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褚遂良文皇哀册小楷文皇哀册的艺术风格和研究...

[转载]唐代褚遂良《文皇哀册》拓本二种
&褚遂良《文皇哀册》
褚遂良《文皇哀册》,楷书,传褚遂良贞观二十三年(649)书。《文皇哀册》帖,唐褚遂良撰,小楷,署唐贞观二十三年。宋代米友仁以为褚遂良晚年书,据传为米芾临古佳作。
褚遂良(596-659),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用位高权显来描述褚遂良是毫不为过的,他是历代书法大家中介入封建社会权力中心的少数人物之一。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褚遂良的书法。
褚遂良颇得太宗重用,先后任六品秘书郎、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检校大理卿,直至大权在握的中书令(首席宰相),甚至作了辅佐太子(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褚遂良忠义直言,唐太宗多所采纳。而太宗崩,高宗继位,褚遂良的直谏却遭来了杀身之祸。唐高宗永徽六年,为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褚遂良义正词严,当庭置朝笏于阶上,脱冠解巾,伏阶叩头,以至于头血迸溅。武则天于帘内大骂:“何不扑杀此獠!”但最终高宗还是改立昭仪为后。不久,褚遂良以潜谋不轨之罪贬爱州,卒于任上。此后,子孙流配,两子彦甫、彦冲被杀。一代良臣,结局悲惨,然褚遂良声名亦届此载入史册。
褚遂良被推为初唐楷书四家之一,其主要成就也在楷书。前人评褚遂良书法“若瑶台青琐,?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张怀?《书断》)“婉美华丽”(朱长文《墨池编》),“褚登善以姿态胜,故举笔辄变”(蒋衡《拙存堂题跋》)。足见其书风属于秀美一路。但褚遂良的疏瘦则并非枯瘦,王澍言“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当是识者之言。综言之,褚遂良楷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上承隋人书法,下开有唐一代书风,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有人云其书法平民化云云,实则言褚遂良书法有普及之功耳。
褚遂良楷书,世称“褚书”,为后世效法的经典法书之一。然究其所自,却断非无源之水。张怀颧《书断》言“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虞监书法,恪守右军,圆融内蕴,与褚遂良瘦硬迥异。而其父褚亮与欧阳询相善,观褚遂良早年书法,颇多隶意,与欧阳询多相似之处。褚亮与欧阳询同在隋朝为官时,褚遂良年十六左右,正是志学之年,故其学当自欧阳询。观其《伊阙佛龛碑》,碑近隋碑风格而亦有欧体风神,可为佐证。另外,李嗣真《书后品》言唐太宗、李元昌(汉王)、褚遂良“皆受之于史陵”。史陵为隋人,《书断》称其“亦有高古,伤于疏瘦”,恰与褚遂良风格相近。然虞世南与褚遂良的关系,势必影响到褚的书风。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在宏文馆招集二十四名五品以上子弟,“敕虞世南欧阳询教授楷法”,次年在国子监设立书学,置书学博士教授书学。褚遂良当时为负责图书缮写秘书郎,书风受到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应所难免。所谓“祖述右军”,当在贞观十三年太宗搜集王羲之书法之后。贞观十年,褚遂良被太宗召为侍书,世人所献大王书迹,均由褚遂良鉴定,“天下争赉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并编辑了《右军书目》。然此时褚遂良书风已基本确定,只是进一步完善而已,故右军书法,对他影响并不是根本上的。其影响最重要的是得虚实之辨,而非一味瘦硬。
由此可知,褚书书法,受史陵影响最大,其总体风格还未跳出隋代碑刻书法的圈子,但后期则多少透露出唐楷书风的风神,故上文所言上承隋代,下开有唐,意在斯也。
褚书之短,前人谓“丰艳雕刻”、“恨乏自然,功勤精悉”云云。作为一个积极入世,极有作为的权臣,他的书法也基本是基于实用的。国子监的书学课程也应该是学习实用书法,故雕刻、规整、不够自然等等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整个唐代楷书的通病。相对而言,褚遂良书法倒比其他几位唐代楷书大家更为生动活泼,这是今天书法界一度出现褚遂良热的主要原因。然今之学褚者,或失之软弱,或失之枯瘦,不知褚书于瘦劲中显丰腴,灵动中有刚劲,是学者之失,非褚氏之过也。
褚遂良传世书法有十余件,多为碑刻。《孟法师碑》多存隶意,用笔多圆,风格近于欧、虞,结字用笔失于拘谨。优秀者当推《雁塔圣教序碑》与《大字阴符经》。前者是褚遂良的代表作,字体瘦劲,结字精密,兼用行书笔法,华丽秀劲,风神疏朗,人谓金生玉润、古雅风流,堪称杰作。《大字阴符经》为墨迹纸本,传为晚年之作。笔力劲峭,意韵古淡,沉着痛快。虽有伪迹之嫌,然其艺术成就昭然在目,足可以假当真。其他碑刻墨迹亦足参学,然须知道取舍,取其精华方可。
&&&&&&&&&&&&&&&&&&&&&&&&&&&&&&&&&&&&&&&&&&&&&&&&&&&&&&&&&&&&&&&&&&&&&&&&&&&&&&&&&&&&&&&&&&&&&&&&
褚遂良《文皇哀册》旧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褚遂良&文皇哀册
褚遂良 文皇哀册
《文皇哀册》,楷书,传褚遂良贞观二十三年(649)书。《文皇哀册》帖,唐褚遂良撰,小楷,署唐贞观二十三年。宋代米友仁以为褚遂良晚年书,据传为米芾临古佳作。
团结文化精英,施行清明政治,事实上也大大减少了后世人们对于他“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这些致命错误的口诛笔伐,更多的是托起了一个功大于过、有为有威的帝王形象。李世民的诗中,有许多是大宴群臣、奖掖大臣或是怀思故臣时所作,如《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赐房玄龄》等,君臣之间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状,跃然纸上。以善谏闻名的魏徵病逝之后,唐太宗不胜悲伤,作有一首《望送魏徵葬》,送葬的队伍愈行愈远,昔日不惜犯颜直谏的股肱耿直之臣逝去,心中百感交集,“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他在宫中翘首踮望,扼腕良臣之死,为之潸然泪下,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到了晚年,与李世民一起举事的大臣,包括他最初的政敌,也成为同朝君臣,最后大都安享晚年。而明太祖朱元璋一旦坐稳龙床,便大开杀戒,开国功臣几乎斩杀殆尽。两人胸襟,不可同日而语。
帝王也是个体的人,李世民更是个性情中人。他兴趣广泛,“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尤喜读书,手不释卷。闲暇之余,兴之所至,一座小山,一树烟柳,一把琵琶,他也会捉笔写来,丝毫不掩饰作为一个凡夫俗子的点滴得失之情。大殿之上,烛光摇曳,他便《咏烛》了:“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面对一丛残菊,他也随手拈来:“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再有,看到桃花盛开,见之心喜,便也随手赋诗:“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一场细雨,扫却灰尘,滋润庄禾,他抚掌大悦:“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这哪里像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分明是一个性情豁达、把酒临风的文人墨客。
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不管水平如何,但是他一带头,一提倡,一鼓励,诗歌似乎立即又上升到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这种巨大的轰动效应,恐怕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整个唐朝,无论兴衰成败,都弥漫着浓郁的人文风气,“王者精神鼓扇一世,故当时海内士,人人毕力称诗”。这种诗歌园地的繁盛景象,与李世民最初的赏识与推崇,乃至自创诗歌,是分不开的。
有一个细节,太宗驾崩之后,褚遂良为之起草《哀册文》,颂扬其生前功德。这篇文章大约费了很大的精力,此前多受太宗恩
惠的褚先生也一定绞尽脑汁,加之心乱如麻,万千感慨,满腹心思,以至于下得朝来,“马误入人家而不觉也”。很显然,一向谨慎的褚遂良,悲从心起,因为那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离世,显得方寸大乱了。
  《全唐诗》的编者这样称赞唐太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写道:“太宗是个很爱文学的皇帝……到了开元天宝之世,唐初种下的种子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自古以来,贵为九五之尊、人中翘楚,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画,而且将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君王,屈指可数,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个。一个文化的唐朝、富庶的唐朝、诗歌的唐朝,已是呼之欲出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唐代褚遂良《文皇哀册》拓本二种
&&& 褚遂良《文皇哀册》
褚遂良《文皇哀册》,楷书,传褚遂良贞观二十三年(649)书。《文皇哀册》帖,唐褚遂良撰,小楷,署唐贞观二十三年。宋代米友仁以为褚遂良晚年书,据传为米芾临古佳作。
褚遂良(596-659),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用位高权显来描述褚遂良是毫不为过的,他是历代书法大家中介入封建社会权力中心的少数人物之一。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褚遂良的书法。
褚遂良颇得太宗重用,先后任六品秘书郎、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检校大理卿,直至大权在握的中书令(首席宰相),甚至作了辅佐太子(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褚遂良忠义直言,唐太宗多所采纳。而太宗崩,高宗继位,褚遂良的直谏却遭来了杀身之祸。唐高宗永徽六年,为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褚遂良义正词严,当庭置朝笏于阶上,脱冠解巾,伏阶叩头,以至于头血迸溅。武则天于帘内大骂:“何不扑杀此獠!”但最终高宗还是改立昭仪为后。不久,褚遂良以潜谋不轨之罪贬爱州,卒于任上。此后,子孙流配,两子彦甫、彦冲被杀。一代良臣,结局悲惨,然褚遂良声名亦届此载入史册。
褚遂良被推为初唐楷书四家之一,其主要成就也在楷书。前人评褚遂良书法“若瑶台青琐,?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张怀?《书断》)“婉美华丽”(朱长文《墨池编》),“褚登善以姿态胜,故举笔辄变”(蒋衡《拙存堂题跋》)。足见其书风属于秀美一路。但褚遂良的疏瘦则并非枯瘦,王澍言“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当是识者之言。综言之,褚遂良楷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上承隋人书法,下开有唐一代书风,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有人云其书法平民化云云,实则言褚遂良书法有普及之功耳。
褚遂良楷书,世称“褚书”,为后世效法的经典法书之一。然究其所自,却断非无源之水。张怀颧《书断》言“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虞监书法,恪守右军,圆融内蕴,与褚遂良瘦硬迥异。而其父褚亮与欧阳询相善,观褚遂良早年书法,颇多隶意,与欧阳询多相似之处。褚亮与欧阳询同在隋朝为官时,褚遂良年十六左右,正是志学之年,故其学当自欧阳询。观其《伊阙佛龛碑》,碑近隋碑风格而亦有欧体风神,可为佐证。另外,李嗣真《书后品》言唐太宗、李元昌(汉王)、褚遂良“皆受之于史陵”。史陵为隋人,《书断》称其“亦有高古,伤于疏瘦”,恰与褚遂良风格相近。然虞世南与褚遂良的关系,势必影响到褚的书风。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在宏文馆招集二十四名五品以上子弟,“敕虞世南欧阳询教授楷法”,次年在国子监设立书学,置书学博士教授书学。褚遂良当时为负责图书缮写秘书郎,书风受到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应所难免。所谓“祖述右军”,当在贞观十三年太宗搜集王羲之书法之后。贞观十年,褚遂良被太宗召为侍书,世人所献大王书迹,均由褚遂良鉴定,“天下争赉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并编辑了《右军书目》。然此时褚遂良书风已基本确定,只是进一步完善而已,故右军书法,对他影响并不是根本上的。其影响最重要的是得虚实之辨,而非一味瘦硬。
由此可知,褚书书法,受史陵影响最大,其总体风格还未跳出隋代碑刻书法的圈子,但后期则多少透露出唐楷书风的风神,故上文所言上承隋代,下开有唐,意在斯也。
褚书之短,前人谓“丰艳雕刻”、“恨乏自然,功勤精悉”云云。作为一个积极入世,极有作为的权臣,他的书法也基本是基于实用的。国子监的书学课程也应该是学习实用书法,故雕刻、规整、不够自然等等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整个唐代楷书的通病。相对而言,褚遂良书法倒比其他几位唐代楷书大家更为生动活泼,这是今天书法界一度出现褚遂良热的主要原因。然今之学褚者,或失之软弱,或失之枯瘦,不知褚书于瘦劲中显丰腴,灵动中有刚劲,是学者之失,非褚氏之过也。
褚遂良传世书法有十余件,多为碑刻。《孟法师碑》多存隶意,用笔多圆,风格近于欧、虞,结字用笔失于拘谨。优秀者当推《雁塔圣教序碑》与《大字阴符经》。前者是褚遂良的代表作,字体瘦劲,结字精密,兼用行书笔法,华丽秀劲,风神疏朗,人谓金生玉润、古雅风流,堪称杰作。《大字阴符经》为墨迹纸本,传为晚年之作。笔力劲峭,意韵古淡,沉着痛快。虽有伪迹之嫌,然其艺术成就昭然在目,足可以假当真。其他碑刻墨迹亦足参学,然须知道取舍,取其精华方可。
&&&&&&&&&&&&&&&&&&&&&&&&&&&&&&&&&&&&&&&&&&&&&&&&&&&&&&&&&&&&&&&&&&&&&&&&&&&&&&&&&&&&&&&&&&&&&&&&
褚遂良《文皇哀册》旧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分享时请保留本站链接。多谢支持!
文征明书法作品欣赏《满江红》碑书法图片14张拂拭残碑,勅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