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里.面.怎.么.有.璜.色.电....

(26)(24)(12)(1)
◎我一直在等待
中国好诗社《中国诗歌选》总第29期
栏目编辑:九耐流火http://blog.sina.com.cn/lla577
文/我心依旧xml
寄一枚落叶吧
唱一曲清歌吧
舞一袭霓裳吧
写一页便签吧
看一眼秋水吧
异乡。仿佛此生永不会抵达半截红砖围墙,适合驻足,停泊遐想芝麻花一路奔向天际她们吹粉红色喇叭,头一律45度上扬不屑于芬芳
那样接近天空的高与蓝那样起伏着海一般的五彩波浪须踮脚,仰望,方可遇见她们的见识与高贵不同于贵妇人,像母亲种的棉花花笑容灿若云朵
被忧烦纠缠的人快做个梦吧,像我一样梦中可游山,可赏花,见识各种奇妙请一定放轻呼吸别惊扰命运,这夜夜恩宠
罐罐茶:一生的乡愁
罐罐茶独特的香味,飘过故乡
一丝乡愁漫过心海
从北方吹来的风,不再刺骨
这个冬天,进入弥留之际
故乡的罐罐茶已成旧事
远方归来的游子,记忆模糊
用一罐清茶洗刷心灵
一生的乡愁,在茶罐里沸腾
单调的往事一件一件溢出
缠绕在心头的乡情
如同迎春花一样盛放
我不得不承认:那些过往的岁月
已经和我相隔一个季节
我披着一件外乡人的衣衫
在故乡的河边寻找遗失的梦
牵牛花与栅栏
这黑色的栅栏与我相识在春风
有涂不完的色彩开不完的牵牛
那是一个个生命的精灵
哦,这道黑色的栅栏
一个梦接一个梦
永远在沉思,眺望
栅栏是我的一座城
我是你的怀中怒放的生命
秋风巡过每个角落
这份悲凉温柔,凄美
请再将我细细的读一遍
用每一丝笑容
哦,这黑色的栅栏
曾怨你压抑了我的憧憬
抑或对遥远天边的幻想
当我们一起几经风雨
才领悟到你的深沉和信念
秋风一遍遍拂过我的惆怅
你却坚定地扎根在土壤
风霜一次次被你界定
宁可,这就是我的宿命
举起斟满红色的高脚杯
我的心因酒的灼伤而疼痛
醉意在呢喃里告别
把重逢交给遥远的风
一米多梦的土壤
一颗滴血的心
一道静守的栅栏
一座深沉的城
文/六叶枫-残味亦香
辰时已过,那个干渴的眼神
还侍着油灯。
窗外,写着什么季节?
季节何时又换了颜色?
拧在锦囊里的那个身影,耷下额头
把灯芯当做曙光,
当做一生供奉的明亮。
从青丝浸到白发,从白发
熬成零的距离。
昨日的月,怠慢了昨日。
怠慢了我对前夜的慕仰。
怠慢了我对你、对苦日子的定义。
今儿的云,可否待见我?
云缝的斜阳,可否待见我?
从辰时到响午、到日落黄土半截,
还是那些光亮。那盏油灯。
窗外,可写成什么季节?
还换不换颜色?
无须季节转告。
裹了几辈子的小棉袄,哪曾离去。
不论风,雪,还是日头;
谁的声音溅的再高,
都不能削弱老油灯的光亮,都
盖不过我的每一阵心跳。
拂光,掠影。往事蛰伏在树干上
转动年轮。
斑驳的刻痕把日子梳理得清心寡欲
风轻轻一吹,他们以落叶的形式,聚拢
用仅有的余温,取暖
微笑生成一面长满褶皱的镜子,闪烁着孩童的纯真
多年后,我也会同他们一样,坐下来,
尽忘了迟暮。
又是一地枯黄&
风经历了什么
终于成熟了
味道浓烈了起来
饮醉了的阳光开始拥抱大地
云经历了什么
天空深远,澄澈如水
我经历了什么
卖鞋垫的老大娘揣着手
看着过往的行人
像飞舞在空中的落叶
她目光落在了我身上
我没能躲开
秋风扶着我沿着墙跟而去
带着哨声划进了深远的天空
秋对我来说
即关上了门
也关上了窗
终结篇(寒冬的舞蹈)
是是非非,远离悲观视线
江湖,告别了舔血的刀
快意过恩情,从一片大陆
换向另一块心空,重生
风,吹过眼底,那支舞蹈
曾在我性情中,存活
静中取动,变换的游戏
人生,回忆风情万种
心中,降过一场雪
而共舞者,路不同归
起舞的光阴,已入黄河
心跳过的,放歌之后
激情,燃烧已干净
荷尔蒙,当失去热血
拦腰,抱起的只剩寒风
请给我一盏灯
&文/溆浦西竹
请给我一盏灯
墙角有秋虫悲鸣
我想看清它悲鸣时的模样
是否和我一样
请给我一盏灯
将我疲惫的容颜
对神而言,我就是那墙角的秋虫
文/一路花开
这些小耳朵
听命于风,懂得鸟鸣
在二十四个节气里
眼藏千忍尺壁,耳贯满城惊雷
它们是起得最早的一个群体
以立正的姿势
敬畏日落,日出
这些平凡的小生命
认定太阳是上帝
此时,它们正举行盛大的仪式
对光芒呈现出最美的姿容
中诗社《中国诗歌?新诗百年百家榜》微刊版征稿诗人个人专刊征稿:
所有入选《中国诗歌?新诗百年百家榜》的作品,均有获入选同名大型诗集《中国诗歌?新诗百年百家榜》的机会。该套诗集正规书号、国家级出版社荣誉出版
该书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性收藏CIP数据可查。
《中国诗歌?新诗百年百家榜》、《中国诗歌?最美爱情诗经百家卷》和已出版的《中国诗歌?2017实力选本网络卷》同属中诗社《中国诗歌》文丛系列,该套《中国诗歌》文丛系列将是中诗社今后主运作项目,分部诗集将以《中国诗歌?xxxxx》形式面世。该套《中国诗歌》文丛由《中国好诗》杂志主编、中国好诗出版社社长、中国好诗社社长王伟先生担任主编。
欢迎大家投稿本套诗集《中国诗歌?新诗百年百家榜》的微刊版。来稿预展在微刊。根据阅读量和文本质量,成绩优异者,将通过获得入选该部诗集的机会,作者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将获得编委会的邮箱录取通知,此邮箱为作者当时投稿的社长邮箱。
微刊版《中国诗歌?新诗百年百家榜》唯一投稿邮箱:
投稿自备短诗10首(25行以内/首)+简介+照片+详细通联
投稿后请加杂志社微信:a
?法?(613)
书法人不得不知的草隶鼻祖和楷模《石门颂》
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该刻被称为草隶
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0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临习概要&
《石门颂》为东汉摩崖刻石,高三二七公分,广二五四公分,二二行,行三O或三一字不等。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内容为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事。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立石,未署书者姓名。因镌刻在陕西褒城县褒斜谷石门崖壁上,故名《石门颂》。
此摩崖乃汉隶中之上乘,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杨守敬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云:“《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正因为此,一般认为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作范本,而应从较规整一路汉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这就要对隶书有一个历史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才好结合自己情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一般言及隶书,便自然地想到两汉,这是因为隶书至汉代,尤其到东汉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若就现有资料看,隶书的出现则应上朔到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战国木犊,已有明显隶意,有人称其为“古隶”,因为还保留着浓重的篆书成分。之后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简,乃至居延、敦煌等简书,显示了一个清晰的隶变过程。学隶者对此不可不知,因为我们需要丰富文字知识,增加表现手段,就必须朔本求源。这些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窥探文字由篆而隶的演变轨迹、形体由来,而且由于大多是下级官吏的手迹,信手写来,饶有天然之趣,其笔墨行使转运清晰可辨,也非翻刻、传摹者所能及。
东汉盛行刻碑铭功记事,以广天下,传后世,这就不同于简牍大多作为一般记载、传递功能的文字,需要操办者认真对待,此大概是隶书达到辉煌时期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存留下来的佳刻甚多,凤翥龙腾,各极其致。《石门颂》、《杨淮表记》圆劲纵逸,《衡方碑》、《鲁峻碑》方严雄厚,《礼器碑》、《史晨碑》凝炼典雅,《西狭颂》、《?阁颂》宽博奇崛,《张迁碑》、《鲜于璜碑》古朴凝重,《曹全碑》、《孔宙碑》峻秀宕逸,《华山碑》、《乙瑛碑》谨严平实……可谓不胜枚举。其中的大多数碑刻由于风化剥蚀,又平添了一份天然情趣和金石气息,这种自然和岁月所赋予的美,是人工难以企及的。
汉代之后的隶书渐趋程式化,虽时见书刻,多不足取。直至清代,随着碑学的振兴,隶书才得以复苏,取得较高成就者有邓石如、郑?、金农、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超越晋唐,直取先秦两汉,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临习是学书的必由之路,犹如绘画之素描、写生。临习又是从书者毕生功课,至老不可舍弃。当然,不同阶段之临习自有不同的目的,所用方法也各自不同。譬如,入门初学必须一笔不苟地忠于原帖,如此方可得其形体,悟其笔意,练得法度,养好习惯;有了一定基础则取其意临之,或者取所需临之,如此方可心领神会,意到笔随,逐渐蜕变为自家面目;及至书有所成,仍应不断临帖,时时以古法修养手性,免得流俗之弊偷入腕底,以臻“熟后生”之高境界。大凡学书很久而收效甚少者,多因不愿苦功临帖或者不得临帖要领所致,有志于书道的同好们当引以为训。
有人将临习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三个阶段,还有人将临习分为心临、对临、背临和实临、意临、临意两个层次。此中不免有些概念上的模糊、范畴上的混淆。我不愿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读者莫衷一是,只把《石门颂》的临习分为实临和意临两个阶段叙述。
所谓实临,即对着帖实实在在地临习,力求写像原帖,第一步必须如此作。下笔之前最好认真读读帖,找找点划、结字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盲目性,提高临写的效率。下边就《石门颂》的点划、结构及临习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分别予以剖析。
一、点划的特征及书写要领
《石门颂》虽为东汉刻石,但其用笔基本为篆法,除个别撇捺外,大多以中锋行笔,逆入平出,无明显提按,也无一般隶书之“蚕头燕尾”,因此,其点划乍看起来并无显著特征,而此却正是《石门颂》的特征及妙处所在。若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横、竖、撇、捺、点、钩、折,很少雷同,这种不同不是其自身形态的不同,而是其势的无穷变化,这种千变万化的“势”无处不有,随字而生,又极其协调统一,从而造就了《石门颂》的独特风貌,而这种独特风貌决定了它的独特的用笔方法。
《石门颂》的横划并不完全平直,常有起伏变化,大多是极细微的,难以尺度衡量,也无法用言语恰切描述,所谓妙不可言者也。学者须细心琢磨,慢慢体会,时间长了自可悟得个中三昧。
起笔要注意逆入藏锋,所谓欲右先左,不必顿笔即可接着右行,即起笔与行笔在纸上的着力相近。个别横划起笔稍有顿驻,形近于方。行笔要稳,做到管竖锋正,不可偏欹,要迟送涩进,以增加线条的内涵和力度,免生流滑。收笔不必笔笔回收敛锋,大多将锋慢慢离纸即可,除个别主笔外,一般不必顿笔作燕尾状。这里,慢是关键,绝不可猛然离纸出锋。
《石门颂》竖划的特征及起收行使与横划基本一样,不同处是较之横划的起收更少顿驻,尤其收笔处多以轻提空回处理,几无锋芒外露,显得圆浑含蓄。一字中若有多处竖划,则或相背或相向,不拘形式,却呼应得体,相映生姿。若无平正一路汉隶功底,很难如此随心所欲。
一般汉隶的撇划有两种,起笔处与前述横竖划并无二致,区别主要在收笔处。一种仍为轻提空回,一种则向上方转锋,同时有程度不同的加力,然后回锋收笔。《石门颂》撇划的处理大多属前种,后一种很少。还有一种撇法其它汉碑很少见到,即撇划将到尽头时,转向前上方继续以中锋行进,而不是在转的同时顿笔回收,其行进的多少不定,一般很短即轻提收笔或回锋收笔,而无顿驻。这种转向是极自然的,不可硬折上去。
《石门颂》的捺划也有其独特面目,极少如一般汉隶的捺脚,(即行笔到将尽时顿笔,其力偏向下方,之后慢慢转向右上提笔出锋,形成隶书的标准捺脚,所谓燕尾。)而是如其特有的撇的处理,不过方向反向右下而已。因此,练好了撇,捺则不难解决,只是在将到末尾转向后上方行笔往往要长些。
《石门颂》的钩与其撇近似,有时转钩处稍有折意或稍有轻顿,但极少如一般汉隶的转后顿笔向上回收。其反钩则与捺近似。
一般称“折法”,这里称“转折”为的是区别于楷书,因为汉隶的折笔除了以折法处理外,还有转法。《石门颂》的折法与一般汉隶基本相同,或提笔折过,或以接笔为之,这种接笔往往有意错开,不准确衔接,以丰富其变化。其转法则与其它汉碑不同,或转中含折,或纯以转为之,无论如何转,均不加提按,线条显得更加洒脱而富于弹性。
《石门颂》的“点”姿态颇多,然其笔法并无特别处,无非是横、竖、撇、捺的缩短而已,无论是上点、下点,或是三点水、火字点,概莫能外。换句话说,常将“点”变作“划”来处理,此法也常见于其它汉碑。
知道了《石门颂》点划的基本特征和书写要领,就可以大胆落墨,如法炮制了,功夫到了,自可运用自如。当然,如果有时间练练篆书,当会更好。前边已经讲过,《石门颂》的笔法大体属篆法,这是其不同于其它汉碑的一个要点。
二、结字的特征及临习要点
1以方为主,因字立形:
汉隶结字多呈扁形,《石门颂》字形则近方,原因之一是不像一般汉碑那样强调波磔和横划主笔,其二是点划之间特别是横划之间比较宽松,其三是字的下部往往处理的很开阔。所谓因字立形,则是根据每个字的点划多少、结构特点,或扁或方或长或短或大或小,随其自然,不拘一格。这些特点,对于初临者较难把握,要多读多临,时间长了,便可悟得规律。
2点划呼应,收放有致:
举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此乃《石门颂》又一突出特点。“公”字的捺向右上方飞起,处理得极大胆,与向左下取势的撇遥相呼应,整个字顿时活了起来;“截”字捺写得极短小,与左半部的宽大形成鲜明对照,整个字既有奇趣,又非常稳实;“焉”字的右折转放得很开,成一个大弧,里边四点天地广阔,全字显得豪放宕逸。类似例字俯仰皆是,读者慢慢把玩,自能体会妙处所在。作为临习,此点更难掌握,特别是要收放呼应得恰到好处,单有一般的用笔、结字办法远远不够,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构图能力,才能把握好分寸。这只有勤于临池,苦苦磨炼,别无它途。
3偏旁多姿、相映生趣:
过去有汉隶的偏旁多呈独立存在之说,这大概是与行草书相对而言。其实,每一偏旁的处理都要考虑与其相对部分的关系,而作相应的调整,这在《石门颂》中显得尤为突出。譬如“诚”字的“言”旁,“口”有意向左下拉出,这样单看“言”本身就失去了重心,但与右边“成”的取势恰成呼应,使整个字显得稳而不板;“明”字的“目”旁下部明显向右倾斜,而“月”却有意向左取势,使全字既稳住了重心,又顿生妙趣;“凿”字的“殳”写得很扁,下部形成的空显然偏右,而“金”大胆地补入空中,再用撇放捺敛的特殊手段救之,包括下部几笔一同向左取势,使整个字斜而不倒,奇趣横生。此类例字随处可举,无须一一罗列,其关键所在是有意制造矛盾或者说是造险,而后解决矛盾或者说收拾险情,从而写出新景象。当然,这种本领更要慢慢锻炼体验,不可操之过急。
4松而不散,洒脱大度
此点是《石门颂》的最显著特征。由于其点划瘦挺,体势宽博,线条之间便不那么紧密;又由于其结字富于变化,便显得少严谨之“规矩”,而这种“松”和“乱”恰恰是其姿态万千之所在。譬如“履”、“益”、“城”、“永”等字,好多点划有意断开,笔势相左,但就整字看,搭配极得体,若把其排列规矩,笔笔粘合,则顿失情趣。
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时候,出现了散乱欹斜,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所以前边提到临写此碑前,最好能在平整规矩一路汉碑上先下下功夫,原因即在于此。
顾名思义,取其意临之即为“意临”,要临出意趣,写出性情。这要有很好的“实临”基础,要达到能够“背临”的程度,即不看《石门颂》范本,凭记忆随意取碑中字,均可将其点划形态、位置结构写得准确。“背临”犹如中学生背课文,合上书不可掉字丢句。而“意临”则如朗诵不是一般的背读,要把诗文描写的情感表达出来。由“实临”至“意临”,在学书过程中是一步很不容易的升华,蕴含着 质的飞跃。
一、意临的方法和要点
1把握整体,不失大意:
所谓大意,一是指碑帖的线条、字势的主要精神,二是指碑帖所表现的主要意趣、情调。因为有了熟练的实临功夫,应该说已养成了正确的用笔习惯。因此,这时的临习不应该再把注意力放在起收转折的一个个动作上,而完全可以靠实临时养成的习惯,下意识地完成正确的用笔,余出的主要精力则可放在线条质感的营造上。因为有了熟练的实临功夫,应该说碑中的字形已谙于胸中。因此,这时的临习也不必再多注意点划位置的经营,而应多去着眼于大局。当然,这个“大局”只是相对而言,现阶段也仅指注意体势的把握,着意于《石门颂》宽博恣肆的动态结构,与进入创作阶段时所要考虑的大局自有不同。
2对照检查,周而复始:
意临一段时间之后,“意”的成分会逐渐减少,而“随意”的成分则会逐渐增加。即《石门颂》的特征、风格会被不自觉地扭曲,而临书者个人的习气会不自觉地滋生出来。这时就非常必要对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予以纠正。如此一遍遍地认真临,一遍遍地认真查,当会发现每次都有新收获。
这里,“认真”很重要。认真,才能发现问题;认真,才能解决问题;认真,才能不断感悟。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一旦开始意临,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把实临时学到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必须清楚,意临的目的是写出《石门颂》的精神风貌,而不是“脱帖”,还未到创造自家风格的时候。
3体味规律,举一反三:
所谓规律,主要指特征。抓住了特征,便大体掌握了规律。凡流传有序的碑帖均有其自身规律,只是有些显明,有些隐晦。《石门颂》因其变化丰富,规律较难把握,而正因为此,更需认真体味,多下功夫。掌握了规律,可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前边讲过,《石门颂》用笔属篆法,其点划少提按,瘦劲圆浑,这便是其特征、其规律。
然而,仅此还不够,还出不来它的意趣。这就要细心观察其微妙,比较与一般篆隶之不同,发现较一般篆隶线条之丰富处,并慢慢体会其表现手法。结字亦如此,无论再变化,也有其内在规律可寻。可按不同结构的字,分成若干种类型,再反复比较其异同,自可慢慢发现规律所在。
二、常见的弊病和问题
1有意颤抖,故作姿态:
《石门颂》的点划大多起止无迹,又无明显提按,笔力弱者常将线条写得单调乏味。于是,一些人行笔时便有意颤颤巍巍或扭扭曲曲,认为如此便丰富了线条的内涵。这些人只知症状不知病因,下药自然要错。造成此弊还有个原因,就是对碑刻的错误理解,将长年风化剥蚀的残缺,误为本来面目,刻意追摹而致。如果读帖仔细,自可剥去假相,还其庐山真面。
解决线条质感的唯一办法是笔力的磨炼,是逆入平出、迟送涩进的正确笔法,无巧可取。当然,《石门颂》的线条变化的确丰富,不是平铺直叙,但那是极自然而微妙的,学书者稍不注意便会过头,成为故作姿态。
2点划相左,组合散乱:
这个问题最易在临写《石门颂》时出现。《石门颂》宽博恣肆的特征,取决于其点划组合的宽松自然,而宽松自然的点划组合又建立在高度协调的美的构图规律之上,因此,总给人以松而不散,姿态万千之美感。如果把握不住这种内在的规律,而一味追求宽博自如,就必然导致点划相左,组合散乱。因而,我一再强调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作范本,而应从规整一路汉碑入手,意即在此。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基础是牢靠的,对构图规律的感悟和把握,也会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了。
3变形过分,结构怪异:
这是当今不少人常常出现的问题,不仅写《石门颂》,写其它碑帖,写任何书体,都常出此弊端。他们或有意将点划移位,或有意夸大一部分,或过分变化墨色,等等非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先人很少有此问题,因为他们都是循着写字的规律一步步来,他们不存在急于参展、发表的问题。显然,此症之主要病因是求成心切,这些人多半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临帖有时,应该变了,该是创造自己风格的时候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如何变,更不知道如何创,因为他们的功夫还远远没有下够,他们的审美水平也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一变就必然离谱。
临帖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照着前述的步骤按部就班地临习,把握其规律,掌握其技巧并不难,由临习到创作的转化也完全是功到自然成的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有些人常感到临习时学的本领用不到创作中来,或者索性临是临,创是创,把二者完全脱离甚至对立起来,以至出现临摹作品很可观,创作作品如出他人之手的怪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临习没有下够功夫,便是方法不得当,后果是一个:未能把《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熟练掌握,结字规律谙于胸中。因此,一旦离开帖进入创作,写出的点划就变了味,字的结构也不知该如何安排了。
另外,还有一个整体把握的问题。在临习的后期,要适当注意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养成大局观的习惯,锻炼处理大章法的能力。所憾,《石门颂》整体拓片很难见到,影印出版者常常分成数页,且多是经过了剪裁拼贴,难以窥得全貌和体味章法,我们只有多看看其它碑刻、摩崖,以资借鉴。好在隶书章法变化不大,可将其视为次要问题,留待以后慢慢解决。
我国主要文学刊物邮箱
人民文学诗歌
人民文学散文
《上海文学》编辑部
《天涯》杂志为双月刊
tyzzz@vip.sina.com
文学港杂志(宁波)
《安徽文学》上半月
《北方文学》杂志社(哈尔滨)
《北京文学》综合月刊
bjwxjcyd@vip.sina.com
《奔流》月刊(郑州)
《长城》综合双月刊(河北)
《滇池》文学杂志(昆明)
《大家》杂志
《福建文学》诗歌
《福建文学》散文
《福建文学》小说
《芙蓉》综合双月刊(湖南)
《飞天》半月刊诗歌
十月杂志谷禾
《广州文艺》综合月刊
广西文学杂志
《红豆》综合月刊(南宁)
《花城》杂志诗歌
《黄河》双月刊(太原)
《黄河文学》月刊诗歌|评论
《黄河文学》月刊小说(宁夏)
《黄河文学》月刊散文
《湖南文学》远人(诗歌)
湖南文学杂志
《红岩》双月刊(重庆)
《海燕》综合月刊
《江门文艺》综合半月刊
鹿鸣杂志社(包头)
牡丹杂志婧婷(小说、散文)
牡丹杂志(洛阳)谭滢(小说、诗歌)
牡丹杂志王小朋(小说、散文)
牡丹杂志杨丽秀(小说、散文)
0207ylx163-
芒种半月刊(沈阳)
《青岛文学》(诗歌、散文诗)
《青岛文学》(散文)
《青岛文学》(小说)
青海湖文学月刊(青海)
《四川文学》综合月刊
时代文学(山东)诗歌邮箱
时代文学诗歌编辑东涯
时代文学诗歌编辑孟骋
《山花》综合半月刊
《山西文学》综合月刊
《特区文学》朱铁军
《西部》(新疆)双月刊诗歌
星火双月刊散文诗歌
星火双月刊(南昌)小说
《西湖》综合月刊
《厦门文学》综合月刊
《椰城》综合月刊(海口)
《延河》下半月刊
《延河》月刊诗歌
《延河》月刊散文随笔与评论
《延河》月刊小说
《雨花》下半月刊美文
雨花杂志社
雨花杂志社(南京)
长江丛刊诗歌袁磊
《鸭绿江》综合月刊(沈阳)
《作家》综合月刊
《钟山》双月刊
《清明》(安徽)双月刊纸质投稿
230001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168号同济大厦6楼
《江南》(杭州)双月刊只发小说散文
《江南诗》杂志(杭州)
《诗刊》上半月刊
《星星?诗歌原创版》上旬刊
《绿风》诗刊
诗选刊简明主编
四川诗歌诗刊
《诗歌世界》湖南省诗歌学会
《诗歌月刊》先锋时刻栏目
《诗歌月刊》(合肥)作品投稿邮箱
《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
时光在夜色里站立起来
夜幕下,空寂的河提上
一对恋人在柳树的暗影里相拥
湿地公园的灯光,把他俩
重叠成一个剪影
此刻,我看到今夜最美的风景
绕过那个影子,从行人道上走过
我仿佛感到远在乡下的爱人
就在我身边,和我一起豪饮月光
那一刻,三分醉意爬上心头
时光在夜色里站立起来
不再流动,相对静止的思绪
停留在河边,与半生孤苦绝交
我感念岁月赋予大地的真诚
还有柳树下的恋人
今夜,月光并不吝啬
一层一层落下,在河边
我们都需要把灵魂清洗干净
用纯洁的心面对爱情
我多么希望那对恋人
把爱留在今夜,留在河边
最起码留在我飞扬的思绪里
也许,我和你们一样
都想让今夜的月光永远流淌
我和我乡下的爱人,和你们一起
回味生命的光辉
一滴眼泪是今生忘不了的疼
尘世上,许多杂音越来越明显
你已在杂音里沸腾,竟然不知不觉
那些滑过流年的遗憾挂在心头
总是挥之不去,而且越来越近
一朵花在暗处盛开,把春天的光华耗尽
叶子枯萎后,岁月的深情被彻底淡忘
迷茫中你背叛了山盟海誓的爱情
回头时,被遗弃的时光早就泪流满面
潜在意识和现实生活交融在一起
那些难以忘怀的故事,潜藏在心底
与日月同辉。比如沉默:从高处飘来
为一片绿色发出惊天动地的感叹
一枚叶子离去,有种种假设
在等待中守望,或在守望中灭寂
但终究不能逃脱落地成泥的命运
天地辽远,波澜壮阔的激情被时光烧尽
叶子在飘零中持续挣扎,逃离
而青山依旧,大地永恒
最后归宿依旧是一片泥土
只是,叶子永远不会向过去告别
内心保持着贪婪的欲念,期待再生
日积月累的思念化作无形冲动
在生命枝头平静守候未来
也许,这种恋恋不舍只是一滴眼泪
是今生忘记不了的疼
在青泥河边
在青泥河边,寒风吹过
冬季把深秋的事物推向灭亡。曾经的
那些旧事,和尘埃一起在风中高扬
积压在岁月边缘的心事
一层一层绽开
有种思念在心灵最深处,裸露
一个季节就这样随风而去
青泥河一直流淌
千百年来,潮起潮落
无论风起风落,流年飘逝
河水无时无刻激荡着内心的苦衷
神灵赋予大地的种种施舍
在困惑之后发出光芒
让随波逐流的落叶感受恩赐
我有自己的思考,面对被风激起的浪花
停下来,我视乎看到流水的内心
那种时刻想改变流向的梦想
阳光和大地吻合,紧密无间
青泥河喷涌而来,在故乡最低处的峡谷
带着一滴水的牵挂远走他乡
罐罐茶:一生的乡愁
罐罐茶独特的香味,飘过故乡
一丝乡愁漫过心海
从北方吹来的风,不再刺骨
这个冬天,进入弥留之际
故乡的罐罐茶已成旧事
远方归来的游子,记忆模糊
用一罐清茶洗刷心灵
一生的乡愁,在茶罐里沸腾
单调的往事一件一件溢出
缠绕在心头的乡情
如同迎春花一样盛放
我不得不承认:那些过往的岁月
已经和我相隔一个季节
我披着一件外乡人的衣衫
在故乡的河边寻找遗失的梦
空旷的田野
悄悄走进田野,将烦躁卸下
把内心的沉重留在风中
麻木的视线开始延伸
我企图把田野的宁静留下来
在空旷中聆听麻雀歌唱
昨日烦乱的情绪离开心头
挤压在城市中央的车辆,人流
游走街头买假土鸡蛋老妇
还有,一个寻找机会行窃的江湖混混
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田野里的一切都是免费的
面朝阳光,我张大嘴巴
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吞下此刻的温暖
一群麻雀飞来,叽叽喳喳
仿佛在痛斥我的贪婪
此刻,我已忘记今生所有的誓言
关闭心门,睁开一只眼睛
寻找属于田野的诗意
我知道,在很久以前
穿越白马关的人不一定都是茶商盐贩
肯定有诗人,也有土匪
如今,这里安静的就像遗址一样
仅供外乡人游览
站在白马关城楼上,面朝东方
古道那边,青山依旧
夕阳西下的日暮里,商队缓缓而行
沉静了许久的马莲河
在深秋的风中吟唱靡靡之音
我有故乡,我却独自一人在百里之外承受着这里凄凉的风吹日晒
也许,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丝秋凉
五十知天命,再有几年,我将步入花甲
如同白马关下的廊桥,早已疲惫不堪
我早就忘记了前世今生忧伤
在白马关随意游走,无人过问我的来历
只是,我的心总是掂量着今生的后事
是否能和我今天的心情吻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