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科学大混战和科学有什么区别?

科学家也迷信:五位科学巨擘曾痴迷”魔法“(组图)_网易新闻
科学家也迷信:五位科学巨擘曾痴迷”魔法“(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参考消息网2月5日报道
  据美国沃克斯网站2月3日的文章称,纵观历史,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天才往往都相信占星术、炼金术和魔法等非常奇异的事物。
  1.伽利略认为占星术改变了一切
  今天,我们将伽利略()视为理性的典范。但实际上,他在当时还是一个算命先生。伽利略不仅相信占星术,还从事占星术。他为富人占星,并将这门技术教给学生。要是当年有入学考试的话,伽利略可能会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狮子座的人是否应该与双子座的人约会。
  2.牛顿认为未来是炼金术的天下
  牛顿()被后世称为“最后的魔法师”。他在半生时间里迷恋炼金术—将各种不同金属变成黄金的法术。牛顿追求的“魔法石”不仅能将非黄金金属变成黄金,还拥有牛顿及其同时代的人为之着迷的治病能力。遗憾的是,今天只能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一本书中才能找到“魔法石”。
  3.布拉赫曾是尽人皆知的巫师
  第谷·布拉赫()创造了自己的宇宙模型。虽然他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帮助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为1000多颗恒星编制了恒星表。他还让所有人相信,他是一名巫师。布拉赫认为自己具有魔力,还用小型机动装置让人们相信他掌握魔法。他公开驳斥那些不相信占星术的人,还认为炼金术是未来发现世间奥秘的手段。
  4.林奈相信美人鱼的存在
  卡尔·林奈()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他在其里程碑式的科学著作《自然系统》中用一整章来展示一些奇怪的动物,包括九头蛇、萨提尔(长得像猴子的人,类似于希腊神话中的潘神)和凤凰。
  林奈真的相信世间存在这些动物吗?这很难说。为林奈辩护的人说,他只是把这些动物列入他的书中以表明它们有多荒唐。然而,我们可以合理地说,林奈相信他已经发现史前穴居人,他非常自信地认为他见过独角兽的角,并且他对于找到美人鱼的可能性感到异常兴奋。
  5.帕拉塞尔斯热爱自然魔力
  帕拉塞尔斯()生前做了很多事,包括发明毒理学和命名锌元素。但是,他也热衷于魔法。他曾试图利用“自然魔力”来帮人治病。他说:“魔法是最伟大的秘密智慧。”帕拉塞尔斯认为,魔法是人们尚未理解的科学。
  延伸阅读学者破译埃及古书:介绍27种“魔法”配图丰富这本古埃及“魔法书”有1300年的历史。  中新网11月24日电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麦格理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近日破译了一本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埃及“魔法书”。这本书介绍了27种“魔法”的使用方法,并辅以大量神秘插图加以说明。
  据报道,这本古埃及“魔法书”有1300年的历史。虽然研究人员更愿意称这本书为“祭祀权力手册”,但它确实是一本如假包换的“魔法书”。该书的材质为沙草纸,全书共20页,内文用科普特语写就,介绍了27种“魔法”的使用方法,并有大量插图说明。
  据介绍,这本“魔法书”是麦格理大学于1981年从一个维也纳古董商处买下的,可能出自基督教异教徒塞提斯派(Sethians)之手,成书于公园7世纪左右。
  麦格理大学教授马尔科姆(Malcolm Choat)与加德纳(Iain Gardner)对这本书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编著成书,书名为《科普特祭祀权力手册》(A Coptic Handbook of Ritual Power)。
  ( 14:00:33)
  延伸阅读受黑魔法诅咒? 印度女子身体抱恙胃中取出百余钉子
医生从一名35岁的印度女子的胃里取出百余枚钉子。(资料图)  中国日报网8月8日电(严玉洁)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8月7日报道,一名35岁的印度女子身体抱恙,家人一度以为她是受到了黑魔法的诅咒,医生检查后却发现她吞下了百余枚钉子等金属物体。
  这名女子在过去4年里一直行为异常,近日家人将她送到医院接受治疗。X光显示她的胃部异常,医生起初以为她可能患上了癌症,最终发现其胃里有152个金属物体,包括96枚小钉子、23枚大钉子、螺丝、硬币、一枚发夹和一把钥匙。
  该女子显现出来的不良症状有呼吸困难和胃部肿胀。医生还检查出她有贫血、营养不良等问题。医生在进行手术前给她补充了血液、血制品、蛋白质和其他一些营养物质。在随后90分钟的手术里,这些金属物体都被清理出来。
  数年来,这名女子的家人都认为她受到了诅咒,定期带她去寺庙、看巫医。“仅在过去5年里,她才接受了精神疾病治疗,”她的哥哥说,“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她会吞下这些物体。”(编辑:刘世东)
  ( 10:03:06)
  延伸阅读波兰魔法学院明年开课喽
  参考听听
  ( 07:45:36)
  延伸阅读北师大首招科幻作家博士:课堂不是魔法学院
11月29日,吴岩在与科幻有关的座谈会上发言。  对话人物
  吴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幻作家。2003年开设科幻文学研究方向,是国内唯一的“科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专业课教授。2015年,该研究方向首次招收博士生。
  对话动机
  科幻大片《星际穿越》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与此同时,唯一一所具有“科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的北京师范大学,因明年首招该方向的博士而备受瞩目。科幻文学研究什么?神秘的科幻如何在课堂上教授?学习了课程是否就可以创作科幻小说?这群科幻的研究者如何看待中国科幻的现状?
  首招博士
  大时代的小浪花
  新京报:明年北师大招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生,适合这个研究方向的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吴岩:要喜欢科幻。文学基础好,比如批评理论的基础。
  新京报:这次招博士生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吴岩:我觉得跟当前科幻受到推崇有关。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渐走向前沿,科技、政治、社会领域人们都期待着未来的更多参与。在这样的时代,科幻文学,面向未来的文学受到推崇,是自然的事情。我们是大时代的小浪花。
  新京报:最初设立科幻文学研究方向的初衷是什么?
  吴岩:我从16岁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度过了差不多大半生的时间。多年来收集到的东西不能自己享用,分享和创新是未来的重要生活目标。
  新京报:科幻文学方向的学生学些什么知识?
  吴岩:我们有三门课,科幻理论研究、中西科幻比较研究、名著选读,一方面提供领域的现状,一方面提供方法学。有时我也会讲创作,我们也培养出过作家。例如,硕士创作课上的作业,有的同学投给《科幻世界》就发表了。
  新京报:但我们的专业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
  吴岩:在中国所有的学术型学位都不能培养从业者,只能培养研究者。我们不像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能拿作品获取毕业资格。我们必须写研究论文。创意写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国内有的学校已经展开。我希望我们科幻方向能有创意写作的学位提供给公众。
  新京报:创意如何教?
  吴岩:在国外,科幻创意教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中国在很多年里,不相信创作是可以教的。这对中国创意写作的发展是极大的阻碍。中国人相信天才。我们不能否认遗传。但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和百分之一灵感构成的。你爱,你就有天才。你勤奋,就有能力作出一定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些新的观念,期待中国的创意写作界能够尽快接受。
  新京报:明年招的博士生,仍以学术研究为重点,这会不会让一些对科幻写作感兴趣的学生有些失望?
  吴岩:你可以来从事研究的同时学习写作。你有三年的时间全面浸淫在科幻中,每天都要思考科幻的问题。这样的状态,对任何喜欢科幻的人都应该有吸引力。喜欢写作的人必定会写作。要当作家的人谁也挡不住。
  新京报:学生们从你的课堂上收获了什么?
  吴岩:人生的经验。耳濡目染这个时代的发展。看到一种文学在中国和世界的演进,所有的一切。
  “神秘”领域
  研究《三体》粉丝的心智模式
  新京报:11年来只招了不到20个硕士生,学生这么少的原因是什么?
  吴岩:每个导师只能招这么多,下一步可能会更少。现在国家的教学体制和现实需求是无关的。文学院要发展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这样的新兴领域。我们期待这个未来尽早到来。
  新京报:招生以文学试卷考量,但研究这个方向又最好有理工科知识的积累,这种矛盾如何调和?
  吴岩:这个矛盾没办法调和,文学院招硕士生,所有专业都是同一张卷子。
  有一年有个清华的学生,本科是理工类,考我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就差1分,当时被王泉根老师发现了,问能不能扩招进来,努力后还是不行。体制不容许破坏。遗憾的是,这个学生的名字后来再没在科幻界找到。
  新京报:你觉得理工科积累对科幻小说有一个怎样的作用?
  吴岩:科幻文学跟科学认知有关。理工科学生更多学习过这个方面的内容,也更多参与过这个方面的科研。他们思维受到逻辑训练更扎实。我觉得他们的进入对科幻研究会有很大推进。
  新京报:你的授课方式和文学院其他研究方向有什么不同吗?
  吴岩:在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我们会阅读经典,一段段去讨论。我们不会像外界想象的,像《哈利·波特》魔法学院那样神乎其神,也不会深入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里面做深度讨论,科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它自身是很独特的一类有针对性的理论。
  新京报:科幻小说里的科幻到底是什么?你们对经典有怎样的衡量标准?
  吴岩:科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包括着思想实验、现状放大、后奇点思维等多种特征的有意思的思维。科幻思维构成了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基础。
  经典作品的标准在鲁迅先生研究科幻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他说,好的作品“经以科学,纬以人情”,把经纬编织好了,科幻就立住了。
  新京报:在课外你会安排学生如何接触“科幻”领域?
  吴岩:最近我们正在发起一个研究,发现《三体》粉丝的特点。《三体》粉丝是个比较特别的存在。《星际穿越》热映后,一些粉丝说是抄袭的《三体》,这很有意思。我们想做些深度访谈,看看《三体》粉丝怎么看世界,我们想知道粉丝心智模式。这对如何理解读者,理解亚文化都有价值。
  科幻文学
  “这种形式过时了”
  新京报:你如何定义科幻文学?
  吴岩:认知性和陌生化。科幻让你进入一种陌生化的地方,但为什么这么陌生,它又给你认知性的解释。
  新京报:你觉得科幻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吴岩:科幻有许多地方吸引人。它感知科技现实,谋划多种未来,批判社会组织和人生发展的歧途,它还具有治疗性,让你从当前的焦虑中恢复过来。
  新京报:你提到过《时间机器》,这让我想起《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是政治寓言小说,却有科幻的元素,对于科幻小说而言,是否也有着政治批判的功能?
  吴岩:批判,不但是政治批判,还有社会批判、科学技术发展批判、人性的批判等等。批判是科幻的功能之一。
  新京报:刘慈欣说过,眼下对于中国的科幻文学,“是充满希望的时代,却不是最好的时代”。在你眼中,科幻文学在国内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吴岩:现在的确不是科幻文学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不过现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新京报:科幻文学一直被当做类型文学的一种,不像现当代文学那样主流,在将来科幻文学的角色会不会发生变化?
  吴岩: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别,它最终是要消亡的。它存在的时代背景,是科技尚未发达,科学和未来的关系具有某种线性发展关系,科幻文学启发人们对科学的幻想和认知的功能,是引导科技进步的一种方式。但现在科技每天都在超前发展,我们总是跟未来擦肩而过。未来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科幻这种文学形式已经过时了。新的文学形式在哪里?我们想询问所有人的看法。
  科幻电影
  我们从零起步
  新京报: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相比,您觉得中外差距哪个更大?
  吴岩:一定是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开始就有了,但科幻电影在国内还是零。虽然科幻电影今后在国内会很有希望,但最初制作的,大众先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新京报:为什么?
  吴岩:这个产业还没有经验。刘慈欣写科幻小说写得好,一个人就可以成功,但科幻电影一个人是成功不了的。需要有好的导演、演员、技术,还包括美工、概念设计。把团队里这些人都培育出来,才能做出好的科幻电影。
  新京报:《星际穿越》引发了很多讨论,你从一个科幻作家的角度怎么看这部片子?
  吴岩:它是一部成功的片子。从现实出发,走向遥远的宇宙边缘和时间边缘。它的基础仍然是爱。所有这些,都是打动人的地方。作者对科技的攀援很扎实。但正是这样,也让作品有些呆板。我觉得在科幻片本身的革新上,这个电影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新京报:从《星际穿越》的热映,到刘慈欣的多部科幻小说将要拍成电影,科幻作品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你认为未来在国内,科幻作品更多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趋势应该是什么样的?
  吴岩:主要还是以电影和电子游戏的形式。至于科幻小说,它占的比重只是很小一部分,主题公园这类产品,还需要一个过程,要等到科幻电影孕育好之后,概念设计成熟的时候,才可能出现,那个时候科幻文学的产业链才相对完整。
  新京报:你们专业会对科幻电影做一些研究或者支撑吗?
  吴岩:我正在组织翻译一套科幻电影理论译丛。这套书出来,会给这个领域一个基础支撑。
  新京报:作为科幻作家对未来有何期待?
  吴岩:以未来的名义,我们共度了今天的时光。科幻可能消亡,但科幻中的精神力量将会永恒地留存下去。无论作家还是读者,我们都是科幻时代的创造者。科幻就在我们中间。
  ( 06:46:28)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