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讲记哪部分讲转依?谢谢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印顺法师 摄大乘论讲记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印顺法师 摄大乘论讲记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23:21:4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印顺法师 摄大乘论讲记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
摄大乘论 t.txt 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 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摄大乘论序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但迷涂易久。沦 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唐虞之前。图谍简少。姬周以 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
训。并导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而未睹。故迹隐葱岭以 西。教秘沧海之外。自汉室受命。方稍东渐爰及晋朝。斯风乃盛。梁有天下。弥具兴隆。历 千祀其将半。涉七代而迄今。法兰导清源于前。童寿振芳尘于后。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生 肇擅玄言以释幽致。虽并策分镳。同澜比派。而深浅竞驰。照晦相杂。自兹以降。笃好逾广。 莫不异轨同奔。传相祖习。而去取随情。开抑殊轸。慧恺志惭负橐。勤愧聚萤。谬得齿迹学 徒禀承训义游寓讲肆。多历年所。名师胜友。备得咨询。但综涉疏浅。钻仰无术。寻波讨源。 多所未悟。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发兴嗟。负心非一。每欲顺风问道。而未知厥 路。有三藏法师。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姓颇罗堕。名拘罗那他。此土翻译称曰亲依。识鉴 渊旷。风表俊越。天才高杰。神辩闲纵。道气逸群。德音迈俗。少游诸国。历事众师。先习 外典。洽通书奥。苞四韦于怀抱。吞六论于胸衿。学穷三藏。贯练五部。研究大乘。备尽深 极。法师既博综坟籍。妙达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启法门于未悟。以身许道。无惮远游。 跨万里犹比邻。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居建邺。仍值梁季混淆。横流荐及。法师因 此避地东西。遂使大法拥而不畅。未至九江。返游五领。凡所翻译。卷轴未多。后适闽越。 敷说不少。法师每怀慷慨。所叹知音者希。故伯牙绝弦。卞和泣璧。良由妙旨之典难辩。盈 尺之珍罕别。法师游方既久。欲旋返旧国。经涂所亘。遂达番禺。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 公。欧阳頠。睿表岳灵。德洞河府。经文纬武。匡道佐时。康流民于百越。建正法于五岭。 钦法师之高行。慕大士之胜规。奉请为菩萨戒师。恭承尽弟子之礼。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 蔽。伏膺未久。便致暌违。今重奉值。倍怀蹈舞。复欲餐和禀德。访道陈疑。虽殷勤三请。 而不蒙允遂。恍然失图。心魂靡托。衡州刺史阳山公世子欧阳纥。风业峻整。威武贞拔。该 阅文史。深达治要。崇澜内湛。清辉外溢。钦贤味道。笃信爱奇。躬为请主。兼申礼事。法 师乃欣然受请。许为翻译。制旨寺主慧智法师。戒行清白。道气宏壮。志业闲赡。触途必举。 匡济不穷。轮奂靡息。征南长史袁敬。德履冲明。志托夷远。徽献清简。冰桂齐质。弼谐蕃 政。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 旅姑洗。神纪句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以而必彰。 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窍。释义若竟。 方乃著文。然翻译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 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某年树 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旨。 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二乘由此迷坠。旷壮该含。十地之所宗学。如 来灭后。将千一百余年。弥勒菩萨。投适时机。降灵俯接。忘已屈应。为阿僧伽法师。广释 大乘中义。阿僧伽者。此言无著。法师得一会道。体二居宗。该玄鉴极。凝神物表。欲敷阐 至理。故制造斯论。唯识微言。因兹得显。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彝伦。舟航有识。本 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法师次弟婆薮槃豆。此曰天亲。道亚生知。德备藏性。风格峻峙。 神气爽发。禀厥兄之雅训。习大乘之弘旨。无著法师所造诸论。词致渊玄。理趣难晓。将恐 后学复成纰紊。故制释论。以解本文。笼小乘于形内。挫外道于笔端。自斯以后。迄于像季。 方等圆教乃盛宣通。慧恺不揆虚薄。情虑庸浅。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骀足于修路。庶累毫 成仞。聚爝为明。有识君子。幸宜寻阅。其道必然无失坠也。 摄大乘论卷上无著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依止胜相中众名品第一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义菩萨摩诃萨。欲 显大乘有胜功德。依大乘教说如是言。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十胜相者。 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胜相。三应知入胜相。四入因果胜相。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六于 修差别依戒学胜相。七此中依心学胜相。八此中依慧学胜相。九学果寂灭胜相。十智差别胜 相。由此十义胜相。如来所说过于余教。如此释修多罗文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说。复次云何 此中略释。能显大乘胜于余教。今此略释显斯十义。唯大乘有小乘中无。何者为十。谓阿黎 耶识说名应知依止相。三种自性。一依他性。二分别性。三真实性。说名应知相。唯识教说 名应知入相。六波罗蜜说名入因果相。菩萨十地说名入因果修差别相。菩萨所受持守护禁戒 说名于修差别戒学相。首楞伽摩虚空器等定说名心学相。无分别智说名慧学相。无住处涅槃 说名学果寂灭相。三种佛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此三说名无分别智果相。如此十种处唯大乘中 有。异于小乘故说第一。佛世尊但为菩萨说此十义故。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 过于余教。复次云何此十胜相。所说无等能显大乘。是如来正说遮小乘决非大乘。于小乘中 未曾见此十义随释一义。但见大乘中释。复次此十义能引出无上菩提。成就随顺不相违。为 诸众生得一切智智。而说偈言。应知依及相 三学及果灭 十义余处无 故大乘佛言入因果修异 智无上乘摄 见此菩提因 由说十义胜云何十义如此次第说。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由此观故。于十二缘生应生聪慧。 次后于缘生法应了别其体相。由智能离增益损减二边过失。如此正修应通达所缘如实诸相。 次后从诸障应解脱。次心已通达应知实相。是先所行六波罗蜜。应更成就令清净无复退失。 由依意内清净故。次内清净所摄诸波罗蜜。依十地差别应修随一三阿僧祇劫。次菩萨三学应 令圆满。圆满已是学果涅槃及无上菩提。次后应得修十义次第如此。此次第说中一切大乘皆 得圆满。此初说应知。依止立名阿黎耶识。世尊于何处说此识。及说此识名阿黎耶。如佛世 尊阿毗达磨略本偈中说。此界无始时 若有诸道有一切法依止 及有得涅槃阿毗达磨中。复说偈云。诸法依藏住 故名阿黎耶一切种子识 我为胜人说 此阿含两偈证识体及名。云何佛说此识名阿黎耶。一切有生不净品法。于中隐藏为果故。 此识于诸法中隐藏为因故。复次诸众生藏此识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识。阿含云。如解节 经所说偈。执持识深细 于凡我不说法种子恒流 彼物执为我云何此识或说为阿陀那识。能执持一切有色诸根。一切受生取依止故。何以故。有色诸 根此识所执持不坏不失。及至相续后际。又正受生时由能生取阴故。故六道身皆如是取。是 取事用识所执持故。说名阿陀那。或说名心。如佛世尊言心意识。意有二种。一能与彼生次 第缘依故。先灭识为意。又以识生依止为意。二有染污意。与四烦恼恒相应。一身见。二我 慢。三我爱。四无明。此识是余烦恼识依止。此烦恼识由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缘尘及 次第能分别故。此二名意。云何得知有染污心。若无此心独行无明则不可说有。与五识相似 此法应无。何以故。此五识共一时有自依止。谓眼等诸根。复次意名应无有义。复次无想定 灭心定应无有异。何以故。无想定有染污心。所显灭心定不尔。若不尔此二定应不异。复次 于无想天一期。应成无流无失无染污故。于中若无我见及我慢等。复次一切时中起我执遍善 恶无记心中。若不如此。但恶心与我执等相应故。我及我所此或得行。于善无记中则不得行。 若立二心同时生。无此过失。若立与第六识相应行。有此过失。无独行无明 二定无差别 无想无我执 善恶无记中 离污心不有 无此一切处 证见真实义 恒行一切处及相似五识 意名无有义 一期生无流 我执不应起 二与三相违 我执不得生 或障令不起 名独行无明此心染污故无记性摄。恒与四惑相应。譬如色无色界惑。是有覆无记。此二界烦恼奢摩 他所藏故。此心恒生不废寻。第三体离阿黎耶识不可得。是故阿黎耶识成就为意。依此以为 种子余识得生。云何此意复说为心。多种熏习种子所聚故。云何于声闻乘不说此心相及说阿 黎耶。阿陀那名微细。境界所摄故。何以故。声闻人无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是故于声闻人 离此说。由成就智令本愿圆满。故不为说。诸菩萨应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故佛为说。何以 故。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无有是处。复次此识于声闻乘由别名如来曾显。如增一阿含经言。 于世间喜乐阿梨耶爱阿黎耶习阿黎耶着阿黎耶为灭阿黎耶。如来说正法。世间乐听故。属耳 作意欲知生起正勤。方得灭尽阿黎耶。乃至受行如来正法及似法。由如来出世。是第一希有 不可思议法。于世间显现如本识。此如来出世四种功德经。由别义于声闻乘此识已显现。复 次摩诃僧祇部阿含中。由根本识别名此识显现。譬如树依根。弥沙塞部亦以别名说此识。谓 穷生死阴。何以故。或色及心有时见相续断。此心中彼种子无有断绝。是应知依止阿陀那阿 黎耶质多根本识穷生死阴等。由此名小乘中是阿黎耶识已成王路。复有余师。执心意识此三 但名异义同。是义不然。意及识已见义异。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余师。执是如来说世间 喜乐阿黎耶如前所说。此中有五取阴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乐受与欲相应说名阿黎耶。 复有余师。执身见说名阿黎耶。如此等诸师迷阿黎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是执。由随 小乘教及行。是师所立义不中道理。若有人不迷阿黎耶识。约小乘名成立此识其义最胜。云 何最胜。若执取阴名阿黎耶。于恶趣随一道中一向苦受处于彼受生。此取阴最可恶逆。是取 阴中一向非可爱。众生喜乐不应道理。何以故。彼中众生恒愿取阴断绝不生。若是乐受与欲 相应。从第四定乃至上界皆无此受。若人已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则生厌恶。是故众生于中喜 乐不称道理。若是身见正法内人。信乐无我非其所爱。于中不生喜乐。此阿黎耶识众生心执 为自内我。若生一向苦受道中。其愿苦阴永灭不起。阿黎耶识我爱所缚故。不曾愿乐灭除自 我。从第四定以上受生众生。虽复不乐有欲乐受。于阿黎耶识中是自我爱随逐不离。复次正 法内人。虽复愿乐无我违逆身见。于阿黎耶识中亦有自我爱。以阿黎耶名安立。此识则为最 胜。是名成立阿黎耶别名。相品第二复次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此相略说有三种。一立自相。二立因相。三立果相。立自相 者。依一切不净品法习气。为彼得生摄持种子依器。是名自相。立因相者。此一切种子识。 为生不净品法恒起为因。是名因相。立果相者。此识因种种不净品法无始习气方乃得生。是 名果相。何法名习气。此习气名欲显何义。此法与彼相应共生共灭。后变为彼生因。此即所 显之义。譬如于麻以华熏习。麻与花同时生灭。彼数数生为麻香生因。若人有欲等行。有欲 等习气。是心与欲等同生同灭。彼数数生为心变异生因。若多闻人有多闻习气。数思所闻共 心生灭。彼数数生为心明了生因。由此熏习得坚住故。故说此人为能持法。于阿黎耶识应知 如此道理。此染污种子与阿黎耶识同异云何。不由别物体故异如此和合虽难分别而非不异。 阿黍耶识如此而生。熏习生时有功能胜异。说名一切种子。云何阿黎耶识与染污一时更互为因。譬如灯光与灯炷。生及烧燃一时更互为因。又如芦 束一时相依持故得住立。应知本识与能熏习更互为因。其义亦尔。如识为染污法因。染污法 为识因。何以故。离此二法异因不可得故。云何熏习不异不多种。而能为有异多种诸法作生因。譬如多缕结衣衣无多色。若入染器 后于衣上种种相貌方得显现。如此阿黎耶识种种诸法所熏熏时一性无有多种。若生果染器现 前。则有不可数种类相貌。于阿黎耶识显现此缘生。于大乘最微细甚深。若略说有二种缘生。 一分别自性。二分别爱非爱。依止阿黎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生。由分别种种法因 缘自性故。复有十二分缘生。是名分别爱非爱。于善恶道分别爱非爱。生种种异因故。若人 于阿黎耶识迷第一缘生。或执自性是生死因。或执宿作。或执自在变化。或执八自在我。或 执无因。若迷第二缘生。执我作者受者。譬如众多生盲人不曾见象。有人示之令彼触证。有 诸盲人。或触其鼻。或触其牙。或触其耳。或触其脚。或触其尾。或触其脊等。有人问之象 为何相。盲人答云。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说如山石。 若人不了二种缘生。无明生盲或说自性为因。或说宿作。或说自在变化。或说八自在我。或 说无因。或说作者受者。由不了阿黎耶识体相及因果相。如彼生盲不识象体相作种种异说。 若略说阿黎耶识体相。是果报识。是一切种子。由此识摄一切三界身一切六道四生。皆尽为 显此义故。说偈言。外内不明了 及真实一切 念念灭俱有 决定观因缘 坚无记可熏于二但假名 种子有六种 随逐至治际 如引显自果 与能熏相应 若异不可熏 六识无相应 二念不俱有 此外内种子 枯丧犹相续 譬如外种子说是熏体相 三差别相违 余生例应尔 能生及引因 然后方灭尽 内种子不尔此义以二偈显之。于外无熏习 闻等无熏习 已作及未作 由内外得成种子内不然 果生非道理 失得并相违 是故内有熏所余识异阿黎耶识。谓生起识。一切生处及道应知。是名受用识。如中边论偈说。一说名缘识 了受名分别二说名受识 起行等心法此二识更互为因。如大乘阿毗达磨偈说。诸法于识藏 此二互为因识于法亦尔 亦恒互为果若于第一缘生中。诸法与识更互为因缘。于第二缘生中。诸法是何缘。是增上缘。复次 几缘能生六识。有三缘。谓增上缘所缘缘。次第缘。如此三缘生。一穷生死缘生。二爱憎道 缘生。三受用缘生。具足四缘。引证品第三此阿黎耶识已成立。由众名及体相。云何得知阿黎耶识。以如是等众名故。如来说体相 亦尔。不说生起识。若离此名相所立阿黎耶识不净品净品等皆不成就。烦恼不净品。业不净 品。生不净品。世间净品。出世净品等。皆不成就。云何烦恼不净品不成就。根本烦恼及少 分烦恼所作熏习种子。于六识不得成就。何以故。眼识与欲等大小二惑俱起俱灭。此眼识是 惑所熏成立种子。余识不尔。是眼识已灭。或余识间起。熏习及熏习依止皆不可得。眼识前 时已谢现无有体。或余识所间从已灭无法。有欲俱生不得成就。譬如从过去已灭尽业果报不 得生。复次眼识与欲等或俱时生起熏习不成。何以故。此种子不得住于欲中。以欲依止识故。 又欲相续不坚住故。此欲于余识亦无熏习。依止别异故所余诸识无俱起俱灭故。同类与同类 不得相熏。以无一时共生灭故。是故眼识不为欲等大小诸惑所熏。亦不为同类识所熏。如此 思量眼识。所余诸识亦应如此思量。复次若众生从无想天已上退堕。受下界生大小惑所染初 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何以故。此惑熏习与依止。并已过去灭无余故。复次或对治识已生。 所余世间诸识皆已灭尽。若无阿黎耶识。此对治识共小大惑种子俱在。此义不成。何以故。 自性解脱故。无流心与惑不得俱起俱灭故。复次后时出观正起世间心。诸惑熏习久已谢灭。 有流意识无有种子生应得成。是故离阿黎耶识。烦恼染污则不得成。复次业染污云何不得成。 缘行生识分无得成义。若无此义缘取生有亦无成义。故业染污不成。复次云何生染污此义不 成。结生不成故。若人于不静地退堕。心正在中阴起染污意识方得受生。此有染污识于中阴 中灭。是识托柯罗逻。于母胎中变合受生。若但意识变成柯罗逻等依止。此意识于母胎中有 别意识起。无如此义。于母胎中二种意识一时俱起。无此义故。已变异意识不可成立。为意 识依止不清净故。长时缘境故。所缘境不可知故。若此意识已变异。是时意识成柯罗逻。为 此识是一切法种子为依止。此识生余识。为一切法种子。若汝执已变异识名一切种子识。即 是阿黎耶识。汝自以别名成立谓为意识。若汝执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故此识由依止 成他因。此所依止识。若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止。名一切种子识。是义不成。是故此识托生变 异成柯罗逻。非是意识。但是果报。亦是一切种子。此义得成。复次若众生已托生。能执持 所余色根。离果报识则不可得。何以故。所余诸识定别有依止不久坚住。若此色根无执持识。 亦不得成。复次此识及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俱起。此识不成。复次若离果报识。一 切求生已生众生识食不成。何以故若离果报识。眼识等中随有一识。于三界中受生众生。为 作食事不见有能故。若人从此生舍命生上静地。由散动染污意识。于彼受生是染污散动识。 于静地中离果报识有余种子。此义不成。复次若众生生无色界。离一切种子果报识。若生染 污心及善心则无种子。并依止染污及善二识皆不得成。于无色界若起无流心。所余世间心已 灭尽。便应弃于此道。若众生生非想非非想中。起不用处心及无流心。即舍二处。何以故。 无流心是出世心故。非想非非想道非其依止。不用处道亦非依止。直趣涅槃亦非依止。复次 若人已作善业及以恶业。正舍寿命离阿黎耶识。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触不应得成。是故生染 污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不可得立。云何世间净品不成。若众生未离欲欲界。未得色界心先起欲 界善心。求离欲欲界。修行观心。此欲界加行心与色界心。不俱起俱灭故非所熏。是故欲界 善心。非是色界善心种子。过去色界心无量余生及别心所隔。后时不可立为静识种子。已无 有故。是故此义得成谓色界静心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立为因缘。此加行善心立为增上 缘。如此于一切离欲地中。是义应知。如此世间清净品义。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则不可立。 云何出世净品离阿黎耶识不可得立。佛世尊说。从闻他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 此闻他音及正思惟。不能熏耳识及意识。或耳意二识何以故。若人如闻而解及正思惟法。尔 时耳识不得生。意识亦不得生。以余散动分别识所闻故。若与正思惟相应生。此意识久已谢 灭。闻所熏共熏习已无。云何后时以前识为种子后识得生。复次世间心与正思惟相应。出世 净心与正见相应。无时得共生共灭。是故此世心非关净心所熏。既无熏习。不应得成出世种 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出世净心亦不得成。何以故。此中闻思熏习无有义能摄出世 熏习种子。云何一切种子果报识成不净品因。若能作染浊对治出世净心因。此出世心昔来未 曾生。习是故定无熏习若无熏习。此出世心从何因生。汝今应答。最清净法界所流正闻熏习 为种子故。出世心得生此闻慧熏习为与阿黎耶识同性为不同性。若是阿黎耶识性。云何能成 此识对治种子。若不同性。此闻慧种子以何法为依止至诸佛无上菩提位是闻慧熏习生随在一 依止处。此***果报识俱生。譬如水乳。此闻熏习即非本识。已成此识对治种子。故此中依 下品熏习中品熏习生。依中品熏习上品熏习生。何以故。数数加行闻思修故。是闻熏习若下 中上品应知是法身种子。由对治阿黎耶识生。是故不入阿黎耶性摄。出世最清净法界流出故。 虽复世间法成出世心。何以故。此种子出世净心未起时一切上心。惑对治一切恶道生。对治 一切恶行朽坏。对治能引相续令生。是处随顺逢事诸佛菩萨。此闻熏习虽是世间法初修观菩 萨所得。应知此法属法身摄。若声闻独觉所得属解脱身摄。此闻熏习非阿黎耶识。属法身及 解脱身摄。如是如是从下中上次第渐增。如是如是果报识次第渐减。依止即转若依止一向转。 是有种子果报识即无种子一切皆尽。若本识与非本识共起共灭。犹如水乳和合。云何本识灭 非本识不灭。譬如于水鹅所饮乳犹如世间离欲时。不静地熏习灭。静地熏习增世间转依义得 成。出世转依亦尔。若人入灭心定。由说识不离身。是故果报识于定中应成不离身。何以故。 灭心定非此识对治故。云何知然。若从此定出识不应更生。何以故。此果报识相续已断。若 离托生时不复得生。若人说灭心定有心。此人所说则不成心。何以故定义不成故。解相及境 不可得故。与善根相应过故。与恶及无记不相应故。想及受生起过故。于三和合必有触故。 于余定有功能故。但灭想是过患故。作意信等善根生起过故。拔除能依离所依不可得故。有 譬喻故。如非一切行。一切行不如是故。若有人执色心次第生是诸法种子。此执不然何以故。 已有前过复有别失。别失者。若人从无想天退及出灭心定。此中所执不成。阿罗汉最后心亦 不得成。若离次第缘此执不成。如此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净不净品皆不得成。是故此心有 义成就。应当信知依前所说相。今更作偈。菩萨于善识 无余心转依 若对治转依 因果无差别 无种子无法 于无二无故则离余五识 以何方便作 非灭故不成 于灭则有过 若许为转依 转依义不成差别品第四此阿黎耶识差别云何。若略说或三种或四种差别。三种者。由三种熏习异故。谓言说我 见有分熏习差别。四种者。谓引生果报缘相相貌差别。引生差别者。是熏习新生。若无此缘 行生识缘取生有。是义不成。果报差别者。依行于六道中此法成熟。若无此后时受生所有诸 法生起此义不成。缘相差别者。于此心中有相能起我执。若无此于余心中执我相境。此义不 成。相貌差别者。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 种子。不共相者。是各别内入种子。复次共相者。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者。是有受生种子。 若对治起时不共所对治灭。于共种子识他分别所持正见清净。譬如修观行人。于一类物种种 愿乐种种观察随心成立。此中说偈。难灭及难解 观行人心异 清净人未灭 成就净佛土说名为共结 由相大成外 此中见清净 由佛见清净复有别偈。种种愿及见 于一类物中 种种见成故观行人能成 随彼意成故 所取唯有识是不共本识差别。有觉受生种子。若无此众生世界生缘不成。是共阿黎耶识无受生种子。 若无此器世界生缘不成。复次粗重相识。细轻相识。粗重相识者。谓大小二惑种子。细轻相 识者。谓一切有流善法种子。若无此由前业果有胜能。无胜能依止差别不得成。复次有受不受相二种本识。有受相者。果报已熟善恶种子识。不受相者。名言熏习种子 无量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若无此识有作不作善恶二业因与果报故。受用尽义不成始生。名 言熏习生起亦不得成。复次有譬喻相。识如幻事鹿渴梦想翳闇等譬。第一识似如此事。若无 此虚妄分别种子故。此识不成颠倒因缘。复有具不具相。若具缚众生有具相。若得世间离欲 有损害相。若有学声闻及诸菩萨有一分灭离相。若阿罗汉独觉如来有具分灭离相。何以故。 阿罗汉独觉单灭惑障。如来双灭惑智二障。若无此烦恼次第灭尽则不得成。何因缘善恶二法 果报。唯是无覆无记。此无记性与善恶二法俱生不相违。善恶二法自互相违。若果报成善恶 性。无方便得解脱烦恼。又无方便得起善及烦恼故。无解脱及系缚。无此二义故。是故果报 识定是无覆无记性。摄大乘论应知胜相第二之一如此已说应知依止。胜相云何应知。应知胜相此应知相略说有三种。一依他性相。二分 别性相。三真实性相。依他性相者。本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差别。何者为差别。谓 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 道生死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如此等识因言说熏习种子 生。自他差别识。因我见熏习种子生。善恶两道生死识。因有分熏习种子生。由如此等识一 切界道烦恼所摄依他性为相。虚妄分别即得显现。如此等识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体。非有虚 妄尘显现依止。是名依他性相。分别性相者。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是名分别性相。 真实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尘相永无所有。此实不无。是名真实性相。由身识身者识受者 识。应知摄眼等六内界。以应受识应知摄色等六外界。以正受识应知摄眼等六识界。由如此 等识为本其余诸识。是此识差别。如此众识唯识。以无尘等故。譬如梦等于梦中。离诸外尘 一向唯识。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等诸尘如实显现此中无一尘是实有。由如此譬一切处应 知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幻事鹿渴翳闇等譬。若觉人所见尘一切处唯有识。譬如梦尘。如人 梦觉了别梦尘但唯有识。于觉时何故不尔。不无此义。若人已得真如智觉不无此觉。譬如人 正在梦中未觉此觉不生。若人已觉方有此觉。如此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亦无此觉。若已得真如 智觉必有此觉。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中云何得起比智。由圣教及真理可得比度。圣教 者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识。又如解节经中说。是时弥勒菩萨摩诃萨问佛 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缘境。为与心异。与心不异。佛世尊言。弥勒。与心不异。何 以故。我说唯有识。此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弥勒菩萨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与定心不异。 云何此识取此识为境。佛世尊言。弥勒。无有法能取余法。虽不能取。此识如此变生显现如 尘。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此影显现相似异面。定心亦尔显现似尘。谓异定心。由此阿含 及所成道理。唯识义显现。云何如此。是时观行人心正在观中。若见青黄等遍入色相。即见 自心不见余境青黄等色。由此道理一切识中。菩萨于唯识应作如此比知。于青黄等识非忆持 识。以见境在现前故。于闻思两位忆持意识。此识缘过去境。似过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识义。 由此比知菩萨若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义得生比知。是种种识前已说。譬如幻事梦等。于中 眼识等识唯识义可成。眼色等识有色。唯识义云何可见。此等识由阿含及道理如前应知。若 色是识云何显现似色。云何相续坚住前后相似。由颠倒等烦恼依止故。若不尔于非义义颠倒 不得成。若无义颠倒惑障及智障二种烦恼则不得成。若无二障清净品亦不得成。是故诸识如 此生起可信是实。此中说偈。乱因及乱体 若前识不有色识无色识 后识不得生云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生处更互密合生。具足受生所显故。云何 世识等如前说有种种差别生。无始生死相续不断绝故。无量众生界所摄故。无量器世界所摄 故。无量作事更互显示所摄故。无量摄及受用差别所摄故。无量受用爱憎业果报所摄故。无 量生及死证得差别所摄故。云何正辨如此等识令成唯识义。若略说有三相。诸识则成唯识。 唯有识量外尘无所有故唯有二。谓相及见。识所摄故。由种种生相所摄故。此义云何。此一 切识无尘故。成唯识有相有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故。眼等诸识以诸识为见故。意识以一 切眼识乃至法识为相故。意识以意识为见故。云何如此意识能分别故。似一切识尘分生故。 此中说偈。入唯量唯二 通达唯识时种种观人说 及伏离识位诸师说。此意识随种种依止生起得种种名。譬如作意业得身口等业名。此识于一切依止 生种种相貌。似二种法显现。一似尘显现。二似分别显现。一切处似触显现。若在有色界意 识依身故生。譬如有色诸根依止身生。此中说偈。远行及独行 调伏难调伏无身住空窟 则解脱魔缚如经言。此眼等五根所缘境界。一一境界意识能取。分别意识为彼生因。复有别说分别 说。十二入中是六识聚说名意入。是处安立本识为义识此中一切识说名相识。意识及依止识 应知名见识。何以故。此相识由是见生因显现似尘故。作见生依止事。如此诸识成立唯识。 云何诸尘现前显现知其非有。如佛世尊说。若菩萨与四法相应。能寻能入一切识无尘。何者 为四。一知相违识相。譬如饿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见识有异。二由见无境界识。譬如于 过去未来梦影尘中。三由知离功用无颠倒应成。譬如实有尘中缘尘起识。不成颠倒不由功用。 如实知故。四由知义随顺三慧。云何如此一切圣人入观得心自在。由愿乐自在故。如愿乐尘 种种显现故。若观行人已得奢摩他修法观加行。随唯思惟义显现故。若人得无分别智未出无 分别观。一切尘不显现故。由境界等义随顺三慧。由前引证成就唯识义故。知唯识无尘。此 中有六偈重显前义。此偈后依智学中。当广分别说。谓饿鬼畜生人。如是等。摄大乘论卷上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1 册 No. 1593 摄大乘论摄大乘论卷中无著菩萨造真谛三藏译应知胜相第二之二若唯识似尘显现依止。说名依他性。云何成依他。何因缘说名依他。从自熏习种子生故。 系属因缘不得自在。若生无有功能过一刹那得自住故。说名依他。若分别性依他实无所有似 尘显现。云何成分别。何因缘说名分别。无量相貌意识分别。颠倒生因故成分别。无有自相 唯见分别故。说名分别。若真实性分别性永无所有为相。云何成真实。何因缘说名真实。由 如无不如故成真实。由成就清净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胜。于胜义成就故说名真实。复次若有 分别及所分别。分别性成。此中何法名分别。何法所分别。何法名分别性。意识是分别。具 三种分别故。何以故。此识自言熏习为种子。及一切识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此生。由无边分 别。一切处分别但名分别。说名分别。此依他但是所分别。是因能成依他性为所分别。此中 名分别性。云何分别能计度。此依他性。但如万物相。缘何境界。执何相貌。云何观见。云 何缘起。云何言说。云何增益。由名等境界于依他性中。由执著相。由决判起见。由觉观言 说缘起。由见等四种言说实无有尘计实有为增益。由此因故能分别。此三种性云何。与他为 异为不异。非异非不异。应如此说。有别义依他性名依他。有别义此成分别。有别义此成真 实。何者别义说此名依他。从熏习种子系属他故。复有何义此成分别。此依他性为分别因。 是所分别故成分别。复有何义此成真实。此依他性或成真实。如所分别实不如是有故。复有 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本识识所余生起识种种相貌故。复因此相貌生故。依他性 有几种。若略说有二种。一系属熏习种子。二系属净品不净品性不成就。是故由此二种系属 说名依他。分别性亦有二种。一由分别自性。二由分别差别真实性。亦有二种一自性成就。 二清净成就。复有分别更成四种。一分别自性。二分别差别。三有觉。四无觉。有觉者。能 了别名言众生分别。无觉者。不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复次分别有五种。一依名分别义自性。 譬如此名目此义。二依义分别名自性。譬如此义属此名。三依名分别名自性。譬如分别未识 义名。四依义分别义自性。譬如分别未识名义。五依二分别二自性。譬如此名此义。何义何 名若摄一切分别。复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本识。二相分别。谓色等识。三依显示分别。 谓有依止眼等识识。四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苦乐等受。欲等惑及枉。时节等变异。地 狱等欲界等变异。五依显示变异分别。谓如前所说变异起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 法类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正法外人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内人闻 正法类分别。九决判执分别。谓不如理思惟种类身见为根本。与六十二见相应分别。十散动 分别。谓菩萨十种分别。无有相散动。有相散动。增益散动。损减散动。一执散动。异执散 动。通散动。别散动。如名起义散动。如义起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分别故。于一切般 若波罗蜜教中佛世尊说。无分别智能对治此十种散动。应知具足般若波罗蜜经义。如般若波 罗蜜经言。云何菩萨行于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 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行。不见不行。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何以故。色由自性空。不由 空空见色空。非色无色异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谓色是 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对假立名分别诸法。由假立客名随说诸法如如。随说如是如是生 起执着。如此一切名菩萨不见。若不见不生执着。如观色乃至识亦应作如此观。由此般若波 罗蜜经文句。应随顺思惟十种分别义。若由此别意依他性成有三性。是三性云何。性有三异。 不成相杂无相杂义。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不由此成分别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别。不 由此成依他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实。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云何得知此依他性。由分别 性显现似法。不与分别性同体。未得名前于义不应生智故。法体与名一则此义相违。由名多 故。若名与义一。名既多义应成多。此义体相违。由名不定体相杂此义相违。此中说偈。于名前无智 义成由同体 法无显似有 是故譬幻事多名及不定 多杂体相违 无染而有净 亦以譬虚空云何如此显现而实非有。依他性一切种非不有。若无依他性真实性亦无。一切无不成。 若无依他性及真实性。则有无染污及清净品过失。此二品可知非无是故非一切皆无。此中说 偈。 若无依他性 则恒无二品真实性亦无 谓染污清净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鞞佛略经。此经中说。云何应知分别性。由说无有品类此性应知。 云何应知依他性。 由说幻事鹿渴梦相影光谷向水月变化如此等譬应知其性。 云何应知真实性。 由说四种清净法应知。此性四种清净法者。一此法本来自性清净。谓如如空实际无相真实法 界。二无垢清净。谓此法出离一切客尘障垢。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道法及诸波罗蜜等。 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正说大乘法。何以故。此说是清净因故非分别。清净法界流故非依他。 由此四种清净法。摄一切清净法皆尽。此中说偈。幻等显依他 若说四清净 清净由本性 一切清净法说无显分别 此说属真实 无垢道缘缘 四皆摄品类何因何缘是依他性。如经所说。幻事等譬所显。于依他性中为除他虚妄疑惑。云何他于 依他性中生虚妄疑惑。诸说。于依他性中有如此虚妄疑心。若实无有物。云何成境界。为决 此疑故说幻事譬。若无境界。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决此疑故说鹿渴譬。若实无尘。爱非爱 受用云何得成。为决此疑故说梦相譬。若实无法。善恶二业爱非爱果报云何得生。为决此疑 故说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智生。为决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言说起。 为决此疑故说谷响譬。若实无法。云何成缘真实法定心境界。为决此疑故说水月譬。若实无 法。云何诸菩萨故作心无颠倒心。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为决此疑故说变化譬。婆罗门 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此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性中依分别性及依真实 性。生死为涅槃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槃。阿 毗达磨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 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说三分。 于此义中以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如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于地界 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土。若以火烧炼土则不现金相自现。此地界土显现时由虚 妄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实相显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识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 此识由虚妄分别性显现。不由真实性显现。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此识由成就真实性显 现。不由虚妄分别性显现。是故虚妄分别性识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复 次有处世尊说一切法常住。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非常非无常。依何义说常。此依他性 由真实性分常住。由分别性分无常。由二性分非常非无常。如依此义说常无常无二。如此说 苦乐无二。善恶无二。空不空无二。有我无我无二。静不静无二。有性无性无二。有生无生 无二。有灭无灭无二。本来寂静不寂静无二。本来涅槃非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由如此 等差别。诸佛如来依义密语。由此三性应随决了。常无常等正说如前解释。此中说偈。如法实不有 由此法非法 依一分说言 依二分说言 如显现不有 如显现实有 由自体非有如彼种种现 故说无二义 或有或非有 非有非非有 是故说永无 是故说非无 自体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 由无性故成 无生灭本静三性成无性 前为后依止 及自性涅槃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应随决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说。昔是时中我名毗婆尸 久已成佛。二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 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三别义意。譬如有说。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数诸佛。于大 乘法义得生觉了。四众生乐欲意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呰。如施戒及余修亦尔。 是名四种意。四依者。一令入依。譬如于大小乘中佛世尊说人法二种通别二相所摄俗谛。二 相依。譬如随所说法相中必有三性。三对治依。此中八万四千众生烦恼行对治显现。四翻依。 此中由说别义言词以显别义譬。如偈言。阿娑离娑罗摩多耶 离施那者僧柯履多毗跋耶斯者修絺多 罗槃底菩提物多摩若人欲广解释大乘法。略说由三相。应当如此解释。一广解缘生体相。二广解依因缘已 生诸法实相。三广解成立所说诸义。广解缘生体相者。如偈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如 此果报识及生起识。由更互因生。广解释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者。诸法者。谓生起识为相。 有相及见识为自性。复次诸法依止为相。分别为相。法尔为相由此言说于三性中诸法体相则 得显现。如偈言。从有相有见应知法三相云何得解说此法相。分别性。于依他性实无所有。真实性于中实有。由此二不有有故。 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如一时自然成。于依他性中分别性无故。真实性有故。若见彼不见此。 若不见彼即见此。如偈言。依他中分别 故不得及得无但真实有 于中二平等广解成立所说诸义者。譬如初所说文句。由所余诸句显示分别。或由功德依止。或因事 义依止。功德依止者。广说佛世尊功德。最清净慧无二行。无相法为胜依。意行住于佛住。 至得诸佛平等行无碍行。不可破无对转法。不可变异境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至三世平等。 于一切世界现身。于一切法智慧无碍。一切行与智慧相应。于法智无疑。不可分别身。一切 菩萨所受智慧。至无二佛住波罗蜜。至无差别如来解脱。智究竟已得无边佛地。平等法界为 胜虚空界。为后边最清净慧。如此初句由所余句。次第应知分别解释。若如此正说法义得成 最清净慧者。诸佛如来智慧。于一切法清净无不了别。如此本义应知由二十一佛功德所摄。 于所知一切无障行起功德。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净令入功德。不由功用不舍如来事佛住功 德。于法身依止及意事无差别功德。修习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于世间非 世间法所染污功德。安立正法功德。四种善巧答他问功德。于一切世界中显现应化身功德。 能决他疑功德。由种种行能令他入功德。于未来世法生智功德。随众生乐显现功德。能行无 量依止众生正教化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随众生意显现纯净佛土功德。是三种 佛身无离无别处功德。穷生死际能生一切众生利益安乐功德。由无尽功德。因事义依止者。 如经言。若菩萨与三十二法相应说名菩萨。于一切众生与利益安乐意相应。令入一切智智意。 我今于何处中当相应如此智。舍高慢心坚固善意。非假作怜愍。意不贪报恩。于亲非亲所平 等意永作善友意。乃至无余涅槃称量谈说欢笑先言于诸众生慈悲无异于所作事无退弱心无厌 倦心闻义无足。于自作罪能显其过。于他作罪不怪诃责。于一切威仪中恒持菩提心。不求果 报而行布施。不着一切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众生忍辱无碍。为引摄一切善法行于精 进。修三摩提灭离无色定。与方便相应智。四摄相应方便于持戒破戒中。善友无二。事善知 识恭敬心。听法恭敬心乐住阿兰若处。于世间希有不生安乐心。于下品乘不生喜乐心。于大 乘教观实功德。远离恶友敬事善友。恒治四种梵住。治无量心清净。恒游戏五神通。恒依智 慧行。于住正行不住正行众生。无舍离心引摄大众。一向决定言说恭敬实事先恭敬行。菩萨 心与如此等法相应说名菩萨。由如此文句前说初句应知。解说初句者。谓于一切众生利益安 乐意。此利益安乐意文句别有十六文句所显业应知。解说十六业者。一傅傅行业。二无倒业。 三不由他事自行业。四不可坏业。五无求欲业。有三句解释应知。不贪报恩。有恩无恩众生 不生爱憎心。随顺行乃至余生随处相应言说业。有二句解释应知。有苦有乐无二众生平等业。 无下劣业。不可令退转业。摄方便业。厌恶所对治业。有二句解释应知。无间思量业。行进 胜位业。有七句解释应知。正修加行六波罗蜜。恭敬行四摄成就方便业。有六句解释应知。 事善知识听闻正法。住阿兰若处。远离邪觉观。正思惟功德。有二句。显事善友功德。有二 句。显成就业。有三句解释应知。治无量心清净得威德。证得功德安立他业。有四句解释应 知。引摄大众无有疑心。立正教学处。法财二摄无染污心。如此等句。应知解释初说文句。 此中说偈。取如前说句 取如前说句随德句差别 由义别句别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如此已说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应知入胜相。多闻所熏习依止。非阿黎耶识所摄。如阿黎 耶识成种子。正思惟所摄。似法及义显相所生。似所取种类有见意言分别。何人能入应知相。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承事。无量出世诸佛。已入决定信乐正位。由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 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诸菩萨于何处入唯识观。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大乘法相 所生。于愿乐行地入。谓随闻信乐故。见道谓如理通达故。修道谓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 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一切法实唯有识。如说随闻信乐故。如理通达故。能对治一切障 故。出离障垢最清净故。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练磨心故。由灭除四处障故。 缘法义为境。无间修。恭敬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无放逸故。十方世界无数量故。不可数量 在人道众生。刹那刹那证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一练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诸波罗蜜必得生长。 是我信乐已得坚住。由此正意我修习施等波罗蜜。进得圆满则为不难。是名第二练磨心。若 人与众善法相应。后舍命时于一切受生中。可爱富乐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碍善此义尚应成。 云何我得圆满善及无碍善。一切如意可爱富乐而当不成。是名第三练磨心。此中说偈。人道中众生 处所过数量 善心人信乐 胜人得此意 若善人死时 灭位圆净善念念证菩提 故无下劣心 能生施等度 故能修施等 即得胜富乐 此义云何无 由灭除四处障故。由舍离声闻独觉思惟故。邪思惟灭于大乘中生信心及决了心故。灭一 切邪意及疑。是所闻思诸法中。舍离我及我所邪执故。是故灭除法执。安立现前住一切相思 惟悉不分别。是故能灭除分别。此中说偈。现住及安立 智人不分别一切相思惟 故得无上觉缘法及义为境。何因何方便得入。由闻熏习种类正思惟所摄。显现似法及义。有见意言 分别故。由四种寻思。谓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由四种如实智。谓名义自性差别。如实智四种不可得故。若菩萨已入已解如此等义。则 修加行为入唯识观。于此观中意言分别似字言及义显现。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别得如此 通达。此义依名言唯意言分别。亦如此通达此名义自性差别。唯假说为量。亦如此通达。次 于此位中但证得唯意言分别。是观行人不见名及义。不见自性差别假说。由实相不得有自性 差别义。已由四种寻思及四种如实智。于意言分别显现似名及义。得入唯识观。于唯识观中 入何法。如何法得入。但入唯量相见二法。种种相貌名义。自性差别假说自性差别义。六种 相无义故。由此能取所取非有为义故。一时显现似种种相貌及生故。譬如闇中藤显现似蛇。 犹如于藤中蛇即是虚实不有故。若人已了别此藤义。先时蛇乱智不缘境起。即便谢灭唯藤智 在。此藤智由微细分析虚空无实境。何以故。但是色香味触相故。若心缘此境。藤智亦应可 灭。若如此见已伏灭。六相显现。似名及义。意言分别尘智不生。譬如蛇智。于伏灭六相义 中。是唯识智亦应可伏灭。譬如藤智。由依真如智故。如此菩萨由入似义显现意言分别相故。 得入分别性由入唯识义故。得入依他性。及云何得入真实性。若舍唯识想已。是时意言分别。 先所闻法熏习种类。菩萨已了别伏灭尘想。似一切义显现。无复生缘故不得生。是故似唯识 意言分别亦不得生。由此义故。菩萨唯住无分别。一切义名中由无分别智。得证得住真如法 界。是时菩萨平等平等能缘所缘无分别智生。由此义故菩萨得入真实性。此中说偈。法人及法义 不净净究竟性略及广名 十名差别境如此菩萨由入唯识观故。得入应知胜相。由入此相得入初欢喜地。善通达法界。得生十 方诸佛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心平等。得一切菩萨心平等。得一切诸佛如来心平等。此观名菩 萨见道。复次何故菩萨入唯识观。由缘极通法为境出世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由无分别智后所得 种种相识为相智故。为灭除共本阿黎耶识中一切有因诸法种子。为生长能触法身诸法种子。 为转依。为得一切如来正法。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识观。无分别智后所得智者。于本识及 所生一切识识及相识相中由观似幻化等譬自性无颠倒。由此义故。菩萨如幻师于一切幻事自 了无倒。于一切相因缘及果中。若正说时常无偏倒。是时正入唯识观位中。有四种三摩提。是四种通达分善根依止菩萨云何应见。由四种寻 思。于下品无尘观忍光得三摩提。是暖行通达分善根。依止于最上品无尘观忍光增三摩提。 是顶行通达分善根。依止于四种如实智。菩萨已入唯识观了别无尘故。正入真义一分通行三 摩提。是随非安立谛忍。依止此三摩提最后刹那。了伏唯识想。转名无间三摩提。应知是世 第一法依止四种三摩提。是菩萨入非安立谛观前方便。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 入唯识。云何菩萨修习观行入于修道。如佛广说。所安立法相。于菩萨十地。由摄一切如来 所说大乘十二部经故得现前。由治所说通别二境。由生起缘极通境出世无分别智。及无分别 智后所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智。由无量无数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数数修习。由昔及今所得转依。 为得三种佛身更修加行。是声闻见道。是菩萨见道。此二见道差别云何。声闻菩萨见道应知 有十一种差别。何者为十一。一由境界差别。谓缘大乘法为境。二由依止差别。谓依大福德 智慧资粮为依止。三由通达差别。谓通达人法二无我。四由涅槃差别。谓摄无住处涅槃以为 住处。五由地差别。谓依十地为出离。六七由清净差别。谓灭烦恼习气。及治净土为清净。 八由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差别。谓为成熟众生不舍加行功德善根。九由受生差别。谓生如来 家为生故。十由显现差别。谓于佛子大集论中常能显现为摄受正法。十一由果差别。谓十力 无畏不共如来法。及无量功德生为果故。此中说两偈。名义互为客 应观二唯量 从此生实智 若见其非有菩萨应寻思 及彼二假说 离尘分别三 得入三无性又正教两偈。如分别观论说。菩萨在静位 舍离外尘相 菩萨住于内 次观能取空观心唯是影 唯定观自想 入所取非有 后触二无得复有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五偈。为显此道。菩萨生长福及慧 于法思惟心决故 已知义类但分别 故观行人证法界 若离于心知无余 智人见此二不有 由无分别智慧人 染衣稠密过聚性 佛说正法善成立 已知忆念唯分别二种资粮无量际 能了义类分别因 得住似义唯识中 能离二相及无二 由此即见心非有 得住无二真法界 恒平等行遍一切 遣灭如药能除毒 安心有根于法界 功德海岸智人至摄大乘论入因果胜相第四如此已说入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胜相。由六波罗蜜。谓陀那尸罗羼提毗梨耶持诃 那般罗若波罗蜜。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成入唯识果。此正法内有诸菩 萨。不着富乐心。于戒无犯过心。于苦无坏心。于善修无懒堕心。于此散乱因中不住着故。 常行一心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观。由依止六波罗蜜。菩萨已入唯识地。次得清净信乐意所 摄六波罗蜜。是故于此中间设离六波罗蜜。加行功用。由信乐正说爱重随喜愿得思惟故。恒 无休息行。故修习六波罗蜜究竟圆满。此中说偈。 修习圆白法 菩萨于自乘 觉唯分别故 是乐信清净 菩萨在法流 已知菩提近能得利疾忍 甚深广大说 得无著智故 名清净意地 前后见诸佛 无难易得故何故波罗蜜唯有六数为安立。能对治六种惑障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为随顺成熟 一切众生依止故。为对治不发行心因故。立施戒二波罗蜜。不发行心因者。贪着财物及以室 家。若已发修行心。为对治退弱心因故。立忍精进二波罗蜜。退弱心因者。谓生死众生违逆。 若事长时助善法加行疲怠。若已起发行及不退弱心。为对治坏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罗蜜。 坏失心因者。谓散乱邪智。是故为对治六种惑障。立波罗蜜有六数。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 者。前四波罗蜜是不散乱因。次一波罗蜜是不散乱体。由依止此不散乱故。能如实觉了诸法 真理。一切如来正法皆得生起。是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立波罗蜜有六数。为随顺成熟一 切众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罗蜜利益众生。由戒波罗蜜不损恼众生。由忍波罗蜜能安受彼毁辱 不起报怨心。由精进波罗蜜生彼善根灭彼恶根。由此利益因一切众生皆得调伏。次彼心未得 寂静为令寂静。已得寂静为令解脱。故立定慧二波罗蜜。由此六度菩萨善教众生。故得成熟。 是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立波罗蜜有六数。由如此义。是故应知成立波罗蜜有六数。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六波罗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无等。谓依止无上 菩提心起。二由品类无等。谓一一波罗蜜略说皆有三品。菩萨皆具修行。三由行事无等。谓 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事。菩萨所行诸度皆为成此二事故。四由方便无等。谓无分别智菩萨所行 诸度。皆是无分别智所摄故。五由回向无等。谓回向无上菩提菩萨所行诸度。决定转趣一切 智果故。六由清净无等。谓惑智二障永灭无余。菩萨所行诸度分分除二障。乃至皆尽故。施 即是波罗蜜。波罗蜜即是施耶。有是施非波罗蜜。有是波罗蜜非施。有是施是波罗蜜。有非 施非波罗蜜。如施中四句应知余度亦有四句。云何说六波罗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罗蜜随顺次生后后波罗蜜故。复次前前波罗蜜。由后 后波罗蜜所清净故。依何义立六度名。此义云何可见。于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中。最胜无等故。以能 到彼岸故。是故通称波罗蜜。能破灭吝惜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复得为大富主。及能引 福德资粮故称那。能寂静邪戒及恶道故名尸。复能令得善道及三摩提故称罗。能灭除瞋恚及 忿恨心故名羼。复能生自他平和事故称提。能灭除懒惰及诸恶法名毗梨。复行不放逸生长无 量善法故称耶。能灭除散乱故名持诃。及能引心令住内境故称那。能灭一切见行。能除邪智 故名般罗。能缘真相随其品类知一切法故称若。云何应知诸波罗蜜修习。若略说应知修习有五种。一修加行方法。二修信乐。三修思惟。 四修方便胜智。五修利益他事。此中前四修应知如前。利益他事修者。诸佛无功用心。不舍 如来事修习诸波罗蜜。至圆满位中。更修诸波罗蜜。复次思惟修习者。爱重随喜愿得思惟六意摄所修六意者。一广大意。二长时意。三欢喜 意。四有恩德意。五大志意。六善好意广大意者。若菩萨若干阿僧祇劫能得无上菩提。以如 此时为一刹那刹那。菩萨于此时中刹那刹那常舍身命。及等恒伽沙数世界满中七宝奉施供养 如来。从初发心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是菩萨施意犹不满足。如此多时刹那刹那满三千大 千世界炽火。菩萨于中行住坐卧。为四威仪离一切生生之具。戒忍精进三摩提般若心菩萨恒 现前修。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菩萨戒忍等意亦不满足。是无厌足心。是名菩萨广大意。 若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不舍无厌足心。是名菩萨长时意。若菩萨由六波罗蜜所作利益他 事。常生无等欢喜。众生得益其心欢喜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若菩萨行六波罗蜜利益 众生已。见众生于我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若菩萨从六波罗蜜 所生功德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以无著心回向。为令彼得可爱重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若菩 萨所行六波罗蜜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由此 六意所摄爱重思惟菩萨修习。若菩萨随喜无量菩萨修加行六意所生功德善根。是名菩萨六意 所摄随喜思惟。 若菩萨愿一切众生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 及愿自身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 修习加行乃至成佛。是名菩萨六意所摄愿得思惟。若人得闻六意所摄菩萨思惟修习。生一念 信心。是人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之聚。诸恶业障坏灭无余。若人但闻尚得无量无边福德。何况 菩萨尽能修行。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差别。由各有三品知其差别。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戒三品者。一守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利众生戒。忍三品者。一他毁辱忍。二安受苦忍。 三观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勤勇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难坏无足精进。定三品者。一 安乐住定。二引神通定。三随利他定。般若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般若。二无分别般若。三 无分别后得般若。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摄义。 一切善法皆入六波罗蜜摄以为彼性故。 彼是六波罗蜜所流果故。 一切善法所随成故。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所对治。摄一切惑以为彼性故。为彼生因故。为彼所流果故。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功德。若菩萨轮转生死。大富位自在所摄。大生所摄。大眷属徒众所 摄。大资生业事成就所摄。无疾恼少欲等所摄。一切工巧明处聪慧所摄。如意无失富乐利益 众生为正事故。菩萨修行六度功德。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恒在不异故。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更互相显。世尊或以施名说诸波罗蜜。或以戒名。或以忍名。或以精 进名。或以定名。或以般若名说诸波罗蜜。如来以何意作如此说。于波罗蜜修行方便中。一 切余波罗蜜皆聚集助成故。此即如来说意。此中说郁陀那偈。位数相次第 对治及功德名修差别摄 互显诸度义摄大乘论卷中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1 册 No. 1593 摄大乘论摄大乘论卷下无著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如此已说入因果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修差别。由十种菩萨地。何者为十。一欢喜地。 二无垢地。三明焰地。四烧然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云何应知以此义成立诸地为十。为对治地障十种无明故。于十相所显法界有十种 无明犹在为障。何者能显法界十相。于初地由一切遍满义。应知法界。于二地由最胜义。于 三地由胜流义。于四地由无摄义。于五地由相续不异义。于六地由无染净义。于七地由种种 法无别义。于八地由不增减义。于九地由定自在依止义。由土自在依止义。由智自在依止义。 于十地由业自在依止义。由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应知法界。此中说偈。遍满最胜义 无异无染净 不增减四种 业自在依止胜流及无摄 种种法无别 自在依止义 总持三摩提如此二偈依中边分别论。应当了知。复次此无明应知。于二乘非染污。于菩萨是染污。 云何初地名欢喜。由始得自他利益功能故。云何二地名无垢。此地远离犯菩萨戒垢故。云何 三地名明焰。由无退三摩提及三摩跋提依止故。大法光明依止故。云何四地名烧然。由助菩 提法能焚灭一切障故。云何五地名难胜。真俗二智更互相违能合难合令相应故。云何六地名 现前。由十二缘生智依止故。能令般若波罗蜜现前住故。云何七地名远行。由至有功用行最 后边故。云何八地名不动。由一切相及作意功用不能动故。云何九地名善慧。由最胜无碍辩 智依止故。云何十地名法云。由缘通境知一切法一切陀罗尼及三摩提门为藏故。譬云能覆如 虚空粗障故。能圆满法身故。云何应知得诸地相。由四种相。一由已得信乐相。于一一地决定生信乐故。二由已得行 相。得与地相应十种法正行故。三由已得通达相。先于初地通达真如法界时。皆能通达一切 地故。四由已得成就相。此十地皆已至究竟修行故。云何应知修诸地相诸菩萨。先于地地中 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各有五相修习得成。何者为五。一集总修。二无相修。三无功用修。 四炽盛修。五不知足修。应知于诸地皆有此五修。此五修生五法为果。何者为五。一刹那刹 那能坏一切粗重依法。二能得出离种种乱想法乐。三能见一切处无量无分别相善法光明。四 如所分别法相转得清净分恒相续生。 为圆满成就法身。 五于上品中转增为最上上品因缘聚集。 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随次第成。于前六地有六波罗蜜如次第说。于后四地有四波罗蜜。一沤 和拘舍罗波罗蜜。六波罗蜜所生长善根功德。施与一切众生悉令平等。为一切众生回向无上 菩提。二波尼他那波罗蜜。此度能引摄种种愿。于未来世感六度生缘故。三婆罗波罗蜜。由 思择修习力伏诸波罗蜜对治故。能引六波罗蜜相续生无有间缺。四若那波罗蜜。此度是能成 立前六度智。能令菩萨于大集中受法乐。及成熟众生。后四波罗蜜应知是无分别后智。摄一 切波罗蜜。于一切地中不同时修习。从波罗蜜藏藏经。应知此法门广显诸义。于几时中修习 十地。正行得圆满。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 何者为五人。行愿行地人满一阿僧祇劫。行清净意行人。行有相行人。行无相行人。于六地 乃至七地满第二阿僧祇劫。从此后无功用行人。乃至十地满第三阿僧祇劫。复次云何七阿僧 祇劫。地前有三地。中有四地。前三者。一不定阿僧祇。二定阿僧祇。三授记阿僧祇。地中 有四者。一依实谛阿僧祇。二依舍阿僧祇。三依寂静阿僧祇。四依智慧阿僧祇。复次云何三 十三阿僧祇。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一信行阿僧祇。二精进行阿僧祇。三趣向行阿僧祇。于 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谓入住出。如此阿僧祇修行十地正行圆满。有善根愿力 三种阿僧祇心坚进增上 说正行成就摄大乘论依戒学胜相第六如此已说入因果修差别。云何应知依戒学差别。应知如于菩萨地正受菩萨戒品中说。若 略说由四种差别。应知菩萨戒有差别。何者为四。一品类差别。二共不共学处差别。三广大 差别。四甚深差别。品类差别者。有三种。一摄正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利益戒。此 中摄正护戒应知是二戒依止。摄善法戒是得佛法生起依止。摄众生利益戒是成熟众生依止。 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性罪戒。不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制罪所立戒。此戒中或声闻是 处有罪。菩萨于中无罪。或菩萨是处有罪。声闻于中无罪。菩萨有治身口意三品为戒。声闻 但有治身口为戒。是故菩萨有心地犯罪。声闻则无此事。若略说所有身口意业事。能生众生 利益无有过失。此业菩萨皆应受学修行。如此应知共不共戒差别。广大差别者。应知有四种。 由四种广大故。一种种无量学处广大。二能摄无量福德广大。三摄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广大。 四无上菩提依止广大。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 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由此戒有时菩萨 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安立众生于戒律中。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及逼恼怨 对。令他相爱利益安心。生他信心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戒差 别。由此四种差别。应知是略说菩萨受持戒差别。复次由此四种差别。更有差别不可数量菩 萨戒差别。如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经中说。摄大乘论依心学胜相第七如此已说依戒学差别。云何应知依心学差别。略说由六种差别应知。何者为六。一境差 别二众类差别。三对治差别。四随用差别。五随引差别。六由事差别。境差别者。由缘大乘 法为境起故。众类差别者。大乘光三摩提。集福德王三摩提。贤护三摩提。首楞伽摩三摩提 等。摄种种三摩提品类故。对治差别者。由缘一切法为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故。于本 识中拔出一切粗重障故。随用差别者。于现世久安住三摩提乐中。如意能于胜处受生。随引 差别者。能引无碍神通于一切世界。由事差别者。令动放光遍满显示转变往还。促远为近转 粗为细变细为粗。令一切色皆入身中。似彼同类入大集中。或显或隐。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 或施他辩才及忆念喜乐。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难行正行。以能摄十种难修正 行故。何者为十。一自受难修。自受菩提善愿故。二不可回难修。由生死众苦不令退转故。 三不背难修。由众生作恶一向对彼故。四现前难修。于有怨众生现前为行一切利益事故。五 无染难修。菩萨生于世间不为世法之所染故。六信乐难修。行于无底大乘。能信乐广大甚深 义故。七通达难修。能通达人法二无我故。八随觉难修。诸佛如来甚深不了义经能如理判故。 九不离不染难修。不舍生死不为生死染污故。十加行难修。诸佛如来于一切障解脱中住不作 功用。能行一切众生利益事。乃至穷生死后际乐修如此加行故。于随觉难修诸佛如来说不了 义经。其义云何。菩萨应随理觉察。如经言。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萨善能行施 无量无数。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续生起。云何菩萨乐行布施。若菩萨不乐行一切施。云何 菩萨行信施心。若菩萨不行诸佛如来信心。云何菩萨发行布施。若菩萨于布施中不策自身。 云何菩萨恒游戏布施。若菩萨无布施时。云何菩萨能大行施。若菩萨于施离娑罗想。云何菩 萨于施清净。若菩萨郁波提贪吝。云何菩萨能住于施。若菩萨不住究竟后际。云何菩萨于施 自在。若菩萨于施不得自在。云何菩萨于施无尽。若菩萨不住无尽中如施经。于戒乃至般若 如理应知。复有经言。云何菩萨行杀生。若菩萨有命众生断其相续。云何菩萨夺非他所与。 若菩萨自夺非他所与众生。云何菩萨行邪淫。若菩萨于欲尘起邪意等。云何菩萨能说妄语。 若菩萨是妄能说为妄。云何菩萨行两舌。若菩萨恒住最极空寂处。云何菩萨能住波留师。若 菩萨住所知彼岸。云何菩萨能说不相应语。若菩萨能分破诸法随类解释。云何菩萨行阿毗持 诃娄。若菩萨数数令自身得无上诸定。云何菩萨起憎害心。若菩萨于自他心地能害诸惑。云 何菩萨起邪见。若菩萨一切处遍行邪性如理观察。复有经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论中 自广分别。一切佛法常住为性。由法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断为性。由一切障皆断尽故。一 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一切佛法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故。 一切佛法有欲为性。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切佛法有瞋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一切佛法凡夫法为性。一切佛法无染着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可 染着。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是故说佛法甚深。为修行波罗蜜。为成熟众生为清 净佛土。为引摄一切佛法故。菩萨三摩提业差别应知。摄大乘论依慧学胜相第八如此已说依定学差别。云何应知依慧学差别。由无分别智自性依止缘起境界相貌立救难 摄持伴类。果报等流出离。究竟行善加行无分别智后得智功德。无差别加行。无分别后得智。 譬威德无功用作事甚深义故。应知依慧学差别。由依慧学差别。应知无分别智差别。无分别 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五相者。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 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是五相所离智。此中应知是无分别智。于此中如所 说。无分别智性中故说偈言。诸菩萨自性 无分别智性 诸菩萨依止 是无分别智 诸菩萨因缘 是无分别智 诸菩萨境界 是无分别智 诸菩萨相貌 是无分别智 相应自性义 字字相续故 离言说智慧 于言不同故 诸菩萨摄持 此后得行持 诸菩萨伴类 是无分别智五种相所离 于真无分别 非心非非心 非思疾类故 有言闻熏习 如理正思惟 不可言法性 二无我真如 于真如境中 无相无差别 所分别非他 由相应义成 于所知不起 一切不可言 是无分别智 为生长究竟 说是二种道 五度之品类 诸菩萨果报 是无分别智 菩萨等流果 是无分别智 诸菩萨出离 是无分别智 诸菩萨究竟 是无分别智 不染如虚空 种种重恶业 清净如虚空 解脱一切障 如虚空无染 若出现于世 如哑求受尘 如非哑受尘 如愚求受尘 如非愚受尘 如五求受尘 如非五受尘 如未识求解 如解受法义 如人正闭目 如人正开目 如空无分别 如空中色现 譬摩尼天鼓 如此不分别 非此非非此 与境无差别 佛说一切法 所分别无故于佛二圆聚 由加行至得 于后后生中 由展转增胜 得成相应故 应知于十地 由得净三身 至胜自在故 此无分别智 由唯信乐故 此无分别智 由得及成就 是无分别智 非世法所染 如哑正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愚正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五正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读正受法 次第譬三智 无分别亦尔 后得智亦尔 无染碍异边 后得智亦尔 无思成自事 种种佛事成 非智非非智 智名无分别 自性无分别 彼无无分别此中无分别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二无分别智。三无分别后智。加行无分别有三种谓 因缘引通数习力生起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知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无 分别后智有五种。谓通达忆持成立相杂如意。显示差别故。为成立无分别智。复说别偈。饿鬼畜生人 一境心异故 于过去未来 智缘非有境 若尘成为境 若此无佛果 得自在菩萨诸天等如应 许彼境界成 于梦二影中 此无转为境 无无分别智 应得无是处 由愿乐力故 如意地等成 成就简择人 于内思诸法 无分别修时 应知无有尘得定人亦尔 有智得定人 如义显现故 诸义不显故 由此故无识此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名异义同。如经言。若菩萨住般若波罗蜜。由非处修行能 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何者非处修行能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谓离五种处。一离外道我执处。 二离未见真实菩萨分别处。三离生死涅槃二边处。四离唯灭惑障知足行处。五离不观利益众 生事住无余涅槃处。 声闻智慧与菩萨智慧差别云何。 应知由无分别差别不分别阴等诸法门故。 由非一分差别通达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众生利益事故。由无住差别住无住 处涅槃故。由恒差别于无余涅槃不堕断尽边际故。由无上差别实无异乘胜此故。此中说偈。由智五胜异 世出世富乐依大悲修福 说此不为远若菩萨于世间实有亦复可知。若菩萨如此依戒定慧学功德聚相。应至十种自在。于一切 利他事得无等胜能。云何于世间中见有众生遭重苦难。由菩萨见彼众生有业能感苦报障胜乐 果故。由菩萨见如此若施彼乐具则障其生善。由菩萨见彼无乐具能现前厌恶生死。由菩萨见 若施彼乐具则是生长一切恶法因缘。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逼害余无量众生因缘。是故菩 萨不无如此能。世间亦有如此众生显现。此中说偈。见业障碍善 害他彼众生厌现及恶增 不感菩萨施摄大乘论学果寂灭胜相第九如此已说依慧学差别。云何应知寂灭差别。诸菩萨惑灭即是无住处涅槃此相云何。舍离 惑与不舍离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净品一分为体。涅槃是依他性。 净品一分为体本依者是具净不净品二分依他性。转依者对治起时此依他性。由不净品分永改 本性。由净品分永成本性。此转依若略说有六种转。一益力损能转。由随信乐位住闻熏习力 故。由烦恼有羞行惭弱行。或永不行故。二通达转。谓已登地诸菩萨。由真实虚妄显现为能 故。此转从初地至六地。三修习转。由未离障人是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依故。此转从七地 至十地。四果圆满转。由已离障人一切相不显现清净真如显现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五下劣 转。由声闻通达人无我故。由一向背生死为永舍离生死故。六广大转。由菩萨通达法无我故。 于中观寂静功德故。为舍不舍故。若菩萨在下劣转位有何过失。不观众生利益事故。远离菩 萨法。与下乘人同得解脱此为过失。诸菩萨若在广大转位有何功德。于生死法中由自转依为 依故。得诸自在于一切道中能现一切身。于世间富乐及于三乘。由种种教化方便胜能能安立 彼于正教。是广大转功德。此中说偈。于凡夫覆真 于菩萨一向 不显现显现 是菩萨转依于彼显虚妄 舍虚显真实 虚妄及真实 解脱如意故 于生死涅槃 生死即涅槃 是故于生死 于涅槃亦尔若智起等等 二无此彼故 非舍非非舍 无得无不得摄大乘论智差别胜相第十如此已说寂灭差别。云何应知智差别。由佛三身。应知智差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诸如来法身。于一切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诸佛种种土。 及大人集轮依止所显现。此以法身为依止。诸佛土清净。大乘法受乐受用因故。变化身者。 以法身为依止。从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学受欲尘。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无上菩提转 法轮。大般涅槃等事所显现故。诸佛如来所有法身其相云何。若略说其相应知有五种。此中 说郁陀那偈。相证得自在 差别德甚深依止及摄持 念业明佛身五相者。一法身转依为相。一切障及不净品分。依他性灭已解脱一切障。于一切法得自 在。为能清净性分依他性转依为相故。二白净法为相。由六度圆满。于法身至得十种自在胜 能为相故。何者为十。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物自在。此三由施度圆满得成。四业自在。 五生自在。此二由戒度圆满得成。六欲乐自在。由忍度圆满得成。七愿自在。由精进度圆满 得成。八通慧自在。此五通所摄。由定度圆满得成。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此二由般若波罗 蜜圆满得成。三无二为相。由无有无二相故。一切法无所有空相不无为相故。复次有为无为 无二为相。非惑业集所生故。由得自在能显有为相故。复次一异无二为相。诸佛如来依止不 异故。由无量依止能证此故。此中说偈。我执不有故 如前多依证 性行异非虚 不一无异故于中无依别 假名说不一 圆满无初故 不多依真如四常住为相。真如清净相故。昔愿引通最为极故。应作正事未究竟故。五不可思议为相。 是真如清净自证智所知故。无譬喻故。非觉观行处故。复次此法身证得云何。是触从初所得。由缘相杂大乘法为境。无分别智无分别后所得智 五相修成熟修习。于一切地善集资粮。能破微细难破障故。金刚譬三摩提。即此三摩提后灭 离一切障故。是时由依止转成证得。应知此法身有几自在于中得自在。若略说有五自在于中 得自在。一净土显示自身相好无边音不可见顶自在。由转色阴依故。二无失无量大安乐住自 在。由转受阴依故。三具足一切名字文句聚等中正说自在。由转想阴执相差别依故。四变化 改易引摄大集牵白净品自在。由转行阴依故。五显了平等回观作事智自在。由转识阴依故。此法身应知为几法依止。若略说唯三。诸佛如来种种住处依止故。此中说偈。诸佛如来受五喜皆因证得自界故 二乘无喜由不证 由能无量作事立 得喜最胜无有失求喜要须证佛界 由法美味欲得成 诸佛恒见四无尽种种受用身依止。为成熟诸菩萨善根故。种种化身依止。为多成熟声闻独觉善根故。有 几种佛法应知摄此法身。若略说有六种。一清净类法。由转阿黎耶识依故。由证得法身故。 二果报类法。由转有色根依故。由证得果报胜智故三住类法。由转受行欲尘依故。由无量智 慧住故。四自在类法。由转种种业等摄自在依故。由于一切十方世界无阂六通智自在故。五 言说类法。由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依故。由能饱满一切众生心正说智自在故。六拔济类法。 由转一切灾横过失拔济意依故。由一切众生灾横过失拔济智自在故。如此六种类法所摄诸佛 如来法身。应知诸佛法身为可说有差别。为无差别。由依止意用业无异故。应知无差别。由 无量正觉等事故。应知有差别。如法身受用身亦尔。由依止业不异故。应知无差别。不由依 止差别故无差别。无量依止转依故。变化身应知如受用身。此法身应知与几种功德相应与最 清净四无量相应。与八解脱八制入十一切入。无诤三摩提愿智四无阂解六通慧。三十二大人 相八十小相。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四无护三念处。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 法。一切相最胜智等诸法相应。此中说偈。于众生大悲 不离众生意 解脱一切障 应知智遍满 诸众生无余 害惑有染污 无功用无著 一切众生难 于依及能依 于能说无碍 故随彼类音 证知诸众生 诸众生见尊 由他见能生 摄受住及舍 得定智自在 方便归依净 于大乘出离 智灭及出离 于自他两利 无制无过失 于诸法无动 于众伏他说 无护无忘失 于利益他事 所作恒无虚 于一切行住离诸结缚意 利乐意顶礼 降伏世智者 心解脱顶礼 能灭一切惑 常怜愍顶礼 无碍恒寂静 能释我顶礼 应说言及智 说者我顶礼 行往还出离 正教我顶礼 信敬调胜士 净心我顶礼 变化及改性 世尊我顶礼 于中障众生 摧魔我顶礼 障事能显说 降邪我顶礼 无染浊无住 无戏论顶礼 二惑所远离 摄众我顶礼 尊不过待时 无迷我顶礼 无非圆智事 遍知一切世 日夜六时观 与大悲相应 由行及由得 于一切二乘 由三身尊至 一切法他疑 无系无过失 于诸法无动实体我顶礼 一切界众生 利乐意我礼 由智及由事 无等我顶礼 具相无上觉 能除我顶礼 无粗浊无住 无戏论顶礼诸佛法身不但恒与如此等功德相应。复与余功德相应。谓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功德相 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有无上功德。此中说偈。尊成就真如 至他无等位 无尽等功德 于三轮易现修诸地出离 解脱诸众生 相应现于世 难见人天等复次如来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见此中说偈。佛无生为生 作事无功用 不异亦无量 最坚不坚业 无一法能觉 一一念无量 无欲无离欲 已知欲无欲 诸佛过五阴 与阴非一异 诸佛事相杂 我已正应作 由失尊不现 遍满诸世间 或现得正觉 此二实不有 如来于恶事 于非梵行法 佛一切处行 于一切生现 诸惑已灭伏 留惑至惑尽 诸惑成觉分 得成大方便以无住为住 第四食为食 无数量一事 无上应三身 一切无不觉 有不有所显 依欲得出离 故入欲法如 于五阴中住 不舍阴涅槃 犹如大海水 他事无是思 如月于破器 由法光如日 或涅槃如火 诸佛常住故 人道及恶道 住第一住我 亦不行一处 非六根境界 如毒咒所害 佛证一切智 生死为涅槃 故佛难思议 由此义故十二种甚深应知。谓生不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正觉甚深。离欲甚深。阴 灭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菩提般涅槃显现甚深。住甚深。显自体甚深。灭惑甚深。不 可思议甚深。诸菩萨缘法身忆念佛。此念缘几相。若略说诸菩萨依法身修习念佛有七种相。何等为七。 一诸佛于一切法至无等自在。如此修习念佛。于一切世界至得无碍无边六通智。故此中说偈。被障因不具 住二种定中一切众生界 诸佛无自在二如来身常住。由真如无间解脱一切垢故。三如来最无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离故。 四一切如来事无功用成。不由功用恒起正事永不舍故。五如来大富乐位。一切佛土最微妙清 净为富乐故。六如来最无染着。出现世间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尘不能染空故。七如来于世间有大事用。由现成无上菩提及大般涅槃。未成熟众生令成熟。已成熟众生 令解脱故。此中说偈。随属如来心 无功用能施 遍行无有碍 一切一切佛圆德常无失 众生大法乐 平等利多人 智人缘此念复次诸佛如来净土清净其相云何应知。如言百千经菩萨藏缘起中说。佛世尊在周遍光明 七宝庄严处。能放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无量妙饰界处。各各成立大城。边际不可度量。出过 三界行处。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最清净自在唯识为相。如来所镇菩萨安乐住处。无量天龙 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行。大法味喜乐所持。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为 用。一切烦恼灾横所离。非一切魔所行处。胜一切庄严。如来庄严所依处。大念慧行出离大 奢摩他毗钵舍那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入处。无量功德聚所庄严。大莲花王为依止。大宝 重阁如来于此中住。如此净土清净显色相圆净形貌量处。因果主助眷属持业利益无怖畏住处 路乘门依止圆净。由前文句如此等圆净皆得显现。复次受用如此净土清净。一向净一向乐。 一向无失一向自在。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见有五业。一救济灾横为业。由唯现盲聋狂等疾恼灾横能灭除故。 二救济恶道为业。从恶处引拔安立于善处故。三救济行非方便为业。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 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四救济行身见为业。为过度三界能显导圣道方便故。五救济乘为业。 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于如此五业应知诸佛如来共同此 业。此中说偈。因依事意及诸行 此五种异于佛无异故世间许业异 是故世将同一业若尔声闻独觉非所共得如此众德相应诸佛法身。 诸佛以何意故。 说彼俱趣一乘与佛乘同。 此中说偈。 未定性声闻 于大乘引摄 法无我解脱 得二意涅槃及诸余菩萨 定性说一乘 等故性不同 究竟说一乘三世诸佛若共一法身。云何世数于佛不同。此中说偈。于一界中无二故 次第成佛非理故同时因成不可量 一时多佛此义成云何应知诸佛法身非一向涅槃。非非一向涅槃。此中说偈。由离一切障 佛一向涅槃应作未竟故 不一向涅槃云何受用身不成自性身。由六种因故。一由色身及行身显现故。二由无量大集处差别显 现故。三随彼欲乐见显现自性不同故。四别异别异见自性变动显现故。五菩萨声闻天等种种 大集相杂和合时。相杂显现故。六阿黎耶识及生起识见。转依非道理故。是故受用身无道理 成自性身。云何变化身不是自性身。由八种因故。一诸菩萨从久远来。得无退三摩提。于兜 率陀天道及人道中受生。不应道理。二诸菩萨从久远来恒忆宿住。方书算计数量印相工巧等 论。行欲尘及受用欲尘中菩萨无知不应道理。三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识别邪正法教。往外道 所事彼为师。不应道理。四诸菩萨从久远来。已通达三乘圣道正理。为求道故修虚苦行。不 应道理。五诸菩萨舍百拘胝阎浮提。于一处得无上菩提及转法轮。不应道理。六若离显无上 菩提方便。但以化身于他方作佛事。若尔则应于兜率陀天上成正觉。七若不尔。云何佛不于 一切阎浮提中平等出现。若不于他方出现。无阿含及道理可证此义八二如来于一世界俱现此 不相违。若许化身成多。由四天下摄一世界。如转轮王。于一世界或一主或别主俱生。不应 道理。诸佛亦尔。此中说偈。佛微细化身 为显具相觉多入胎平等 于世间示现有六种因。诸佛世尊于化身中不得永住。一正事究竟故。由已解脱成熟众生故。二若已 得解脱求般涅槃。为令彼舍般涅槃意。欲求得常住佛身故。三为除彼于佛所有轻慢心故。为 令彼通达甚深真如法及正说法故。四为令众生于佛身起渴仰心数见无厌足故。五为令彼向自 身起极精进。由知正说者不可得故。六为令彼速得至成熟位向自身不舍荷负极精进故。此中 说偈。由正事究竟 令舍轻慢佛 令向身精进 诸佛于化身为除乐涅槃 发起渴仰心 及为速成熟 许非一向住为度一切众生。由发愿及修行寻求无上菩提。一向般涅槃。此事不应道理。本愿及修行 相违无果故。复次受用身及变化身无常故。云何诸佛以常住法为身。由应身及化身恒依止法身故。由 应身无舍离故。由化身数起现故。如恒受乐。如恒施食。二身常住应如此知。若法身无始时。 无差别无数量。为得法身不应不作功用。此中说偈。诸佛证得等无量 证得恒时不成因是因众生若舍勤 断除正因不应理阿毗达磨大乘藏经中名摄大乘。此正说究竟。摄大乘论卷下
摄大乘论疏王恩洋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王恩洋《摄大乘论疏》 攝大乘論疏序 世出世間學,精深博大,莫過佛法。佛法精深博大,莫過大乘。惟其精深也,難 ...16.摄大乘论讲记_互联网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 目次悬论 一 释题………一二 本论与释论及翻译………三三 本论的组织………摄大乘...「大乘種姓」 ,[13]但沒有列舉出「不定種姓」這種強調熏***作用的種姓, 而且...摄大乘论t 暂无评价 28页 免费 【摄大乘论】讲座05 7页 1下载券 【摄大乘...攝大乘論講記目次攝大乘論講記目次 懸論 一 釋題┅┅┅一二 本論與釋論及翻譯...摄大乘论 33页 免费 摄大乘论13 20页 免费 摄大乘论t 暂无评价 28页 免费...再有一些文章指出佛教强调“离 心则无六尘境界” 、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 《大乘起信论》 )、 “皆唯有识,无有境 界” (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 《唯识论》 、 《俱舍论》等重要佛典达二百七十余卷,被...一九 OO 年,作为本世纪开端的一年,日本学者铃木大 拙(D.T.Suzuki)以唐代实...唯识中说得更明显:如《摄大乘论》云: ‘诸菩萨因缘,有言闻熏习,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谓 此智因,由他音正闻熏习,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无 ...《摄大乘论》 、 《唯识论》 、 《俱舍论》等重要佛典达二百七十余卷,被...一九 OO 年,作为本世纪开端的一年,日本学者铃木大拙(D.T.Suzuki)以唐代实叉...直到九百年的时期,有阿僧伽者,承传慈氏所说的 《瑜伽师地论》等,又着《显扬》、《摄大乘论》等;而伐苏盘度,为之制《摄论》、《中边》的疏释, 更造二...到南北朝时,应梁武帝之聘,一个名叫真谛 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他翻译的《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真谛 《摄大乘论》 唐代,是我国翻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