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什么用避火罩?
西游记第十六回讲的是,金池长老看上了唐僧的袈裟,想占为己有。于是放火杀人。不巧被孙悟空发现,孙悟空并不灭火,而是借了避火罩回来护住师父,又添了点风。结果寺庙化为灰烬,黑熊也趁火打劫,偷走了袈裟,金池长老见丢了袈裟,毁了寺庙,寻思无计,撞墙自尽。
这就是典型的:害人终害己;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孙悟空的想法是,你不仁我也不义;你搬起了石头,我让它砸你自己的脚。
现实中好多这样的例子。人和人过招,遇到高手,他不是直接的反击,而是将计就计,或者放开了让你实施计谋。等到你安排得差不多了,他悄然发力,结果你进退不得,陷入窘境,要么很丢人要么一败涂地。这种策略有些太极拳的感觉,看似平静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杀伤力。
孙悟空使用避火罩,属于高手谋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曹雅欣:从孙悟空心路历程看网络法治化(组图),西游记孙悟空被唐僧命名为什么,西游记中孙悟空向谁借的辟火罩,西游记孙悟空简介,西游记孙悟空之死,西游记孙悟空咋死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孙悟空喜欢过谁
曹雅欣:从孙悟空心路历程看网络法治化(组图)
时间:日09:52 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曹雅欣:从孙悟空心路历程看网络法治化(组图),西游记孙悟空被唐僧命名为什么,西游记中孙悟空向谁借的辟火罩,西游记孙悟空简介,西游记孙悟空之死,西游记孙悟空咋死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孙悟空喜欢过谁
从孙悟空心路历程看网络法治化 文 子曰师说曹雅欣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我们当今这个社会更接近中国古语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的状态。出自《老子》中的这句话,本意是指笼罩世间的公道法则、天道循环的自然规律。而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这句话更像是形象地描述着有形世界被无形网络所全方位覆盖的事实。 互联网确实正日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网络要真正权威地“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就不仅在于覆盖面的大小,更在于网络法治化的严整、完善。 在这张大网之中,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其中的鱼,有些人感觉从容适意、自由自在,有些人却感觉常常碰壁、处处受限。其实,身处同样的网络世界,是受管制还是被保护、是更受限还是更安全,完全只取决于一条—是在触犯还是在遵从互联网的法治。在法治的框架内,网络虽宽,章法却紧,自由虽多,条理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网络无限大、漫无边界,这种抽象空间很像是《西游记》里描述的神魔往来、上天入地而任意穿梭的神话世界;而在网络制度不健全时,身穿“马甲”、多个化名而四处攻击、无所顾忌的某些网民,也像是身披战袍、化作“齐天大圣”而挑衅万物、唯我独尊的孙悟空,— 在文明的意识建立之前、在法治的意识觉醒之前,原始心性驰骋得有些盲目、有些膨胀、有些放纵、有些野性。然而,孙悟空从一个未经教化的天产石猴一步步成长为觉悟正道的斗战胜佛,就正是他接受法治而自我修心的过程。 《西游记》看上去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小说,实际上它能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绝不是非简单热闹的一个神话故事,而是承载有“文以载道”的更多深意。《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年间,正是阳明心学盛行的年代,阳明心学讲“致良知”,讲“心即是理”, 认为世间的最高道理不需外求,人间的正道智慧要向自己内心寻求,靠修心来达到外圣内王的境界。《西游记》诞生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正是以人物故事为形象化表达,传递着阳明心学的理论思想。 孙悟空这个形象,正是人心的象征,所以《西游记》作者多次称它为“心猿” ,而在后来的西行取经路上,孙悟空的蜕变历练,更是代表着唐僧的心路历程。 《西游记》虽有百回长,其实根据孙悟空的状态改变,就书写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孙悟空出世、学艺和大闹天宫的过程。这其实是在描写一颗年轻的心“初生牛犊不怕虎”,自负一身本领便开始挑战所有权威,妄想打破一切秩序。孙悟空“齐天大圣”这个封号, 就是他心比天高的表现,就是极度自我膨胀的象征。所以他大闹东海、大闹地府最后又大闹天宫,在今天看来,这就比喻着一些刚刚踏入社会时、具备技能却缺乏修养的心浮气躁之人,那躁动不安的“闹心”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由于孙悟空闹腾得太过分、被如来佛祖一掌定在五行山下的阶段。在“闹心”的阶段,孙悟空是“官封弼马心何足”,欲求不满,心魔大作。而放纵的心势必遭遇现实压力来袭才能学着收回,于是,孙悟空受制于五行山的章回题目就叫做“五行山下定心猿”。五百年岁月的漫漫冶炼,是以夸张的写法,将一颗胡闹的心自我反思、痛定思痛的过程进行了放大,其实, 孙悟空在这时候经历的,就是“定心”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孙悟空正心诚意过后,随唐僧踏上西天取经路,一路修行、直至功德圆满的过程。所以孙悟空与唐僧师徒相遇、心思同一的回目,就叫“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虽然这第三阶段篇幅浩荡,降妖伏魔精彩纷呈,但无论情节怎样跌宕起伏,主旨始终都只有一件事,就是朝着西天的目标一路修行而去。儒家修炼正是讲“知止而后有定”,明确目标,心思既定,路途再远也终将取胜。 所以第三阶段修行中的所有困难与坚持,都是在体现“修心”的过程。 但是道理虽明、心思虽定,修心的历程也并非简单顺利,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也就是,既需要修养的自我约束,又需要法治的外部监督。所以孙悟空在刚刚踏上取经路时,由于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言行,时常过激行事、伤人无度,观音菩萨便为他头戴金箍,顽猴一旦心猿意马,就由唐僧念一段紧箍咒来进行管控。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喻示着野性未除、教化未成的心猿,心还需定,心还要修。 而西天得道、取经成功后,取经队伍里只有代表着“心”的孙悟空与唐僧一样成了佛。佛,是指觉悟了的人, 这就表明,目标达成、得证大道,这是唐僧一路修心的圆满胜利。此时的孙悟空,本还想请唐僧把他头上的金箍松下来,而唐僧告诉他,“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孙悟空头上原本束缚他、禁锢他、约束他的那道管控的金箍,已经随着他的修心成熟,而自然消失不见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示,暗示修心、修行成功的人,是超越了外部加诸给他的一切管控和限制,而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自由自在地任性行事—这种状态,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顺从心意畅快行事,但是既不会触碰他人的禁忌、也不会触犯规则的底线。 “从心所欲,不逾矩”、孙悟空头上的禁锢自动消失,这都是已经在没有负累的情况下自觉践行着法治的精神,已经在法治的框架内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在网络无限的虚拟空间里,就像小说构造的虚拟世界,很多人都曾像横空出世的孙悟空一样自以为是、放肆张狂。从人性来讲,我们都不希望被他人制约,我们都希望最大程度地享受自由。 自由,其实这既是网民对网络空间的期待,也正是网络空间对网民的期望,因为网络自由化的真正实现,就是网络法治化的深入人心,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就是像孙悟空修行圆满的状态, 也就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在网络空间依法行事。 “法治”观念和自律精神的真正建立,才使人从受制度支配走向了自觉依照观念行事,才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 在秩序范围之内,在法治保护之下,在天网恢恢之中,自在而活,不委屈自己也不侵犯他人,这才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网络法治化,恰恰意味着网络自由化和网络安全化。
本文相关推荐您的位置: &
“辟火罩”原理实验
优质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