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登录:精彩推荐:&&&&&&&&
【陈氏宗谱】天下陈姓出颍川
陈姓,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姓。它最初起源于周口淮阳,却以许昌为基,逐步走向壮大,直至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虞舜之后,以封地为姓氏
3000多年前,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在被分封的这些诸侯中,有一个叫妫满的人被封在了陈地。妫满是舜的后裔。仗着祖上的荣耀,他被列为十二诸侯之一。按照当时的惯例,妫满及其后裔以国为姓,陈便成了他们的姓氏。
其实,陈姓的起源远比武王伐纣的年代久远。陈本是黄帝轩辕氏分支部族陈丰氏的族徽。它一边是一面旌旗,一边是一辆战车,象征这个部族骁勇善战。他们跟随黄帝从西北迁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这个地方被称为陈地。
颍川陈氏,源自齐国田氏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宫廷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做了个“工正”的小官。陈完第五代孙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发动了一次政变。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为相。传至田和时,他索性夺取齐国政权,自立为齐太公。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齐国灭亡。为保全性命,田氏子孙进行了分化:齐王建的3个儿子田升、田桓和田轸,均改了姓氏。田升、田桓改为王氏,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
田轸则在楚国任相,被封为颍川侯,因迁入陈国故地颍川,恢复了陈姓,改称陈轸,遂成为颍川陈氏的始祖。
郡望堂号,遍布江淮之间
秦汉以后,陈氏不断发展壮大。南北朝时北方动荡,陈氏加入南迁行列,故而陈氏的郡望和堂号遍布长江两岸、江淮之间。
颍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禹州。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寔子侄。二人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族人遂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颍川陈氏,陈姓最大一支
汉末魏晋是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颍川陈氏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如今天下陈氏大多以颍川为祖,鲜有例外者。
陈姓望族居颍川郡(今长葛市老城镇西),历代贤者、名人辈出。春秋时有孔子弟子陈亢,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有丞相陈平,晋代有史学家陈寿,南朝时有陈朝开创者陈霸先,唐代有诗人陈子昂,宋代有著名道士陈抟,近代有爱国华侨陈家庚等。
陈氏后裔,代代有“弄潮儿”
陈寔,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广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
陈群,颍川许县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后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来源:许昌市委统战部
width:100%">
巨姓望族颍川陈氏
16:15& &义门陈文化研究会& &徐维彬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
第一次,公元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 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第二次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其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初居兴化,后移漳州,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陈实长子元芳(纪)的21代孙陈雍,从吴兴来闽,在沙县固发冲定居(今永安贡川),子孙繁衍于贡水,人文鼎盛,裔孙称他为贡川始祖。其长子陈苏迁宁化石壁,后迁居罗源县中房曹湾为开基始祖。次子陈野居固发冲,三子陈运迁闽县(今福州,含长乐、闽清县)。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八八一年——八八四年)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动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祖。陈动的长子陈檄及孙令镕、令图、令猷分别迁居闽侯大义、古灵和长乐岱峰、金沙、凤山开基。后来陈闻的三子陈黯寻亲也入闽,居同安开基。唐德宗贞光年间,陈渊入闽居金门岛开基。唐僖宗乾符年间,福建观察使陈岩入闽,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l—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后其子孙迁往晋江开基。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
第三次南迁入注八闽,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当时唐王朝腐败,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暴发多起农民起义。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农民起义队伍数万人经江西入闽。史称“十八姓从王入闽”。其中固始县陈氏族人随王审知入闽的人很多。有陈鄙随王审知入闽后,初居泉州,后居仙游,其七世孙陈汝器为“飞钱世系”始祖。唐末陈四翁随王审知入闽,居同安开基。陈檄随王审知入闽,寓居闽侯古灵,为古灵世系始祖。陈苏入闽,居罗源开基。在五代时期还有陈启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入闽,寓居建阳县开基。陈千郎由河南固始县南迁入闽,仕闽王官三司左丞,初居福州大义,后卜居闽侯小溪源,其长子庭枢仍居大义,次子庭机居闽清十九都安仁,三子庭炳迁闽清二都漈上宣政里,四子庭栋居沙县马坑大陂口,五子庭柱居尤溪十九都高才坡,六子庭梁居永太梧桐乡,七子庭相居尤溪水南岗开基。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开基。五代南唐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南唐闽清源郡王、东海南康郡王,迁回仙游枫亭开基,为侯揽世系之始祖,建[德星堂],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后代,也成为泉州陈姓望族。其后子孙分布在仙游、泉州、漳州及广东一带开基。
第四次入注八闽,是在宋、元之际。
宋朝——宋朝民族矛盾尖锐,北宋末年康王南渡,皇室南迁临安(杭州),引起全国性动乱。随后在元兵追逼下,南宋皇帝南逃福建,导致前后两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其中陈氏族人南迁入闽很多。如陈高士从河南固始南迁入闽,寓居福州台屿开基。陈魁、陈璋入闽,后裔分别居闽西长汀、宁化、永定、上杭、武平及闽南漳州、厦门翔安、莆田仙游等地开基。陈舜仁经江西南迁入闽,居福清江阴等地开基。宋靖康年间,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开基。等等。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人士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其中宋嘉祜十一年(1063年)江西德安十世聚族而居,江州义门陈姓奉旨大分析。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江西义门家族奉旨分成334庄,分别迁往全国18个省市所辖144个县市。其中迁入福建的有30支脉:①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②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③陈顕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④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⑤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⑥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⑦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⑧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⑨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⑩陈彦德迁居福建漳州开基。⑾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⑿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⒀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⒁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⒂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⒃陈彦悦迁居福建长太县开基。⒄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⒅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⒆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⒇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等等。
第五次入注八闽是在元明清时朝。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义门陈氏第二次大分析,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沿海各地居住。明末清初,陈姓继续迁徙入闽。入闽的陈氏先人,为了继续发展,以及其他原因,他们又陆续漂洋过海,分别从福建迁移到海内外各地包括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及世界各地。
总之,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繁衍昌盛,陈氏子孙后代既分布于全中国,又遍及全世界。它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荫佑人世;又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滋奉献。可见陈氏先辈的光辉历程,不亏业绩,将永远激励后辈族人,敦宗睦族,爱国敬业,与时俱进,奋发向上。
台湾陈氏族人的根在福建
台湾陈氏族人80%都来自福建的泉、漳、厦等闽南地区,20%来自福建汀州与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由于陈氏是福建、广东的第一大姓,陈姓也是客家最大姓。故在历次移民台湾的总人数中,陈姓均占相当大的比重。据1997年台湾当局统计公布:在台汉族人口达1710万人中,其祖籍地在福建的占80%以上,其中祖籍地在泉州的约占42%。祖籍地在漳州的约38%。而全台陈姓人口有185万多人。占全台人口总数的12%。为台湾第一大姓。可见台湾陈氏族人的根在福建。【福建陈氏族人外迁原因】 ①人口骤增。自西晋第一批北方人口大批入闽以来,至清末,福建人口成几十倍、百倍地急增。仅以漳州地区为例(下同),在陈元光入闽时,漳州人口只有1.8万人,到了明弘治年间(1502年)人口增至26.6万人,而耕地却没有多少增加,造***均耕地日趋减少,加上历朝历代***污吏的剥削勒索,租税沉重,土地兼并日益加剧,陈氏族人与沿海百姓一样生计难以维持,为了活命,唯有向外迁徙。②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至清嘉庆年问的400多年,仅漳州地区几乎每4—5年就有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不是洪涝灾,就是旱灾,不是蝗虫灾,就是地震或瘟疫等,农作物连年欠收,甚至绝收,陈氏族人和沿海地区百姓为了生活,只得向外迁徙。③清初“迁海”政策。清初朝庭与郑成功在闽南沿海长期对峙,清政府为了切断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军队的联系与支持,采取“迁海”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同时纵兵放火焚烧房屋,造成沿海成为片物不留的新“无人区”。大批破产农民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导致一部分陈氏族人和沿海居民为了活命而冒险渡海到海外寻找活路。【台湾成为福建陈氏族人外迁的首选地】在通常情况下,对有着深厚乡土观念和宗亲观念的泉、漳等沿海地区族人,只要老家尚有生活下去的可能,他们一般是不会弃土外迁的。但到了被迫非背井离乡时,他们就会就近迁往创业机会多,谋取土地机会多的待开发的台湾地区。①福建沿海距离台湾近:福建与台湾只一水之隔,舟辑相通,而且福建沿海港口码头众多,有泉州港、安海港、崇武港、厦门港、月港、铜陵港、以及涵江港、福州港等,迁往台湾具有海上便捷的交通条件。朝发夕至,符合就近迁徙的原则。②闽台自然条件相似:福建沿海地区,尤其是泉、漳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台湾极为相似。从地缘关系看,台湾与泉、漳地区的自然环境相似,气候相宜,水土相服,因而漳、泉人外迁谋生之地,首选台湾是很自然的。③迁往台湾的谋生条件较易:谋生条件的难易,是确定外迁地的重要因素。当时待开发的台湾,比任何外迁地都更容易立足,特别是台湾地多人少,容易开垦出一片土地来,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台湾第一大姓陈姓,都是陈氏颖川派后裔,尊1800多年前东汉桓帝时名士陈实为始祖。以陈实为始祖的颖川派陈氏,在福建有三大支派,即以陈政、陈元光父子为始祖的“开漳圣王派”,以陈忠、陈邕父子为始祖的“太傅派”,以陈霸先陈谈先兄弟为始祖的“南朝派”。开漳圣王派、南院派、南朝派为颍川入闽的三大派系,也是台湾陈氏的三大脉派。传自唐朝初年的陈元光,直接从河南地区播迁过来的“开障圣王”派;和出身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皇室,来自长江流域江苏地区的“南朝”派;可以说是构成今天台湾陈姓家族的两大支柱。台湾的陈氏家族,除了“开漳圣王”派和“南朝”派之外,尚有其他二、三十个支派,包括南院派、漳湖派、漳南派、银同碧湖派、蕉岭县派、江州派、同嘉禾派,南岐派、霞簝派、西源派、登瀛派、尤俊派、高美派、珍山派、浙江嵊县派、浯阳派、饶平分派、上宅派、西亭派、七郎公派、下坑分派、銮井派、赤湖派、霞宅派、漳州芦溪派、永华公派……等等。台湾陈氏最大脉派——全温支裔“北庙派”:楚灭陈后,最后一位国君陈湣公次子全温,避难于晋,以陈为姓,史称陈全温。后晋卿公孙路麾推荐他到魏国,担任浚仪大夫(即今河南开封县西北)。陈全温这一支在浚仪发展壮大,成为浚仪支派。全温谥文子,传九世到陈武,已是秦汉之间,陈武投同宗陈平部下,屡立战功,封棘津侯。传十一世陈鱼,任江王太傅。鱼生公望,为汉武帝春秋博士。浚仪陈氏后裔传至东汉时,有陈孟琏,为固始侯相,迁居固始,葬浮光山,遂为固始陈氏开基祖。固始陈氏到了唐代,开始南迁入闽,后裔出了“开漳圣王”陈元光。史称北庙派、将军派或开漳圣王派。这一脉在东南发展,并渡海入台,成为台湾望族。惠安侯卿陈在台北。惠安县辋川镇侯坑村((近人多以方言谐音改坑为卿)陈姓,早于明代由莆田阔口迁来,属玉湖陈衍派,人丁旺盛,清末民初已分居各地19个村落,遂有19陈之誉。清初分居城内城隍口的陈姓,建有&侯卿陈宗祠&,1995年以来旧城改造,许多姓氏多以现代化高楼底层辟为宗祠,独侯卿陈宗祠建在二楼。侯卿陈姓子孙渡台谋生定居很多,早期有庆堂,是台北大企业家,十分富有,后裔仍关心祖籍地公益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渡台有陈全兴和陈锦文等人,全兴是军官,锦文是农业科学家,其儿子都是留美博士,有的居台,有的居美,从事科研和实业,侯卿陈多数居台北市,两岸族亲互有联系。
银江陈姓徙居台湾。石狮市永宁镇银江村陈厝,现有陈姓40多户,200多人,但其家族移居海外和台湾却很多。据华侨大学李天赐教授对《银江陈氏三房家乘》剖析:谱有&吾宗自元光公开闽以来,族姓蕃昌,凡闽有陈,皆遥尊为始祖,夫固知本之意也。&又云:&方山公仕元,官奉训大夫,政绩载郡志,享春秋&,方山子宝盖约于元互相间明初由象泽分居银江,故谱序曰:&银江陈氏一族系吾祖方山公所出&,&宝盖公开为开基祖&。谱载统计当时已有子孙94人移成台湾,其中人有生卒年月,康熙年间27人,雍正、乾隆年间分别有13人和30人;在台有地点22人。
台湾&德聚堂&源自龙海县霞寮村。德聚堂亦称&颍川家庙&,位于台南市七巷,供奉来自霞寮村的陈泽、陈丑、陈亥和陈拱四兄弟。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海澄(今属龙海县)《霞寮村陈氏世系渊源》载:陈屠龙子明宪宗初年由龙溪县南乡庵兜迁居海澄霞寮,是为开基祖。霞寮村位于九龙江西南、北三溪汇合处,今属龙海县浮宫乡。陈泽四兄弟是陈屠龙七代孙,泽为郑成功部将,位居统领,随后三个弟弟因此也跟着到台湾定居,是为霞寮村陈氏居台的开基祖,300多年来繁衍子孙甚众,共建德聚堂纪念祖先。
台湾林投巷源自东山留田村。 留田村位于福建东山县海滨。莆田县东庙龙坡社人陈荀住,时为兴化府衙役,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调防来铜山(今东山)水寨,守因墩山烽火台,定居开基繁衍子孙,分别留田南屿、东坑各地。&留田&义为留下来垦田开基。随后又有后裔到台湾谋生,聚居屏东县林投巷,到光绪年间已发展到100多户。两岸共同昭穆&尧舜汤禹文,景特去秦坤。上河日居泰,兴朝茂成章。群恩繁两宿,芝浅易后昌。&两岸族亲关系密切,20世纪20年代,留田村建陈氏祖祠,族人推派陈厂仔前往台湾通报,林投巷族亲非常高兴,***银地角装满木箱运回。木箱至今仍由陈厂仔后代珍藏。林投巷族亲也曾回来祭祖扫墓。
台北大龙峒和同安官山陈氏关系。福建同安县官山陈氏开基祖陈忠,与子邕同为唐开元官员,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父子被贬,谪居漳州南驿路南厢山。邕生四子,长了陈夷及其子陈俦居厦门陈寮开基,传到22代陈国辅,由厦门称居同安官山,为&官山陈氏&始祖。官山包括三忠、苏站、内宅、内官、何厝、鸿溪、前庵、岭头、洪坑、后溪、新厝、竹脚仔、水后等十多个村落,几万人,先后有际廷、际珪和际令,运奉、运市和运三等移居台北淡水一带,还有何厝陈严、陈由、后溪陈殿也陆续渡海去台。台北大龙峒,原是高山族中平埔族居住的,名&大浪泵&,位于淡水河和基隆河汇合处。早年同安人陈逊言随父辈来此垦殖,建设成片住宅,打下发展基础,谐音名&大隆同&。至乾隆年间,大批同安人迁居到此,成了繁荣闹讪,建神庙奉保生大帝,从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出了许多举人和秀才,谓此地为&龙穴之峒&,由是&大浪泵&而&大隆同&,又成为如今的&大龙峒&。
台湾和平村源自南靖埔顶村。埔顶村于福建南靖县龙山,清雍正年间,南靖永丰宝斗村11代孙&天&字辈陈天义迁居埔顶村为开基祖,沿用宝斗村昭穆,即&用庭发坤时应九,欲为蓄天振大芳。国茂申开龙景运,依谋划燕液朝祯祥。&光绪九年(1883年)埔顶村6代孙即&茂&字辈陈丁,时年30多岁,从厦门渡台,定居新竹县桃源区大园乡和平村为开基祖,1932年陈丁80多岁,还给家乡侄儿陈阿棋、陈阿可来过信,要他们抄录族谱给他,好让台湾子孙认知祖宗血脉,该信由陈丁侄孙陈木昌先生珍藏。
两岸&霞宅陈氏&关系密切。台湾霞宅陈氏是福建南安市诗山镇霞宅村迁居的。《霞宅陈氏族谱》载:&我祖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一郎公自明初叶肇基于此,世代积德累仁,聚居成族&。该村陈氏宗祠坐落乌山麓,是一座皇宫式十间张大厝,祠址鲤鱼穴,背靠乌山象张大网,子孙须外出谋生才会&大尾&(出人才),所以早有人漂洋过海去台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东宗赏渡台,繁衍子孙散居台中、台北、基隆、新竹,统称&霞宅陈氏&,尊陈宗赏为开台始祖,聚居地方称霞宅街。霞宅人以纺织棕蓑闻名,所以霞宅街也称&棕蓑街&。1947年祖籍地霞宅村修谱修祠,公推陈云兑先生到台通报,得到台湾霞宅陈氏族人欢迎,并捐资支持。
(汀州庄缘整理)
width:100%">
马来西亚陈氏宗亲赴河南长葛寻根谒祖
17:02: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长葛11月9日电(段晓宇)日前,马来西亚砂拉越民都鲁颍川陈氏公会寻根团赴河南省长葛市寻根谒祖,长葛市有关领导及颍川陈氏祖根地众多陈氏宗亲对寻根团的到来表示欢迎。
长葛市有关领导介绍说,长葛相传是葛天氏故里,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楷书鼻祖”钟繇,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一代廉吏、颍川陈氏始祖―陈寔公,皆出自长葛。境内古社柏群、钟繇墓、钟繇洗砚池、郑庄公掘地见母处、敬史君碑等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旅游、考古价值。海内外陈氏是一家,马来西亚砂拉越民都鲁颍川陈氏公会寻根团的到来,为进一步加强双方联系与沟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加强陈氏宗亲之间的友谊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希望海内外陈氏宗亲经常到故里走一走,看一看,祭祖观光,共商发展大计。
期间,马来西亚砂拉越民都鲁颍川陈氏公会寻根团到古桥乡陈寔陵园进行了祭祖,陈寔文化研究员向寻根团一行介绍了陈寔的各种历史典故,并将陈寔陵园的修建情况做了详细说明。随后,寻根团还参观了钟繇文化纪念园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完)
width:100%">
颍川陈氏源流初探&&
& &&&中华历史上是礼仪之邦,历来倡行孝道,统治者高举“以孝治天下”。而国人奉行 “慎终追远”、“敬祖追宗”,无论身在何方,永远忘不了自己的“根”。
陈氏是现中华民族第五大姓,人口八千万人,广居华夏与世界各地。陈氏族人崇尚先祖,探究自己的源与流,根据有关史料,试探一下颍川陈氏源流以作引玉之砖,借此“钩上”有识之士的高见与启迪。
说到颍川陈氏,脱不了先说陈氏之先祖舜帝,就先从舜帝说起。
一、关于舜
舜,中华历史上远古五帝之一,是陈氏先祖,此乃陈氏族人与社会共识。陈氏族人以此为豪。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称“自黄帝至舜至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帝舜为有虞”。
舜,字重华,其双目重瞳故也,舜的故地有多种版本。《史记》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菏泽之姚墟。一说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是黄帝第八代孙,古系为黄帝—昌意— 颛顼—穷蝉—敬康—句芒—桥牛—瞽叟—舜。东夷之人说的古系为幕—穷蝉—敬康—桥牛—瞽叟—舜,《吕梁碑》。
舜的姓,有姓虞说,有姓姚说,姓虞说因其祖虞幕(相传为创造帐篷之人),且舜的国号为“有虞”。姓姚说有二,一是生于姚墟而姓姚,一说入赘于尧,妻姚两女而姓姚。
《史记》载“舜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也就是说舜在湖南境内,葬在九疑山,两位妃子南追,溺于湘水,舜活了近百岁。
二、关于妫满
均是舜之嫡子,为女英所生,不如舜,均为弓箭发明人,禹践帝位后封均于虞城,后徒封于商,史称商均,为商朝先祖,舜有庶子八人,皆不肖舜,均生虞思,商灭夏后,曾分封虞思之后人于陈(今河南淮阳)。周兴商衰,周文王将长女太姬下嫁虞思后裔妫满。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国,爵位为侯爵,以国为姓,此乃陈氏,得姓之开山鼻祖。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满,公元前478年,楚灭陈国,陈国历20世,26君王,国作588年。
妫满妫姓来源于尧为考察舜,曾派舜居妫水(沩水)旁,境内有沩,汭二水,舜的部分后代便以妫为姓。后来部分回复姚姓,部分妫姓后代发展为其他姓氏,妫满便是后者。伪满字少汤,为舜之33代孙。
由妫满衍派出陈、胡二姓。
三、关于田齐
陈国传至陈宣公时,内乱,妫满十世孙,陈厉公之子陈完(敬仲)奔齐避乱,易姓为田。《索引》称“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陈字在宋以前的读音为“din”,宋以后读现音。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也称“田与陈古音皆念陈”,现闽南语“陈列”的陈为“din”,印证了闽南语源于中原古语音之说。
陈完之六世孙田常立简公第为齐平公,后历代为齐相,田常曾孙田和于公元前404年自立为齐太公,且获周王室与诸侯认可,自此姜齐易为田齐。公元前221年,田齐威秦所灭,历8君,184年。
齐亡后,齐王田建后人纷纷避难,长子田升,次子田桓易姓为王(王莽为其后代),三子田轸定居颍川(河南长葛)复姓陈,曰陈轸,至唐初为天下第一大姓。颍川即为陈氏郡望,陈轸之后人为江州陈氏之祖,古有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谓,东汉太丘令陈实(104-187)系江州陈氏之裔。
田齐一脉还衍派出孙、陆、袁等数十姓。
四、关于陈朝
南北朝肘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陈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系陈实十八代裔孙。公元557年时任梁朝相国,封为陈王的陈霸先夺取梁的政权,建立了历史上以陈为国号的朝代,把陈氏家族推向一个显赫地位,霸先史称陈武帝,传三世五帝,历33年,公元587年被隋文帝所灭。
自陈轸至陈实十一世,至陈霸先计廿九世。
自上古至南朝,舜裔名人众多,其中有陈满、陈完、田文(孟尝君)、陈胜、陈平、陈实、陈寿、陈霸先等。
五、关于“五姓同宗”说
历来有舜裔五姓同宗一说,据有关资料得到证实,“五姓同宗”说指姚、陈、虞、胡、田同为舜裔。
虞(舜之先祖姓及国号)、姚(舜生于姚墟或赘于尧家得姓)
width:100%">
象山陈氏名人陈汉章……
width:100%">
我只能数到我爸爸这一辈,虽然我也姓陈!哈哈哈
width:100%">
家母陈氏,此乃第五大姓;
礼仪之邦,自古敬祖追宗。
width:100%">
以后见到老K、布衣那就是自家人了怎么说3000年前也是一家;
width:100%">
轻舞飞扬 发表于
以后见到老K、布衣那就是自家人了怎么说3000年前也是一家;
3000年太久,去掉一个0吧!
width:100%">
陈姓的路过
width:1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中华姓氏文化中,有“郡望”一词。郡望也称“地望”,一般是指一个姓氏起源发祥的地域。郡望提供了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和根本依据。据史志记载:陈氏为虞帝大舜之裔。周武王克商,大封帝王之后。舜帝三十四代孙妫满,因为他父亲为周文王烧制陶器讨伐商纣有功,他得以赐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受封“胡公”,封地宛丘(现在河南淮阳),正当颍水流域一带(古为陈地),为西周一诸侯国,国号“陈”,子孙遂以“陈”为姓。经过细考陈氏的来龙去脉及其迁徙分布状况,可以确认陈氏统源为舜裔,按血缘关系,陈氏称舜帝为太始祖或血缘始祖是合情合理的。而妫满受封于陈地、爵陈候,建陈国,以国为姓,死后谥胡公。从姓氏上来说,称妫满为陈氏始祖或得姓始祖,也是不可否认的史实。 陈国到了文公时,内乱开始,兄弟为争夺王位,相互残杀。厉公为夺王位,乘长兄恒公病危之时,把桓公的长子杀了,自己登上宝座,而桓公的次子陈跃又杀了厉公,夺同了王位。引发厉公的长子陈完出奔齐国,改陈姓为田姓,其子孙在齐国历任权臣,后取而代之,自立为齐国君王。至齐王建时,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齐王建的三子轸相于楚,封为颍川候。因迁入颍川,复姓陈。是为去田复陈之颍川始祖。陈轸的十一世孙陈实,为福建陈氏宗亲公认的先祖。在厉公陈跃执政的陈国,传至闵公时,于公元前479年为楚国所灭,闵公的长子陈衍,避居阳武县户牖乡,为户牖派始祖,其十世孙陈平为汉朝开国功臣。陈衍的第二十二世孙陈实为福建陈氏宗亲公认的先祖。可见,不管是陈国的户牖派的后裔陈姓,或是田齐派陈完的后裔复姓归宗,都是陈氏源流的两大衍脉而最终合二为一,千源万流归宗一脉。其纷繁的布迁,固然十分复杂,然而其主流的传衍,却是衍脉清晰,昭穆分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形成一部与时间并存的陈氏宗族的生命史。 从搜集到的福建各地陈氏族谱来看,福建陈氏宗亲都归宗于颍川汉太丘长陈实世系,也就是说都承认其先祖为颍川汉太丘长陈实。陈实,东汉颍川许人。因为他一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中庸为本,仁义为怀,为官清正,道德高尚,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被朝廷褒功,赐谥封号,建庙立碑,图像百城,树为朝野吏民学习典范,追封为颍川侯,钦赐龙牌。 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了。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征引该谱,是以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世系资料。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汉晋时期颍川大族陈氏的代表人物陈?、陈纪、陈群、陈泰的政治活动以及陈氏的发展状况。文章指出,陈氏的兴起始于陈?,陈?仕汉太丘长,汉末名士,因经明行修成为后世士人的楷模,而且为陈氏家族成为东汉中后期天下名门打下了基础。陈纪位至鸿胪,保持了家族的声望、文化的传承和家族的持续,其法制思想对刘备和诸葛亮产生影响。陈群仕魏至司空,是陈氏发展成为高门大族的关键性人物,其后子孙历四世并处高位。陈泰位至仆射,多次打败蜀国大将姜维。陈泰以后家族逐渐衰微。东汉末年,陈氏参加了轰轰烈烈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斗争,与党人一起谱写了一曲时代悲歌。曹魏时期,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晋时期的历史大舞台上,受汉晋社会变迁的影响,颍川陈氏形成了其独特的家风,东汉社会重儒学,陈氏以儒学兴家,以其德行影响社会风气。魏晋之际,受群雄割据战乱的影响,陈氏崇尚武力,军事才能比较突出,主要担任武职。西晋时期随着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起,其家风具有由儒入玄的趋势,在政治上不再积极进取,人生的志趣转向了文学和书法。颍川陈氏家族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也产生了影响。 颍川陈氏世系如下 :& & 1世:
陈实(104-187)字仲弓,东汉许昌人,生于公元104年(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农历二月初二),卒于公元187年(汉灵帝中平四年农历八月丙午),故里和墓园在今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汉属颍川郡许县,故称颍川许人)娶荀氏生六子:纪、夔、洽、谌、信(休)、光。【居住地:河南长葛陈故村】2世:
陈纪,字元芳(方),仕汉,官至太仆尚书,大鸿胪寺卿。与弟季方贤才齐名。父子共著高名,时号“三君”。生一子:群。 陈政(夔),字时芳。子?,字景叔,魏司使。?长子飞,迁广州高平;?次子朔,朔子允,迁徐州广陵。 &陈洽,字仲芳。子唐,唐长子相,仕吴;唐次子直,迁扬州; 相子升(声)字德冀,仕吴。 陈谌,字季芳,与长兄元方辩,有才谕德争功,与父实、兄纪,齐德同行,与纪齐德同行,实论纪、谌兄弟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为司空掾,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图像百城。早殁,生一子:忠。 &陈信(休),字大芳,生于汉顺帝永建六年。子谈迁闽中。 陈光,字实芳,生于汉顺帝阳嘉四年,子缔,缔子敏。3世:陈群(163--236
),纪之子,原作?,字长文,仕魏,任镇国大将军。司空尚书。立九品官人法,任魏文帝宰相,封颍阴侯。生二子:泰、漾。陈忠,谌之子,字孝先,东汉青州刺史。娶葛氏。子四:闰(润)、佐、坦、和。陈佑,政之子,
字景叔,仕拜司徒。子二:飞、朔。陈唐,洽之子。子二:相、直。陈谈,信之子,迁闽中。陈缔,光之子。4世:陈泰,?之长子,名俊,字玄伯。任魏征西大将军,都督,护凉将军,魏明帝宰相。谥穆侯,并赠司空。泰生二子:长子奕(恂),次子温,温生钦约,钦约生怀高、建丙、肃任。肃任生景文、本昭、时杰。景文以庆之为嗣子。庆之生霸汉。霸汉生忠肃。忠肃生克耕,克耕生敏、敷、政。政生子元光、元勋,元光为开漳圣王,政为开漳圣王派之祖……
陈漾,?之次子,字和伯,魏大司马,列侯。 陈飞,?之长子,迁筠州高平。 陈朔,?之次子,朔子允,迁徐州广陵。
陈相,唐之长子,仕吴。子:升。 陈直,唐之次子,迁扬州。 陈润,忠之长子,字文清,魏高原太守;子四:谭、轸、雍、虎。
陈佐,忠之次子,魏青州刺史。子三:?、戴、徽。 陈坦,忠之三子,廷尉。
陈和,忠之四子。5世:陈?,字道基,佐之长子。仕晋,官飞虎将军,,擢太尉中书郎(中书令)。妣龙氏继妣张氏生子三:?、匡、规。6世:陈?(伯?),?之长子,左卫将军,凉州参军。袭封广陵公。移居曲阿新丰湖。子:逵。 陈匡:?之次子,奕(恂)之嗣子,名巨,有显名。晋元康中东宫(太子)侍读。仕晋,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中书令。妣张氏生二子:世逵(赤松)、世达(达)。 陈规:?之三子。子:述。7世:陈逵,?之子,字林道。少有才干,以清敏立名。袭封广陵公,淮南太守,西中郎将,追赠卫将军。 陈赤松,匡之长子。 陈达(世达、显达),字大义(廷忠),匡之次子。西晋颖(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迁居吴兴长城下箬里(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下箬寺)晋永嘉中为丞相掾,元帝南迁时以丞相掾任太子洗马,出任吴兴郡长城县令(今浙江省长兴县),妣江氏生二子:康、盱(雄)。【居住地:浙江长兴下箬寺】吴兴成为陈姓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 第一代:陈?陈?(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做事任劳任怨,而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诎身伸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迈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陈?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歆、邴原等都曾向他问学。陈?作为名士领袖的活动为各方所关注,按照贤人上应星象的说法,陈?出行,据说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从观测德星(即木星,旧谓主祥瑞之星)出现上也看出来了。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大兴“党锢之祸”,对士族名士进行迫害。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却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大义凛然地自请入狱。第二年才遇赦得出。建宁元年(168)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谋除宦官,征辟陈?为掾属,参与共定计策。但不久事败,窦武等被杀,宦官更大规模地缉捕党人,死徙废禁达六七百人。陈?再受党锢,隐居在家乡的荆山。陈?在乡里,注意以良好的风尚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人们都很重视他的意见,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一次,有个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准备夜间行窃。陈?发觉后,不动声色,把儿孙们叫到屋里,教育他们要努力上进,正正当当做人,不要象梁上君子那样养成了坏习惯。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来向他请罪。这事传开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县里盗窃案也减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来。& & 党锢解除后,大臣们都纷纷推荐陈?,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辞了。中平四年(187),陈?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各地赶来吊祭的有三万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为之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陈?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 & 第二代:陈纪、陈谌& &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进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陈谌,字季方。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时受到朝廷的辟召。陈?曾评论他们俩兄弟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陈谌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陈忠,字孝先。第三代:陈群陈群(?-236),字长文。陈纪子。少时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其父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改与陈群作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也由此显名。初平四年(193)刘备为豫州刺史,辟陈群为别驾。第二年,徐州陶谦病死,陈群谏阻刘备去徐州,刘备不听,果然被袁术、吕布所打败。陈群与父亲陈纪暂时避乱徐州。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吕布,辟陈群为掾属,后转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荀?、荀攸、钟繇、郭嘉、司马懿等并为曹操帐下的计谋之士。曹丕为魏王太子时,对陈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礼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为魏王,封陈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及代汉称帝,又进爵颍乡侯,徙尚书令。黄初六年(225)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遗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为司空,故录尚书事。青龙四年(236),陈群去世,谥靖侯。 陈群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根据曹魏政权要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220)在吏部尚书任上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晋以后沿用,至隋始废。这一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形成了著名的门阀政治,流风余韵,其所养成之门第观念更是影响深远。史载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称颂他是长者。第四代:陈泰陈泰(?-260),字玄伯。陈群子。明帝青龙中,除散骑侍郎,嗣父爵。齐王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以怀柔政策管治边民,恩威并举。后回朝廷任尚书。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陈泰曾出马为司马懿劝说曹爽归罪罢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升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当时关右雍、凉诸州是魏、蜀交锋的最前线,在关右六七年间,陈泰与郭淮、邓艾等一起曾多次打败蜀国大将姜维,在征战中表现出沉稳勇敢、果于决断的大将之风。甘露元年(256)吴国丞相孙峻入侵,陈泰又任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击退吴军。以后陈泰官至尚书左仆射。当时人们将陈泰与其父陈群比较,认为在学问造诣、教化天下方面,陈泰不如其父,若论练达世务、建功立业,则还超过他父亲。甘露五年(260)皇帝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的部下所杀,司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能不能找一个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陈泰回答:“只有找比贾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不久陈泰去世,有说是因哀痛呕血而死的。东晋王羲之评价陈泰“垒块有正骨”,意思是说他胸中郁结不平而有刚正的品格。陈泰死后追赠司空,谥穆侯。儿子陈恂、陈温先后嗣爵。魏末咸熙中开建五等,改封陈温为慎子。陈泰这一支系以后名位逐渐衰微。 陈泰同辈中著名的有陈佐,是陈谌的孙子,官至青州刺史。陈佐的弟弟陈坦,官至廷尉。 第五代:陈?陈?(?-300)陈佐子。早年居乡,有声望。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官至中书令。当时皇后贾南风擅权,皇帝痴愚,诸王虎视眈眈,但由于有大臣张华、裴?、贾模等人共同辅政,朝野还算安静。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氐人齐万年反叛,关中震荡,陈?多次指斥负责指挥战事的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等雍容骄贵,不任军事,荐举由大将周处、孟观指挥作战。陈?的意见开始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果然梁王由于私隙忌恨周处,让周处为先锋,却只给少数兵马,又断其后援,致使周处力战而死。后来朝廷接受了陈?的建议,改派孟观督师征讨齐万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 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发动政变,废杀贾后及其亲党,事后陈?以剪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不久赵王伦阴谋篡夺皇位,淮南王司马允发兵讨伐,将赵王伦围困在其相国府东宫内。陈?暗地里支持淮南王,诓骗晋惠帝派人打出督战的令旗白虎幡,以便淮南王名正言顺地攻入赵王府。可是,派去的人半路上却被赵王收买,假传圣旨,诱杀了淮南王。陈?本有心袒护淮南王允,到头来擎出的白虎幡反而救了赵王伦。赵王伦不知其中缘故,还以为陈?有功,提升他为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公。不久,陈?病死,谥号为元。& & 赵王伦篡夺皇位,自然是大逆不道之事。围绕当时在朝诸大臣的表现,评价也是大不一致。陈?死后议谥,就有人认为谥号太过了,第二年梁王肜去世议谥的时候,陈?却又被作为不附伪朝的榜样加以赞扬。这样的争论一直到东晋末年时还在继续。& & 陈?的弟弟陈戴、陈徽及从弟陈堪,也都官位显赫。陈戴,一作陈载,早年辟太保掾,后改国子助教。陈徽,任东宫卫队长官太子左卫率,淮南王允讨赵王伦,曾集结东宫兵在宫内响应淮南王。& & 第六代:陈?& & 陈?,陈?子。晋惠帝元康初年贾后专政的时候,其外甥贾谧最受骄宠,权势过人,贾谧同时又喜好文学,善为文章,当时洛阳的名门豪族贵游子弟竟相与之结交,石崇、潘岳、陆机、刘琨、左思等二十四个人与之过从最密,号为“二十四友”,陈?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为贵戚,或为名门子弟,或本人即为名士。同时,“二十四友”又是一个才士集团,几乎每人皆有相当才气,“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几占当时文坛之大半,他们经常在一起宴游题咏,元康六年(296)时的金谷雅集更是蔚为文坛一大盛事。& & 经过“八王之乱”的几次变异,“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归宿也各不相同。永兴元年(304),陈?任左卫将军,当时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以皇太弟、丞相身份遥控朝政,东海王司马越联合陈?要求晋惠帝免去成都王颖的皇太弟身份,复立惠帝养子司马覃为皇太子,同时护持惠帝御驾北征讨伐成都王颖,讨伐大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被成都王击败,惠帝被扣邺城,东海王退回东海,陈?则奉太子覃退守洛阳。不久,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许昌,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军在胡族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也败退江东。& & 东晋立国后,在元帝、明帝间陈?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陈?有弟弟陈匡、陈规。陈匡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当太子司马?的陪读。 第七代:陈逵陈逵,字林道。陈?子。小时就表现出优秀的才干,为人文雅而有风采,以清纯敏睿知名。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为给事黄门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镇戍历阳。征北大将军褚裒北伐,陈逵领军进至寿春。八年(352)中军将军殷浩再度北伐,进军许昌、洛阳,陈逵担任前锋。不断的征战,最终也难以恢复北方故土。陈逵在淮南的时候,京都建康的一些朋友曾共同邀约到位于当涂的牛渚山聚会,由于陈逵谈论事理非常精妙,众人争着想和他辩论,那知陈逵用如意支着面颊,眺望着远处鸡笼山三国古战场只感叹地说了一句:“孙伯符(即孙策)志业不遂!”于是满座的人都谈不下去了。这则故事被记在《世说新语》“豪爽”篇中。陈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当时人们将他和谢安、谢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长行草,其书法有羲献之风。陈逵袭父爵封为广陵公,死后追赠卫将军。 第七代:陈世达陈实的裔孙在颍川定居后,遵循祖德,安定家业,到了东晋,陈实的第七代(属第四子季芳一脉的)裔孙陈世达,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他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在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域)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里。陈世达历官丞相椽、太子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他迁家大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同时,陈实长子元芳一脉的后代迫于隋乱,也从颍川迁来吴兴郡。使吴兴成为颍川陈实裔孙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吴兴陈氏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陈世达第十一代(陈实第十八代),出了个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武帝在位三年病薨,因只一子被困北周,由皇兄陈谭先长子临川王继位,先后传三代五皇帝,享国32年。陈宣帝大建五年(573),第六皇子叔明封为宜都王。曾自吴兴下若里迁家宜都县(今湖北宜昌市附近),他先后出任过东扬州(辖今浙江、江西、福建)、南徐州(辖今江苏、安徽)刺史及安右将军等职。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亡于隋,为避隋乱,陈叔明举家迁回吴兴,之后他与第三子铉入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居十余年后,被隋文帝召入关中,隋炀帝大业中(605~618),封他为鸿胪少卿。颍川陈氏中世系明确、见诸史册较晚的还有陈茂先,他是陈?的七世孙,陈?的十一世孙,东晋安帝时袭封广陵公。义熙九年(413)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说陈?在赵王之乱中对淮南王遇害负有责任,要求削除陈氏的广陵封国。陈茂先上表自辩,封国得以保存。但这时距东晋灭国也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大约在刘宋代晋的时候,和其他前朝旧族一样,颍川陈氏一族的封爵承袭才从此断绝。& & 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 颍川陈氏南迁入注开发福建& & 陈氏是中华民族大姓族,居第五位。在人口比重占4、53%,迄今发展到6000多万人口。如加上姓氏演变中,姚、虞、胡、田、袁、孙、陆、车……等人口,在一亿以上。陈氏从太始祖舜帝起繁衍至今一百四十多世了。陈氏为福建第一大姓,均由颍川衍派迁徙入闽。陈氏有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血缘鼻祖舜帝。(公元前233l--2221)周武王克殷纣后,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满死谥胡公,后人以国为姓,尊陈胡公满为得姓之祖,开山祖。奉舜帝为血缘始祖。陈胡公43代孙汉太丘长陈实字仲弓,谥文范先生,德高望重,名倾天下,史民典范,封为康乐侯,追封颍川侯。尊颍川陈氏始祖。陈胡公60世孙陈朝高祖武皇帝陈霸先字兴国(503--559),梁时任武职,屡立战功,威加四海。受梁禅让,登上帝位,改国号为陈,年号永定。为开国英明贤主。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 和 军事家。 通过研究,初步弄清了陈氏入闽,与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南方拓展传怖的规律相一致。陈氏先祖入闽的主要干、支世系有几十支,他们基本上与历史记载的中国四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相符合。 第一次南迁入注八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晋代----当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人民,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移。西晋中原永嘉之乱,当时中原板荡,&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陈姓入闽最早见诸史料的,为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陈润,于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府尹,居福州乌石山下,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晋盱胎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永嘉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晋永嘉十年(316年)陈野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南朝----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四子建安王陈叔卿.陈宣帝子南陈叔俭等均留居福建开基,居福州、泉州、建阳等地。隋兵灭陈国后,陈后主之子陈敬台携两弟领兵据永春,为南朝永春派开基之祖。陈朝灭亡后,宜都王陈叔明避居浙江金华,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任右补阙。陈兼的长子陈当派下的天湖支系始祖陈邦植后裔,子孙兴旺,广泛分布于现在的闽北武夷山、浦城及浙西龙泉地区。宣都王陈叔明九世孙陈环为为临海县令,避难迁福建泉州仙游县,生六子,第五子陈伯宣隐居江西庐山,嫡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祖。可见,南朝派及江州义门陈氏与福建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陈迈领泉州兵马镇莆田,首任莆田县令。为陈氏入莆始祖。
迈公后裔有20多个支系,著名的有“十八陈”十八个支脉,遍布莆田仙游地区。)&& &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第一次,公元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
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第二次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其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初居兴化,后移漳州,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陈实长子元芳(纪)的21代孙陈雍,从吴兴来闽,在沙县固发冲定居(今永安贡川),子孙繁衍于贡水,人文鼎盛,裔孙称他为贡川始祖。其长子陈苏迁宁化石壁,后迁居罗源县中房曹湾为开基始祖。次子陈野居固发冲,三子陈运迁闽县(今福州,含长乐、闽清县)。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八八一年----八八四年)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动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祖。陈动的长子陈檄及孙令?、令图、令猷分别迁居闽侯大义、古灵和长乐岱峰、金沙、凤山开基。后来陈闻的三子陈黯寻亲也入闽,居同安开基。唐德宗贞光年间,陈渊入闽居金门岛开基。唐僖宗乾符年间,福建观察使陈岩入闽,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l--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后其子孙迁往晋江开基。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 第三次南迁入注八闽,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 当时唐王朝腐败,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暴发多起农民起义。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农民起义队伍数万人经江西入闽。史称“十八姓从王入闽”。其中固始县陈氏族人随王审知入闽的人很多。有陈鄙随王审知入闽后,初居泉州,后居仙游,其七世孙陈汝器为“飞钱世系”始祖。唐末陈四翁随王审知入闽,居同安开基。陈檄随王审知入闽,寓居闽侯古灵,为古灵世系始祖。陈苏入闽,居罗源开基。在五代时期还有陈启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入闽,寓居建阳县开基。陈千郎由河南固始县南迁入闽,仕闽王官三司左丞,初居福州大义,后卜居闽侯小溪源,其长子庭枢仍居大义,次子庭机居闽清十九都安仁,三子庭炳迁闽清二都?上宣政里,四子庭栋居沙县马坑大陂口,五子庭柱居尤溪十九都高才坡,六子庭梁居永太梧桐乡,七子庭相居尤溪水南岗开基。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开基。五代南唐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南唐闽清源郡王、东海南康郡王,迁回仙游枫亭开基,为侯揽世系之始祖,建[德星堂],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后代,也成为泉州陈姓望族。其后子孙分布在仙游、泉州、漳州及广东一带开基。 第四次入注八闽,是在宋、元之际。& & 宋朝----宋朝民族矛盾尖锐,北宋末年康王南渡,皇室南迁临安(杭州),引起全国性动乱。随后在元兵追逼下,南宋皇帝南逃福建,导致前后两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其中陈氏族人南迁入闽很多。如陈高士从河南固始南迁入闽,寓居福州台屿开基。陈魁、陈璋入闽,后裔分别居闽西长汀、宁化、永定、上杭、武平及闽南漳州、厦门翔安、莆田仙游等地开基。陈舜仁经江西南迁入闽,居福清江阴等地开基。宋靖康年间,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开基。等等。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人士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其中宋嘉祜十一年(1063年)江西德安十世聚族而居,江州义门陈姓奉旨大分析。宋嘉?八年(公元1063年),江西义门家族奉旨分成334庄,分别迁往全国18个省市所辖144个县市。其中迁入福建的有30支脉:①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②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③陈?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④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⑤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⑥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⑦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⑧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⑨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⑩陈彦德迁居福建漳州开基。⑾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⑿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⒀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⒁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⒂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⒃陈彦悦迁居福建长太县开基。⒄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⒅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⒆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⒇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等等。 第五次入注八闽是在元明清时朝。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义门陈氏第二次大分析,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沿海各地居住。明末清初,陈姓继续迁徙入闽。入闽的陈氏先人,为了继续发展,以及其他原因,他们又陆续漂洋过海,分别从福建迁移到海内外各地包括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及世界各地。 总之,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繁衍昌盛,陈氏子孙后代既分布于全中国,又遍及全世界。它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荫佑人世;又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滋奉献。可见陈氏先辈的光辉历程,不亏业绩,将永远激励后辈族人,敦宗睦族,爱国敬业,与时俱进,奋发向上。 台湾陈氏族人的根在福建台湾陈氏族人80%都来自福建的泉、漳、厦等闽南地区,20%来自福建汀州与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由于陈氏是福建、广东的第一大姓,陈姓也是客家最大姓。故在历次移民台湾的总人数中,陈姓均占相当大的比重。据1997年台湾当局统计公布:在台汉族人口达1710万人中,其祖籍地在福建的占80%以上,其中祖籍地在泉州的约占42%。祖籍地在漳州的约38%。而全台陈姓人口有185万多人。占全台人口总数的12%。为台湾第一大姓。可见台湾陈氏族人的根在福建。【福建陈氏族人外迁原因】 ①人口骤增。自西晋第一批北方人口大批入闽以来,至清末,福建人口成几十倍、百倍地急增。仅以漳州地区为例(下同),在陈元光入闽时,漳州人口只有1.8万人,到了明弘治年间(1502年)人口增至26.6万人,而耕地却没有多少增加,造***均耕地日趋减少,加上历朝历代***污吏的剥削勒索,租税沉重,土地兼并日益加剧,陈氏族人与沿海百姓一样生计难以维持,为了活命,唯有向外迁徙。②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至清嘉庆年问的400多年,仅漳州地区几乎每4--5年就有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不是洪涝灾,就是旱灾,不是蝗虫灾,就是地震或瘟疫等,农作物连年欠收,甚至绝收,陈氏族人和沿海地区百姓为了生活,只得向外迁徙。③清初“迁海”政策。清初朝庭与郑成功在闽南沿海长期对峙,清政府为了切断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军队的联系与支持,采取“迁海”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同时纵兵放火焚烧房屋,造成沿海成为片物不留的新“无人区”。大批破产农民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导致一部分陈氏族人和沿海居民为了活命而冒险渡海到海外寻找活路。【台湾成为福建陈氏族人外迁的首选地】在通常情况下,对有着深厚乡土观念和宗亲观念的泉、漳等沿海地区族人,只要老家尚有生活下去的可能,他们一般是不会弃土外迁的。但到了被迫非背井离乡时,他们就会就近迁往创业机会多,谋取土地机会多的待开发的台湾地区。①福建沿海距离台湾近:福建与台湾只一水之隔,舟辑相通,而且福建沿海港口码头众多,有泉州港、安海港、崇武港、厦门港、月港、铜陵港、以及涵江港、福州港等,迁往台湾具有海上便捷的交通条件。朝发夕至,符合就近迁徙的原则。②闽台自然条件相似:福建沿海地区,尤其是泉、漳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台湾极为相似。从地缘关系看,台湾与泉、漳地区的自然环境相似,气候相宜,水土相服,因而漳、泉人外迁谋生之地,首选台湾是很自然的。③迁往台湾的谋生条件较易:谋生条件的难易,是确定外迁地的重要因素。当时待开发的台湾,比任何外迁地都更容易立足,特别是台湾地多人少,容易开垦出一片土地来,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台湾第一大姓陈姓,都是陈氏颖川派后裔,尊1800多年前东汉桓帝时名士陈实为始祖。以陈实为始祖的颖川派陈氏,在福建有三大支派,即以陈政、陈元光父子为始祖的“开漳圣王派”,以陈忠、陈邕父子为始祖的“太傅派”,以陈霸先陈谈先兄弟为始祖的“南朝派”。开漳圣王派、南院派、南朝派为颍川入闽的三大派系,也是台湾陈氏的三大脉派。传自唐朝初年的陈元光,直接从河南地区播迁过来的“开障圣王”派;和出身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皇室,来自长江流域江苏地区的“南朝”派;可以说是构成今天台湾陈姓家族的两大支柱。台湾的陈氏家族,除了“开漳圣王”派和“南朝”派之外,尚有其他二、三十个支派,包括南院派、漳湖派、漳南派、银同碧湖派、蕉岭县派、江州派、同嘉禾派,南岐派、霞?派、西源派、登瀛派、尤俊派、高美派、珍山派、浙江嵊县派、浯阳派、饶平分派、上宅派、西亭派、七郎公派、下坑分派、銮井派、赤湖派、霞宅派、漳州芦溪派、永华公派……等等。台湾陈氏最大脉派----全温支裔“北庙派”:楚灭陈后,最后一位国君陈?公次子全温,避难于晋,以陈为姓,史称陈全温。后晋卿公孙路麾推荐他到魏国,担任浚仪大夫(即今河南开封县西北)。陈全温这一支在浚仪发展壮大,成为浚仪支派。全温谥文子,传九世到陈武,已是秦汉之间,陈武投同宗陈平部下,屡立战功,封棘津侯。传十一世陈鱼,任江王太傅。鱼生公望,为汉武帝春秋博士。浚仪陈氏后裔传至东汉时,有陈孟琏,为固始侯相,迁居固始,葬浮光山,遂为固始陈氏开基祖。固始陈氏到了唐代,开始南迁入闽,后裔出了“开漳圣王”陈元光。史称北庙派、将军派或开漳圣王派。这一脉在东南发展,并渡海入台,成为台湾望族。惠安侯卿陈在台北。惠安县辋川镇侯坑村((近人多以方言谐音改坑为卿)陈姓,早于明代由莆田阔口迁来,属玉湖陈衍派,人丁旺盛,清末民初已分居各地19个村落,遂有19陈之誉。清初分居城内城隍口的陈姓,建有&侯卿陈宗祠&,1995年以来旧城改造,许多姓氏多以现代化高楼底层辟为宗祠,独侯卿陈宗祠建在二楼。侯卿陈姓子孙渡台谋生定居很多,早期有庆堂,是台北大企业家,十分富有,后裔仍关心祖籍地公益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渡台有陈全兴和陈锦文等人,全兴是军官,锦文是农业科学家,其儿子都是留美博士,有的居台,有的居美,从事科研和实业,侯卿陈多数居台北市,两岸族亲互有联系。& & 银江陈姓徙居台湾。石狮市永宁镇银江村陈厝,现有陈姓40多户,200多人,但其家族移居海外和台湾却很多。据华侨大学李天赐教授对《银江陈氏三房家乘》剖析:谱有&吾宗自元光公开闽以来,族姓蕃昌,凡闽有陈,皆遥尊为始祖,夫固知本之意也。&又云:&方山公仕元,官奉训大夫,政绩载郡志,享春秋&,方山子宝盖约于元互相间明初由象泽分居银江,故谱序曰:&银江陈氏一族系吾祖方山公所出&,&宝盖公开为开基祖&。谱载统计当时已有子孙94人移成台湾,其中人有生卒年月,康熙年间27人,雍正、乾隆年间分别有13人和30人;在台有地点22人。
台湾&德聚堂&源自龙海县霞寮村。德聚堂亦称&颍川家庙&,位于台南市七巷,供奉来自霞寮村的陈泽、陈丑、陈亥和陈拱四兄弟。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海澄(今属龙海县)《霞寮村陈氏世系渊源》载:陈屠龙子明宪宗初年由龙溪县南乡庵兜迁居海澄霞寮,是为开基祖。霞寮村位于九龙江西南、北三溪汇合处,今属龙海县浮宫乡。陈泽四兄弟是陈屠龙七代孙,泽为郑成功部将,位居统领,随后三个弟弟因此也跟着到台湾定居,是为霞寮村陈氏居台的开基祖,300多年来繁衍子孙甚众,共建德聚堂纪念祖先。 台湾林投巷源自东山留田村。
留田村位于福建东山县海滨。莆田县东庙龙坡社人陈荀住,时为兴化府衙役,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调防来铜山(今东山)水寨,守因墩山烽火台,定居开基繁衍子孙,分别留田南屿、东坑各地。&留田&义为留下来垦田开基。随后又有后裔到台湾谋生,聚居屏东县林投巷,到光绪年间已发展到100多户。两岸共同昭穆&尧舜汤禹文,景特去秦坤。上河日居泰,兴朝茂成章。群恩繁两宿,芝浅易后昌。&两岸族亲关系密切,20世纪20年代,留田村建陈氏祖祠,族人推派陈厂仔前往台湾通报,林投巷族亲非常高兴,***银地角装满木箱运回。木箱至今仍由陈厂仔后代珍藏。林投巷族亲也曾回来祭祖扫墓。 台北大龙峒和同安官山陈氏关系。福建同安县官山陈氏开基祖陈忠,与子邕同为唐开元官员,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父子被贬,谪居漳州南驿路南厢山。邕生四子,长了陈夷及其子陈俦居厦门陈寮开基,传到22代陈国辅,由厦门称居同安官山,为&官山陈氏&始祖。官山包括三忠、苏站、内宅、内官、何厝、鸿溪、前庵、岭头、洪坑、后溪、新厝、竹脚仔、水后等十多个村落,几万人,先后有际廷、际?和际令,运奉、运市和运三等移居台北淡水一带,还有何厝陈严、陈由、后溪陈殿也陆续渡海去台。台北大龙峒,原是高山族中平埔族居住的,名&大浪泵&,位于淡水河和基隆河汇合处。早年同安人陈逊言随父辈来此垦殖,建设成片住宅,打下发展基础,谐音名&大隆同&。至乾隆年间,大批同安人迁居到此,成了繁荣闹讪,建神庙奉保生大帝,从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出了许多举人和秀才,谓此地为&龙穴之峒&,由是&大浪泵&而&大隆同&,又成为如今的&大龙峒&。 台湾和平村源自南靖埔顶村。埔顶村于福建南靖县龙山,清雍正年间,南靖永丰宝斗村11代孙&天&字辈陈天义迁居埔顶村为开基祖,沿用宝斗村昭穆,即&用庭发坤时应九,欲为蓄天振大芳。国茂申开龙景运,依谋划燕液朝祯祥。&光绪九年(1883年)埔顶村6代孙即&茂&字辈陈丁,时年30多岁,从厦门渡台,定居新竹县桃源区大园乡和平村为开基祖,1932年陈丁80多岁,还给家乡侄儿陈阿棋、陈阿可来过信,要他们抄录族谱给他,好让台湾子孙认知祖宗血脉,该信由陈丁侄孙陈木昌先生珍藏。 两岸&霞宅陈氏&关系密切。台湾霞宅陈氏是福建南安市诗山镇霞宅村迁居的。《霞宅陈氏族谱》载:&我祖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一郎公自明初叶肇基于此,世代积德累仁,聚居成族&。该村陈氏宗祠坐落乌山麓,是一座皇宫式十间张大厝,祠址鲤鱼穴,背靠乌山象张大网,子孙须外出谋生才会&大尾&(出人才),所以早有人漂洋过海去台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东宗赏渡台,繁衍子孙散居台中、台北、基隆、新竹,统称&霞宅陈氏&,尊陈宗赏为开台始祖,聚居地方称霞宅街。霞宅人以纺织棕蓑闻名,所以霞宅街也称&棕蓑街&。1947年祖籍地霞宅村修谱修祠,公推陈云兑先生到台通报,得到台湾霞宅陈氏族人欢迎,并捐资支持。 &
可以输入3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