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韩服专家的 谁有 顺便说说用法 20...

大家都在搜
dnf暴力奶爸带什么武器好,是十字架还是镰刀还是图腾还是战斧还是念珠,顺便说说那个武器叫什么@_@10
武器十字架其都浮云叔十字架热血我区4000w+4释放+3攻速百50几率使武器祝福荣誉祝福消耗原HP1%。哥 说叔 鬼知道啥职业 奶爸五十五SS啦 十架便宜 具体看趋向 审判@_@用十字架?建议你用斧头跟镰刀 斧头攻高 镰刀速度快。楼主拍买买套55职业套武器用50粉蓝龙十字架我山东2蓝龙般200万左右吧首饰戒指用远古护腕者项链楼主钱收狂乱核再钱用配鲁斯荣誉平民用55紫错非全面首饰关于圣银打死族怪附加楼主看情况更换武器50紫夜翼十字架备几武器总处40永恒圣灵十字架错纯辅用加级荣誉山东2区50级启者您解答欢迎采纳。想干嘛刷图55职业装加任务首饰够身要PK绝虐起码要传承套才能打要盘菜@_@45~50级守护盔甲-蔷薇套装 记住35到40不要换纯白之甲套 很不划算 再说说首饰 这个很随便的 一直带任务送的就可以 如果想追求极品 就追求+魔上限或释放速度的 时装也是追求这两样 还有时装上的技能 可以加光之复仇 生命源泉 武器&天使祝福@_@为什么不用55职业套?钱50-55没钱45-50或者干脆穿穿职业套项链戒指五礼包首饰礼盒面其3系列像攻速释放都加买系列至于价格自看着办吧武器55粉图腾纯辅助必备其实应该需求量低所爆都懒拍卖行吧。首饰首选精神体力 45-50传承啦 体力卡片像盗贼BOSS 叫犬使@_@嗯,其实不用cc套,纯辅50或55紫套就行,武器蓝龙,不用燃烧不划算,时装加体和精神不PK不用释放,刷图用回蓝首饰和称号,如学者、圣灵战士、天帷兽眼、白象神称号,或者罗体力和精神的也成,其实纯辅也烧蓝,而且要学跑位,至于卡片,去官网查@_@装备可以是远古二6件套,然后50传承的胸甲。&br/&&br/& 戒指:贤者戒、 衣:赫顿马尔贵族袍 肩:羽灵护肩 腰:七星腰带 裤:狂舞短裤 鞋:凋零短靴、诺斯马尔破曦布甲鞋 同PK需求速度装 太辣首饰套 王者墨竹悲鸣戒梵风衣 身:狂舞短裤、亡灵护腿 武器面PK肯定用魔杖两考虑魔音护魂另泰拉石魔杖考虑招完JJ换泰拉魔&br/&&br/&
&br/&&br/&
刷图装备: 召唤刷图首选蓝装备 项链:圣灵战士、贝尔 手镯:者护腕 戒指:维巨兽眼 衣:精灵祝福袍 裤:月海碧魔裤 肩:暖阳护肩、月海碧魔护肩、玄武鸣肩 般说影响召唤智力建议带首饰三件套够 智力影响魔攻所高智力召唤选择 本身职业套装迷月刷图装备 另外推荐单件智力较高: 虫衣(满智据说40待考证) 影魔肩 七彩裤 蝉衣 边除虫衣影魔外两件同堆远古记忆实用性高 武器推荐高智末君主杖、魔音护魂魔杖。50传承神圣战争神薄纱战袍套装 手镯者腕套蓝或者琥珀手镯堆智 想搞幻影灵我没说 项链牛械王召唤芯片 自爆流算用 效能超召唤兽数量限 蓝直接贝尔玛尔星 戒指疯狂伊凡炸药包 堆智 疯狂伊凡避火装置 火爆流必备火强懂 维巨兽眼 蓝@_@召唤师 搞好装备 没意思 我练的召唤全是打材料赚金币的、光招出宝宝打 自己傻看着 实在很无聊 有钱的去玩白手,狂战啥的,操作带劲.烧钱.@_@石化衣 cc 玛尼 炸药包 高强武器 白虎 附上17智的卡. 堆智力.@_@末日君主、魔音护魂、元素谐音还有泰拉什么的= = 幻影啊- - 我说我不大清楚会不会被打= = 百度的DNF召唤师吧里有资料。既然K3是现阶段的旗舰,那就说说我的体会吧,顺便说说HD-DA 20-40 和 HD-DA 35
我的图书馆
既然K3是现阶段的旗舰,那就说说我的体会吧,顺便说说HD-DA 20-40 和 HD-DA 35
第一章:引子自从上次评测完XT1后,有不少摄友问我关于旅游选配相机的问题。我也做了一些回答,但是,我最近发现了一款现阶段最合适的旅游机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将它写出来和大家共享。我认为中国人买相机的最大动力其实就是旅游。真正拿来创作的朋友并不多。所以,我认为这块才是国内摄友的最大需求。我最近买了一套宾得的器材,K3+HD 20-40+HD 35微。老实说,我的原始出发点是因为:1、便宜2、朋友说宾得的色彩很好但是用下来后,我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下面将我的体会综述整理成文。考虑到这是我在P家的第一篇正式的文章,所以,我先将之前在其他家写的东西合并一下。首先来说一说相机的选择问题。第二章:我们可选择的空间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大家买相机做什么?一般而言,相机的一般用户有以下几个使用场景:1、搞搞创作;2、旅游使用;3、随身乱拍按照相机的体积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必须带摄影包的,无所谓是双肩包还是单肩包,因为只要带摄影包就是很麻烦的事情。2、可以放在公文包里面。3、可以放在非夏天衣服的口袋里面。目前,民用市场可以提供的中福以下机身有:1、全副单反;2、全副微单;3、APS单反;4、APS微单;5、M43微单。提供的可选镜头有:1、新全副定焦;2、新全副变焦;3、APS定焦;4、APS变焦;5、M43镜头;6、老镜头,一般是定焦大体有上面几种情况。肯定不全,但是我说的是“大体”,请勿咬文嚼字。第三章:排除所有的老镜头无论你打算怎么组合你的旅游系统,无论使用什么相机(除非是胶片机),我都要排除所有老镜头的组合。下面从5个方面或者理由来认真叙述。第一个原因:从原理上讲,同样制造成本下,老镜头的光学素质是不可能比新镜头来得好的。请千万注意,我说的是“同样制造成本下”。撇开这个前提,后面的立论并不正确。比如说,你拿个小痰盂,跟我说不如CONTAX G45。那纯粹是你自己的脑子被驴踢了。当年的CONTAX G45的价格折算黄金或者大米,再考虑到通货膨胀,其价格应该比现在的OTUS 55 1.4还贵。不会有任何一个评测说OTUS 55还不如G45吧?比东西得这么比。下面就来讲讲为什么所有老镜头我都不推荐。在老镜头镀膜不成熟的年代里,玻璃的透光率也就90%左右(我无从查证,这个数字是nikon的工程师闲聊告诉我的)。因此,镜头的玻璃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整体成像。假设镜头内部玻璃是90%的透光率。15片玻璃的话,最终透光率也就是0.9的15次方。你算算,最后能有多少光进的来?因为受这种制约才会有天塞、高斯、sonner这样的天才发明。用少量的玻璃做好镜头。但是现在,几乎每个厂家都能做到99.8%以上的透光率(我亦无从查证,这个数字也是nikon的工程师闲聊告诉我的)。这时候镜头设计里面多几片玻璃已经不是大问题了。考虑得更多是纠正几大相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折射会产生分光,这是一定的。你要是能做到折射但不分光,恭喜你,你不仅是牛顿再世,甚至可以使耶稣复活了。老镜头只能默认这种分光的情况存在而不敢加玻璃。需要减少分光的结果只有光圈变小。因为,越接近透镜的光心,分光越少。但是现在可以一片凸透镜连一片凹透镜,一组一组连下去。每组内部的距离较短,凸凹互为补充。内部的分光可以控制在小范围内,但是组与组之间却是不分光的。最后由多组共同完成折射。这在镀膜不成熟的时代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老镜头大于F2的统统都是标头或者35。而且数量很少。但是现代镜头,24都能做到1.4了。PS:广角大光圈还涉及重火玻璃的配方,这就更复杂了。而且,重火玻璃的配方也是一直在优化的。所以,在相同加工工艺和相同折算成本的情况下,现在的镜头不可能比不过老镜头。第二个原因:镜头毕竟是一个机械设备。用时间久了必然的会造成机械旷量变大。磨损是不可逆的,而且会降低机械设备的精度。同时,我也不认为老镜头装配过程中会用到激光校准和光学衍射校准。毕竟工业上大面积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器要到60-70年代才被发明。大面积推广使用至少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维修过的镜头有些会光学性能大幅度下降,有些不会。所以,为了避免触雷,在二手市场上,凡是动过光学部分的镜头价格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因为:即便今天,那些大厂仍然不能保证每个维修点都有那些厉害的校准设备。即便今天,leica遇上要动光学的维修,仍然坚持返回德国维修。那么50年前又能怎么样呢?可想而知了吧?第三个原因:现在的半导体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有其固有的特点。老镜头并不都适用。其一是CCD或者CMOS的表面反光比传统的银盐胶片厉害的多。因此,光线照射在CMOS表面会引起部分反光。而这部分反光会在镜头内部造成各种折射、反射参与成像。不少朋友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强烈光线下,廉价镜头或者老镜头拍照会带来重影的问题。其实这种问题有一部分就是COMS表面反光造成了第二次成像。对应这个现象,各个厂家的新镜头基本都会在最后一片镜片的外侧做多层镀膜,而且,其重要性不亚于第一片镜片的镀膜。而老镜头在这里是欠奉的或者仅仅是做了一些简单处理。第四个原因:半导体感光元件对于光线的入射角度要求是比较苛刻的。银盐时代的胶片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CMOS有一个感光井的存在,因此入射光线和CMOS的夹角不能太小,或者可以说成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能太大。当然这个要求在CMOS的中央区域不存在问题,但是边角就提高了对镜头或者CMOS的要求。对应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leica的边角倾斜CMOS,这种CMOS本身是平的,但是,边角的成像原件是向中间倾斜的,以适应leica价值不菲的老镜头。这种解决方案的最大问题是成本太高。目前能提供这种CMOS的柯达也已经倒闭了。而且,leica也宣称,自己的CCD用一片少一片。所以,这种解决方案除leica外未见别的厂家使用。第二种是边角弯曲CMOS,这种CMOS本身有一定弧度,这种解决方案的最大问题是,CMOS本身并不是一个柔性的平面,换句话说,这个弧度在目前的工艺和材料下是不可变的。因此,对于这种CMOS需要专门设计镜头以适应。所以这种CMOS并未用于可交换镜头的数码相机。第三种就是重新设计镜头,加大镜头最后一片镜片的直径,减少倾斜入射光线。反面案例就是SONY的NEX转接老镜头,尤其是广角旁轴老镜头的时候会发生边角泛红,并且,即便不发红,很多老旁轴名头的边角成像也是稀烂的。第五个原因:当然这个原因对有些人来说并不重要。那就是老镜头基本上都是MF的。 以我个人而言,拍照的时候我只能想最多2件事情。那么,其他的事情尽量交给电子去完成。专心做好:1、构图;2、美资(人像时);2、滤镜(风景时)如果想的事情太多,我认为我自己而言,拍不好照片。又要构图,又要美资,又要转滤镜,又要转镜头,又要算ISO,又要换算快门。对已我来说一定会忘记什么。综上5个原因,无论你打算怎么选,我认为都应该抛弃老镜头的组合方案。另外,我认为布列松时代是没有自动相机。否则,以他的性格肯定用自动相机。说句题外话,我曾经有M9+35 1.4A,但是卖掉了。我认为,数码时代leica除了可乐标已经没什么本质的优势了。就说M9,以下几个缺点:1、屏幕比10年前的手机屏幕还要烂;2、重影看时间长了,头晕;3、焦点不能改变;4、近拍不准;5、电子辅助功能近乎于无当然,不能AF我已经不当做M9的缺点了。第四章 各种使用场景的器材选择我认为:真要搞创作的朋友,全幅单反是至少的,你甚至应该上中画幅,比如哈苏。因为,越大的底,你可以在相同物距和相同构图时用越长的镜头。而越长的镜头光线整体折射率越小,各种相差越好控制。另一个方面,搞创作,你肯定会玩灯。在我看来,现阶段的FX微单没法认真玩灯。需要注意的是,FX微单镜头群的无力在这里并不被体现。因为玩创作的朋友可以转接A口的全副镜头但是,没有完善的灯光解决方案,是搞创作时不可饶恕的。因此,对于要搞创作的朋友,FX微单是不应该考虑的。同时,同时期的不太差的定焦超过变焦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搞创作的只能选全副单反+新定焦的组合。随身乱拍的话,随身乱拍的精髓就在于决定性瞬间。随时拿得出来的机器是其根本。因此,需要的是第三类体积的相机。我推荐X100S、CA、GR这样的沉腚式固定镜头相机。尤其是GR,简直就是为了决定性瞬间而设计的。或者M43小机器配饼干镜头,比如GM1+14饼也是不错的选择。下面就剩下旅游用机器了。而对于旅游,我现在认为,对于大部分使用者而言,APS是最合适的片副。首先,全副用来旅游不是不好,而是太重。机身重量的差异虽然有限,但是画幅变大导致镜头、配件、脚架全部跟着升级,结果会使得整套系统的总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全副微单虽然机身轻便了,但是,FX微单镜头群的无力在这里被彻底的体现出来了。FX微单的镜头仍然是全副的镜头。由于考虑到法兰距的变短,需要镜头垂直入射更严格。因此,最后一片镜片或者最后一组镜片的直径需要比大法兰距的单反更大。因此,在相同材料和相同规格的前提下,全幅微单的镜头不可能比全幅单反来的小。参看SONY的70-200F4OSS,和ZEISS35 2.8。前者可以对比各家的长焦小三元,后者可以对比各家的35 1.8或者35F2全副镜头。是不是要不然同规格更大体积,要不然同体积更低规格呢?因此,全幅微单用在旅游上,整套系统并不轻便。旅游纯拍风景的话,M43其实就可以了。比如我旅游就带M43,因为我一边工作一边旅游。但是,绝大部分使用者旅游的时候是需要拍人像的。这时候,M43或者1寸的机器就有点底不够用了。尤其是夜晚,M43的底和APS在ISO1600以上还是有明显差距的。1寸的就更差了,在我看来RX100之流无论光圈做得多大,夜晚是没法用的。尤其如果要拍星芒或者光带,那么大光圈在夜晚就失去作用了,此时的成像质量还是靠底的大小来保证的。因此,带人像的旅游或者带夜景的旅游最合适的还是APS系统。考虑体积的话,我认为变焦才是根本。而且,***设备要尽可能的小和轻便。举个例子,凌晨4点,海拔4000,爬山。我经历过,这时候你甚至想把器材都埋起来,回来再取。在这个要求下,大部分APS单反就不合适了。但是,在我打算落单买富士XT1的时候,我发现了宾得的K3。这个机器的一些特性(下面会说到)比XT1来得好。同时底一样大,而且宾得的镜头大多还比较小巧(比如我的HD20-40和HD35微)机身来说的话,XT1和K3其实差不多大,重量也差不多是一个量级的。下面提到的一些特质使我最终选择了K3。第五章 耐候性旅游机器其实非常在乎耐候性。举几个例子:如果你去看看丝绸之路,恭喜你,漫天的细沙,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好吧,你说沙漠太热,要去山区,恭喜你,山上随时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好吧,你说要腐败的海岛游,恭喜你,细沙+倾盆大雨随时恭候,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好吧,你说我要去发达国家,恭喜你,有各种红酒、咖啡招呼你,一不小心你的机器就见了耶稣,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好吧,你说我要去亚非拉,恭喜你,所有不确定性因素全部齐全,尘土满天飞比比皆是,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好吧,你说我去南极总行了吧?恭喜你,除非你永远不将机器放地上。好吧,你说我邮轮玩总行了吧?我会告诉你,我的D3000就是报废在船头浪上。举这么多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旅游,其实一切皆有可能。君不见NC的专业机、专业镜头全是耐候的?人家为什么这么设计?就是因为野外操作不能让机器束缚人不是吗?否则你带相机干什么?如果你问我带什么机器?我会告诉你,我很久以前带nikonD200+金圈,后来带D800+金圈,再后来带EM5+1250,再后来带EM1+1240或者1235。但是我现在出掉了EM5和EM1,未来打算用K3旅游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宾得家的镜头有不少都是三防的,最廉价的甚至有1855防水版本,扩展的还有18135防水版本。这对于手头拮据的朋友而言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就我而言,我不想给镜头带UV,毕竟在强烈光线下发生鬼影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是我又舍不得NIKON上万的金圈裸奔,不过,宾得的几个三防镜头,我认为我就完全没有心理障碍了。拿得起放得下,用坏也不心疼,难道不是旅游用机的真谛吗?好吧,下面才是我真正要说的东西。第六章 防水不等于防水蒸气我在德国买手表的时候,店员很认真的提醒我,虽然沛纳海防水很好,但是,不防水蒸气。这句话让我意识到防水不等于防水蒸气。因为,水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所抱成的分子团比水蒸气来的大得多。IPX的防水等级中,最高级的是防水蒸汽(9级),而防水溅(4级)比它低了整整5个等级我现在相当认可的K3是基于以下测试:去掉电池的EM5+1250 和 K3+2040架在架子上,支在加湿器口部,20分钟后。K3这组没有内部结露,而EM5这组发生了内部结露。电路板有没有结露我不知道,但是EM5的电池仓里面有结露。靠近点再看看:那么由此可以确认,虽然都是防水的,但是P的防水显然比奥林巴斯来得更好。印象里面富士的防水和奥林巴斯的差不多。我手上Nikon的器材大多比较贵重,没敢拿来测,免得毁掉我3W的装备。所以,我认为P的K3+三防镜头是目前最合适的旅游装备。好了,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防水蒸气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好吧,我来说一下,如果不能防止水蒸气的渗入,会带来潮湿的内环境。而潮湿的内环境在温度变化的时候会结露,导致机器内部短路。同时,潮湿的内环境是霉菌繁殖的乐土。而霉菌繁殖直接就会带来镜片发霉。所以,防止水蒸气才是最根本的三防。由于K3的出色表现,我现阶段认为,最理想的旅游机器是K3+三防镜头,比如HD20-40。第七章 K3的体积K3的体积其实并不大,大致与富士的XT1相当,略微大于松下的GX7,比D800小不少。看看K3和M43的对比大小:换个角度看看,注意,2040的口径比1235还小点:再来看看K3和D800的对比大小:换个角度看看但是,由于K3是单反,因此,握感和微单的单薄机身相比,那是不可言喻的饱满。同时,由于K3是单反,因此,OVF的取景也是相当的舒服。另外,由于K3是单反,因此,我感官上觉得快门时滞比微单小。我也知道,有些微单的快门时滞数字上非常小。而且,我也认为厂家没必要在这点上作假。但是,我的实际体验就是单反的快门时滞整体上小于微单。可能是OVF在机械“咔哒”完后立即可视吧,也有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是,我用单反的抓拍就是比微单的成功率高。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我的直观体会就是单反的快门时滞整体上比微单好。作为旅游用机,K3比微单略大的体积其实是可以忽略的。因为,旅游用机,一般而言会带摄影包,无论是单肩还是双肩。所以,些许的体积差异是可以忽略的。第八章 K3的色彩在这里,标题我用的是K3的色彩,而不是宾得的色彩。究其原因是我没有深入用过除K3外其他的宾得机器。看国外的网站,好像大部分宾得死忠都认为K5的色彩最好,比K5II、K5IIS、K3来的都好。但是我不敢直接这么说,因为,我没用过。不过,我用K3的结论是,K3的色彩真的很好。这个怎么表达呢?主流品牌的各家色彩其实都有一定偏向。比如:佳能偏向于***人种的人像色彩;Nikon偏向于风景的色彩;SONY偏向于狗屎一样的色彩,且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进;富士偏向于人像的色彩,比佳能还好。等等当然了,在熟练各种后期工具的人眼里,这些都是浮云。同时,了解NC的人会说近几年NC的色彩越来越趋同。但是,我会说,旅游的照片往往成百上千,真正值得认真后期的又不多,删掉又可惜。而且,旅游用机的普罗大众后期经验基本上是停留在美图秀秀的层面上的。此时大部分人需要的其实是靠谱的直出。总体K3的直出色彩是这样的:人像不如富士直出,但是,基本上可以抗衡佳能的人像直出,比不用曲线和自定义的nikon来得好。大大好于SONY。风景不如nikon直出,但是,比佳能、SONY和富士都来得好。K3的色彩就像以前的NOKIA,待机、体积、信号都不是最强,但是,都是第二名。综合而言,K3的色彩在直出中是适应性最强的。适应性最好,意味着没有偏科,既不会出现人像屎黄(SONY),也不会出现树叶一样绿(FUJI)。我拍了一些照片,人像大多是家人,不方便放,放一张儿子吧,其他是风景。下面的照片基本上是直出,有些照片后期做了裁剪或者旋转。人像注意看看皮肤色彩,我儿子比较白,呵呵。下面是风景,主要看宽容度和有没有某种色彩溢出:这张还请注意背景的二线性处理还是不错的。这张看宽容度这张也看背景然后我再上细节,注意这不是微距头这张看宽容度然后看看细节,注意这不是微距头,拍这张的时候树叶一直在晃。这张暗处不死黑这张随便看吧第九章 来说说HD20-40和 HD 35首先,我用胶片PK机器测试了这两个镜头的成像圈。HD35,能覆盖全副无暗角。HD20-40,大概从23mm开始可以覆盖全福无暗角。我没有找胶片来拍。因此,我并不知道这两个镜头的边角成像好不好。但是成像圈能覆盖全福至少意味着P在为自己的FX机器准备了。我认为,P应该在明年就会出全副单反了。毕竟,如果不能共享材料和设计的话,搞一堆大成像圈的HD-DX镜头是很浪费的。这两个镜头的外观制作都非常的精致,甚至可以说是美轮美奂。我认为,外观精致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以前的三公主,尤其是35微,可以说是镜头里面的精品之作。由于HD35在K3上相当于标微,所以我觉得意思不大。但是,我会保留这个镜头,因为,未来如果宾得发布了全副单反,广角微距的魅力现阶段各个厂家还没有很牛的选择,而HD35是可以覆盖全画幅的。我近期没有怎么使用HD35,未来如果用的比较多了再来写写HD35的评价。下面主要是说说HD20-40。20-40这个镜头看规格并不吸引人。变焦比2倍,折合30-60。大广角(等效24)欠奉,标广(等效28)勉强算有点关系,中焦欠奉,从小广角(等效35)到最长的标头(等效60),变焦比有点小。光圈也不大,2.8-4。但是,这种平庸的规格却导致了相当好的成像素质。小变焦比+中等光圈首先直接导致了全开可用,而且,全开的素质很不错。第二就是在防水的情况下,保证了如此小的体积。对比富士、NIKON的防水镜头,这个标变的体积非常的小,而且还是在全金属+超好做工前提下的非常的小。即便对比M43最小的防水镜头(松下12-35)也是差不多的体积,但是等效光圈和成像圈是完胜M43的12-35的。对比看看:我将最佳旅游标变授予这个镜头对比D800+2470,K3+2040在便携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对比XT1+18-135WR,K3+20-40也是便携占优。对比GX7+12-35,K3+20-40也差的不多。同时,2040的成像也是相当不错。参看下面的图:我将20-40分别放在20、30和40上面,分别拍了最大光圈和缩小1-2档左右的成像。先看看整体图:20mm最大光圈:20mmF5.6:30mm最大光圈(F3.5):30mmF6.3:40mmF440mmF6.3:论坛的图压缩的太厉害,上两张焦内的对比,请忽略由于景深造成的不同。30mm最大光圈(F3.5)的细节:30mmF6.3的细节:同时,我最欣慰的是20-40的逆光性能很好,我发现,HD20-40的鬼影非常少发生。综合而言,HD20-40是旅游最佳标变。第十章 宾得的镀膜聊宾得的镜头怎么能不说说宾得的镀膜呢?宾得的镀膜技术从螺口时代起就一直领先于其他厂家。就像nikon的研磨误差率和佳能的人造萤石折射率一样,基本上每家大厂都有一两个杀手锏级别的保留技术。镀膜的作用是为了减少反射光的能量,增加透射光的能量。关于这点,大家可以去参考高中物理的光学章节。最早的镜头是没有镀膜的,有的甚至连镜筒内部消光和镜片边缘发黑处理都没有。后来出现了单层镀膜,不过这主要是用在军用望远镜上用以实现镜片消光,降低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例如蔡司顶顶大名的T*镀膜的单层版本最早就是为军用开发的)。而在民用相机领域,1941年 Kodak公司生产首次采用镀膜镜头的照相机Ektra。但镀膜技术的大发展应该从70年代初宾得推出SMC镀膜的太苦马镜头开始算起。宾得在1971年推出了SMC超级多层镀膜的太苦马镜头,在当时可以算是举世瞩目。虽然在此之前,尼康,佳能和徕卡都掌握了多层镀膜技术(3-4层)但是超过6层以上的镀膜仍然是难以完成的目标。而宾得当时的SMC是7层镀膜技术。多层镀膜技术算是光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超广角镜头、大光圈镜头和大变焦比镜头的研发成为可能。宾得的SMC镀膜在镜头中的每片透镜表面甚至胶合面上,都镀有SMC。使用SMC后,可以使以往单层镀膜透光反射率从单个面的1.7%,抑制到表面反射仅为0.2%极限。单面可见光透光率高达99.8%,很好地克服了透镜表面的光反射,使成像更加清晰,色彩还原更加真实和自然,并能减少光斑和鬼影的发生。今天多层镀膜技术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光学设备上,甚至包括日常戴的眼镜和略微高级一点的放大镜上。坊间有传言,HOYA收购宾得就为了宾得的SMC镀膜。因为HOYA卖宾得给理光的时候,唯一保留的就是SMC镀膜的所有权因此,宾得才会在SMC镀膜的基础上融合ABC镀膜发展了HD镀膜。当今镀膜能够达到10层以上的非常少。虽然各家都有MC镀膜,也就是多层镀膜,但是,各家的镀膜层数却是大相径庭。Nikon的工程师曾经闲聊告诉我,业内比较推崇的是宾得的SMC镀膜(HD镀膜当时还未有)Nikon的NANO镀膜蔡司的T*镀膜(福伦达的color和禄来的HFT其实和T*本质是一样的)副厂的镀膜往往比较差,比如T牌和S牌的镀膜也就4-6层而已。镀膜中最好的就是SMC镀膜,该镀膜达到了12层之多,而且附着力非常强。对于这点,我无法印证,因为我不舍得拿钥匙去划划镜头。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品牌的镜头特别容易发霉。比如我同样储存环境的nikon和适马,适马的镜头发霉了,但是NIKON的镜头却完好无损。一些不从事镀膜研究的光学界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镀膜的配方含有有机成分比例的原因。有机成分含有越多,镀膜越容易成为霉菌的实物。而纯无机的镀膜好像还没有。第十一章 吐槽1、人机界面太卡通作为一个专业级别的APS单反,界面可以不用做的那么卡哇伊吗?我实在是不习惯这种红红绿绿的界面。本来高大上的一款机器,一打开液晶屏秒秒钟就石化的有木有?P家的美工难道都是以前画樱桃小丸子的?建议P学学N,无论多低端的机器,至少界面都是专业化的。2、改变焦点能不能自动恢复?机身上的最右下角1、2切换按钮,可以切换方向键的功能。这个功能很好,相当于凭空多出4个快捷键。但是,我能说这个其实是日常使用中发生误触的最大来源吗?用单反,我习惯于眼不离取景器,按方向键改变对焦点。但是,取景器里面不知道现在的方向键是对焦点改变还是4个快捷键。因此经常发生按了几下方向键,对焦点根本没变。然后反应过来是用在快捷键上了,此时还需要把相机拿下来重新设置后才能拍。如果,切换按钮切换到快捷键后,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到焦点选择。那样的话会大大降低误触。一劳永逸的方法是在菜单里面做个开关,人为选择是否自动恢复。3、焦点覆盖面积小了K3的对焦点勉强够用。但是,NC的旗舰APS机器都是满满的对焦点。所以,未来的K3升级版本,还是希望P能增加K3的对焦点。4、菜单希望能循环操作这个改改固件就行了5、快门声音我知道快门声音对于机器成像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个人而言就是喜欢NIKON的那种很干脆的“咔、咔、咔”。我也知道,现在K3的这种快门是为了降低快门震动。但是,如果两个机器的参数完全一样,性能也完全一样的时候,在不考虑品牌因素和副厂支持度的前提下,我会选择快门声音好听的机器,毕竟我花自己的钱,愉悦自己的感官没什么不对的。第十二章 留给未来的空间和总结我虽然用过很多机器,各个品牌几乎都用过,但是数码时代宾得的机器这次是第一次接触。目前为止我还没认真用HD35这个镜头,也没购买宾得的闪光灯。因此,未来我会考虑认真用用P的灯光系统。希望下次能有机会来写写HD35和P家的灯光系统吧。在我看来机顶闪光灯里面,N的灯是登峰造极的灯。那么P的灯只要不太差应该还是会比较有玩头的。关于K3的定位,我认为K3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旅游用机。他坚固、三防的特性,尤其是还能一定程度防水蒸气,将会是旅途中得力的助手。虽然,我吐槽了5个点,但是能让我吐槽少于10个点的机器其实是比较少的。而且,其中的有些吐槽点并不是K3的错,比如快门声音。另外的一些吐槽点也并不太重要。因此,综合而言,K3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旅游拍照用机。
作者相关热贴:
从焦段来说,旅游标变怎么也轮不到20-40,肯定是16-50最优,而色彩更好点的是12-24。
个人是个喜新厌旧的个人也很喜欢hd20-40,目前我的宾得配置k3+hd20-40+hd70+hd553,20-40平时挂机拍娃和旅游,70和553远距离抓拍娃
等P家全画幅出来,就考虑K3+HD20-40套机
写的太全面了,这么看hd da20-40很不错啊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