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号·格雷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唯物主义_百度百科
[wéi wù zhǔ yì]
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认为唯物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对立,在上主张为第一性、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哲学里关于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独立于意识之外,区别于其它。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其本身又不同于以或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它是和的一个对立面。唯物主义有和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列宁等。
唯物主义释义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解释】有两大核心:一个是,一个是;两大规律: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原理。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对一切可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
1.肉体意识的起源:它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即没有被反映者,即没有反映者;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它是多样性的。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意识的和本质原理。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原理,亦称主观能动原理。
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的,它是在人的意识之中,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维决定存在的,即意识决定物质。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为转移,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规律;人可以发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哲学家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如战国时期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要属于春秋的老子与道家诸子对于宇宙所提出关于道的思想了。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时期的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
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霍尔巴赫、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也深受其影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的现象当成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
。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的概括和总结,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逝世后,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唯物主义分歧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①: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哲学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②:世界由某种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理在气先。”
: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
③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结论:其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以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
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它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和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唯物主义与无神论
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唯物主义和是一致的,唯心主义和是一致的,但这种观点如今已经受到了挑战,最新观点认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是有神论者,这种观点被称为“”。
唯物主义有神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神、灵魂等是有物质和能量基础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是绝对超于物质世界的纯粹精神存在。研究员在他的《揭秘灵界生命:神秘现象探索》一书中最早对进行了系统的论证[2]
认为,如果我们不再像传统宗教那样把神看作是绝对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精神存在,而只是把神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中我们尚未充分认识的那部分,把神看作是有着某种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强大的生命体,那么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就可以不再对立了,科学与宗教也就有可能达成统一了(这里所讲的统一,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有可能对灵魂、神、神迹等宗教要素的存在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涉及到具体宗教教义中主张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仪式设置等,因为这些是与科学并行的,不存在冲突或统一的问题)。
还处于假说阶段,人们还无法证实可以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和能量存在,但随着物理学界和的发现和对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这种假说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也得到了加强。这是因为,如果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存在,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的密度应该是非常小的,因为人或动物的肉体死亡后并没有发现其重量有明显的减少,至今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可靠实验证据;第二、它应当是透明的,没有任何颜色,所以肉眼无法观察到其存在;第三、它是没有任何气味和味道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嗅觉和味觉的反应;第四、它在结构上是非常细微的,因而可以穿越任何其它普通的物质,并且与实体物质很少发生相互作用,因而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第五、它聚合在一起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弹性和柔韧性,形状容易改变,其形状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喜的是这些特性与(dark matter)和(dark energy)的特性高度吻合。 根据科学家的描述,暗物质可以穿透任何普通物质,也不与普通物质发生任何相互作用,这类物质本身不会发出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任何电磁辐射,也不吸收和反射任何光,而且是完全透明的,因而难以探测,所以被称为暗物质。暗物质的这些特性都与上述特性高度一致。
虽然唯物主义有神论还处于假说阶段,但从逻辑上讲是具有合理性的,只是最终是否能够得到证实还需要科学的进一步突破,需要更多的时间。
.BDBK[引用日期]
苗兴壮.揭秘灵界生命:神秘现象探索.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32-43
企业信用信息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_百度百科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是2009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图书信息
丛书名: 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
平装: 31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尺寸: 23.8 x 16.8 x 1.4 cm
重量: 422 g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内容简介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第2版)》内容简介:如何尽量避免负面的影响,尽量做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无疑是云南乃至整个中国在旅游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使旅游业做到可持续发展,要想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使社会文化同步健康发展,我们就应该加强对旅游业的理论研究,并把这些理论应用实际的案例当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的旅游业少走弯路,并为世界旅游业做出榜样。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集收集了国内外一些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的论文,其中有些是正积极从事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理论思考和新颖的见解,还有许多对案例进行的实证研究和分析,都具有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目录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旅游人类学在美国
用人类学眼光看旅游
西方旅游人类学两大研究流派浅析
(后)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兼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以云南为例
场域理论及其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再建构----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
再论“场域理论”----兼论“旅游场域”理论的研究现状
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刍议
朝圣与旅游:一种人类学透视
旅游业与“舞台真实”----一种西方旅游人类学的观点
旅游体验的现象学模式研究
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商品----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旅游
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论
论仪式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兼评纳尔逊?格雷本教授的“旅游仪式论”
民俗旅游与“传统的发明”----对桂林龙脊景区的调查
旅游发展与云南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
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旅游象征消费对云南石林旅游商品开发的启示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
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建构----以宁蒗落水村摩梭妇女为个案
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资本到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再认识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第二版后记
企业信用信息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中国旅游报社
第14版:旅游报14版
旅游报01版
旅游报02版
旅游报03版
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目前,现代旅游已经进入“情感化”时代,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已被纳入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情”这一要素的提出,对于深化对旅游产业属性的理解、丰富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旅游业态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庆雷李芳&&&&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要素越来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这些新要素包括六个方面,即商、养、学、闲、情、奇。在新的六要素中,“情”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要素,但是学界对于“情”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对于旅游作为情感密集型行业的认识亦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旅游中的情感要素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情感旅游”的基本内涵&&&&“情感旅游”是一个新颖的概念,明确这一概念的内涵、搭建讨论平台是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李金早局长在论述新六要素时指出,“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根据这一表述,“情感旅游”既指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指以情感消费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业态,还可以指情感含量高的专项旅游产品(如蜜月旅游、孝亲敬老游)。其中的“情感”既涉及人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世俗情感,又包括以崇高、神圣为根本特征的精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情感旅游”界定如下:为了表达、维护、增进、修复、见证、纪念、寻找与特定对象的情感关系而进行的旅游消费行为。这里的“特定对象”包括情侣、亲人、朋友,以及对旅游者而言具有意义的组织(如祖国、工作单位、民间团体)。相应地,为了满足上述需求而提供的场所、情景、活动、商品、服务就是情感旅游产品,如蜜月游、亲子游、敬老游、祭祖游、进香游;具有相同产品供给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商业形态就是情感旅游业态,如目前市场规模较大的婚纱摄影点、蜜月酒店、约会餐厅、蜜月度假景区、旅游礼品店、婚庆公园、情感教育基地、减压中心等。&&&&任何旅游活动中都会伴生情感要素,但情感的比重和强度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据此,可以将“情感旅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型。狭义的“情感旅游”亦称情感驱动型旅游活动,是指以情感为主要动机、情感消费含量高的旅游行为、产品或业态,如以海南三亚为目的地的婚纱拍摄之旅、以广西巴马为目的地的孝亲敬老游、以山东邹城为目的地的母教感恩游、以丹江口为目的地的饮水思源感恩游、以西藏为目的地的转山转水游、以云南丽江为目的地的爱情疗伤游、以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代表的祭祖寻根游、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为代表的缅怀纪念游。广义的“情感旅游”也称情感伴生型旅游活动,包含所有涉及情感消费的旅游行为、产品或业态,如丽江古城游览中的东巴风铃许愿、放河灯、购买礼品馈赠朋友等。与后者相比,前者更具有典型意义,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通过与观光旅游、探险旅游、购物旅游等进行比较,不能看出,“情感旅游”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情感主导。与日常活动不同,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超越理性。情感旅游者注重情感的表达、寄托和回归,追寻情感释放、心灵滋养、精神救赎,构建自己的情感家园,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情感消费活动。这造成情感旅游自由度较高、灵活性较强、非常规消费较多,与团队观光旅游差异较大。第二,重视象征意义。旅游者更加重视目的地、活动项目的寓意,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类似海南三亚“天涯海角”、重庆江津“爱情天梯”、法国“普罗旺斯”这样的情感“标志”景物备受婚恋旅游者青睐。同时,旅游者的消费容易受到影视文艺作品和时尚的影响。在杭州,许仙、白娘子雨中相会的断桥,梁山伯、祝英台三载同窗的万松书院,葛优、舒淇“非诚勿扰”的西溪湿地都成了婚恋旅游者的必游之处。这要求企业为旅游产品赋予情感内涵,引起情感旅游者共鸣。第三,支付意愿和能力强。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情感旅游者有意愿也有能力付出金钱、时间、体力、智力和情感。例如,青年男女克服困难举行独特而又难忘的“海底婚礼”、宗教信徒不顾艰难险阻进行朝拜、退伍军人不远万里回到当年战场祭奠战友。这通常会给目的地带来较多的综合收入,是不少地方竞相发展情感旅游、甜蜜经济、幸福事业的重要原因。&&&&“情感旅游”的理论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尼可马可伦理学》中指出,人的灵魂由理性和非理性(情感、本能和冲动)两个部分构成。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指出,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对抗的:理性由于处于优势地位则往往卓越和显得大度,而情感受到压抑而变得平庸和没有气量。人们需要在理性和情感、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天地间往返巡游。只有把情感从理性主义的虎口中解救出来,才能发展情感民主、建设情感文明。根据谢彦君、龙江智、石培华等人的研究,旅游世界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崭新世界,是一个不具有绝对客观存在性的、感性的世界,游客在这个世界中寻求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概而言之,旅游世界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有机补充,而情感则是旅游世界的基本要素。&&&&人是情感性动物。情感是人类行为的调整器,是人类信息提取的中心机制,是人类智慧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情感需要便日益凸显出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爱和归属的需要”、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ErichFromm)在“人的五种需要理论”中指出“关联的需要”和“定向(献身)的需要”即与此相关。社会学家王宁认为,情感需要是指向他人进行情感倾诉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安慰和依赖的需要,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传统社会以人际情感沟通为情感满足和支持的主要方式,而现代人的情感需要越来越借助于情感消费的方式来得到满足。于是,一个巨大的情感产业群应运而生,旅游产业便是其中之一。换而言之,旅游业是一种情感产业。&&&&情感是重要的旅游动机。法国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的情感动机理论认为:感情、行为和才智构***性,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感情,正是人的感情决定了人的理智和活动的目标,即人的行为主要受情感动机的推动。罗伯特?W?麦金托什(RobertWMackintosh)等人提出的旅游动机四分法中涉及了情感领域。“四分法”即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人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四种,其中的“人际动机”意指“希望接触新的人群、探亲访友和寻求新的不同体验”。戴恩(Dann)也把情感动机归入旅游动机之列,将旅游动机分为情感梳理、自我提高、想入非非三类。CeesGoossens的享乐旅游动机模型(即倾向一刺激一反应模型)指出,旅游者被自己的情感需要所推动,被自身的情感利益所拉动。&&&&营销学、未来学指出了现代社会情感消费日益增长的趋势。“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PhilipKotler)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情的消费阶段。在第三阶段,新的营销理论强调的是消费者在观看选择和购买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澳大利亚学者贾莱特(KylieJarrett)、瑞典学者阿维森(AdamArvidsson)、美国学者哈特(MichaelHardt)等指出,创新、品牌营销和情感经济是后福特生产体制的核心。娱乐工业和各种文化工业的焦点都是创造和操纵情感。过去只要生产满足人们物质性需要(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就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现在则需要在产品中融入情感的文化元素,包含情感煽动力的信息,才能使产品被公众喜爱。未来学家詹森(Jensen)指出,人类在历经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之后,即将跨入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情感市场即将取代有形产品的市场,旅游业是一个增长趋势很明显的行业。在他识别出的六种情感市场中,就包括了亲和力、友谊和爱的市场,以及关怀的市场,其他还有“我是谁”的市场、冒险精神的市场、醇和心境的市场、信念的市场。&&&&在旅游学术界,旅游被比喻为“现代朝圣”,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特征。纳尔逊?格雷本(NelsonGraburn)指出今天的旅游与历史上的朝圣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对个人有着极大的精神意义。麦坎内尔(MacCannell)则明确提出了“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郑晴云分析了朝圣、旅游的精神文化属性,指出:从外部意象看,朝圣与旅游征途上的一切物化载体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显呈;从内部结构看,朝圣与旅游作为一种人生的“通过仪式”,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寻根。旅游者与朝圣者一样,他们经历辛苦漫长的旅途,追求“他者”真实、“我者”真实以及“他者”与“我者”之间的人际真实,他们拥有同样类似的神圣情感体验。此外,家庭旅游、情侣旅游、亲子旅游、慈善旅游、寻根旅游、祭祖旅游、狂欢旅游等情感含量高的旅游类型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受到旅游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情感旅游”的产品类型&&&&作为一种产品,情感旅游主要包括婚恋浪漫游、情感漫步游、爱情文化游、亲子敬老游、探亲访友游、祭祖寻根游、祈福感恩游、慈善公益游、缅怀纪念游、圣地朝拜游等十大类型。当然,婚恋、朝拜、祈福等上述情感要素广泛体现在大众观光、休闲度假及其他旅游产品类型中,如昆明西山观光游中聆听睡美人的传说、拜谒人民音乐家聂耳墓、登龙门祈福等。&&&&婚恋浪漫游。婚恋浪漫游是情感旅游的典型产品,包括青年男女交友、婚纱拍摄、异地婚礼、蜜月度假、结婚纪念日旅行等。旅行是加深了解的法宝,是检验感情的试金石,是增加婚恋浪漫色彩的重要途径。钱钟书曾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和她去旅行;如果旅行过后你们仍旧相爱,那就结婚吧。选择风景优美的旅游地拍摄婚纱、度过婚假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三亚、杭州、厦门、大连、泰国普吉岛、韩国济州岛、马尔代夫都是著名的蜜月旅行目的地。不少地方都在策划恋爱、婚礼、婚庆活动,以吸引情侣旅游者,如广东梅州的千人相亲会、南湖国旅?西部假期主办的单身男女游缘会、重庆巫山神女风景区的红叶爱情之旅、江西新余仙女湖的999对新人大型山水集体婚礼盛典、浙江杭州“浪漫行?西湖情”高铁婚礼婚庆游、辽宁大连的七夕浪漫游。&&&&情感漫步游。“情感漫步”是罗尔夫?詹森(Jensen)在《梦想社会:第五种社会形态》中提出的名词,指人们“不必太当真地展示情感”。它允许人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热情或失望;事件过后,人们又恢复到正常状态。他指出,人们想锻炼情感生活,就像锻炼身体和头脑一样。例如,足球比赛时观众的呐喊、酒吧中的释放、KTV中的欢唱就是情感漫步的体现。古城(镇)类旅游地总与酒吧有密切关联,跟酒吧的情感宣泄功能是无法分离的。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情感漫步与情感宣泄、情感教育和戴恩提出的“情感梳理”有密切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说,丽江古城以酒吧街为主要载体的“艳遇之旅”、凤凰古城的“偶遇节”、西藏拉萨的爱情“疗伤”旅游、贵州“游方”西江?邂逅纯美爱情活动、雁荡山“爱情银行”(含寻爱长廊、爱情ATM机、爱情吧)、重庆彭水爱情治愈圣地体验季系列主题旅游活动等就是情感漫步游的表现。&&&&爱情文化游。爱情文化游指参观与爱情相关的景区(点)、城镇、博物馆(纪念馆),参与少数民族的婚恋习俗表演活动,体验各地不同的情爱文化。其中的重要类型是游览爱情传说故事的起源地、相关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地或作者故居,如《牛郎织女》源地河北天河山和山东沂源、《白蛇传》源地浙江西湖、《梁山伯与祝英台》源地河南汝南、《孟姜女哭长城》源地河北山海关、《西厢记》源地山西永济普救寺、《孔雀东南飞》源地安徽怀宁等。还有一种是参观爱情和婚恋主题文博展馆,如沂源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天河山(爱情山)情爱文化博物馆、镇江白娘子爱情文化园、桂林爱情博物馆、东莞婚礼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长沙浏阳河婚庆文化公园、北京爱情海玫瑰文化博览园、.曲江寒窑遗址爱情主题文化公园、昆明大渔婚恋主题公园等。&&&&(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13  
邮发代号:1-40   
新闻***: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国新网 许可证编号:)
CopyRight by .cn  京ICP备030067号
版权所有 中国旅游报 中国 北京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