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病人饮食饮食, 怎么做可以缓解这个病啊?

高血脂饮食只能“素”?专家:降血脂得这样吃!
来源:老宗医养生在线
编辑:徐妙玄
导 语高血脂成为折磨我们的慢性疾病,这类人群对于饮食很讲究,几乎天天吃素,但高血脂饮食真的只能吃素吗?近日,高血脂患者王女士前来咨询,“明明天天吃素,可血脂为何居高不下?”
“明明天天吃素,血脂却不见减!”相信这是很多患者共同的苦恼,专家表示,食物总量超标,即便是吃素也会高血脂,而正确高血脂你得这样吃!高血脂吃素≠人体能量平衡很重要,如果打破平衡,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换句话说,人体长期摄取总能量过高,又不能及时消耗,就会引起身体肥胖,而肥胖是机体代谢紊乱的直接原因,也是导致高血脂的重要因素,虽然素食脂肪不高,但进食过度也会能量超标,所以要吃也得合理吃。想要降血脂,饮食调理是基础,宗医君推荐它。炖降血脂你得吃它:三文鱼三文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还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强血管弹性,是降甘油三酯的一把好手。选购:新鲜的三文鱼一定具有完整无损、鲜银色的鱼鳞,且鱼鳞透亮有光泽,鱼皮黑白分明,表面没有瘀伤,鱼眼清亮,瞳孔颜色深而闪亮;鱼鳃色泽鲜红,腮部呈现红色粘液;鱼肉是红色。烹饪方法:将三文与豆腐切块,豆腐事先用热水烫一下,去除表面的豆腥味;然后在锅内加入食用油,烧热后放入葱姜蒜,炒出香味,加入三文鱼头煎一下,加入料酒、生抽、食盐、白砂糖、清水,加盖焖10分钟,然后加入豆腐,继续焖5分钟;最后撒上葱段和粉即可出锅。对于高血脂而言,它是常见的,这种疾病不能根治,却能通过高血脂饮食进行调理,减缓病情,所以,食用三文鱼也要长期进行。
在线养生专家
擅长:宫颈病变,内分泌及其它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高危妊娠的诊治。
擅长:2001年考取中国执业西药师资格,2007年考取美国外国药师同等资格,2014年考取美国南印第安纳大学抗凝治疗管理***,2015年开设药师咨询门诊,工作之余致力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的知识,
高血脂成为折磨我们的慢性疾病,这类人群对于饮食很讲究,几乎天天吃素,但高血脂饮食真的只能吃素吗?近日,高血脂患者王女士前来咨询,“明明天天吃素,可血脂为何居高不下?”
科室:骨科
科室:骨科
治未病中心
科室:风湿病科
很多油性皮肤的朋友脸是特别爱出油的,脸出油就会导致别人看上去油光满面很难看,那么脸出油怎么保养呢?
男人的精子质量关系重大,决定着男人的生育能力,那么男人哪些行为容易伤害精子质量呢?长时间站立会影响精子吗?
老宗医养生在线官网微信引起高血脂的原因-高血脂饮食注意事项
& 在人体血清中化验检查时,如果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超过正常参考值,称为症。血脂升高是致使胆固醇升高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引发、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和冠心病都是危害人的生命的最大敌人。& 常见病因:& 高血脂症大多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影响血脂浓度的因素有关:&&& (1)多食含动物脂肪的食物,可增加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2)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而升高。&&& (3)患有尿病和痛风病人以及酒精中毒者均可能血浆甘油三酯升高。&&& (4)甲状腺机能减退者,可有血浆中胆固醇增高的现象。&&& (5)肾病患者,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升高。长期服用利尿剂也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 (6)祖国医学认为高血脂症,多由中年以后精耗神衰,肾气衰惫,或由肝郁,脾失健运,湿浊不降,湿热内阻所致。&&& 临床症状:&&& 高血脂症者往往缺乏特异症状,但长期高血脂症多数肥胖、乏力、嗜睡、头昏头胀,需经医院化验检查血清脂质才能明确诊断。&&& 调治方法:&&& (1)心理调适&&& 高血脂症的防治是综合性的,要防胜于治。首先要让患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产生恐惧心理,因为紧张本身就可以使血脂升高,同时要仔细查找分析血脂升高的原因。&&& (2)鼻腔内照射低强度红色弱激光,每曰l次,每次左右鼻孔各照射15分钟,既能降低血脂和血粘度,提高红细胞的携氧量,又能改善头脑昏沉、头痛和等症状。&&& (3)饮食疗法&&& 合理的膳食是防治高血脂症的重要措施之一,饮食疗法的原则是“四低一高”,即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低热量和含植物纤维素高的饮食。忌食肥肉和动物内脏,同时限制饮食量,每日主食不超过200~250克,还要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在卡,可经常食用些片、脱脂奶、、大、高碘和各种蔬菜等。&&& (4)增加运动&&& 对脑力劳动者、企业管理者和离退休老年人来说,尤其注意要坚持多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每日定量运动,逐渐增加运动量,既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又可升高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关注养生堂微信公众号
方法1:搜索微信号&yangshengtang365&
方法2:搜索公众号&每天一个健康小知识&
方法3: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说明,本站立即删除!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