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乱哪里好避战乱?

缅甸难民为避战乱涉水来中国生活(多图)
导读:多年来,缅北战火时断时续,缅甸政府一直未能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停火。日,缅甸北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军再次发生军事冲突。与以往战事爆发相同,大量难民涌入中国边境,截至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已有6万多人次的缅甸难民为了逃避战火,进入中国境内。12月14日,视觉中国上传了一组缅北难民离乡生活的照片。 12月4日,一位缅甸难民家属将孩子放入河中,准备涉水非法越境中国。在中缅边境线中,德宏段基本没有边界,一村跨两国的现象比比皆是。两方边民更是早晚相互往来,根
“亮”否认她欺骗原告,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她所居住的弄别寨,89户人家,其中30户娶了缅甸老婆,他们虽然没有结婚证,没有中国国籍,但绝大部分过得幸福。尹万桥急于找一个媳妇,中介从缅甸找来女孩相亲,双方明码实价。尹万桥的相亲经历更像是一桩 “***”,到底谁在这桩“***”里面犯了错,导致交易失败呢?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媒人为了拿到相应的报酬,发现问题后仍然极力撮合双方;而尹家为了娶到媳妇,把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外国女孩带回了大理。当然不仅仅这些,云南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越南、老挝、缅甸分别与中国接壤,中国必须面对复杂而充满变数的边境问题,其中包括婚姻。“亮”这样的婚姻中介不止一个,弄别这样的寨子也绝不是个案,但在这条充满斗争、战乱、毒品、流行性疾病等问题的边境线上,隐藏于民间的婚姻状况似乎被忽略了,他们当中,极少有人会领到结婚证,更别谈居住权问题。新娘跑了“在瑞丽这边好找媳妇。”2007年12月,26岁的大理人尹万桥通过堂兄尹义得知,到瑞丽可以找到媳妇。随后,尹义找到了当地人“应”帮忙介绍,“应”接下这单“生意”后自觉难以完成,又联系上当地有名的媒人吞亮、喊勐和亮三人共同给尹万桥找媳妇。不到一个月,媒人就通知了尹义,让尹万桥赶快到瑞丽相亲。“没想到会这么快,更没有想到是缅甸姑娘。当时还只是想从瑞丽当地找一个。”尹万桥的四叔杨丙忠说,媒人把姑娘带来后才知道是缅甸人。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3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中国古代战乱百姓如何逃亡?你绝对想不到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东亚文化圈基本上以汉字为代表,所以又叫汉字文化圈。
先说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意即数十万中国人迁入朝鲜半岛躲避战乱。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商纣王有三个有名的叔叔,比干因为劝谏被挖掉七窍玲珑心,后来成了文财神;微子投降了周朝,成为宋国的开国国君;箕子带领族人出奔朝鲜,想保存殷商一脉。
箕子在朝鲜被周朝封为侯爵,成了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国家,长达一千多年,传了20多代王。朝鲜民族至今还有箕子的遗风,商人尚白,今天朝鲜半岛传统的衣服还是白色的。商朝国王穿白,夏朝是红的,周人尚黑,秦汉也穿黑,皇帝穿黄是从唐朝开始的,此前都是黑红两色比较酷。
燕国人卫满领着族人到了朝鲜,干掉箕子朝鲜的末代王,建立了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卫氏朝鲜,存在了一百多年,又被汉武帝消灭。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之后,在朝鲜北部设立了四个郡,其中有一个郡的治所叫平壤,沿用至今。汉城改名为首尔了,就是为了找点心理平衡,但是平壤没有改,用的还是中国名。
北部朝鲜本都是中国人,后来兴起了高句丽人,也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高句丽立国700年,前400年都城在吉林,后300年迁到了平壤。韩国现在整天跟我们争高句丽,说是他们的民族,中国把高句丽在中国的王城、王陵申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把韩国气得够戗,说咱是文化帝国主义。可这东西都在我们中国境内,就是我们的地方政权。今天的韩国人就是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北边中国的后代不断混血才形成了韩国民族。
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其中辰韩衣冠文物有类中华,因此被称为秦韩。韩本身是大的意思,大族大部落,三韩就是三个大部落,每个大部落里面也分N多个小部落。他们没有文字,用中文来表音就挑中了&韩&字,战国七雄的韩国跟它没有关系。2006年夏天在工会大楼,我去参加首届中日韩和平教材交流会,一到韩国代表发言,我就把同声传译摘下来,听韩语,后来我发现了,韩语凡是高雅的词,比如说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谈判,全是汉语的发音;厕所、猪、狗是自己的语言。
所以韩国在1970年废除了汉字,现在要恢复,最起码它的路牌上都是英、韩、汉三种文字了。要不恢复汉字的话,不说别的,韩国人同名同姓的就多了去了,姓金的就占了一半。如果用汉字不会重,用汉语搞成拼音就不行了,我从小到大认识8个叫张颖的,但是那个字可能有的不一样,有的底下是一个禾,有的是影子的影,可拼音念起来全一样。韩语是拼音文字,势必要恢复使用汉字,在古代朝鲜不懂汉字就只能种地,没法做官。
东汉初年,越南的一对姐妹俩,征侧、征贰起兵叛乱,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擒杀二人,后来越南独立之后,就把二征视为民族英雄,给她们建庙。越南人说历史上我们侵略过他们,这其实就没有历史常识了,他后来独立是后来的事,当时是中国的一部分,属于中国领土,那会儿不叫侵略,叫平叛。
这个国家按它自己的皇国史观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孙子,就是太阳女神的孙子,太阳女神派自己的孙子统治神国日本,也不知道她孙子犯了什么错给扔这儿了,多火山、多地震。孙子继位于公元前660年,大概与齐桓公同时,公元前7世纪。可是据考古发现,公元前3世纪,日本还在石器时代,结果石器时代再往前4个世纪他就有天皇了&&从神武天皇开始算,传到今天平成天皇是第125代,这个明显有点扯。而且算出来日本前多少代天皇,都是活150岁,在位100多年,成仙了,这个别人编都不敢编。
日本在公元前3世纪,相当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过渡到了铁器时代。中国的过渡用了上千年,世界主要民族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都是成千上万年,日本不到100年就过渡完了,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学的中国人和朝鲜人。在日本九州岛的北部,也就是日本的福冈县有两个小国,一个叫委奴国,一个叫狗奴国,这两国打仗。
其中倭奴国王(其实那也不叫国王)遣使朝贺,这是东汉光武帝时。光武帝一高兴,赏他一颗金印,有印文:汉委奴国王,今天到福冈满大街都卖这个复制品。真品是日本一号国宝, 178X年的时候挖掘出土的,刨出这个的农民得了20两银子的赏金,古代日本2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亿日元。
这个龟钮金印是赐封诸侯王的,咱们对这么一个小部落,给他一个印玩儿去吧,说明你是我的臣子。汉朝也不会去那么老远,他们过来也不容易,他们给皇上进贡了十根竹棍子,十卷麻袋片,十名生口(男女奴隶),光武帝龙心大悦,居然有身高不到1米5的成年男子,好玩儿。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时,日本没有玉玺。天皇的国玺是明治维新以后才有的,天皇就凭三件神器即位:一把剑,一面镜子,一块勾玉,其实也是复制品。草雉剑(供奉在热田神宫),九咫勾玉和一面铜镜。他为什么把剑、镜、玉作为天皇的象征,可见刚刚传入日本的时候非常珍贵。现在每个新天皇即位还要接受传国神器三件,实际上据说已经不全了,早在宋朝时候他们打仗就丢了一个。所以像有良心的日本人,说中国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亲。
风水之说,向来神秘。在中国,即便是一些不相信风水的人,也非常机会祖坟被挖。而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消灭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曾经挖开周朝王陵,斩断周朝龙脉。
此时是无稽之谈,还是有迹可循呢?
在秦武王时代,大秦帝国一度进入东周都城。之后,因秦武王举鼎暴毙,殉葬风水上佳之地安葬,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在当时,有术士建议,为保大秦帝国万年基业,成就一统天下的不世伟业,不如挖断周朝龙脉。秦国王室就让这位术士寻找。最终,他们找到了周朝祖陵周文王的陵墓,大秦将士数万人将其陵墓挖开,就在其上,为秦武王修建了一座王陵。
为了保密,大秦王室对挖断周朝祖坟这件事情秘而不宣,几乎所有知情人都被杀掉。这件事情,正史上并无记载,唯独在一些野史传闻中有模糊的描述。
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就在前不久,考古队对咸阳城北的&周陵&开挖考察,考古队吃惊地发现,这座号称西周初年的陵墓,出土的大都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些物品,根本不是西周初年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周文王的陵墓,其实是秦国一位国君的陵墓。经过进一步的考证,基本上和野史中秦武王的传言吻合。
事实证明,这挖祖坟,断龙脉的举动确实有效,偏居一隅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也担心自己的龙脉被他人斩断。他派出术士,到全国各地是探查,把其他的大小龙脉斩断。
当时,有一个术士说,在云阳(今丹阳)地区发现了一股小型龙脉,可能在数百年后有真命天子出现。秦始皇立刻派遣大军前往云阳,破坏当地风水,当地的道路被修建的弯弯曲曲。后来,术士提出,仅仅是改变山水形势还不够,该应当改地名。秦始皇随即下令,将云阳改名为曲阿。
可结果呢,在云阳(丹阳地区)还是出了不少天子。比如东吴大帝孙权,比如南齐高祖萧道成,南梁高祖梁武帝,他们都是丹阳人。
那么,秦始皇花了这么多心思,为什么没有保住大秦江山万年永固呢?
据说,是蒙恬修筑长城,在一些地方擅自做出了改动,以至于挖断了大秦帝国的龙脉。因此,在蒙恬接到赐死命令的时候,他慨叹:&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当代很多人都把蒙恬这句话当成掩盖真相的胡说,其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风水之说很神秘,蒙恬临终所言未必就没有一些道理哦。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清代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认为&史所缺略不书者尚不知凡几,从古杀人之多,未有如无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认为秦国斩首数量在170万左右。学者们的统计的数据略有不同。本文力图针对秦国斩首现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张大程度,掠夺人口是战争的目的之一。军队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精华部分,击败敌军,将战俘转化为本国的军队和奴隶是古代战争的常规做法。秦国违背常规,实行军功爵制度,将斩首数量作为调动士气、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使秦国成为一架效率极高的斩首机器,加快了兼并六国的进程。
一、秦国斩首的原因考察
战国七国中何以只有秦国崇尚斩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强烈的帝王意识,军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风。
首先,秦国历代君主具有强烈的帝王意识
秦国僻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年畜牧业仍是其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商周王室积极利用秦的强项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早在舜时,秦之先祖大费负责为舜调驯鸟兽。三代时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养马服务于商周王室。身为家臣的秦人很难参与到商周贵族社会生活的核心层面,对礼乐仪式和文物充满神秘和向往。他们向往文明,但认识到的仅是礼乐文明的外在形式。由于秦人主要为王室提供娱乐和军事的服务,秦人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积。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驾送有功才获得了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为贵族,&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终于可以体验向往已久的礼乐仪式,可以和贵族们平等交往了。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称霸为主成为很多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跃跃欲试。他以挺进中原为目标。但其计划因崤之战而被晋阻挡,只称霸西戎。东方六国以夷狄之国待之,对其持敌对防范的态势。穆公后秦国内政的混乱到献公告一段落。秦国兼并天下的大业于献公时期启动。其子孝公对&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深以为耻,效祖(穆公)法父(献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国力大增,奠定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以后的历代秦君,均以称王为目标,秦惠文君在为君14年改称为王,秦武王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88年自封为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封禅泰山,巡行全国,刻石立碑。
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迫不及待,毫无顾虑,只求效率。秦孝公对商鞅提出的帝王霸强的四种不同方案只对强国之术感兴趣。任用商鞅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改革,奠定秦国吞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
第二,军功爵制的推行
爵位起于三代,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亲疏,军功大小和部族势力强弱等条件来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胜利果实,维护新的统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后便是世袭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先后由诸侯、大夫、家臣而出。这些新兴力量需要新制度调动社会资源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后,按军功贡献授爵日益代替世袭制,奖励军功成为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共同内容。
李悝在魏国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燕国有&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最系统最具体最可操作,基本特征如下:军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级的一般条件是斩首一个。不同爵位占有相应数量的土地、宅地、赋税、奴隶,在公共活动中享有相应的饮食标准。
爵位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赎罪赎身等。这样士兵一斩首一富贵(土地财富权利)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秦国的军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标准是士兵斩首的数量,占有土地奴隶,获得赏赐,赎罪赎身都和爵位有直接关联。爵位成为富贵权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着在爵位上,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条件是斩首数量,这样军队的战争热情便被调动起来。秦国军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备。
军功爵制的目的是垄断人们的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手段,如果获利多途,军功爵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消解。秦国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要想致富必须依赖土地,要获得土地必须去上战场上斩敌之首以换取爵位。 秦国建立了以十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让国民互相监督;焚烧诗书以愚昧国民。而齐国文化和商业发达,赵国盛行盗墓和娱乐业,秦国则不存在这些消解军功爵制作用的问题。秦国的相关政策为军功爵制构成坚实的支持,不会因其他的漏洞脱空。
第三,重农尚武华戎杂糅的民风
秦国地处西陲,本为游牧之国,穆公称霸西戎,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秦国的成分。因此秦国的文化杂糅华戎。重农尚武,民风质朴彪悍。核心地区在并渭谷地,好稼穑植五谷,农业发达,民风朴质无华,不崇文礼。秦国版图广阔,很多地区戎狄之风浓厚。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以秦尚农好武朴质无华之民风,加之以严格的管理,形成惊人的组织力量。
荀子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口,古之吏也。人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人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日: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关于其他各国风俗的大致情况,严耕望先生概括说:&齐国滨海,工商发达,政治无约束,其民活泼,较富厚,富知识。鲁宋梁陈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穑桑麻为业,其民又深濡旧文化传统,故节俭好蓄藏,敦厚重义多君子。卫及三晋地在太行东南,大河内外,居天下之中,四方交汇,民风不纯。其旧风大抵刚武尚气,轻于走险,赵卫尤甚。楚民轻剽,悍勇而伐韧性。&
由于民风不同,秉性各异,加之以不同的管理手段,便造成了各国军队战斗力的不同。其中秦国的民风对军功爵制最为支持。从获利致富的角度言,齐国靠工商鱼盐,赵国靠抢劫盗墓,卖艺王侯。鲁宋梁陈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穑桑麻为业,其民又深濡旧文化传统,故节俭好蓄藏,楚越南方气候条件好,资源丰富,无冻饿之患。秦国重在农业和畜牧,农重土地,畜牧尚弓马,商业不发达。
比较而言,除了秦国以外,其他国家获得生存资料致富渠道较多,唯独秦国只能依靠农业。只要秦国政府控制住土地的分配,也就控制了国民的生存问题。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以斩首数量授予爵位,以爵位分配土地。秦国国民要想占有土地致富必须去打仗,荀子说这是非斗无由。而在其他国家除了斗以外还有其他手段。
在习性上,齐国政治自由,文化发达,怯于公战,鲁宋尚儒,楚人缺乏韧性,赵人慷慨悲歌,很难有效地组织起来,在战场杀敌斩首。而秦民质朴无华,重农尚勇,不尚文礼,追求现实利益。推行军功爵制难度较小。秦国的军功爵制既适合秦国重农尚武的民风,又垄断了秦民致富的途径,所以秦国人民将战争视为获利之途,闻战相贺,战斗热情被大大激发。
苟子在比较了各国的制度后说:&秦人其生民郏口,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口,隐之以口,忸之以庆赏,酋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口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各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秦国,而强的根源在于秦国的制度创新,将战争简化为斩首数量,将社会生活简化为爵位,使斩首成为授爵的唯一条件。这样秦国就被制度改造成一架动力十足便于驾驶的斩首机器,通过吞噬其他国家人民的生命实现了对全国的兼并。
二、秦国斩首统计表
关于秦国的斩首的材料主要在史记中,公开的出版物中只有梁玉绳先生根据史记作过统计,笔者依据中华书局出版十卷标点本《史记》作出完整的秦国斩首数量统计表如下(上页图)
上表囊括了在《史记》当中透露出的秦国斩首的所有信息,22个战役斩首累计181万人。据《史记六国年表》统计,秦国发动的战役共有93次,由六国发动的战争有38次。
71次战役没有透露斩首数量。目前关于秦国斩首数量记载的制度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71次战役不可能不斩首。由于秦斩首数量巨大,并使斩首制度化,鲁仲连才说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裴因集解&引用了蜀汉文臣谯周的话:&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
《秦律封诊式》中记载两件事,一是士兵为争夺首级而自相残杀,另一个是秦国士兵割下阵亡战友的头颅以充战功。这两个案例为鲁仲连和谯周的分析作了最有力的旁证。为增加斩首数量不惜自相残杀和宰割阵亡战友,足见秦国军队的斩首热情。秦国在兼并战争中,斩首的实际数量远远超过可查的181万,既不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为当时无数个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身心痛苦。
秦国以武力吞六国,实现了对全国的占领。为美化战争,使秦朝合法化,秦始皇将兼并战争描述成从战乱的六国中解放人民的战争,并在各地的刻石大肆宣扬。琅琊石刻日:&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
据《史记六国年表》统计由秦国发动的战争有93次,六国平均每个国家发动战争6.3次;秦国在22次战争中斩首数量就达181万。战乱死亡本由秦国造成,秦始皇却将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给社会造成的灾难加到六国头上以作为武装兼并合法化的理由。先秦至汉初的人们普遍认为秦国是尚诈力弃礼义的虎狼之国,可见,秦始皇通过巡游刻石美化自己的宣传作用并不大。武帝以后,人们认可了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形式,因而对开此政局的秦国统一全国的真正原因和手段不再深究,而是以&马上打、马下守&的观点肯定秦国武力兼并的合法性。
关于秦国统一的原因流行的观点是: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将秦始皇的几幅石刻所表达的思想和上面的观点比较,就会发现流行的观点是在按照秦始皇的思路理解问题,只不过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刘泽华先生对此提出质疑(参见刘泽华先生的《中国王权主义》一书)。
如果没有间谍活动配合下的战争和大规模的斩首,秦国兼并六国的过程可能极为漫长。认识到战争和斩首的作用,会使我们对秦国胜利原因的认识更接近历史真实。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