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人的什么低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

马克思主义者对道德的批评 - 思想道德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人次马克思主义者对道德的批评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本文作者:曹喜博 李丹丹 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日,李大钊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即《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对纲常名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他认为,两千多年来支撑中国人精神的儒家伦理,也就是所谓的纲常名教均是不平等、片面的道德观念,都是损卑下以奉尊长,牺牲被统治者的个性以事奉统治者。儒家修、齐、家、治、平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以修身为本”,他们所讲的修身,不是使人实现个性,而是使人牺牲个性。他说:牺牲个性始于尽“孝”。而“忠”则是对“孝”的放大,因为君主专制制度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的放大体。至于夫妇关系,完全是片面的要求,只要求女子守贞操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而男子却从来不从一而终;要求女子夫死不能再嫁而男子却可以再娶。还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女德,对女子的束缚尤其严重。总的来看,儒家的伦理道德在君臣关系上,只用一个“忠”字,便使臣的一方完全从属和听命于君;在父子关系上,只用一个“孝”字,便使子的一方完全从属和听命于父;在夫妇关系上,只用“顺”、“从”、“贞节”的几个道德,便使妻的一方完全从属和听命于夫。儒家伦理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片面的伦理[2]435。这种对以“三纲”为核心的传统伦理的批判与陈独秀、鲁迅、吴虞等人的思路大体一致,深刻揭露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不平等本质。但李大钊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挖掘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根源,他认为,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能支配中国人精神世界两千多年,并不是因为他的学说本身有多大的权威,或者是永久不变的真理,适合做中国人的“万世师表”,而是因为它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业经济组织的产物,作为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表层构造,儒家伦理有着它的经济基础[2]435。把大家族制度、农业经济组织作为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这是历史唯物论解释历史的基本思路。陈独秀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对泰戈尔学说的检讨上。在《泰戈尔与东方文化》一文中,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观点进行了逐一反驳。陈独秀指出:第一,尊君抑民、尊男抑女是东洋固有的思想文化,现在还流行于社会,中国有很多军阀官僚和圣人之徒都拥护它,这种思想并没有消失,用不着通过泰戈尔来复活它。这种思想若再加以提倡,只有把皇帝再抬出来,把放足的女子再勒令裹起来,不但禁止男女同学,并须禁止男女同桌吃饭、男女同乘一辆火车或电车。第二,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是东方独具特色的思想。泰戈尔以为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思想,超过了西洋的竞争理念,这其实是错误的。东方民族的退让、不争、知足、能忍的和平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奴隶的和平思想,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印度、马来人还过着物质水平极其低下的生活,中国人还处在兵匪交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亚洲很多民族长期在英、美、荷、法等强权势力压制下忍气自安。第三,在泰戈尔看来,重心灵轻物质也是东洋文化的特色之一。不客气地说,中国当时物质文明的程度几乎等于零,而那些提倡思想文化的人却遍布全国;泰戈尔如果再加紧提倡,只好废除轮船铁路,大家依旧使用独木舟和单轮车;只有废除机器印刷所,再用木板或竹简。泰戈尔所提倡复活的东方文化,如果只是抽象的空论,而不能社会进步提出具体的办法所,还是不要高谈阔论扰乱思想界。1924年4月,陈独秀发表了《评泰戈尔在上海、杭州的演说》一文,站在被压迫民族和劳苦大众的立场为科学和物质文明辩护。他指出,现代产生的众多恼闷来自于少数人控制物质文明的成果和弱势民族物质文明的极不发达,于是造成了民族间的侵略和阶级间的掠夺。然而,这些侵略和掠夺以及由此产生的恼闷,都不是科学和物质文明本身的罪恶。“若是我们自己侥幸有了物质文明的享乐,便忘了世界上还有无数被压迫的民族、被压迫的阶级得不着物质的生活而困苦而恼闷,只管由着自己兴趣,高谈什么精神文化,什么心灵愉快,什么讨论思想,把这些生活奢侈品当做生活必需品的谷粒,反把世界上无数劳苦平民所急需的物质当做可有可无的奢侈品———钻石,像这样颠倒乖乱,简直是个糊涂虫,还配谈什么‘爱’!”
以上议论,反映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陈独秀的鲜明阶级立场,他对泰戈尔思想的批评尽管有过激的成分,但不少是切中要害的。李达在《中国社会发展迟滞的原因》一文中把儒学看作中国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和社会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他指出,自从儒家学说在学术界乃至整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占据了核心地位之后,中国的学术就始终没能跨越出儒家学说的范围,难说有什么进步。因为统治者以儒家学说取士,而所谓士人便只能研习儒家学说,把自己造成为统治者所要拔取的人才。所以一切知识分子,自童年以至皓首,都去钻研四书五经,希望在故纸堆中寻取“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统治者们乐不可支,说这班可虑的穷酸都入了牢笼,天下可以太平无事了。在儒家学说占据中心地位的历史情境中,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从事于四书五经的研修,进行艰苦的灵魂修炼,面向自己的内心做着“存、养、省、察”的道德修养工夫,自然而然对于心外客观世界的奥秘就很不在意了。事实上,儒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是没有自由的,如果有人偶尔做起向外的格物工夫,涉及一些客观世界的知识,就会被斥之为“奇技淫巧”或“离经叛道”,而为学术界、知识界所不齿。所以中国的科学之所以不发达,可以肯定地说是受了儒学的重大影响。儒家是从四书五经中讨生活的。他们自比为君子,而被民众那些“小人”所养活。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从来不治生产。他们以言“利”为最大忌讳,若说到提高生产技术、增高劳动生产性,那便涉及“利”的范围,而成为孔子所指斥的樊迟那种“小人”了。所以儒家做官从政的时候,从不向政府贡献促进社会经济的方法。宋代王安石的变法,在儒林掀起了极大的波澜,终于被所谓君子之儒打倒,新法也全遭废弃了。可以说,儒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精神纽带,是中国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此外,艾思奇、刘少奇、***等人还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辩证地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指出其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中所包含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主张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比如,艾思奇在他的部分论著中就曾经阐明了共产主义者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态度,他指出,中国的共产主义者能够同时是革命的民族主义者,而且本来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优秀的子孙。共产主义者不但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且已经在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论是一般文化方面的,或仅仅是道德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珍贵的伦理思想,是完全可以在共产主义者身上体现出来并获得新的发展的,无产阶级的新道德,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单纯否定旧道德,而是对传统的精华加以提高和改造,从而使旧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得到发扬,这是共产主义者和一切道德相对主义者的不同之处。譬如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范畴,曾经是封建道德的行为规范,而共产主义者对于这些以及类似的规范,并不是绝对抹杀,在共产主义者的言行操作当中,这些规范的精华之处事实上是得到了重大发展。中国传统道德当中的糟粕的部分自然是要去除的。比如,对于君主的忠,是绝对要抛弃的,然而共产主义者应该坚持对于国家、民族的忠。家庭内小范围的孝,在当今的环境中是难以顾全的,就是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但是在民族、国家、社会等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共产主义者也还是注重对于父母的孝敬的。妇女的片面贞节,吃人一餐饭,一定要有所报答,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义气,而不分敌我、不论是非,现在也应该抛弃,因为这是有害的、危险的。然而,共产主义者为民族、国家、人民、事业而斗争时的那种坚贞不渝的节操,为民族利益而奉献一切的义气,才是节义精神的最高表现。以上这些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华的继承和发扬,虽然不只是共产主义者才能做到,但是它在共产主义者身上有着多维度表现。
可以说,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伦理道德的批判是承继了中国启蒙思潮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精神,其中体现出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历史唯物论的特色,即站在以中国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劳苦大众一边,以他们的视域反思传统伦理道德,挖掘了传统伦理道德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包括经济根源,并表明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辩证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为我们当下进一步认知和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文永久链接: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门户网站-***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之家VIP会员俱乐部在***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如何加入***之家VIP会员第一步:先了解***之家,查看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百度推广推荐官僚资本主义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官僚主义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生态批评批评什么
生态批评批评什么
清华大学外文系& 宋丽丽
生态批评源自人文学界生态意识与环境责任意识的觉醒,蕴含一股强烈对现代性的反思力量。生态批评家们反思文学学术研究面对环境生态问题所具有的能量。鲁艾科特在1978年提出从文学的阅读、教学和写作中“找到避免人类群体毁灭自然群体同时也毁灭人类群体的方法”(Glotfelty,107)。拉夫提出“今天,文学最重要的功能是重新引导人类全面地思考人类在濒危的自然界的位置”(237)。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中提出“如果文学创造是人类物种最重要的特点,那么应该仔细认真地审视,找到它对人类行为和环境的影响-看看它在人类生存福祉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它对人类与其它物种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方面提供了那些真知灼见”(3-4)。在对自然写作、西部文学、环境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以及超越自然写作的经典作品的反思性研究中,美国生态批评的批评视域在不断扩大,批评方法也呈现出多元跨学科的样态。里德在“走向环境正义生态批评”一文中把生态批评概括为五种流派,一为保护主义的生态批评:旨在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提升欣赏自然之美、保护自然之美的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精神关系的超越视界的作用;二为生态学的生态批评:旨在利用生态学的概念与思想阐发生态诗学;三为生态中心主义或者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批评:旨在阐发文学中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的界线,文学如何张扬非人类生物的权益和存在;四为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旨在从自然被女性化的视角,研究文学如何阐发女性与自然之间被压迫、征服之间的关联。五为环境正义生态批评:旨在研究环境恶化与危胁对贫穷和有色人种的影响以及其他少数族裔文学的自然写作传统(亚当姆斯
)。纵观里德梳理的不同的生态批评流派,生态批评的方法论呈发散状态发展,那么各流派所论述和反思的内容是否也是发散性的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生态批评家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但是都在反思乔纳森?贝特(2000)在《大地之歌》中反复重复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哪儿开始走错的”(25)?导致世界现在面临的生态失衡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进行那些方面的反思?本文将从下面九个方面对美国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究竟反思什么作一个整合式的思考,以期展望人类生态文明转型的可能路径。
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进化观。
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表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深层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人文传统是造***与自然之间失衡的关键(布依尔1995;拉夫,1996)。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于启蒙运动之后,随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类逐渐把认识自然的知识转化为改造自然力量视为自然。自然的一切都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就逐渐成为一种理性的信念。尤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把人类适应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存法则改变***类改造与征服地球生态环境的进化观念以后,人类就凌驾于自然存在物之上,并以自然的主宰自居。人类与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和无机环境从相互依存的关系变成了征服和使役的关系,确立了人类中心主义人文传统。在人类中心主义人文传统中,大自然服务于人类福利,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高于一切,而且,借着科学技术的信念和力量,人类对自然进行了超历史的开发、改造与掠夺,导致今天的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雷彻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警示人们,人类是大自然生命链中的一部分,对生命链的破坏证明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与掠夺自然实际上是一种自杀的行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与其它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261)。走向生态中心主义(布依尔
1995)的生态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视角,“当人类与自然之间感情的纽带被激活了以后,现代化世界的居民极有可能走向生态中心的思考方式”(386)引领人文精神:以存在状态为追求模式而不是以自我中心的主体意识膨胀为追求模式。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破坏症结,是一种从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解决人与自然环境危机关系的思考平台。
反思机械主义的自然观。
造***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另一个因素是和人类中心主义相辅相成的机械主义自然观。人类对待自然的观念决定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以降,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人类逐渐把自然看作像钟表一样的大机器来认识,随着学科细化分野,局部地分析认识自然界成为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人类传统文化中有机自然的信念被取代,如生态女性主义所批判的,自然被死亡化(Caroline
Merchant,1980),于是人类像对待一台机器一样地对大自然加以认识、使用、操控和改造,把自然万物等同于物质化资源,通过最大化生产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于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欲望的政治、经济、文化。随着二十世纪生态危机的日渐显著,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生命联系。逐渐认识到机械主义自然观在死亡化自然的同时,也正在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最终将死亡化人类。生态学生态批评认为自然生态圈的首要原则是万事万物紧密相连,从整体联系的视角看自然,自然是一个不断变化、自我调解、进化的有机体。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说“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215)。生态学生态批评重新引入联系的整体的看待自然生态的视角,并与深层生态批评一道,重新树立人与自然万物共享生命空间的信念。
反思现代中心主义的发展观。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现代中心主义运动。人类学以及后殖民主义研究发现现代中心主义伴随着殖民主义而产生,殖民主义割裂、破坏人与土地之间的历史的互动联系,以及在互动中形成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现代”一词最初用于16世纪。用于强调“目前这个时刻,现在存在的”。伴随着殖民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一词有了弃旧迎新、不断发展的内涵。现代中心主义表现为现代的就是进步的,合理的,在对待自然世界的态度上,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改天换地。现代中心主义是殖民扩张的一个很好的借口,它可以割裂人与土地、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传统的联系,不顾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文化的自然进化过程。伴随现代中心主义,也产生了被现代中心主义置于反面的词汇:如荒野、原始、传统、迷信等等。殖民主义霸权取代多族裔的地方传统,割裂与传统与历史的联系,形成直线型的发展形态,以一个新的生产取代另一个新的生产。在清除地球上所谓的荒野与原始的痕迹,压抑、窒息、丢弃多民族的多样性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同时,也制造着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如物种灭绝、生态多样性的丧失、人造垃圾的泛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剧增、人口的级数增长等等。最终,现代中心主义将导致人类完全失去与自然万物的联系,保护主义生态批评重新探究荒野与生态多样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梭罗的“挽救世界在于挽救荒野”(转引自沃克,42)以及利奥颇德提出像大山一样地思考都试图在突破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局限的层面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荒野与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批评内涵必然让前现代文化多样性的资源呈现出突围生态危机的能量,美国印地安文学的繁荣,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将在后现代多元文化建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反思科技至上的文明观。
生态危机突显科学技术的双刃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在人类中心主义人文传统和现代中心主义发展观的语境下,科学技术在加速繁荣人类文明的同时,对自然世界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生态学发现表明,自然进化是一个缓慢的逐渐达成平衡的过程。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在平衡中呈现相互依存与互动整体的关系。然而,自从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确立了科学反映客观世界本质与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地位之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态度发生变化。有机的、整体的动态变化的自然世界被科学化为机械的、分门别类加以认识的对象。与自然直接接触体验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本土传统习俗被边缘化,甚至沦为科学知识的对立面,打上了愚昧、落后、迷信的标签。在科学革命的带动下,十八世纪以来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彻底确立了科技在人类文明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同时迅速地改造世界。而且随着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对自然存在规律的干预程度与速度也不断升级,严重打破了自然历经亿年形成的整体有机平衡,同时,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水、光以及核的污染、核战毁灭性的危胁、石油泄漏、核电站的频频爆炸等等。康门纳在《与星球的战争》中指出,人类制造的直线型的技术圈与大自然循环型的生态圈正在进行着势不两立的战争,人类制造的技术圈对大自然的生态圈实施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掠夺,严重打破了自然生态圈的平衡,当代社会正享受着技术圈带来的超前消费。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技术权对生态圈所欠下的债务,人类势必要付出代价(沃克,492-502)。庄子在《天地》中言“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载也。”过度依赖机器,人类必然要丧失遵循自然规律的道德律令,从而导致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违背。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要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之道,不顾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之道则势必走向破坏的道路。科技至上的文明观对生态圈的破坏性冲击已经呈现为种种危机现实。科技至上的文明把人类带向何处的问题是人类从危机四伏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一种生存选择性问题。
反思消费主义的经济观。
能源和资源危机与生态环境危机是一对双胞胎。两大危机都直接与源自美国现在盛行于全球的消费主义有关。约治?马吉法德(Jorge
Majifud)博士说“不降低消费主义想减少环境污染如同不铲除毒瘾而反对毒品***一样”(转引自维基百科)。消费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激励越来越大的购买商品与服务欲望之上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同上)。虽然这个词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真正确立起含义,但是消费主义对环境与生态所产生的冲击与影响可以比作“助纣为虐”。在地球上能源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消费主义推行的是社会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虚妄信念;在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的情况下,消费主义打着平等的旗号刺激人类的欲望最大化;在物种灭绝、生态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人类可持续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消费主义所张扬的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掠夺与利用无疑将人类推向与满足与幸福渐行渐远的道路。艾伦?杜宁(Alan
Durning)(1992)
在《多少算够》一书中指出个体从越来越多的消费中获取的是对欲望的刺激、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的攀比和竞争,并非是个体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彼此之间的攀比、竞争以及个体欲望的不断膨胀促使消费标准不断升级,整个社会也进入越来越不满足的氛围之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就变本加厉,于是社会不满足与自然资源消耗之间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漩涡。从日益全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看,消费主义不仅不能解决社会平等与民主的问题,反而使得社会贫富差异日益加大。高端消费者与低端消费者之间在资源的分配上越来越不平衡,在承受环境恶化的后果上越来越不公平。哲夫的《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李林樱的《啊!黄河》都全景地再现了消费主义全球经济对中国环境变本加厉、敲骨吸髓般的破坏。环境正义生态批评指出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生活、游玩、工作、祈祷的健康环境(亚当姆斯
165)。但是,在消费主义经济体制下,全球化的产品与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高端消费者,而本土的居民却不公正地被迫承受起被污染了的河流、土地和空气的后果。全球化的消费主义经济模式是污染环境、造成环境恶化、导致环境不公正的根本所在。
反思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与科学技术至上的文明观一样,在生态环境危机的语境中,个人主义也暴露出其双面性。在政治与宗教方面,个人主义价值观体现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具有个性解放的特性。但是在经济与社会方面,它却是产生消费主义的最佳土壤,间接地表现出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可遏制的破坏、掠夺与占有。“在个人主义者看来,所有的价值都以人为中心,个人至高无上……个人主义暗含这样一种财产制度:个人或者家庭最大化地享有获取财产以及在按照他们的意愿管理与处理财产的机会”(转引自维基百科)。个人主义对个人财富欲望与满足的张扬直接成就了消费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汽车、洋房、品牌等高消费、高淘汰率、豪华品质的创造成为个人主义的个性标识。这样的个人主义个性标识要通过生产与消费来实现,其最终结果就是致使生产与污染、消费与资源枯竭、创造与不可持续生存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个人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极致表现。当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的时候,个人欲望的膨胀势必导致累加的个人物质需求远远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劳伦斯?布依尔提出“放弃的美学”
,指出首先个体在物质层面要放弃对物质商品的无止境的追求,然后才有可能使个体主动从精神上放弃与自然环境的分离(144)。“放弃的美学”不失为一种走出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误区的策略。如温德尔?波利诗歌“呆在家里”(Stay
at Home)所呼唤的,人类需要在精神上回家,重修自然田园。
反思拜金主义的生活观
拜金主义是物质化自然的一种生活观,自从人类有财产意识时就产生了,表现人类追求更好、更富裕生活的本性。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它受到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牵制,拜金主义以适度形式体现。“点石成金”的寓言就表达了对人们不要过度追求金钱的劝诫。然而,当今消费社会把金钱看作最高的目标和衡量行为的标准,财富排行榜等商业文化引领人们对资本占有的竞争与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拜金主义常常会表现为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享乐主义行为。在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与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拜金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当拜金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机械主义自然观、现代中心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结盟时,就会产生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产生无以伦比的破坏力。工业企业生产的拜金主义会完全不顾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单纯地追求利润,无节制地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进入黄河的工业污水每年已经达到3.6亿多吨(李林樱
143)。黄河流域严重的河流污染是企业拜金主义的明显例证;文化生产拜金主义导致文化垃圾的增生、催化人们对物质的奢侈浪费、骄奢淫逸追求、无视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加速成为被煮熟的青蛙的过程;道德信念的拜金主义导致人类道德沦丧、利欲熏心、对待自然穷凶极恶。约翰?缪尔在“哈奇哈奇谷”(Hetchy
Valley)不无讽刺地说:“这些庙宇的破坏者们、热衷于破坏的消费主义者们似乎对大自然极端蔑视,他们不是仰视高山的神灵,而是仰视万能的美元”(麦基本
112)。揭露拜金主义之恶不仅是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主题,更是环境文学研究的主题。
反思权力至上的文化观
利奥颇德(1949)在《原荒纪事》中指出,多样性共存是生命共同体健康与完整的必要条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在文化与生命层面相互依存。在大自然世界里,生命呈多样性的形态。生命与生命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尊重生命之间平等关系具有深刻的意义。权力和等级相辅相成,是产生不平等的根由。任何权力的介入都会打破原有的平等关系。政治上,一个国家执政者政治权力的过渡集中,会滋生特权阶层,特权阶层的管理和统治造成民众在政治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利益的丧失,而如果权力至上和拜金主义结盟,权钱双重的特权对自然的破坏就会产生肆无忌惮的效应。文化上,当一种文化获取中心的权力,势必对其他文化造成边缘化与扼杀的后果。任何文化都是与自然环境互动的产物。一种文化取代或者边缘化另一种文化,必然造成对不同自然生态环境完整生态关系的侵占与破坏。殖民主义以来现代中心主义逐渐在全球蔓延开来。现代中心主义文化无疑也是文化上权力至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环境改变与完整的生态环境关系的破坏延伸至今,演变为一种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北美印地安人文学与徐刚的作品都向我们揭示出权力至上的文化观对整体环境的破坏力。消解权力至上的文化观是环境文学的阅读、教学与写作的一种重要任务。
&反思无视自然万物存在的伦理观
利奥波德在“像山一样思考”一文中从生态学的角度再现了草原上狼、鹿、人、草原、山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整体的生存关系。一旦把狼赶尽杀绝,鹿就会泛滥,草原的植被就会遭到没有节制的啃噬,草原沙化就不可避免。鹿和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生物圈的健康完整取决于生命多样性的共同繁荣。生态学证明人与自然万物共享一个食物链,共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链条上。人类要持续地在地球上生存,爱护大地和自然万物的利益与爱护人类自身利益同等重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把科技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无视自然万物与人类相互依存关系,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欲望需求出发,人类的物质文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同时给自然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也是巨大的,直接导致地球物种的急剧消减与灭绝。康门纳在论述生态原则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沃克
499)。人类只顾自身利益的物质文明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容忽视。我们生存的世界正在面临着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种种人造危机。人类在毁灭生态群体的同时,最终也是在毁灭自身。利奥颇德等生态作家在大地伦理中提出人类的伦理关系应该把大地及大地上的生命体包括在内,人类与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体共享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活在同一个缺一不可的生命链条上,爱大地,爱万物与爱人类自己同等重要。
现代工业文明过分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智慧,却忽视了人类智慧的片面性与孤立性,忽视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整体的生态关系
;忽视了人类历史的传承---过去与未来;过分强调舒适、便捷、提升了物质生活的尊严,却异化、挤压、边缘了我们精神生活的文明空间;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欲望的满足与个人价值实现,忽视了个体对地球家园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因此,生态批评的反思旨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进步过程中与自然的可持续关系;在满足人类欲望与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该看到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世界的承受能力。
反思不是为了倒退,而是为了更清楚地看清未来。以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中心主义、机械主义、科技至上、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权力至上、侵占与灭绝其他物种存在空间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显然已经不可持续,是一条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逐渐走向自杀的道路(汤恩比,1976)。人类已经到了文明转型的历史关头。在生态文明的转型中,生态批评重拾荒野的意义、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修田园的意义,并非是为了倒退到黑暗的时代,并非为了剥夺人类享受物质尊严的权力,而是在拒绝绝望的诉求中,重新发掘人类可持续地在地球上生存的生态智慧。强调生态原则、大地伦理、放弃美学、环境正义是为了建设更加人性化的、人道的、健康的、快乐的、安全的、可持续的地球文明,为了能够全面地平衡人类文明在地球上的发展,为了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地享有家园。
参考文献:
Adamson, Joni, and Mei Mei Evans, & Rachel Stein. eds.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ader:Politics, Poetics, & Pedagogy.&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2.
Bate, Jonathan. The Song of the Earth.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Buell, Lawrence.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Commoner, Barry. Making Peace with the Planet. New York:
Pantheon, 1990.
Glotfelty, Cheryll, and Harold Bromm. eds.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Mckibben, Bill. ed. American& Earth :
Environmental Writing Since Thoreau. New York :
The Library of America, 2008.
Meeker, Joseph W. The Comedy of Survival: 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
Mar Scribner’s, 1972.
Merchant, Carolyn. 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0.
Walker, Melissa. ed. Reading the Environment. New Yrok:
W.W. Norton & Company, 1994.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 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雷彻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97.
李林樱.《啊,黄河》.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哲夫.《世纪之痒》.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老子?庄子》.傅云龙,陆钦注释.华夏出版社:北京, 2000.
奥尔多?利奥波德.《原荒纪事》.邱明江译. 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vidualism
英文摘要:
Ecocriticism originated from the awakening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hich generates
great power of reflection upon modernity. Ecocritics have rethought
of the energy of literature scholarship facing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 the progres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teaching of
American Natural Writ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Romantic
Literature, and the classics beyond natural writing, ecocriticism
has gained development in both the vis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dimension of approaches. However there is a need to give an
integrated thematic reflection upon the study of ecocriticism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going to make such an
effort to integrate the critical focuses through reflecting upon
anthropocentricism, moderncentrism, mechanism world view, extrem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vidualism, extremism of power,
consumerism, moneycentrism, humanistic ethic in order to specify a
practical dimension to the reading, writing and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