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特定人物死亡的别称·父母—— 死亡别称集释(十七)
父母丧亡,无疑会给家庭带来忧患和艰难。瞿秋白的母亲金璇因家贫无力还债于1916年旧历正月初六自杀身亡,辍学的瞿秋白于守灵之际,写了不少哀悼母亲的诗,其《哭母》写道:&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这其中的悽苦可以想见一般,贫困、悼亡、忧苦、艰辛从诗中都得以表现出来了。反映了儿女对死去双亲的怀念以及痛失双亲的哀苦和双亲逝去之后的艰辛。因此古人把&丁艰&、&丁忧&、&丁家艰&等代称父母之死是有道理的。&丁&古时通&当&,即正当,遭逢,碰到的意思。《康熙大帝》里,演技卓绝的&老叫花子&姚启圣一旦撂挑子就是:&我丁忧&!不懂这个称谓的,还真的不知道说的啥。
丁忧 《晋书&袁悦之传》说袁&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参军&是参谋军事的官员;&遇&即知遇、礼遇,意为赏识。按旧时礼制,父母死后,子、妇须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丁忧去职&即是指此。
丁艰 《世说新语&仇隙》:&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蓝田&指王述。《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
丁家艰 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四:&初以秘书丞吕公大忠为副使,命下,大忠丁家艰,诏起复未行。&
另外还有一些词也可以表示父母丧亡:
见背 &背&是死亡的婉称。&见背&意为遇上了死亡的事,专指父母死亡。如《抱朴子&自叙》:&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寒困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十一:&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先哭去世多年的爷爷,后哭新近见背的妈妈。&
丧亲 &亲&在古代汉语中特指双亲,因此&丧亲&指丧父或丧母。《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偯&( yī,音依),即哭的余声。
弃养 &弃养&指父母死亡。因人子应当奉养父母,所以父母死去称&弃养&,即放弃奉养之意。清代吴定《答曹尚书书》:&念先人弃养八年,明公不忘旧好,施及于孤,古人之交,再见今日。&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五章:&妾自生母弃养,以至今日,伶仃愁苦,已无复生人之趣。&也可指尊长死亡,唐代苏颋《章怀太子良娣张氏神道碑》:&粤景龙二载孟夏之月,遘疾弃养于京延康第之寝。&
违养& &&唐代元稹《唐故河南元君墓志铭》:&先府君违养之岁,前累月而季父侍御史府君捐馆。&&违养&也可以和来表示尊长的死,如明代袁宗道《封知县刘公墓志铭》:&书至则封公以仲春违养矣。&
不逮养&&&& 与&弃养&同义。《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帝以章懿太后不逮养,故宠外家踰等。&
大故 &大故&一般婉称父母之死。《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赵歧注:&谓大丧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便是为人子女,不幸遇着大故,立刻穿上一身孝,难道释服后就算完了不成?&陈三立《与汪康年》:&前以先公大故,猥承唁赙,奔走余生,未遑答谢。&
不造 &不造&有不幸的意思,在《诗&周颂&闵予小子》中有&闵予小子,遭家不造。&马瑞辰通释:&不,为语词。造与戚一声之转,古能用。则《诗》云:&遭家不造&犹云遭家戚,即后世所谓丁家艰也。&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唐代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妻张氏墓志铭》:&府君不造,遭此闵凶。&廖仲恺《幽禁中成赋》:&吾生遭不造,芒鞋肆所之。&
凶难 &&&&凶难&指亲丧。《三国志&吴志&黄盖传》:&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裴松之注引《吴书》:&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婴&是遭遇的意思。
偏侍 &偏&在亲属称谓中指父母或配偶其中之一。双亲一方去世,一方尚在叫&偏侍&。&侍&意为侍奉、赡养。明代宋濂《望云图诗序》:&人这壮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又下此,则二亲或有一存而称偏侍者矣。&
偏咎 &偏咎&与&偏侍&同义,&咎&指灾祸或不幸的事。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相及龆齿,并罹偏咎。&&龆&( ti&o,音条),意为毁齿,古人认为男子生后八个月生齿,八岁毁齿换牙。&龆齿&意为八岁时。
偏孤 《孟子&梁惠王下》:&幼儿无父曰孤。&后来凡无父或父母皆亡者称&孤&。&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痛忉怛以摧心。&李善注:&偏孤,谓丧父也。&《陈书&王沖传》:&沖母,梁武帝妹新安穆公主,卒于齐世,武帝以沖偏孤,深所钟爱。&清代赵翼《五哀诗&父执杭应龙先生》:&繄余少偏孤,孑立四无倚。&&繄&( yī,音医),句首语气词,相当于&惟&。
类似的别称还有&偏艰&、&偏殃&、&偏丧&、&偏罚&等等。
孤伤 &孤伤&既指孤独忧伤,亦指幼年丧失父母。汉代焦赣《易林&丰之履》:&夭命绝后,孤伤无主,彷徨两社,独不得酒。&
孤露 王棠《知新录》说:&魏晋间人,以父亡为孤露。&&孤露&是孤单无所荫庇的意思,一般指丧父,如三国时魏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这里指父亡母在,后来意义有所拓展,指父母双亡。如清代赵翼《哭门人董东亭》诗中有&孤露身真如落叶&的句子,指的就是父母双亡。
风树 因《韩诗外传》中记载有个叫皋鱼的在路帝哭泣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句子,所以后人就将失去双亲称为&风树&,指子女想养奉父母,而父母已逝,不能如愿,就像树想静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吹一样。宋代范仲淹《上执政书》:&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清代钱谦益《太仆寺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母王氏赠安人制》:&母仪邈矣,永怀风树之凄凉。&
皋鱼之痛 《韩诗外传》的典故也生发出&皋鱼之痛&这样的别称。如许葭村《唁陈名山丧母》:&伯母音容虽邈,懿范犹存,况乎生尽其欢,没尽其礼,于子职无少缺憾,亦可稍释皋鱼之痛矣。&
风木 &风木&同&风树&。宋代刘宰《分韵送王去非之官山阴得再字》:&桃李春正华,风木养不待。&后人又将对已故双亲的怀念和哀伤称为&风木之悲&、&风木含悲&、&风木叹&&风木之思&或&风树之悲&。
风枝& &&&风枝&也是用来喻指父母死亡,不得奉养的。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恸甚风枝,悲深霜露。&
永感 唐代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悯予小子,奄绍丕愆,哀号永感,五情糜溃。&&悯&为怜恤、哀伤之意;&予小子&是自称;&奄绍&是忽然继承;&丕愆&是大过失;&五情&即喜、怒、哀、乐、怨;&糜溃&指崩溃;&永感&指父母双亡,终身为之感伤。&永感&即用来表示父母双亡。旧时应考或做官填写履历时规定&大凡登科甲的,父母在便谓之俱庆;若父在母丧,谓之严待;母在父丧,谓之慈待;父母俱亡,即谓之永感。&(见《不点头&莽生强国鸳侣》)
龙胡之痛 &龙胡之痛&典出《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上》,与表示帝王之死的&龙去鼎湖&同出一典(详见后)。&龙胡之痛&可以表示亲人的死亡,如清代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陆氏加赠宜人制》:&顾此襢编之锡,曾不间于乌鸟之怀;是知簪履之遗,益无解于龙胡之痛。&
终天之痛& &&朱熹《令人罗氏墓表》:&士佺兄弟生不及养,已负终天之痛矣。&岑仲勉《与陈垣》:&月初闻以太夫人终天之痛,道出穗城,适扫墓乡族,不获趋唁,至深歉仄。&
终天之恨 章士钊《与钱基博》:&钊曩年丧父,适留滞柏林,终天之恨,尤为切至。&
遘闵&&& &遘闵&指遭遇忧患,特指遭遇父母之丧。晋代潘岳《杨仲武诔》:&子之遘闵,曾未龀髫。&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这是一首悼念亡父的诗。古时称父亲亡故为&丁外艰&、&丁父艰&、&外艰&、&丁外忧&、&丁父忧&、&外忧&、&失怙&、&偏露&等。
丁父艰 &丁父艰&即遭逢父亲亡故的艰难。《旧唐书&刘迺传》:&天宝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名。&
丁外艰 古时父亲主家庭的外部事务,所以也称&丁外艰&或&外艰&。清代吴炽昌《客窗闲话&场外孝廉》:&我主人以数千金订某贡生代倩,不意某临场骤丁外艰,不能以正名入试。&&代倩&指科举考试请人代笔***。无奈这位千金买代倩的富翁偏偏碰上代笔者&丁外艰&,美梦成了泡影。&丁外艰&又可说成&外艰&,但是&丁外艰&和&外艰&与&丁父艰&还略有不同之处。&丁父艰&只指父亲亡故,而&丁外艰&和&外艰&除指父亲亡故外,也可指承祖父之丧。&承重&指承受丧祭与宗庙的重任。古时重视嫡长子的地位,封建宗法制度规定,本身与父都是嫡长子时,父先死于祖父母,祖父母丧亡时本人称承重孙,承重孙在祖父丧亡时要服丧三年。
丁父忧 《魏书&李彪传》:&伏见朝臣之丁父忧者,假满赴职,衣锦乘轩,从郊庙之祀。&《旧唐书&王丘传》:&(丘)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
丁外忧 元代黄溍《文献黄公神道碑》:&(黄公)丁外忧去官,服阙,转承直郎国子博士。&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口碑》:&成化中,内阁刘吉丁外优。&
偏露 &偏露&即失去了父亲的保护、荫庇,即是指父死。唐代孟浩然《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诗:&平生早偏露,万里更飘零。&
失怙 《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恃&均指依靠。后代就用&怙恃&为父母的代称。父死就是&失怙&。白居易《祭乌江十五兄文》:&孩失其怙,幼丧其亲,旁无兄弟,藐然一身。&清代黄景仁《和容甫》诗:&两小皆失怙,哀乐颇相当。&吕祖谦《与巩采若》:&同年归安丞张体仁,志士也,襁褓中失怙,祖母鞠育之,以至成立。&
陟岵 《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后用&陟岵&代父亲,也可指父亲去世。如清代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仇竹屏》:&捧诰趨庭日,中途陟岵悲。兼之诸弟谢,奈此藐孤遗。&
失岵之悲 章士钊《与钱基博》:&久不得子泉先生消息,奉此书,始知近抱失岵之悲。&
&&& 考降&&& &考降&本是升降的意思。又有人解释为父亲亡故。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考降》:&考,父也。既言父又言考者,犹《易》言&幹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也。降者,骨肉复归于土也。《记》曰:&体魄则降&。人死则魂升于天,魄降于地。&
母亲去世有&失恃&、&丁母忧&、&丁内忧&、&内忧&、&丁内艰&、&内艰&等。
失恃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有甥女,早失恃,遗生鞠养。&
丁母忧 《南史&蔡徵传》中说蔡&七岁丁母忧,居丧如***礼。&《清史稿&圣祖纪》:&顺天学政李光地丁母忧,令在京守制。&
丁母艰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联挽》:&(苏子斋)出为山西朔平府知府,丁母艰起复。&
丁内忧 《梁书&袁昂传》:&(昂)丁内忧,哀毁过礼。&元代黄溍《文献黄公神道碑》:&俄有旨纂修辽、金、宋史,丁内忧不赴,服除,以中顺大夫秘书少监致仕。&
内忧 唐代张说《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入太学,举明经,补巴西尉,内忧去职。&&巴西&为古地名,在今四川省。宋代王安石《与孟逸秘校手书》之九:&然元规方内忧,暇议此否。&
丁内艰 《陈书&司马暠传》:&(暠)年十二丁内艰。&唐代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君年十一,丁内艰。&《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阅邸抄,知穆相国丁内艰。&
辞堂 母亲去世也称&辞堂&,与前面&丁母忧&等不同的是,它还可指祖母去世。明代文徵明《祭王钦佩文》:&岂其朝命甫下,而太夫人顾已辞堂。&&太夫人&为官僚母亲的敬称。《剪灯夜话&秋香亭记》:&祖母辞堂,先君捐馆。&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关于死的称呼
我的图书馆
关于死的称呼
关于“死”的称呼
(一)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二)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三)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四)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五)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死(姓氏) 全国死姓人家总共六家,现已协商改姓。 坏人死了叫翘辫子或回老家,亲人或朋友死了叫去世,逝世,小孩子或未满18岁的死了叫夭折,突发死亡叫遇难,高僧之死叫坐化。 崩: 是称天子之死。 (崩是自上坠下的意思) 升霞: 是称天子之死(潘岳《征西赋》:“武皇忽其升遁。亦称(“登遇”) 星驾: 是称天子之死。 薨:诸侯、皇室成员、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唐代后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薨;说法有薨落、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谢等。 卒: 称大史之死。 (卒是终的意思) 不得: 是称士人之死。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东首,安键死去)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 (古财女子将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 失怙: 是自言父亲之死。 (估是依靠的意思,失估就是失去了依靠) 失恃: 是自言母亲之死。 (侍是依靠的意思,失待就是失去了依赖。 《诗经》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殉:称有所作为、追求理想、道义而舍生乱殉国: 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文天样作为民族英雄,人们称他的死为“以身殉国” 殉道: 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孟子。?尽心》“天下 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殉节: 是称那些为节义而舍生者。 殉难: 称为国家或为正义而台生者。 遇难: 称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 是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者。 揭难: 称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推音黎) 藏难: 是称领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 遇害: 称因意外之事而死者。 (如因飞机失事和车祸死的) 田径: 是称为了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者。 (如在战场上最后战死者) 就义: 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就义,即成就义) 逝世: 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去世: 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谢世: 对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长逝: 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 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四游: 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登仙: 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 旧肘称年长者之死。 永别: 称亲朋好友之死。 分手: 是丈夫称容于或妻子称丈夫之死(即分开之意)。 陨: 是称元帅、大将之死。 (如将星陨落) 溺: 称末成年人之死,亦称找死者。 夭: 称幼年人之死。 困: 古称上等人物之死。 随: 称饿死者。 羽化: 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苏拭《胡堑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弃养: 对父母去世约婉称。(父母去世,子女不能奉养,锁甜。弃养。 迁化: 谓一般人之死。 (《汉书;外戚传》): “恕迁化而扬下令,魄放逸以飞。 圆寂: 是称佛或僧侣的逝世。 涅盘: 称佛之死。 见阎王: 谓作过坏事的人之死。 上西天: 含贬义,对作过坏事为人的死亡代称。
+1已赞过+1已赞过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做父母所难以忍受的最痛苦的事情,因此人们在提起这样的事情时也是委婉地说出,尽量不涉及死字,而往往用典故。西河之痛 这个典出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西河”即子夏的代称,后以“西河之痛”指儿子死亡。如左宗棠《与谭文卿》:“顷获函报,知近抱西河之痛,骇悼何言!”张元济《与王国维》:“前闻我兄有西河之痛,正拟趋唁,忽闻文?已经北行。”丧明之痛 与“西河之痛”同出一典。钱溯耆《与缪荃孙》:“衡甫兄抱丧明之痛,其儿妇绝粒以殉。”
兄弟令原之戚 《诗?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写作“??”。后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钱溯耆《与缪荃孙》:“适溯耆抱令原之戚,神绪不宁,肃谢有稽,正深歉疚。”?原之戚 林则徐《与叶申芗》:“闻仲勤上年因遭?原之戚,未肯入闱,谊笃孔怀,洵堪起敬。”折臂之痛 曾国荃《与郭意城》:“今猝抱折臂之痛,战守之事,助我无人,是真穷且苦也。”
妇女中国文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人的文学,从“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从褒姒到陈圆圆,从“指如削葱根”的刘兰芝到“似蹙非蹙娟?烟眉的”林黛玉,从古到今女子们演出了一幕幕粉香脂浓的悲喜剧。正是由于女子的美丽与可爱,使得人们对每一位女子(尤其是年轻漂亮女子)的去世感到婉惜,于是很多好词都成了妇女的死亡别称。香埋 唐代徐夤《蝴蝶诗》中有两句“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遍绕绮罗衣。”金代元好问也有句诗“京师惜花如惜玉”,后来就有了“怜香惜玉”一词来指男子对女子的怜爱之意。其中的“香”就是指的女子。当然“香”字是形容词,《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又因香味为人所喜爱,故常用作美称用词,特别常见于与妇女有关的事物。如女子的居室称“香闺”、女子的头发称“香云”等等。而“怜香惜玉”的“香”已经成为名词了,是女子的代称。女子死则被称为“香埋”,如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焉。”玉殒 女子死也多用珠玉璧等贵重物品遭到破坏比喻之。清代洪?《长生殿?重圆》:“梨花玉殒,断魂随杜鹃。”璧碎 “璧碎”源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换取赵国国宝和氏璧,相如奉璧赴秦,见秦王没有给城的诚意,便用计把璧要回手中说道:“大王必欲急臣,臣今头与璧俱碎于柱。”后就取“璧”乃贵重之器义,用“璧碎”比喻女子死亡。如《剪灯余话?凤尾草记》:“生闻女死,托以省姑,走吊焉。至则珠沉璧碎,玉殒花飞,将入木矣。”“珠沉”也是指女子的死亡。香消玉殒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九回:“到了次日,凤仙闭户不出,至午后尚是寂然。鸨母大疑,排闼入室,那知已香消玉殒,物在人亡。” 徐迟《牡丹》:“船抵大江中流时,她跃过栏杆,投身昏黑的江水中。尸体已经在下游打捞到了。虽然香消玉殒,依旧面目姣好云云。” 香消玉损 清代缪艮《沈秀英传》:“秀英香消玉损,已返方诸。”香消玉碎 “玉碎”本指美玉碎裂,既比喻美好的事物不幸损毁,也比喻为正义理想而献身。而与“香消”用在一起时,往往喻称女子之死。《封神演义》第三十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玉碎香销 清代湘灵子《轩亭冤》第七出:“喜今朝玉碎香销,魂游天国路迢迢,此去何须悲悼。”玉碎珠沉 清代陈端生、许宗彦、梁德绳原著,秦纪文演出本《再生缘》第八回:“若非奎璧生谋意,怎么得,玉碎珠沉一旦间。”珠沉玉碎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说着,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绰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诗之四:“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珠沉璧碎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天厌善类,珠沉璧碎。”珠沉玉殒 清代袁枚《续新齐谐?乩仙》:“鸳侣方成,鸾俦遽折,珠沉玉殒,蕙折兰摧。”蕙折兰摧 这个词指女子夭亡。“蕙”俗名佩兰,是一种香草。古人常以蕙心比喻女子纯洁美好的心灵,以蕙质比喻善良的美人。在“蕙折兰摧”中,“蕙”和“兰”比喻女人,是对死者的赞誉。清代袁枚《续新齐谐?乩仙》:“怨侣方成,鸾俦遽拆,珠沉玉陨,蕙折兰摧。”蕙损兰摧 明代梁辰鱼《破齐阵?咏时序悼亡》套曲:“雁来期,正秋风寒云乱飞。把酒对斜晖,问芳卿,为什的便蕙损兰摧。”捐床帐 “捐床帐”意为舍弃床帐,实指死亡,一般用于老年妇女,如同“捐馆舍”专指老年男子去世一样。唐代颜真卿《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太夫人王氏捐床帐之后,公徙居他室,或在宾馆,而无常所。”
文人历代的文人骚客们谱写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给人们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也给后代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生前或豁达、或飘逸、或端庄、或风流,死了以后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就连死的称谓也与众不同。地下修文 “地下修文”是文人死亡的别称。这里有个故事:据晋代王隐所著《晋书》记载,中牟县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颜渊、卜商(孔子弟子子夏)在地下(阴间)作修文郎,修文郎有八人,活着时都是圣贤之人。苏韶现在也担任这项职务。(作者按:《晋书》的官修本是唐代修定的,此前《晋书》有很多本子,因魏晋时期,道教较盛,其中不乏神仙鬼怪内容,连官修《晋书》也有此弊。)后来就成了文人死亡的典故,如杜甫的一首哭李常峰的诗:“一代风流尽,地下修文深,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代司空图《狂题》诗之九:“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饥处倒空墙。”据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挽文教授诗》记载,一位姓翁的福建人有一幅对联,不仅巧用别称、对仗工整,亦颇有韵味,对联是: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 修文 唐代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清代陈佩《哭程夫人》诗:“修文应是才人飞,徵到?娥旧侍书。”修文郎 杜甫《闻高常侍亡》诗:“历历金华省,亦作修文郎。”白玉楼 “白玉楼”作为文人死亡的别称,也有一个典故。据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记载,诗人李贺见一个穿粉红衣服的人,说天帝盖成了一座白玉楼,马上如他去当书记官,天上的差使很快乐,一点儿也不苦。之后,李贺就死了。后来“白玉楼”就成了文人上天即逝世的典故。宋代岳飞之后岳柯所写《?史?王义丰诗》:“碧沙笼底墨才干,白玉楼中骨已寒。”指墨迹用碧沙笼护起来后才干,而那边已人死骨寒,表达了世事无常,命运难测之感慨。元代陈庚《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阙俄成白玉楼。”玉楼受召 清代周亮工《古香堂诗序》:“不然,才名如李贺而玉楼受召,犹在终贾之年,岂不备极荣休。”“终贾”是汉代终军和贾谊二人的合称,两人都是年少成名,后就用“终贾”指少年有才的人。赴召玉楼 《花月痕》第四十七回:“嗣后,又知痴珠赴召玉楼,秋痕身殉。”玉楼赴召 清代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却把个文园病渴的司马相如,竟做了玉楼赴召的李长吉了。”
死、亡、故、卒、弱、逝、殁、殪、毙、殂、徂、殒、薨、死亡、丧亡、亡故、身故、物故、物化、去世、逝世、弃世、过世、下世、就世、谢世、凋谢、死灭、毙命、毕命、殒命、殒灭、捐背、捐馆、殂落、徂落、殂谢、徂谢、迁化、怛化、疾终、长逝、永诀、永别、永眠、长眠、就木、故去、溘逝、溘死、断气、咽气、合眼、闭眼、没了、挺腿、完蛋、呜呼、回老家、玩儿完、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登鬼录、填沟壑、粉身碎骨见马克思、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寿终正寝、命赴黄泉、呜呼哀哉、一命呜呼、天夺其魄 仙逝、仙游、千古、作古、归西、归天、大故、不在、过去、不禄、不讳、不可讳、跨鹤西游、千秋之后、百年之合、三长两短、山高水低 见背、弃养、 牺牲、舍身、献身、就义、捐躯、捐生、殉职、殉国、殉难、殉节、殉、效死、效命、授命、阵亡、成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肝脑(胆)涂地横死、强死、凶死、丧命、送命、毙命、暴卒、倒头、死于非命 饿死、? 升天、涅盘、坐化、羽化、鹤化、物化、圆寂、归寂、示寂、入寂、入灭、灭度、示灭、尸解 崩、驾崩、山陵崩、晏驾、升遐、登遐、宾天、大行、千秋万岁夭折、夭亡、短折、早世、早逝、早死、中殇、殇、兰摧玉折、玉楼赴召、玉楼修记、地下修文 葬玉埋香、玉殒香消、香消玉殒、借女离魂 客死、瘐死
"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等等.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 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 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西方人习惯于说死是"见上帝去了",而有些***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为"去见马克思".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 "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 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 "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死的别称(讳称) 古代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 未成年而亡:夭折、夭逝、殇。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高龄而死:登仙、寿终正寝。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涅盘、羽化、登仙 其他在古籍中出现的死的别称还有:卒、殁、疾终、溘逝、仙逝、弃世、下世、厌世、作古、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捐舍馆、就木、殒命等。
就以吊唁来说,难免接触一个“死”字,但“死”在这种特定场合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只能选取与“死”相近的同义词来代替,如去世、过世、逝世、仙逝、长眠、安息、千古、归天、亡、故、卒、殁、永别、永诀、离开人世、寿终正寝、与世长辞等等。对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丧生”;为人民事业而死,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未成年就死了,叫“夭亡”、“夭折”;高龄而死,叫“归天”、“仙逝”;平安地老死在家里,叫“寿终正寝”;和尚的死叫“圆寂”、“涅梁”、“坐化”;道士的死叶‘羽化”;古代帝王死了叫“驾崩”、“泰山其颓”。死的别称还有:“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停止了呼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流完了最后一滴血”等。死的贬义词有:“见阎王”、“上西天”、“完蛋”、“伸腿”、“一命呜呼”、“翘辫子”。这种种的“死”,包涵有丰富的感***彩,恰当地选用,可以使语言增辉添彩,对死者的评价和对家属的态度也能表达出来。
&天子死:崩,也叫“驾崩”或“山陵崩”;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之死才称死。(据《礼记?曲礼下》)又,唐制,凡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平民称死,或者叫“亡”。&&& * 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苏州卖鸭蛋&&& * 雅称: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 *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 敬爱的人死了(褒义词):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 憎恨的人死(贬义词):挂了、领便当去、溘了(方言)、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嗝儿屁著凉、一命呜呼。&&& * 和尚、尼姑死:圆寂、涅磐、坐化。&&& *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 * 中国穆斯林称死为:归真&&& * 美人死:香消玉殒、天妒红颜、红颜薄命&&& * 自杀:弃世、自尽、杀身、厌世、触槐(典出春秋时锄?不忍从晋灵公之命刺杀赵盾而撞槐树自杀)、自绝于人民,具体有自缢、自裁等&&& * 自然之死:寿终、登仙、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往、长辞、归室、归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 非正常死亡:遇难、丧身、蒙难、罹难、暴亡、身亡、殉亡、暴毙、毙命、绝命、骤亡、丧生、非命、亡命、断命、病逝&&& * 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长地死亡:客死&&& * 光荣的死:牺牲、就义、成仁、殉道、殉国、捐躯、光荣、殉职等。&&& * 形象的说法:见马克思、见老祖宗去了、去移民&&& * 比较婉转的说法:风去楼空、天妒英才、南极星沉、驾返瑶池、音容宛在、师表长存、大义凛然、杀身成仁、等等。&& *其他:殁、殒、殂、殪等&&& * 长眠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