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宽永武林外传开科取士士选拔的状元是谁?

当前位置: >
时间: 15:32:42 来源: 点击:0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知多少
永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宋代杨万里曾说:&名郡,旧称甲永乙邵&。&永&是永州(郡),&邵&是邵州(邵阳郡)。作为&名郡&,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人才众多。近年来,永州地方研究正方兴未艾,一些永州学者致力于发掘、整理、研究永州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爱我永州》、《古今永州》、《零陵地区志》等书由于资料翔实宏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永州的作用;但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受到了某些质疑,比如古代永州的科举成就,永州历史上的状元、进士数量究竟有多少等。唐甫厚先生就专门撰文《关于古代永州科举成就的几点质疑》(《湖湘春秋》2005年第2期)对此进行质疑。为了把永州这部书&考证好、注释好、导读好&,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辨正。
为便于讨论,我们先将《古今永州》(第四章第一节《古代》)引起争论的焦点文字引述如下:
从湖南的情况看,永州历届举子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名列各州前茅。据《湖南通志&选举志》载,从唐初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湖南共考取进士(包括特科)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占21.3%;状员(应为&元&,下同)11人,其中永州3人,即:唐代李郃(今人,太和二年即828年廷试第一),为湖南的第一个状员,也是唐代湖南唯一的状员;宋代吴必达(今人,淳祐元年即1241年进士第一)、乐雷发(今人,宝祐元年即1253年特科状员)。据道光《永州府志》载,尚有明代邓起鸿(零陵人)第明代进士廷试第一。这样,永州历史上的状员应为4人,占湖南状员总数的33%。此外,尚有5人名列进士一甲,即榜眼或探花。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永州举子曾二十届囊括湖南全部进士名额,曾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一届考取进士10人。分朝代看,永州在唐宋时期考取的进士比较多,在湖南进士中所占比例大。到元明清时期,永州进士人数呈下降趋势,在湖南进士中的比例也大幅下降。唐宋时期,湖南共考取进士966人,其中永州为384人,占39.75%;元明清时期湖南共考取进士1339人,其中永州103人,只占7.27%。这些情况说明,唐宋时期,永州是湖南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到了元朝以后,永州教育则逐步落后于湖南教育的发展步伐。
唐甫厚先生对上段文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永州古代状元、进士的数量上,进而怀疑唐宋时期永州的教育成就,认为&溢美胜似拔高&、&金榜题名过于夸张&。孰是孰非?笔者不揣冒昧浅陋,逐一辨正,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正本清源的作用。
辨正一:永州状元人数知多少?
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先界定两个概念:一是&永州&的范围,二是&状元&的指称。只有统一标准,才能达成共识。
首先,永州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永州在唐宋时期基本上包括永州、道州两地,明洪武九年才合二为一;而现今的县直到1962年才由郴州地区划入。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去谈统计数据,无论如何都是不准确的。我想,《古今永州》等书的&永州&应该是从现今的&永州市&概念出发的,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区域名词。这样我们才可以进行相对有效的统计。
其次,状元是一个内涵非常复杂的历史名词,不将其界定准确,也无法进行比较。&状元&一词起源于武则天时期。古时科举考试过后要张榜公布名次。那个榜,又叫&状&;元就是&头&,古时谈名次,&头&、&首&、&元&同义,可以随便用,所以状元又称&状头&、&状首&、&榜头&、&榜首&、&榜元&等等。它的本义,在内涵与外延上也有变化。简单来说是由宽泛到严格,由不很确定到确定。比如唐代状元并不仅仅是指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宋代进士科除第一人外,第二、第三人也可以称状元。&状元&称谓为进士科考试第一人所专用,乃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据此,笔者查阅了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化出版社)、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文状元》(解放军出版社)、曹济平《中国历代状元》(河南人民出版社)、莫雁诗等《中国状元谱》(广州出版社)、车吉心《中国状元全传》(山东美术出版社)、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等书,虽然各书对历代状元的数量统计皆有出入,但湖南、永州的状元数量基本上没有多大分歧。湖南历史上共有状元6人,分别是唐大和元年宁远李郃、宋太平兴国八年长沙王世则、宋淳熙十四年湘阴王容、明天顺元年华容黎淳、清嘉庆十年衡山彭浚(唐文误为彭陵)和道光二十五年茶陵萧锦忠(恩科),其中永州1人(李郃)。如果严格统计进士科状元数量,唐文的说法较为准确,永州历史上的状元仅有李郃1人。
但如果将特科状元计算在内的话,湖南、永州的状元数量确实要多得多。唐文据《状元大典》一书未有记载,就断然否定有&特科状元&一说,失之武断。其实,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指科举中的&常科&)、制举(指科举中的&特科&)、武举、童子举等,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社会影响也最大。进士也有正奏名和特奏名之分。我们一般说的科举就是指贡举,但也不能就否定&特科&的存在。查曾国荃等撰《湖南通志&选举志》、康熙版《永州府志&选举志》,均载吴必达、乐雷发为状元。《湖南通志&选举志》(第2706页)的具体表述为:&淳祐元年辛丑徐俨夫榜,吴必达,道州人,廷试第一,给事中,有传。&这句记述给我们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淳祐元年的进士科状元为徐俨夫,二是吴必达乃廷试第一。既然徐是状元,吴就不可能是廷试第一,这么明显的矛盾编志者不可能不知,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吴是特科状元。康熙版《永州府志&选举志》(第268页)恰恰是这样记载的:&吴必达,特科状元,授建康府教授,擢奉议郎尚书、礼部架阁兼给事中,佩紫金鱼袋。&乐雷发的情况大致相似,宝祐元年进士科状元为姚勉,而姚勉系乐雷发学生,于是发生了姚勉让第雷发的美谈。随后理宗召雷发廷试,雷发&条对切直&,被理宗赐以特科第一人。此事有各类地方志为证,目前宁远尚存理宗赐建状元楼,想必不是编造。而明代状元邓起鸿,笔者亦未查实,不知何本。
综上,严格地说,永州历史上的状元仅有李郃1人,宽泛一点说,至少有李郃、吴必达、乐雷发3人。
辨正二:永州进士人数知多少?
对于古代永州的进士人数,由于史料的缺失,确实难以统计准确。笔者曾在撰写《唐代永州地区科举情况考略》一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时,主要依据曾国荃等撰《湖南通志&选举志》和康熙版《永州府志&选举志》两书的记载,辅以永州各县县志,对唐宋时期的永州进士做过详细的统计和考证。陈正祥先生在谈到方志中的选举志时说:&方志中的选举一门,系记录当地人士的科举功名,如秀才、举人和进士等,颇能反映文风或人才的兴衰。而此项盛衰演变,亦有其地理背景;同时也暗示了文化中心的迁移。&(《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因此,以地方志作为依据来统计进士数量,应该是相当准确的。
唐代永州进士人数,笔者检搜康熙版《永州府志&选举志》,其中《进士年表》仅载唐五代进士为何坚、李郃、周鲁儒、何仲举等4人。《湖南通志&选举志》记载,唐代湖南共有进士29人(含敕封),其中永州地区为10人,占总数的34.5%。两书相较,有周崇昌、陈谏、周瑀、周惟简、周彦朴和周虞宾等6人府志失载,可见府志对唐五代进士情况的记载明显有遗漏。查光绪版《宁远县志》,其卷七《人物&选举》中列唐进士周崇昌、周瑀、周惟简、周彦朴、周虞宾、周鲁儒和李郃共7人。如果加上何坚和何仲举,就是9人了。而康熙版《永州府志&选举志》中何仲举名字后的说明为:&第四人坚之裔,官天策府学士,有传。&从中可以得知两点信息,一是何仲举是何坚的后代;二是唐代永州地区进士在何坚之前至少还有3人,但已失考。因此,唐代永州地区的进士数,除了以上10人外,笔者目前还没有查到确凿的资料和数据。
宋元明清时期的永州进士数,笔者根据《湖南通志&选举志》所载进士名字逐一统计,有宋两朝,湖南进士938人,其中永州为371人,占39.6%。而元明清时期,永州进士确实急剧减少,笔者统计为104人。
综上,古代永州有名可查的进士数为485人。这一数据跟《古今永州》等书的记载大致相似。
辨正三:金榜题名是否过于夸张?
一是考取进士一甲的人数。唐文说仅有何凌汉一人,据笔者统计,确有5人,其他4人分别是:淳化三年榜眼及第的人路振、咸平元年一甲及第的零陵人李亢颖、大中祥符元年一甲及第的零陵人蒋平、景祐五年一甲及第的零陵人陈良卿。《古今永州》所言不虚。
二是&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永州举子曾二十届囊括湖南全部进士名额,曾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一届考取进士10人&一说是否属实?笔者仔细核对史料,没有发现&永州举子曾二十届囊括湖南全部进士名额&的事实,不知张泽槐先生所言何据?但&一届考取进士10人&确实存在,笔者查实的史料为:北宋绍圣四年丁丑何昌言榜一次录取了10名永州进士,他们分别是陈迪、蒋务敏、陈杭、胡其鳌、胡自节、胡自简、李逢源、龙源茂、胡自筠和胡应莹。但时间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而不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不知张著是否将&绍圣&误为了&绍兴&?因为绍兴四年确实如唐文所言没有开科取士。
三是宋代永州进士数量是否过多?其实只要考察一下宋代的科举情况就明白了。与唐代相较,宋代大规模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唐代290年间,共开科268榜,录取明经、进士共约2万人,平均每年录取进士、明经约为70余人;两宋 320年间共开科130榜,取进士、明经、诸科约11万人,其中正奏名约6万人,特奏名约5万人。平均每年录取进士、明经、诸科等正、特奏名约为360多人,其中正奏名每年也有188人以上。明代277年间共开科88榜,取进士24624人,平均每年89人。清代262年间共开科112榜,取进士26888人,平均每年103人。因此,可以说,宋代取士之多是空前绝后的。另外,宋代科举,最初也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到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
因此,宋代永州进士371人相较全国11万的进士录取总数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唐先生不了解宋代科举的这一特点,而一味地用唐代&进士难产&和&起落差距大&来质疑唐宋时期永州的进士人数,似乎不够&尊重历史&的真实。
总之,从以上数据看来,唐宋时期的永州教育相较湖南当时的其他地区是要发达一些,而在元明以后越来越落后于其他地区。陶用舒先生在《湖南古代人才纵横谈》(《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一文里曾作过详细统计,先秦至宋的古代时期,湖南人才分布前五名分别是长沙、永州(零陵)、衡山、常德、郴州。长沙为湖南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理所当然为人才集中之地。永州占第二位。可见,永州地区的确是湖南古代(宋代以前)较为发达的地区。
为什么相对偏僻的永州文化教育确相对发达?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的永州由于地处湘粤要冲,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因此,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也有学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并不一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同样可以孕育出相对发达的文化。
诚如唐甫厚先生所言,作为永州人,有责任有义务去&考证好、注释好、导读好&永州这本书,&历史的真实是最权威的辞典,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因此,笔者也本着&尊重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探索求实,畅所欲言,求正于方家。
永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永州新闻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永州新闻网所有,其它稿件必须注明本网“来源”;
2、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变更篡改、复制转载、建立镜像等,否则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永州新闻网联系;
4、本网转载新闻获取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5、欢迎网友举报虚假新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