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2中精骑凤舞营主将名为林若菲关卡在哪

帖子主题:汉匈漠北大战:大汉铁骑2000里的长途奔袭
共&4972&个阅读者&
军号:3008162 工分:69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汉匈漠北大战:大汉铁骑2000里的长途奔袭
文章提交者:风云陆逊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汉匈漠北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军调集骑兵10余万、步兵数 十万、预备马匹14万,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两路大军都越过了大沙漠,行进2000多里,歼灭与俘获匈奴军8万多人,汉军获得了战略决战的巨大胜利。经过此次大战,匈奴军元气大伤,匈奴部族远走漠北,漠南已无匈奴王庭。汉匈漠北之战的起因西汉王朝在河西战役和接受了浑邪王所部的投降后,将他们分别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今陕西榆林地区)、朔方、云中等五郡,定居在黄河以南塞外一带地区,称为“五属国”。这次战役和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后,汉逐渐在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今甘肃民勤地区)、张掖(今甘肃张掖以北)、酒泉(今甘肃酒泉)、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四郡,历史上称为“河西四郡”。这样,长期被匈奴做为从西方进袭中原战争策源地的河西地区,便逐渐变成了稳定发展的农业生产地区。后来西汉王朝又迁徙关东贫民72万多人,定居于陇西、西河、上郡、北地等地区。这些措施无疑对巩固河西、河南地带,发展当地社会生产,具有长远的重大战略意义。汉王朝由于夺得了河西地区,基本扫除了西部匈奴势力,遂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戎卒减少一半。匈奴奴隶主统治集团对其右部的惨败已无可奈何,对日益面临汉王朝更大打击的局面也 一筹莫展。这时,以前在汉匈漠南战役中投降匈奴的翁侯赵信,已娶单于姐姐为妻,深受单于器重,被匈奴当成仅次于单于的显赫人物。他向单于建议说,我大军退居大漠以北,以引诱汉军来攻,待汉军疲惫不堪之时,再行攻击,必然置汉军于死地。此建议,很受单于的重视。匈奴伊稚斜单于对右部的被歼甚为恼怒,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秋,以两路大军,每路各数万骑,进袭右北平和定襄郡,杀掠汉吏民1000余人而去。汉朝消灭了匈奴的右部势力之后,解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但东北方的匈奴左贤王和匈奴单于本部尚拥有相当的实力,仍然是威胁汉北部边境的安全和妨碍西汉王朝统一我国北方地区的强大势力。西汉王朝为了推进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彻底消灭匈奴贵族奴隶主政权,在经过了近两年的发展经济、改革税收、积累财富、秣马厉兵的认真准备之后,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左贤王的势力发动进攻。汉匈双方作战策划汉武帝为确保出击漠北作战的胜利,调集了10万多骑兵,分为卫青、霍去病两大骑兵集团,并以大量步兵和14万匹马做为运送粮食、衣物、军械的运输大军。汉武帝让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人马,分路进兵,并给卫青配备了久经沙场的老将李广、公孙贺和赵食其、曹襄等人为裨将,虽未给霍去病配备裨将,但霍去病的骑兵都是经过挑选的锐骑,战斗力很强。因此,汉武帝准备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霍去病军。原计划让霍去病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专力攻击单于主力;以卫青军出代郡(今河北蔚县境)。以后从俘虏口供中得知单于主力在东部,又立即改由霍去病军出代郡,卫青军出定襄。汉武帝认为,匈奴伊稚斜单于听信赵信断定汉军绝不敢进入大沙漠的判断,定会造成匈奴心理上的麻痹大意,恰是汉军深入漠北,进行出其不意而攻击的天赐良机,于是决计深入大漠以北作战。匈奴将自己的主力军,按照赵信的谋划,撤至大漠以北地区,决心利用汉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时,予汉军以歼灭性打击。匈奴军自恃有大漠之天然险阻,汉军绝难渡漠北进,即令是进入漠北,也已是疲劳之师,定能被一举击灭。因而,对漠北决战,未做更充分的策划和准备。汉匈漠北战役作战经过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受命后,即率军北进。此时,匈奴单于主力已退至漠北,并将其军需辎重转移至更远的后方。卫青出塞后,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不在东面,而正在自己的方向上,遂兵分两路前进:以前军李广部与右将军赵食其部合兵一处,沿右路前进,掩护自己的侧翼,攻击单于军的左侧背,卫青自率主力沿左路向单于进击。大将军卫青所率之军向北前进了1000多里,渡过了浩瀚的大沙漠,发现单于主力军正陈兵等待,于是卫青当即命令部队用武刚车(一种带遮盖的古战车)构成环形阵地,稳住阵脚,以防匈奴的袭击。接着,派出5000名骑兵向匈奴军进行试探性进攻。匈奴单于也派出万余名骑兵迎战汉军。两军激战至日没,突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双方对面不相见。卫青抓住时机,派出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迂回包围匈奴军。伊稚斜单于见自己的部队被汉军包围,而且汉军人数众多,兵强马壮,继续作战对自己十分不利,料难取胜,乃领数百名壮骑突出汉军的包围,向西北方向逃遁。伊稚斜单于逃走,汉军开始并未发觉,两军激战至深夜,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后来汉军一左校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单于已于黄昏前逃走,于是卫青急令轻骑追击,自己也立即率主力随后追赶。一直追到天亮,驰行200多里,也未发现单于的去向。这时,匈奴兵已溃散,被汉军斩杀1万多人,卫青率军追至真颜山(今蒙古纳柱特山)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粮食等军用物资,补充了自己的军队,停留了1天,放火烧毁了剩余军资和赵信城,胜利回师。从东路出击的郎中令李广和赵食其军,由于迷失了方向,未能如期到达漠北,等卫青率军回师行至漠南时,才与李广军相遇。卫青本想委婉其词,假称命李广殿后,在漠南等候卫青主力军,谅解这位老将军。为此,先让其长史查问李广等军失期到达的原因。李广因想自己与匈奴征战一生,今天失败,岂非天意,遂对其部下说:“我与匈奴作战,共经大小70余仗,这次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而大将军临时把我改为独立行动,迂回匈奴侧背,行进中我迷失了方向,延误了会师期限,不是天意吗?我今年已60多岁了,自不能受刀笔小吏的责难。”李广说罢,即自刎而死。《史记·李将军烈传》对李广自刎后士卒的悲痛情景有一段生动的记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这位抗匈战将的深切怀念之情。骠骑将军霍毒病军,为更有效地与匈奴作战,便挑选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北地都尉邢山、校尉李敢等充任裨将,并以原匈奴降将归义侯复陆支和伊即轩等人为向导,随军负责宿营保障、寻找水源、草场等。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向北进击,越过荒芜人烟的大沙漠,长驱直进2000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军对左贤王军发动猛烈突袭,左贤王军大败,率亲信将领弃军而逃,霍去病挥军紧紧追赶,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斩比车耆,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俘虏和斩杀匈奴吏卒70443人,几乎全歼了匈奴左贤王的军队。霍去病在歼灭了左贤王部后,为纪念这次重要战役的胜利,在狼居胥山上修建了一个纪念台,同时又在姑衍山(今蒙古乌兰巴托市东郊)下,修了一个祭天台场,让士卒举起火炬,祭告天地,慰藉壮烈牺牲的英灵,将士们庆祝胜利的欢呼之声响彻云霄。霍去病军满载胜利的荣誉,凯旋而归。至此,惊天动地的汉匈漠北战役,遂告结束。匈奴伊稚斜单于突出汉军包围后,率领数百护卫骑兵狼狈逃走,匈奴贵族统治集团10多天找不到单于的下落,这时匈奴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不久,伊稚斜单于才与其溃散的军队会合,右谷蠡王不得不取消自立的单于称号。汉武帝对漠北战役的胜利异常满意。为了表彰卫青和霍去病的赫赫战功,西汉王朝设置了大司马的官职,卫青与霍去病同时被授为大司马,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成为全国统率武装力量的最高官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功绩尤其赞赏,除了规定霍去病的品秩与卫青相等外,又下诏历数霍去病的功劳。汉武帝还为霍去病修造了一栋府宅,当汉武帝叫霍去病去看修得好不好时,霍去病对武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使汉武帝更深感霍去病是一位忠勇清廉的优秀将帅。不幸的是,这位仅仅度过了24个春秋的青年将领,竟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九月,也即漠北大战后的3年病逝。对霍去病之死,吏民皆悲痛不已,汉武帝特为他举行了极其庄严的葬礼,以属国之军穿戴黑衣铁甲,列队送葬,送葬队伍从长安一直排列到今陕西兴平县的茂陵墓地,长达100多里。在威严肃穆的气氛中安葬了这位叱咤风云的战将。“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的巨大墓碑,现今仍然矗立于茂陵的墓地上。大将军卫青由于没能全歼单于之军,汉武帝未加封。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这次战役,西汉以10万精骑,大量步兵、车兵、14 万匹从马,远渡大漠,深入匈奴境内2000多里。伊稚斜单于也以其本部和左贤王所部的全部兵力与汉军一决雌雄。结果,匈奴和左贤王军所剩不过十分之一二,西汉获得了决战的胜利。匈奴势力远遁漠北,自此,“漠南无王庭”。西汉漠北决战的胜利,制止了匈奴奴隶主对汉边境的残暴掠夺,加速了我国北部地区的进一步统一和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西汉能够取得决战的巨大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的有以下几点:汉对匈奴的战争属于推进中国北方的统一之战 汉武帝时期,我国社会早已进入封建社会,而匈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匈奴奴隶主对西汉边郡的长期进袭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匈奴贵族的统治已成为阻碍我国北部地区统一的巨大障碍,它逆历史潮流而动,不得民心,必然走向失败。汉武帝雄图大略的决心和战略决策的正确 汉武帝在河西战役胜利后,抓住匈奴右部被歼,实力大减,汉军兵威正盛的有利时机;同时巧妙地利用了匈奴认为汉军不能深入漠北的错误心理,迅速组织东西两路大军,突然北进,大出匈奴所料,一举获得了作战的胜利。因而,漠北决战,既是汉武帝战略决策的胜利,也是其雄图大略、积极进取精神的胜利。卫青和霍去病两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坚毅的作战决心和成功的战役指挥 卫青统率的西路军发现单干在自己当面的情况后,立即自率主力疾进,命老将李广、赵食其从侧翼迂回,当伊稚斜单于偷偷突围之后,卫青又率军猛追。从伊稚斜单于弃军而逃,十数日不敢回归的情况来看,匈奴军损失之惨重,是可想而知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由东路出塞之后,长驱直进2000多里,丢弃辎重,轻兵急驰,抓住左贤王部穷追猛杀,一直将其8万多军队歼灭掉十分之八九,追至狼居胥山才胜利而归。卫青和霍去病这种坚毅而正确的作战指挥,无疑是此次战役制胜的重要因素。战后汉武帝以卫青未能全歼单于军而不予益封,未免失之偏颇。而一些史学家认为霍去病取得的几次对匈奴作战胜利是天赐良机,更是与科学的历史观格格不入。从冒顿单于起到伊稚斜几代单于,都是雄武英烈之君,匈奴的实力也处于鼎盛时期,历朝历代都没有人彻底击败过他们,但却被卫青、霍去病打得一败涂地,这决非天赐良机。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与匈奴军屡战屡胜,最主要的是靠他们在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指挥才能。尤其是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骑兵大兵团在沙漠荒原作战的一系列战术、指挥、补给等前人不曾或不敢涉足的问题,再加上他们本身所具有可贵的将帅气质,就自然使他们成为纵横战场的智勇之将。但也绝非不是决定性的原因,是汉军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 深入大漠以北作战,对汉军来说,确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所谓大漠和漠北,即指蒙古高原宽广的荒漠地带,沙海千里,水草奇缺,飞鸟难至,人烟断绝,就是匈奴的军队也视入漠为畏途。汉军如若没有英勇善战、忍饥耐渴、视死如归的坚韧意志,是绝难取胜的。本文内容于
9:38:26 被小编a7编辑
延伸阅读:
中华之崛起,在于天地人心!!!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汉匈漠北大战:大汉铁骑2000里的长途奔袭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30068 工分:20
左箭头-小图标
错啦,卫青时期,大将军已经位在三公之上了,加封大司马之后更是内朝首臣,看看武帝换了十几个丞相而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只有卫霍两人,就知道有多么位高权重了,所以作者说大司马仅低于丞相是错误的。
(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73522 工分:906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为什么说到了宋朝?先说汉朝,武帝能够北击匈奴,是因为文景的休养生息,所以他才有这个底子打匈奴,而获胜,是因为将领得人,但是卫青霍去病都是戚族,他们固然不凡,但是后来的李广利就差得多了。武帝即位时,全国人口有六千五百万,死时不足一半,历史上都是说秦皇汉武,他们两个是很像的,秦皇好大喜功,武帝亦是,秦皇穷兵黩武,武帝亦是,秦皇好长生,武帝亦是,不过武帝晚年有所悔悟,有轮台悔诏,所以很不平凡。宋朝皇帝软,政治腐败,有人才但是不能用,太宗北伐失利,所以对北蛮的策略由进攻转向防守。后来有王安石乱政,可能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事实不当,北宋因此元气大伤,至于靖康之耻,纯粹因为皇帝昏庸
(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68955 工分:2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宋名将曹彬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
在第10楼的发言:......
楼上说的好像是有点道理。
不过我觉得当时日本把东北给占领后中国正在打内战并没有坚绝抗日的迹像,要不然日本也不会进得那么轻松,这纯属国家内部原因。
二战时德国的坦克是没有盟军和苏联的多,但这一方面是德国的坦克比较精良,美国往往要用几个坦克才能把一辆德军坦克干掉,至于说为什么没有登陆美国工业区你还是问德国的元首吧,这种抬杠的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至于日本为什么没有登陆美国,也不好回答。
我对宋史不太了解,不过宋朝即使有马就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吗?
我还是觉得不一定,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同一品的武官要接受同一品的文官权利小很多。有的说这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原因,不是很信任武官即使出现岳飞这样的名将也会由于不信任而处列。所以宋朝给我的感觉没出什么名将即使出现岳飞这样的名将也会由于不信任而处列。也没有什么想收回那些地方的想法。你即使给他马,它也许会发展运输来赚搞活国民经济,因为他的禁军以经很多,足够保证国家的稳定了。
还有为什么日本要占领东北,他看中的东北的地域离日本比较近,而且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还不是因为那里有石油吗。
宋朝重视经济而乎视军事这是无可厚非的,他不是那种扩张形的,这和有没有马没有关系。不要总拿没有骑兵说事。
你错了,再愚蠢的皇帝也不会不知道军队对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性!
我这篇帖子,就是揭开宋朝国防的无奈,宋朝是重视武备的。甚至比任何一个王朝更加重视军事建设。宋朝是华夏古代真正的民富国强!宋朝的四伙敌人,最弱的两伙,辽国900万人口,40万精锐,120万京州兵,西夏有70万军队,
华夏古代七伙敌人,有四伙集中在宋朝,而且还是多伙并存,一伙接一伙,一伙强过一伙。
宋朝的第一个对手,就比汉朝的对手匈奴强大10倍,辽国。至于如何对比,我另开一帖去比较,以下单单揭穿“重文轻武”的谎言
“重文轻武”的谎言:
今人论及宋朝的朝廷政策和社会风气,往往用「重文轻武」四字概括,又以此作为批判甚至鄙夷宋朝的一个重要理由,并认为宋朝的很大部分问题,都根源於这四字。「文」与「武」、「重」与「轻」,都无严谨的定义,所以如何解读,就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轻武」,极端一些,可以解读为∶一切与「武」有关的事物和人都在轻视之列。如此一来,不少人想像中的宋朝,就是以下的景象∶统治者轻视边功、荒废武备、待薄军人,宋代民间武风不振,只知读圣贤书。究竟真实的历史是否这样?
  其实有关的想像是经不起具体史实的推敲。「在以往提出的『重文轻武』概念中……但在一般阅读这一概念中『轻武』的语义时,往往也容易使人对『轻武』的理解加以延伸,认为宋朝有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之意。而军队从来是国家存在的重要保障,即使是再愚蠢的统治者也不可能忽视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便有学者对此概念提出争论,指出:说宋朝『重文』符合实际,说『轻武』则不然。又列举宋太祖以下历朝重视军队,兵员庞大、军费惊人以及政治家无不谈兵等事实,……因此,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宋朝是『重武』不是『轻武』。」(陈峰《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先来看军费。宋朝的军费开支长期占去岁出一半以上,战争时期高达十分之七八甚至更多。关於这一点,宋朝君臣时有议论。曾在英宗治平初年任三司使的蔡襄,提到当时的财政状况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孝宗传位给光宗时,叮咛儿子说∶「当今天下财赋以十分为率,八分以上养兵,不可不知。」以绝对数字而论,唐朝天宝末年,公认穷兵黩武的时代,军费只有一千四五百万贯,还不到北宋庆历中的养兵费的三分之一。也别以为军费高仅仅是回应侵略的结果,北宋很多时候都是主动出击的,例子有雍熙北伐、熙河开边、元丰伐夏、绍圣开边、宣和伐夏、联金灭辽等等,其中元丰伐夏更是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军事作业,甚至是南宋,财政状况恶化亦始於开禧北伐。为了更有效地供应前线的军需,北宋容许河北、河西、陕西三路经常性截留上供钱物,南宋甚至容许富庶仅次於东南的四川财政独立。(也是对所谓「强干弱枝」一个绝妙的讽刺) 南宋初年,猛支军费的同时,教育被认为是「不急之务」,州县学多半停办(也证明了「重文」其实没那麼极端)。
  接著是军人、武官待遇。「唐及五代的士兵虽然全家随军,但国家却只供给士兵本人衣粮,家口不入军籍,其全家的生活在制度上没有得到合法的保障。……士兵就只有希望多得赏赐,以养活家口。……为甚麼宋代的骄兵不能成为藩镇割据的条件呢?不但全家生活有保障,而且士兵还能额外得到赏赐、装钱、特支等。所以被召募为厢、禁军者,有时『一人充军,数口之家得以全活』。」(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p.181、183) 这里的唐还是指中叶以后,唐前期就更不堪,军人不但没有薪水,而且还要自备武器、马匹和粮食,高宗仪凤以后连赏赐也省了。倒是南宋初年,即使财政困难,官吏俸禄打折发放,前线将领却是例外,并且还能得到丰厚的补贴。宋代凡官拜节度使,朝廷要授予隆重而别致的旌节,「撤关坏屋,无倒节礼,以示不屈」,这可是连宰相也没法得到的礼遇。北宋王韶拓边有功,「官其兄弟及两子」、「赐绢八千匹」,所受荣耀亦超过状元。宋代有拔卒为将的制度,基层军官即使没能建立特别的军功,也有机会凭藉本身的武艺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一介小兵可以登上武职的顶点,历朝罕见,恰恰宋朝就有这样的事例。以投军搏取功名,在宋代是没有家世背景的人一种很好的出路。宋朝收兵权虽然有名,其实在唐朝也没少发生,至於冤杀武将,更没有唐朝的多。
  再来就是武备生产与研发。宋朝皇帝对武器制造颇为留心,以宋太祖为例,「每造兵器,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阅之,作治之巧尽矣」。「11-13世纪是中国社会中军事技术取得明显发展的一个时代。……从10世纪末起,与对兵器装备问题表现出强烈兴趣的同时,……一些新型的兵械都被发明创造出来并被做了核准调试,如***炮手、连发弓、兵车等。发明创造受到了金钱奖励;新兵器在由军械库成批订购之前要做试验。」([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p.267-269) 宋代弓***技术为中国历朝之冠,像「三百步外贯铁甲」的神臂弓,以及「一发可中数十人」的床子***,均为代表作。宋朝步兵配备中国历代防护力最强的铠甲(步人甲),以及能在近战中克制骑兵的利器(大斧、麻扎刀)。火器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及应用,南宋全国主要军事重镇都设置火器制造工场,仅江陵府即「一月制造一二千支」铁火炮。火器类型五花八门,技术不断改进,猛火油柜、火箭、蒺藜火毬、毒药烟毬、霹雳火毬、铁嘴火鹞等一一面世,以至出现了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看到西夏的铁制兵器水平高超,宋政府就仿制追赶,如学习冷锻法做出蟠龙剑及瘊子甲。在领教过回回炮的威力后,宋政府又针锋相对的制成襄阳炮,用於战守。
  关於宋朝的武备及军人素质,可以参看以下一段话∶「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一》)
  中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兼世界第一部热兵器制作工艺书——《武经总要》,出现於宋代。
  
  中国第一间真正意义上的军校——武学,也出现於宋代。
  由於朝廷之重视武备,投献新式武器者先后多人,其中较重要的一次∶「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毬、火蒺藜」。
  真实的宋人,也远远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文弱。
  「在宋代军事性结社的风气极盛。……乡社武装遍布全国,农村普遍如此,城市也不例外。至南宋,民间更出现了大量的抗金军事之社。……弓箭社的训练与组织相当严格,规定其成员『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平日里器甲鞍马都是装备妥当,随时准备迎击北寇的侵袭,……民间斗力习武之俗的存在,当然是为了强身健体,但同时又是民间尚武精神的真实反映。……,社团出现会社的名称,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当始於宋。在宋以前,历代民间虽有习武之俗,但尚未形成有名有实的军事性会社。入宋后,如弓箭社、马社、万马社,均为众所周知的军事性社团。宋代,乡社武装遍处皆是,结社置办兵器,演习武艺,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这是唐代所未曾有过的。」(史江《宋代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
  武术成为宋代城市常见的娱乐活动,项目包括角抵、使棒、舞刀***、舞剑、射***、举重等等。以最受欢迎的角抵为例,仅临安城一地,就有著名角抵艺人五、六十个之多,连女子都参与这种活动,甚至敢於与男子同台较量,比赛的最高级别为全国性,冠军所获的奖品是很丰盛的。
  别以为宋代文人总是手无缚鸡之力,像柳开、王曾、张咏、陈尧咨、陆游、陆九龄、辛弃疾等等文人,都武艺不凡,其中辛弃疾更试过带著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敌营拿下叛将。
  宋代正是中国武术大发展的时期,武术的套路(如「太祖长拳」)、冠以名称的***法(如「杨家***法」)、较为完备的拳棒擂台赛,还有武当派等大流派,以及「十八般武艺」的说法,都出现於此时。
  就算跟北方民族比,又如何?
  「至道初,李继迁遣其大校张浦入贡。上御便殿,召卫士数百辈,习射御前,所挽弓皆一石五斗以上。先是,赐继迁一弓,皆一石六斗,继迁但以朝廷威示戎虏,识非人方所能挽,至是,卫士皆引满平射,有余力。上问浦:『戎人敢敌否?』浦曰:『蕃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固已逃遁,岂敢拒敌?』上悦,后以浦为郑州防御使,留京师。」(江少虞《事实类苑》)
  「会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数百人袒裼鼓躁,挥刃而入,跳掷承做,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虏人(金人)所射弓不过五斗,本朝战士所射弓多是一石或二石者。」(《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
  正是平日锻炼充足,宋朝步兵才能穿起比欧洲骑士全身甲还要重的步人甲,宋朝弓***手才能在挽弓能力上超过春秋时代的军人以及同时期的党项人甚至女真人。
  宋朝如何「重文」,这裏暂且不论。不过综上所述,宋代文武之间并非总是贵贱分明,而到了需要取舍的时候,「武」也不一定会被牺牲。宋人投放在武事的资源、精力不可谓不多,对武事的兴趣也不可谓不大。一个军费开支罕有地庞大、军人待遇大幅度改善、军事技术精益求精的王朝,以及一个百姓习武成风、民间武装发达、武学成就突出的时代,就算用「重武」来形容,亦不为过。今人却习惯用「轻武」二字概括之,甚至对这二字的涵义作无限延伸,进而产生种种夸张的描述,几乎把宋人看成一群待宰的羔羊,这不得不说是冤枉了我们的祖先了。
  既然这是承平时代的通病,那麼一味针对宋朝就有失公允。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俗谚出处不可考,倒是唐朝(高宗以后)反映类似现象的文字证据不少∶
  「天下恶官职,不过是府兵」——王梵志《天下恶官职》
  「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刘昫等《旧唐书‧刘仁轨传》
  「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
  「劳苦与白丁无异,百姓不愿从军」——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O一》
  「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
  武则天时期,韦嗣立上疏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指出当时的情况是∶「逃避兵役成为人民逃亡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唯一原因的话。」宋朝何曾有过同等规模的逃兵潮?
  宋廷无法吸引精英阶层投笔从戎吗?
  北宋有所谓的「豪士」集团,专指任侠豪气、热衷边功的文士群体。
  「宋代文臣愿意转为武臣,……是太祖、太宗兄弟大力鼓励推动所致。……当北伐失利,边廷告急时,又将一批有武干而表示愿效命沙场的文臣,包括柳开等七人,改为武资,……陈尧咨字嘉谟,……他是咸平三年榜的状元,……他和王嗣宗一样,后来自愿转为武资,官至节度使。」(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p.296-297)
  「北宋产生了像柳开(947-1000),郑文宝(953-1053),杨偕(11世纪上半叶),张亢(994-1056),景泰(?-1042后),范祥(亦名范翔,11世纪中叶)、范育(?-1085)父子,王韶()、王厚(?-1115后)父子及钟传(?-1107)等出身文官而矢志边功的人才,……」(曾瑞龙《拓边西北》p.167)
  当年元昊起兵,韩琦自荐前往陕西统兵,还顺带保举了好友范仲淹。
  还有尹洙,主动请缨去当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投笔从戎的例子真是很多。
  宋廷靠甚麼吸引他们?除了赏赐和晋升,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有边功士人免发解试等等。
  好男不当兵,这句话不是专指宋朝。今天世界最强大的美军士兵,也不是所谓的好男。好男人当企业家,国会议员,律师,大商人,政府官员了。难道你指望当兵的全是社会的精英人物?有钱子弟?
  宋朝版图之所以不及唐朝的大,主要是因为外族势力在保留剽悍之风的同时又进化成先进而稳定的城居国,而产马地却不在宋朝手中以致宋朝缺少进攻战所需的马匹。说到底,没「重文轻武」的甚麼事。倒是几次以失败告终的大规模进攻战,都是武臣(或武臣与宦官)的「杰作」,而成就最大的一次拓边战争,统帅就是文臣。大抵来说,唐宋对手的实力根本不是同一档次,所以只看版图大小判别军事强弱,意义不大。宋朝可没有唐朝那麼多软杮子可以捏。拿两朝的共同对手(吐蕃、契丹)比较(前者略为转衰,但也绝对不弱,后者更是远较以前强大),宋朝的得分甚至高於唐朝!
  在此引用史家对宋朝国防困境的分析∶
  「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要骑兵。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与马相关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 宋代》) (补充∶东北一部分是唐朝丢失,一部分是沙陀送给契丹,而沙陀也是唐朝请来的,西北又是唐朝送给吐蕃、党项)
  「半耕牧民族仍带有游牧民族的骑战传统和尚武特性,加上较多元化的经济,较强粘合性的政治体制,都是面对战争的有利条件。拥有一定规模矿业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具备制造铠甲的物质条件,一般都能维持重骑兵为主力。辽军的『铁林』、西夏的『铁鹞子』,都属於这种难以对付的重骑兵。……在经济上,半耕牧民族政权能生产的货品种类较多,在遭到经济封锁时比较容易立得住脚。……吸收了官僚制度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在政治上较为巩固,容得挺得住『以夷制夷』等分化的策略。」(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补充∶唐时北方几个汗国都因内乱、雪灾而崩溃,唐朝不费多大工夫便可收拾残局)
  「宋夏边界向西北有瀚海沙漠戈壁七百里,成为以步兵为主的宋军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在汉武帝时,匈奴『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漠)轻留』,故忽来忽往给汉边境造成很大威胁。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各领五万骑,出其不意,径值幕北,大败匈奴,但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可见自汉代起,大幕(漠)就是汉族军队难以逾越的障碍,只有强大的骑兵才能与草原民族一争雄长,否则只能是望大幕(漠)瀚海兴叹,『无以复往』。」(李华瑞《论宋夏战争》) (补充∶宋时西北瀚海比汉时大得多,西夏的防御能力也非匈奴可比)
  这些才是宋朝难以大规模开疆拓土的原因所在,而不是甚麼空洞的「重文轻武」。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68955 工分:2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宋名将曹彬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
在第8楼的发言:......
这些都是借口吧,那宋朝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地方收复回来。是不是还是军马的原因啊。
抗日战争打的很艰难,因为我们的武器不如日军,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东北的日军企业抢过来呢?
二战德军打的很艰难,因为德国的坦克比苏军和盟军少的多,为什么德国不抢占美国,占有美国的工业区呢?
二战日军打美国打的很艰难,武器不足,资源不足,为什么不先登陆美国本土,霸占美国呢?
————————本来就打不鹰,还要去送死?你的步兵开到草原上去,别人把战马留给你用?别人把战马武装成骑兵,狠狠的打击你,你步兵在草原上拿什么守?拿什么长期驻守草原?用草当粮食喂士兵? 一夜之间,上帝空降几十万匹马给你放牧?楼上说的好像是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当时日本把东北给占领后中国正在打内战并没有坚绝抗日的迹像,要不然日本也不会进得那么轻松,这纯属国家内部原因。二战时德国的坦克是没有盟军和苏联的多,但这一方面是德国的坦克比较精良,美国往往要用几个坦克才能把一辆德军坦克干掉,至于说为什么没有登陆美国工业区你还是问德国的元首吧,这种抬杠的问题还真不好回答。至于日本为什么没有登陆美国,也不好回答。我对宋史不太了解,不过宋朝即使有马就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吗?我还是觉得不一定,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同一品的武官要接受同一品的文官权利小很多。有的说这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原因,不是很信任武官即使出现岳飞这样的名将也会由于不信任而处列。所以宋朝给我的感觉没出什么名将即使出现岳飞这样的名将也会由于不信任而处列。也没有什么想收回那些地方的想法。你即使给他马,它也许会发展运输来赚搞活国民经济,因为他的禁军以经很多,足够保证国家的稳定了。还有为什么日本要占领东北,他看中的东北的地域离日本比较近,而且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还不是因为那里有石油吗。宋朝重视经济而乎视军事这是无可厚非的,他不是那种扩张形的,这和有没有马没有关系。不要总拿没有骑兵说事。本文内容于
17:25:27 被编辑
(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68955 工分:27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宋名将潘美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
在第4楼的发言:......
那宋朝为什么不养马,好像刘邦刚刚建汉的时候的马也不是很多吧,找几匹一样颜色的马拉车都很困难,为什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能动用那么多的马匹》
因为唐朝把产马地丢光了。
拢右,唐朝丢给了吐蕃
河套,唐朝把党项请来河套
幽云,唐朝把沙陀请来河东,沙陀出卖了幽云。这些都是借口吧,那宋朝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地方收复回来。是不是还是军马的原因啊。
(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79523 工分:46
左箭头-小图标
时势造英雄也,汉朝跟宋朝可差得远了,不然哪有西夏辽国的活路。老才就把他们给灭了。
(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68955 工分:2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宋名将潘美
在第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愚笨1
在第2楼的发言:霍去病带5万铁骑千里出征,竟然不考虑给养后勤,沿途筹集。这种作战方法有点象匈奴的军队,但是匈奴入侵中原,事先肯定汉族人的农耕地区有吃的有穿的,还能掠夺奴隶人口。可匈奴部落游牧分散,哪有供霍去病大军的给养??
。汉军调集骑兵10余万、步兵数 十万、预备马匹14万,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两路大军都越过了大沙漠,行进2000多里,歼灭与俘获匈奴军8万多人,汉军获得了战略决战的巨大胜利。经过此次大战,匈奴军元气大伤,匈奴部族远走漠北,漠南已无匈奴王庭。
————————步兵几十万,预备马匹14万,这些都是搞后勤的,真正的作战部队仅仅只有10万骑兵,步兵和预备的14万匹马全是后勤运输队!懂了吗?在对漠北的战争中,汉军减员过半,许多士兵回来饿的站不起来了。“匈奴北遁,而汉马亦少,固久不伐胡!”
——————假如汉朝和宋朝一样,没有这么多马,霍去病和卫青还能远征草原吗?那宋朝为什么不养马,好像刘邦刚刚建汉的时候的马也不是很多吧,找几匹一样颜色的马拉车都很困难,为什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能动用那么多的马匹》
(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45398 工分:24311
左箭头-小图标
霍去病带5万铁骑千里出征,竟然不考虑给养后勤,沿途筹集。这种作战方法有点象匈奴的军队,但是匈奴入侵中原,事先肯定汉族人的农耕地区有吃的有穿的,还能掠夺奴隶人口。可匈奴部落游牧分散,哪有供霍去病大军的给养??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