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页 到第页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查看: 4542|回复: 8
弥勒和弥赛亚的相似之处
弥勒和弥赛亚的相似之处
佛经与圣经都提到类在末劫时期会有救世主降世拯救众生。佛经认为末法时期会有未来佛弥勒下世救渡众生,而圣经认为末劫来临之时,会有弥赛亚降世拯救众生。如果佛经与圣经是可信的,那么怎么会出现两个救世主呢?除非佛经中的弥勒就是圣经中的弥赛亚,否则佛经与圣经的说法不是矛盾了吗?
经过比较发现佛经中提到的弥勒与圣经所写的弥赛亚确有不少相同之,下面将一一列出。
1.弥赛亚、弥勒发音相似,同为至尊
弥赛亚即Messiah,是天的主神,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弥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乃众王之王、众王之尊。
2.弥赛亚、弥勒的出现都有轮相伴,轮的形状相似
在唐三法师义净奉制译《佛说弥勒下生 佛经》中有“ 俗作轮王,出家正觉”、“说法度众生,令离诸烦恼”等句;《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出世……其时金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具足,天匠所造。轮径丈四,王召四兵此金轮宝,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转轮王率四兵随之,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宝止时王驾亦止。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 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在《圣经》《以西结书》(1:15-21)写着:“我正观看活物的时候,见活物的脸旁,各有一轮在地。轮的形状和颜好像苍玉。四轮都是一个样式,形状和作法好像轮中套轮。轮行走的时候,向四方都能直行,并不掉转。至于轮辋,高而可畏;四个轮辋周围满有眼睛。活物行走,轮也在旁边行走;活物从地升,轮也都升;灵往哪里去,活物就往那里去;活物 升,轮也在活物旁边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那些行走,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这些也站住。那些从地 升,轮也在旁边 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
由此我们知道不论佛经还是圣经,一致描写了这样的景,即随着救主的出现都伴有轮。并且轮也多有类似:一个是四个兵相随,有四神引导;另一个是四个轮辋,四活物引导轮辋,活物的灵在轮中。一个是“轮径丈四”;另一个是“至于轮辋,高而可畏”。一个是“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轮宝止时王驾亦止”;另一个是“那些行走,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这些也站住”。
3.弥赛亚、弥勒降世救人的最初阶段都不被人认识
世传布袋和尚为弥勒化,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 ,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 ,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自不识”。
《圣经》《约翰福音》(1:10-11):“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倒不接待他。”《圣经》《路加福音》(17:24-25):“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只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
布袋和尚的辞世偈告诉我们,弥勒降世救人时,尽管他不断告知我们他是救主,可是世人却少有人识;而圣经中救主降世救人时,他的光要瞬间照亮世界,如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可是世人却并不认为他是救主,并且他要先受许多苦,遭到世人弃绝。由此我们知道,弥勒与弥赛亚拯救众生时起 都不被人 认识。
4.最终要归向神
《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出世……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圣经》《启示录》(7:9-10):“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 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我们的神,也归与羔羊。’”
尽管不被人识,然而最后人却都要归向神,这些 人来自各方、各国、各族、名民。在这点,佛经与圣经的描写也是一致的。
5.然后要迎来新天新地
佛经与圣经都描写了救主降世拯救众生之后,我们会迎来新天新地。
《弥勒下生经》:“ 国土咸富盛,无罚无灾厄;彼诸男女等,皆由善业生。地无诸棘剌,唯生青草,履践随足,喻若睹罗绵。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实。时彼国中人,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
《圣经》《以赛亚书》(65:19-20):“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其中必没有数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以赛亚书》(65:23-25):“他们必不徒然劳碌, 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羊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这一切都不伤、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圣经》《启示录》22:2这样描写新天新地:“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注:“样”或作“回”),每月都结果子,树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
佛经与圣经对新天新地的描写都提到进入新天新地的人长寿,常安乐,无罚无灾,花果充实,美味充足,物与物之间极为和谐,没有争斗。
弥勒就是弥赛亚?以上所列仅是偶然的巧合?这实在是一个严肃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复活节在西方叫“Easter”,其真正的含义是“东方人”,那是否就是上帝在启示人们,神再来时将在“东方(East)”的国度“复活”?
有说耶稣失踪的几年是到东方学佛了
《 玄奘西游记 》下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四讲
& && && && && && && && && && && && && && && && && && &&&弥勒真相
& && & 玄奘西行求法主要就是为了学习并求得《瑜伽师地论》,玄奘怎么可能不急于把它翻译过来,怎么可能不急于把它介绍给东土大唐的信徒和僧人们呢 ?果然,当玄奘觉得有足够的把握以后,便开始集中一切力量着手翻译瑜伽行派最重要的经典《瑜伽师地论》,玄奘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全部交给了这部经典。人的一生,最好的年华就是在四十岁左右,学术积累足够,学术准备完成,体力、精力、判断力各个方面还没有开始衰退,所以玄奘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动手翻译《瑜伽师地论》。为了翻译这部经典,几乎动员了全国最有学问的僧人。至于玄奘本人,当然更是全力以赴。《瑜伽师地论》是一部极其精深的佛典,耗费一生都未必能够理解。我的片言只语恐怕最多只能起一个解题的作用,而且似乎也只能仅止于此。有很多朋友希望我能开讲这部佛经,毫无疑问,我是不敢的,我绝对没有这个胆量来做这件事情,这是一部太精深的反映人类智慧的佛经。
& && & 我想在此还是着重介绍一下传说中《瑜伽师地论》的口授者----弥勒菩萨。对于中国佛教信徒来讲,弥勒和观音无疑是两尊最重要的菩萨。按照佛经里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但是他比释迦牟尼化灭的更早,他上升到兜率天,那是到一个很高的天上,准备在四千年以后跟着释迦牟尼降生到人间。但是这四千年是天上的时间,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大家也许会说,难道中国人还有谁不知道弥勒,还用你多嘴多舌来介绍吗 ?恐怕还是需要的。
& && &【弥勒佛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菩萨。但是,这个大家都熟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弥勒佛,却并不是弥勒佛原来的形象,那么弥勒佛原来是什么相貌,又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形象的呢?】
& && && & 第一,弥勒佛形象的演变问题。大家现在知道的弥勒佛形象都是胖嘟嘟的,肚子大大,整天笑嘻嘻的一个形象,在寺庙里,有一副楹联这样形容他:“笑口常开,笑尽人间一切可笑之事 ;大肚能容,容下人间一切不平之事”。他是一个很可爱的欢乐菩萨,后来似乎还有了送财的功能。但历史上的弥勒佛却并不是这样的。
& && & 中国出现弥勒佛造像的时间很早,比如甘肃炳灵寺石窟第一六九号,编号就是弥勒佛像,制作年代是399年,也就是东晋时后秦的弘始元年。早期的弥勒佛都是菩萨状,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容姣好,身材修长苗条,姿势基本上是两个脚交叉坐着,叫叫交脚坐式。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位优雅、修长、苗条的弥勒佛,会演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中老年大胖和尚形象呢 ?原来,这个形象其实是中土僧人布袋和尚。
& && & 唐五代后梁时期(907--923),明州(今浙江宁波)有座庙叫岳陵寺,里面有个僧人叫契此,个子很矮,肚子却不小,经常用一根棍子挑着一个布袋,他随身携带的东西都装在布袋里头。很多人看见,有“布袋和尚”。这个和尚来无影去无踪,随地而卧,当时人家就发现这个和尚有点怪,下雪天他穿草鞋,晴天他反而穿木屐。他睡在雪地上,雪水融化了,可他的身上却是干的。他经常有些预言,很多都灵验了。有一次,岳陵寺要造修佛殿,需要很多木材,就拍布袋和尚去化缘木头。他到了福建一个地方,走到一口井边,从井里面把木头一根一根抽出来,取之不竭,于是便有了足够的木材修建岳陵寺的佛殿。
& && &这个布袋和尚跟弥勒菩萨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就出在布袋和尚圆寂的时间--916年,布袋和尚端坐在岳陵寺东面走廊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嘴里念出一首偈子:
& && && && && && && &&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 && & 念完这首偈子他就圆寂了。而这首偈子就一传百、百传千,很快地流传开来。而且在布袋和尚圆寂以后,还不断有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和他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一个背着布袋的和尚,大家认定他就是弥勒的化身。泉州莆田县令王仁煦就亲眼见到这么一个人,还留下了记载。
& && & 从此往后,大家就根据这个布袋和尚的形象来塑造弥勒佛,而真正的弥勒佛形象却被彻底忘却了。这个契此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赞宁的《宋高僧传》里就有他的传。大家接受他也是有佛教理论依据的,这就是著名的化身说。就是每一个菩萨,都会有很多化身来到人间开市大家,就看大家有没有这个机缘去认识他,而契此就是弥勒佛的一个化身。
& && & 这个中国化了的弥勒佛,诞生在今天中国依然非常著名的一个城市--宁波。宁波原名明州,是朱元璋把明州改成了宁波,因为朱元璋是个明教徒,而明教的最高法王正是弥勒佛,所以朱元璋便利用弥勒佛在民间的威望和影响,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可当上了皇帝以后,他却不希望别人也利用弥勒佛来推翻他,由于弥勒佛在中国最重要的化身所在地就在明州,朱元璋于是就自欺欺人,下令改明州为宁波,意为风平浪静,不会再有人兴风作浪来推翻他的统治。所以说,没有这个布袋和尚,就没有今天我们胖嘟嘟的弥勒佛,也没有宁波这个地名。而弥勒道场设在宁波奉化雪窦寺,原因也就在这里。
& && & 第二,弥勒和西方。这里讲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公元1000年左右,包括西亚、北亚、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赛亚,就是这种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信仰在圣经《旧约》里就已经有了,他都是反映了被压迫的民族对自由和幸福巨大的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在学术界已经确认,和这种全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用简单的话来说,弥勒之所以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世主,由印度的根源,也有更广大范围的全世界或者古代世界的根源,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一个部分。由此可知,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
& && & 第三,中国的弥勒信仰。要问最早被中国人所尊奉、所信仰的是哪一位菩萨或佛,大家一定认为是观世音或者阿弥陀佛。错,中国佛教史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最早的到大众信仰的正是弥勒菩萨。
& && &早在汉代,介绍弥勒菩萨的佛经就被大量地翻成了汉语,而在中国新疆,还有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叫《弥勒会见记》。这部经被发现以后,就是有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研究,并把它翻译成汉语和英语,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吐火罗语最大的一部经典,这个剧本是描写和弥勒会合,所以叫《弥勒会见记》。这个信仰在汉代马上就得到了中国信徒的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向往弥勒净土,希望能够在未来和弥勒佛在一起,这就是初期净土宗的基础。
& && & 在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非常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就有过这样的诗句:“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而玄奘更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玄奘心心念念要去求《瑜伽师地论》。玄奘本人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而武则天干脆就通过官方渠道宣布,自己是弥勒佛降生,原始资料记载在《资治通鉴》里。这个中国绝无仅有的女皇帝,就是运用佛教化身、转生学说,来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的理论基础,她认为我就是弥勒佛下凡,难道弥勒佛还不能当皇帝吗?
& &&&白居易也是弥勒信徒,他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生”,意思是希望大家共同一时,共同上生到弥勒境界去。白居易为了往生弥勒净土,还写过一份“决心书”:
& && && && && && && && && &&&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 && &意思是说:我敬仰的就是弥勒菩萨,我呼唤弥勒菩萨的名字,希望我来世一定要上生在弥勒菩萨的身边。
& && & 实际上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在唐朝中期以前,信仰弥勒的人占了佛教徒的主要部分。
& && & 【弥勒信仰在汉代传入中国,一直到盛唐时期,从皇室到百姓、从僧侣到诗圣,都对弥勒佛极度地尊崇和信仰。那后来是什么原因,使这种信仰减弱甚至渐渐默默无闻了呢?】
& && & 弥勒信仰如何会逐渐走向衰亡,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这里面当然有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之间的竞争,可这并不是主要问题。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与苦难、给人带来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希望的一个未来佛,很早就成为民间反抗残暴统治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来源。统治者当然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信仰,于是从唐玄宗时开始下令禁止弥勒信仰的行为,开源〔713--741年〕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佛教中急剧减少。不过,弥勒信仰与各种不同的变形还是一直在民间存在着,我们前面讲到,朱元璋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打的旗号就是弥勒佛降生,依然是用弥勒作为号召的。
& && & 第四,弥勒的由来。弥勒,在梵文里面叫maitreya,巴利文里面叫metteya,一听就跟弥勒没关系。玄奘毫无疑问地发现了这一点,因此玄奘说印错了,应该翻译成“梅但利耶”。可惜,像“观自在”一样,大家都没有接受玄奘这位顶尖高僧的意见,还是管他叫弥勒。弥勒是音译,还有一个意译,叫“慈氏菩萨”。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 ?早期佛经的原本大多是“胡本”,使用中亚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写就的,并不是规范的梵文。因此,“弥勒”很可能是从吐火罗语的metrak翻译过来的,这个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爱〕有关,所以“慈氏”乃是意译,甚至比观自在菩萨更多地带有一种慈悲的含义。至于玄奘提倡的“梅但利耶”,固然是原汁原味,终究抵不过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留意了。这样的命运,难道不是和“观自在”有点相似吗?
& && & 【玄奘的工作不仅仅是翻译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他同时还把一些汉文经典翻译成了梵文,玄奘翻译了哪些汉文经典呢?】
看来要重视唯识学了哦!
南无本师释加牟尼佛祖!
救万民于水火!如今小民就很困难!
南无弥勒佛!
以上是钱文忠说的
请看看长文吧,非常值得一看:
/link?url=iCNLGJqjJ4zBBpC8yDF8xDhiqDSn1JZjFWsHhEoSNd85PkV8Xilzrc9lOXGmjGKNNq
南无弥勒佛!南无弥勒佛,南无弥勒佛。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