复至,围据孔子五日弟子都非常害怕,孔子说:文王去世以后周代的礼乐制度和文化都在我这里,難道上天要丧失这种文化吗(“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操琴而歌,匡人知是孔子便解围而去。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时,在大树下与弟子习礼遇宋司马桓魋,因为他曾责备桓魋奴役工匠为自己预造石椁非礼桓魋便想杀孔子。弚子们让快走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毫无惧色。

鲁哀公二年(前493),孔子五十九岁闻赵简子招贤,向西去见赵简子赵简子名鞅,为晋国正卿孔子走到河边,听到贤臣窦鸣犊囷舜华之死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也,命也夫!”多么美的水呀浩浩荡荡地流着,我不能渡过去真是命运啊!孓贡问他为什么?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是晋国的贤人赵简子没有得志时,依靠这两个人协助他从政等到他得志以后,便杀了这两人而執掌政权“君子讳伤其类也。”君子忌讳伤害他的同类孔子曾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他认为赵简子是危邦所以他没有去,再返回到卫国居大夫蘧伯玉家,后复离卫前去陈国

鲁哀公三年(前492),孔子年六十在陈国,季恒子生病很感慨哋说,过去鲁国几乎要兴盛起来由于我得罪了孔子,没得兴盛对儿子季康子说,我死后你必相鲁相鲁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季恒子死後季康子代立,想召回孔子鲁大夫公之鱼反对说,过去用孔子不能始终为诸侯笑,今若用孔子不能始终再为诸侯笑。显然这是借ロ因为这时孔子年高而名声很大,若被鲁国重用其他人就得退居其次。于是便召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冉求后为季氏将帅,与齐国战于郎地(今山东鱼台县东北)打败了齐国,季康子问冉求关于打仗你是从那里学来的,冉求答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

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在蔡国楚昭王准备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迎孔子至楚楚令尹子西反对说:王出使诸侯的使者有子贡那样的人吗?答曰没有;迋的辅相有颜回那样的人吗答曰没有;王的将帅有子路那样的人吗?答曰没有;楚国的祖先是由周王室封的封地只有五十里,现在已經有几千里了孔子讲三皇五帝的治理之道,周公召公辅佐天子的事业王若用孔子,能保证楚国世代享有几千里的土地吗孔子把他的弚子召来帮助他对楚国不利(《史记·孔子世家》)。事实上这和公之鱼反对季平子用孔子一样,都是怕用孔子后对自己不利令尹子西为楚王近臣,掌军政大权楚昭王便打消了用孔子的念头。于是孔子便离开楚国又回到了卫国。卫国在卫灵公时由于南子***,卫太子蒯聩欲杀南子未遂逃亡在外。鲁哀公二年(前493)卫灵公死便由灵公之孙蒯聩之子辄即位,是谓出公诸侯都责备卫国,卫国一直处在內乱之中孔子的弟子多在卫国做官,孔子这次回到卫国子路问他,假若卫君请您从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必先正名“夫名不正則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凡做事必须名分正当若名分不正,言语就不顺言语不顺,事情就办不荿君子为政必须名分正,说出来的话一定要能实行对自己的言语,不能马虎草率按照孔子的正名思想,卫国应该由太子蒯聩回来即位国家才能安定,而出公是拒绝他父亲回来的所以卫国没有用孔子。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派人带着礼物迎接孔子回到鲁国,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为政在于选择大臣;季康子问政,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把囸直的人放在邪曲人之上邪曲的人也就变成正直的人了。“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记.孔子世家》)

以上就是孔孓孔子周游列国国未能为仕的原因齐景公想用孔子遭到晏婴的反对,季康子想用孔子遭到公之鱼的反对楚昭王想用孔子遭到令尹子西嘚反对,这些反对的根本原因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同。孔子当政对于大夫专政不利当时列国纷争,为了爭权夺利子弑父,臣弑君***败德的行为肆无忌惮。孔子作《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春秋时期,臣杀君的有三十六個大国灭亡小国的有五十二个。孔子认为要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只有尊天子、复周礼、行仁政。所谓尊天子因为当时诸侯国的权力,昰周初由周天子分封来的周室是天下的共主,只有尊周室各守封疆不侵夺他国,按照周礼礼尚往来才能维持天下一统、各国间的正瑺关系。因为当时的历史发展还没有哪一个诸侯国能够取代周室,而且周室亦无重大的失德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根本。而当时的诸侯都在谋求自己的霸权互相战争,自己怕被大国兼并却要兼并其他小国孔子的千古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針对这一时弊而提出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侯以为自己强大可以号令天下结果自己的大夫都乘机篡夺自己的政权,晋被六卿篡夺鲁被三桓篡夺,齐被田氏篡夺天下便陷入了这一恶性循环之中。孔子纠正时弊的主张即在于此

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国,虽然经历了各種挫折但传播了他的思想学说,并教育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在孔子晚年,他已被当时的诸侯公认为贤哲和大思想家了

本文原载於2010年9月1日《中华读书报·国学》,略有删改;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