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现飞虎队飞机残骸队

高清:陈香梅携飞虎队员相聚抗战受降地湖南芷江
来源:&&日08:17
9月4日,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张文雄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地湖南芷江会见了陈纳德将军之妻陈香梅、飞虎队员和家属,以及加拿大白求恩协会代表等人。(杨华峰 摄)
(责编:吴昊、马丽娅)
图片新闻排行榜“飞虎队”在柳州的那些事(组图)_网易新闻
“飞虎队”在柳州的那些事(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美国大兵在柳州柳州最早的酒吧,是当年飞虎队建的飞虎队当年使用的柳州机场停机坪 资料图片飞虎队柳州机场营地  刘汉忠
  “飞虎队”飞来柳州
  飞虎队与柳州直接联系的事实,现在可以明确的是:1943年7月,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所属的七十六中队进驻柳州基地。桂柳会战时,七十四中队也于1944年9月从桂林撤退至柳州。在那一段岁月里,这些“空中飞虎”与日机展开多次空中搏杀,还远飞日军占领下的香港、广州、台湾及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桂柳沦陷后,美军飞机仍然多次出动战斗机协助中国部队作战。他们不时飞临柳州上空,袭击曾经是自己飞行基地的机场,不予敌方利用,还在柳江上俯冲扫射那些挂着太阳旗的船。“野马式”与日军“零式”在空中鏖战,更是让多少人昂天长望。
  在“飞虎队”里,大都是青一色的棒小伙。他们驾驶的是一种美国新型P-51四叶螺旋桨高速战斗机,又称“野马式”。停在柳州机场一排排的P-51机群中,约三分之一的飞机都喷有一颗或二三颗五角星,个别竟多至五颗星。每逢征战归来,打下一架敌机,就在机头上用彩色油漆喷上一颗五角星。这样一是记下战功,二是起到了心理威慑的作用。当敌机在空中与之相遇,一见飞机身上那一串五角星,就知道碰上了可怕的对手。还有机头上画上鲨鱼的血盆大口,整个飞机就像个大怪物,敌人见了岂不心惊肉跳!
  或许是美国空军所具有的优势,使得这些飞将每次征战归来,下机后,一路叽哩呱啦,又讲又笑,仿佛刚才只是出去逛游了一圈,开心得很,似乎从来不知道恐惧和忧愁。这些飞行员的心理表现,令中国人十分钦敬。人们相见时,虽然语言不通,但彼此说句“OK”!竖着大拇指喊“顶好”,也就消除了陌生,拉近了距离。
  李梦秋先生的回忆
  李梦秋先生当年是柳州航空委员会第9飞机修理厂学训班第7期的学员,担负航空机械的修理、养护工作,他耳闻目睹了“飞虎队”的英勇事迹:
  一次,“飞虎队”袭击日军基地,在北部湾展开激烈的空战。由于日机有军舰高炮配合,美军飞机进攻受损。返航后,一名飞行员忿忿不服,强令地勤人员快给飞机加足油,不挂副油箱,却挂上一个500公斤的重磅大炸弹,摇摇晃晃地就要起飞。当指挥塔发觉异常情况而发出制止信号时,飞机已像离弦之箭,将这个大炸弹驮上了天空。原来,他要再去海边,报刚才那一箭之仇。日本人没料到美机马上又来,而且来的只是孤零零的一架。这架飞机由于装载的炸弹沉重,几乎是贴着地面飞来,不易察觉。等日本人发现时,不及应战。这架复仇之机便朝着日本军舰的要害部位,扔下这颗重磅炸弹,一身轻松掉头返航。敌舰被炸沉了,而这位“违抗”命令的“飞虎”受到军纪处分,被禁闭了两天。
  李梦秋先生还曾目睹机场上惨烈的一幕。一天,这些飞将们又从前线得胜归来,一架被日机击伤的战斗机摇摇晃晃降落机场时触地着火,飞行员被紧紧卡在机舱内,拼死都爬不出来,火势很大,救援人员还没赶到,人已被大火烧得快死了。待到救援人员迅速到达时,尽管那飞行员仍在火中撕心裂肺地喊着,可一时也没能将他从卡紧的机舱中拖出来。忽然,一阵“哒哒哒”的冲锋***声响了,原来,这位飞行员的哥哥见弟弟卡在火里救生无望,便开***把弟弟打死了。哥哥之所以能在百分之几秒的时间作出如此惊人的断然措施,可知他们自从军之日起,就已作好随时牺牲的思想准备。
  一次危险的飞行
  飞虎队员们的每一次飞行,都时时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日18时37分,一个11人的机组驾乘一架B-24轰炸机飞离柳州基地,前往中国南海侦察日本船舶。他们穿越晚霞,在黄昏抵达大海上空,用雷达展开搜索。突然,4个引擎中的一个失去油压。此时,飞行高度只有海拔7000英尺(约2134米),他们开足马力,迅速爬升到12000英尺(约合3658米)高空。很快,这个引擎完全失灵了。他们靠着剩下的3个引擎,保持着相对安全的飞行高度,掉头飞往柳州。日本人通过播放音乐和嘈杂的人声进行电波干扰,已经阻断了美机与基地自动导航信号之间的无线电联系。一片黑暗中,机组人员不知道准确的航向,只能依靠指南针,摸索着往柳州方向飞。按计划,他们在20分钟之前就该到达基地,而现在连基地的影子都没见着。这时,他们才用无线电与基地控制台联系,被告知,他们现在往东偏了60英里(约合96.6公里)。
  基地给了他们新的方位。飞行员调整好航线,大家的心情总算轻松了一半。但是飞机上的人都知道,只有落地了才算安全,所以他们仍然在心底一英里一英里地默默数着航程。基地的人也知道这架轰炸机遇到了麻烦,他们不顾危险,打开探照灯照亮夜空,希望灯光可以引领那架正在挣扎的飞机回到柳州。
  然而,飞机上的人命运不济。他们刚看见探照灯光,另一个引擎也随之失去油压,着火了。机舱里黑烟滚滚,飞行员奋力保持飞机平稳,其余的10个人逃出烈焰熊熊的飞机,跳入漆黑的夜空中。飞行员这才离开座位,失去控制的飞机像受伤的野兽一样翻转,他跌跌撞撞地走到后面,从打开的炸弹舱门跳了出去。借助火光,他眼睁睁地看着飞机在降落伞下打着旋儿,猛地撞向陌生的地方。
  在地面上幸运重逢
  后来,这机组11个人居然在陌生的地方幸运相逢,也是一次奇迹的发生吧。
  几十年之后,鹿寨县木龙村的一位老人面对着采访者,述说了当年的情形:“晚上9点钟的时候,飞机从那边过来,上来时,那翅膀下面有火了,冒烟了。它响声不对头,嗡地这样响。”飞机翻过村后的高山,消失在环绕的山谷里。村民们知道,飞机坠毁了。第二天一早,他和几个年轻人去现场,过了三盘坳就看见飞机在燃烧。在山里躲抓壮丁的一位村民首先到达坠机地点,将飞行员带回村子。当6名机组人员聚集到木龙村时,这个此前从未来过外国人的小山村像炸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飞行员把自己定额食品中的糖果和饼干分给大伙吃,为小孩表演降落伞。鸡蛋当时是很宝贵的,村民自己很少能吃上,但他们还是煮给飞行员吃。关于失事飞机的编号村民们并不知道,但他们没有忘记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这些美国军人,而这些军人也没有忘记中国百姓给予他们的帮助和保护。
  这个机组成员意外从天而降,又幸而全部生还。这11人跳伞时间有先有后,落地很分散。木龙村聚在一起的6位,由村民送往当时的榴江县政府。当时的杨寿松县长接待了他们,不仅“让他们吃得不错”,还安排人把他们送回柳州。另外的5个人,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险境和困难之后,分别从山里走了出来。他们最后都安全地返回了柳州。
  铭记并感念
  战争中不幸而殒生者不少见,甚至留在这块土地数十年而寂然无闻,直到某一天的到来。
  日这天的下午,柳州基地的美军战机起飞,袭击在台湾高雄的日方舰船,炸毁了1.04万吨、5600吨货船各1艘,炸坏2700吨油船1艘。返程时,一架编号为40783的B-24远程轰炸机被告知柳州机场遭受日军袭击,飞机须改至桂林秧塘基地降落。后来这架飞机与地面失去了联系,10名机组成员也就一直没有了任何消息。直到1996年的10月,广西兴安县两位采药的农民发现了飞机的残骸,报告当地政府后,经进一步搜寻,证实了这架飞机的身份。日,美方专家组在现场进行第一次搜寻工作。1月15日,在兴安举行“美军遗骸交接仪式”。11月24日,在中方协助下,美方专家组在坠机第二现场开始进行全面搜寻。2004年3月,曾参加支援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的“飞虎队”成员,年已80岁高龄的大卫和汤姆森来到中国。面对昔日战友的照片和飞机残骸,他们不禁唏嘘,感慨万分。
  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美国“飞虎队”队员,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隆重礼遇。我们的民族不是一个健忘和麻木的民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我们民族的格言,也是我们民族的性格。无论世事怎样沧桑,往昔如何斑驳,但凡曾为我们民族施以援手的友好国家和外国友人,都是令我们没齿难忘的。
  作者:约2134米
本文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昔日飞虎队总部,今日国企总部
当年大楼原貌
每一层台阶都是镌刻着历史的记忆
磨光水泥地,三十年代最新建筑材料
木门铰链还在
台阶如同时光键盘
龙云的题字
三楼的窗明显与一二楼不同
不伦不类的装修
松柏树根被水泥浇死了
最下一层是原来大楼的基础
木窗依旧,记忆依旧
内老楼格局基本没有变
还是当年的老门
今日生活昆明的退休职工居住在这里
有一段文革记忆!
注意后部,是否像飞机的尾翼?
一般到云南旅游的游客,都把昆明作为一个中转站,来去匆匆。自上世纪九十年***始的几轮城市大拆建,昔日具有法国浪漫风情的西南古城,如今已经成了一座布满城中村和高架桥的新型城市了。除了城中的翠湖和西南的滇池等自然风光外,在昆明中要找到一处让人值得旅游的人文景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尽管如此,昆明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是难以磨灭的。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日本军队始终没有能够占领这座城市,乃至周边的城市。而这正好成了当年整个国家抗日的后方基地。不仅许多内地大学迁入昆明,到后来作为援华的美国退伍飞行员组成的飞虎队也把总部建在昆明西郊。
在过去的教育中抗战史一般都是游击和八路史。今天我们才知道了越来越多的真相。作为这段真相的佐证,飞虎队的历史作用也得到了正确的评价。
昆明曾经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了十大抗战纪念遗迹。在已经基本拆完旧房的昆明,再去找十个抗战遗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当年飞虎队在昆明的总部就是被评选的遗迹之一。
冬季的昆明,中午的气温有16度,空气指数不到60。相比在北京和上海被动吸毒的天气,昆明的气候确实让人舒服的除了吸口空气晒晒太阳外,啥也不想做了。
与好友安云兄还是不情愿晒太阳,于是一起驱车来到滇缅路边的十四冶建设集团公司。曾经的老央企,如今已经改制成地方国企了。公司的办公楼就是自1964年搬进后原飞虎队总部大楼。如今,这座大楼周围都是居民楼,是十四冶退休和员工家属的生活区。那些家属楼有六十年代建的,也有八十年代建的。
如果没有大楼前的四根罗马立柱和五层磨的发亮石台阶和门厅的水磨石地,你根本想象不到它是一座有着70多年历史的西式老建筑。
如今的房子,已经被这家国企胡乱地装饰成一座四不像的建筑了。
墙底边上部贴着一圈石块,上部的墙体在灰色的涂料上画出一个个小方格,远看就像是墙砖,近看像画符。
一位今年七十四岁,退休在家的十四冶老职工告诉我,当年八十年代他从基层到这里办事,那时候的房子上部全是青砖,窗框全是花岗岩石圈。只有两层楼,大屋顶,门厅上面是个大平台。后来机关房子不够用就在三楼加建了一层。如今看上去确实不伦不类。三楼的窗框大小是下面两层窄框的几倍。
这栋房子是1936年建的,当时是云南政府出资建的,是建给当时云南昆华农校的。周边还有其他建筑以及大操场。时任云南主席的龙云亲自为大楼题写了“豳(音斌,周朝一小国名))风基础”四个楷体。这四个字被刻在大理石块上,并嵌在了大楼的东侧墙角。
大楼刚使用不久,抗战开始,内地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大,把老师和学生纷纷转移到昆明来。这段历史在《南渡北归》一书中有详细介绍。到达昆明后,房子就凸显紧张了。昆华农校主动将大楼租给急于找房安顿师生的西南联大,联大把理学院就搬进这座大楼里。许多如今的名人,当年就在那里读书的,包括现在的著名教授杨振宁。
&直到1939年,西南联大自己的校舍建好后,就搬出了。1941年有美国退休军人陈纳德将军组成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来到中国,从事像白求恩一样的志愿者工作,不过这些志愿者是架着军机与日军作战的。由于这些飞机身上画成了老虎的头像,因此,当地人把这支空军称为“飞虎队”。飞虎队在抗战时对于保障云南后勤基地不受日军军机侵犯起到了重要作用。
&飞虎队一到昆明,国民政府就把闲置的昆华农校大楼给他们使用,并按照飞虎队的要求,在大楼西侧的操场上建起了许多平房。这些平房供飞行员和指挥官使用的。当然,应该也包括陈纳德将军。如今这些平房只剩下两排了,成为昆明开关厂幼儿园和职工家属宿舍。这些房子从空中鸟瞰下去向一架架飞机,如今从高处看那些残存的房子仍旧可以发现他独特的机翼设计布局。
&这座大楼解放后立刻被政府没收,并划归当时的云南冶炼厂使用,直到1964年,当时的冶金部第十四局将管理机构搬进来,一直使用到今天。因为十四冶原来是一家央企,所以,尽管在周边房地产如火如荼,十四冶那些破破烂烂的房子到安然守住,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如今,包括当年飞虎队的大楼和隔壁开关厂内的平房----当地居民叫它为将军房。这些建筑仍旧在使用中,只是没有见到任何一处介绍这些建筑的文字材料和标志。
本来这些房子的历史故事早就被淹没了,前几年抗战史回归真相后,不少当年飞虎队的老战友纷纷回到昆明,他们首先去参观的就是这座当年他们的总部大楼和宿舍区。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通过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十四冶老职工介绍,这座大楼当年是法国人设计的,到了八十年代,他们公司还收到法国建筑设计所的一份回访信件,了解建筑使用的情况,当时他们就组织人员测量,结果发现长度近六十米的大楼,东西两侧的水平误差只有6厘米。老人说,这个地区地基不好,为了按照龙主席提出能够具有“豳国一样长久的基础”,地基都是打了许多大树木材。
老人指着门口当年种植的松柏树,无不痛心地说:“你看,把树根都用水泥浇住了,把好好的外墙涂上涂料,把好端端的二楼加了三层!可惜了这座西式建筑了!”
老人知道我要去看隔壁的将军房,非常高兴地说:“那些房子基本没有破坏,还是原样。”
当我们走进当今的将军房,如今的家属院,发现整个建筑除屋顶外基本没有变动过,甚至连房内的木门都没有更换过。
其实,这也不是归功于什么保护措施,而是那些居住在那里的退休职工,生活非常艰苦,根本没有能力去更换铝合金门窗和防盗门。事实上这些居民房内连小偷也根本不会去光顾的。
七十年前的那段历史正在原来越还原历史的本质,人已过世,历史可以胡编,但是那些与历史同在的建筑却是见证人,他屹立在那里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事实!
期待昆明能够为全人类保护好这些已经绝无仅有的抗战遗迹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