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胖了,但不怎么壮|手术机器人|蛟龙|微创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中国机器人:胖了,但不怎么壮
来源:科技日报
“手术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之外的另一块‘大蛋糕’,但我们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却被外企垄断,我们该怎么办?”在4月2日举行的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曹其新教授的一句话揭开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现状的“冰山一角”。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机器人替代人工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使得中国机器人连续四年蝉联销售量世界第一,国内各地也纷纷把机器人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据统计,国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达到28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达到了40多个,机器人企业超过500家。
但与机器人的“火热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的现实以及与会专家的“冷思考”。
进口机器人占九成市场
在一个小玻璃瓶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为一粒葡萄做“皮肤”缝合手术,曹其新说,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的“达芬奇”完成了一台快速而精准的手术,其优点是创口小,出血少,患者恢复时间也大大加快。“美国现有手术机器人3000台,而我国只有60台,市场可达百亿。”他认为,尺寸以厘米级计算的“达芬奇”凭借其精准,几乎垄断了国内高端医疗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分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等,手术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小块,却代表了整个行业的现实。”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马宏宾告诉记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控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与之对应的三大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KUKA和瑞士ABB等少数国外机器人企业手中。
这导致了两个现状:第一,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了我国机器人市场约90%的份额。仅发那科、安川、KUKA和ABB四家公司就抢占了约65%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企业由于在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难以与前者匹敌,还很难被用户信任。这一点也是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吴宏鑫反复强调的。
第二,由于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国内机器人产业大部分处在做系统集成的阶段。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也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赚取超额利润。系统集成商仅能赚取10%左右的毛利。
技术上占优者将引领产业发展
马宏宾手头有一份国内机器人上市公司分析报告,从研发投入、营收、利润率、政府补贴等角度反映2016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情况,里面包括汇川技术、新时达、新松机器人、华昌达、埃斯顿等行业翘楚企业。
该报告显示,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本土品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有4%。同时,机器人行业呈现出“综合性强、产业链长”“技术门槛高、智能水平低”“细分市场多、赚钱机会少”“投资资金大、企业体量小”“行业垄断强、政府影响弱”“技术变革快,优势积累慢”等特点。
选取其中的关键,马宏宾向记者分析,“这些世界机器人‘巨头’中,发那科员工4549人,KUKA约3900人,几乎垄断了世界高端机器人减速机的哈默纳科甚至只有400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小而强。”
“今后,谁在技术上占有优势,谁就将引领这个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大家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研发实力。”马宏宾说。
“机器人行业老大ABB有一半瑞典‘血统’,但他们没想到,在自己家门口,沃尔沃公司没有选用他们的产品,而是选择了我们公司提供的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助理刘长勇向大家分享这个案例说明: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者正在努力寻求突破。
而上海交通大学的曹其新教授团队也与产学研伙伴相继开发出了手术导航系统、“蛟龙”多孔微创腔镜手术机器人,同时也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开发了“蛟龙”单孔手术机器人,“因为起步晚,所以核心竞争力暂时落后,但产学研合作可以成为我们的研发优势。”曹其新说。
补差距别无他法,只能比别人更努力。首先要推动官、产、学、研、用等多方的合作和沟通;其次,加强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集中优势研究力量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第三,中国科研者要“走出去”,以合作、投资、控股并购或收购等方式利用国外的已有技术和市场,同时带动自身的发展。(科技日报山东日照4月6日电)&&
马云说,正是因为他不懂技术,所以阿里巴巴在技术上的实力反而最...
在大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是个有些「科幻」的词汇,代表小说电影...大而不强 中国机器人制造卡在哪
■黄庆桥
201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日前在上海落幕。本届工博会上,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成为亮点。当前,整个世界已经跨进了机器人时代的门槛,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大国,中国当然要在机器人时代有所作为,而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瓶颈在哪里,突破点又在哪里?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报告,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17.9万台,其中在中国的销售量约3.7万台。这一数字使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2014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5.7万台,占全球销量四分之一,销量仍居世界首位。
在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的中国,卖的都是谁家生产的机器人呢?仍以2013年为例,在中国销售的3.7万台机器人中,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总量超过2.7万台。而据2015年6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发布的消息,国产机器人占国内机器人市场份额仅约13%。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以三轴、四轴的坐标机器人和平面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应用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自主品牌的六轴多关节型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比重不足6%。而外资机器人普遍以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有报道说,中国本土主要大机器人设备制造商加在一起仅占中国市场份额的5%。
中国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但中国却不是机器人制造强国。大而不强,就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核心技术不过关、自主品牌薄弱、市场份额过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产品缺乏、低端产能过剩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实,中国机器人产业并非整体不行,差就差在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上。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不过关,导致我国难以生产出高端机器人产品,即便生产出来,也因为关键部件是进口的,价格明显偏高,难以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同类产品进行竞争。
机器人有四大核心关键部件: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和控制器。这四大核心关键部件占到机器人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掌握了这“四大件”,就掌握了机器人的“定价权”。现实情况是,国产机器人***的这些核心部件目前主要是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售价在我国大多为原产地售价的两倍以上。由于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很多国产机器人产品价格比国外产品高出一大截。以165千克六轴关节机器人为例,目前,国外产品的总成本大约在16.9万元,国产机器人成本则高达29.9万元;仅减速器一项,国内企业的采购价就是国外企业价格的近5倍,仅价差就高达7万多元。由此可见,如果高性能核心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不能尽早解决,我国机器人产业将长期受制于人。
卖给中国关键部件贵也就罢了,谁让咱不能自主生产呢!更要命的问题是,很多高性能关键部件人家根本就不卖给中国,某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中国禁售。这样一来,不仅国际机器人企业巨头会长期垄断中国高端市场,而且中国想在高端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也就更难了。
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意识到,机器人属于高精尖产业,急功近利、一哄而上搞机器人是难以奏效的。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遍地开花,跟机器人相关的企业超过400家,而国外的机器人企业不过十几家。如此看来,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不是成立更多机器人企业,编造更多花哨概念,而是需要将产、学、研、用几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潜心研发,攻克核心技术,造出关键核心部件。除此之外,再多的花样翻新,都可能是浮躁的表现。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