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平平你就不努力了?看曾国藩是怎么做的
曾国藩与理学丨ID:zengguofanyulixue曾国藩与理学
文/曾国藩与理学曾国藩常言:“天道忌巧”。当时的晚清,在一种虚浮、圆滑、颟顸的氛围中,曾国藩大胆“去伪而崇拙”。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却超前时代,因不合时宜而陨落;脚踏实地的“庸才”,运筹帷幄,臻至成功。“庸者,常也。”能守得恒常之道,即使资质平平,亦能有一番作为。曾国藩(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并不无权谋,其核心是“忠义血性,勤朴拙诚”的儒家理念。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精英阶层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儒家理学,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最可怕的是精英阶层人心陷溺、人欲横流(资料图 图源网络)二、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是能够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三、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高谈阔论,讲究平实之言、平实之行。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四、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几乎没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了上风。扎硬寨,打死仗(资料图 图源网络)五、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六、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转自腾讯儒学合作媒体——“曾国藩与理学”微信公众号(ID:zengguofanyulixue),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sijiedo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韩蕊阳:资质平平者也能攀上人生巅峰_财经评论_新闻频道_全景网
韩蕊阳:资质平平者也能攀上人生巅峰
――读戴维.布鲁克斯《品格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在经典影片《阿甘正传》中,汤姆.汉克斯塑造的阿甘――一个智商低下的少年不断地奔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橄榄球场、跑过了越战的硝烟、跑过了乒乓外交的赛场、跑遍了全美国,最终跑到了人生的高峰。影片上映后在全球获赞无数,“阿甘精神”成为新一代的美国精神,特别是在美国经历了股市“黑色星期一”之后的经济恢复期,人们需要对传统文化道德的呼唤,阿甘这样“傻人有傻福”的角色势必在这个时代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纽约时报》人气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在其新书《品格之路》(The Road to Character)中提出了“简历美德”和 “悼词美德”的说法:“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而阿甘正可以说是“悼词美德”的完美体现:一个天赋欠缺的人反而能做到“大智若愚”。他诚实认真、谦逊低调、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从不介意别人的拒绝和背叛。智慧心确实大多数时候看似愚笨,而在看似聪明和狡猾的市场机制之中,很难升起智慧心。 经济学所奉行的逻辑是实用主义,直言不讳地考虑投入产出比、利益和效用最大化,KPI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而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价值观,根植于道德逻辑,它决定了最终可以站得多高,走得多远,有多大的舞台。 比尔?盖茨对《品格之路》中讲述的乔治?马歇尔的故事感触颇深,并引发了他对“更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马歇尔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家,陆军五星上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帮富兰克林?罗斯福出谋划策,为美国在二战的胜利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出任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以出台马歇尔计划闻名,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可是恐怕世人很少知晓,童年的马歇尔有点像是现实版的阿甘,一点也不聪明活泼。9岁时面对简单的入校考试问题,马歇尔一道题也答不出来。后来在出任国务卿并赢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马歇尔仍然记得这段往事。取得杰出成就之后仍然不骄不躁的人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聪明,也没有惊人的天赋,白手起家的富翁们甚至都没有完整念过大学,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传奇的史蒂夫?乔布斯,抑或是马克?扎克伯格。 在学校和家里受到的羞辱,让马歇尔明白了一个道理:他的天赋不足以支持他的人生步步高升;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依靠磨炼、坚持和自律。要加强内心的精神世界,必先向外部世界做出某种妥协;要使自己渴盼的事情得以实现,必先战胜你的欲望;成功会导致最可怕的失败――骄傲自满;失败会带来最伟大的成功――谦虚、学习;要实现自我,必先忘记自我;要找回自我,必先失去自我。进入弗尼吉亚军事学院之后,他发现这里的生活与纪律正是他所向往的。 但是,与自身缺点的斗争绝不可能孤军作战,我们无法单凭自己的努力就实现自我掌控这个目标。个人的意愿、理性、同情心与品格,并不足以长期压制自私、骄傲、贪婪与自欺的缺点,所有人都需要向外界求助,得到包括家人、朋友、先人、规则、传统、制度、典范以及信仰的帮助。我们需要有人为我们指出错误,提供正确的建议,不断地鼓舞、支持、激励、配合并启发我们。 布鲁克斯在书中提出了父母之爱对于品格塑造的重要作用。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是二战战场中暴脾气的“火药桶”,他的品格养成不是自我表现,而是自我控制,同时也离不开母亲艾达的支持。出生于一个破产的基督徒家庭,艾森豪威尔的母亲艾达对七个儿子管教很严,节俭是必不可少的,自律也是每天必讲的内容,并且鼓励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图强。后来,兄弟七人除老五幼年夭折外,老大阿瑟成了银行家,老二埃德加是位律师,老四罗伊是个药商,老六保罗当了工程师,老七密尔顿当了大学校长。艾森豪威尔排行第三,当选了美国总统。他们兄弟把这些成就归功于母亲,因为她付出的爱给了他们无尽的温暖,让他们看到了习惯与爱的力量。母亲艾达对艾森豪威尔的品格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治服己心,通过自律与内心的罪作斗争,才得以稳重可靠、心态平和。 我们还可以通过关爱,轻松愉快地培养自己的品格。如果我们同品格高尚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取长补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如果我们深深地爱上了某人,我们就会甘愿为其付出,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会使我们的情感更丰富,致力于某项优秀的事业,会使我们激情四射、精力充沛。 品格跟思想一样,也是一种精英素质;在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品格的力量。 品格的养成,要不断地对抗内在的自我,对抗人性的这根“曲木”。“小我”和“大我”在外部世界取得成功固然重要,但在内心世界与自己的缺点展开斗争才是人生的核心内容。 基于这个理念,布鲁克斯在《品格之路》中反复强调谦虚和自律对于塑造品格的重要性。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的美国总统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行为是典型的不可一世,骄傲有时会披上得意忘形的外衣,他会因此而付出代价。 在布鲁克斯的心目中,通往品格之路首先要崇尚恭谦之道,严于律己,要收获,必先付出,这恰和东方哲学中追求“道”的思想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圣贤对官场政治的立场,多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身处清明或污淖都须不受干扰地恪守自身的美好品格。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我炫耀反能见功。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把自己置于利益之外,反能赢得爱戴。 也许,放下书后你又打开了手机,你仍然要关心明天的天气、经济的走势、朋友圈的评价,但这并不妨碍优秀品格的养成。我们或许最终也无法成为圣贤,但却可以无限地接近圣贤的样子。 通往圣贤的品格之路必然寂寞。
主办方欢迎投资者的广泛意见,但为了共同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需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内容不得含有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攻击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和违反当前法律的语言信息,相关重复问题不再提交。
(请登录或输入用户名提问,并遵守相关规定)
正在努力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